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音乐论文

时间:2022-05-15 03:49:20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音乐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中音乐论文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探究

在音乐教学中,我认为, “同课异构”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借班授课的形式,对于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式也要考虑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水平,注重了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就能更加贴近常态教学的教学研究,明确了当前音乐教学研究的方向,为一线普通教师提供了教学研究的新途径和方法。教师实施过去对于音乐课学生兴趣不大,对教材中的音乐不屑一顾;他们热衷于流行歌曲、偶像歌星,对他们如数家珍似的能为教师报出一长溜的、我听也没听过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教师竭尽所能讲解的歌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什么原因呢?

新课程改革的可贵之处在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创设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艺术的美、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教材把握得正确,就能把学生引导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老师很有亲和力,在授课过程中走到学生当中,缩短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学生觉得很新鲜,注意力也相对要集中些。试想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受到感染、没有参与其中、没有感受到、体验它音乐学习的乐趣,教师无论怎样强调和讲解可能都是苍白和无用的。

高中的音乐课程应提倡“聆听——感受——讨论──探索──实践──创造”的方法进行教学,构建一个平等、开放、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氛围。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将体验、实践、探究、比较与合作的方法贯穿始终。

一、选择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更适合学生

作为一所学校的音乐教师最了解本校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实际水平,也了解本土的民间音乐艺术和学生的审美趣味。因此,绝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希望能够选择更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教材,这时教师就应该调整、补充一些教材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得到学生的喜欢,也使我们的音乐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应该永远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材,应该敢于昂首做学科的教育决策者。”音乐学科不是考试科目,对学生的学科评价权利“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我们不妨使用一下这个小小的权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教教师所擅长的,教教师所爱好的,教学生所喜欢的。”让音乐教师以“导师”的角色自选教材,从而肩负自己所教学生的音乐教育责任。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材更有活力

教学方法的转变将会促使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改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教学方式,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不管是合作学习,还是个体独立学习,也不管是探究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要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精神。如何使教材真正“活”起来,某些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式教学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新课程是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教育结合的产物。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材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活跃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搜集资料的指导。

2、活动式教学方法。音乐学习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活动过程。这种活动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必需,课上让教师隐退至后台当“导演”,把活跃在舞台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施教学手段的多重组合,把紧张、枯燥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活动。“智慧是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在活动舞台上获得能力。

3、合作式教学方法。合作精神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各种心理品质之一,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作为老师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合作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在合作中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

4、把激情带入音乐课堂

一名好的教师就是一团火,能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点亮;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和学生的心总是共发共涌、相互渗透的。

教师语言表达感染力要强。每节课各

有特点,风格不一,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揭示学习内容中审美因素,课堂中的语言美,选择美的音像,动作美,音乐作品处理美等。教师将这些点滴的美贯串整节课中,使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和感受得到步步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追求以音乐为主体,追求教学环境的美和学习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设计了适合学生课堂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听,看,唱,舞,表演,创作等,使学生在音乐活动实践中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更多的美,在追求美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享受美,在表现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在实施学校提出的有效教学研究过程中,不足之处在于:提出问题的都是教师,还没有达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度,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还不够充分。在学生自我评价这一方面也体现得不够。通过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感觉以往我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中的自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充耳不闻,学生对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热情。我想音乐课应该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激发和提高他们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吸引他们喜欢音乐课!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高中音乐论文:刍议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合理化建议

摘 要 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气息、审美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在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理应占有一席之地。推进职校高中音乐教学,仍然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方向。本文正是结合上述话题,提出了几种音乐课堂教学的合理化举措和建议,希望对新时期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有所启示。

关键词 音乐课堂 学习兴趣 音乐体验 节拍 律动

无论是在普通全日制学校教学中,还是在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中,音乐学科都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音乐课的存在感与重要性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忽视,与基础学科相比很难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音乐课的教学长期以来限于固化、传统的泥淖,难有创新。基于此,有必要对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音乐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剖析,以得出相应的合理化实施建议。其中的一个重要选择,就要从音乐课堂教学做起。

1不断改进音乐课堂教学的手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教学,大都与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学科学习为主,音乐课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足,这也是职校音乐课教学长期“低迷”的根本原因。所以,广大音乐教师必须首先提振自己的士气,树立信心与信念,要做好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的心理准备。其次,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吸引职校高中生对音乐课、音乐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们了解、认知音乐的内涵,进而不断产生学习音乐、追逐音乐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改变以理论传授为主的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则是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教学形式的多变与教学主体的转换。教师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自身对音乐的喜爱,从而激活整个音乐课堂。课堂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基地,只要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工作就很容易取得突破。

例如,教师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即在音乐课堂中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协作,共同学习好音乐课程。再如,教师可以将全部学生分为5人为单位的多个小组,然后定期、定量的分配任务,看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最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授课之前,教师也可以选取优秀小组的同学发言,鼓励学生们让他们学习,激发其他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总之,类似这样的办法一来可以创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二来,上述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培养职校高中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而将这种兴趣逐渐培养为爱好、习惯。当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习惯形成的时候,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因此归根结底,职校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音乐熏陶学生们的身心,培育学生们的艺术气质与良好修为。

2为学生创造实践、参与的机会,增加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艺术范畴中特殊的一种,主要通过听觉、感觉等渠道感受、理解、传递。在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根据音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运用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学生们只有亲身感受、倾听和参与,才会真正认识到音乐的力量,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大音乐学习中。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15-18岁的阶段,他们喜好流行音乐与时尚元素,对于新事物有着敏锐的嗅觉和观察力。自然的,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也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为学生们创造感受、认知和参与音乐的机会,增加学生们的实践与体验,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如,职校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巧设音乐情境,让学生们都参与到音乐活动或游戏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另外,要想方设法的为学生提供课堂实践和参与的机会。比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基础乐器来演示传统民乐,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当教师演示完毕后,可以选取几名学生上台,跟着老师学胡的演奏技法,然后模仿演奏《二泉映月》,最后由全班同学和老师共同进行评点、议论、纠正。通过此类的课堂教学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音乐设施、乐器的作用,让职高学生们有音乐体验的乐趣和快感,进而帮助他们形成对音乐的良好认知。所以,坚持课堂这个阵地不放松,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不转移,为学生们创设实践、参与和

验音乐的机会,增加他们的音乐感觉与享受,是新时期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选择。

3 丰富课堂教学的素材和资源,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思路和模式

前面已经提到,职校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由于面对的是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学生,因而具备一些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影响教学的走向。也就是说,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需要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资源和工具作为支撑,以此彰显出音乐课堂教学的风格和吸引力。简而言之,单纯依靠音乐教材和课堂授课来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在当今的职高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多样性的教学策略,即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模式,而音乐教学素材、资源与工具的丰富就是其中之一。音乐教学的素材和资源,涵盖了教学的器械、工具、媒介和其它多种内容。比如,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实现音乐教学的数字化和科技化,无疑可以大大丰富音乐课堂教学的层次和范畴,从而吸引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可以融合声音、视频、图像、文字等多种元素,可以对音乐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带来极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

除此之外,将其它艺术资源和素材与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构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推动音乐教学的发展。例如,在爱国主义歌曲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图书、电影、电视剧等多类媒介,引导学生们欣赏其中的爱国主义歌曲,并积极思索,产生思维反映。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断的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综合不同教学资源和素材的优势,产生全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看到,“寓教于乐”和“因地制宜”必须成为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原则,要让学生既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快乐,又可以不断学到知识,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4注重情绪的调节与渲染,不断增加音乐课堂的“节拍与律动”

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对气氛的烘托与把握,能否将学生们带入到好的教学氛围中,其实是分辨教学优劣的关键点。之于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来说,教师要想方设法渲染、调节学生们的情绪,让学生的情绪、思想情感与音乐课、课堂活动连接起来,融为一体。要千方百计地增加音乐课堂的“节拍与律动”,即通过场景布局、音乐调整、课堂活动等形式创设出具备强大吸引力的课堂场景,从而将学生完全带入其中,使学生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音乐课堂。学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情绪、思维的变得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而教学策略的运用也必须完全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出发。

例如,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击拍、挥拍、跺脚、律动、舞蹈等方式动起来,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妙。如在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时可以让学生挥拍子或随音乐击掌;欣赏《蓝色多瑙河》时,让学生体会圆舞曲的节奏,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跟着音乐跳起来。当学生在听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时,让他们走出座位,在预先设置好的空地上,边听边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用简单的舞步参与到音乐中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意境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大凡此类的方法,都可以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与学生情绪,进而增加音乐课堂的活力。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教学技巧浅探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并不是纯知识理论传授,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音乐教学就是为欣赏音乐、演奏演唱、创作表现音乐而进行技术方面一系列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离开了技术训练就很难完成美育任务,也就无法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因此,要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自我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从而大幅度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一、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前提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并不是纯知识理论传授,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音乐教学就是为欣赏音乐、演奏演唱、创作表现音乐而进行技术方面一系列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离开了技术训练就很难完成美育任务,也就无法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故而练习法理所当然应当成为音乐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

音乐是听觉艺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要条件是让他们接受熏陶,让他们大量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音乐的美会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欣赏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作为音乐课教学内容之一的欣赏本身就是以欣赏教学方法为主,而在歌唱、器乐、律动等教学中也无不贯穿和体现着欣赏活动,所以欣赏法是音乐课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各种技能也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尤其是在唱歌、器乐等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范唱、范奏都必不可少。所以,示范法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音乐的殿堂

培养兴趣,是音乐教学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一分钟的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轻松、活泼的节奏作为纽带,能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音乐的殿堂,并且为学生营造生动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如:上课前老师用亲切的语言说出上课,学生立即用手打出上课使用的固定节奏的形式很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使他们疲惫的身心得到很大的抚慰和放松,这样不仅把学生很快吸引到课堂中,而且为上好每节课创造一个美好的开端,教学效果良好。

三、带领学生进行赏析,把学生带到艺术的境界

音乐美可以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追求音乐美的欲望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艺术境界的想象,既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又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要通过音乐欣赏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来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学生在欣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头脑中会创造性地把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再现出来。所以,上课时应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按照各自理解的角度去分析,去描述歌曲、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去联想其意境,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四、引导学生感受,把学生领向参与的天地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于中,故形于扬。声从情发,一个好音乐教师必须抓住音乐的这一特征,充分发挥其功效。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无形中会给学生传递情感的信息。

在教学京剧的欣赏课时,我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解了京剧是我国的民族艺术,是我国的国粹等有关京剧的知识,再播放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打渔杀家》的选段,导入新课后,讲解《智取威虎山》的锣鼓经及武场乐队中的打击乐器,并亲自为学生演奏各种锣鼓点,营造了锣鼓经的喧闹气氛,把他们带入了京剧音乐的境界,紧接着进行《智取威虎山》的锣鼓经的学读,用杨子荣的表演动作来说明每个锣鼓经的作用,让学生知道京剧锣鼓经主要是配合身段动作、烘托气氛等,大大激发学生对京剧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京剧艺术、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高尚情操,同时提高学生对不同形式的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京剧行当”时,采用新奇美观的脸谱教具和剧照,形象直观地说明京剧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以及它们各自的表演特点。并给学生做示范动作和表演段子,各种活动使学生对京剧音乐有初步的识识,并使学生得到直观的艺术享受,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京剧艺术这一瑰宝。

五、引导学生聆听,让学生享受审美的意境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歌曲、乐曲是艺术家情感的结晶。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情”与“感”,创设富有音乐美、情感化的情境,帮助学生投入音乐活动中,使音乐的审美教育自始至终富有情感色彩,真正做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

唱歌是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形式。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富有情感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产生更真切的情趣。

总之,高中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对学生是否有兴趣,因此教师要让兴趣成为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真正动力,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不断促进教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高中音乐论文: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

高一新生开学已经两个月了。好多次,在上课时我问学生,对传统音乐持什么态度,他们几乎都会用三个字回答——“不喜欢”。对此,我心里暗暗有了压力,一直想着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又能把课上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思考,我觉得我们的学生音乐知识缺失得太多,有些学生甚至缺乏对音乐知识的基本了解。因此音乐教学只能仍然在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传统音乐仍然没有走到学生的心里。欣赏传统音乐的难度高,学生还不能像成人那样认识到知识的构成性、组织性以及知识学习的过程性。因为文化课的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组织性多是由教师掌握的,学生自己不需要了解太多知识的系统组成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部分,学习过程基本是由教师安排好的,因此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下意识地把知识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看不到学习的过程性。一旦当他们置身于一个自主性学习比较强的环境中,内心期望一种一蹴而就的学习方法的状态时,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看不到希望,情感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我想,这就是学生对传统音乐产生“不喜欢”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音乐可以表示心理的紧张和安静,但是它不可能告诉我们关于日常的挫折、失望,或生活的机遇等。它可能是欢快和活泼的,但是它不会告诉我们是什么东西在我们和其他人的生活中引起欢乐和兴奋。音乐是一种意合性的特殊语言,呈现的是一种以音乐示意的文化形态,以声音为基础且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必须遵循音乐的学习规律,突出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突出音乐的情感性、愉悦性、渗透性,突出音乐的实践性、操作性,突出音乐的艺术性、思想性,突出音乐的文化性、人文性,让学生在对音乐的感悟、体验、表达和积累中,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那么,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第一,感悟音乐形象。音乐的“意合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不能靠条分缕析来掌握,而是要用心去感悟,要穿透音乐领会音乐背后之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文化意蕴。歌咏歌咏,这“咏”,就是涵咏,就是“悟”。“悟”不同于“理解”,是意会式的直觉思维,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不循序渐进、严格推理,而是跳跃式的和整体式的。“悟”,就必须在反复聆听、想象、歌咏甚至演奏等音乐实践中,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蕴,从而在音乐形象的感染与熏陶中激发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

第二,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培养文化美感。音乐特具情感性,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音乐的情感表达,让自己的情感也丰富起来;随之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以美育己,以美示人,培养审美情趣,让美的甘泉真正滋润心灵。这样,就在音乐情感的体验和对音乐美感的感悟中使人变得高尚。

第三,在音乐的意蕴的表达中领悟文化内涵。音乐的本质是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声音外化。我们可以把音乐意蕴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畅通思路,放飞想象,激发自主创新意识和激活生命力。如听赏了《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这首歌,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自主设计动作,伴着优美的旋律,把歌曲所表达的对生活的希望、热爱尽情地抒发出来。这样,也就深化了对音乐文化内涵的领悟。

第四,在音乐知识的渗透中学习。音乐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在音乐课上掌握相关的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是必要的。如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特点、风格、时代背景(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和音乐家的故事(如聂耳、冼星海的故事)等知识。

第五,在音乐作品的积累中丰富文化底蕴。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音乐方面了解的知识实在太少了。如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知识积累几乎没有,甚至就连课本上的歌曲会唱的也非常少。这样,就常常陷入音乐课教学无法正常实施的局面。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音乐文化学习中学会积累,如背唱一定数量的中外歌曲、训练比较感兴趣的乐器、多参加文艺活动等。

总之,在音乐学习中,我们要重视我们的传统音乐,我们的观念要解放一点,办法要多一点,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弘扬个性、完善人格,树立文化意识,扩大文化视野,增长智慧,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品位的人。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新课导入尝试浅议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动人心扉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作为塑造人类美好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音乐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就不太重视,会出现课堂纪律松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学任务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针对这种情况,我认真思考了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音乐课、爱上音乐课,思考过后,我觉得要想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心甘情愿、热情洋溢的跟随你走进音乐课,那么,新课的开端----导入是很重要的。

导入是新课教学的第一步。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环节,不但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学习音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导入环节的设计,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导入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编辑: 。

导入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他们所需要的、所喜欢的去设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一、故事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是我根据平时学生们的表现而采用的一种方法,长时间来我发现,虽然他们是高中生,但是不免存在着天真和幼稚,他们接受故事或典故比老师上来就长篇大论要容易和喜欢,于是我就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比如说,在欣赏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时,我讲到:“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长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庙中有楹联这样说: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故事讲完,我看到了学生们哀伤的表情,接着我不失时机的说:“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歌声来听听孟姜女的倾诉吧。”由此就把学生们引入到了本课主题,最后收到的效果也很好,他们很容易的就总结出这首民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视频导入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也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极大地扩展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精彩纷呈的音乐世界。音乐课不再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架琴、一台录音机”了,它集形、声、色为一体,让学生在强化听觉效果的同时,也从视觉上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画面色彩艳丽,形象逼真,与音响浑然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获得准确生动的艺术形象。我在上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走近藏族歌舞一课时,在课的导入部分,我就播放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藏族人民在不同的生活场面载歌载舞的场景,同学们看得入神,听得仔细,不时为他们高亢的歌喉、优美的舞蹈表演而赞叹,很快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三、听辨导入法

听辨导入法是音乐教学独有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快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迅速进入主题。在讲民歌时,我选取了《送我一朵玫瑰花》和《洗衣歌》两首民歌片断,让学生听,听完后告诉我这两首民歌分别是哪个民族的。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自然就听得仔细认真。还比如,让他们听乐曲中都使用了哪些乐器或主旋律出现几次。通过听辨,学生们有兴趣试探一下自己耳朵的灵敏度,注意力自然就高度集中,回答问题准确性高,上课的效果自然就好。

高中音乐论文: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课 人民音乐家 聂耳 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文章以《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为例,从音乐与人、社会、历史三维格局的关系出发,借鉴史学研究方法对《人民音乐家——聂耳》进行尝试性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课程标准 音乐鉴赏 教学设计

音乐不是凭空而生,也不会孤立存在。音乐最初的、原始的、本质的形态为音响,只有人的参与、聆听行为的产生,才使其成为音乐。“五线音符或工尺是记录音乐的符号,曲式调性或腔调是建构音乐的手段,乐声或现代音响也是音乐的介质,所有音乐组合的材料也都只是音乐的载体。而音乐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内容的真正源泉是人及其文化。”①《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音乐看作“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我们可以说,音乐不只是音乐本身,而是作为文化或文化的反映、载体存在于人类活动中。不论是创作音乐、演绎音乐还是欣赏音乐,本质上都是人的行为的参与,都是基于其所属文化环境下自我体验的感受和表达。音乐鉴赏就是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在文化中体验音乐,在音乐中学习文化,实现审美修养、文化修养以及人格修养的塑造和提升。

《标准》中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这样界定:“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高中学生,更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②文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独立感受”三个动势,明确表述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与义务教育阶段“感受与鉴赏”的本质上的不同,即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强调其音乐鉴赏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和个性的发展,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与文化、音乐与历史、音乐与人生的深层内涵。

本文是笔者对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课《人民音乐家——聂耳》所做的教学设计。笔者以人物介绍为教学内容,以史学研究的原则对音乐家聂耳进行还原,按“作为音乐家的聂耳”和“作为革命者的聂耳”两条主线,客观再现聂耳的成长道路,以此引导学生认识人民音乐家聂耳。

一、教学目标

1.聆听《金蛇狂舞》《毕业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而了解其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2.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认识聂耳,知道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及高尚品格。

3.初步了解20世纪30年代左翼音乐运动对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慢慢导入音乐创作背景,告诉学生有这样一首歌,它诞生于民族危亡,给民众以希望;它传唱于烽火苍茫,给中国以力量;它见证了新中国的每一个足迹,它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每一代人的成长。这就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由此引入,介绍作者: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天才音乐家,是坚定的革命者;他用音乐吹响中国革命之号角,为大众呐喊、为民族而歌。他就是人民音乐家聂耳。

然后再设计一种情境:在教室的幻灯屏幕上显示出油画《国歌》,同时放上《义勇军进行曲》(器乐版)的背景音乐,教师此时再富有感情地朗诵一些激励的话,同时对聂耳进行初步介绍及简要评价,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介绍聂耳生平

聂耳(1912—1935年),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应该告诉学生,聂耳没有正规的音乐教育经历,他完全靠自学成才。聂耳的一生是短暂的,他从事音乐创作的时间只有1933—1935年这三年的时间,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然而,聂耳是如何由热爱音乐的青年成长为无产阶级音乐家的?接下来再一一介绍这位人民音乐家的成长足迹。

由此引出的设计意图,主要是为下一步学生了解聂耳的学习、创作历程做有力的铺垫。

3.详细介绍音乐家聂耳

具体可以给学生做如下讲解:聂耳自幼喜爱音乐,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特有的兴趣和超人的才能。他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尤其是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方面,有些音乐一经他的耳朵,就能被他模仿出来,久而久之,就有人送他外号叫“耳朵先生”,后来索性他就更名为聂耳。

告诉学生,聂耳的音乐启蒙教师其实是他的母亲。聂耳的童年是在喜爱民歌的母亲的影响下和云南丰富而又优美的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熏陶中度过的。在聂耳从事音乐创作之后,他更加注意民间音乐、曲调的收集和他的很多音乐作品中都有民间音乐曲调的运用,比如教材中介绍的《金蛇狂舞》。在聂耳给母亲的信中,在聂耳的日记里,以及聂耳对自己的规划中都曾反复提到过民间音乐素材的重要性(同时课件展示相关内容)。③然后,通过一首经聂耳整理和改编的民间音乐,让学生感受、走近这位天才音乐家。

4.对作品《金蛇狂舞》的讲解

《金蛇狂舞》是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乐曲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具体讲解如下。

(1)音乐片段欣赏。请学生谈音乐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适合的演奏场合是哪里。

(2)再次欣赏。把乐曲分为几段,问学生他们听后各自的情绪是怎样的。

(3)告诉学生此曲是采用“螺蛳结顶”的旋法(民族器乐创作手法),上下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情绪逐层高涨达到全曲高潮。同时分析这部乐曲的创作手法,带领学生体会音乐的变化,并试着进行相关创作活动。

在具体讲解时,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形象、flash动画(如龙舟竞渡时的场景)去表现螺蛳结顶的手法,便于学生进行直观了解。

5.介绍革命者聂耳

在介绍聂耳的“革命者”身份时,一定要讲到他的生活经历。聂耳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也没有高学历。他当过兵、闯过上海,曾经流浪街头、卖艺为生,但是聂耳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对音乐的热情和追求。他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对于自己的理想有明确的追求。讲到此时,可以给学生播放1959年拍摄的电影《聂耳》的片段,影片中有一段演到聂耳参加上海国立音专考试的经历,从这段视频中可以看出,考官对于聂耳出身的诟病和聂耳对音乐的认识,与当时主流音乐界还有一定冲突,而正是这种对音乐认识上的不同,也注定了聂耳在以后的音乐创作中走出了一条与前人不同的新路。

应告诉学生,聂耳所处的时代正值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在中华民族遭受内忧外患、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的音乐向何处去?这是当时每一个中国音乐工作者面临的社会责任和重要课题。下面可以再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去了解当时的主流音乐观念所面临的尴尬与抵触。结合这个视频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聂耳的音乐创作对当时社会现状下民众的影响,他创作的一系列代表中华民族呼声、充满感召力的艺术与思想性完美结合的革命歌曲,为革命音乐开辟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6.对作品《毕业歌》进行赏析

(1)首先让学生完整地欣赏《毕业歌》,然后介绍《毕业歌》是影片《桃李劫》的主题歌,影片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毕业歌》是影片中一群青年学生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歌。该歌曲在影片结束时又再次响起,揭示了影片的主旨,意在号召有为青年走上抗日救亡的战场。同时播放电影视频以增加学生的观影感受,随后再让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介绍这首歌曲时,应告诉学生如果没有毕业的离情感伤,没有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的忧愤与担当,就无法把救国的责任心和青年学生的蓬勃朝气表达出来,整首歌曲既有革命的英雄气概,又充满了强烈的乐观主义,表现出了中国革命青年的光辉形象。

(2)让学生都学唱《毕业歌》。

(3)让学生分组进行编排、设计,展现他们自己心中的《毕业歌》。

结语

德国作曲家舒曼曾这样说:“如果在宁静的海洋上的一个荒岛,一个莫扎特、一个拉法埃尔也只会是一介村夫而已。”他形象地一语道破了作曲家与其社会生活环境的关系。如果把音乐看做是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表达,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的讲述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者决定了他们创作的音乐是什么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聂耳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和那个特定的民族时代息息相关。他那些铿锵有力的音符,正是当时社会环境下民众心声的真实反映和写照。

高中音乐论文:浅谈高中音乐老师如何适应教育课改的形势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迎来了高中音乐的课改。作为一名音乐学科的教学研究者,在这样的背景下,阐述了自己对本次课改的一些看法,并从心理上和具体的教学策划上来谈了教师应该如何来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2004年国家教育部通过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颁发了关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文件,提出了我们的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要:以审美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

音乐课程改革在近些年一直是音乐教育中备受瞩目的课题之一。出台后自2005年至今已经有超过一半的省市进行了高中音乐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其实在课程改革这件事中,关系最大,也可以说是面对最大挑战的其实应该是我们广大的高中音乐教师们。因为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给高中的音乐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反思,如何培养能够胜任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师资及如何对更高质量的生源进行专业音乐教育将是高中音乐老师必将面临的问题。在此,笔者想在这里简单地从几个方面就高中音乐老师如何调整、适应教育课改的形势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给大家在课改后的音乐教学之路上起到一点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1.心理上

我将这个心理上的因素列为第一条,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从哲学上来说,任何人在做任何事的时候,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内因。说白了,就是这个人心理上乐不乐意做、有没有决心、有多大的决心去做一件事。还有就是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接受的都是传统的老师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给予我们的音乐知识。这里的传统,其实是因为我们和现在的孩子们生活的年代不同,我们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教育水平不同,现代化的程度不同,所接受的教育方式自然也就不同,然后接受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知识倾向。所以当我们看到新的课改方案之后,我觉得难免会产生一点点不一样的感觉,或者说有点儿害怕,担心自己能不能很好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从心理上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我们要用一种欣然的态度去接受它,并且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方式去解决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我认为心理上的这个接受就是一个想不通想得通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就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就要跟着时代走,我们就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然这些不仅仅适合讲给孩子们听,也适合我们自己。我们要时时刻刻地关心国内外最新的最好的教育方式,也要时时刻刻地关注到底教给学生们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技能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发展才是最好的。然后再关注一下现如今的社会态势,我想这个课改的问题就很容易理解,并且认为它是我们教育事业进步的象征。

2.比较

所谓比较,就是既然课改,既然我们要改,那我们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里当然不是打仗,而是我们要认真的研读一下课改的趋势。也就是我们之前是什么教学模式,以后要改成什么教学模式;我们之前教的是什么内容,课改后又要教什么内容;我们之前是以什么内容为教学重点,以后又要以什么内容为教学重点;我们之前缺少什么方面,之后又要补上什么方面??????其实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课改前后做一个全面的比较,并且要做一个深刻的思考,最后得出一个自己的全新的教学策划。当然,这个策划要是符合现代化教育模式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生存方式的,能给孩子们提供比之前更好的生活技能和职业保障的。

3.实施

3.1教学内容上。

我们作为老师,要顺应教育部课改文件的指南针,重视我们国家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我国近、现以及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的教授。让我们的学生更加了解我们祖国的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我们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并弘扬我们的祖国文化。

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的死记硬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时候的那一张纸。我们要让学生真真实实地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如让学生掌握歌曲创作的基本方法,具备谱写二部及单三部结构歌曲的能力,还包括一些只有经过行家提醒才会注意到的发音小技巧等等,总之就是在他们离开老师之后还可以自己继续走自己的音乐之路。我认为,对学生来说,这是真正的学音乐;当然对老师来说,也才是真正的教会学生。

3.2教学方法上

我们要将之前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方式改为以实践为主,当然,这个以实践为主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要有一定的教学突破的。

教师在以往注重技能技法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即注重学生“德”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因为现在的社会越来越人性化,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就像北影的老师对学生说的话一样,要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学演戏。让学生明白其实这句话在音乐课上同样适用,就是学生要首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有资格去学音乐,因为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成为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否则,你即使是个音乐天才,贝多芬再世,也只能成为这个新时代新社会的垃圾,不同的是,你是一个顶着天才帽子的垃圾。

与时代并进。就是我们的教师要力求做到与时代的步伐一致,起码不能落后。但这是专指教学上。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我们要通过网络等这种现在最简便的方式来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我们要时刻关注国外的教育模式、教学方式,要吸收我们认为好的来大胆地用于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要让我们的课堂,我们在课堂上学的知识不能和时代、和社会脱轨。因为毕竟学生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如果我们教的东西,学生还没走上社会就已经落后了,那就是我们的失职,一个教师的严重失职。

鼓励学生要勇于并敢于创新。我们生活在以创新为主题曲的新时代。之前有人说,在这个新的世纪里,不懂电脑的人就是文盲。其实我觉得在现在这个到处充满创新的时代里,不会创新的人就好像是一具行尸走肉一样,生活没有光泽。在音乐上也是一样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要发展,要立足,就必须要创新;要成长,要健壮,更要创新。告诉学生不要怕创新拙劣,因为每一个成功的创新都是出现在无数次得拙劣之后。

以审美为中心。好好利用音乐这一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来让学生明白并体会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就像贝多芬曾说的那样:“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也像冼星海讲过的:“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教育及其所起的深远而巨大的作用可概括为:第一陶冶情操,化育高尚人格;第二启迪智慧,开发原创源泉;第三交汇情智,提升精神境界。”

4.小结

总之,作为音乐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国家课改的号召,顺应课改的方向,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目的,好好地来对比、分析课改前后在教学上应该要注意的各个细节,并在以后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将最有用,最适合孩子们发展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传授给他们。

高中音乐论文:浅议高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摘要: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学生对于音乐的反应固然与其个体的兴趣、爱好、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音乐能力在其中的作用。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兴趣提高;高中生;能力鉴赏

1.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开始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去认识、掌握和参与的心理倾向。音乐兴趣的培养是推动学校音乐活动的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这一关键问题入手。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乐器等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在音乐基本知识一项中,我选了七首较为大家熟悉的中国歌(乐)曲进行听辨测试,让学生辨别曲名及作者,结果高一年级的学生竟无一人全部答对。其中答对四首曲目的仅占学生总人数的34%。

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中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利用每堂音乐鉴赏课最后的五至十分钟,推荐一首她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学生们一起听,一起分析。随后,又让学生把通俗歌曲与课本中的经典名曲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具有把握音乐审美的尺度,对音乐作品中的良莠现象、通俗与庸俗品格具有鉴别能力。此外,还注重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种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使她们在音乐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听、看、想、唱、念、写、画、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用生活中的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大家熟悉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由浅到深、逐步过渡的形式来欣赏音乐

3.1 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3.2 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

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3.3 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器乐独奏曲所表现的主题,大多都较为单一,曲式相对也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欣赏时,更容易把握一些。待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印象后,再讲解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会音乐旋律。之后再由独奏曲逐步过渡到管弦乐、多主题和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交响乐,那么学生会更容易学会和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规律,学会欣赏音乐。

4.积累优秀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4.1 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欢乐颂》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2 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论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也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艺术,藉著学习音乐欣赏课程的机会,对它做有系统的了解.除能感受到音乐特质,也可以在音乐知识,结构,历史演进方面获得基本知识.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懂得欣赏的人,其人生是多彩多姿的,故「欣赏是生活的重要意义.以「欣赏角度看待生命,或许社会上可减少很多冲突,人与人的距离亦可拉近.有了对音乐艺术鉴赏能力,则其自发性表现在外的自信心,责任感,气质改变皆为不可忽视的功能.

音乐鉴赏的课堂也是我学习的课堂,教材上的很多作品和风格、学生的很多问题和想法都是我学习的下手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自己对音乐的鉴赏观点和能力都有所进步,感谢教材和学校给我这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高中音乐论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师继续教育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音乐教师 继续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从业水平。而教师继续教育为完善教师整体素质结构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因此,本文在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课题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继续教育是指对接受学校教育之后的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属于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中音乐课程新标准的推广,社会也给广大的音乐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音乐教师应该开展继续教育,接受继续培训,扩大研究范畴,深入了解新课标的精华,促进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全面到来,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广大音乐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中要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一言堂”改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注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音乐审美这一核心,重视全体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倡导学科之间的综合联系,提倡音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弘扬民族音乐奠定基础。众所周知,观念指导行为,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它能够为教学实践指明前进的道路,为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因此,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转变自身固有的教学理念,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将这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根据素质教育要求,灵活设置教材内容

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应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突出继续教育的实用性。在设置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时,应该从目前音乐教师的现状出发,针对其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教育,不但要解决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和疑点,还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更新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可以树立音乐教师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和理念,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鉴于教师年龄阶段、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职称的差异性,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要有所侧重、有所针对。例如,对于较为年轻的教师来说,针对其教学时间短、经验不丰富的特点,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注重教学改革新理念、新方法、教案编写、课堂设计、教师素养等方面等培训;对于年龄较长、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来说,本身已经具有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在进行继续教育时,要在提高其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科研能力,包括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更包括编写乡土教材的能力。因为在《新课标》中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当地人文特点和民族风俗编写具有民族及地域特色的乡土教材,而这一部分教师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教学能力,具备编写乡土教材的优势,所以在进行继续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培养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倡开放式教学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此基础上适时进行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中,音乐教学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规律却往往被忽视。因此,在设计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时,应尽量丰富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将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作为主体,尊重其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培训中,我们提倡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并借鉴国外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融合适合本地教育的教学模式,对其加以改进,实现继续教育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要建立和谐的、良好的关系,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能参与互动教学过程,并相互探讨、相互交流,增加继续教育的课堂活跃程度。例如,受训过程中,可以让这些教师观摩不同的关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案例,然后将受训教师分成小组进行探讨,或者进行集体交流,通过所有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交流探讨,来构建他们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教学理念。

四、加强教师音乐知识储备,丰富其课堂教学方法

现代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会演唱一首歌就可以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提高其艺术修养,使学生充分感受由音乐所带来的审美情感体验。这就给音乐教师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丰富自身知识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应该广泛了解与音乐有关的知识,包括国内外著名音乐家的生平、作品等简介;古今中外音乐历史的发展等。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教师才能研究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也要让教师学习音乐教学中的基本方法。根据教学任务的差异性,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运用所掌握的音乐知识,设计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方法,比如:演示法、发现法、练习法、互动法、谈论法以及谈话法等,并教会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以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更多的营养才能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接受继续教育时,每位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渴望汲取知识的小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培养较强的人格魅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而努力。

总之,继续教育这一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为教师将来的前进方向开启了一盏明亮的灯,尽管前方的道路依然曲折,等待我们研究和尝试的东西还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在不断反思、不断超越、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策略。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知识经济的产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研究性学习要求赋予素质教育崭新的、更深刻的涵义和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应运而生是开展教育改革以来最具有革命性的教育改革,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甚至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以回应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初次实施,如何在音乐研究性学习中,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探讨的热点。如何开展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如何有效地解决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是很值得探究的。

一、改变学习方式,培养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它不同于研究型课程,较为开放,较为自由。高中音乐毕竟有其教学大纲、内容与要求。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要以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去处理课堂教学,把探究的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注入式”,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一种“权威”和“服从” 的关系。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音乐学科产生另类思想的大有人在,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激发好奇心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采用“启发式”,激发兴趣;设置疑问,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好奇心,培养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兴趣。音乐学科的研究性问题常常可以从多方面来发掘。

( 1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启发、置疑、音乐名人佚事的介绍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同学们最喜欢什么音乐?谁是你最崇拜的音乐家或歌星?你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等等。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延伸,学生们往往会提出课本上没有的、更多更广的音乐话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对音乐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兴趣。

(2)从学生年龄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出发引出课题。如:校园民谣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影视主题音乐与生活、交响曲等等。

(3)从音乐学科本身的知识性来探究问题。如:音乐的调性、曲式与体裁,音乐的隐性标题等等,鼓励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4)从学科综合功能出发研讨问题。如音乐作品的内涵情感、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音乐与生活、音乐、文学和历史、音乐的历史、发展与未来、民歌与本土音乐等等。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积极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表现自我的特质,是十分有利于学生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只要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应由学生合作自主地置疑、设计、调查、探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导师、朋友和伙伴。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活动初期,教师对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要阐述明确,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如何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如何探究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总结。在音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但不要左右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他们觉得你是他们心目中最信赖的朋友和伙伴。如:在我们研究通俗歌曲与艺术歌曲时,一些学生提出不喜欢听艺术歌曲,当时我并没有批评同学们,而是让他们了解什么是艺术歌曲,什么是艺术歌曲的内涵,让同学们自己设计有关通俗歌曲与艺术歌曲问题的调查问卷,走入社会去体会和锻炼,将搜集的数据和结果进行比较,自己从中得到判断和认知。在注重培养学生感受、想象、鉴赏、表现与创造能力的同时,即时准确地进行鼓励与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进行音乐研究性学习

音乐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探究型合作学习。它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音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将是信息时代公民的生命,与他人的友好合作是信息时展的重要基础。在研究学习中应提倡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互相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和探究中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们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能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每个学生必须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的关系。学生在自主的讨论和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自觉的探究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自主的、自觉的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的氛围中,自然而然的形成探索生命奥秘的小集体。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目的是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

三、音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步骤设计

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要设置选题情境,提出假设、提出问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入门线索。例如,流行音乐对中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是为什么?当问及此问题时,90%的学生会回答:“因为流行、好听、易上口、具有时代感”等等。于是,我以“中学生眼中的流行音乐”为主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展开主题讨论。经过讨论确定了五个子课题,组成研讨小组:

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中学生为什么偏爱流行音乐?

学校和家长对中学生演唱流行歌曲的态度?

流行音乐都适合中学生吗?

(5)中学生对作词、作曲家们的建议。

主题可以由学生单独或者几人合作自己选择和确定;也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择。如;k0206班的同学们是这样来选题的:

(1)发动全班每个同学都写出自己最想了解和探究的问题;

(2)由本班音乐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成员开会讨论从中选出本班研究性学习的候选主题;经过讨论选出了七个候选主题,包括:关于宗教音乐、关于湘剧、关于流行音乐、关于中国古典音乐、关于街头音乐、关于歌舞剧音乐、关于西方音乐;

(3)全班同学对候选主题进行投票;

(4)根据投票结果,决定本班研究主题为:关于西方音乐;

(5)确定小课题、分组和确定研究性学习小组负责人。小课题包括:西方音乐的起源和发展、西方音乐的分类(古典、现代)、西方乐器的种类及构成、西方音乐的特点、西方音乐在国际市场的价值。选题后,填写音乐研究性课题认定申请表,包括:申报人班级、申报人姓名、课题名称、研究的可行性等等。

2、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

由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案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的过程计划、必要的条件准备、时间表、 预期的研究结果、课题组成员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等等。如:“当代中学生音乐空间的探究”:

确定研究课题;

做出假设,拟定研究的过程计划和必要的条件准备:第一阶段:搜集资料—记录现象数据;第二阶段: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第三阶段:撰写研究报告;第四阶段:展示研究结果--自我评价。

(3)? 课题组成员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搜集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做出问卷调查、处理和分析数据等。

3、探究和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方案

具体研究过程的活动包括:调查、观察、利用各种途径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到图书馆、互联网上进行文献检索与收集、资料(包括音像)、以及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方面。

4、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总结?

将上述进行综合归纳,将得到的相关结论和成果进行相互交流,接受相关专家和人们的评价与指导,以期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和经验。包括总结、结果分析与评价、交流、甚至答辩等活动。如撰写一篇新闻、完成一份报告、写一篇论文、创作一段音乐、一部音乐短剧等,进行有声有色的交流等。

三、 激励评价学生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它决定着学生研究的方向和价值。所以,如何评价意义非常重大。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

第一: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视形式上的评价,而轻总结性的评价;应重视对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学习行为的积极性的评价,轻视在研究结束后进行过多的说教和评价,以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活动。

第二:学生在音乐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许是最直接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出现偏差时,老师应当有正确的指导,不要随意否定,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解决问题才对;

第三:学生在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和取得结果或总结时,指导教师要即时的给予鼓励、表扬和肯定。这样,能使学生保持独立持续探究的兴趣;能使每个学生都可积累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积极经验; 能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

有一件事让我感触颇深:一次在研讨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们都感到无从下手,我正准备自己讲解时,一位成绩一般的学生举手,他说:“让我来试一试。”要在以往,我也许会置之不理,因为我估计可能会回答不上来。然而,这回他跃跃欲试的眼神,让我毫不犹豫请他发言。结果出人意料,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于是我及时表扬了他,并带领其他同学给他以热烈掌声。经过这件事后,他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涨了。这件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欣赏、夸奖、鼓励,会给学生本人带来最大的快乐,带来巨大的学习动力,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活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四、音乐研究性学习初探小结与思考

(一)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学生们不积极的参与合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整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可以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小组内部合作,使学生各自在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常常会出现学生们不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合作学习的前提工作,精心筹备小组应具备的合作条件。首先,要科学分组。组内人员的实力配备要基本均等,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其二,是小组或组员合作任务的分工要明确。其三,要注重整体与个体的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成绩作为评价和鼓励的依据。让他们意识到小组是一个整体,他们之间是一种“荣辱共存”的关系,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二)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既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要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习过程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循循善诱。师生双方始终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双方的活动都统一在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将原有“权威——服从”的关系逐渐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可以形成有机的统一。

(三)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科学化与学科化的倾向

《课标》中阐述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她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的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觉。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蕴藏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在学生共同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的在欣赏音乐、掌握音乐和了解音乐的态度、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提高,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更多音乐知识。如:在了解通俗音乐发展史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早期的通俗音乐大致起源于公元前的古罗马、古埃及的“行吟歌手们”,在兴起的城市、集镇之间流动和遍及剧场和街市的“击”歌现象;在掌握了这些音乐学习知识同时,还联想到了文学,我国古时候吟诗也如同唱歌等。在探究通俗音乐种类这个问题时,学生们的视野更加宽广,在掌握了西方通俗音乐种类的同时,又了解到了美国黑人的音乐特点。在赏析和研讨通俗音乐作品《阿姐鼓》时,学生不但了解了歌曲具有藏族传统民歌粗犷苍凉的音调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还了解到西藏宗教音乐的肃穆,神秘的旋律和西藏古老残酷的风俗。总之,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国和世界各国一些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各类艺术形式的共性和个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外,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必须抛弃“研究性学习=科学研究”的狭隘模式,应以学生为起点,回归尊重学生本性的理念追求。一是要避免探究的内容狭窄化;二是要避免选题过分社会化、成人化;三是探究方法不要只注重遵循科学结论的程序和方法。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形态。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它以一种课程形态呈现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学科倾向化。教师应激活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及时挖掘新的探究题材,随着研究活动的向前发展而不断地做出调整和指导。

(四)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片面注重研究结果,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成功与否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每个学生积累的参与和探索研究的积极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研究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是建构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研究的结果,而贬低研究的过程,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要避免这一现象,就必须使获得应用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本身成为学生课题探究的一部分,让学生掌握对课题的探寻研究方法,学会表达和倾听、学会互动和支持,在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研究方法的意义。本着“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评价宗旨。使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和不断进步上。

高中音乐论文:探讨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课的歌唱模块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新课程中该模块的教学模式是高中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着重阐述了歌唱技能的教授方式、歌唱模块与音乐鉴赏模块的整合教学及合唱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音乐课 歌唱模块 新课标 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由六个模块组成:音乐鉴赏、演奏、歌唱、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按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规定,音乐鉴赏作为优先开设的基础性模块属于必修模块。歌唱模块是大部分学生的选修课程,这一模块作为高中音乐新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施中需要特别关注。

一、加强歌唱技能的引导和训练

要想非常好地表现歌曲,一定要有很强的歌唱技能。歌唱技能的掌握是很关键的。传统音乐教学中,歌唱技能的训练主要是练声,虽然也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目的性不强,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新课标下的歌唱模块,应该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歌唱技能的训练,把歌唱技能训练贯穿到教唱的过程之中,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学欣赏能力和对音乐的判断力,教师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主要应该体现在对其歌曲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的培养上。要从歌曲作品出发,结合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能力,采用适合学生理解能力的方法,指导其进行歌唱训练。只有学生对歌曲作品有透彻的理解,才会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教师在教授学生歌唱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把歌唱的声音融合到音乐的情感之中。

基于学生对歌唱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同,实践中可以采取小组交流、协作的方式,强调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歌曲及所表现情感的感受。而在处理声音和歌曲情感的关系时,应该坚持声音服从于歌曲情感的表达这一原则,要学生做到在歌唱的过程中,能够随着情感的变化去调整气息、力度、共鸣、速度、吐字、咬字等关键点,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歌唱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歌唱的乐趣,而且也能塑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二、与音乐鉴赏模块进行教学整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事实上,经验丰富的音乐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连续一段时间都上一门课程,学生就会感觉到乏味,产生疲惫感,这样就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音乐鉴赏课作为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这样的情绪。如果能够适时地给学生换换口味,在教授必修课的同时加入趣味性比较强的歌唱课,会极大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而且,歌唱与音乐鉴赏是互补的知识构架。学生在不断地听、赏、分析之后,具备了一定的音乐鉴赏基础,会迫切地想通过歌唱艺术的实践活动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如果仍继续以音乐鉴赏的方式教授,学生就会产生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在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之前,加入歌唱技巧的教授,会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已经逐渐形成了对音乐的初步审美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更倾向于在歌唱的艺术实践中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可见,音乐鉴赏课和歌唱课的交叉教学,比较适应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可以提高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因此,在音乐教学计划中,老师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把两个模块进行有机结合,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把这两个模块进行整合后,将其作为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可以为高中音乐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更多的思路。教师反复熟悉教材、研究分析音乐,把教材中的音乐吃透了,也就理出了教学思路。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搜寻更多的音像资料,对其进行整合,优化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重视歌唱教学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歌唱能够直接抒发感情并愉悦身心,对于高中学生来讲,歌唱的表现过程就是实践音乐艺术的过程,因此,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际的音乐实践中获得审美体验和音乐知识与技能。

在歌唱课上,老师应充分发掘、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中,选择曲目时,教师不应该硬性地指定歌曲范围,而应让学生在其指导下主动去收集资料、选择歌曲,以启发学生主动分析和探索歌曲的难唱之处及特点,并找出应对办法。同时,在教授学生歌唱时,教师应从讲台走下来,以普通演唱者的身份与学生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进行某些歌唱艺术处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做讨论,让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出最终的艺术处理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有表情的演唱去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摘 要 音乐本身就是创造,创造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很好培养。音乐教育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开发作用不可低估, 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把课堂教学抓好抓牢, 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 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 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

关键词 高中音乐 能力培养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由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有非常大的作用, 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我们现阶段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基础,是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能力的形成、发展、提高与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活动中展露出艺术的才华。音乐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将能力培养贯穿到以活动为主的教学结构中去,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培养,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目的。

1.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必然条件,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学生在活动中猎取知识,在听赏中激发想象,在思辩中发展智力,在创作中培养能力,在表现中愉悦身心、体验美感、享受成功,在音乐课中渗透对旋律、节奏、和声、音色、调式调性的听辩活动等,这些教学活动,无不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因素。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唱式教学模式及结构,从学生兴趣、能力培养上入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课型,变单一的“视唱课”为能力多元化发展的“综合课”,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在教师的“导”中一步步去实践与体验,不断掌握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在音乐课中的运用,为学生识谱能力及视唱水平的提高铺路搭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尝到甜头,并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在实践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课内打基础,课外搞延伸。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与锻炼的最佳方式。通过艺术节及课外各类文艺活动的组织,使学生在器乐、歌舞、曲艺等活动的训练与表演中进行锻炼,使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为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做好知识上的积累。

2. 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而能否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上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创新成果问世,然而细细分析这些成果的发明者所采用的创新方法,无非是“加减法”、“重组法”、“模仿法”、“迁移法”等许多创新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去“发现”这其中的奥秘,并对这些学习方法加以总结、学会运用。

在器乐教学中看来很难有机会渗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不然,在进行打击乐器训练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简易的合奏谱,这其实也是一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训练学生弹奏电子琴时,教师弹奏出一个“问句”,要求学生弹出一个“答句”,虽然这“问句”与“答句”都是极短的旋律,但对一个相同的“问句”,被“问”的学生要作出与其他若干同学不同的“回答”却要费一番脑筋的。

二、通过音乐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就是在现实刺激物的作用下,人脑中的旧表象重新配合,从而构造出与原有事物基本相符甚至完全崭新的形象。创新思维区别于一般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想象的参与。为要从大量感性材料中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就需要运用想象力去设想、去构思事物内部的结构联系。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成份。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化,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895年,十六岁的他想到了一个新奇的问题:假设有人能够追上光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呢?对此,他思考了十年,想象之花终于结出了丰硕的科学之果——狭义相对论问世了。

想象又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艺术家才华的体现。音乐创作比任何其他艺术创作更需要想象,因为它在现实中找不到模本,作曲家要在现实与音乐之间建立联系只能依靠想象作为中介。想象还是贯穿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另一种心理要素。音乐作品情感的体验,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

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

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也必须依靠人们听觉经验对音乐的强弱长短、高低等变化产生想象来实现。

综上所述,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都依靠想象来完成。

联想是思维经常使用的一种连动思维方式,是培养创造性心智机能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形象思维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展开联想,可以驱使人们发挥知识的积极性,采取多种研究角度,寻求多方面的解答,从而把创新思维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们欣赏唢呐曲《百鸟朝凤》时,细腻的演奏会让我们联想到各种飞禽的啼鸣;唐代流传至今的古琴曲《大胡茄》中,胡茄吹出悠扬婉转的旋律,让人联想到空旷辽阔草原上,马群在哀鸣,猎号声引人联想起山林胜景和猎手英姿……几乎所有的音乐都能使人产生联想。

音乐本身就是创造,创造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很好培养。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探究

记得中国顶级的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讲过:比尔盖茨之所以会成为世界首富,答案是他具有非凡的眼光,选择了最具前景的软件行业,如果他选择卖烧饼,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由此可见“选择”的重要性。在我们身边很多人每一天都在任劳任怨、勤奋努力的工作,但收获颇少,平凡依旧,原因是没有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是与方法。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大纲、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强烈呼喊:我们努力过但没有“兴趣”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因为音乐课堂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所以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要么是迎合老师,做出一副很认真的模样;要么是趴在课桌上睡觉或听音乐;要么是带上其他文化科作业或课外书籍等等。总之,他们在音乐课堂上找不到他们的需求。那么,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需求是怎样的呢?

与时俱进,追求音乐的流行美

现代世界,包括音乐在内的各方面都在飞速的发展。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都在技术上,艺术上有了很大突破,紧紧的体现了时代气息和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作为欣赏主体的学生,理所当然对音乐的品味也越来越高。经过笔者教学实践发现:

时尚旋律美,是学生音乐鉴赏的首要需求。在《学堂乐歌》单元中,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陌生,缺乏兴趣,甚至认为其旋律老土,没有新意。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并作出了调整,我将“学堂乐歌’和 “校园民谣”结合起来,课堂上简略的聆听“学堂乐歌”,重点是欣赏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民谣”。比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又自然的进行了同类音乐的拓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明星表演美,是他们内心的“榜样”需求。在欣赏民族歌剧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时,我首先播放了演唱的版本,学生没精打采,接着播放了王菲演唱的版本,同学们立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数不知道,对王菲特别喜欢,甚至是很多同学的偶像。因为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偶像,都有自己的“明星梦”。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找到不同明星的多个版本的音乐给同学们欣赏,以便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共鸣。

浪漫意境美,是他们放飞心情的需求。在钢琴音乐单元,我们欣赏了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和李斯特的《爱之梦》,两首音乐都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杰作。但学生更喜欢《爱之梦》,因为《爱之梦》更让他们觉得“浪漫”,更适合高中生的情感需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从他们的兴趣入手,由浅入深,选择一些诸如《神秘园》、《神话》等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逐步过渡到对他们来说较“难”的音乐,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动听配器美,是他们体验音乐魅力的需求。在流行风单元,我们欣赏的是毛阿敏198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思念》,学生反映普遍较差,随后我立即播放了同样是毛阿敏在“同一首歌”上演唱的《思念》,学生马上兴奋起来。因为音乐家对这首歌曲进行了重新配器,使其在音色、和声等更富于流行美。

由于高中生的年龄结构和心里特征,他们对“流行美”的需求还很多很多,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用“心”去发现,用“行”去实现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挖掘出时尚、经典的音乐作品。

简单直观,力求音、画、舞结合

音画结合。例如:在欣赏《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山流水致家园》两个单元时,我们可以根据音乐所蕴涵的意境,选择《唐之韵》等视频音乐文件进行播放,使学生在听觉中领悟意境,在视频中理解音乐。这样就让较难的音乐变得直观简单、一目了然。

音舞结合。例如:在欣赏《非洲歌舞音乐》单元时,由于其音乐和舞蹈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忌讳对他们进行孤立的欣赏,而要让音乐与舞蹈有机的结合,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非洲歌舞音乐的相关知识。

音画舞结合。例如:在欣赏《爵士乐》时,笔者找到了著名爵士舞的视频片断进行欣赏,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哼唱,一边模仿舞蹈,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使课堂得到了良好互动。

教师理性思维,紧跟专家方向调节学生需求

1、改变观念,借助“选择”的力量,选择一些时尚、积极、动听、影响力强的作品,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充满乐趣。科学看待“努力”的力量,明白“努力”需要技巧,需要“选择”。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因为专家不一定都有一线教学经验的,他们对教学实际情况了解得并不是特别到位。

2、相信学生,他们在某些方面并不是“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够为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因为他们代表自己,愿意为自己负责。

新课改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全国全面实施,音乐教师也在根据其所在地区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条件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更好的让这次轰轰烈烈的课改深入人心,并为我国国民的素质教育担当重任。因为教学内容的好坏不只是专家的事,更是直接从事音乐教学活动的学生和教师的事,只有教育专家、教师、学生三方面根据具体情况,达成一定的共识,并付诸行动,才能保证音乐鉴赏课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选择”代表方向,“努力”代表付出。而在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诸多方面,努力付出并不一定有很好的收获。只有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了方向,“努力”付出,探究方法,才能找时间要效率,找时间要效果。也才能使高中生时间里对音乐鉴赏有名副其实的突破。

高中音乐论文:探讨从全纳教育视角探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现状

【论文关键词】全纳教育 平等观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论文摘 要】全纳教育的核心理念平等观和我国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有多方面的契合点,希望这些理论的建树能为当前课改的实施有建设性的指导。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6月7日-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的核心思想,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虽起源于特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又远远超越了特殊教育的传统观念,目前成为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中热门的话题。如美国出台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英国的《每个孩子都重要》的绿皮书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

我国学者黄志成将全纳教育界定为:“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积极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建立全纳社会。”教育平等是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它具体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每个人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最基本的教育,二是每个人都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教育。

一、全纳教育平等观

全纳—“容纳”(inclusive),是针对排斥(exclusive)提出来的,强调的是平等观念,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不仅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且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教育平等在这里赋予了新的含义,即教育起点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教育起点平等,应该是所有儿童都在同样的学校(教育环境)中接受公共教育,而不是“标签”式的教育,但这种平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教育过程平等,应该是为每一位儿童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教育结果平等,应该是保证每一位儿童都有取得学习成功的机会。全纳教育意义上的教育平等应该是:教育起点平等——有教无类,教育过程平等——因材施教,教育结果平等——人尽其才。

二、全纳教育与音乐课程标准的契合

全纳教育体现了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适应所有学生的教育,而不是仅挑选那些适应教育的学生,同时又从教育资源上为面向全体提供了保证。纵观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音乐文化教育,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音乐教育体现素质教育,首先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培养少数音乐特长学生。要把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主渠道,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空间和条件。要重视音乐课堂教学和全体学生参与的音乐活动。这体现了音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观念的转变。注重个性发展,众所周知,个性化的形成是基于对差异的尊重。首先应该承认学生之间性格、学习基础、音乐能力的差别,进而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以便为因材施教;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这体现了新时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发展是每个人的内在需求,贯穿于一个人生命的始终。教育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终身发展的长远利益,使学生当前的发展成为终身发展的基础,全纳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儿童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而标准的提出也是立足于学生当前及未来的发展,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当前我国高中音乐课改现象

我国普通音乐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为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总要求,全面实现高中音乐的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由六个模块组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这六个模块是: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音乐鉴赏是基础性模块,其余为选修内容模块。这和全纳教育所提倡的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的观点不谋而合。

当前课改活动在我国各地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可实际具体实施情况如何呢,根据对山东、南京两地共23所学校的调研,笔者认为情况不是十分乐观。其中对山东各地学校的调研共12所,这12所学校有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而六个模块完全开设齐全的只有一所;南京11所学校中,六个模块完全开设齐全的也只是一所。两地各学校模块实施有一个共同点,主要是以音乐鉴赏为主、歌唱为辅,其他模块基本或完全没有实施。虽然目前从多方面情况来看,不是所有地区和学校都具备开设六个模块的条件,但是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模块进行分步实施。那么对模块的分步实施如何才能做到践行且行之有效呢,笔者认为受多方面客观条件限制而不能对不同模块进行分步实施的情况是一方面,但各地、各校的领导及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等主观因素更不容忽视。

第一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未能开设其他模块,且分步实施又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久而久之,有些学校出现“惰性”,并且现今学校主要还是以升学率为标准,这更推迟和阻碍了其他模块的实施,无形中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基础性模块——“音乐鉴赏”足矣,其他模块的设置和开设成了或有或无的;第二有些学校存在硬件设施或软件的不足或欠缺;第三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或是教师数量有限,或是教师涉足其他五个选修模块的专业能力长时间“搁浅”而有所不同程度的下降,且有些教师认为就算自己做的再好,在升学率的大旗帜下,努力是枉然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四、针对我国音乐课改现象提出的建议

1.学校方面

转变观念迫在眉睫,不要认为音乐课与升学率毫无联系,所以对其不重视,其实到底有无联系,笔者认为有联系且还不算小,在中国整个大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下抓升学率“无可厚非”,但教育决不是为学生的升学服务,更应是为学生整个的发展服务,应切实认识到音乐课程的性质及音乐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2.教师方面

教师是课程最终的执行者,是选修课程开设成败的关键。高中音乐新课程设定的五个选修部分,对高中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时间少,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机会少,造成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模糊,对模块化的选修课程功能、特点等了解不够,这些又与选修课开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相矛盾。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除了加强对教师的有效培训外,还可积极展开区域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其他的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3.教学方面

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弹性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内容可以随不同的学生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从而获得学习音乐的持久兴趣与全面和谐发展。

五、结束语

全纳教育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实现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实现的过程中,多有困难和阻碍,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慢前行的脚步,就算路漫漫,也要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