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家校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16 04:12:29

序论:在您撰写家校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家校教育论文

家校教育论文:职业学校家校一体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所谓家校一体化,指的是学校、家庭之间通过紧密的合作,完成教育目标,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一种形式。不论是哪个方面的教育都存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时间段,学校能够教育学生的仅仅是课中时间,而课前和课后的时间学生受到家庭的熏陶相对更多。家校一体化能够解决学生全方面的问题,通过学校对家庭的施加影响,也能够提高学生家长的素质,家长的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整体来看,这方面的工作依旧在不断地完善中。家庭对于学生心理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学校,所以我们应该从父母教育方式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学校与家庭的鼎力合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当今职业学校学生家庭中面临的亲子问题

亲子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在父母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被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的影响更大。所以说家庭关系和谐,青少年的心理才能健康发展,青少年才能够顺利地渡过青春期。总结当前家庭中面临的亲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之间沟通不良

职业学校中的学生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亲子冲突的爆发期,逆反心理较强,此时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而父母面对子女的冲突,一般都是通过对话直接针对问题进行交流,事实证明这一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据调查,职业学校中的男生与父母冲突的数量比女生要多,但是整体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都存在与父母冲突的问题,这就说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2.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亲子关系

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子女性格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会使子女产生不良的行为。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会增大亲子之间的冲突频率,影响感情,最终导致子女拒绝与家长沟通,形成性格缺陷甚至心理疾病;而过于宽松的教育则容易导致孩子娇惯任性,家长说话失去权威性。所以说,家长把握好教育的度,给予孩子适当的关心和理解,可以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

二、通过家校一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呢?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只有家庭和学校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构建平台,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他们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针对当前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学生方面,应采取如下几点措施。首先,学生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给子女充分的尊重,重视他们的感受,沟通的时候站在平等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沟通过程中要占据主导位置,这样才能感化孩子。其次,教师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传达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利用多渠道的沟通模式与子女交流,例如,户外活动、网上聊天、写信等,通过这些渠道了解到孩子的困惑和思想。再次,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以及缺点,教师和家长可以一起进行指导,帮助其改正错误,用教育示范的方式替代一味的指责。最后,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懂得换位思考,教育他们对父母感恩,通过亲子游戏、亲子座谈的方式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使孩子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形成谦让、感恩、奉献的优良品格,顺利度过青春期。只有家庭和学生的冲突减少了,学生的心理才会稳定,把心思放到学习中。可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基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学生有了健康的身心,才会更加愿意接受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而学校对学生的身心教育,也使得他们更加明白家长的付出与奉献,懂得感恩父母,增进了双方的沟通,和谐了家庭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职业学校认识到教育仅仅靠学校是不够的,通过与学生家长的及时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在教师和家长关系良好的时候,对学生的教育也会更加全面,使学生健康成长;而教师和家长关系僵硬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沟通障碍,学生心理也会受到影响,出现消极、低迷的状态,甚至影响以后的人生。所以开展家校一体的教育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蒋华 单位: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家校教育论文:三生教育促进家校合一发展研讨

“三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实施“三生教育”要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整合力量,帮助家长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用积极、良好的行为给学生作榜样和示范,引导学生树立“三生教育”真善美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为了使理论联系实际,使“三生教育”知识深入家庭,使学生在老师和父母的关心、指导下努力实践并体验“三生教育”,让每个生命在体验中得到感悟,获得升华,我校“三生教育”的实践团队教师于2008—2010年寒、暑假开展了“三生教育进家庭”的家访调查活动,目的是将“三生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使学校与家庭在学生的“三生教育”问题上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促使他们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把“三生教育”的核心宗旨落到实处,体现了“三生教育”是一种务实务本的教育。只有当家庭的“三生教育”与学校的“三生教育”和社会的“三生教育”契合,目标一致,力量趋同,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三生教育”的功效。在“三生教育”走进家庭的过程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克服了很多困难,走访了不同条件的家庭,用心做、用情做,得到家长的认可和好评,收到良好的效果。

1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三生教育”走进家庭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100%。此次家访内容涉及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教育方式、认识和家长对“三生教育”的态度等七个方面。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1学生接受“三生教育”后的表现

表1.你的孩子进入大学是否有所进步从分析调查来看,86%以上的家长认为经过“三生教育”的学习后,孩子比以前更能能主动参与家里的劳动,更加理解父母的疾苦,很多男同学会煮饭、能下地干活;在联系方式主要靠手机联络的今天,也还有50%以上的同学经常给父母写信,进行情感交流,报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对父母的批评教育能表示理解;大部份孩子都十分关心父母,被调查者中60%以上的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约60%的孩子会为父母庆祝,也有一部份孩子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知道父母生日,但认为不需要庆祝;只有14%的家长认为孩子没进步,少部分孩子不会做家务,这与家长的溺爱与教育的缺失息息相关,父母没能从小很好的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导致到大学后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产生诸多心理问题。所以,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环境,而“三生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原始、最基本、最直接、最普遍的教育项目,任何家长都无法回避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孩子在生命、生存、生活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同时教育也应该把课堂与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清楚的认识到“生命教育是前提,生存教育是基础,生活教育是方向”,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才能很好的生存,才能享受生活。

1.2学生的消费需求

分析:本校地处边陲,在校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庭,加之当地消费水平与省会学校相比略低,故80%以上同学的生活费在500元以下,也有少部份同学在700元左右,当然也存在一部份高消费人群,身为学生,衣食来源全靠父母,而家庭因素使学生们的消费水平与观念参差不齐,给学生一个理财方面的学习,才能让他们有计划的消费,合理开支生活费。

1.3家长对孩子的了解

分析:谁不希望与孩子亲密无间,但家长与孩子间的代沟日趋明显,能做到者寥寥无几。在被调查中,69%的父母认为基本了解孩子,只有15%的家长认为对孩子十分了解,而不了解的也仍有16%,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够了解?又怎样去培养与教育呢?绝大多数的父母知道孩子的生日,大部份父母会送孩子礼物,会为其庆祝,而30%以上的父母认为不用送礼,孩子不需要或连孩子生日都不清楚。父母需要关心孩子,孩子也要理解父母,彼此间应加强沟通和联系,无论是一句祝福,还是一道特意准备的佳肴,就足够让他们满足。其实许多付出与细心都不多余,要了解一个孩子,走近一个孩子,父母就需要一点一滴做起。分析:现在大部份家长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也开始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了。大多数家长会经常与孩子沟通,与他们谈论学校里的生活,这是父母与孩子交流采取比较好的一种方式。也有部份家长采取与老师联系,能准确的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沟通与交流,也需要一种适合的方式,彼此坦诚交流较好,否则会适得其反。

1.4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表11.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表现表12.在孩子遭遇挫折或考试失败时,您如何教育孩子走出困境表13.当孩子向您问起关于死亡的问题时,您采取的应对措施表14.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从哪些方面进行引导分析:在教育孩子方面,以前的父母之命不可违已不再实用,孩子接受了新的教育,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新思想。90%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允许他们发表意见,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绝大多数的家长会给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走出困境,当孩子面对死亡的问题,父母也能加以引导,这些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一种健康的环境。用爱的方式进行教育,能让孩子易于接受并且有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打骂和过激的方式会让他们自卑,甚至对生活缺乏安全感,而不闻不问,则是一种最大的漠视,它会摧毁一个孩子积极向上的态度。大多数家长希望在生活方面引导孩子,可见一个孩子懂得怎样生活,才能更好地生存。

1.5家长对孩子的认识

表15.您的孩子目前最大的压力来自哪些方面分析:现实社会的诸多因素让孩子面临着许多压力,5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目前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学习成绩,面对孩子的未来,约一半的家长主张让孩子努力自己创造生活,而一些家长认为要和孩子一起努力。孩子需要锻炼,独自去拼搏会让他们变得更坚韧,更能经受风雨。可是拼搏的道路上那些错误的抉择,年少的无知,轻狂的冲动,需要有人去劝阻、引导、指点迷津。家长与孩子共同努力,不代表家长代替孩子努力,而是家长指引孩子去努力,矫正他们的路,而路上的障碍由他们自己扫除。

1.6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

表17.在“三生教育”内容中,您最想让孩子在哪方面得到锻炼分析:在“三生教育”的三个方面,家长对孩子都有所期待,而在生存方面期待较高,大部分家长认为生存能力关系到孩子的生命与健康,孩子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足,就是家长们最大的心愿。所以,学校将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1.7家长对“三生教育”的认识与态度

表18.家长对“三生教育”的了解程度分析:大部份家长对学校开展的“三生教育”不是很了解,但基本上都表示支持,可见家长们对学校开展的活动有很高的信任度。而“三生教育”是一个贯彻生命、生存、生活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的支持,也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与配合,而学生,就是一个学校与家长沟通的纽带,应充分发挥这条纽带的作用。关于生命的到来,家长认为不仅要关爱自己,也要关爱他人。他们把亲人视为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可见亲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学校的关爱与家长的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希望让这份爱的力量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2“三生教育”进家庭的必要性

家访能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在家庭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主动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共同实施“三生教育”,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家庭、社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积极作用。

2.1能增强家长的责任心,提高家长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程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但是有的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加上孩子没有考取更理想学校,致使学生失去信心,家长失去爱心。因此,“三生教育”家访活动,能体现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同时对生活困难的学生也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强家长的责任心,以身作则,严格管理,注重情感,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父母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只有教师与家长取得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共识,才能促进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2能解决老师、学生在学校无法面谈的问题由于思茅师专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教师对其的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对家庭的了解更是无法深入。在认定学生困难程度上只能靠学生打来的证明及材料判断,无法真实的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困难程度,这就对学生的了解难免会存在偏差。所以“三生教育”家访活动,能拉近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距离,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有利于实施“三生教育”的家庭氛围,对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外,不失时机的对家长进行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宣传,让家长真正了解“三生教育”的含义,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2.3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行举止,教育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子女对所经历的事件的认知与适应,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家庭中,父母都应注意各自性格的长处与短处,不但要做到扬长避短,而且要做到取长补短,发挥各自性格的优势,促使家庭保持和睦、融洽,对孩子性格的良好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应把教育内容时刻融会到日常生活之中,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2.4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

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相处,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利于意见的交换,有助于达成共识,更容易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家访,教师可了解到学生在家表现,日常行为,家庭教育,学习环境,学习习惯等等;家长也能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校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常规,这样家长能更有效地配合学校做好工作;教师上门家访,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重视,这是对学生的鼓励。很多学生都表示这样的沟通方式很好,大学老师家访还是第一次。通过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几乎所有家长都能接受老师的建议,并表示愿意和老师一起搞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3建议与对策

3.1教师要有“备”而行,有的放矢

教师的家访是手段,目的是教育好学生,因此对不同家庭学生,家访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家访要做到有针对性,要找到谈话的切入点,把握好谈话的内容,引导家长进一步认识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

3.2利用有利时机进行“三生教育”进家庭活动

由于思茅师专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给家访活动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要找准时机,利用假期、出差、节假日的时间恰当的进行家访。

3.3向家长提出建议

为其实施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指导;根据不同家庭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有效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4做好家访记录

每家访一个家庭,都应对家访过程做详细记录,以便反思、总结,为下一阶段的家访做更好的准备和改进。此次开展的“三生教育”进家庭的家访活动不仅提高和巩固了我校“三生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实践性,而且更加体现了我校“三生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同时也使家长清醒的警觉到孩子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们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长期对孩子进行“三生教育”,首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和影响子女,使家长和孩子真正理解生活的真谛,懂得生存的艰辛,更加明白生命的可贵,认识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

家校教育论文:执行家校联动革新品德教育

随着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学校德育的功能和价值也进一步细化,仅仅依靠第一课堂的品德教育和第二课堂的德育活动已不能满足德育多元化的新要求,因此,必须拓展教育空间,加强第三课堂,即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联动,共担教育重任。

一、基本理念

1.品德教育必须生活化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品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与生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品德教育生活化即品德教育必须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它一方面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引导学生追求生活意义和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生活并在其生活中实施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亲历中判断、选择、体验和感悟。

2.家长是教育的义工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当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产生教育的最佳效果。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品德教育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二、基本原则

1.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原则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教育的出发点。品德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开展教育,并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同时要避免和克服德育“以书为本”,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倾向。要把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着力于人才资源的开发。

2.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原则

家校联动开展实践活动的着眼点主要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全面提高其素质。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丰富其精神生活,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并对思维拓展和交际能力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特长,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3.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材施教主要是指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心理和阅历的不同,选取不同的目标、内容和途径来实施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生活情趣教育;三四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生命健康教育;五六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理想责任教育。因地制宜主要是指不同学校或不同年级,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根据当地的社会条件和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学生家长的资源,通过不同的内容和途径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

三、具体措施

1.加强亲子交流

家校联动首先应保持并加强家校联系。家校联系方式可以很多,如《家校联系手册》,用书面语沟通;家校新时空,用手机短信展示学校资讯;每周“给家长的一封信”,由班主任亲自撰写,向家长汇报本班的学习情况,并留时间让家长留言反馈;班级博客空间,图文并茂展示班级成长历程;有的还制作班级小报,从新闻动态、学生风采等多方面展示,通过这些活动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良苦用心。但是,这些还只是“文与文”的交流,还缺乏“人与人”,尤其是“心与心”的深度沟通。

为此,周末可以布置较少的书面作业,倡导以学业汇报与社会体验的形式进行亲子交流、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尝试把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学习与现代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师通过校讯通、家访、电话家访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指导家长用良好的语言行为给孩子做好表率,共同教育学生学好《弟子规》,并以《弟子规》的要求规范自己及孩子的日常行为。请学生家长及时向学校及班主任反馈孩子学习《弟子规》后在家的表现情况。通过此举措,真正让家长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亲子交流。

2.“请进来”和“走出去”

基于前面所说的家长是教育的义工的理念,学校可以将家长为学校教育的义工量化,凡是孩子在学校读书的家长必须为孩子做一定量的义工,比如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给孩子讲授创业史等。而高级展示形式有两个层面,即“请进来”和“走出去”两个途径。一是学校可以让家长走进课堂。请优秀家长走上讲台,给孩子讲成长故事,开专题讲座等,根据效果可在班上、全年级甚至全校分享创业甘苦,开启智慧人生。我校请学生的母亲进行小学生健康知识讲座。在讲座上,对于小学生需要哪些营养、哪些食品有益健康和小学生饮食习惯等多方面进行生动、详细、有趣的讲解。通过这种专业的讲解,学生不仅了解了更多的健康常识,而且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基本掌握了所学的健康知识,这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大有裨益。二是家长协助,让学生走进家长的企业、走进“农家乐”等,开拓学生第三成长空间,让学生零距离去接触,去拓展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同工作岗位的家长,具有的社会资源也不相同,通过家长帮助,把学生带到社会生活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实施品德教育,没有了过去填鸭式的教育,多了份生动的体验式教育,形式更新颖,课堂也更活跃。不再局限于教室、学校范围,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近生活,融入社会,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也更全面。我校借中山市“一镇一品”的特色,走进名企名厂等,近距离接触工厂的工作。如,某班全体同学参观了同学家的制衣厂,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了解了一件衣服的完整制作过程,知道了一件衣服从布匹变为衣服要经过很多的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都非常重要。学生们还认识了很多制衣机器的名称,如人字车、双针车、钮门车、凤眼车、锁边车、平车等。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大开眼界,没想到穿在身上的衣服原来都是用一块块布经过那么多道工序才做成的,每件衣服都包含了设计者和工人们的心血。家校联动下,我校学生的足迹遍布了几十个行业:参观西餐厅,学习西餐正规礼仪,文明用餐;参观农场,感受鱼米之乡的富饶,近距离接触现代农业。通过组织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师生的视野,而且加强了家校联系。

3.建设社会实践基地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加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大力进行社会实践基地的创立和建设。学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团体等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实践基地,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选农科院为教育基地;三四年级的学生,以医院保健所等为德育基地;五六年级的学生,以名企为教育基地。

基地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自觉实践的精神与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悟、体验和升华。要充分利用当地和学生家长的教育资源,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开发实践创作、综合活动、农事劳作、拓展训练、科学考察、社会调查、文化旅游、野外生存等教学实践活动项目。同时,学校要做好动员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基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如我们带领全体学生到某生态园,让学生近距离参观鳄鱼;参观蔬菜基地、盆景栽培;动手学习“水培”、磨豆浆;在农田除草、锄地的劳动实践。通过在田间劳作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懂得珍惜劳动成果。这些体验式教育,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玩、玩中练、练中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锤炼了学生的意志。

家校教育论文:家校合作在德育教育的作用探索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因此,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也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家校合作、德育教育、作用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渐渐在实践中发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校和家庭至中国古代起就是一体的,在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下,家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当然,在家校合作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正确的方式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认为应注意与家长平等沟通。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要非常注意自己的态度问题,应该与家长平等沟通。如果老师与家长联系过程中态度生硬,神情倨傲,每时每刻都是一副好为人师,长者气派,动辄教育、教训人的语气和态度,往往不能与家长平等交流,老师即使与家庭联系的再多,恐怕都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老师是平等的,只不过是不同场合的教育者而已。不能因为学生的学校表现不好,一味地批评家长,甚至把家长也当成挨批的对象,或对家长大发怒气,应该平等地与家长探讨。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真正尊重每一位家长。教师应该充分调动他们中的积极因素,多与家长讨论教育问题,并积极利用家校路路通、家访或单独见面时的机会征询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意见或建议。应该虚心向家长学习,努力与学生的家长共学习、同成长,这样才能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合作伙伴的整体素质,为真正提高合作效果打下基础。

其次,发现问题应及时沟通。我认为,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寻找每一位学生的“苗头”,并及时告知家长,是优点就让它白天、晚上不间断的扩大影响,若是缺点就得引起家长的重视,并要求配合教育,让缺点不间断的受到控制,直至被消灭。另外,我还经常把班级里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或者班级近阶段的德育目标通过家校路路通告知家长,有时也会提出小建议,指出哪些方面需要家长配合。这样做,一来让家长感觉受到了重视,增加家长的责任感,让他们更加主动教育孩子;二来引导家长思想,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全面配合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三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班级,也了解班主任的处理方式,了解学校做了哪些工作,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从更大的范围宣传了学校的教育。实践证明,大部分家长非常赞同这样的方法。他们纷纷回复了感谢短信,也对孩子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之后我再对家长的有效的监督,及时地送上“表扬短信”,并向家长汇报教育成果,不但激励了孩子继续努力,也激励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通过与家长沟通,信息得到及时反馈,随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让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的同时也让家长学会教育孩子。一来一往,家校联系逐渐密切起来。

第三,注意多报喜、巧批评。打个电话、发条短信让家长知道学生取得的进步,对其进行表扬,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同时也能激励家长进一步配合学校的教育。再有问题的学生,其身上总有闪光的地方。

因此,在与家长联系的过程中,我都本着以表扬为主的宗旨。即使某一个电话、某一次谈话、某一次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出学生的不足,开场白都应以表扬为主。因为教师一旦先表扬了,再提出批评也好,建议也罢,家长从心理上都比较愿意接受,教师联系的目的也最终可达到。如果一开头就是一顿埋怨,一气批评,家长哪怕嘴上服了,心里也不服。就算教师讲的都是真话,家长也认可了这些批评,教师下次再与他联系的时候,他会担心再吃一顿批评,有些胆寒,有些不情愿,就更别指望家长与教师主动联系了。这样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意义就逐渐丧失,家长也可能会离得越来越远。

以下是一个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德育教育案例,从中正体现了家校合作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学生基本情况:

个性活泼开朗的女生,关心班级集体,劳动表现优异,学习不够自觉,成绩一般。父母对其有比较高的要求,她的表现总是不能让父母亲满意。本学期发现存在借同学的钱不归还的现象。

教育经过:

对这个学生引起重视源于其来到振华不久后的一次数学测验不及格,当时找她谈了话,希望她对在进入初中后的学习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此后的教育过程中,在与家长的联络中,发现这名学生的家长对其有很高的要求,她在学校的表现一直不能让家长感到满意,甚至在有时家长觉得她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会责骂数落孩子的不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学校经常对她取得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并帮助她改正学习习惯上存在的不足,使她对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学习成绩也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是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同,在家长眼里她依然是个差生。在取得了一定的提高后,她又出现了严重的起伏,学习成绩再次退到了后面。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始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受挫,并主动与家长再次取得联系,希望他们能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看到她一点一滴的进步,不要操之过急,不要给孩子提出达不到的目标。家长接受了我的建议,在家里给她提供了比以往容易接受的学习氛围。在共同的努力下,终于又见到了她在学习方面取得的进步。

正当我为她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时,在无意间听到几个同学的谈话涉及到她,经过多方打听,发现其存在着借了同学的钱不归还的现象,数额有百余元。据几个同学反应,从上学期末到现在,该同学屡次向其他同学借钱,有些归还了,有些到现在还没有还,借给她的同学几次问其要,她拖欠了好一阵子。

经过向她询问,她承认自己向别的几个同学借了钱。而不能归还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为了锻炼她的理财能力而给她自己保存的压岁钱存折上的几百元钱已经用完,除了每周家长给的10元钱,她没有可供自己支配的钱了,更不敢开口向家长要更多的钱。针对这个情况,我给予了她严肃的批评,让她主动向家长说明情况,及时归还钱款。批评的同时,我还对她在零花钱的使用上进行了教育,希望她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要和别的同学攀比,更不要胡乱花掉零花钱,对自己的零花钱要有合理的安排,不能从小就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她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流下了悔过惭愧的泪水。

该学生走出办公室后,我马上想到她回到家后将面临的家长的指责。于是,我先跟其家长说明了情况。其家长对此事表示一定配合学校的处理。正当我想提醒她爸爸不要过多的责骂孩子时,电话那头她爸爸问:“哎呀,老师,这孩子我真想揍她一顿,您说我要揍她吗?”对这样的提问,我突然觉得有点安慰,这充分说明了家长已经改变了过去教育孩子的方式。在与家长的配合之下,该学生的这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相信老师家长的循循善诱,对其已经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

教育体会: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问题,对学生的关心要从多方面进行,而不是只重视其学习成绩的变化。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应对其有全面的了解。对学生的教育更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学校家庭的统一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家校教育论文: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家校心育协同开展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作理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如:①征定并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②请进来,2007年7月我校请山西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丽老师、2008年9月请太原电视大学的张奠石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专人到北京和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2008年10月校领导亲自参观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过每年落实“421”工程。即:4次家长培训会;2次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1次家长开放评价。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如:我校请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对全校家长进行专题讲座,随后进行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2008年请“知心姐姐”报告团的老师对全体家长进行赏识培训;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2007年11月我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夏燕萍和袁巧荣分年级与家长进行座谈;2008年5月邀请长治好家长周大淇对全校家长进行经验交流;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如:每年5月的体育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设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与孩子的项目;11月读书节,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协作。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也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有家长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举行大型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如:在聆听了长治优秀家长周大淇的经验介绍后,家长写心得交流讲座感受。另外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共同研究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2008年11月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代表座谈会,让家长学校的成员来到学校参观校园、学校的设施设备、参加学校学生的早操、进到教室听教师授课,并和校领导座谈等;2007年5月,校长、心理教育的两位专家和学校单亲家长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就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集体家访大行动,全校教师家访一位结对的学困生和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6月举办学生综合展示活动;下半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书并交流分享活动;英语节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体验教育,增强亲子感情。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实施家校合作,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家校教育论文:家校合作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心理素质教育应发挥论文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要发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必须充分认识家校合作的意义,开辟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和间接的原因。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相互配合,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合力,是使心理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现有研究看,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们也找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专题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等。随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全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了家校教育资源。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认知、个性、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教育方法粗暴等。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学校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教师和同伴成了影响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的优势,但也存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如大班教学,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心理的全面认识。

家校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推进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提高家长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家校合作教育不只是使学生受益,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使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从而更多地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也就是说,家校合作也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改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是紧密联系的。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较好的水平层次,学业成绩中等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中等水平层次上,而学业成绩低分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不好的水平层次。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不良学生在智力、创造力、抱负、独立性、坚持性、求知欲、自制性、自尊心、责任感等因素上与学业优秀学生有极显著的差异:学业优秀生在各项心理素质上的平均分明显优于学业不良学生。这说明,学业优秀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优于学业不良学生。可见,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具体说来,如果父母经常参与家校合作活动,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学习,那么孩子往往会从两个方面受益:第一,可以提高孩子一些科目的学习成绩;第二,如果父母与学校合作得比较好,他们的孩子会更加重视家庭作业和学业成绩。这种积极的态度是取得学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看,目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时,我国更多地注重学校的训练与教育,而对作为学生重要生活场所和心理环境的家庭却比较忽视,更没有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助推作用有机结合,更好地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机制。

(一)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的加强,大多数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多数家长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式不科学,仅以孩子考高分为目的,以高分作为考好学校、找好工作的资本,不懂得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

(二)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和互相配合

教师与家长虽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是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均持不信任态度。教师对家长的认同情况要略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而且,教师与家长均缺乏一种一贯的、积极的、主动的合作愿望,双方各自长期“孤军奋战”,不能有效挖掘合作教育的资源,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这种合作愿望才相对强烈。

(三)家校合作的具体操作逐步规范,但实效性低

由于学校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许多学校逐步重视家校合作资源的开发,如举办家长例会、实行家长接待日制度、教师家访、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家长会、家长学校已逐步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但是这些组织在执行、督促、检查上还存在疏漏,如联系方式不当、联系频率不高、联系面狭窄、联系内容偏、联系制度和组织名不副实等,同时活动周期长。

(四)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偏颇,且缺乏协调、统一

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集中在孩子学习方面,这反映了教师、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高度重视。但是,有些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却陷入狭窄,即只重视分数;有的则只注重孩子是不是守纪;至于身体方面、审美方面、劳动方面的交流内容却非常少。交流内容的偏颇,易造成孩子畸形发展,并使教育实效性降低。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方式

(一)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影响。举办心理素质教育的家长培训班,可以帮助家长提高素质,增强家教能力。有经验的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的学习内容规定为:学习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常用的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以身立教”;改变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熏陶教育等。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发放家教指导手册、组织各种亲子活动、时常和家长进行电话交流、定期开展家教讲座等。通过交流、指导等方法,使家长增长家教知识,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同时利用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帮助家长发挥家庭个别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家校联系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共同发挥教育作用的好形式。为此,学校必须和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加强家校互访。教师应加大家访频率,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生活情况。定期开家长会,及时对家长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上取得一致;邀请家长到学校了解情况,共同商榷教育方法;设立热线电话,耐心解答家长咨询的问题。

座谈、交流。以家长会、家长—教师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措施,总结家教经验,树立家教典型。

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让家长参与心理素质训练课。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心得体会,感受心路历程。家长开放日制度还可以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拉近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子女的心理距离。

此外,还应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学生情况(如发放材料、通电话、通信、设立网络论坛等),评价激励家长(如评优秀家长、优秀家庭,为其他家长树立榜样等活动)等。

(三)聘请家长辅导员

为了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学校可以聘请一部分家长作为学生的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在社区的活动。家长辅导员们一般是邀请有文化、有耐心、再就业的家长担任。学生们在社区的活动,包括少先队体验活动和体育运动等,一般应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定出方案后,再由家长辅导员提出意见。通过这些活动,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增强孩子的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

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曾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形式分为低层次的参与、高层次的参与和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低层次的参与是,信息传递(双向沟通)和参与子女学习;高层次的参与是,应邀参加学校活动和培养对学校的兴趣;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是,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家长委员会就起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的作用。可见,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最高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可以是家长们自发组织的,但主要应有学校发起和组织。一般来说,家长委员会可以有十多位家长代表组成。为了加强家长委员会和学校的联系,家长委员会中还应有3名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师参加。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监督,并经常性地提出建议,督促学校提高管理能力、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并参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决策等。

家校教育论文:药家鑫案对高校德育教育的思考

摘要 药家鑫案的发生,给当前高校德育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基于目前高校德育现状,本文探讨了高校如何推行“德育为重”教学理念,总结了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高校德育教育的管理,最终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高校德育教育 德育为重 学生为本

1 药家鑫案带来的思考

1.1 药家鑫犯罪事件

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将伤者连刺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月22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1.2 药家鑫案对高等人才培养的思考

药家鑫被判死刑,是法律原则和社会正义的胜利。药家鑫作为一名高校大学生,做出了如此丧心病狂的事情,引发了社会对高校道德教育功能的质疑。面临社会的质疑,高校应反思如何才能既培养出具有人性、富有同情心、关爱他人,又满足国家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以及怎样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3 药家鑫案对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需要树立起德育的首位观,从根本上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立足于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网络时代的来临,传统德育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德育教育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在信息社会,信息的无限丰富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自我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必须紧跟大学生的思想步伐,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生活实际状况,并不断地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以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2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没有让大学生真正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和首要性

虽然高校一直坚持以“育人为首,德育为先”的重要理念来帮助大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级人才,但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好胜心强,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赢,不可以输。他们更加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从而忽视了自我品德的修养。学校一直强调道德重要,却并没有把道德的重要性真正根植在每一位大学生的心中,乃至于大学生自以为品德好坏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没有多大影响。

2.2 高校德育教育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

要想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和良好行为的大学生,高校需要加强德育教育管理。由于很多原因,许多高校在德育方面还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只有对大学生思想上的说教,而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这样容易导致形式主义。学校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缺乏教育管理,在管理方法上也无针对性和创新性。

2.3 高校德育教育队伍不够强大

高校德育教育者不够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尤其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思想意识敏锐多变,受外界干扰多,容易导致老师与学生之间因缺乏共同语言而产生所谓的“代沟”。许多高校还没有建立起一支德育理论水平高、能贴近学生生活创新性强的德育教育队伍。

2.4 高校校园环境缺乏真正育人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德育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代许多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越来越感受到现实的残酷,人生价值观也渐渐偏离社会所期望的轨道,他们变得更加现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们也纷纷追求潮流风尚,与同学攀比吃穿,学习上不勤奋不刻苦,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甚至出现作弊找人代考,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

2.5 高校德育教育创新性不强

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更需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方式向创新型的德育方式转变。高校较少考虑如何教育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该怎样表现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网络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受到的影响和冲击不可小觑,大学生容易在这样开放虚拟的网络环境下,迷失方向,怎样让大学生在面对不良网络信息时仍旧保持清晰辨别是非的头脑,怎样将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相衔接并努力提高德育创新性是目前高校最紧迫的问题。

3 加强高校德育教育的措施

3.1 明确德育目标,把“德育为首”理念深植在学生心中

现代化社会的快节奏以及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使得即将就业的大学生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他们在高校不仅仅需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社会,知道社会存在的问题,并能通过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时能勇于担当,用正确的道德理念去解决问题。因此,高校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德育教育,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集体意识等优秀品德作为首要目标。

此外,学校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要让他们知道要想在面临国际化的挑战时成功不仅仅需要学习知识更加需要学习怎样做人,另一方面要在学校大力宣传“真善美”,树立起良好的校风、校纪,整顿学校不良作风。

3.2 开设思想品德实践必修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首先,开设思想品德必修课,以学分评定学生成绩。高校要把德育落到实处,而不单纯的只是形式。要让学生学会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也能从容应对和理智解决问题的本领。更要让他们知道德育成绩是评定做人合格与否的标准,德育成绩的不合格是令人羞耻的,以此提高学生学习高尚品德的积极性。

其次,思想品德课要以实践为主,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高校的德育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现在的大学生都喜欢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并让学生发表参加这次活动后的感想,并对他们的想法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3 加强高校德育管理,朝着文化性,创造性方向发展

第一,营造校园文化环境。美国著名管理学家P.德鲁克说过::“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因此学校的德育管理要与文化相结合。首先,把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让大学生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感染。其次,学校还要创造出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净化学生心灵,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第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是一种依靠人、通过人、为了人、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管理人性化,才能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学校在管理学生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地进行科学化管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想,转变传统的强制性封闭式的管理方式。

第三,提高教师服务意识,构建网络社区。一方面,高校应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水平,建立一个创新型的专业德育教育队伍。要求德育教育者提高服务意识,对学生的道德品行进行正确的规范和引导,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和学生成为朋友,了解他们的想法帮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高校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学校德育网络社区,增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能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家校教育论文:家校联手 合力打造“隔代教育”名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想致富的农村青壮年不断向城市涌动,有的则已走出了国门,继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少年。据问卷调查,目前,在我们射阳县兴桥镇有近40%的中、小、幼学生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接受着“隔代教育”。

纵观“隔代教育”,有其特别的优势,第一,老年人一般退休或闲居在家,照顾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裕;第二,老年人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在抚育孩子方面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和耐心;第三,老年人生活压力相对较轻,内心空泛,让他们带着孙子、孙女,生活有所寄托,可增添一份乐趣;第四,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孩子,年轻的父母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投放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工作中尽情地展示才华。

诚然,“隔代教育”的好处不可小视,然而,毕竟老年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在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上与青年人存在差异,“隔代教育”有着显而易见的弊端。比如:大多爷爷奶奶们比较溺爱孙子、孙女,凡事都顺着孩子的心愿,甚至经常会“帮助”孩子,本来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他们不辞辛苦地代劳,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力所不及的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无形中助长了孩子养尊处优的心态,久而久之,使得这些孩子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娇气,生活自理能力差;又如:绝大多数老年人带孩子重养轻教,趋于感性化,仅仅满足于吃饱喝足不出事,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无法与当今社会相适应;再如:一些老年人自律意识不强,意识不到言传身教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常在孩子面前出现一些脏话和不良行为,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2+5=0的结果;还如,爷爷奶奶辈受时代的局限,相对而言,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基本没有给孩子辅导功课的能力;再说,老人带孩子终久只是年轻人带孩子的一个过渡,归根结底,孩子还得由自己的父母来带,如果一旦孩子已经习惯了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父母的另一种教育方式,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返心理;还有,在“隔代教育”下长大的孩子,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过于“主人化”,狭隘、自私,遇事只看重自己的得失,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往往很难与他人交往,日后则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凡此种种,引起了我们做关工工作的同志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我们面对现实,本着使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目的,在“隔代教育”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

第一,各校“家长学校”开设“爷爷奶奶班”。针对目前“隔代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而老人的文化素质无法在短期内弥补的事实,在“隔代教育”开班时,我们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对老人进行开导,告诉他们要做智慧型爷爷奶奶,爱孩子要讲究施爱方式,在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关注其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把握孩子的思想脉膊,关注其精神生活,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辅导孩子学习对老人来说无非是无奈之举,很多人可谓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启发他们辅导不必具体,可着重从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入手,加以督促,这样会起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召开“隔代教育”经验交流会。在众多的爷爷奶奶中,也不泛修养良好、阅历丰富、知识层次高,教育后代取得成功的老人,因此,我们让他们介绍“隔代教育”的经验,他们的现身说法,通俗而又具体,消除了部分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中的困惑。

第三,发放“家教”宣传材料。我们除学好、用好《关心下一代周报》外,还收集整理一些成功案例作为可鉴之材,自编,“家教”宣传材料,要求学生家长,特别是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的爷爷奶奶们认真学习,从中受到启发,并灵活地运用到自身实践之中。

第四,举办家校联谊活动。每年的“五四”、“六一”或国庆节,我镇各学校在展示教育教学成果、举行庆祝活动时,都邀请学生家长,特别是无需上班、劳动,相对空闲的爷爷奶奶们到校同学生一起活动,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体验孩子们的在校生活,了解孩子在校的各种能力,从而,使他们对学校工作能给予更大的支持和配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能达成共识。

第五,组织“帮教”小组。由于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教育环境的不同,广大学生中着实存在着“学习困难生、经济困难生、情感困难生(单亲家庭)、行为偏差生“等一些特殊群体,为有效地对他们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我们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余热,各校因地制宜成立“帮教”小结,成功地救助了许多有可能掉队的青少年。

总而言之,近几年我镇在“隔代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父母轻松、孩子长进、老人充实的“三代同赢”之效,成了兴桥教育的一张名片。

家校教育论文:打造家校合一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教龄已有14载的我感触比较深的是作为班主任的酸甜苦辣。迎来送走一届届的学生也就接触一批批的家长,通过和家长的接触交流以及这几年的工作经历感觉当前家校合作存在一些误区。

第一:认识的偏差

首先是家长认识上的偏差。有部分家长家校合作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品德归老师管,家长只要负责孩子的生活即可,殊不知,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经常听家长对老师说:“我们什么都不懂孩子交给你了。”这样的话。这样就导致平时周一到周五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比较好,可是一到周六日作业完成情况就很不理想,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打电话和家长沟通,家长会说:“我问他作业完成没有,他说完成了,我就没再查。”还有的家长平时不关注孩子的学习,等到考试成绩下来了不理想再狠批一顿。有部分家长过分的包庇自己的孩子,面对学生自身的问题家长不愿意合作。

其次是老师认识的偏差。从学校方面看,有的教师认为一些家长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差,不懂教育工作,反而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即使一些家长教育程度较高,或是事业上的成功人士,但他们整天忙忙碌碌,无心也无暇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

第二:方法上存在问题

目前,虽然有的学校和家长都认识到了家校合作重要性,但是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难以形成工作上的连续性,许多情况下是班主任认为重要就合作,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部分家长不理解的还认为是老师是故意找孩子的毛病,不支持老师的工作,造成老师的工作没法开展。

针对于这些情况,想要达到家校合一形成教育合力,我们只需把家长认识上的偏差和教师认识上的偏差两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对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建立家校联系卡,对于每次的家长来访都记录下来,辅助以电话联系,加强和家长的日常沟通。2.通过校讯通或电话沟通的方式及时的把学生在学校的进步情况告诉家长,让学生知道老师和家长沟通不仅仅是告学生的状、家长也会越来越愿意和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沟通。3.利用家长会发放家长需要的资料来帮助家长提高管理孩子的能力。我们是初始年级,第一次家长会时,在教育处朱主任建议下我给家长提供了2份资料:1份是《致初一家长一封信》主要教家长怎么管理孩子,抓什么,怎么抓?管什么?怎么管?第2份是《初中阶段如何与孩子沟通》教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期末考试以后的第二次家长会给家长提供了《家长会后八步走》和《给家长的十条建议》告知家长开过考试分析会后怎样和孩子沟通,做好孩子的工作。结合平时主题教育活动及时通过校讯通的形式告诉家长,让家长知道我们都举行了哪些活动,取得家长配合。11月份为感恩教育月,我们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展开主题教育,第一周为“学会感恩”第二周为“感恩父母”第三周为“感恩教师”第四周为“感恩朋友”在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时我以年级组的名义给家长发了这样一条短信“家长朋友您好:为更好的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在本周的“感恩父母”教育活动中,我们给孩子提出了“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的要求,请家长朋友配合,并且在这里我代表初一年级全体教师向各位家长朋友道一声辛苦了。”很快家长就反馈回短信“谢谢刘老师在百忙之中对学生和家庭的关心和厚爱,祝您工作顺利天天开心!”。我还开展了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的活动:学生在主题班会教育以后每人给家长写一封信,让她们把自己想和爸爸妈妈说的话写下来。这项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好评,有个学生家长给我回了一封信感谢我把孩子教育的知道感恩了,希望这样的活动越多越好。通过这样的形式,年级和家长达成了共识,这次主题教育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建立家校联系方面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确立每周家长接待日;每月安排一次家访活动,拜访家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再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学校的工作需要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只有家长能够配合学校及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工作,我们的工作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所以在建立家校合一机制上我们仍需用心动脑,我想以后让家长多参与年级举行的活动,让家长也参与进来,作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请家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真正达到“家校合一”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教育论文:家校沟通“网”搭桥 真爱教育润生命

〔关键词〕班级网站;家校沟通;家校合作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仅是家长的心愿,也是老师和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目前,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一般通过家长会、电话、家访这几种方式。但是一位老师管理数十名学生,毕竟有些力不从心,难以照顾到全部。孩子是家长“手心里的宝”,自然对孩子的学习非常关心。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在家校合作方面就有很多举措:成立家长委员会,设定家长开放月、开放周、开放日,常规性活动、特色活动邀请家长参加等。但在这些举措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们常会感觉有交流不彻底、沟通不及时的遗憾。

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塔小人积极探索新的家校合作途径。随着资讯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越来越方便和快捷。能不能将现代科技这种便捷、即时的沟通效能应用到家校合作中,突破家校沟通的瓶颈?学校做了很多的尝试。最终确立了“建立班级网站,搭建家校沟通彩虹桥”的新课题,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为家庭和学校之间“铺路搭桥”,免去了许多家长的“后顾之忧”。

1.立足实际,建立家长学校网站

班级网站是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的网站,是展示、记录、交流与沟通的网络平台。班级网站展示班级风采,记录班级每个成员的活动点滴,是班级成员之间良好的交流平台,也是家长与教师之间方便无障碍的沟通渠道。同时班级网站也是班级之间学习、交流、借鉴的有效载体。

为了建立沟通效能强的班级网站,学校向老师推荐了博客,倡导教师借助博客建班级网站。在网站建设初期,分阶段确立创建主题,组织专题培训和沙龙式研讨活动,大家取长补短,教师的应用技能得到了普遍提高。此后,学校还定期进行网站评比和交流活动,通过典型引路和带动辐射,班级网站的应用功能得到了有效开发,育人效能不断增强。

在班级网站建设趋于成熟的时期,塔山人注重增强网站的文化内涵,确立了创建“个性的班级网站”的目标。塔小的三十个班级都有了个性鲜明的班级网站:有的班级网站以班级文化为载体,将班级管理和网站建设融为一体;有的班级网站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师生、家长之间真诚沟通,为学生撑起一片成长的天空;还有的网站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为他们的成长注入了更多的动力……这些异彩纷呈的网站,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师生和家长,每天都会有数以百计甚至千计的点击率。真的是“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2.家校互动,搭建网络沟通平台

家长学校网站就像一辆“家校直通车”,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沟通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家长学校网站的建设和经营中,塔山人始终坚持“真实、真诚”的沟通理念。家校积极互动,在沟通中实现双赢。

互动一:成长乐园

班级网站是学生眼中的“成长的乐园”。因为在网站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份成长记录册,从一(1)班钰成的留言“王老师表扬我第一次把饭吃完了”,到三(2)班邹一童的“今天,我学会了打篮球”的欣喜;从“浩明,你最近怎么经常丢三落四?”――五(5)班董林老师在博客给浩明留的悄悄话,到“弘为,祝贺你!本周你获得了学习习惯大拇指”――一(1)班宋小芳老师的博客留言;从凝聚着激情与懵懂的少年日记,到获得的各种荣誉……在很多学生眼里,这份别样的“成长记录册”已经成了他们形影不离的好伙伴。

互动二:沟通纽带

班级网站是网上师生、家长情感交流的渠道,一种跨越时空的“通讯快车”。对家长和老师来说班级网站就像一个议事厅,在这个议事厅里,家长与教师宛如相知的老朋友,彼此敞开心扉,真诚地畅谈自己的育生、育儿心经。为了提高沟通的质量和效果,他们在网站中链接了聊天室,教师每天至少会在线半小时,在线时间向家长公开。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内,教师和家长借助网络实现了“面对面”的交流。针对学生个案,教师和家长还可以双向“预约在线”,你一言我一语,互相探讨,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丛老师,我知道小学时代是人的一个很重要、很宝贵的时期,是一个打基础的时期,我们都是从小学、中学一步步走过来的,对小学时期的重要性我是深有体会的。作为家长,我们希望能有责任心强、业务能力棒、热爱孩子的老师来教育他们;我想老师的想法与家长是一样的,那就是使所教的孩子提高素质、学到知识、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都有用的人才。教师这一职业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教育孩子不像种庄稼,这茬长不好,还有来年;孩子的小学生活只有几年,这短短的几年也许对一生都很重要,所以说老师对每一个孩子,对每一批学生都很重要。”

当四(2)班丛琳老师读完润欣妈妈在班级网站给自己的这段话后,在班级日记中她写到:“塔小的家长有如此高的素质、如此新的理念令我赞叹,同时这位家长朴素而蕴涵哲理的话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们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每个孩子都是家长心目中的惟一呀!让我们班的每个孩子都张扬个性,让每一片叶子都翠绿,都享受到阳光雨露。家校携手,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昨天家长会结束了,但家长们的热情和支持仍让我久久回味着:家长和孩子们的互动,家长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家长和老师的共鸣……真心希望我们的大手能牵着孩子的小手,让他们在父爱、母爱、师爱、友爱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在人生道路上一路走好!”(二(2)班李明丹老师的教育手记)

此时,学校不再是孤军奋战,网络这个崭新的纽带把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家庭和学校伙伴式合作关系更加密切,增强了家校教育的合力。

互动三:电子邮件家访

塔山小学的老师把自己的邮箱和手机号码公布给家长,校长则在校园网首页把自己的邮箱向大家公布。因为现代人的隐私意识都加强了,老师去家访,有的家长可能会手忙脚乱,甚至尴尬不自然。而且有的孩子行为习惯表现不好了,班主任在班级网站上说不合适,就可以给家长发一封邮件,让家长悄悄了解孩子近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情况,然后针对情况谈谈自己的建议和措施,再回一封邮件,这样的交流便捷、自由!

互动四:空中课堂

学校利用班级网站开设了“空中课堂”栏目。教师借助“空中课堂”向学生们提供种类丰富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健康上网;学生在“空中课堂”上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

3.文化互融,发挥“1+1>2”的高效合力

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汇和互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浸润和渗透。在学校文化和家庭文化的互融中,班级网站润物细无声的沟通功能是最独特、最有效的。

四(5)班召开了一次“拥抱亲情,感恩父母”班队会,邵君红老师在网站中了这样一段话:各位家长:今天“拥抱亲情,感恩父母”班会课上,很多孩子讲述了爸爸妈妈对他们的爱,他们单纯稚嫩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你们对他们的爱和做父母的辛苦。当《天下父母心》这首音乐响起时,我们的孩子哭声一片。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懂你们。他们的泪水告诉我,他们对你们心怀感恩!

家长们读了老师的真情告白,纷纷发出真诚的回复,特别是他们那么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师的教育主张,让老师们非常感动。而这种了解和认同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的互融,更是一种由文化的融合而产生的默契。这也正是塔山人所追求的“1+12”的理想模式。

为教育架设沟通桥梁,为心灵构筑奋飞的希望,让真爱教育润泽生命,这是为教育营建幸福家园。也是在为孩子放飞梦想。塔山人会继续办好自己的班级网上家园,把和家长的沟通交流继续从心开始。班级网站的创建和运行,打破了校园封闭的格局,将学校、社会、家庭连成了三位一体的伙伴式教育网络,开辟了一片家校合作的新天地。

家校教育论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况调查

一、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概述

“家校合作”的定义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因研究视角的差异学者们的见解也不尽相同。美国学者隆巴那(Lombana)认为,广义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指家长从事的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孩子(学生)的教育活动;还有学者认为,家校合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父母在学校担任志愿者、与学校教师及其他人员交流、家庭配合儿童学习、参加学校活动、是教师一家长委员会成员以及参加家长教师会议等。

在我国,学者对家校合作也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认识。苏州大学马忠虎副教授认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教育群体――家庭和学校,携手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合作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家庭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学校指导。天津市教育科学院教育研究者岳瑛认为,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首先在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保持一致,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其次才是教师与家长教育素养的提高以及教育管理的完善。有学者认为,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和支持而采取的协调一致的互动活动。还有学者认为家校合作有别于家校联系,是指家庭和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从以上众多关于家校合作的见解可以看出,家校合作是:

(1)家庭和学校两大组织群体相互配合支持的过程;(2)学生是合作过程中的关注主体,最终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3)合作要平等、双向;(4)合作要形成常规的制度等。

本文参考苏州大学马忠虎副教授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是指,为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家庭和学校携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并且在合作中相互支持和学习,开展全面性、经常性、双向伙伴性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活动。

二、乌鲁木齐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情况

(一)鸟鲁木齐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实施模式

笔者对乌鲁木齐市八个区的二十四所小学进行调查,依据苏州大学马忠虎副教授对家校合作模式的划分,总结了乌市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模式如下。

1.“以校为本”的实施模式

乌鲁木齐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和家长委员会形成一致的教育目标。教师依据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家长进行沟通,同家长一起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法。家长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共同分析原因。

“以校为本”的活动一般有以下步骤:(1)与家长一起制定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2)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提出方向性的建议;(3)通过便条、汇报、家长会、电话或家访,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讨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办法与策略;(4)举行家校合作专题活动,通过阅读、参观、讲座、角色扮演、观看电影、录像、图片等方法,协商解决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2.“以家为本”的实施模式

就目前而言,在乌鲁木齐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学校仍然起主导作用。家长教育人员一般由专业心理教师承担,如经常接触孩子及家长的专业人士,家庭教育专家以及一些家长领袖等。家长教育人员要对各个家庭的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对合作活动方案进行策划和组织,深人家庭,给家长提供教育技能方面的支持。乌市比较成功体现这一模式的运用的是“家庭教育寻访员制”。寻访员通过分析家庭及其生态环境中各种因素,把握家庭问题的形成和变化,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3.“以生为本”的实施模式

一些小学会邀请专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家长作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召开专题讨论会,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与教训;学校还经常提供对学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各种信息,使家长在了解学生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子女的个性问题,具体考虑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对策措施和教育方法。

(二)乌鲁木齐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1.家长、教师对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问题

笔者在乌鲁木齐市的二十四所小学对部分家长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福建师范大学张达红(2003)硕士论文中的问卷。调查对象中教师236名,家长1896名,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水平。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由表1可知,首先,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实际行动与认识存在差距。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与教师的交流中以及学校教育中关于孩子最应该接受的教育,有70%~80%的家长认为学习是第一位。其次,从参与学校心健康教育活动来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再次,还有一部分家长自己的文化素质不高,或不懂教育,没有能力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谈不上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总之,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视学校为集体,视教师为权威,视心理健康教育为高难度的工作,认为孩子在学校应由教师全权负责。家长的这些认识与做法反映了“学校教育唯学习论”“学校教育万能论”的社会取向。

从表2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首先,教师在态度上处于矛盾状态,93%的教师喜欢与家长合作,但有63%的教师更愿意独立工作,87%的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些;在与家长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方面的认识上,有95%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但又有65%的教师感到在与家长的合作中负担很重。其次,在与家长合作的态度上,教师有推卸责任的想法,如有89%的教师认为学生成绩差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90%的教师认为孩子衣着不整是家长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再次,只有48%的教师认为家长是重要的教育力量。总之,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正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对于以上结果在后来的访谈中找到了原因。一些教师认为,首先,家长受教育程度一般相对较低,文化素质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则麻烦太多。其次,除了学习,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与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与期望,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再次,一些学校搞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建立心理咨询室来应付上级的检查,只在硬件上做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有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

2.实践中乌鲁木齐市小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目的不明,渠道单一,时间仓促。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合作形式看作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有这 种行为。有了这一矛盾,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交流和合作。就是有交流,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偏爱电话联系,而对传统的书信联系和新兴的电子邮件方式利用率极低,造成沟通渠道过于单一。这主要是由于电话方便、快捷、省时等优点使书信形式所需的周全构思、长时传递、繁琐事宜相形见绌。而电子邮件方式虽然也具有及时和便捷的特点,却要受到经济条件和使用人文化素养的限制,难以推广。

针对这种合作渠道单一、时间仓促的问题,虽然部分学校尝试使用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家长心理学校、亲子互动和建设心理网站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善,但因地域、经费、设施、人力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些方式很难得到普及。因此,合作渠道单一、沟通时间的仓促已然成为制约家校合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

(2)内容狭窄,深度欠缺。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相当狭窄。原因在于家庭与学校间的合作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短视性,总是高度关注学生学业。其中多涉及成绩提高、课业辅导、家庭监督、资料购买等,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心理层面考虑甚少,至于对教育方式和方法的交流也只是头痛医头,粗浅涉及,很少作专题性、系统性的探讨。

(3)单向为主,互动缺乏。在调查中发现:家校合作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通常是单向的,双向合作的机会极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教师认为家长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家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不可及的事情,如此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更是单向的活动。

(4)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上看,都不能与现实的需要相适应。在调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市只有不到32%的小学有专职心理教师,有49%左右的学校有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有19%左右的学校连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都没有;另外,部分心理辅导教师尽管接受过高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的基础知识,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则在进行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理论化,要求学生做笔记,划重点,加重学生负担。此外,个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

(5)正式机构欠缺,监督检查不力。在调查中发现,组织协调开展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乌鲁木齐市没有专门的机构,除了自治区团委、自治区青少年工作委员会有时会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外,就是一些民间组织发起的一些活动。比如,挂靠在妇联的“妈妈协会”会不定期地与一些小学合作,组织家长参与开展一些心理健康的专题活动。在乌鲁木齐市有关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谁来组织,怎样协调,如何加强合作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

三、乌鲁木齐市小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强化合作观念

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首先要使所有的教师明确合作的意义和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所在。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全体教师掌握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全心全意的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另一方面,要注意分析在合作中家长方面存在的问题,划分类型,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组织专家与家长座谈,现场交流、互动、解疑;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请优秀家长介绍孩子成长的成功经验;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亲子互动情境活动等。

(二)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就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要想建立有效联络,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学校要成立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以及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合作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会中的专家、学者和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有效合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通过“示范学校”促进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性进程

促进区域性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借助行政手段推行示范学校的合作经验。要积极借助现代教育网络,营造全方位区域推进的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既要对全体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也要对少数问题学生的家长进行特殊辅导。注重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科研先导、经验引路;抓住师资培训这一关键,把家校合作作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切入口,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动力机制。学校之间要加强合作和交流,纵横联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营造良好的“大教育”氛围。这一良好的环境反过来能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创办家长心理学校,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子女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目前乌鲁木齐市没有一所学校和机构成立家长心理学校。家长心理学校的出现有其时代必然性,它在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促进家校合作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家长不是天生就会当的,当一个合格的家长就更不容易。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家长在教育观念和行为上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就会陷人误区。创办家长心理学校,其效果和实质就是抓了两代人的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心理学校有着特定的教育和被教育关系,有着自己特定的内容、特征、原则和方法。把家长心理学校作为整个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抓,这从培养人才、提高全民族心理素质的意义上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样,将必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充分重视和关注。

(五)加强师资培训是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专业基础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薄弱是不争的事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建议:每600名儿童应有不少于一名学校心理教师为他们提供服务。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国内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机构无法从质和量上保证实际需求。加强师资培训是保证家校合作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总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本文对乌鲁木齐市小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若干问题进行了探一讨,有助于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范围,寻找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家校合作的合力效应日益凸显,并将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益。

家校教育论文:刍议全媒体时代中职学校家校合作的德育教育方式

摘要:当下,我国已然迎来了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代表着信息的流通更加高效和频繁,信息的收集和传播也变得越来越容易。在全媒体时代下,对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由于全媒体时代的开放性较强,信息的传播和搜集变得多样化、复杂化,这也对行业的发展带来挑战,特别是中职德育教育,在全媒体背景下,学生接受到信息是多元化的,不确定性,其中包含着很多错误的价值观,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的正确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途径是非常必要的。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家校合作教育能够全面地为学生创建健康的环境,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全媒体;中职德育;家校合作;教训方式

在全媒体背景下,各种无线终端的应用加强了信息的流通,这给很多未经过过滤的不良信息进入学生的生活和学开方便之门。在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响下,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当前对学生影响较大的“读书无用论”等思想观会严重扭曲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及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在全媒体背景下,如何加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家校合作教育和全媒体概述

1.全媒体时代。全媒体的概念来源于生活服务领域,最终应用于大众传媒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全媒体时代的形成是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很多现代通讯手段得到普遍应用[1]。比如手机、电脑、平板终端等等让每一个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并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实现新的传播。全媒体尤其是当前QQ、微信、微博等等很多通讯交流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如果不加以规范和正确的引导,一些消极、低俗的信息就是左右学生的思想,让的德育价值观念得到正确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良好的发展。

2.家校合作。所谓的家校合作就是学校和家庭组织成一张教育网,两者之间相互沟通,实现信息的对称,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解,从而把握学生的动态,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中职学校的德育中,学校和家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教师并不能清楚地指导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因此开展的德育教育不够全面;而家长也不知道学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因此不能够很好地辅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在全媒体背景下,全媒体为家校开展德育教育合作教学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全媒体背景下,学生也会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学生价值观念的扭曲。因此,在全媒体背景下,家庭和学校要形成合力,利用全媒体的优势不断为学生构建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全媒体时代重视家校合作的德育教育方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家庭是最完备的教育模式,将家庭和学校形成一对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进行无缝接入,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优化。在当前全媒体背景下,基于全媒体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更加优化了家校合作教育模式。

1.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教育决策,实现家庭和学校德育优势的互补。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两者对学生的把握不全面,因此开展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在传统教育中,由于很多因素,使得家校合作教育效率不高,效果不好[2]。但是在全媒体背景下,学校和家长之间可以建立的共同渠道和交流途径也就越来越丰富,比如可以建立家长和学校之间的QQ群、微信群,在进行德育教育决策讨论的时候,家长可以充分参与到其中,根据自己在家庭中学生的德育问题发表意见,这样提出的问题更具有建设性,从而实现双方的信息对称,让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所开展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2.利用全媒体建立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共同抵制影响德育教育的负面因素。在全面背景下,学生也必然生活在全媒体的环境中。特别是当前我国手机普及、网络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在全媒体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学生会受到来自于一些不良网站以及不良言论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思想健康受到影响,阻碍了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3]。基于这种状况。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充分利用全媒体之便,建立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多角度、多侧面渗透,让学校和家长之间共同抵制影响德育教育的负面因素。比如在一些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长本身的素质较低,意识不到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教育途径,给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通过全媒体构建联系平台之后,学校就应该定期地这一部分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家长及时地反应自己学生的德育状况,并且引导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方式。再如家长发现学生在家庭中出现一些失范行为,就可以及时地向学校反应,学校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德育教育措施,实现教学的时效性,将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德育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3.利用全媒体吸纳家长教育资源,实现德育教育的进一步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家长也是一中重要的教育资源,不管是高素质的家长还是素质较低的家长,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能够找到学生德育问题的原因,进而通过对着中问题的分析,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进一步优化[4]。在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家长志愿者协调委员会”让家长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并且发挥重要作用。明确该委员会的主要作用就是征询教师的教学意见以及明确学校的教学资源,从而从多个方面构建好的教学资源,比如教育场地,教育者等满足中职德育教育的需要,优化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德育教育。

结语

总的来说,全媒体背景下的德育教育工作,就要充分联合家庭,充分运用家庭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到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在全媒体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增强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家校教育论文:家校共育谋新篇养成教育促发展

(临泽县职教中心,甘肃 临泽 734200)

摘 要: 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的发展有决定作用,对子女有终身影响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助手,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家长与学校有效联系,通过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搞好家访工作、设立家长接待来访制度、设立家长信箱、“互联网+”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效家校联系途径和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家校联系 学校教育

人的一生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因固有的特性而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有着良好的家教传统,孔子“诗礼传家”,孟母三迁与断织,田稷子受贿遭母训,诸葛亮教子俭养德,已成为家教典范。虽然,古人对子女的教育重在“忠孝仁义”的德行上,但他们为国教子的精神值得借鉴与弘扬。如今家庭教育赋予新的内容,面临“两大挑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必须进行改革,因为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人才成长的源头,直接影响一个孩子整体素质的优劣,影响一个民族的兴衰,“教先从家始”,“欲治其国,先齐其家”。

在长期从事教育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必然趋势。家庭教育必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必须与学校教育同步,必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庭教育已成为我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才能提高我校教育质量。为此,临泽职教中心以教育家的独特视角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用它独特的见解和做法诠释家校共育,为学生将来成人、成才开辟一条新途径。

一、开展家长学堂,浸润教育源头

每年九月初新生入学后,都有这样一群人出现在职教中心“听课”,拿着纸和笔不时地记录下要点,他们就是一年级新生家长。临泽职教中心十分重视一年级新生家长的培训。没有被普通高中录取,选择职教中心对孩子来说是他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转折点。孩子往往会出现许多状况,许多家长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渡过这个过程,因此,对新生家长的培训至关重要。在第一次新生家长学堂上,校长亲自向一年级新生家长讲述几个家庭教育常识,“一是教新生家长如何教育、管理孩子;二是如何配合教师,实现真正的家校共育;三是如何建立良好家风,传承好家训”。临职教中心家长学堂除一年级以外,还对每个年级的家长开放。学校还会邀请在这个领域比较有思想的专家、学者到校举办讲座。学校校长认为,家长学堂的服务对象是家长,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办好家长学堂,就等于抓好了教育的源头。

二、成立家长委员会,搭建家校互动桥梁

近年来学校迈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制定了家长委员会章程,而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民主法治、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职教中心的家长委员会主要有班级家长委员会和学校家长委员会两个层面。班级家长委员会成员共五名,由各班民主推荐,设组长一人,而学校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则是所有班级家长委员会的组长。每学期学校_设了家长开放日,开展家委有约活动。开放日当天,学校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和家长委员会成员参加对教师的听评课活动、学生的技能展示活动等,让家长亲身参与学生课堂,体验一堂别有味道的课堂教学,不仅让家长亲眼见到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更增强学生家长的主人翁意识。职教中心学校的大小事项均通过家长委员会协商,达成最终的实施意见,家长委员会体现了民主、家校共同管理学校的理念。例如学校为新生购买校服的事宜就是由家长委员会全盘“操刀”,学校只负责出面协调,不参与具体事项。同时,对于学校的发展规划,家长委员会成员也可以提出具体的建议,学校会根据具体情况,在工作中不断完善。

三、推行养成教育,家校共促学生发展

虽然说学校一些工作开展得较早,但家长、学生的真正改变与学校的特色教育――“养成教育”密不可分。近年来,职教中心针对学校实际,提出了“养成教育”的特色定位,致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生活习惯。

培养合格的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如何才叫合格?就是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成功的起点,有了好的习惯,才能读好书、做好人。为保证“养成教育”的进度有迹可循,学校还专门制订了相关方案,将养成教育工作开展量化、具体化。学校实施低起点切入,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文明礼仪、遵规守纪等养成教育。通过开展不文明行为“六抵制”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从学生就餐排队、不多拿筷子、不乱扔餐巾纸、剩菜剩饭不乱倒、餐具放在指定位置等细节入手,从学生日常文明行为抓起,从身边小事抓起,集中治理学生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学生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通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融入“爱、善、诚、勤、俭、美”六种理念和价值取向,重点开展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仪式之礼、就寝之礼、家庭之礼等十四大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努力成为品德高尚、富有理想、文明有礼、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阳光学子。致力于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如今的职教中心,每一位师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四、互联网+家校联系,畅通家校沟通新途径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为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快捷平台,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博客等让家长和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使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中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和指导。通过家校合力,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一是利用校讯通进行家校联系,可以在节日时送上温馨的祝福,拉近家校之间的距离;随时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关注孩子的感受;把学生在学校中取得的成绩进行表扬公布,发挥强大的激励和榜样作用;公布学校的重要事务,如运动会的举办时间、班级中组织的活动、学生离校时间等,加强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二是建立班级QQ群或微信群。在家校联系中,通过建立班级QQ群或微信群,让家校联系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让家长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在QQ群或微信群交流的方式,拉近家长和教师的距离,让他们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和家长交流,教师能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使学生摆脱压力,积极地进行学习和探究。三是建立学校公众微信号。为了更好地搞好学校宣传、家校沟通,学校设计制作了微信公众号,对外公开,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上关注职教中心的校园动态、招生就业、双推双学等内容。家长随时可以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动态,学校视频资料在线观看,实现在线留言、在线报名。通过网络平台构建学校和家长交流的平台,使教师和家长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实现教育的高效性。

五、家校共育显成效,阳光育人促发展

职教中心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现象、家庭的生存危机、独生子女的“小皇帝”现象、父母的教育方式等的影响,普遍存在几大不良习惯(依赖他人;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害怕承担责任;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不爱劳动;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学习不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有的甚至还存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极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会妨碍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

随着家校共育的各种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职教中心的家长素质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显示出了家校共育的巨大成效。家长懂得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教子的方法,改变过去对孩子过分溺爱、动不动打骂及放任自流的做法:从“溺爱型”转化为“理智型”,从“简单粗暴型”转化为“民主型”;从“放任自流行”转化为“责任型”。以前,有些家长不配合教师,甚至和老师唱反调,如今基本不会出现家长和老师“抬杠”的现象;以前,家长只要孩子一有点事就跑到学校,如今家长已经学会理性、冷静地分析问题。学校中二年级学前教育班家长李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非常感谢家长课堂,让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了一个台阶。

在家长改变的同时,职教中心的学生也在慢慢改变。以前学生看见老师害羞,通过文明礼仪教育,现在敢于大方地与老师打招呼问好,学生更加自信、礼貌了;通过不文明行为“六抵制”教育,现在学生看到垃圾,不会视而不见,而是主动捡起来,用餐时会主动排队,主动收拾餐具归位。看着孩子在职教中心一天天的变化,学校中一年级机电班张先生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他说:“看见娃儿的各方面都向着好的方向变化肯定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