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8 10:07:45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美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 要】高中美术教学要求教师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为主,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美术”,让学生因为有“美术”而快乐。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美术课教学进行了反思,以求今后加强自身教学水平,为新课标的实施增强信心。
【关键词】美术 欣赏 反思 传递情感 激励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因此,普通中小学美术学习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被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一 高中艺术教学内容以欣赏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心到”、“眼到”
艺术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设计教学模式和寻求教学方法时可能花了不少工夫,而在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兴趣点却有所不同,如:中国古代绘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外国近代绘画,学生对这些内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差别很大,而女同学喜欢服装的多一些,在教学“现代服饰艺术”这部分内容时可能比较专注,“心”到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心”到与否,全由教师组织调度;整齐与否,决定其最终的教学效果。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多种美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合理运用尤为重要,适当设置并提出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的问题,激励学生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愉快和积极的体验。
二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尤为重要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蔽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要求和体现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秦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高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理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理解,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三 美术艺术课需要学生的介入和意志的投入
艺术课原本是最让人心动的。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单一的欣赏内容,教师力求“活”而有趣,但千变万化始终是一个欣赏,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持久,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心”找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对于艺术课他们也就开始走过场,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们上课,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艺术课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习课或休闲课。高中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又说又表演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合,“表演”课自然是不会出现的,偶尔的“故事会”也不能多用,“快乐的大本营”到了超级大班,拥挤的空间会让你喘不过气来。到这个时候,学生不用意志来控制自己,艺术课决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艺术课同样需要学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四 美术课要增加实际操作练习,增强学习兴趣
从现阶段来看,高中艺术课,尤其是美术教材缺少让学生“动手”的教学内容,实地考察参观当另论。但在欣赏内容的基础上,多一部分实际操作的练习,教学内容活而丰富,更能满足多数同学的学习需求,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初中有了动手实践的基础,大学里有相关部分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却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实际技能训练不是少部分参加艺术高考学生的专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这部分内容就不能空缺。因为真正的知识,它本身的内涵是丰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纲鼓励教学形式灵活多变,但这也必须注意尺度和纲要,否则又容易走形成“专业”课了。
当前,艺术课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过它仍然是“调味”课,不可缺少,又不能将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师在很多时候充当的是类似“变脸”一样的角色。许多教师认为,反正学校也不重视,评职最后,待遇最低,上艺术课也没人会看得起。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前几年,地理、生物课也非应试科目,教学境况和艺术课相差无几,但自从加盟理科综合考试科目起,成绩上去了,地理、生物教师也摇身变成升学考试举足轻重的显赫人物。而艺术课呢,还是那样……更多时候只能服从教学需要,为主课让路,在主课与主课的磨合中客串“润滑剂”、点缀物。最终主课丰收了,艺术课却未能实现“丛中笑”的初衷。显而易见,艺术教师在这当中的“色调”关系非常微妙。
美术课不是一种单纯教授艺术的知识和技能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作为人文课程的美术课,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不是单纯地把艺术作为一种谋生的技能交给学生,而是更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只有通过一种健康的价值导向,使美术和其他学科相结合,融合多种知识于美术课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才能充分发挥整合式教学的优势。只有这样,美术课才能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不断追求人生的完美化。为了完成这种价值导向,美术课经常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世界各种文化是如何通过艺术而形成,它们又是如何受艺术影响的,在当代人的生活中,艺术作出了哪些贡献和影响。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美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课程,我们必须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创造、研究以及综合解决问题,融美术与其他学科为一体。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各科知识结成一种互补互利关系,弥补各种学科的不足之处,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条块分割式教育,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分离,学科内部也是泾渭分明,各种学科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这种单一的思维方式,使得本应完整的经验成为支离破碎的、零散的知识,只有采用整合式教育,才能使每个人构建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
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不仅是一种自我表达、自我娱乐的形式,而且是解决科学以及其他问题的最好方式,反过来其他学科的内容也是美术创作的源泉,通过美术与其他学科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转化,常常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所以美术课力图与艺术和非艺术学科建立一座桥梁,他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美术的创作水平,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其他学科内容,发展转化、类比、抽象、相信和创作的能力。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学生在完成一项美术活动中,要设计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例如在一节围绕风筝的美术课中教师给予学生的任务是设计、制作和放飞风筝,完成这项任务不仅需要运用特定的艺术知识技能和美的原则,把风筝设计的美观、新奇,而且必须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如何才能把风筝放飞起来,多大的风筝才能飞起来,如何飞得更高等,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学生需要掌握很多领域的知识,如空气动力学、工程设计等知识。只有将美术与这些学科完美结合,才能制造出既漂亮又飞的高的风筝。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学习,才能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比较全面的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2.利用美术课来表现其他学科的内容
美术课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的一个重要平台,它涉及的种种创造活动,最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其中包括多种结果的预期、反复尝试能力等。美术课不仅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充分发挥群体的创造智慧。
例如: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民间故事、寓言故事改编成剧本,按照剧情分工合作,设计每个角色的形象,用各种材料根据剧情加工设计服装,利用废报纸、废塑料袋、绳线、颜料等材料,加上适当的布料、围巾、帽子等饰物,有创造性的设计制成“服装”、“手袋”等,再配上设计音乐、化装、布景和灯光,另外还有动作设计和海报设计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艺术节的文艺表演等活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集体创作的智慧,既改变了单纯美术分科教学的习惯,又可以寻找美术各个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精神,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整合式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领域的设置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色,特别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用美术以及美术与其他学科的交融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多,而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需要通过中小学美术知识来获得。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通过建立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的并联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了解各学科的共通之处和相异之处,理解美术对社会学会的独特贡献,使它们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和其他学科知识技能,解决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摘 要】素质教育的实施,促使高中美术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美术教师要美术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根据学生特点和教育教学现状,构建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实行科学、理性的管理。
【关键词】美术课程;艺文并举
毋庸讳言,素质教育的实施,促使高中美术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美术教师要美术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根据学生特点和教育教学现状,构建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实行科学、理性的管理。
1.构建专业化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学美术专业班的开设一般是在高一年级确定美术专业学习,然后学校组建专业的美术教学班开展专业定向培养。首先组建管理队伍,根据学生人数合理划分平行班,配一适当的美术专业和文化课老师,统一开展高中文化课程和加大美术教学力度(一般均为针对高考内容、形式的美术基础教学)。相对于散点式美术教学模式,专业班具有绝对优势,具体表现在:
1.1 学生集中 便于教管。散点式教学的弊端,前文所叙备亦。学生集中于一个班级,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形成,加强凝集力,班主任和教师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个性差异,把握教学指导和心理疏导,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教学与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艺文并重 全面成材。美术专业班文化课和美术课分开教学在时间上更利于合理分配。既不影响专业进步,也不耽误文化课学习,达到双管齐下,艺文并重的目的。上文化课可以根据学生普遍水平把握教学深度开展教学,达到学生文化课成绩的低起点、缓起步、快提升,从而确保学生大面积顺利实现理想升学。同样专业课教学也可以在统一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把握教学进度和难易程度,进而把握美术教学数量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创造出美术和文化课同等重要的教学格局,避免美术生教育教学的缺失。
1.3 形成合力 不断壮大。目前全国范围内普通高级中学大多数采取美术专业班教学模式,以此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可以形成一定规模。散点式教学学生一盘散沙,形成不了强大阵容,没有较强的战斗力。有位美术教师说:“散点式美术教学的力量好比一只小舢板,专业化美术班或美术年级好比航空母舰,在高考大军作战的大海上,小舢板与航母比拼实力,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组建艺术班、艺术年级部是美术教育壮大发展的必经之路。
2.专业化教学模式的组织
所谓专业化教学是指把美术生合理编成美术班进行教学。美术班专业化教学分文化课程教学和美术专业教学,这就需要合理配置文化课教师和美术专业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合理利用教学条件。
2.1 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有人说:管理人才是当今社会最奇缺的人才。在任何一个专业化、精细化运作的团队中,一般缺少的不是专业技术高端人才,而是管理人才。对于学校教育,尤其是较其他学科复杂的美术教育中,因其工作性质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其管理人才尤显重要。作为学校美术教育管理人才首先要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有敬业爱岗精神,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确保学校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才能肩负开疆拓土的创新事业,其次要有良好的处理复杂事务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有良好专业能力,要有良好的业绩和美誉度,要有智商和情商的相得益彰等。物色和培养管理人才是一个晦涩艰深的复杂工程,需要决策者们理性分析和科学决策。人无骨不立,鸟无头不飞,选拔好特色教育管理者,对于特色教育的壮大与发展至关重要。
2.2 文化课教师的合理配置。文化课教师分为文科和理科各科教师,鉴于美术高等院校一般为文科性质,所以美术专业化教学班以开设文科美术班为主,理科班为辅的方式。为了使理科美术班文化课教师有足够的课时量可以结合理科体育班教师的配置予以合理安排,或者可以让理科美术专业班文化课由普通理科班文化课老师兼任等方式予以解决。文化课教师要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敬业心态,良好的教学业务素质和教育管理能力,能正确看待学生学生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能正确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和合理引导能力。
2.3 班主任的合理配置。美术生在很多文化科老师的印象中是意志品质脆弱、学习基础薄弱,个性特征张扬的难教难管学生,是学校班级管理的老大难,是问题学生的代名词。很多文化课老师甚至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上拿美术生没办法。针对这种普遍现状,必须在美术班选择班主任上下功夫,要选择那些做学生思想工作指导思想先进、教育手段多样、教育方法灵活且具有一定人格魅力的教师。或者采取正副班主任的配置方式,即一名专业教师任班主任,一名文化课老师任副班主任(或称助理班主任),达到双管齐下的作用。总之,无论什么样的配置都必须要是管理学生经验丰富、敬业爱岗的教师来任美术班班主任。
3.专业化教学模式的发展
专业化教学班的组建可以扩大学校特色教育的规模,使一个学校的美术教学从美术生数量和美术生升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美术形成学校教育的特色。
美术专业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可以 满足目前美术教育教学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还可以提升学校品牌,是当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普遍采取的教育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发展生存空间。部分学校在专业化教学班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艺术教育部(以音乐、美术为主的组织机构,相当于一个规模较小的艺术学校)或体育艺术教育部(相当于年级部)。有的学校因其特色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甚至直接在艺术教育部或体艺教育部的基础上成立体艺分校。
由此可见,普通高级中学在实施特色教育中,艺文并重的美术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十分适合有基础,待发展的普通高级中学。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三维目标的确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成为新课标改革的一大亮点。那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美术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高中美术;价值观;教学
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确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那么,究竟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呢?笔者总结几点如下。
一、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白色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每天全球消费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无法降解将会成为永远的垃圾。长此以往,地球的未来是令人担忧的,而实质性受影响的就是人类自己。针对这一问题,北京有一些超市就已经撤销了塑料袋的使用,为消费者准备的是可多次使用的环保袋。在高中美术教育中,要求学生学习的也不是设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树立这种环保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环保意识是设计意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制造设计品时对原材料的利用、使用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使用完之后的回收都应尽量地考虑到环保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环保意识的典型设计作品给学生欣赏,比较同类产品中环保意识较强的产品给社会带来的好处,还可以让学生从环保的角度针对目前自己使用的产品提出看法,并鼓励他们在自己做设计时加进环保的因素。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会理解环保意识在设计时是需要重要考虑的方面,同时也会潜意识地影响学生在购物时注重选择环保型产品,甚至还很有可能让环保意识成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之一。
二、通过美术作品欣赏去品味生活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欣赏过程中,经过反复观赏品味,由表及里地感受艺术品的丰富内涵;画中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和色调,不仅能使观赏者得到视觉上的快感,而且可以从其内容上体验到作品中内在的情绪和思想感情,使学生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并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唤起了学生热爱生活与创造生活的意念与激情。如,我们在欣赏罗贯中的油画《父亲》的时候,当学生看到画中人物形象的那一刻的时候,无意识的就与自己现在生活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学生当时的那种震撼与触目惊心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不由自主的就要追述画中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概况,而且要与现代人的生活差异作一对比,进行原因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种触景生情、潜移默化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也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
三、通过美术教学健全学生人格修养
1.充分挖掘并发挥教学内容中每一个有利于学生情感升华、情操陶冶、人格完善的方面。比如“爱”、“关心”、“自信”等,并把它们与培养美术素养、创新能力等结合起来,在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孩子的全面关心,防止教学倾向专业化、学科化,忽视情感、情操、人格等因素的培养。它们应是相辅相成的,技术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表达。同时,学生个人良好的情感状态和人格魅力也会使他们笔下的作品更加生动,更具有审美价值。
2.关注学生情感的升华。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都是心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情感的高级阶段。对于儿童美术教育来说,因为儿童还不能完全理解人生的价值观、社会的道德观等,他们许多的是非观念都还比较模糊,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完全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因此,情感培养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孩子本身具有丰富的情感,极易被感情所打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与世界中丰富的情感,感受爱,感受付出、关怀、尊重、理解、宽容等,并在感受与表现中学习生活、学习做人。
3.注意情操陶冶、人格培养的方式,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教学中少作枯燥的讲解分析,而要充分的利用作品、图像以及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比较、分析;要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让学生产生兴趣和表现的冲动;要利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进行培养,可以平面创作,也可以立体表现,可以利用美术媒材,也可以开展游戏活动,也可以综合音乐、戏曲、文学、诗歌、表演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艺术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培养空间。
如在欣赏凡高《星空》这幅作品时,站在单纯的认知角度将会看到,《星空》是后印象派画家利用蓝与黄的强烈对比,多变而富有生气的绘画技巧将零碎的色点和急促的线条组成旋涡状的各种图案,强化绘画的表现力,
表达画家内心强烈的激情。而站在人文的角度将会看到多组对立物之间的融合和对话。不管是教堂还是村庄,不管是树木还是炊烟,都统统被卷入一个个巨大能量的旋涡中,这能量传到柏树身上,使柏树旋转升腾,扶摇直上,形成天地之间的大循环,天中有地,地中有天,一切都处于变化和流动之中。牙状的新月和圆形的满月,分别代表着开始和圆满,新与老,缺与圆融为一体。在这里,前者看到的是画的表象,而后者看到的是画中更深的内涵,从中悟出人世的哲理。
四、结语
高中生阶段对他们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是高中生走好以后人生道路的关键,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的目的以及家庭幸福的追求。
【摘 要】:书法模块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新增设的一个选修模块。在书法模块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书写能力的获得与提高。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学习书法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双钩填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调动了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书法 教学 实践
教学背景
书法模块是我国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新增设的一个选修模块,课时设置很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有所成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教师除了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因为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学生书写能力的获得与提高。实践证明,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对于初学者来说,临摹古人留下来的经典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而一般的“对临”往往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如刚接触书法的学生不善于读帖,在临帖时往往看一笔“描”一笔,而不注意对原帖的用笔和结构的分析和研究,最后导致只能用毛笔简单的抄袭对象,而这样写出来的字也往往溃不成型。书法对用笔、结构、章法都非常讲究,学生往往顾此失彼,注意了原帖用笔的特点,而往往又忽视了结构和章法等等,不一而足。传统的对临方法很难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的效果,帮助学生寻找一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乐趣、树立信心的有效的学习方式,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古代,在法帖尚未广泛流传之前,古人为了保存书法的原迹,采用双钩填墨的方法来制作副本。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他的很多手札大多都是后人双钩填墨而来,非常完整的再现了原帖的风貌。为此,我们尝试了“双钩填墨”的教学方式,直入书法精髓,让学生避开上述问题,在书写过程中有目的的探究,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循序渐进,从而提高书写能力。
“双钩填墨”及其价值
什么是“双钩填墨”?就是先用比较透明的宣纸蒙在所临范本上面,用铅笔或圆珠笔进行双钩,然后再对照原帖在双钩的副本上填墨书写的一种临摹方法。
这种方法把传统的临摹方式拆解成易于学生操作的两个步骤可以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对书法中的要点各个击破。
新课程标准下,书法模块同美术课程的其它模块一样也只有18个课时,况且在目前高考升学压力的情形下,学生不可能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书法,所以每一节课的书法训练都必须有针对性。“双钩填墨”的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初学者易上手。第一步双钩,这可以促使学生认真读帖,在双钩的过程中熟悉字的间架结构和点画特征,为下一步填墨做好准备。此举化“读帖”为“钩帖”,一石二鸟,学生在无形中克服了书法学习不喜欢读帖的难题,同时,“双钩”已经把字的结构和章法安排停当,在下一步临写时就无需再考虑其结构和章法问题,所以第二步的“填墨”就变得比较单纯了,学生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笔法研究上,做到有的放矢。这样一来学生便不会再无所适从、顾此失彼了,而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效果不会比原帖差得太远,经过反复练习便可接近原帖。写得像了,学生就有成就感,就愿写、想写,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大大提高。可以说“双钩填墨”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领会书法的技巧,充分感受书法之美,成功之乐。
“双钩填墨”在高中美术书法模块教学中的实践
我所在的高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除极少数学生有书法底子,大多数学生对书法仅限于“耳闻目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让初次接触书法的学生充分感受毛笔这一书写工具的特性,我们在书法模块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双钩填墨”的教学策略,强调笔法、结构、章法这三个要素在书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据此,我创设了《笔法游戏》、《不完整单字双钩看结构》、《字距与行距》等课程,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尝试,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书法美的探索与发现。同时,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书法名家在学习道路上的奇闻轶事或播放一些当代名家创作视频,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对学生又有砥砺作用。
孙过庭《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初学者宜从隶书或楷书入手。古代流传下来的楷书或隶书的经典作品大都为碑刻作品,所传拓本之笔画轮廓大多清晰完整易于双钩。学生通过双钩了解所选字帖的笔画特征(包括每种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笔画的粗细、长短等),通过对笔画特征的观察想象古人书写时的动作,并在下一步填墨时尝试这些动作,完成后通过观察所写笔画与双钩笔画的相似情况检验这些动作是否正确。学生在双钩而成的笔画里进行笔法的操练,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和探究意味,要在受限的情况下用笔,一不留神墨就外溢,学生会为了写出特定的笔画形态而认真思考、反复试验,并乐于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用笔的方法。高中学生心理敢于面对挑战和战胜困难的一面被充分激发出来,而经过探索,填墨成功,更使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自主学习理念逐渐养成,在不断实践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由此增进了他们对于书法的自信心,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也为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们乐在其中。
“双钩填墨”在书法模块中的成效与思考
经过一个学期的“双钩填墨”的训练,学生书法技巧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产生不少优秀习作,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果,不少学生不仅书法学习颇见成效,钢笔字也大有改观,卷面整齐美观多了,得到了家长,其他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的肯定。而我们将学生的作品定期展览,也激励了更多的同学选修书法,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
当然“双钩填墨”只不过是我们学习古人碑帖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它仅仅是我们书法学习初级阶段的一根拐杖,并不是我们学习的终极目的。一定阶段后,要及时扔掉这一拐杖,过渡到对临、默临和独立创作。
在人类文化中,美术是其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同时,与人类生活密切相联。每件美术作品都是人类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融合了生活与生产知识,反映了社会文化、经济、思想,展现了自然环境、社会伦理道德、宗教、人物等精神形象。同时对人类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促进心灵净化,品质提升。随着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流失没落,继承与重构传统艺术文化成了现代教学者的重要教育部分。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引导学生明白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价值,使其关注传统艺术文化,珍爱美术遗产,珍爱民间文化。
一、充分发掘美术教材,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高中美术教材中,本身就有不少传统艺术文化,教师应对其充分开发与利用。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单元,就包括陶器、青铜器、织绣 玉器 漆器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古代雕塑欣赏陶塑》单元中,包括石陶塑、石头雕彩塑、彩塑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绘画欣赏》单元,就包括古代人物画、古代壁画 、古代山水画、古代花鸟画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建筑艺术 》单元,包括宫殿建筑、园林与民居、民间美术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这些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艺术文化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体会到艺术文化的无限魅力。例如:教学《民间美术》,教师可让学生欣赏桃花坞年画、双面绣、北京风筝等制作过程,使其在美术欣赏中认识民间美术与民间美术的特点,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民间美术,以丰富学生知识,并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美术审美能力,培育学生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二、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把握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若想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那么首先应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融于课堂教学中,认识到美术的价值,理解并喜爱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从而主动承载与传播传统艺术文化。而若想激发学生热情,在则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创设一定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意境中。例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把握时机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欣赏,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素材,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可以获得直观感知,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赏析,学会正确认识传统艺术文化。如教师可呈现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意义的图片资料与美术作品。如秦长城、秦陵兵马俑、青铜器、帛画、石雕、彩陶、壁画、版画、汉画像石等,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美术家及他们的美术作品。在图片展示的时,教师可适当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这样长期熏陶,学生能够更好地意识到文化对国家、对地区的意义与作用,并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保护意识。
三、加强学生实践体验,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些美术实践体验的机会,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培养美术艺术文化情感。院校或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邀请民间文化家或艺术家来校传授知识,亦或建立民间工艺兴趣班,如美术理论课与手工制作课。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学生不但能够学会艺术品的制作技巧与方法,还能够认识民间与民族美术,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美,增强文化保护意识与情感,学会积极传承与弘扬传统艺术文化。例如:学习版画,教师可通过纸板形式,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创作版画;学习民间美术,教师可要求学生尝试着制作风筝、年画、泥塑、剪纸、编织、刺绣等。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以及教师的指导讲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传统艺术文化的特色及意义:剪纸,利用纸上剪刻,借助一把剪刀,则可创造出多彩丰富的生活;风筝,我国民间玩具,具有悠久历史,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经过加工制作,成为了精美的民间艺术品;双面绣,正反一致,针法灵活,生动形象等。
四、将现代艺术与传统美术相融合,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自20世纪开始,中国就处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接点上。由于西方现代艺术的强烈冲击,现在的学生在价值标准与观念形态有了很大变化。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正确看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真正艺术潮流则结合了现代科技,同时充分发挥了民族传统艺术,以形成富有现代感与民族传统艺术元素的艺术。因此,在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应将现代艺术与传统美术相融合。实际上,不论是现代设计,还是现代绘画,借鉴传统艺术的现象随处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列举。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火炬的设计灵感则源于“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中的“祥云”图形。在中国,祥云文化概念具有几千年的时间跨度,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符号。而火炬造型,其设计设计灵感则源于我国传统的纸卷轴。中国四大发明中,其中一项就是造纸术。随着纸的出现,人类文明得以传播。同时,火炬上还运用了源自汉朝的漆红色,可以与往届奥运会火炬进行明显区别。火炬上祥云图案与立体浮雕式工艺设计,让火炬整体看上去华丽高雅,具有厚重内涵。可见,传统艺术文化对现代艺术的还是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应关注与重视传统艺术文化。
总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明白传统艺术文化对国家,对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摘要】抽象美术是教学中的难点。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应设计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认识和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抽象美术;艺术观念;美术教学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抽象美术作品。学生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总是以像与不像来评判,或者说看不懂,难以理解和接受。故而抽象美术一直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最感莫名其妙,又最需要解惑的问题,也是大家争议较大的课程内容。下面谈一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抽象画教学。
1.审美观念的转变
要了解和认识抽象美术,首先就应转变审美观念。因为作为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和西方的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l、艺术家从以前的表现客观现实世界走向主观精神;2、放弃了传统的统一的美的标准;3、传统的艺术十分注重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而现代艺术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4、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继承传统的内容和技巧。抽象艺术是艺术家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中探索和创造的结果。它是以纯抽象的语言表现精神及形式意味的美术,而这种纯抽象的美术对于高中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传统的艺术观念再加上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仍然用是否同客观对象相似及作品是否优美为标准加以判断,所以会有疑惑不解之感。对于抽象美术作品,学生要了解传统艺术与现代抽象艺术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变,使自己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也转变自己固有的传统审美观,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和标准上来看抽象的艺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抽象美术。
2.抽象美术的特点
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除了要抛弃传统的艺术观念外,还要让学生注意把握其主要特点。
2.1形象的抽象性。
抽象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视觉经验的某种感受予以抽象的心理的一种表现。它以纯粹的点、线、面、形、色等构成画面内容含蓄,形象抽象,给欣赏者的感受是一种朦胧的印象。所以学生在欣赏抽象艺术时不要以像与不像来评价,要尽量根据作品运用主观感受来调动自己的情绪,而不要刻意去辨认画家究竟画的是什么。
2.2画面有强烈的动感。
许多抽象的绘画,以强烈的笔触,奔放的色彩来刺激人的视觉,动感强烈。例如:康定斯基的作品,以点、线、形、色依情绪随意作画,挥洒自如,使人产生运动、奔放、热烈不安等情绪感受。如产生某种情绪,获得某种狂热、高亢等视觉感受就是看懂了这类绘画,也称为热抽象绘画。属于冷抽象的欧普艺术以形的有规律的变化产生出奇异的流动、变幻的感觉。这些动感很强的抽象艺术是传统的具象绘画无法比拟的。
2.3趋向音乐性。
抽象画家利用色彩与声音产生的联觉,将点、线、形、色构成无标题的音乐,直接作用于欣赏者,使观者在看抽象画时,在心理上引起某种难以言传的情绪。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红、蓝、黄构图》。画面用直线分割成不同的方形,再填上原色,并以黑直线将它们分开。画面显得和谐而有变化,如同一首音节长短起伏,但却有自己主旋律的歌。
2.4意蕴的含混性。
抽象绘画以点、线、面等符号元素组成不明确的物象,其含义也是不明确的,欣赏者从中获得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它排除了具体的物象,其内涵不可能像具象绘画那样表现艺术家对所描绘的事物的认识、态度和评价,只是用抽象的手法表现艺术家的某种情感或追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绝对抽象”。
3.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抽象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加深对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的理解,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如下一些方法:
3.1图案肌理的制作方法。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强,再加上不需要写实绘画那样有严格的技艺,因而,可让他们动手制作抽象画。在制作中去体会抽象画所带来的乐趣。如:让学生在板面(如玻璃、塑料板、纸板)上,用水粉、油墨等颜料随意涂画,色彩要饱满,水色要淋漓,以此构成丰富而微妙、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据画面效果命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充分发挥色彩的丰富性、表现性,而不是具体事物的真实性。这种让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对比欣赏法。
在欣赏国外现代的抽象画时,许多学生会说看不懂,如果把中国的草书拿出来与之对比欣赏,就会发现部分学生虽然不认识其中的字,却能欣赏它的形式意味。中国的草书,特别是狂草,由于其语义的可识性程度降低,欣赏者更注重它的节奏变化及虚实浓淡的笔墨效果。实质上,抽象美术作品中夸张的线条和刺激的色彩与变幻莫测的中国草书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平面的抽象艺术,能给观者在视觉上引起某种情绪感受。抽象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把两者对比起来欣赏,能起到解惑的作用。此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形式意味。
3.3打散组合法。
打散组合的练习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对抽象画的审美表现力。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观察要画的对象(如花、草),将花草的原形平面处理类似剪影,然后根据画面需要或个人的审美趣味将其分解、组合,使其构成一个新的形态。也可将小组或全班学生的作品重新组合成一幅抽象的美术作品,最后画面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抽象的艺术并不是想象中的“高深莫测”。创作抽象画的艺术家对自己的符号解释有时也是模棱两可,作为欣赏者完全不必耗费心思去破解。我们对抽象的美术作品要去了解、认识,而不是对它过于肯定或完全否定。西方的抽象艺术是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它仅仅只是学生了解世界文化艺术的一面镜子。
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课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实际,应该大胆尝试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新课程美术鉴赏的有效教学。本文探讨了当前湘版美术鉴赏课中的教学新思路,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鉴赏;有效教学
一、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它给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从课本到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程的授课模式与授课秩序,使美术学习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然而面对目前竞争仍旧激烈的高考,在艺术类院校的召唤下,传统的高中教育和高考模式依旧影响着几乎所有学校,使高中美术课堂忽视了美术学科的本质与特点,并且由于对美术的“轻视”,许多学生依旧在美术课堂做着其他科目的作业、看其他书籍,更有甚者直接在上课时间睡觉。长此以往,将导致高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无法实现,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名存实亡。
二、构建高中美术鉴赏的有效教学
1.教师方面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难免对非必考科目有所轻忽,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鉴赏课程,使其了解美术不仅仅是画画、赏画,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对其审美的一种提升,对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鉴赏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对所鉴赏的作品有正确认识,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鉴赏作品,以免学生误入歧途以及被提前利益化。
(2)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善着教学方式。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在美术鉴赏课堂的直观感受,直接的视觉刺激更能使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课堂变“静”为“动”,使学生更加了解色彩世界的神奇,增强了直观性,降低了教学难度。并且通过多媒体教学,还能够使美术与音乐相结合,实现视听结合、情景交融,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深化其对作品的理解。
(3)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老师不仅要教授理论与技巧,引导学生欣赏好的作品,更应该组织学生结合理论,进行绘画实践。同时,安排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鉴赏,互相交流,或者组织学生参观画展等,使他们不仅能掌握美术鉴赏理论和一定的绘画技巧,还能真正理解怎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值得鉴赏的作品。
(4)开发特色美术鉴赏课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学校情况的差异,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以及自身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美术鉴赏课程。
2.学生方面
(1)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有了学生的配合,老师的授课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美术鉴赏课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上设置有趣的问题及讨论环节等,与学生形成积极互动,使学生真正了解、接受并喜爱美术鉴赏,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授课模式,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参与学习实践、课堂积极互动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诠释、用心体会、动情甄别,真正理解并爱上美术鉴赏,抛却偏见,发自内心地理解并欣赏美术之“美”,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自身素养。
(3)要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老师多以理论授课为主,教给学生鉴赏理论、绘画技巧理论,老师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新课改后,在美育教育的指导下,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当有所改变,要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进行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写生、参观画展、进行鉴赏交流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实践方式。
(4)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美术鉴赏说到底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美、体验美,因此,高中美术鉴赏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教育,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造型、构图、色彩、质材、肌理、线条等画面形式和内容进行自我体验,使其能够真正体会到作品中的美,能够深入发现并理解作品深邃而复杂的内蕴,进而提升自己对美术作品的判断力和鉴别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德智体美劳成了教育改革中的重头戏,对于高中美术鉴赏在贯彻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成绩,我们有目共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就是要通过对美术的学习与欣赏,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让学生通过对美的体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摘要:本文就高中美术新课标中的选修模块《书法》的内容编排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状进行了剖析,并运用后现代课程范式的课程观和师生观提出了改进建议,同时用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范式 课程观 师生观 书法选修模块
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增设《书法 篆刻》内容的意义:
“书法·篆刻”是我国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新增设的一个选修系列,这在以前的《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中是没有先例的。书法、篆刻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它不仅对陶冶学生的情趣具有巨大的作用,给学生带来愉悦和满足,而且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使学生审美情趣得到提高,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鉴赏的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形成人文素养、理解美术文化。
二、广州市高中美术课开设“书法、篆刻”模块的情况:
“书法·篆刻”模块推出后,目前开设此模块的学校很少。据了解,广州市一百多所中学中,2004——2005学年下学期开设高中美术“书法·篆刻”模块教学的不过三四所学校。究其原因,简而言之两点:其一,教师不愿教或不能教;其二,学生不愿学(兴趣不大)。
笔者在开设此模块之前曾对我校2004届高一年级学生做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现将部分内容和摘录结果展示如下: 问卷 选该项人数(人) 所占比例(%) 1、你学习书法的经历: a、一直坚持不断地学 4 1.97 b、只在小学阶段学习过 173 85.22 c、只在初中阶段学过 26 12.81 d、从未学习过 0 0 2、你学习书法的原因 a、自己从小有兴趣 2 0.98 b、开始是父母或老师要求学,后来自己渐渐产生兴趣 3 1.48 c、看到别人学,自己也跟着学,无所谓兴趣可言 34 16.75 d、自己毫无兴趣,是父母或老师强迫学习的 164 80.79 3、你是在哪里学习书法的? a、在家跟父母或祖辈学的 3 1.48 b、到青少宫参加书法班或请家教 7 3.45 c、在学校参加课外书法班 192 94.58 d、在家自学 1 0.49 从问卷中发现,本校该届高一学生真正热爱书法而且一直坚持练习书法的同学寥寥无几。而且大部分学习过书法的学生都是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对书法不感兴趣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曾经的书法热在我国退潮是不争的事实。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这十年是中学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学习书法的热潮席卷全国,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书法家,他们的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影响了广大青少年。但90年代以来,由于电脑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使用对书法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我们新生代的书写能力在不断地被削弱。以至今天我们很多老师都在感叹在一所学校里找不出几个能写一手好字的同学来。
三、人教社《书法》选修模块的编排特点: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求我们的新教材的编写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内容要丰富、要新颖,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引起我们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人民教育出版社此次把“书法”作为独立的选修模块,其内容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结构编排特点如下: 第一部分:字体源流与赏析 第二部分:点画、结字训练 第三部分:整体临摹训练 第四部分:创作训练 第五部分:综合实践部分 第一至五课:汉字与书法文化、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源流 第七至十课:点画特点分析与练习、结字特点分析及训练一、二、三。 第十一至十三课:整体临摹训练一、二、三 第十四至十六课:创作训练一、二、三 第十七至十八课:综合知识考察实践 该模块教材内容是按照书法学习的常规步骤来编写的,即:
作品赏析 点画、结字 临摹 创作
该编排方式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比较合理。但如果在教学中按以往常规书法教学模式(即现代课程范式),即以教师为中心、先由教师讲解示范、然后是学生练习的模式,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很好的书法功底,否则就无法完成示范等教学工作,这也是我们很多高中美术教师不愿开设此模块的原因之一。因为在广州市高中美术教师当中,书法专业毕业或专门学习过书法的教师不多;其次在这种课程实践模式中要求教师“准确”地把这些实现的书法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来自课程知识的刺激,只是课程的接受者而不是建构者或创造者,这样课程只反映了一种单一的方法、一种单一的知识选择和组织方法,它没有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知识成了客观的商品,由专家传递给教师,由教师传递给学生,教师与学生就成了由课程设计者操纵工具。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课程实践模式可能最终导致学习失去学习兴趣。
要改变这种状况,大力推广“书法”模块教学,我们有必要引进新的理念、新的课程实践模式,即后现代课程范式。
三、把后现代课程范式的课程观和师生观融入“书法”模块的教学当中。
(一)后现代课程范式的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计划,不仅是由一系列材料组成的静态文本,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工具,而且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运用自己的头脑形成对事物或现象的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建构与创造文化的过程。其中,开放、互动、探究是后现代课程观的关键。
(一) 后现代课程范式的师生观。
后现代课程范式的师生观强调教师与学生要通过不断沟通与对话来探究未知领域,认为课程即为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至关重要。后现代课程论者多尔曾说:“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并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保持对这种权威的怀疑,并要求学生与教师一道去探究学生正在体验的内容。”这样,教师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作为平等者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得以重新构建,从外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中。”因此,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发挥其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的作用。
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转变后,在“书法”教学模块中,不一定要求每位老师都是书法专业的科班生或权威专家。教师只作为合作者、参与者、开发者,为学生把火把点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书法、教材等方面的要求降低。相反,教师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相关的书法理论、搜集充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当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它不一定要求教师人人都会写,当然会写更好,但它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写。
(三)引入后现代课程范式这种新的课程实践模式,清晰了我们的教学思路。我们在教学当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或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即运用抛锚式教学设计(也称情境性教学设计)。
3、注重协作学习。
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要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说明如何运用后现代课程范式这种新的课程模式来组织教学。
(四)案例——人教版“书法”选修模块第四课“行书的源流与赏析”。
教学思路设计:
由古至今谈论行书,没有不提到王羲之的,他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被喻为“天下第一行书”,更是必不可少的范例。
本课以《兰亭序》作为切入点,叙述行书的源流和讲解行书的特点。课前提供充分的与《兰亭序》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编排舞台剧表演。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通过小组的形式协作进行。以学生表演舞台剧的形式创设一个相对完整、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的研究性学习和表演中归纳总结出行书的产生、特点、推广、辉煌等内容,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教师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和内容展示,引导学生深入赏析《兰亭序》及其它行书代表作,从中感受到书法的美,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陶冶和升华。 教学流程图: 课前准备 教师提供部分有关《兰亭序》的背景资料给学生,并对学生提出任务和要求:编剧当中要体现行书的产生及特点等知识点。 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查找有关资料 学生按照收集的资料以小组的形式编排一个和《兰亭序》有关的小舞台剧。 教师引入 学生汇报和表演 小组1:《兰亭序》的诞生 师生共同总结:行书的产生 小组2:萧翼赚兰亭 师生共同总结:行书的特点 小组3:唐太宗与兰亭 师生共同总结:《兰亭序》对后世的影响以及行书的发展与推广 师生共同评价,并投票选出最佳剧本和表演。 教师提出问题:《兰亭序》中有20个“之”字,请学生找出来并观察它们的写法有何不同?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进一步总结明确行书的用笔与章法特点等 教师出示一些历代行书名家的代表作,并设问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其风格特点。 教师总结拓展 课外实践活动:将《兰亭序》中相同的字剪出再帖到一起,然后欣赏与临摹。
后现代课程范式的课程观和师生观不仅对〈书法〉选修模块的教学有指导意义,其实对其它模块的教学同样有借鉴意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将是新课标教学的发展方向。
摘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很多高中学生的视野都比较狭窄,部分高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也相对落后,因此,很多高中生都没有认识到美术鉴赏课的重要作用。本文就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美术教学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
一、美术鉴赏课需要发挥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高效的素质教育,这就让美术鉴赏教学有了全新的意义,同时也让高中生的艺术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起来,因为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成长平台。在美术鉴赏课的开展过程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特长,并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从这个角度来讲,美术课程应当发挥学生兴趣爱好的主导作用,也就是充分运用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主动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美术教师们需要逐步引导学生表达自我,并对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与美进行充分观察和体会,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让理解更加深刻。
二、美术鉴赏课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教学领域,教师也应当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美术鉴赏教学。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一项具有艺术性的工作,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并就具体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美术鉴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即兴发挥,因此,教师可以对高中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他们找到学习知识的捷径,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将大有裨益,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最终达到了美术鉴赏课程的目的。在运用网络实施高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积极融入网络之中,与学生进行充分的网上交流,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指导,让美术鉴赏变得更高效。除此之外,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计算机来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让自己的灵感与想法得到表达,设计完成之后,可以在班级内部组织作品评选活动,选出艺术性高的作品,然后让全体学生观摩和学习。
三、美术鉴赏课需要寻找到自身的特色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需要探寻美术教学的特色,并且要把这种特色充分发挥出来,建立起具备个性化特点的美术教学课程。这是一个长时间的工作,需要教师进行钻研和分析探讨,从而形成个性化的美术鉴赏教学,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帮助。当美术鉴赏课程变得更加个性化后,美术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就能够为审美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特色美术鉴赏课程必不可少。
四、美术鉴赏课需要运用创新型作业
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重视课堂上的教学,也需要重视课堂之下的教学,也就是作业的布置。作业对于学生们的成长而言意义非凡,这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教师需要充分理解作业的用处,并且思考如何让作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这就需要对作业进行创新。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就美术作品的艺术范畴进行讨论,可以探究手套、书包甚至是一张纸是否属于美术作品,为了让学生的探讨更加深入,理解更加深刻,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产品会的场景,然后让学生融入其中,进行相关的角色扮演。为此,教师应当对全体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在每一个小组之中选出一名代表作为美术作品的设计人员,然后让其余的学生作为会的参与人员,设计人员的目标就是把作品的设计思路和特点告知参与人员,不但包括作品的造型,也包括颜色和功能,等等,在这个介绍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而且他们能够对所要表达的要点进行详细思考,从而深入理解每一件艺术作品的内涵。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让学生做好相关的准备活动,这包括介绍语言的有效组织和要点的充分思考,要尽可能用精练的语言来进行相关表达。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介绍美术作品的时候,应当充分融入自身的思想和观点,并对主题进行充分思考和讨论,这样一来,他们就在无形之中提升了自身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审美情趣。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下,教师们需要充分发挥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主导作用,并对美术鉴赏课程实行整体化思考和改革,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善教学质量,为提升高中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个人素质而不断努力。
作者:董啸岑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选择也在与时俱进,而学校是创造培养人才的摇篮,于是人们对于教学领域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重视。美术教学是高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伴随着新课改的发展与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渐渐从被动转为主动,不再局限于以教师为整个课堂的主体,而是赋予了学生主动去学习、思考、探索、发现的权利。高中美术课程作为表达学生自我思想的一门创作性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要注意发掘、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主观能动性;重要性
一、主观能动性在生活与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曾对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做出了一个明确的分析,他指出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人的身上具备有动物身上所没有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自觉有意识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生活中主观能动性更是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人们想要取得成功,想要在这个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能有自己的建树,就必须在努力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学习,去行动。有一句话叫做:“通过现象去看本质。”可见本质都隐藏在现象之下,如果一个人想要通过事物的现象去揭示事物的本质,那么他必定得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来达到目的。因为事物从来不主动满足人的要求,而是要通过人的主观行为去改变与创造。而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书本知识和教师授课只是一个渠道,学生想要真正地把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就需要通过主观能动行为去提升和改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在其他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行动的习惯。
二、主观能动性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所体现的重要性
(一)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新时期的教育鼓励学生发展“德、智、体、美、劳”,为的就是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名社会型人才。而美术教育在高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学科,还是一门提高学生素质和情操的必修课。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舍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打破教师直接传达知识而学生直接接受知识的固定模式。鉴于此,可利用主观能动性去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美术这门课的过程中从被动接受教师传达的知识转为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学习,在主观能动性的推动作用下去重新发现美术的魅力,发掘美术的价值。
(二)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兴趣
合理放弃原有的旧式教育方式,鼓励学生跳到格子外面来,大胆的创新。因为创新意味着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那么学生会因为创新而产生需求,有需求就会主动去摸索、研究,从而在内在需求和主动摸索中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高中美术课程中,教师安排学生完成一幅山水画,就不一定非得要求学生用单调的水墨来完成,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选择色彩、色调,也不一定非得要求山水画中只有山水,不能有其他,也许在山水中添一处茅屋,加一个采药的童子,都会使这一幅山水画更加的灵动而有生机。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也能给教师的教学开拓一个全新的教育方式。
(三)与时俱进,树立正确而崭新的教学观
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学生的心智发展得都很快,也较成熟,接收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强。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与时俱进,不主动更新完善自己的教学观,就很难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树立一个正确而崭新的教学观,进而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定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例如,教师在教学“人体素描”时,不要只摆设一个人体模型就让学生依葫芦画瓢,也不要因为学生是一群十六七岁的高中生而羞于表达。因为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构造,如果教师不讲解清楚,学生就无法理解,而根据模糊的概念创造出来的东西只会是形似而神不似,所以教师应大胆仔细地为学生讲解出人体的各种构造、组成名称等。这样,学生在对人体熟知的情况下就能很好地完成画作。可见,教师运用主观能动性创造了新的教学观念,不仅使自己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还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结语
高中美术是一门具有崇高美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去发现、创造、鉴赏,是从自我需要出发的且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目标性,所以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承担了教授美术知识的重任,还承担了引导学生创造学习的职责。可见,主观能动性对师生来说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通过自身知识和修养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意识;而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然后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全新作品。由此可知,主观能动性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教师与学生、旧知识与新知识更替发展的一个桥梁。
作者:李默文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
纵观所有高中美术教学情况,高中美术课程普遍存在形同虚设的情况。其原因是教师尚未对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形成足够的认识,进而导致学生对美术教学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这对实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目标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尤其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求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如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中美术教学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当前高中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创设情景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具备鉴赏能力也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之一。目前,高中美术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课程形同虚设,即使有小部分高中院校开展了美术课程,但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难以把握教学的重点,对教学内容侧重点掌控不到位,使得美术教学无法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新形势下通过融入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美术鉴赏教学水平,需要教师掌握创设情景的技巧。以高中美术湘教版教材为例,教材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从基础部分开始,首先使学生可以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然后是讲美术的礼仪和教化,最后列举出高中美术课的鉴赏系列。以第一课时中的“我们怎样用自己的眼睛”为例,本课时教学目标是促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审美的观念,并对审美形成一定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教学的重点则是促使学生真正理解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怎样产生的,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产生美的感受。某教师在进行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时候,提前准备了一些教学辅助道具,如一枝花、一个花瓶,也让学生准备了一些自认为很美的事物。花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这也说明了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播放了一段有关自然美的短视频,视频中呈现出来的内容是一朵花盛开、一只蝴蝶化茧成蝶的过程,以及一只蝴蝶停留在一朵花上的画面。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我们发现,学生全部投入到教学情景中,学生眼睛中呈现出来的是对大自然的感叹和欣赏。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融入欣赏美的情景,适当应用教学辅助道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利用画面、声音的方式对学生形成直面冲击,促使学生形成更加直观的感受,逐步使学生融入教学情景中,为展开后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融入情景
融入情景的前提是创造情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特征,创设符合教学主题,且具备趣味性和冲击性的情景,才能促使学生真正融入情景中,从而实现促使学生融入情景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目的。以高中美术湘教版第一课时中的“我们怎样用自己的眼睛”的教学内容为例,在正式开始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利用教学辅助道具和短视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景,且通过观察学生的状态,发现学生基本全部融入设定情景中。这个时候,教师开展了正式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从短视频中得出结论,对美形成基本的定义。从一开始的教学辅助道具中,学生对美的感受处于初级阶段,仅仅以直观的感受认知美,而视频内容则是对美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通过融入情景,与大自然仿佛处于同一境地的感受。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美就是五彩斑斓的蝴蝶和漂亮的花儿,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美就是蝴蝶破茧而出的瞬间,以及花朵绽放的瞬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融入情景活动,与情景进行了心灵的感受,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导致在认知美和鉴赏美中出现了偏差,这就是学生融入情景的魅力。学生真正融入美术课堂鉴赏教学中,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评价情景
传统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堂局面比较混乱,课堂教学中沿用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美术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参与讨论为辅。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难以达成。素质教育背景下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创设情景、融入情景以及评价情景,评价情景主要是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分析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并积极做出调整,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奠基。在高中美术湘教版第一课时中的“我们怎样用自己的眼睛”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即学生对短视频的认知和感受,发现学生对美的感受不同,鉴赏水平也处于不同的层次。学生通过短视频对美的感受产生了误差,有的学生仅仅观察到表面的美,如彩斑斓的蝴蝶和漂亮的花儿,而有的学生则可以观察到生命蕴藏的力量美和内在美,如蝴蝶破茧而出和花朵绽放的美。在学生鉴赏结束之后,教师针对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认知做出了评价,并深层次挖掘出了美,对学生形成美的意识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师详细讲解美的内涵之后,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对美的含义进行拓展和延伸,这是一个学生评价情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陆玲 单位:江苏建湖县第一中学
【摘要】
2015年11月22日,在沁源县教育局和沁源一中领导的统一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赴上海、杭州的观摩学习活动,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建平中学、杭州二中、杭州江南实验中学这四所名校的校容校貌、办学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触颇深,特别是在高中美术选修课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下面我结合美术学科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这次考察学习的一点体会和一些想法。
【关键词】
个性;美术选修课;校园文化
一、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江南实验中学的黄校长在介绍他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时,特别谈到初中开设了跆拳道选修课,跆拳道文化已经影响到学生的礼仪文化,学生见到师长会深深的鞠个躬;杭州二中让每一个孩子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让孩子在体育课中树立规则意识。充分体现了音体美课程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审美能力以及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杭州江南实验中学注重学生专长的发展和学校的学科特色建设,开设了个性特长类课程和素质拓展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条件,使每个学生有可能自由地发展他的才能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朱永新在《新教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怎样区别于别人,一个人怎样做得更优秀,个性是很重要的。个性张扬的人能在此基础上做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二、针对我校美术学科开设选修课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拓展美术课程,开设各类美术选修课,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校园艺术教育品质。
1.结合我校美术教师的专业特点和课程的可操作性,在高一、二年级可开设鉴赏类、绘画类、书法类、设计类、工艺美术类、特长类专业类等课程,可以由美术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选修课程,也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开设有特色的选修课。
2.选修课的内容设置要体现美术学科的可操作性的特点,并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艺术表现能力、善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学生普遍不具备专业基础,因此教学内容设计要适应学生,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每一课要设计针对性的美术活动,有完整的作品呈现;在作业评价上以学生的创意和表达的含义上作为评价重点,在绘画造型方面可适当降低要求。
3.结合我校美术教育资源条件,每门选修课程可尝试招收30人左右,由学生自由选择美术选修课程;由于美术选修课的开设需要大量的工具材料和固定的教学用具,所以应当提供专门的美术工作室,由学生走班进行选修学习。
4.定期进行选修课程学生作品的汇报展,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能够促进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完善;并选择优秀作品装裱布置在我校的教学楼内。
5.美术选修课的开设也为特长生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在选修课的学习中及早地发现自己的专长;我们美术组多年来把很多精力投入在特长生的训练中,忽略了拓展美术课程,忽略了培养整体高中生的艺术修养方面。我认为在我校开设美术选修课程,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本身,选修课的开展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需要什么工具材料?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最后呈现什么样的作品?这都需要我们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设计,其实,对我们教师个人成长、专业发展也能够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
三、关于校园文化建设
1.美术社团活动
组织美术社团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通过社团活动既可以引导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又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08、09年我在咱们学校团委工作,曾组织学生绘制迎新晚会、运动会、演讲赛等主题海报,这些活动都由学生独立完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而且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2.校园画展
校园画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美术教育功能的一种立体呈现。我们走在四所名校的校园里除了感受江南的园林艺术之外,我们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楼道里、长廊里随处可见师生的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过去我们美术组也组织过迎新、五四、特长生汇报展,但是没有把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很好的整理装裱,这是我们需要进行学习和改进的,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应当逐步完善校园的美术作品展览,为校园增添丰富的审美文化。在此,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让我解读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获得了许多教育改革的信息,也是对我教育教学工作的鞭策。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力争使自己做的更好!
作者:胡剑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第一中学
一、什么是地方美术资源
地方的美术资源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在学习地方美术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地方的文化有所了解,进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高中美术作为一门新课标的课程,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在枯燥的物化生史地政中能够丰富一下自己课程的多样性,而且能够使学生在通过学习美术过程中的方法,能够将其利用到平时的学习中。更多的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学生相对于枯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对于美术的学习会更加感兴趣,显然,地方的美术资源和课程中的美术资源是截然不同的。课程中的美术资源比较官方,教学所用的材料也是全国统一,很少可以将地方的特色纳入进去。而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不是作为一门课程来让学生进行表面浅显的了解,而是要求学生通过体会地方的特色技艺等,从中汲取营养,来完善自己的素养。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不同,地方美术的指导学习也不同,学校和教师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制定不同的美术指导,让学生在美术中尽情发挥自己的长处,感受美术所带来的乐趣。在课改实验中,高中美术教师也意识到通过地方资源来丰富教学是必要的,但是缺少一些引导及推动力。毕竟,地方资源美术指导并不是很普及,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此多下功夫,多去创新,在创新中发掘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地方资源开发
地方美术课程显然更具有丰富性,以及更加的原生态。这样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了,正因为地方美术资源选择面很广,各类资源参差不齐,也就导致许多资源都缺乏专业的验证。这样一来,确定下来的资源也就所剩无几,可以用到课程中的资源也就少之又少。这也造成了学业指导不专一,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统一,这对于一些对于美术感兴趣的学生,甚至要终生学习美术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弊端。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加的严格,在讲解这门课程时,需要仔细研究地方美术资源,选择适合用在课程教育上的方面来给学生进行详细辅导。根据当地的特色,把美术融入生活,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将地方资源的开发运用的教学当中,得以将传统更好的传承下去。地方美术课程的优越性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对于地方的学生,他们对地方的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课程的学习上也会更容易接受。中国的悠久历史,造就了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学生从小在这里长大,对于文化型的美术更是印象深刻,但是,地方美术的指导却不是很普及,所以对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是急需要实施的。高中美术教学加入地方资源,其利是大于弊的。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美术领域来对地方特色进行了解,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去创新,以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也给枯燥的高中生活带来一丝乐趣,学生也会利用这短暂的美术时间,更加刻苦的学习,了解美术的博大精深。通过研究不同的地方资源,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研究到传统美术,对学生的审美及美学素养都有很大的提高。高中美学教学加入地方资源,这样才是对美学的挖掘,对美学的敬仰。相信通过地方美学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会不断深刻。
三、高中美学教学中的地方资源的教学设计
高中美学教学中的地方资源的教学设计首先是将传统美学教学和地方的美学资源融合在一起,其次,在教学方面也要有所改进。更详细一点来说,既要和全国美术教材相统一,又要将地方的文化凸显出来。既然是融合地方美学资源,就需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探索。所以这门课程在设计上不能局限于课堂内,更多的是要走出课堂。在课堂内,可以通过看视频、听演讲等方法来先对地方美学资源的知识理论有所了解;接下来就是要在课堂外,有目的性的组织一些活动,使学生能更直观生动的了解地方美学资源,通过其对地方文化的探究,来完成这门课程的相关作业。举个例子来说,在高中美术课程中,教师可先讲解某一个地方资源的理论课程并留下相关作业,再安排小组在地方进行详细的探究,再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进行小组展示其作品。这样一来,学生对地方美学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收获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总结
通过对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地方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教学不仅对学生的接受上是一种挑战,更是对教师在美术领域的研究及教学的模式上有极大的挑战。这不仅是在教学模式上的一种创新,也是对在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道路上的一种创新。地方美术资源涉及的领域极为宽泛,美术、历史、地理甚至理科等方面都有所涉猎。在学习地方美术资源的同时,可以对其地形地理环境有所了解,可以对其历史发展有所掌握。不仅如此,在学习地方美术资源时的探究及创新意识,对理科的学习上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高中美术教学中加入地方美术资源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门课程会得到更广泛的普及.
作者:柴青 单位:天水长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