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

时间:2022-05-23 11:03:59

序论:在您撰写物流管理专业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一些思考

摘 要:探讨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物流专业发展的紧迫性,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物流专业建设的措施和想法。

关键词:物流;物流专业建设;思考;就业

近几年,物流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物流企业极度缺乏中、高级人才,该问题已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甚至制约了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但与此情况不符的是,目前我校物流专业的招生情况并不理想,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专业建设调整和提升势在必行。

1 我校物流专业存在问题以及现状

1.1 招生困难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是从2006年开始招生,招生情况出现了过山车似的变化。2006年,我校物流专业的人数是150人左右,2007年学生人数是260人,2008年学生人数是304 人,2009年学生人数是104人,2010年学生人数是80人,2011年学生人数是85人,2012年学生人数是60人。近两年,物流专业招生困难,一方面,是各媒体深刻分析了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和顽症——进城难、乱罚款等问题,影响了家长的心态,使学生家长对物流专业产生了困惑;另一方面,我国物流发展速度虽然快,但大部分第三方物流和企业物流公司还处于传统的手工搬运、装卸、储存等阶段,造成学生毕业工作环境差、工作辛苦、待遇差等情况。再加上目前从事物流的人员素质较低,大多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工,仅经过简单的培训就上岗,这就使家长和学生认为不经过系统的学习也可以干物流工作。

1.2 就业不理想

1.2.1 生源结构

目前,我校物流专业的生源结构,尤其是男女生比例不是很合理,历届物流专业大多都是女生多男生少,比例为6∶4.很多物流企业都是从以前的运输、仓储公司转型过来的,很多企业的业务活动特别是基础操作业务还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因此,很多企业在选择员工时还是倾向于选用男生,这样就使女生在顶岗实习和选择就业岗位的机会相对减少,而且其就业面较窄,主要集中在一些信息处理工作、仓库管理工作岗位等,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思想负担。

1.2.2 就业心态

大部分学生对自身定位或评价过高,缺乏吃苦耐劳、踏实苦干的精神,很难坚持从基层或一线的操作岗位做起。从我校的毕业生调查表中可以发现,毕业两年后,只有10%左右的学生继续从事物流工作。这说明,学生就业心态不平稳,也会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影响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的合作关系。

1.2.3 师资力量薄弱

我校有四位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其中,三位是经过相关专业学习和培训后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还有一位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可以说在实务操作方面是空白的,即使考取了相关技能证书或参加过一些短期培训,也只是在学术理论方面有所提升,真正的实际操作经验还是有限的,甚至没有实践操作的经历。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又忙于教学工作,缺乏在现代物流企业中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导致在实训教学和技能操作教学中也只能是进行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物流实操的讲授和练习,这样必然会出现学生操作技能低下的情况,就业领域也肯定会受到限制。

1.2.4 实训室建设滞后

我校目前只有一个不到100 m2的物流实训室,只有少量的实训设备,只能实现简单的仓储实训作业,而且实训指导教师缺少项目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把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不能将实训项目与课程有效结合起来,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同时,实训室结构模式单一,实训内容、形式单一,简单验证性实训较多,而综合、设计性实训较少,无法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

2 完善和深化物流专业建设的措施与想法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劳动部颁发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并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以“支撑现代物流技术岗位核心能力的知识、技能需要”为原则来制订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物流专业要培养的是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人才。中级班的培养目标是仓储配送方向和物流信息处理方向,主要是向电子商务与物流、第三方物流和企业物流企业输送从事装卸、检验、保管、拣取和流通加工的一线操作人员。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仓储、配送的基本流程,掌握仓储、配送所使用各种工具的相关知识,能够作出合适的计

划并掌握一定作业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中级技能人才。高级班的培养目标在仓储配送方向和物流信息处理方向的基础上增加了港航物流管理方向和采购方向,向制造企业、专业物流企业、国际运输企业输送从事外贸跟单、报关和报检等国际物流运营工作的一线操作人员,使学生了解国际物流中报关、报检等货代的基本流程,能够根据业务需要填制与国际物流有关的各类单据的高技能基层管理人才。因为物流行业是一个宽口径行业,在物流过程中会涉及多个作业环节,所以,专业的整体设计要根据学校的规模、资源和区域经济特点等实际情况来设定。

2.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的物流专业课程建设必须根据企业和社会劳动力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品德+技能”的物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品德课、社会关键能力课、职业技能基础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职业技能综合课和选修课等五个模块。每一模块对应相应的能力结构,每一门专业理论课程都配有相应的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将能力本位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应增加实训(实践)课程教学比重,增加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内容,顶岗实习内容,新增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要针对运输配送、仓储、快递、采购、营销、信息、客服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整合课程内容,动态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方案,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宽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宽平台”为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职业技术课程平台;“多方向”为四个物流职业方向。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第一、二学期学习职业基础课程,第三学期学习职业技术课程,第四学期学习职业方向技术课程(学生依层次和中、高级就业定位,选定职业方向),第五、六学期在校外订单企业、联合办学企业或其他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和顶岗实习。品德课、社会关键能力课要贯穿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活动始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好”(好品德、好技能、好形象、好使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3 师资培训

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优化教师工作分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①学校与物流企业深入合作关系,并制订严格的教师顶岗工作制度和考核制度,每学期定期派出教师到合作物流企业顶岗工作或带班。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教研活动,参与校内外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积极提高自身水平,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校每几年组织一次校园技能大赛,制订技能竞赛的实施办法和奖励措施,全面提升教师参与技能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仅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专业视野,增强沟通能力,还能对日常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师资培训除了向“双师型”目标努力外,因为物流行业是一个宽口径的行业,在物流过程中会有多个作业环节,涉及的课程也较多,所以,作为物流专业的教师不但要能上几门专业课程,还要明确自己的专业领域。专业教师应该要知道自己在哪些专业课程领域有优势,哪些教学领域更适合自己,从而将自己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该课程上,做到“精益求精”,以更强、更有效的专业教学能力帮助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最强化,做一个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操作教学经验的“专才”,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

2.4 校企合作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让企业充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训、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过程。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联合进行技能测试,使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需求,更具针对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完成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毕业实习。同时,企业接纳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院方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及时满足这些单位对提高技术人员素质的需要,具体做法是: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广东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和南方物流有限公司等,建立稳定、良好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参加生产实训,此合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2.4.1 入学的生产认知阶段

在入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和专业认知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南方物流有限

司、广东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对他们进行感性教育,并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为学生们开设专业认知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可以为优秀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在此行业中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和职业方向的规划。

2.4.2 中期实训

在二年级第三学期期中考试结束后,前往公司进行中期实训,为期二个月。将课堂搬到企业,在这些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共同制订培训方案,聘请企业员工担任培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仓储作业实训环节。

2.4.3 顶岗实习

学生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选择职业方向,并到公司进行顶岗实习。

2.5 实训室建设

依据课程培养目标、实训项目来建设校内物流实训室。在实际教学中,对相应课程标准加以修订,修订完善《仓储作业实务》等课程的课程标准,强化实训、实践环节;在运输、仓储类课程设置相应的实训、实践教学内容;编写、修订运输管理、仓储管理、货代管理的实训指导书,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同时,要更新、增加实训设备,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制度建设,使物流管理综合实验室更规范、更先进,能更好地满足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科研的需要。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问题初探

摘 要: 文章针对物流管理专业,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国内部分中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了当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情况。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 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提高,其越来越受各个国家所重视,作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教育(下文中简称中职)和高等职业教育(下文中简称高职)两个办学层次,在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洪流推动下,我们发现这两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衔接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我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国内部分中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了当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情况。

一、对高职阶段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较为一致

从调研数据统计看出,高职学校对物流人才职业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上,除了与人合作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外,均要高于中职学校。特别是解决问题能力高出较多,59.23%的高职学校认为非常重要,45%的中职学校认为非常重要。在与人合作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方面,中职学校要高于高职学校,认为非常重要的占90%,高职学校分别为82.17%和76.15%。综合比较得出: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对学生在高职阶段职业核心能力重要性认识比较一致,排序由高到低为: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对高职阶段学生专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差异较大

调研显示,高职学校与中职学校相比更重视专业能力,高职学校认为“非常重要”的专业能力选择上,任何一项都比中职学校的选择高。高职学校认为高职阶段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为仓储作业能力和物流信息管理能力,认为非常重要的分别占60.77%和57.69%;其次为物流市场拓展能力和配送作业能力,分别为51.54%和49.23%;最后为运输作业能力,占44.62%。中职学校认为高职阶段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为物流信息管理能力,认为非常重要的比重占45%;其次是运输作业管理能力、配送作业管理能力、仓储作业管理能力,分别为35%、35%和30%;认为重要性最低的是物流市场拓展能力,认为非常重要的只占25%。

综合比较分析调研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高职学校普遍较各中职学校更重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

2.中职学校对高职阶段专业能力重视度的排序由高到低为:物流信息管理能力、运输作业能力、配送作业能力、仓储作业能力和物流市场拓展能力。

3.高职学校对高职阶段专业能力重视度的排序由高到低为:仓储作业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物流市场拓展能力、配送作业能力、运输作业能力。

4.在仓储作业能力和物流市场拓展能力两方面,中高职重要性认识差异最大。

三、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认识差异较大

调查发现,高职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落差较大。仓储作业管理、配送作业管理和运输管理“非常重要”的评价达70%左右,认为物流基础和物流信息管理“非常重要”的分别为56.49%和53.44%,物流营销为47.33%,认为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和采购管理三门课程“非常重要”的学校只占35%左右。中职学校对高职阶段所有专业课程的评价认为“非常重要”的比例都比较低,均在50%以下,其中配送作业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均占45%。仓储作业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都为40%,物流基础、运输管理和物流营销均为30%,物流成本管理和采购管理仅为20%。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高职学校对高职阶段课程重要性认识的排序由高到低为:仓储作业管理、运输管理、配送作业管理、物流基础、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营销、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和物流成本管理。

2.中职学校对高职阶段课程重要性认识的排序由高到低为:配送作业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作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基础、物流营销、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和物流成本管理。

3.中职学校比较重视配送作业管理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

4.高职学校比较重视物流仓储、运输和配送知识的传授。

5.中职学校对各课程的重视程度都较高,评价相对平衡。高职学校对供应链管理、物流营销、物流成本管理和采购管理等课程的重要性评价相对不高,对不同课程重要性的评价差异较大。

四、课程设置重复

对比中高职课程设置情况可以看出,在专业课程上存在较高的课程重复度(见下表),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中高职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形成良好衔接。

五、分析结论

通过上述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中高职在对高职阶段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上较一致,中职定位于“作业层”,高职定位于“作业管理层”的人才培养,而在专业能力培养和专业课程的重要性认知上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在后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加以统一,同时中高职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复现象,这需要两个层次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统筹考虑,保证各阶段人才培养的质量。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 结合方式探索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物流管理专业的改革也要从注重理论教育的传统培养模式转变到与实践相结合的“产学研”培养模式。根据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高〔2012〕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关于产学研结合创新教学模式的精神,结合我校专业特点和地方区域对快递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探索出一条符合适合本校本地区的“产学研”研究之路:制定了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重新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的方针;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海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尽快建立健全与本地物流发展特点相符合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当前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物流行业在我国近些年来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出现的人才缺口也很大,人才成为严重制约快递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虽然有 200 多所本科院校和一批大、中专科学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货运及国际物流等物流类专业,但是无论从人才的数量或质量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实践能力无法胜任物流企业和快递企业的需求。一方面是企业有旺盛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却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企业无法使用,这说明我们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实践需求有很大的脱节,主要问题表现为:

1.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知识缺乏。很多学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建立在课堂教学理论,企业实训实践。老师只管教、企业只管用。结果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脱节太远,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达不到预期要求。

2.教学硬件条件差,无法满足需要。很多学校建设的实训室,只有一些简单的设备。对物流专业学生的培训还局限在简单的包装、运货、分类等方面。大多数还是手工操作,没有引入现代化的计算机实训和软件操作,以及现代化的物流设备。很多时候只能带学生去物流企业参观,然后课堂上纸上谈兵。学生最终无法掌握实践知识。

二、我们在研究“产学研”结合方式中遇到的问题

1.物流专业的社会认知度还有待提高。目前社会上还是有不少的人对物流这个行业有着不正确的观点和认识。所以导致学生在选择这个专业学习和就业的时候也有不正确的观点。对此我们还需要加大对物流快递行业的宣传力度,让大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学校自身认识的不足,影响了对物流快递专业“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探讨。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堂教学方式中,教育观点要从培养一个合格的毕业生转变到培养一个合格的物流专业人才上来。这样我们才能扭转单纯的为了毕业、为了文凭而培养学生的现象。

3.海南省快递业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认识不足。目前许多的快递企业、物流企业对校企结合培养人才的方式认识不够。企业单纯的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金协助学校建立实训基地,只想利用学校提供的廉价的学生劳动力去实习或者工作。这种合作模式将严重阻碍物流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个新的产学研的模式,建立新的结合方式,实行新的合作类型。将单纯的实训基地建设成一个综合培养学生、企业员工各方面知识的培训平台。

三、海口经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研究方式和指导思想

海口经济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在2011年就开始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方向,如何将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教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经过二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快递行业为依托、以快递企业为平台,“一个中心、三个支点、六个结合”的专业特色。一个中心是指“海南快递物流发展研究中心”;三个支点是指“海南邮政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快递行业发展交流基地、全国快递人才培养基地”;六个结合是指“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行业发展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行业培养和订单培养相结合,实习实训与就业相结合,全日制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

2.“一个中心”的领导作用

通过“海南快递物流研究中心”建立“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位一体的结合方式。中心先后承担了多项省教育厅、省社科联关于物流行业的研究课题,还有“海南邮政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快递行业发展交流基地、全国快递人才培养基地”的成立,顺利的建立起来集生产型、教学型、科研型于一身的现代化实训基地。先后与圆通速递公司、中海物流公司等企业和签署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合作协议,合办校园快递物流产学研实训基地、校外物流产学研实训基地,探索快递物流方向、国际物流方向从课程、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科研等“一条龙”合作教学模式。一方面为本专业的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基地,满足了本专业学生认识实习、毕业顶岗带薪实习和就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平台。

3.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建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扩大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范围,将现代化的物流讯息及时传递给学生,我们制定了专门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且由专职教师和物流企业兼职教授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教学与实训。根据本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企业对专业素质和岗位技能要求,我们把课程的形式、性质、功能划分,合理设置各门课程,将物流、国际贸易、外语等相关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到知识面广、实用性强,达到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的目的。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将基础理论教育与物流操作实践、外贸单证实训等实践课有机结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学校和企业提供的现代化的操作设备和配备相关的物流实训软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融入生动的实训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不单一的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加强口试、现场考核等形式,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重视收集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反馈信息,改进下一步的教学,完善人才培养系统。

四、对推进“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建议

通过借鉴国内外高校对物流管理产学研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重点从以下方面推进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结合。

1.加强海南快递物流研究中心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为了进一步协调学校在教育、企业在人才需求和研究中心的研究需要,将这三部分有机的协调起来。应该以海南省快递物流研究中心为指导中心,大力倡导物流产学研合作,对企业的物流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通过研究中心的指导作用,以物流行业的理论研究为引导,对海南省乃至国内外的物流行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对物流行业的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对本省物流行业和物流企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加快海南省物流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2.积极探索和推广更有效的物流产学研结合模式。物流企业在我们的物流专业的教学技术创新和投资中的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学校和科研机构应主动深入海南地区的企业了解物流市场需求,针对海南省独特的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以及海南省的经济发展现状。对海南省物流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把握企业对物流科技和人才需求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有效地解决企业的物流技术与管理方面的难题。

3.加强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物流实训室及相关配套建设,是我们进行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将本校的物流实训室建设为海口市或者海南省物流实训培训基地以及职业资格鉴定中心等。我们还要一方面加强基地的硬件建设,加大加快引进先进的物流设备和配套的电脑、软件等。另一方面大力引进专业师资力量,大力引进物流专业高层次教师和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兼职教师,为专业化的人才培养铺平道路。

4.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下的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从高校的发展角度来看,产学研结合可以实现物流研究创新、培养合适人才,通过新的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都有提高,在就业中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在产学研结合的推动下重新规划和完善我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在这种机制下培养符合本土需要,有较强实战性和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下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将物流企业和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合作各方的科技、资金、人力和教育资源,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物流专业学历人才。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物流快递企业各层次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的短期培训,提高企业储备人才的素质和水平,改善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水平,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关于“订单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探索

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必然带来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物流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一跃成为当前中国人才市场12种紧缺人才之一。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所包含的每一个功能环节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去操作。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万以上,中级物流管理人员不低于50万人,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不低于4.5万人。一方面是社会物流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是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这种供求矛盾如何有效协调好、解决好,就成为中职学校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学校组织专门力量,深入企业,调查、分析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同时,与我校签订合同的企业专门派技术人员参与我们物流专业校本课程的建设,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这就是我校最初的“订单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一、订单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含义与现实意义

1.“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注入了办学活力,为校企合作找到了最佳的途径。

2.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调整。现代的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的才能,并能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而且无论遇到什么环境,经过努力都可以很快适应。

3.订单式培养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模式,为国家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对口的物流人才。该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利益的实现为中心,达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接轨,学生实践技能与岗位要求的一致。

二、“订单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实践探索

1.让企业参与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能再“关起门来办学”。企业应介入学生的培养,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了解用人单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通过这种产、学、研结合及校企签订“订单式”合作培养的模式,真正培养出符合物流企业和输送企业实践需要的技能人才,这是一个对社会、企业、高校以及学生均有利的多赢模式。

2.“订单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解决了物流管理教学宽而不精的弊病,还可以扭转企业找不到合适物流人才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升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确保更多的毕业生能顺利就业。另一方面也为高职院校开发物流校本实训教材,如何编写出能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突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物流专业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正确方向,使教材开发与教法改革与时俱进。同时,在教学管理上,实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双循环互动教学模式,把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与现场获取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群的能力,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三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引进来、派出去”的方式提高师资水平,比如,安排物流老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物流企业研发工作,提升教师自身研发能力,及时地了解物流企业最新的技术信息,同时通过引进企业物流管理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或者聘请企业物流经理来校兼职授课等方式,因为只有教师的实践技能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才能相应提高。

3.推行“订单式”培养,强化“双证制”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与珠江钢管有限公司签定了“物流工程材料管理”订单班、与海鸥卫浴有限公司签订了“物流配送”订单班。具体操作是:根据订单企业职业岗位及技能要求,成立由学校和企业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了订单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确定培养目标、培训项目和岗位训练流程。校企双方共同建立顶岗学生实训档案和跟踪考评记录,安排专人对“订单式”培养班级进行管理,实践环节的时间接近总计划的50%,学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顶岗时间、岗位轮换等情况进行跟踪考核,根据技能水平、顶岗工作中的表现等,由企业鉴定、考证打分,成绩合格者由订单企业录用就业。

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岗位技能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把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然后进行职业资格的认证,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报关证、叉车操作等岗位技能证书,实现“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相结合”,以满足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

三、物流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

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顺利地实现了校企无缝式对接就业,就业率达到100%。为了及时地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获取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满意程度、工作适应性、薪资水平、思想状况、实际技能的运用等信息。学校对2009、2010、2011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就业跟踪调查,根据收集回来的信息资料得知,学生对工作胜任情况如下:完全胜任占到54.68%,基本胜任占46.3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对学生满意的占89%,对学生基本满意的占11%,对学生不满意的占0%。从中可以说明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与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能力及责任心、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学校而言,借助订单班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结合模式,既培养了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提升了办学质量,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就业率,又扩大了生源,锻炼了教师队伍,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相融通、操作与岗位相融合”。同时,订单培养也促进了校企结合,促进了高职教育体制改革,达到企业、学校、社会、学生四方共赢,真正体现了学有所教、学有所用、学有所去。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探讨

产学研合作,是指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主要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大量的要依靠社会实践。走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路,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都较强的专业,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致力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力争实现由传统培养模式到“产学研”培养模式的转变,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专业特点相符合的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指导思想

在深入研究与逐步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导思想,即扩大规模,优化专业结构,围绕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提高办学效益。

1.1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

专业设置、人才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培养规模均应根据市场和就业需求以及物流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

1.2以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为途径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将专业理论学习与社会现实要求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缩短毕业生的适应期,达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格局。

1.3以学生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实现教学与能力形成过程的一致,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特征。

2.物流管理专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考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物流管理专业也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总体来看,产学研合作教育还不够成熟。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比较成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经验。

2.1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合作层次的思考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呈多样化的形式,如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出现过多种模式,比较典型的有大学科学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具有联合协调机构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模式等 [1]。

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1)共同研究。大学和企业的研究人员就共同的课题开展合作研究,结合双方的技术创新能力创造科研成果;(2)委托研究。大学接受企业和中央政府部门的委托和经费支持进行项目研究,提供科研成果;(3)委托研究员。指民间企业的技术和研究人员到大学和大学共同利用机构,接受研究生水平的研究指导,把握最新的研究动态;(4)共同研究中心。其作为大学与产业界联系合作的窗口,既是共同研究的场所,又是企业技术人员接受高级技术培训的课堂;(5)大学科技园[2]。

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学习比较先进的合作形式,在合作形式上拓宽渠道,加强实质性合作,多方位、深层次合作,使产学研合作教育避免形式化、表面化。(1)就业定向与毕业实践相结合。在产学研结合的教育过程中,校企双方对学生进行共同考核。对考核合格者,可直接就业。实习期间企业专家为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提供指导。(2)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真实工程环境,引入企业真实工程案例,使专业培养更具真实性、有效性,也使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得以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参与企业的设计与生产。企业提供全套教学资源和实训项目,使学生不出校门在实训工厂里就可以体会真实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2.2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环境的思考

着力构建有利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环境。主要包括:(1)政策环境。制定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在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中,政府的地位特别突出,具体表现在:①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方针和政策。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计划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一项基本国策;②提供大量资金资助企业的研发活动;③鼓励各类大学的教师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科学技术实验,保证他们拥有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及使用权;④对有关专利权的收入实行免税;⑤整顿产学研合作的联络机构,加强这些机构的服务职能;⑥培养一批专业人才,研究如何把大学的科学研究与企业的科技需求结合起来[3][4]。我国政府是产学研合作的倡导者、调节者、战略决策者、技术传播者、环境创造者,可制定政策,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对合作的成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科研合作经费,利用经费投入的方向和规模程度来体现政府的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支持、促进产学研合作;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各种配套措施,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官方服务性机构;重视国际性的产学研合作,鼓励国内的组织和结构参与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研能力。(2)信息环境。要加快信息化、网络化的建设,同时也要大量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中介组织。(3)法制环境。产学研合作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建立健全完善相应的法规条例,完善技术合同、知识产权等各项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来保障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维护合作各方的利益,把产学研合作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

2.3 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各方动力机制的思考

一是学校的动力机制。在政策上要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内环境。学校在职称评聘、利益分配、评奖评优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倾斜政策,使潜心研究并参加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职员工得到公正的待遇。为了有效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工作机制。制定 “产学研合作工作条例”,对产学研合作的工作机构、工作内容、工作制度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且将产学合作内容作为教学工作年度考核内容。

二是参与学校产学研合作单位的动力机制,这包括合作单位管理层的动力问题;合作基地督导教师的动力问题。要做好产学研合作教育,就必须形成一整套动力的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但现实情况是,各方面的积极性并不总是一致的,学校的积极性很高,但合作单位并不是很积极。产学研合作教育如何调动各方的参与积极性,形成各方的互利互惠机制、多方共赢的局面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4 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各方合作机制的思考

产学研合作教育必须围绕市场的近期和长远的需求,通过对市场的敏感性把大家吸引到市场这个共同目标上,形成长久稳定合作的基础;必须加强合作各方的互相了解和理解,建立起“面对面”的交流平台,通过合作对各方的人际关系、技术经济实力、工作方式方法进行整合并充分利用,才能建立起深厚的关系,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5]。产学研合作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在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时候做好各方面的配套工作至关重要。比如,基于产学研合作为导向的专业教学计划可能和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要求有冲突,有关的管理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改革空间和政策支持,才能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

3.结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一条有效途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并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合作,从而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浅议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

1 高职院校综合实训课程重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是集专业性、技术性与职业性为一体的综合教育类型,其对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对基本工作流程、专业技术、综合技术运用与操作等能力的培养[1],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开设一些相关的综合实训课程,来辅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并运用相关能力,推动学生综合技术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的发展。

高职院校开设综合实训课程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综合实训课程训练通常都是以岗位需求与能力锻炼为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渗透实训技巧,突出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强调将只有技能中所涉及到的多种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训练技巧技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将二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实训过程中进行有步骤的演练,这种综合性的实训课程开发与训练能够深入推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理论完善,同时还能够有效研究出适应自身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训练模式与方法。其次,高职院校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相对一些普通高等教育来讲,具备自身特殊的需求与特点,不管是其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演练都尚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标准,因此要求不同专业应与本行业实际发展状况及需求进行联系,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方案的设计,以推动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双发展。

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发展及社会生产需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因此需要给予充分重视,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实际社会需求,有效利用综合实训资源,并结合行业新标准,探索出适合物流管理专业持续发展的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与方式。

2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通过对企业的规范性及典型性进行分析,明确课程所对应的职业需求与岗位要求。从现阶段物流企业的发展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的规范化岗位训练是物流管理专业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极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来讲,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并重视专业实训课程,重视所在行业的行业需求与特点。高职院校要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企业基本需求状况,并对企业的实际生产与经营状况、企业的关键岗位与岗位需求、企业岗位的安全性与质量要求、企业的基本设备与效益等进行分析与学习,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性与整体性,推动综合实训课程的有效开发。

其次,要对企业所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进行分析,同时确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针对市场中的相关行业企业对新技术与新服务的实际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强化技术改造,重视设备的升级与多元化经营管理的实现,进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实地,积极主动的了解并掌握相关企业需求信息,有针对性的解决现阶段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难题,以确定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与岗位发展需求。

再次,要认真分析岗位职业需求,综合提升学生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进而设计合适的实训项目与基本内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根据企业对岗位基本技能与素质的要求为中心,并结合学生实际知识与技能现状,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与知识培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重视岗材结合,强调因材施教,即将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与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强调综合实训的基本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需要不断进行专业内部的有效融合,强调实训模块之间的沟通,促进课程的充分开发,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职业爱好,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物流企业的多种岗位需求。

最后,强调企业产品发展及技术发展方向,不断更新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现阶段,企业在发展路线上均具备的前瞻性的发展意识,一方面要强调市场的现阶段需求,同时还关注未来市场的潜在变化,因此企业重视动态的发展,这要求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也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及时更新实训知识与内容,突出新技术的应用[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强调持续发展性的基本原则,及时跟踪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开发新技术与新设备,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提升。

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方法分析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行业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实训教学基本经验,总结出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几种方法:

第一,选择性移植法,即不断吸收现阶段国内外相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相关专业内较为成功的综合实训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有选择的借鉴已开发成适合自身院校与自身专业实际发展需求的综合实训课程,并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及教学范围与教学程度进行必要的补充,以完善综合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二,能力中心的方法,即根据专业实际特点,开设具有相关行业与企业的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综合性与实用性,强调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方法的运用要求重视对学生自身工作技能的训练,围绕技能培养确定相关的实训内容,比如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操作技能与步骤、基本方法与训练技巧以及职业基本道德等。另外,在实训过程中,还需要针对现阶段市场中所需要的新产品与新技术进行相关技术发展动态的实训内容开发。

第三,任务分析的方法。任务分析的方法即充分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按照内容要求进行步骤分解,确定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对项目进行具体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之后对步骤进行分解,突出分步骤的重要性与准确性,这种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确定实训课程基本内容的方法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课程开发基本步骤与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综合实训课程需要重视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的岗位职责,重点强调相关技术与工作流程,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推动教学单元的具体化与教学方法的模块化,以推动综合实训课程的顺利开发。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的几点思考

1 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及专科层次的办学情况

我国的物流产业将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迅速增长,未来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基于这种预期,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蓬勃发展。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主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仅有几所,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特设了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截止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有近360所,其中开办博士研究生层次的高校有12所,开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层次的高校有20多所,专、本科层次的高校各占一半左右,至于在其他专业下面把物流管理作为专业方向的高校更是数不胜数。也就是说,全国一千多所高校里,几乎有四分之一的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且有很多高校还在申办物流专业。

从专业发展背景来看,我国目前开办物流管理专科教育的高校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具有交通运输等工科行业背景的高校,比如航运、公路、铁路、民航等专科及高职院校,这些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多是在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是具有物资管理、贸易流通类专业背景的高校,比如原物资部、商业部所属的部分高校,这些高校的物流专业基本是在原物资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是具有电子信息行业背景的高校,比如部分邮电类高校,这些高校更偏重于电子商务基础上的物流专业教育;四是没有任何与物流主体功能相关行业背景的高校,以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为基础而开办的。

2 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生就业分析

2.1 行业背景不同的高校,学生就业差异较大

正如前面分析,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分为以上几个类型,各自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反映在学生就业方面,出现了不同行业背景的高校学生就业差异较大的局面,比如,具有海运或水运行业背景的高校,在港口、货代、船代等部门就业具有明显优势,而具有铁路行业背景高校的毕业生,在铁路及相关部门就业具有明显优势。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一方面是该类高校与以前的办学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该类学校的教学始终围绕着行业背景而展开,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所以毕业生受本行业企业的欢迎。而没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学生就业的单位较为繁杂,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甚至在专业外就业。

2.2 就业数量较高,就业质量偏低

由于物流行业发展较快,物流人才缺口较大,因此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较好,基本都可以在本行业或其他行业的相关岗位内找到工作。但与之对应的就业质量则较低,比如工作环境、工作报酬、劳动保护和劳动关系等方面明显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大学生就业整体环境的影响外,和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也密不可分,行业发展的低端,造成低端岗位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体。

2.3 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别

由于物流产业在不同的地域发展程度不一,产业规模差异较大,因此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在地域上存在明显差别。对不同地域的多所高校和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明显随区域变化而变化:沿海港口城市对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而内地需求较小;而内地经济总量越大的区域,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经济总量小的区域,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则少。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显然是由于物流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行业特点而造成的。

3 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物流的功能较多,物流产业本身又包含很多不同的业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涉及管理、经济、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涉及面很宽。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设置上,除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有意识地重点开设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以外,现在大多数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大杂烩”型,就是从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课程里抽出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组成物流专业的专业课,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严重重复,缺乏反映本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课程,或者虽有该类课程,但课程内容空泛,不够深入,无法体现本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2 课程内容过于宏观,微观研究不足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理论性偏强,基本都是一些空洞的对物流活动的“意义”、“分类”、“原则”、“特点”的简单概括,类似于科普读物,内容过于宏观和常识化、理论化、感性化。为数不多的反映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课程却需要良好的数理分析能力,而多数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以文科为学习背景,识记能力偏强,而定量分析能力偏弱,因此该类课程的讲解也很难深入。另外,涉及企业层面的具体操作流程或者运作过程的内容则少之又少,没有突出企业员工层面必备能力的培养,对微观的物流运作缺乏足够的训练。

3.3 重管理能力的培养,轻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的背景下,专科层次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基本上是操作层面的岗位,因此对毕业生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而对其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并无过高要求。在能力培养上,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更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操作能力。而目前的专科层次物流专业教育则偏重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谈起理论来头头是道,而对物流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内容则明显缺失,这与物流行业的需求状况明显错位。反映到现实中,就出现以下现象:企业招不到适用的毕业生,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却充斥市场。虽然多数高校设置有物流实验室作为模拟训练场所,但仅具有认知实习的作用,与物流运作的实际状况差距很大。

4 采取的措施

4.1 强化反映本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课程的设置

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是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主要标志。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和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该专业就不能称为“专”业了。那么物流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物流专业是一门多重交叉学科,笔者认为其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技术和信息之上的运作管理能力。没有技术和信息支撑的物流运作管理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同样,缺乏运作管理能力的运输、配送、仓储等活动也不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能力的体现。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笔者建议采取“经济管理+信息管理+技术装备”的“三大模块”结构。“技术装备”是指要让学生掌握物流技术与准备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初步操作常见的物流技术装备;“信息管理”是指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物流软件的使用和维护;“经济管理”是指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和优化管理能力。“经济管理”模块目前已经十分重视,而“技术装备”和“信息管理”模块是需要加强的部分。

4.2 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确定专业课程设置

物流管理专科层次的办学主要是以为当地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因此专业课程的课程不能想当然地设置,而是一定要找准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定位,一定要结合行业或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定位来设置专业课程。例如沿海港口城市的物流产业发展一般都依托于当地港口和航运业,因此当地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侧重国际物流,以此为核心开展专业教育,细化国际物流相关的知识体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港口、航运方面的人才;内地商贸业发达的城市,专业课程可以侧重于配送、采购等课程,以此为核心展开专业教育,细化与配送、采购相关的知识体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理货员、采购员等职业人才。

4.3 突出岗位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连年扩招的背景下,官方明确把专科教育定位“为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就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是操作型人才,不是执行层次的人才,更不是决策层的人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除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的培养外,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必须加大这方面的培养力度,而不能依旧偏重于理论知识。

5 结束语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现状下,专科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一定要以物流产业发展现状为依托,以就业市场的现实为导向,围绕物流产业发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能力,更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浅析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带薪课程实习的问题和对策

一、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带薪课程实习的问题

(1)学生方面的问题。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宗旨是培养适应物流行业一线需要的要素质技能型人才。带薪课程实习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完美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尽早的进入企业经营过程中学习实践的课程实习。学生在完成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后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学校、企业、学生等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岗位职业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因为,带薪实习的以上特点,使在这个阶段学生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到准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不适应;二是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及沟通技巧;三是学生对自己课程实习目的不清楚,认为是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四是对课程实习的艰苦性准备不足;五是大多数学生缺乏理论和实际对接;六是学生在参加带薪课程实习中的自身权益如何得到保障。(2)企业方面的问题。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在政府、学校层面上,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学校在与企业联系学生课程实习上,表现出有较高的主动性。但作为带薪课程实习主体之一企业,对接受学生实习并无积极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这种提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既可以说,一方面企业对高职高专学生缺乏认同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果不了解,对学生有顾虑;另一方面企业担心学生在企业工作的安全责任划分问题,即学生走出校门,学校认为学生是企业中的特殊劳动者,理应受到试用期员工的权益保障,企业认为学生是生产岗位的特殊学生,学校还是主要责任人,而学生家长认为顶岗带新课程实习是学校安排到企业实习的劳动者,如果学生有问题,学校和企业都有责任。二是缺乏能承担较多学生课程实习的岗位与生活条件(特别是住宿条件)。三是缺乏学校与企业结合的双赢机制。四是政府对企业在带薪课程实习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二、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带薪课程实习的对策

(1)实习前的准备。带新课程实习的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一般而言,我们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准备:一是指派经验丰富、有责任感的中青年教师,制定完善的实习计划、内容等向同学们介绍,使同学们更多的了解本次实习的目的;二是实习教师应与班主任一起,及时向参加本次实习的同学家长联系并告知实习情况;三是实习教师应联系本次实习企业相关部门到学校进行实习前的动员,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使同学们进一步的了解企业。(2)实习过程管理。一是带薪课程实习期间,学校应安排指导老师入驻企业,代表学校配合企业对学生在企业遇到的问题进行,进行第一时间的指导和管理;二是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监督,及时与学校领导、企业和学生家长建立多方面的沟通机制;三是指导教师多方面引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立足企业岗位进行实习工作;四是指导教师应多与企业的各主管部门部长、经理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奠定基础。(3)实习后的交流与总结。在整个实习阶段,我们除了重视实习前的准备、实习中的过程管理工作,我们还应该把实习后的交流与总结放在第一位。因为,如果我们把实习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得以总结并记录下来,将对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一定借鉴意义。例如:认真听取,指导教师、企业主管部门和实习生所在具体部门的意见,总结在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做的好的方面。

总之,带薪课程实习,是一种新的课程实习类型,它能帮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尝试具体的工作岗位;为将来的就业充分准备。因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做好学生带薪课程实习工作,提升实习实际效果,并将带薪课程实习、学生就业等相结合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对于提高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就业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1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定位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独立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与高职院校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并且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因此,要求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旨在培养适应珠三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物流管理和运营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根据市场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状况,可将物流人才分为4类:操作型人才、中级管理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理论研究型人才。作为地方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结合珠三角物流市场需求特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将有针对性为各类企业培养具有职业素养、道德素养和身体素养,并系统地掌握现代物流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具备相应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2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实践教学才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环节。独立学院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应该以就业和发展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具体说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的顺序分阶段进行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三是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四是鼓励支持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3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尽管目前企业对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是“求贤若渴”,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尽如人意。通过对珠三角各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跟踪回访,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较高,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明显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理论强于实践现象突出。究其原因,独立学院物流管理的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科学设计,大多借用普通本科院校或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东拼西凑;实践课时明显偏少;实践内容单一,缺乏整体性;实践设备匮乏,没有货架、叉车、条码识别器等专业的物流设施设备;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实践教学经费支持不够等。

4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消除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提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合珠三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确立了“全过程、多元化、分阶段”的实践教学思路。

所谓全过程,是指将实践教学任务贯穿大学教育4年之中,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形成物流实践教学一体化,即将社会实习、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验教学、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研究与实施, 使之相互促进的一种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多元化,是指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采取了校内实验室软件模拟实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地参观与顶岗实习、与中山市物流协会、商会合作举办讲座及利用学生家长资源投入实践等多种方式。

(1)软件模拟实验。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开展主要依托物流管理实验室的一批管理软件。包括用友erp系统、络杰斯特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商友企业物流实景模拟系统、泛华讯物流系统等。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节,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成一个系统。学生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节,可以掌握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物流企业调度等各方面的技能。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经与威高物流集团、金涛果蔬物流有限公司、完美集团、天润物流市场、广通物流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物流有限公司等物流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合作关系。利用这些合作企业,广泛开展了认知实习、核心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

(3)突出物流协会的引导作用。学院与中山市物流协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定期邀请市内知名物流人士到学校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举办高水平讲座,通过言传身教,让物流管理学生能从杰出物流人士身上学习物流职业精神和提升物流职业素养。并且在院内成立自己的物流协会,倡导会员培训(举办物流知识讲座)和开展校内物流实践队(校内快餐送达、快件的分发、学校大型活动设施设备的搬运等),突出物流协会的引导作用和影响力。

(4)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学生实践服务。由于地处珠三角经济区,加上独立学院的性质,学院的家长资源与西部城市和其他普通院校相比更具优势。大部分学生家长都是企、事业单位的中层管理人员,甚至是企业领导人,这就能为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所谓分阶段,是指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基础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跨专业实训平台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5个阶段,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

(1)基础认知实习。通过到中山市各物流基地实地参观帮助学生了解物流企业或生产销售企业物流运作的基本流程,在物流企业或生产销售企业的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等方面得到锻炼,增强感性认识。

(2)课程实习。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核心课程,都安排有课内实践环节。部分课时安排上机模拟实践外,同时会安排课时带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相关业务流程的调研和分析实践,让学生掌握加工、包装、装卸、运输、储存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专业实习。利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期间,安排学生到物流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企业工作的适应能力,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跨专业实训。在中山市政府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参照广东商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经验,经济与管理学院建设了耗资400多万元的跨专业实训平台,为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综合实训机会。跨专业实训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共计96学时,可使学生了解分属于各门理论课程中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甚至物流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紧密联系,提高从事物流管理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还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等。

(5)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学生在大学毕业前进行的全面综合训练,应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采取调研报告、毕业论文、小组毕业设计、创业方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5 总 结

随着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实践教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经学院申报、专家评审、现场考察等多个环节,获批为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与威高物流合作建立的“基于物流管理专业核心岗位群任务驱动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广东省立项项目获得资助。但物流管理还是一个年轻的专业,探索并提高教学效果, 输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是一项需要持续改革的系统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学习借鉴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模式探讨

高等院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是新时期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物流管理专业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能动性。在培养本专业学生专业课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学习潜能两方面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跨平台资源共享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亲身体验各种自主性物流专业课学习,同时还能实现便捷的沟通交流。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幻灯机及网络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于一体的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开展生动而形象的教学。

一、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九江学院为例,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物流管理、数学、外语、电子信息技术、国际贸易、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和其他企业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掌握相关基本操作技能,为国家培养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在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的基础上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达到上述培养目标。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学模式应当是一个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的相对独立的教学运作体系。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在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以书本、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的教学了,新的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的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多媒体技术能够满足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的各种需求,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着更为直观和立体的效果。

(一)多媒体演示型教学

专业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利用多媒体来编写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辅助自己的讲解。多媒体的使用节省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板书所占用的大量的时间,老师讲课的连贯性更强,并且能够向学生传达更多的信息。物流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有其特殊性,课程中的很多内容,用语言很难描述清楚,而利用图片展示、音频视频播放则可以直接有效的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来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性。

(二)网络交互型教学

在多媒体网络的媒介下,信息传递更加快速。师生之间的交流除了口头交流,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可以以图集、文件等形式来交流。教师针对学生各自情况,为其设定相应的内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递的是随时随地受教育的概念。

九江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建立起了物流管理教学网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网络平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网上作业管理系统。同学们需要相关资料可以直接下载,比如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具体实践中,教学网站资源中有专业课每一章节的学习建议和重难点提示,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可直接到相应板块中发表意见,这样老师就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并能及时的解答。

另外,笔者在建立网上教学资源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加强课外知识等素材的建设,设置并推荐了物流行业相关的资源网站,鼓励学生利用这些网站或搜索引擎获得大量信息和资源,及时掌握物流管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物流管理是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课基本上都设置了课程内实验课,课内实验课大都在物流管理实验室完成。在实验课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屏幕监控来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钻研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的考试大多是书面的闭卷考试。通过物流管理网络平台,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试形式,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考试系统进行考试,同学们一人一台计算机,考试时输入自己的帐号密码进行考试,系统自动控制时间,这样一方面考验了同学们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同时还检验了同学们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

三、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物理管理专业课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辅。“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起组织、管理、引导作用,不仅仅是教学生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方法,所以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二)网络所提供的信息资料是海量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收集相关的材料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的知识性和课堂知识的容量。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的教学课件,使得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方面同学们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时不会赶到枯燥乏味,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教师利用多媒体语言教学系统,可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和分析,学生提交的作业或问题答案等依据这些信息,及时的调整教学进度,教材内容,教学计划等。它的使用能大大优化教学手段,并且教师的备课、教学都是有针对性的,能够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方式的网络化,扩宽了教师和学生沟通的途径。通过创造这样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的是面对面的交流,但由于课堂上老师面对的是众多的学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和每个学生有单个太多交流,其交互性发挥得并不充分,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而网络化的交流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四、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物理管理专业课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的观念问题。首先,专业课教师不能因为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而拒绝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要明确网络和多媒体是使用工具,工具的使用是为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的。其次,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专业课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基本的多媒体网络技术,这样就要多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

(二)学生适应问题。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而网络媒体中大量信息在课堂上的出现,学生对媒体的使用,注意力的分配、转移等等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老师控制课堂提出了挑战,也值得广大师生积极研究和认真探索。

(三)网络平台和软件的维护问题。网络平台要有专人进行维护,及时的进行更新;目前各种软件较多,专业课教师要精心挑选软件,教师上课前对软件操作非常熟练,另外还要要考虑到教学软件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相互关系,选择适合师生需求的软件。

五、结论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过“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否,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授式教

学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我国的物流人才仍处于一个很大的需求状态,但是真正高质量高素质的物流人才仍然不多。因此构建这种高效优质的现代多媒体立体化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前进方向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研究

[摘 要]本文从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的要求出发进行了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分析了区域及行业的特点并进行未来需求的预测,保证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适度超前,能满足当前以及未来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全文以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为例,进行了与我国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物流专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核心课程

1 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程序

高职院校核心课程的开发应适应社会大生产的需要,从职业分析入手,以职业的实际需要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在开发过程中纳入行业、企业、产业、职业、实践等要素。通过分析比对我们运用以下开发程序对高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开发,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2 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

2.1 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高级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为100多万人,其中高职高专层次的物流专业管理人才需求约占60%,在对各类物流企业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企业对物流人才有明确的素质要求。

①拥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高职物流人才不仅要能够熟练使用现代物流技术装备而且要掌握物流各项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以满足客户的需求。②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出色的物流营销能力。我国的物流企业多处于快速成长期,企业布点建网,特别需要具备市场开拓能力,能够独立工作的人。③灵活处理不同境况下的物流业务能力。社会对物流的需求和提供物流活动的对象种类繁多,物流活动没有固定的运作模式可循,物流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灵活处理不同境况下的业务,满足物流多样性的需求。

图1 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程序图

2.2 人才需求新特点

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要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中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出现两大主题:一是制造业由沿海向中部转移,二是粮食及食品安全问题。

(1)制造业由沿海向中部转移对中部物流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制造业企业物流现状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为:物料流混乱,重复搬运多,生产流程不合理造成物料流动路径长;时间占用多,产品交(供)货时间长;空间浪费大等。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者不仅是运输和仓储专家,而且还必须熟悉软件程序及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在采用企业外横向一体化时,供应链管理者必须具备整条供应链服务(购买、仓储、顾客服务、信息技术)的知识。同时还要熟悉生产工艺流程,有生产工艺设备及需求的知识和信息,掌握企业内供应链流程、企业前向的制造供应链流程、企业后向的销售供应链流程等。

(2)中央1号文件已经连续十年聚焦农业及农村问题。“十二五”规划中有很多重要的决策,突出的一点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今年以来农产品涨价、粮食危机、食品安全等一直牵动着老百姓的神经。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在安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全国看,安徽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生产基地,其农产品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居全国前列,然而传统物流不能有效支持农产品的流通。原因有三:首先,由于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是有生命的动物性与植物性产品,所以农产品的物流特别要求绿色化,在物流过程中做到不污染、不变质;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流过程中的保鲜、冷藏、冷冻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再次,由于农产品价格较低,体积大,必须要做到低成本运行,这对农产品物流管理提出较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农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2.3 目标岗位群分析及典型工作任务分解

针对中部区域和行业的特点,本次研究把物流目标岗位群分解成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国际货代、物流信息7个职业领域,并对其所承担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全面分解。

2.4 提炼职业能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以培养服务企业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群)所需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人文素养和文化知识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用技术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培养。

2.5 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运输、仓储、配送、营销服务、货代报关、信息处理、成本管理等主要物流业务的工作过程,分析其能力、职业素质和知识,将最能体现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物流信息技术》、《冷链物流》、《生产运作管理》、《客户关系管理》4门课程确定为本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重点加以建设。

基于岗位能力的核心课程建设思路如图3所示。

3 总 结

核心课程是由高职人才培养中构建学生关键职业能力的课程组成,选择并建设好相关课程就可以基本保证培养的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主体目标,并可以基本体现出学校和专业的培养特色。同时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院校专业建设者们应深入市场广泛调研,及时了解毕业生的供求情况,并根据自身条件适当地进行调整。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是,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以适应现代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为原则,建立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密切协作、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机制,以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的高职教育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都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物流行业发展迅猛,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各地物流人才缺口巨大,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

1 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500多所高职院校开办物流专业。从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是从物资管理、交通运输管理或商业储运等专业发展演变而来的,办学时间普遍较短,办学规模较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待改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物流管理理论和专业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专业学科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现有的物流理论不成熟,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还没有形成与本国本地区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普遍存在过分强调理论知识教学的现象,实践课程较少,不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特点,不能适应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

1.2 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开设物流专业),当前,从事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从管理学、经济学、工业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专业转行而来,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不扎实、不系统、不全面,而且,如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基本上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教学,严重缺乏物流行业的实践经验,专业教师队伍中真正具有物流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很低,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更注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的质量和专业教育的发展。

1.3 校内实训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毕业生不能凸显“高职”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对实践教学要求较高。另一方面,物流实训设施价格较高,占用空间大,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存在诸多困难,校内实习实训条件不能满足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教育比不上本科教育,实践教育又不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不能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毕业生与市场吻合性差,满足不了物流企业的需求。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实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如上所述,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教学不足,学生实践能力较弱,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到企业实习期间,只能简单地打杂,无法做到真正的“顶岗实习”。部分“顶岗实习”的学生存在角色转变慢,不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缺乏责任心,组织纪律性较差;与人沟通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足等。有些企业还反映,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不正确,要求工作条件好一点,待遇高一点,轻松一点;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科学的规划,不肯脚踏实地,逐步提高,只想一步登天。有些货代企业反映,许多学生实习时不愿意当业务员,到企业去揽货找业务,吃了几次闭门羹就认为太难了,一般连两个月也坚持不下来。

2.2 实习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实习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实习学生在遵守校纪校规的同时,更应遵守所在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所在单位有责任对实习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然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习学生虽然暂时是企业的“员工”,但又与真正的企业员工不同,企业对他们缺乏约束力,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最终导致实习学生纪律散漫,学校不知道学生是不是真正在实习,而企业地学校的学生管理存在较大怨言,甚至很多企业提出部分实习学生影响了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与企业工作安排相冲突等。因此,实习学生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2.3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如上所述,由于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不强和实习学生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在接收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培训,辅导,安排工作岗位,工作场地等。在很多时候,实习生刚能真正顶岗作业的时候,甚至还没有能真正顶岗作业的时候,实习的时间也结束了,而企业辛苦培养好的学生最终毕业以后也不一定能到该企业去。这些都使得企业的付出较多,而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最终导致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参与的企业也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失去企业的参与,这无疑又给“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提出了难题。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策略

3.1 深化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校企共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即一体化,是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积极与物流企业合作,实施“校企共建”,即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人才培养计划”,共建“课程”,共建“课堂”。校企双方通过这五个“共建”,促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的有效实现。

(1)共建“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积极聘请相关行业、企业领导和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本专业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和修订工作。通过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企业全过程参与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使毕业的学生就业更有保障。

(2)共建“师资队伍”。一方面,聘请物流企业及相关单位经验丰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队伍数量。例如:物流管理专业聘请了浙江中道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朝丰,义乌国际物流中心主任朱丽娇为兼职教授;另一方面,校内专职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及业余时间深入企业进行调研,顶岗实习等,提高专职教师实践技能。

(3)共建“实训基地”。按照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与物流企业及相关单位互动,先后在义乌国际物流中心,义乌民航机场、江东货运站,浙江中道物流有限公司挂牌建立实训基地。

(4)共建“课程”。专业紧紧围绕物流及相关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不断进行课程改革,认真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同时对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具体剖析,根据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了《现代物流管理概论》、《运筹学》、《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生产与运作管理》、《商品存储与配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货运实务》等专业主干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深化改革,压缩理论课时,强调实际训练,以训代讲。

(5)共建“课堂”。一方面,专业从物流行业、企业聘请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授课、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把来自企业经营管理和实际操作第一线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经验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场地,方便本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如:义乌市易开盖实业有限公司为本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现场教学提供生产车间,《商品陈列与礼仪》由教师组织学生在世纪联华、好又多、有加利等各大超市进行现场教学,效果显著。而且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业务骨干担任实训指导教师,现场解答学生疑难问题,使学生和教师都受益匪浅。

3.2 开辟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流实训设备价格高、占用空间大等客观因素,都给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但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是首要任务。专业建设更不能坐以待毙,而应积极开辟各种途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事实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途径来实现,例如:培养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能力,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企业真实案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岗位环境,分析实际形势,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国际货运业务中的单证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对企业真实案例和单据的学习和填制,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总而言之,在校内,也可以尽力营造企业的真实环境和氛围,通过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满足企业的需求,让学生走入企业以后,能真正地做到“顶岗实习”。

3.3 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完善实习学生的管理制度

专业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之前,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指具有“守时、守信、高效、服务”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具备国际商务活动所必须的法律素质和人文素质。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学校与企业应加强沟通,实现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实施细则和应急措施等,签订学生管理协议。本院物流管理专业还为每位实习学生制定一名的校内指导教师和一名企业指导教师,双方定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针对具体问题共同商议解决方案,以确保实习顺利进行,并达到较好的实习效果。

3.4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根据我国的国情,要构建最优化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就必须树立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必须抓校企合作的观念,坚持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调动行业、企业支持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高职教育,使行业、企业成为工学结合的主体(至少是利益主体)。离开行业、企业的支持,“工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就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相应政府部门应积极出台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受到义乌市现代物流管理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重视,为专业办学积极联系本地物流企业,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使得校企合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总之,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高职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有探索不同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方案,才能解决人才适应岗位需求的问题。“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应该大力推广,有关各方应该为工学结合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真正做到企业、学校、学生的共赢。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分为普通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而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由于国内物流管理方向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硕士研究生,所以本文论述的研究生是指普通硕士研究生。

1 我国物流教育历程

1.1 物流教育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物流”课程初次引入高校课堂,之后我国不少院校陆续开始设置物流类专业。2001年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恢复招生,在这之前全国开展物流教学的大学仅有15所。2002年全国正式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或者x相关专业方向的大学约60所。2003年全国已有120所高校开展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2004年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方面的课程。到2008年年底,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308所。

1.2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专业设置

目前国内物流类硕士研究生专业主要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方向,少数学校也开有物流经济方向。现在的物流专业一般设置在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机械学院(或系)下面,也有的单独成立物流学院(系)。各个院校通常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特色设置物流专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开设有物流学院的学校,如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结合本校理工类特色,其物流专业大多数都设置在工学学科门类下,授予工学学位;而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结合本校财经类特色,其物流专业大多数都设置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授予管理学学位;还有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学校,如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在物流专业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海运、港口的特色,其物流专业设置比较全面,涉及经济学、工学、管理学多门学科,合格的毕业生可授予经济学学位、工学学位、管理学学位。我国物流专业的背景多种多样,有从交通运输、机械工程等工科基础上发展的物流工程专业(目前仅54所),也有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高达254所)。

1.3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一般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与方法及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内容(如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等)。培养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考核、核查。针对教育部规定以及我国高等院校具体情况,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培养目标:政治思想上要求硕士研究生要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专业知识方面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系统规划理论等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物流管理专业领域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学习年限: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3年,实行弹性学制,可以提前或者推迟毕业。

(3)学位论文工作:大多数高校要求论文选题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4)培养方式方法: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 问卷调查内容与反馈信息

2009年11月,我们对北京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做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出98份,收回89份有效问卷,被调查人员涉及研一(28人),研二(34人),研三(36人)。调查的内容涉及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专业教材、教学实践等方面的问题。由于篇幅限制,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在此不予显示,关于统计分析的结果将在下文中分别说明。

2.1 关于学生来源问卷调查

调查问题与统计结果:①你的本科专业是什么?本科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仅为14%,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占47%,理工类学生占24%,其他专业的学生占15%;②研究生之前对物流管理的了解程度:很了解的仅占3%,一般的占40%,不是很了解的占36%,不了解的占21%;③选择物流管理专业的原因:认为是学校的热门专业有前途占57%,想要更深入了解的占20%,别人的建议占10%,随便选的占13%。

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从对北京某高校的学生的来源分析,本科就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重很小,大多数同学是从管理类相关专业转过来的,同时还有少量理工类学生,所以很多同学在研究生之前对物流知识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并且很多同学选择物流专业也是因为是学校的热门专业,再加上近年来社会上对物流炒得比较热的缘故。

2.2 关于培养效果的问卷调查

调查问题与统计结果:①你认为该校毕业生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如何?认为一般的占54%,很好的占6%,好的占16%,很差的占24%;②你对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否满意?表示一般的占48%,不满意的占33%,满意的占16%,非常满意的占3%;③你觉得国内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如何?是否需要改进?表示一般、需要改进的占58%,不好、应该完全推翻的占18%,很好、不需要改进的占7%,好、可适当改进的占17%;④你是否认为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继续深造的必要?不需要的占52%,没有影响的占20%,非常需要的占17%。

总体来看,学生对现阶段的教育模式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有33%的学生表示不满,说明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在问到北京某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时,54%的同学表示一般,24%的同学表示很差。从此结果来看,该校物流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急需改善。另外,针对该校的具体情况,仅有17%的同学认为有继续深造的必要,可见毕业以后参加工作的同学占绝大多数。

3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概况

结合《物流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问卷调查》结果,我们拟从课程设置、专业教材、师资力量、教学实践四个方面讨论一般院校物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

3.1 课程设置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种,其中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包括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各个学校的公共学位课基本相同,为第一外国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非学位课里面的必修环节基本类似,是学术交流、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实践教育等。财经类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包括: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管理、战略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等;理工类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运输系统分析、运输管理与政策、交通运输与规划、物流工程、物流技术等。调查问卷显示:研究生基本肯定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但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6%的学生表示学习该课程对于以后的工作用处不大或者是完全没有用处,44%的学生表示课程的学习对于以后从事物流行业有极大的帮助。

3.2 专业教材

物流管理是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两百多所院校在近十年成功申办物流管理专业后,急需大量的教材,造成教材的出版时间短、任务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另外,各院校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也使得教材难以普遍适用。现在充斥市场的物流专业教材和辅助教材内容多相似,引用的参考文献多雷同,缺少具有真知灼见的专业教材。目前,硕士研究生所使用的物流类教材与本科生无明显区别,专门针对硕士研究生所编写的物流类教材很少。从问卷的调查结果看:仅有7%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教材很好,表示一般的占49%,表示没用的占30%。说明现阶段的教材质量还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3.3 师资力量

现阶段我国的物流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机械工程、交通运输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从而造成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通用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与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师资充足,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供应链物流、物流园区规划、运输与配送、仓储与终端管理、物流分析、战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运营规划与控制等的使用与开发等需要专业师资担纲的课程教师稀少。问卷结果显示:有5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质量一般,认为不好的占28%,说明现在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结果都不甚满意。

3.4 教学实践

现阶段的物流教育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亦是如此。我国一些院校中对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要求,一般都是参加“三教(助学、助研、助教)”。从调查问卷中也可以说明这一点:52%的学生表示自己在社会实践方面需要加强,而另有28%的学生表示自己动手能力需要加强,在问到现阶段北京某高校物流学院安排的实践活动能否满足需求时,表示完全不能的学生占37%,另外有27%的学生表示少了点。

4 思考与建议

根据对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现状研究,以及结合对某校问卷调查数据资料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许多问题与课题需要解决、研究,但首先需要解决下述几个问题:

第一,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要与最新的物流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科学研究是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的

重要内容,与教学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者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要与最新科研成果相结合,在课题研究中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学校特色,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势必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过窄,严重影响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目前国内各院校不仅要突出特色,还要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工夫,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学生。

第三,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师资水平。物流师资水平决定教学水平,特别是我国不少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师稀少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在校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和聘用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等办法来实现。

第四,组织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编写。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配备适用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优秀教材,同时也可引进国外优秀的教材作为参考。另外,需要增加专门针对硕士研究生教材的编写量,提高物流教育层次性。

第五,注重实践与案例教学。物流是一门新学科,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除了参加“三教(助学、助研、助教)”实践外,还可以利用校内外资源让学生增加对物流设备设施、物流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一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展案例教学,通过视频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基于“双元制”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创新

从能力需求来看,物流行业需要三种物流管理人才:操作型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结合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来看,操作型人才通常由高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来完成,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则针对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较为牢固的理论知识、外语水平,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专业物流管理人才。对于本科人才还要求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坚持继续学习,将实践所得的知识升华为理论,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因此,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必须关注物流行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与发展,创新培养模式,结合企业需求与时俱进,提高实践实习教学水平。从长期发展来看还必须加强专业教学条件建设,建设具有高水准学历和职称结构的师资队伍,并依托企业人力资源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模块的重要性和时长,并围绕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路径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使学生的管理能力在本科阶段就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些要求使 “双元制”成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1培养模式创新的内涵

1.1人才培养必须结合市场需求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在结合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实现理念创新。笔者认为,将双元制思想与本科教育相结合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创新理念过程中,应该结合对于大学教育本质的研究从办学理念、教育思想上提高认识,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目标与途径实现接轨并能够与物流管理专业特点相结合,进而深化教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提高创新意识,在培养方案制定、执行、改进方面达成共识,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这些理念上的转变和提高能够有效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培养方案的持续、有序改进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1.2培养模式创新是管理过程创新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应该针对专业特点促进管理过程创新,在与培养方案工作相关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机制上有所改进。在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质量控制等方面坚持引入制度管理和标准化管理,使培养方案相关工作有章可循、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工作流程方面要结合教学管理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制定、论证工作流程,使专业教学能力与物流人才需求在培养方案工作流程这一平台上充分结合,使之更为科学、合理。同时,管理过程创新要求建立专业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的动态反馈机制,实现对培养方案执行效果的及时跟踪和控制。

1.3培养模式创新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新的培养模式必须具有攀枝花学院特色、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而这一模式的基础在于设计制定出符合教学改革要求、满足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各方面要求的双元制培养方案,使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物流企业发展相结合,使专业建设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培养模式创新必须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使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在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获得内生动力和新的理论支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关注培养方案内容的选择和提高,必须具有前瞻性和适应性才能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必须能够脱离传统本科教育理念的范畴,进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双元制层次。

2双元制培养模式创新对教学工作的促进

双元制培养模式对于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2.1双元制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关键是着眼于大学毕业生能力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因此在保证本科教育的理论学习要求前提下强调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提升能力。

2.2双元制培养模式下的培养方案改进

首先,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从过去的阶段性工作转变为教研室日常工作,工作时间更为充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特质,实现合理分工、优化组合,使培养方案制定过程计划合理、充分反馈、及时改进,从程序上保证了培养方案制定的质量。其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于搞好培养方案执行、及时反馈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时跟踪培养方案执行效果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教学反馈机制的建立,进而推动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再次,培养模式创新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完善始终相始终,能够更好地适应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需要、满足人才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使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最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培养方案改进能够在课程建设方面产生有益的推动,实现了对于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技能、专业方向、实践环节和选修环节等课程模块方面的改进,使课程设置能够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创新,改进了原有课程内容并通过增设新课程满足了专业发展需要。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必须考虑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与教师能力培养的协调一致,切实提高教师对于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理解,运用企业力量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促进专业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创新人才培养。

2.3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锻炼教师团队、塑造新型组织文化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本专业领域的发展,使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落实到教师个人的能力提高、工作开展上;同时,双元制培养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水平,通过企业的印证促进教案编写、大纲制定、教材建设,使教师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提高培养方案制定、论证、执行、反馈等具体环节的工作质量和业绩水平,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3物流管理专业双元制培养模式构想

3.1物流管理本科双元制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确保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注意改变观念,以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为培养核心把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进培养思路,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水平,使之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型大学建设的需要,这就要求人才培养不能够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必须考虑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潜在作用;其次,必须针对传统的工作思维全面改进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同时加强课程模块的论证分析,使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中能够通过阶段性、系统性的课程模块设置得到真实反映,这不仅要求更加严密的课程体系,而且要求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同步。

新的培养模式必须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提高相结合,考虑到攀枝花学院的办学特色,该模式立足于攀西地区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分工协作提高教学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所有教师通过参与培训、带队实习等方式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水平。以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保证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以“双元制”培养思想为导向,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岗位执业活动为核心,物流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突出管理实践能力与业务操作的培养,通过学校与企业在物流管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方面的协调,使学生能够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2培养模式构建

(1)对于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借鉴。在保证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从办学思路、培养单位、学生身份、教师构成、教学内容、课程时间、考试方式、经费保障等维度进行改革,形成由经管学院与相关物流企业“双元”组成,教育模式由理论学习与物流管理实践“双元”构成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紧密结合“双元制”思想,具有系统性和阶段性特点、具备质量保障和改进功能的培养模式。通过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

(2)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建立校企合作。以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双元制”培养思想为导向,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建立“学校+企业”合作培养机制,打造适合于物流管理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元制”培养模式。设计横跨物流管理专业多个相关领域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修改现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编写特色教材,针对不同人才培养阶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针对社会需求展开人才培养。完善校企合作、使企业和行业协会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承担相应任务和责任,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参与教学内容实施和相应考核。

(3)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就业能力培养框架。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经管学院与物流企业在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方面的协调,使学生能够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学生+员工”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充分结合、教学团队和教学资源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步提高。建立高端复合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搞好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资源水平,使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实现对接,搞好高层次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毕业证+执业资格证”模式。

4结论

市场需要物流管理人才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结合这一要求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水平、服务地方经济,进而推动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