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4 11:23:43
序论:在您撰写质量管理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作为教学方法的直接实施者,若是认识不到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积极性不高,则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很难实施下去;而同样,作为接受者,若是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或是已经习惯了原来的接受方式,不想再去接受新的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也很难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比较重要,只有二者相互配合,并积极去接受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创新质量管理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质量管理学学科特点
在认识质量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找出质量管理学学科特点,以提出适应其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第一,质量管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和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所以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质量管理学中的相关内容。第二,质量管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变化的。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要了解现实中企业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质量管理新工具;另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关注质量管理前沿知识,不断充实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宽度。第三,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课程里会涉及许多实践性的方法和知识,而仅靠书面的讲授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在课堂中和课下安排适当的案例教学及实践教学模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2、转变教学理念,接受新的理念
对于质量管理课程来说,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不能只把目光盯在质量管理这门课上,要在完成本门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选取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到质量管理这一学科,我们应树立以下几点教学理念:首先,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师更要本着“学以致用”的思想,把精力重点放在与社会关系密切的知识点上,如质量相关理念,西格玛等相关知识,既能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又能使他们在生活和未来工作中应用;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特别是那些质量管理软件和工具,最终要靠自己去主动学习才能掌握的;最后,要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中工厂和企业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师和学生协同配合
由于质量管理学课程针对的是大学三年级开设的课程,对于一些想尽快实习找工作的同学和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已经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听课和学习了,特别是对于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新教学方法,就会产生抵触的心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考虑学生的现状,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合适的教学方法,师生间达成共识,既能按照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们有一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4、创新性教学方法
在具体考虑质量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在转变后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和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适合质量管理学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方法。(1)主讲教师和助教配合的教学方法。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生各方面变得比较成熟,同时也变得更加独立自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小学和中学那样亲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比较少,很多情况下,老师和学生们只在课堂上才能见面,课下接触的机会很少,有时甚至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也不了解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在沟通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有必要设置助教职位,作为主讲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发挥作用。对于质量管理课程来说,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助教可以由对质量管理课程比较熟悉的在校研究生担任,主要协助主讲教师负责课堂的讨论,批改学生作业,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并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就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这样既减轻了主讲老师的教学压力,又能够加深同学生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基于TRIZ的教学方法。TRIZ全称是TheoryofInventiveProblemSolving(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是前苏联学者根里奇阿奇舒勒于1946年率先提出的。他和他的同事先后剖析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0万项高水平的发明专利,从中抽象概括出各类技术进化的规律与模式,总结出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概括出了解决发明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建立了TRIZ体系。TRIZ思想方法有助于从长远的需求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将其应用于教学方法中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上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型人才。例如,由于不同质量管理学教材的知识点和章节安排都有所不同,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知识点都一一讲解,这就要根据TRIZ分割原理,按知识点重要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材重新分割组合为不同部分,再以重点讲授、案例学习或自学等不同方式进行教学。40条发明原理不仅可以指导工程及产品设计过程,也可以有效地指导质量管理的决策过程,对于非常规出现的创新性问题提供一套解决思路。同时,可以将物质-场模型运用于质量管理活动中,以有效地辅助管理者快速决策,实现质量管理创新。[3]将TRIZ理论和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教学中既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的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被证明的一种有效的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和更好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对于那种没有特定的解决方法和实践性比较强而讲解起来比较枯燥的知识点非常有效。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案例的适用性,即对学科的适用性、教学知识点的适用性和学生的适用性,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法。就以质量管理学来说,质量管理学是一门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学科,案例教学法这就要求以较好的方式把二者结合起来,充实教学内容。在质量管理课程中,ISO9000体系章节比较适合案例教学法,如果单纯的去讲解教材中的ISO9000相关内容,学生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特别是对于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里面只是单纯的规定条款,不结合相关案例,学生们很难真正的对其理解和运用;对于案例的选取和展开过程来说要适合学生的特点,选取的案例应该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比较接近,这样学生对案例比较熟悉,易于接受,同时案例跟自己有关就会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不仅使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了相关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思考、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4)依托精品课程,实行开放式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核心内容,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资源开放政策,是教学资源基于网络平台的共享项目。自2003年4月项目正式启动实施至今,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包含本科、高职高专和网络教育三个教育层次和学校、省和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4]随着我国精品课程数量不断增加、涵盖的学科门类的不断扩展及手段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对提高我国高校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主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时间不限于课堂,教学内容不限于课本,作业也不限于传统的课程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精品课程是开放式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以质量管理课程的精品课程来说,它能够及时做到课程与学术前沿和管理实践的结合,满足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精品课程中的电子教案和习题自测和相关案例等网络资源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很好补充。
三、结语
创新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积极接受新的理念,再结合课程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具体状况,应用新手段和新方法,以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倾听学生的声音,更好的交流才能更好的理解学生,才能够有更好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不管如何创新方法,都要以学生为导向,以学生为本,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曹馨升 赵春艳 张惠琴 张薷予 单位: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摘要: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传统终结性评价由于过度关注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过程。而发展性评价则立足于过程方法,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视角通过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法诊断教学过程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逐步达到质量管理学将知识传递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和提高,以及课程特点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质量所做的价值判断。以结果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即使决策无误,依然无法挽回已然形成的资源浪费。课堂是大学教学最基本的组成细胞,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然而,大学的特点又决定了师生之间关系的独立和松散,重教轻学的思想使教师更多注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忽视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整合,以及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学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对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有效性的诊断,还是对大学生涯个人发展的评判。如果站在发展性评价的角度,运用过程方法将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放在贯穿四年大学生涯的每一个教学过程,及时反馈优势和不足,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和意见,就能有效降低过程的无效性和资源的浪费。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当代学生,无论所学专业背景是什么,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与质量息息相关。质量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质量管理学的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使用者运用质量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质量管理学的学习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更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将知识传递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和提高,以及课程特点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获得何种身份,都是质量的创造者和享受者,都需要拥有面对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
(二)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是一个假设检验过程。教学的动态发展完全受制于教学情境、教学主体、学生现状等可变因素的影响,没有一种完美方法可以畅通无阻。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评价的目的都不是将学生划分等级,而是希望通过评价了解学习任务被掌握的程度、未掌握的部分,以及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反馈[1]。依据相关问题诊断结果得到改进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课程后续活动的开展和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2]。
(三)突出评价的过程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侧重于对教材内容的考核,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突击复习达到考核目标。而质量管理学的学习效果是由日常教学活动串接而成,它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并运用过程方法识别、测量、改进,确保每一个教学过程的质量,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通过过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变化,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给予相应的激励和帮助。
(四)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都会显示出不同的个性特点。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入学条件所限,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个体差异则更为明显。独立学院的学生拥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但由于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部分班级学生学习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由于前期基础文化课挂科较多,直接影响后期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因高考失利产生的心理阴影,呈现出自卑感重,受挫能力差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了解学生的特点,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尤其是对于学困生,需重点关注,通过挖掘其发展潜力给予其积极的鼓励和支持,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五)凸显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而在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中,评价者是教师和全体参与活动的学生。评价采取的是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求知、探索和努力的过程。
二、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课堂永远是教学理念实施的主阵地[3]。要想站稳教室的三尺阵地,在备课、备学生的基础上,更要设计好教学的过程环节,吸引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在案例分析、主题辩论环节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职责,控制时间资源,记录学生发展变化,以实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信息反馈、诊断和改进功能。
(一)授课对象的信息收集及时向教学干事、班主任和其他代课老师了解上课班级的生源情况、学科背景、学习态度、班级学风等信息。经过调查发现,文科和理科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文科学生擅长于发散思维,理科学生更擅长逻辑思维。大二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积极,学习热情较高,但是,前期先行课程没有开设,问题讨论中缺乏理论支撑,思考较为片面。大三学生理论基础宽泛,知识迁移较快,对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深度,但是学习纪律性较差。因此,在授课之初,教师需要针对班级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二)评价目标和指标的确立质量管理学课堂引入发展性评价的目标基于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无论是建构主义理论还是后现代主义关于教育的研究,其核心思想都是创造机制,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师生互动,而且更应该通过项目小组团队的合作,通过问题讨论、辩论,在同学之间形成多边互动,从而激发思想的火花和对知识的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质量管理教学中发展性评价体现其过程特点,评价的重点在于各教学活动的实现。质量管理学具体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三)教学过程评价的诊断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日常化,可以清晰全面地记录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在教学前期的评价中由于不涉及考试的问题,可以按照实际评分再化为百分制进行。既可以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又可以为教师制定后续课程的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提供素材。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实现发展性评价的诊断功能,将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运用质量专业软件Minitab做过程控制图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异常因素,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除。根据过程综合评价结果利用Minitab软件做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如图1所示。由控制图发现,3号学生成绩异常,与相邻学生的成绩相差较大。究其原因在于该名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经常旷课、不参与小组活动所致,与班主任及其本人沟通,对其提出忠恳的意见帮助该学生回归课堂。根据发展性教学评价结果建立教学过程档案袋,将各项活动得失、学生的提高与发展记录在案,为后续活动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的改进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过程改进遵循PDCA原则。尤其是课程授课之初,不同班级的学生对授课教师、授课风格、授课方法的接受和熟悉过程不同。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教学计划的实施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独立学院学生原有的学习惯性成为探索性学习的障碍,网络的便捷既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也可以成为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帮凶。一个开放性的与社会实际相关的问题,结果答案的雷同率高达48%。以启发为主的案例教学方法尽管受到欢迎,但是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变成沉默的倾听者,双向的互动往往会遭遇冷场,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尤其严重。小组活动中发言者不是滔滔不绝占用时间,就是语言单调匆匆结束。因此在教学改进中,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惯性,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通过运用各种资源,贯彻过程评价准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次,强调规则,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如提前发放课程资料,布置小组活动内容和规则,激励学生主动阅读、深入思考;课堂讨论环节,请学生发表观点,互相提问答疑,合作解决问题[4]。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寻的终极目标。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引入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终结性评价的弊端。改变学生读死书形成的高分低能,以及突破及格红线的“突击手”现象。在整个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视线关注于学生在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知识、方法以及价值观的变化,有助于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正确认识,并针对学生的优势与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郭志清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如果说企业管理出效益,那么教育管理就是教育“生产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学校管理评价中,提出了“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评价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我们的管理策略是:常规教学经常抓,创新性教学重点抓,学科整体推进全面抓。划学年,分兵把守,责任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班主任包全班,科任教师包学科,学年初确定教学质量目标,明确各年级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质量检测既看单科合格率,又看全科合格率。既横比看自己所在同学年同学科位置,又纵比看自己的提高幅度。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抓好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过程管理与评价,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学校要求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制定了课堂教学考核细则,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展示月活动,组织教师讲三课和研讨课,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抓备课。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易,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我们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备课组要集体讨论,备教学目标、备教学情景的创设、备问题的提出时机、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学法指导、备板书设计。
第二,抓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如力和场的关系。教师可比作磁场源,学生是磁场中的物体,要被场源磁化,就要调整场源和物体之间的位置,即调整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使主导和主体两者有机地结合,进而产生强力作用。这股力量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爱学、会学。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根据学科特点、课的内容、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怎么有效就怎么上。比如,在教学语文《过零丁洋》,让学生想象意境时,一位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另一位教师未使用课件,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全词的理解,以画配诗。第三位教师既未让学生描述,也没让学生配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的理解,将其改写成白话文。这三种教法可以说各有特色,但我们更青睐于后者,因为这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想象时空。但有几点原则是必须遵守的:(1)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2)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3)必须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我们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是:(1)随堂听课,不打招呼,听后个别交换意见,提出要求和建议。(2)每周安排公开课,全校教师都可以听,然后进行评课,共同研讨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3)凡检查性听课,均要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检测,纳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考核中。
我们的评价方法是:我们把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准备、实施、收获三个阶段来进行设计,在每一阶段中都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方面加以检测,构成“三阶段、四个板块”的评价模式。
(一)、准备阶段(15分,前1、2项3分,3—6项各3分。)
准备阶段就是评价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可以说是教-
师隐性的一些工作。
教学准备阶段的评价,我们主要是由教学领导和教学同行来评价,通过听、看、查三种方式来进行评价,在这一阶段四个板块所呈现的主要评价内容是:
1、教师能否正确把握学生特点、学习方式和已有知识。
2、预设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
3、教学器材和电化教学手段是否符合教学需要。
4、学生是不是做好相关知识的复习准备。
5、学生是不是准备好相关学习辅导材料。
6、教师教学设计和预期目标是否合理。
(二)、实施阶段(共70分,每项4分)
实施阶段评价的是教师实际教学过程的水平和质量。这一阶段的评价是教学相关领导及同学科教师共同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1、教师与学生能否产生积极的情感交流。
2、学生能否聆听和尊重他人意见。
3、学生能否争先回答问题。
4、学生是否与教师能进行丰富对话。
5、学生能否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
6、教师能否运用有效的提问技能。
7、教师能否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信息。
8、教师能否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
9、能否把学生引向学习深处。
0、教学器材能否满足教学需要。
11,学生能否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12、学生能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13、教师在课堂营造的氛围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
14、教师能否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15、师生是否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三)、效果阶段(15分,每项3分。)
效果阶段评价主要是检测教学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1、学生是否掌握思考的角度和方法。
2、教师能否通过反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制定改进的措施。
3、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如何,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4、学生是否理解了所学内容。
5、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有价值。
准备阶段的评价。我们主要是通过访谈、阅读(包括教案)材料来进行。在这一阶段我们是由教学领导进行检测评价,对学生的准备结果可以采用口头或书面反馈形式进行。
实施阶段的评价。我们是所有的评价者(包括领导和教师)到课堂上进行实地听课、观课,按实施阶段的评价内容分到评价表,进行量化评价。
效果阶段的评价,我们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去进行,有的是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口试或笔试,有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询问,也有的是通过同行们的评课进行评价。
三个阶段的评价,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在每个阶段评价时,都要对前或后一阶段相互照应。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铺垫,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印证。同时也要看前一个阶段的实施是不是有利于后一阶段的展开,后一阶段是不是按前一阶段继续实行。为体现三个阶段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多样方法,并充分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工具多样化,在课堂教学管理评价上收到了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的效果。
第三,抓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我们要求教师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个农民家庭,关心每个农民子女。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我们的具体措施是:
(1)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2)任课教师必须对任课班中的学困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价;
(3)教师须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4)每周与学困生谈心一次,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采取了“六优先”包教保学措施:一是座位优先,让他们远离被爱遗忘的角落,坐在便于教师指导的前排;二是提问优先,便于教师及时反馈,给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三是作业批改优先,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补课;四是有了成绩鼓励优先,以保护其微弱的自信心;五是帮助解决困难优先,以解决后顾之忧;六是家访优先,与家长配合,共同帮助他们进步。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是创办优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全面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践“为学生发展奠基”办学理念所必须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困生队伍的比例在逐渐降低。实践证明,只要学困生不掉队,普九控流也会减少很大的压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
第四,加强过程管理。重视教学过程管理,以发展为主旨,以痕迹为依据,做到有目标、有检查、有反思、有整改措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除了平时的检查,随堂听课外,每学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进行认真调查。包括:一听(听课堂教学);二看(看备课教案、作业批改);三座谈(与学生座谈,了解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情况);四总结(在上述调查基础上,总结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以发扬光大;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这一调查活动,有利于全面了解“教”和“学”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秩序、高质量地正常开展,有利于培养教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同时也有利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第五,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作业题。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不允许将未经筛选的现成习题布置给学生,造成学生重复劳动,加重负担。在作业的质的方面,我们提出巩固与求新结合、单一与综合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的原则。由于我们对学生的作业严格控制使得教师必须精选作业题,从而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益。
第六,做好质量分析。对于学校组织的测试,我们决不把它仅仅视为对教和学的结果的简单小结,而是通过检测,及时反馈,抓好教与学质量的实在有用的分析。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们依据有关数据,召开任课教师参加的学生的质量分析会;质量分析会不只是单看分数,看“三率”,而是从知识、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从课内、课外,从教法和学法诸方面进行纵横交织的多层次、多方位地分析,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更找知识上的缺漏和教法学法上的薄弱环节,进而研究和落实分层指导和补救的措施。
正是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与评价,使得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可以说是一年一个台阶。
摘要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4个方面入手,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改革;内容;实践;方法;考核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门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意识,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不仅要讲授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的方法工具,更要结合食品安全案例开展教学,同时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河西学院自升为本科院校以来,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一句空话,与之相适应的应用性、实践性强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关键。因此,为更好地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使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适应食品行业发展对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 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教学中使用的最新版本的《食品|量管理学》为2013年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就目前的教学需求而言部分重要内容已经稍显滞后。其中涉及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2011年颁布施行的食品法律法规,而2015年4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修订并通过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导致所有的食品质量管理学教材中的该部分内容均显滞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除细化了原有的部分内容,还重新定位了食品安全的监管视域。食品监管模式、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等相关内容的完善,使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重视食品法律发展的历程,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将新的内容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定期浏览食品、食品质量、质量管理相关网站和论坛,查阅最新相关期刊文献,适时掌握本课程相关内容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更新和深化,优化教学质量。
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且课程内容较多。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尽可能精炼,重点难点突出,力求知识结构合理。将教学重点放在食品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法规标准、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工具、食品质量检验及GMP、SSOP、HACCP、ISO22000系列标准的应用以及食品生产许可制度上。教学内容便于因材施教,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2 加强实践教学
2.1 参观实习
在系统地完成食品质量管理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后,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工厂。通过工厂的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意识,让学生熟悉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了解食品安全隐患的来源,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同时,也可在系统学习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机械设备和食品质量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后进行参观实习,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针对企业某一具体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进行系统的质量安全分析,总结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2.2 调查调研
可以利用假期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根据地区特点开展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调查,在设计调查问卷及调研过程中,使学生发现自身知识积累的不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从而增强学生对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的责任感和食品人的使命感,使学生自觉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
2.3 课程设计
目前,部分高校将食品质量管理课程设计作为课程理论教学后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针对具体加工产品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设计,选题越具体则设计越具有针对性,设计报告也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1]。河西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还未设置该课程的课程设计,但有部分学生将该课程设计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应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最好是在参观实习或专业实习结束之后。在课程设计中,避免选题大而空、选题雷同,同时避免脱离实际生产的需要[2]。
3 改革教学方法
3.1 网络教学
随着网络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精美、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使食品质量管理学教材上抽象的理论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3]。在课程内容不断增加、课时一再压缩的情况下,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达到信息量大、速度快、效率高的效果。同时也便于不断更新食品质量管理最新发展动态、学科前沿以及网络信息,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微信、微博、网络平台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开展新型课堂。将学生的手机变成学习工具,例如利用网络平台制作在线调查问卷,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的快速调查,其数据统计直接使用网络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不仅节省了时间、人力,也为调研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将信息技术植入课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高校教学APP的不断开发,手机教学APP逐渐被用于课堂教学,下载一个云班课APP,教师就可以通过其管理班内每一个学生。通过手机可以进行课堂签到、提问、提交作业并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还可以通过云班课的互动功能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进行投票、问卷、头脑风暴、讨论、答疑等。这种新颖的线上线下互动新模式比较适合现在的大学生,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有趣。
3.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目前食品质量管理学授课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既扩展了理论知识,又丰富了践经验。选择案例时,应密切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时效性和代表性的案例[4-5]。
例如,在第八章食品质量控制的讲授中,在讲解如何利用食品质量管理工具因果图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识别和发现问题的原因时,以某糕点生产企业的裱花蛋糕微生物超标的质量问题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分析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裱花蛋糕微生物超标的原因,再结合实际生产分析导致裱花蛋糕微生物超标的主要原因和关键原因,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质量管理工具――因果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例如,在讲到食品质量标准与法规时引入“立顿速溶茶氟中毒事件”和“啤酒甲醛事件”,通过该案例分析对比不同国家在同类产品上的不同质量标准与规范,进而深入分析产生这一差距的原因,并从食品质量标准与规范的角度,探讨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启发并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维持专业课堂的活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4 丰富考核形式
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考核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课程考核除了基本的作业、出勤、期末考试以外,平时的表现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如课堂提问情况,以及对教师布置的话题、案例、讨论的参与程度等均被视为平时表现,并直接影响最终评分。另外,适当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5 结语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不断应用,这门课程需要进行更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应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从新版食品安全法出发,阐述了新食品安全法对保健食品的要求,通过采用课后调查的方式,分析保健食品标签以及保健食品特有标志“蓝帽子”使用规范性存在的问题,对《食品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过程的探索以及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保健食品标签;“蓝帽子”;《食品安全法》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对提高食品与营养相关专业学生的业务素养和管理水平十分重要,该课程以理论课程为主,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本课程安排学生针对保健食品监督管理规范以及市场流通过程中保健食品标签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展开调查,以培养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维持温饱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保健,许多保健食品应运而生。市场上出现了具有很多效用的保健食品,然而即使是具有相同效用的保健食品也有不同的品牌供消费者挑选,令人眼花缭乱。因此,针对保健食品的监管,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保健食品标签及保健食品标志使用规范性调查,使学生深入理解保健食品的含义以及保健食品的申报流程。同时,针对保健食品标签不规范以及保健食品标志缺失的现象,引起学生对保健食品审批流程及市场监管制度的重视。
对于保健食品的定义有明确的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的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针对其定义,保健食品具有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缓解体力疲劳、缓解视疲劳、改善皮肤水分、减肥、辅助降血糖、改善生长发育、抗氧化、改善营养性贫血、辅助改善记忆、促进消化、清咽、通便、辅助降血压、辅助降血脂等27类功能。除了以上提到的27种功能以外,保健食品将营养素类也纳入了其管理范围,统称为营养素补充剂(以矿物质、维生素为主要原料的产品),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为目的(2003年5月1日《保健食品检验与评审技术规范》)。
一、新版食品安全法关于保健食品的要求
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中,详细解读了新版食品安全法关于保健食品的要求。2015年4月24日修订,并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食品安全法将保健食品划归为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从注册管理、生产管理、市场监督、广告管理以及违法处罚等多方面进行了规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保健食品管理上有不少突破性的举措。例如,设立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针对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新版食品安全法明确要求:保健食品声称保健功能,应当具有科学依据,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其中针对于保健食品管理作出了较大调整。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了保健食品的申报采用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这种双轨体制彻底改变了过去执行的单一产品注册制度。正规保健食品的外包装盒上标出天蓝色形如“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下方标注批准文号,如“国食健字【年号】××××号”,或“卫食健字【年号】××××号”。国产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是“卫(国)食健字”,进口保健食品是“卫(进)食健字”。面对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市面上常见的大多数保健食品一般都符合相关条例依法进行注册并备案,同时在其商品上都贴附了“蓝帽子”标志,并标注了详细的信息,可见市场上大部分的产品都较为规范。
然而,2015年5月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要求,清理并逐步取消各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据了解,保健食品行政审批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原则上应予以取消。因此,保健食品要取消注册审批的传闻在业内流传开来,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被称为业内热门话题。一直以来,保健食品市场的乱象在很大程度上被归咎于监管制度不合理,其中审批制首当其冲。但是,当面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或取消”的消息时,业界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取消保健食品审批利大于弊,而有些人则担心此举会使得市场更加混乱,而截至目前为止,相关部门是否取消审批,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二、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使用规范性调查
既然我国并没有取消保健食品审批制,因此,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W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保健食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的使用规范性展开了调查。针对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保健食品采用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这一举措,我们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国产保健食品”,搜索到15866条注册审批记录,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这些记录中的产品并非都标有“蓝帽子”标志。例如,味全活性乳酸菌饮品(国食健字G20150042)、大寨牌核桃露(国食健字G20040923)、碧悠牌达能酸牛奶(国食健字G20060258)、静心口服液(卫食健字(2002)第0489号)、力度伸维生素C泡腾片(国药准字H20056946)、露露杏仁露(卫食健字(1997)第258号)、益力多牌乳酸菌乳饮料(国食健字G20041493)等,这些产品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保健食品均有注册备案,不仅标注了产品成分、功效、针对人群以及使用方法和用量等内容,还标注了相应的批准文号。以上这些只是我们在调查中能够查找到的极少一部分保健食品标志不规范的产品,可见这种标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存在已久,并且存在管理困难的问题。对于营养专业的学生,这类问题查找起来尚较为困难,公众对其更是知之甚少。可见,普及保健食品专业知识对监督、规范管理保健食品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对保健食品、保健食品说明书以及保健食品的生产实行审批制度,对市售的保健食品实行标志管理,即大家熟悉的“蓝帽子”。保健食品从申报到取得“蓝帽子”,要经历准备申报材料、样品生产、试制现场核查、样品送检和专家评审五个阶段。既然申请审批保健食品如此烦琐复杂,为何已经获得批准文号的产品却选择隐藏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呢?就是因为保健食品作为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其标签上应注明适用人群及使用方法和用量,因此有些品牌选择将保健食品的标志隐藏,同时不标明其适用人群、使用方法及用量,掺杂在普通食品中销售。
保健食品进入法制化管理以来,我国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一直在进行管理探索,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也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相信会对我国保健食品的规范化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然而,在保健食品监督管理上,还是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比如如何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保健食品使用其专用标志“蓝帽子”,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三、使用分组调查法进行教学的效果分析
学生通过调查检索等方式对保健食品标签和保健食品专用标识“蓝帽子”进行调查分析,使得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了保健食品的定义。通过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的方式,使其直观了解保健食品标签内容,同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保健食品标签各项内容的含义以及市场保健食品标签标志不规范的原因。引起学生对市场保健食品监管混乱现象的重视,从而促进保健食品未来向着监督有序、管理有力、政策规范的方向发展。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建筑项目当中的土木工程质量对于建筑业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土木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论述了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并提出土木工程管理施工实践中质量的控制措施,对于土木工程管理施工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监管;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城市规模扩建以及老城区改造等方面加大了建设力度,土木工程建设成为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类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注人了活力,同时还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充分的实践经验。但从大量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方面来看,很多建筑企业在对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意识不到位等,使得土木工程质量出现严重的缺陷,社会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诸多质量问题,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直接隐患。这就要求土木工程监管部门以及工程施工企业认清自己的职责所在,从强化自身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方面来提升土木工程建设的水平,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现实必要性
土木工程不同于工厂生产,工厂生产有固定的厂房和车间,土木工程施工具有一次性和复杂性特点。建筑土木工程在施工中不可能拥有工业产品的生产中应用的成套的生产设备和比较稳定的生产环境,很多的偶然性因素都影响着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
土木工程施工现场是露天工地,受地质、气候条件影响非常大,施工周期也会由于其他原因被拉长,各工种间交叉及穿插作业的情况比较普遍,各种工序的交接及中间产品等非常繁杂。若不对隐蔽工程及时进行检查,只依靠事后的观察和调整,无法进行有效判断,从而难以保证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以上种种因素对工程质量都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体现就是整个工程项目的核心部位,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对于工程建筑整体发挥其基本效能具有直接的制约性影响,并且对工程建筑内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当前阶段,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建设已经屡见不鲜,市政建设中对于土木工程施工队伍的资质要求和素质要求方面存在较大的偏差,导致土木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技术缺陷,甚至一些不具备土木工程施工资质的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违规施工,使建筑质量远远达不到基本质量要求还有一些施工企业为了控制施工成本,在施工材料的选择方面使用劣质低价的材料,使得建筑物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参与施工的工程师、项目监理、技术员等必须具备专业化的施工资质,然而我国在进行全方位大规模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表现出施工监理人员的缺失,具有专业化的施工监理人员“供不应求”,一些小监理公司通过挂靠大型施工企业,在不具备独立工程监理资质的条件下参与工程现场的施工监理,一些监理人员工程施工技能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无法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对工程质量做到全方位监管,使得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却无法及时得到解决,监理市场秩序混乱,无法对土木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
三、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科学建议
(一)建立健全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土木工程建设需要从工程效能的提升方面来提升工程质量的基本管理要求,理论上对于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的基本要求是降低工程成本投人,采用多元化工程管理方法,完善工期衔接等方面。因此,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必须在项目施工之前充分做好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建设,从制度方面约束土木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应基于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方针政策,实施可行性分析,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将质量体系作为施工全过程的内部行为准则,并予以坚决贯彻落实。
(二)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环境的具体建设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应当重视施工场地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以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土木工程施工对于施工区域附近居民正常生产生活方面的影响。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应当培养科学合理的施工理念,对环境因素的两个方面进行重点防治一是外部环境对于工程质量影响着其中包括天气因素、季节因素、交通因素等情况对于土木工程施工条件造成的影响,切实做好“因地制宜”的特殊环境防范措施,加强工程建设中的特殊情况应急预案的实施。
四、结论
总之,土木工程的管理同施工中质量的控制是非常复杂而有实际效用的工作,关系着整个工程项目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而且,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是建筑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长久发展的有力手段。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多项完善的措施综合运用,产生合力。思想上的重视、管理与控制技术的不断创新对于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摘 要: 本文针对质量管理学的特点,分析质量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教研结合的质量管理学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质量观,提高对质量管理学的学习兴趣,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诱导传授理论知识,同时通过教研结合的方式推动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 质量管理 教研结合 启发式教学
质量管理大师朱兰说:“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管理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完善的管理体系,并且质量管理理论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在高校里,一般管理类、工业工程、质量管理工程类的专业开设了质量管理学课程,对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一定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质量管理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理论,并具有解决企业实际质量问题的能力[1]。但目前大多高校仍偏重质量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质量管理的实践环境,学生解决质量问题的综合能力较弱,与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随着质量理论的发展和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质量管理课程势必面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更新和挑战。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教研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以启发式教学的思路指导质量管理学的教学,将科研项目渗入质量管理学实践,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
1.质量管理学的特点和教学现状
1.1质量管理学的特点。
在认识质量管理学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要清晰地了解质量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从而提出适应其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
1.1.1质量管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质量管理学涉及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质量管理学中的相关内容[2]。
1.1.2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质量管理学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着重要承上启下作用的一门课程,涉及很多实践性的方法和知识,仅靠书面的理论讲授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在课堂中安排适当的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后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1.1.3质量管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顾客需求的复杂多变,现代质量管理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质量管理理论不断更新,例如ISO9001:2015就较ISO9001:2008有重大改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要了解现实中企业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质量管理新工具,又要关注质量管理前沿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宽度。
1.2质量管理学的教学现状。
现在某些高校越来越重视质量管理学,并将质量管理学作为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渴求也极大地推动了质量管理学课程建设,但是高校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与企业、社会的需求仍有不小的距离。
1.2.1课程内容设置较零散,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较弱。
质量管理学内容涉及面广,各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选择教学内容,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实际需求。而且目前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将各部分内容独立地介绍,学生只是掌握了某些知识点,但实际的质量问题往往要使用综合性的手段才能解决,因此学生不懂得如何将各知识点串接起来运用,应用能力、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不强。
1.2.2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教学办法为主,实践环节较少。
教材难懂且枯燥,教育模式上注重知识的讲解,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较少,课上师生互动较少,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后缺乏质量管理的实践环境,轻视实践环节,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质量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教学内容相对抽象,教学过程实践性强,这增加了课程的教学难度,所以教学方法的创新对质量管理学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基于教研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我国儒家文化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启发式教育原则的精辟概括。简言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摄取[3]。
2.1培养学生的质量观,提高对质量管理学的学习兴趣。
学习质量管理学课程的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在第一节课有必要给大家介绍学科、课程背景,让学生了解近几年以为中心的党中央对质量的关注尤为重要。例如2014年提出了“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总理在2014年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指出,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推动各方把促进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升经济质量效益上,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牢固确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2011年―2020年的质量发展纲要更是提出质量是立国之基、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在了解这样的时代背景后,列举美国宝洁、通用电气、可口可乐、宝马汽车等百年企业,指出支撑品牌的内在基础管理手段其实就是内在产品质量的卓越加上全球化战略。加深对质量时代背景的理解后,接着学习前人的质量管理理论,有必要重点介绍日本是如何由一个制造劣质低档产品的国家转变为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国家,这当然与他们质量观及质量理论的应用密不可分。通过对质量管理的背景和前人质量理论的了解,不仅让学生看到质量管理的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让他们树立质量强国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对质量管理的学习兴趣,为后期的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2课中应用案例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重在启迪、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质量管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案例教学法可以以较好的方式把二者结合起来,充实教学内容。随着近几年食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引起社会的很大反响,这给质量管理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在备课期间,我们需要准备大量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案例,并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既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让学生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例如在质量管理课程中,IS09000体系章节,如果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IS09000相关内容,里面大多是单纯的规定条款,学生只能从字面上理解,不结合相关案例,学生很难真正地对其理解和运用。对于案例的选取和展开过程来说要适合学生的特点,选取的案例应该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比较接近或是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对案例比较熟悉,易于接受。同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思考、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2.3基于教研结合的启发式实践教学。
要真正掌握质量管理知识,只学习质量管理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和鉴定验收的科研成果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一方面,我们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中提炼整理出一批创新性实验,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接触实际。将科研项目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另一方面,教研结合模式主要选择自愿、优秀的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和研究生一起进行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给学生提供实验室条件和设备,定期进行课题交流,给本科生解决课题研究与实现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拓展本科生的创造性研究思路,给他们有实现创新想法的实际落脚点,真正实现“教研结合”模式的开发与运用。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从2013年开始实施教研结合的模式,以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为试点,同时辐射其他专业,要求本科生进科研团队,旨在充分发挥学院的科研优势,以科研带学风,以科研促创新。科研团队共分成分析化学组、模式识别组、质量管理组、信息系统组、管理模型组等小组,分别由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小组负责人。学生通过听取系列讲座、考核和双向选择的方式进入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每个月各小组分别安排一名本科生汇报科研进展,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科研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能力,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教师通过科研团队了解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兴趣,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教学。经过一年的科研锻炼,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对科研有了全面认识,不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而且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一年的培养,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不仅获得了生动的教学题材和案例,将科研内容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实践与创新能力,实现了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并进。
3.结语
对于老师来说,基于教研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可大幅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科研与教研活动中的亲身实践,积累自身创新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成果会给教师带来创新的火花,给教师的研究以启迪和帮助,更好地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提升自身素质。
摘要:文章基于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案例讨论式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提出案例讨论式教学的方法实施步骤, 总结了讨论式教学方法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并指出案例讨论式教学运用时需注意的问题,提高了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案例讨论式 教学法 食品质量管理学 实践
质量管理的理论起源于上个世纪60 年代,是由朱兰博士、克劳斯比及美国通用电气总裁费根堡姆由等人在实践中发展出来的[1]。食品质量管理学这门课程质量管理在食品科学专业的应用,该课程知识含量大,涉及面非常广,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选择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因理论内容较多,学生对于纯理论课程的精神集中程度较短,容易倦怠和抵触,因此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为传统教授课程中学生在课堂中参与较少,积极性下降,且机械记忆也不利于深度理解,致使学生对食品质量管理的学习只知其原则而不知如何运用。笔者在过去两届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堂中尝试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相关热点案例的讨论引导学生对食品质量管理学的理论知识的深度认识,这样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针对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案例讨论形式,也促进了师生互动。
1.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基于讨论式学习的教学模式[2],是指教师根据大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预先设计和组织一个相对应的案例,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剖析和讨论,通过对学的行启发和指导,学生可以进行独立且积极的思考,思考的结果以讨论的形式在各个小组之间展开,各小组绕某个中心问题或者理论观点叙述小组的认知过程,在小组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中学生对相应理论的认识有了质的改变,这种针对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主动分析理论成因,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使课堂的学习效率显著增高。案例讨论式教学法重点强调的是合适的案例和学生的讨论,学生是案例讨论的主体,而教师资料提供者及辅助引导者。讨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理论的学习,因此需要教师能够恰当的营造讨论环境,让学生学会在意见不同情况下学会分析,激发学生建构知识。
2.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过程
2.1案例的设置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及课程重点难点创设合适的讨论题材,或者在互联网上摘取有关食品质量管理的热点案例。可以先根据官方评论或专家评论分析案例的侧重,再根据实际教学内容, 提出讨论题目,引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讨论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效果。也可以事先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去找一些相关的案例视频或者新闻报道等,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主动思考这些材料的深层内容。案例的提出是讨论教学法的核心,这个案例紧密要结合教学内容,同时也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好的案例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
2.2积极主动的讨论
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是课程讨论环节的重点,这要求老师要提前安排相关知识的预习,让学生多查找相关参考资料,对讨论的案例和知识点充分理解,这样才能在讨论环节中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讨论案例的设置不能过于狭窄,同时也要考虑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如有的班级班风比较活跃,大家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快就被带动起来,参与到讨论中。但是有的班级班风比较肃静,没有活跃的学生,这就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也可以邀请其他班级的学生来课堂中参与讨论。最终的目的是尽量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过程中。
2.3激发讨论热情
案例讨论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对于新观点和新思路可以让学生及时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找到支持证据。同时教师要变换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允许质疑和反对,如果能找到质疑和反对的理论支持则更加能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
2.4讨论要及时总结
激烈的讨论能带来思想火花的不断碰撞,但毕竟课堂时间有限不能无限制的讨论下去,因此每一个小案例讨论到恰当的时候都要及时总结。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针对讨论案例给予必要的点拨,并作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从而使学生把讨论得出的结论和在此过程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并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3.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为了让纯理论课程不再枯燥乏味,笔者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堂中运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在讲授课堂中穿插案例讨论,不但创造了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大大得到提升。在实际案例处理中, 学生以食品质量管理某一方的角度, 参与案例的讨论和探究,例如有这样一个小案例:客人在面馆点了一碗牛肉面,面做好上桌后,客人发现根本没有牛肉。就问服务员“喂,牛肉面里面怎么没有牛肉啊?”服务回答:“老婆饼里面有老婆么?”。这个案例主要讨论就是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及与顾客沟通等。对这个案例很小,但内涵却很丰富。恰当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案例的正确性以及包含的食品质量管理学知识。同时,讨论的过程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通过刚才的案例还可以延伸讨论:食品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内部沟通体系等等。
案例讨论式教学强调有针对性的讨论及探究, 强调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的是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增智,在讨论中质疑,在讨论中创新。大学校园是个充满活力,思想火花不断闪耀的地方,但让学生释放活跃思维的课堂却很欠缺,因此鲜有学生能在课堂这样的环境中和不同观点的人一起讨论理论知识,以至于很多学生走入社会时都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很欠缺。而通过课堂中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信更能增强自我表达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锻炼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不能提供实践。书本知识不是实践能力,纸上谈兵终究不堪一击。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能力。现有情况下在课堂中只有通过主动思考和讨论才能达到这一目的。通过案例讨论环节,不但实现了知识到能力的转换,更能提升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案例讨论式教学法使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不再枯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运用之间的对接,对提高学生的管理实战能力,培养食品质量管理学综合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4.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
4.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案例
食品质量管理学部分的教学中, 笔者结合食品质量管理学的实际, 设计或者摘录了一些模拟管理的案例,这些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食品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程序和相关的法律规定。
4.2引导学生思考
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讨论是案例讨论式教学成功的关键点,但如何引导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认真思考和积极讨论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难点也是重点。这需要设计案例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甚至可以设计一些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案例让学生立刻和相关理论联系在一起,而后进一步加深案例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每个案例对应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分开看都是零散的,只有教师恰当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点及时归纳总结,并且找到知识点间的联系,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需注意的问题
5.1教师方面
首先,恰当选择讨论的案例。合适的案例能为课堂增色不少,不仅要求案例生动,更需要这个案例贴近本节课所需学习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讨论式教学模式被学生尽快接受,发挥最大的功效。同时,还要考虑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可能出现不同观点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好引导。对于可能出现争议的案例也可以安排学生做好相关理论知识的预习, 有些较大的资料可以提前发给学生阅读和思考,在做好这些充分准备工作之后,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充分讨论,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探索和思考。其次,恰当处理课程环节。案例讨论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所需要的时间和讨论的节点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分配好,何时引入案例,如何开启讨论,教师要控制好节奏才能进一步完成交流和总结环节,不至于耽误教学进度。最后,角色分配好。在讨论环节中教师是配角, 学生是主角,如果准备的充分甚至可以让学生来主持讨论。总之,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中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后,明显感受到教学中主角的转化,学生也很享受这种讨论过程。学生在讨论环节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大大提高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更深知识层次的教学效果。
5.2学生方面
在学生的思维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手握点名大权,无论是否喜欢听这门课程都得按时来课堂,这使得课堂的学风不正,很多人睡觉玩手机看小说。而我上课则一直主张如果不喜欢这门课程可以直接和我讨论不喜欢的原因。和学生聊天过程中得到一个结论就是纯理论的课程学生听不进,其实问题的实质还是学生没有主动探究理论,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呢?把课堂交给学生是一个最简洁也最有效的方法,而讨论环节的创设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利用课堂,做课堂在主宰者,亦能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主动思考并讨论,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增智,在讨论中质疑,在讨论中创新,还要善于在讨论中总结、讨论后总结,才能达到完美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讨论课程中,才会彻底转变观念,亦会激发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
摘要:《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能力教育的重要课程,是为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成为食品质量管理人才而开设的课程。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为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五个方面入手,展示了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实例,使这门课程的相关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能力导向;食品质量管理;教学改革
食品科学是一门以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为基础,研究现代食品加工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的交叉学科,自建立以来为各级食品生产企业培养了大批食品检验人才[1]。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随着食品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地改变,充分认识到食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各大食品生产企业也将食品质量控制的重点从事后检验转移到生产中的管控上来[2]。因此,各大高校的食品学院陆续开设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专业和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以应对企业不断增长对高级食品质量管理人才的需求。《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还是一门新兴的课程,需要进行更多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与直观的企业和市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3]。这些年来,虽然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各种探索和改革,但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要求的。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并不能使学生记住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内容,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生动深刻的印象[4,5]。但基于能力导向教学法却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它以能力的培养为课程教学的总目标,通过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真正理解明白食品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意义,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质量问题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6]。《食品质量管理学》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贯穿于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意识、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质量检验的工作总和。这门课程与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包装学、食品物性学等多门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学生前期所学的各门课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应用,将所学检验方法体现至食品企业生产活动中,以能力为本位设计相关的教学案例,不再追求检验分析过程的枝节,重在整个检验流程的设计管控,才能培养出能独立进行质量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内容
为了注重对学生食品质量管控整体能力的培养,我们对本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目前,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前已学习了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贮藏原理、食品分析与检测等基础课程。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中,我们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设计、质量管理工具、抽样检验、HACCP、GMP、SSOP上,突出了教学重点,使课程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同时,为了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我们从当地企业如阿布拉馕、巴口香、新疆八大怪等食品企业中引入了切合当地实际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对食品质量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由此在实际应用部分方面安排较多的课时,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具体的指导教学,制定出符合新疆地域特色的《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方案。
三、教学方法
把以教为主,改变为以学为主;把以内容为主,改变为以问题为主。学生只有学到了知识,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更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解决企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以培养工科学生的能力为主。讲授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主要采用项目管理法授课,把能力培养贯穿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项目教学法,就是以项目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采用目标推进式进行完善。如在抽样检验教学过程中,提出如何对生产中的巴口香牛肉干进行抽检?如何取样?取多少样?如何进行判断?通过对项目流程的分析,达到最终教学目标。这一过程使学生在项目的解决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同时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这些细节上若能结合区域本土特色实际的企业食品管理问题,就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达到,师生共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的备课准备中应多参观考察企业的生产实际,并多与企业交流,才能达到以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食品质量管理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手段
因为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学时少的课程,因此在整个授课时间中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在HACCP章节的讲解之中,主要采用了视频资料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在HACCP的引入过程中,让学生先观看美国牛肉企业HACCP内容的宣传片,让学生对HACCP的概念有个清楚和感性的认识。这样的宣传片学生较感兴趣,但若只通过视频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不深,看完视频后学生很快就会遗忘。因此,在接下来的课堂讲授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补充,结合学生的兴趣对HACCP的原理进行分别详细的讲述,将重点以板书的形式长时间停留在黑板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行为,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各种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板书相结合,教学效益能达到最大化。而在作业环节中,针对食品质量管理学作业,改变了以往的上一次课,交一次作业的方式,而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先把学生分成3~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然后采取学完一章或相关的几章之后交一次作业的方式,以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从不懂到逐渐理解再到完全理解,项目作业从刚开始的设计到一次又一次的完善都由学生自己负责。而对于作业的监督,采取PPT汇报的形式,对不做作业的学生扣除相应的平时分,在检查中询问难题、难点,给予集体讲解和答疑,效果非常好。
五、考核方式
考察课程学习效果的阶段,我们采用了设计论文的方式,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重点在于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我们引入项目化的设计论文方式,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食品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来具体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课程论文更有实际意义。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选择课题、制定计划、合作研究、产生结果、相互交流、撰写论文的程序,自主自觉地开展课程论文的写作。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收集、分析信息资料,形成各个小组感兴趣的课题,然后再经过充分时间的小组内安排和讨论论证,根据图书资料、网上查阅和实际调查获得对某企业食品质量管理的研究结论,完成研究报告。这样的课程论文比考试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门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方式必然要以能力为基础,用富有当地特色的企业案例资源作为教学资料,遵循质量管理的原则、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全部课程内容的讲授。基于能力导向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探讨,在企业注重大学生能力应用的今天,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 要】质量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从质量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了质量管理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如何提升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关键词】质量管理学;教学;问题;方法
质量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活动之一。 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关系到其产品质量的高低。随着全球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市场的竞争焦点已经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产品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否在市场竞争中是否能处于不败之地。因此,质量管理对于企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发展,质量管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管理理论体系,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凡与质量有关的问题,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过程质量等,均可以适用。为了使学生树立现代质量观,掌握质量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很多大学为管理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质量管理学》这门课程。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概述
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是做好质量管理的前提。要培养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就要重视质量管理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长远角度来看,推广现代质量工程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近几年,质量管理学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重视。
《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对生产流程进行质量控制和过程优化管理的工作原理,树立质量管理理念,掌握质量控制的综合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质量管理学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自身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四个问题 :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质量管理学内容涉及面广,教学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一部分高校教学时只是笼统地对每个知识点做了简单介绍,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不深刻不牢固。2、教育方式上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和实践机会较少。3、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4、教学条件较差,一方面我国有关质量管理的研究不完善,教材显得难懂,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缺乏硬件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受到上述原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质量管理学》教学效果普遍不突出。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对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就需要在本校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质量管理学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究和改革。通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不断推动《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目的。
(一)合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各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本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一定要反映市场企业的实际需求,使得课程教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避免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学校要及时更新市场需求信息,并及时作出调整。
其次,要根据本校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选择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本校的实际情况包括本校的硬件设施、师资情况和学生情况。课程内容选择时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的优选,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非重点,实现课程的科学设计。
最后,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国内质量管理学理论的不完善,导致国内有关的教材内容设计也不是非常科学合理。国内的质量管理学教材编写大多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践内容陈旧、方法简单,缺乏实践指导。使用这类教材会导致课程的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的验证性环节而存在,不符合应用型本科生的教学需求。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特点和办学特色,选择合适的教材。
(二)不断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要改革理论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听读记练”机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参考国外的教学案例和课程设计,引入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课堂上单纯的理论讲解往往比较枯燥,学生的理解有限,最终导致理论教学的效果不突出。引入案例教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力度。另一方面来说,通过让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要改善课程实践教学。首先,要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保证学生可以掌握课程设计要求掌握的质量管理技术。其次,实践课程可以社会实践形式开展,尽量做到社会接轨。比如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学习;在不影响课程安排,不占用课内学时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等。最后,为了确保质量管理课程的学生实践教学的长远、有序进行,院校应加大投入力度,建成工商管理仿真实习实践系统。仿真系统内要配备投影仪、摄像机、计算机、照相机、电动屏幕等设备,满足学生进行质量管理模拟实验和质量管理调研实验课程的需要。在仿真系统建立后,根据教学需要开设校内仿真实习课程,安排学生进行校内仿真实习,从根本上确保学习的有序进行,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
2、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力度
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质量管理课程学习效率提供了物质保证。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PPT课件、多媒体教学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在课堂上采取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采用大量的教学图、表格、图像、视频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和补充,使讲解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后,使用网络论坛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如布置论坛作业,让学生在论坛讨论中对内容有更深的理解;通过QQ、E-mail答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等。
(三)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才能了解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信息反馈工作要定期进行,保障所反馈的信息的实时性。信息反馈工作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收集信息,二是分析原因。收集的信息包括教学方式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两个方面。首先,学校要建立教师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堂效果等。其次,要采用多种途径,比如小测试、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的信息,尽量确保信息的全面。最后,要确保所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分析原因就是要对所收集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分析目前的教学措施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经过分析,发现教学确实存在问题的,要及时进行教学纠正,制定恰当的矫正措施。信息反馈工作的目标就是对教学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我国高校质量管理学教学实践的不断升入,质量管理学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设计也必然会逐渐走向完善,不断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质量管理人才。
摘 要:食品质量管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结合食品质量管理教学的实践,对CAI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开发的思路、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使CAI课件与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能有机的结合,提高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CAI;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
食品质量管理学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意识,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工学结合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可以逐步获得实施食品质量法规与标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卫生管理、产品认证等工作能力,养成自觉执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及职业道德,同时提高学生获得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较快地理解抽象的质量管理理论、怎样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等,往往是授课中的重点和难点[1]。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可以把抽象的食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和企业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企业文化、质量认证等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将概念的、图形的、生产设备影像的、微观的和抽象的知识表述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易懂、声画并茂,也形成了声、光、形、色、动等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共同作用的情景,同时也帮助学生由理论认识向实践认识的过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大大提高教学效果[2]。因此,将高校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与CAI相结合完成教学任务,促进CAI课件在这方面的开发与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一、CAI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食品质量管理是食品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科技发展,食品质量管理的内容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如《食品安全法》替代了《食品卫生法》,HACCP体系逐渐完善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在质量管理教学原有的质量、质量管理概念、质量形成规律、PDCA理论、数理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质量决策、SSOP、GMP、HACCP、ISO9000等内容基础上,我们还增加了5S、质量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新七种工具等内容,使得原本40学时的课程完不成相应的内容,通过CAI的制作,可以达到信息量大、速度快、效率高的优点,可以为教师节省大量用于板书的时间,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讲解,同时还可以不断更新质量管理的学科前沿以及网络信息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图文并茂,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按照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授课教师多年授课内容、授课经验、企业实践、企业管理资料等的积累,制作了具有食品质量管理学特色的CAI课件,采用了大量flash动画,见图1,视频(如讲到服务质量特性的文明性时,引用金正昆的商务礼仪内容)及其他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做到了简捷、生动、重点突出,并通过flash动画、录像、图片、声音使授课内容更符合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也用不同颜色、不同字体突出重点内容,区分内容主次,这样通过多种方式展现知识内容,使得许多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3]。比如酒醅中酸度与酒度的散布图的绘制,用传统教学法讲授时,教师在黑板上边画边讲或使用静止的图片讲解,学生觉得乏味、复杂、抽象,而且绘出效果不理想,而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flash动画形式演示出来,学生一看就懂,直观形象容易记忆,也提高教学质量。再比如讲到5S管理内容: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时,看似简单的5个词,10个字,但真正应用到食品企业怎么能够做到5S,应用CAI教学可以连接大量应用图片,如企业的行迹定位,就是在存放工具位置上画上它的形状,工具取走,行迹仍留在原处。
3.资源共享
CAI课件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校内的精品课网络资源共享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给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进度。可以促进学生课下交流,转化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二、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多媒体CAI课件所要达到的功能,我们选择Windows为操作平台,采用Authorware7.0作为开发软件,使用Adobe photoshop进行图像的制作和处理,利用Macromedia Flash制作动画。
AuthorWare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它是以图标为基础、流程图为结构的编辑平台。能够将图形、声音、图像和动画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套完善的多媒体系统。
该课件采用了“目录树” 框架结构,层层深入,还可层层返回,也可以实现不同内容间的跳转。
课件包括电子课件、案例分析、录像、试题库、教学队伍、课间音乐等6个模块。
电子课件为最主要模块,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质量与质量管理、第三章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第四章质量成本管理、第五章现场质量管理、第六章GMP与SSOP、第七章HACCP体系、第八章ISO9000管理、第九章企业文化等九大章节内容。各章节的知识图片、文字、声音、录像、flash动画等多种方式实现,学生可以进入自己想学习的任意章节。美观友好的界面及丰富的内容,使学生能在欣赏的同时,更容易理解质量管理的内容。
案例分析模块包括国内外食品安全的重大事件案例、企业安全管理案例、企业文化案例、法规标准案例等,通过按钮可以查看案例内容及案例分析。
录像模块包括乳品、大米、油脂等企业工艺及关键控制点录像、商务礼仪录像、先进管理理念录像等,进入录像演示模块,选择想要了解的录像,点击后打开播放,显示作品所需的播放时间, 也可中途停止, 进入另一播放内容。
试题库包括含5 种题型:填空、概念、选择、简答、论述,有些题是用于检测、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些则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拓宽思路。点击题型还可进入练习状态, 对于填空、概念、选择等客观题用“√”代表答对,“×”代表答错,在提交后可自动统计答对数及百分率。简答、论述等主观题则只给出参考答案或设立讨论, 让学生进行参考对照或进行讨论。
三、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的实际应用
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已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上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课件以陈宗道主编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为蓝本,配合几百幅的彩图、flash动画,信息量大, 结合教师生动的讲解扩充,形态直观, 便于学习理解。同时也减少了教师画图、板书的工作量,但在扩大信息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使会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学生既要抄写大量笔记,又要跟上老师的思路去理解教学内容,这有可能造成学生跟不上老师进度,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图片、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的简单堆积,使学生只顾欣赏新颖的图片、动画,而缺乏思考,一节课下来所获甚少,可能没有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
因此,要重视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时,要避免“喧宾夺主”,不要过多运用声音、动画、色彩等手段,否则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和学习兴趣的转移,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虽然CAI课件有自身的优点,教师用于增大单位授课容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辅助教学工具,但也不能离开传统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媒介主要是书本和黑板,学生通过记笔记可以加深记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没有谁优谁劣之分。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把老师与计算机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达到课堂效率最大化的目的。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CAI课件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CAI这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必将为广大教师所掌握,他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运用CAI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教学的优势中老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组织起来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应当保留。理想的教学应该把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完美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和谐统一。CAI课件在教学实践中也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从而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促进教学乃至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摘 要:本文概述了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不同时期的内容特点,分析了质量管理思路所发生的转变,对质量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给出了全面提高我国整体质量水平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质量管理;历史进程;发展趋势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指出:二十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了解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对于做好质量工作,进一步提高对质量的认识,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质量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Ⅰ.发展进程
质量管理学是以标准化、计量及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中与质量相关内容在内的学科体系[1]。人类社会从开始有生产活动后,就有质量管理问题,但质量管理发展为一门学科则始于二十世纪初期。从实践的角度,按照解决质量问题所依据的方法和手段,一般认为质量管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二十世纪初―30年代),它来源于泰勒(Tailor)的管理思想,强调把生产和检验分开,采用全数检验的方法保证出厂的都是合格品,不足之处表现为该阶段的特点是事后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进行预防和控制;第二个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二十世纪40―50年代),其代表人物休哈特(Shewhart)、道奇―罗米格(Dodge―Roming),强调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通过控制过程来控制结果,实现“预防为主”,但该阶段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之变为少数人进行的“专家管理”,忽视了质量管理的各种组织工作;第三个阶段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Total Quality Control)(二十世纪60―70年代),其代表人物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uran)、费根堡姆(Feigbaum),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费根堡姆基于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写出《全面质量管理》一书,该阶段强调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管理生产制造过程,而且包括采购、设计直到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要求全员参与,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不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待质量问题一切按照PDCA循环办事,PDCA循环也称戴明循环,它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通过PDCA循环提高产品、服务或工作质量。有学者把质量管理的第四个阶段称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二十世纪80―90年代),强调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重视质量文化。
二十世纪随着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推动着质量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概括地说,从二十世纪初到90年代末,质量管理学科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在于:第一、将现代管理思想和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成功地用于质量控制,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第二、将系统论原理成功地用于质量管理,促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产生与发展。第三、思想观念的转变,强调以顾客为中心,把顾客的不满意作为改进目标,坚持持续改进,由符合性质量向顾客满意质量转变。二十世纪初到80年代初的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应用范围:质量管理主要用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例如标准化主要以工业产品的技术标准为主,质量管理主要以工业企业为重点,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内容。(2)对象:这一时期的质量管理单纯以产品质量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而较少涉及质量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3)层次:这一时期着重研究质量管理的概念、方法及其应用,对于与质量管理相关的经济、文化等深层次的因素研究不多。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注重新的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方法研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持续改进是组织永恒的追求,采用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来实现质量方针目标使组织在同行中更具竞争力[2]。
Ⅱ.质量管理思路的转变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生,质量管理学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从应用范围上看,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向全社会的各种组织,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政府机关、饭店服务、旅游服务、银行及其他金融单位发展,由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向服务过程、设计过程、供应和销售等过程的质量管理扩展。相应地,社会各界也更多地关注和参与质量问题,由此,推动了产品质量责任理论的产生,推动了质量立法。国家通过立法来实施质量监督,以减少质量事故的产生,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推动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2、从内容上看,质量管理已由注重质量控制向更为重视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转变。传统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在控制制造质量的同时,更多地控制设计质量。例如,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的质量损失概念和三次设计理论及由美国首创而在美、日等国得到广泛应用的质量功能展开(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方法均是这一情况的反映。与此同时,质量管理由以产品质量、过程质量为主向更为重视工作质量、管理质量转变。ISO 9000族这套管理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热烈反响就是例证之一。
3、从研究对象看,正由企业的质量优化这一单一目标向同时注重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综合优化的目标转变。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e System)展示了这一方面。CIMS把一个企业从市场调研、设计、制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全部用计算机进行控制和优化。在工业发达国家,很多企业已经把质量与生产率的同步改进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目标。实现企业的多目标的综合优化及自动控制,是质量管理的发展需要。
4、从层次上看,正由单纯地研究质量而向更多地研究与质量相关的更高层次的经济、文化因素转变。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质量经济学和质量文化理论。质量经济学研究质量形成的经济规律,分析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对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的作用。质量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以质量价值观为核心的质量意识、质量道德、质量行为、质量规范,以及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总和。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质量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之一。
5、强调顾客满意,强调顾客满意是近年来质量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而顾客满意度指数也成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指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顾客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市场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把顾客作为争夺的对象。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如何是组织生存的关键所在。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必须持续改进以增强顾客满意。
6、追求超越的质量水平,在质量管理领域兴起的六西格玛管理要求产品和服务的单位缺陷数仅为3.4ppm,西格玛是对质量好坏的量度,是指某一过程能产生完美无缺的工作能力,在高西格玛水平上运行可以缩短运转周期并达到顾客完全满意。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追求卓越质量,采用“六步法”达到顾客满意,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新的质量理念、质量文化、质量价值观的综合。
Ⅲ.质量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的质量科学将更注重信息科学的发展对质量管理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的出现,质量管理将注重客户关系管理,以顾客为中心,满足顾客要求并超出顾客的要求和期望。质量管理在以下方面继续发展:
1、注重设计质量的改进,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首先要有好的设计质量,才能按照设计的质量要求去生产。与设计质量相关的质量功能展开、试验设计、线外质量控制、质量并行工程的理论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实践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2、社会质量监督系统的质量法规将更加完善和严密,加强质量立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的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全社会的质量监督网络,开展世界性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3、各种管理体系标准会进一步增加和加强,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OHSAS18000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等标准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并且融合为组织的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会有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国际标准出现。
4、质量管理与计算机的应用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将不单纯用于生产过程的在线控制,在质量决策、质量诊断、质量监控网络、并行质量工程中得到应用,为新的质量理论的出现创造条件。
5、更加注重过程管理和系统管理。运用过程控制的方式和系统管理的思想,把相关的资源和活动都作为过程来管理。采用过程控制的方式把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又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系统管理的思想是针对制定的目标,去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6、质量将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高新技术的质量得到重视,注重研究质量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生产率同步改进等之间的关系,质量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Ⅳ.结论
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为我们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我国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面临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我国整体质量水平:
1、注重跟踪国际质量管理理论的新动向,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各国质量管理的经验。深入学习和研究国际质量管理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及时系统地向我国质量管理界翻译或评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方法和著作,注意兼容并蓄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的先进理论。
2、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质量战略规划应随着质量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基于质量的战略以满足顾客为中心,将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阶段。围绕设计、生产、售后服务整个过程中制定质量战略,随着质量理论的不断出现不断调整质量战略。
3、加速高素质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目前,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正式出现,仅有极少数高校将质量管理作为专业方向在发展,束缚了专门质量人才的培养,而在美国高校中质量管理作为一个专业,人才培养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此外,现有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从2001年开始的质量工程师注册考试情况来看,及格率较低,仅为20%左右,还有大量质量管理专业人员没有报考,国家必须加强质量人才的培养,以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质量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