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7 04:02:48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阅读教学的本位就是对言语形式和表达技巧加以感悟、品析、玩味,以及对言语形式蕴含的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针对文本特点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近言语形式,品味言语形式,把握言语规律,增长言语智慧,提升表达能力,获得人文精神的滋养。
一、在诵读中感悟
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在诵读中欣赏景物,感受整体美;在诵读中揣摩句子,揣摩语言美;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领略意境美;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塑造心灵美。比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的最后一段时,先让学生诵读第二句话,然后去掉“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再让学生在诵读中比较、揣摩,从而领会“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刻画出了侵略者破坏圆明园时的疯狂、野蛮。如果去掉这些词语,侵略者那种猖狂、野蛮的形象就荡然无存了。诵读时,对“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要读出重音,读出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这样诵读以领略文字之妙、语言之美。
二、在比较中领悟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运用比较,可以领悟言语形式的最佳表达效果,感受语言蕴含的情感。比如教学《慈母情深》的这句话:“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首先,聚焦“立刻”一词,让学生快速、不换气的朗读,体会“立刻”;其次,让学生找出“立刻”的近义词“马上、赶紧、迅速、立即”;然后,比较朗读两个句子,体会原句四个“立刻”给人的感受──藏着母亲工作的“忙碌、枯燥、乏味”,藏着母亲的一片“深情”;最后,带着这种感受朗读句子。这样比较,不仅让学生懂得了写文章要注意词语的锤炼,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词语的选用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
三、在想象中感受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现象经常存在,所以阅读时要放飞想象,以感受事物的形象,体会言语形式的魅力。比如教学《慈母情深》的片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首先,读一读,说一说这组句子的表达有什么特别之处?接着,改一改(改成通常的说法),读一读,说一说,这两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你读出了什么不一样的感觉?然后,仔细品味:作者看到了怎样的一个背?在作者的记忆中,母亲该拥有怎样的背?转过身来,作者看到了母亲怎样的一张脸?在作者的记忆中,母亲该拥有怎样的脸?作者又看到了母亲怎样的一双眼睛?母亲啊,你曾经挺直的背哪里去了?你曾经光洁的面容哪里去了?你曾经水灵灵的眼睛哪里去了?……这是一个“特殊的言语形式”──这组句子主语后置,形成排比,如同电影里的一个个慢镜头,把母亲的疲惫、辛劳、衰老,放大呈现在读者面前,把作者的愧疚凝聚在字里行间。教学时必须紧扣言语形式背后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生发补充,揣摩探究,层层剥笋,可以深入体察“言语形式”背后深刻的意蕴和浓烈的情味。
四、在联系中品味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要联系生活实践或人生经验。阅读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要“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茅盾语),进而理解语言文字的要义,晓悟情趣,诱发语感,让学生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我的、独特的体验。比如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的这句话:“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首先读句子,说意思: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止一条。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就要寻找另一条道路。然后,让学生举例来说明:有一次,碰到一道数学难题,我尝试了多种方法都没有成功,只好置之不理,暂时放弃了。晚上,我请教了隔壁的大哥哥,他三言两语一点拨,我豁然开朗。这说明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解题的办法不止一个,自己的实力不行时可以向他人请教。这样联系生活来品味语言,学生对文本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就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五、在写话中内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阅读教学应努力营造一种调动学生知识积累,运用言语形式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言语形式,让学生动笔仿写、扩写、补写、续写,从而不断积累、丰富语言,达到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境地。如蒋军晶执教《月光曲》一课时动情地说:“同学们,贝多芬这时候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再想什么呢?请再次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此时的“写”,是有前提的,学生假设是贝多芬,被盲姑娘深深感动,他们进入了角色,体会到了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变化,能够入境地去揣摩贝多芬的想法,也乐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设计这样的动笔写话,写能促进深入地读,读穿插着写,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资源,让学生以课文为载体,以课文的主要内容紧密相关来收集各种信息。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方法,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教会方法;拓宽途径;总结积累
步入新世纪,我们已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当今素质教育中,知识不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而获得。也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教学中,把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甚至是学生无法看到的事物,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来填补这一空白,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搜集信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活学生主动探究,引发其获取信息的欲望。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就是学生阅读的典范,其内容包罗万象,所展示的信息量非常大。教师可通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教学《草船借箭》,可在课外指导阅读《三国演义》节选等;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可激发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和的生平事迹,能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课文;教学《长征》,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了解长征的历史及一代伟人的风范及崇高品质;教学《威尔斯的小艇》,可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意大利风土人情的资料,了解异国风情,有助于对课文的准确理解。这样做当然是费时费力的,一开始,学生总觉得很麻烦,只有少数的同学进行了收集。针对这一问题,我采用了积分制,对每次能在学习新课前主动收集资料的学生,除了给予精神上的奖励外,还在他们的积分册上加一分。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无形之中,让孩子自身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赶、学、比、超的意识,收集信息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二、教会学生搜集信息的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资料的收集还处于起步阶段,收集信息不是拿来长达三四页的电脑资料,课堂交流时,长篇大论。收集信息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外收集、筛选和课文学习有关的材料,并在收集的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老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地彰显出来,让学生以课文为载体,以课文的主要内容紧密相关来收集各种信息。
我在布置学生搜集的任务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搜集的具体内容,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将要搜寻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并预先让同学们说一说,你打算到哪儿去找资料;搜集到资料后,让他们讲一讲,你的这些资料是从哪里找到的,找资料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后来是怎么解决的。有的同学,历尽千辛万苦仍然一无所获,我们就让他谈谈他的苦衷,并请大家帮他分析找不到资料的原因,帮他想想办法。这样,学生有了方法和目标后,逐步减少了搜集的盲目性。如在《第一场雪》一课初读课文时,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我把“下雪对人们还有哪些好处”确立为本课研究学习的知识点。这时,学生的兴趣大增,或向家长请教,或上网查询,或翻阅图书,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多种途径从多个角度研究探索,总结出下雪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不下二十几种。通过这种课前大量的针对性收集,课上的重点深入交流,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深刻地体会到了收集信息对学习的积极作用。
三、拓宽学生信息收集的途径
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我们指导学生可以从网络、书籍、向家长口头请教等多种途径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一)网络收集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成为跨时空的大型全球“信息中心”,通过网络可以查找到许多集合了形、声、色等的丰富信息资料,效果是其他途径所无法比拟的。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家里上网查资料,如果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可以上网的话,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室电脑上网查找。
(二)书籍收集
基于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生活水平,一部分学生会受到上网条件的制约,无法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因此书籍收集始终是信息收集的重要途径。书籍的来源可以是家庭藏书、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书店、报纸杂志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做笔记、作批注,指导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来帮助收集资料。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电视收看、广播收听、向人询问等方法来收集需要的信息。
四、善于总结,巩固积累
收集的资料并不是课上交流之后就将它弃之不顾,而应该让学生善于总结,巩固积累。我经常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指导学生设立“采蜜本”,一边查阅,一边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简要摘录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指导学生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及网站地址等有关信息,以便今后进一步查阅。还注意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摘记,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摘录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通过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走进社会、走进自然,遨游于信息的海洋之中。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真正地融入到学习中,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对知识的获得有赖于阅读。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对小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时,应顾及学生的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要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牧场 生。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指导学生阅读的前提条件
每接触到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解读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有机结合,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时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诱导,使学生的阅读达到准、深、活地理解文本的目的。比如教《放弃射门》这篇课文。当拿到文本,从反复的阅读中知道了作者讲述的是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球星福勒为了避免对手受伤而放弃一个极佳的射门机会,表现出了他极为高尚的体育风范。当在聆听文本录音时,也讲读出了自己。于是在头脑里将收集到的信息结合自身原有的理念,形成了一个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球星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
二、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不管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还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或编者之间的对话,其宗旨都在于每一个学生个人。因此,必须要强调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至于文本的意义,要结合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去探究、去发现。
如在《鲁滨逊漂流记》一文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让他们默读,接着让他们提出问题。很多学生都高举小手。有的刚问“漂流记是什么意思?”马上就有人回答“鲁滨逊漂流在荒岛上所记下的记录。”还有人补充说是一段“生活记录”。在肯定了他们的回答后,再问鲁滨逊在岛上过了一段怎样的生活时,举手回答的人更多了。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再加上教师的旁敲侧击,就很容易读出文本真正的含义,从而体现了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生活经验是不一样的。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包括学生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地方作出反应;甚至是结合文本内容而产生的“突发奇想”。
如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迷》一文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讨论中,学生各抒已见,结合在电视资料中对宇宙的了解,有的学生说“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有的还告诉大家“据宇宙飞船探测到的事实判断,火星上不具备生存的条件。”也有人抛出“我认为除了地球之外,也许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只是还没发现罢了”的“高论”。通过学生大胆的交流讨论,学生在不自觉中就达到阅读的目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四、注重知识体系的纵深联系与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去思考,将知识面纵横比较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先取多方面的途径,让学生在“乐学”的基础上“善学”,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在教授新的课文知识的时候要改变以往老师说教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老师”。如在教《为人民服务》一文时,首先要布置好学生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们分小组联系时代背景把“为人民服务”提出的缘由、发展等整理组织好,还要准备1-2篇关于“为人民服务”的课外文章和故事。课堂上派选小组代表发言讲解,结束后学生和老师互相发言,经过讨论,是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文的相关知识。最后老师还可以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自己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计划。通过创新组织课教,不仅可以让同学们主动掌握了某一事件的知识体系和纵深联系,同事也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品德情怀。
指导学生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把握上述几个环节,不离开与文本的对话,一定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 要: 如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对阅读能力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不仅体现在教学大纲与日常教学中所占比重加大,在各种活动及竞赛中阅读能力也同样不容小觑。教师对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各出奇招,各显神通。晨间是非常宝贵的一个时间段,晨读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晨读 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课上老师都较为重视阅读,想让每名学生都有锻炼与提高的机会,但每节课的时间实在有限,除去复习、教授新课字词、了解作者等基本环节外,可以用作阅读的时间便十分有限。课外教师会布置相应的阅读内容,但实际执行起来,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阅读任务。晨读可以解除这些弊端,因为晨读时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可以安排负责此工作的同学监管,尽量让其发挥作用。下面简要谈谈晨读的优势。
一、晨读可以将安排的阅读任务面向全体同学
一般情况下,每位班级的班主任都会布置一定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早自习时间完成,那么什么任务最有利于学生学习呢?多数老师会选择阅读,每天清晨我们进入校门,首先听到什么,肯定有人会说是“学生的琅琅读书声”,这也是我们喜欢听到的。早晨学生到校后,由老师事先安排阅读任务,便可以统一行动起来,这就是面向全体同学,有哪个同学想偷懒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所有人的任务是一样的,如此早自习的时间便会充分利用起来。如果没有晨读安排,那么学生可能做什么的都有,组织纪律不便管理,就连学习有的学生可能也会投机取巧,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此方面,还需要老师仔细研究,尽可能地激发每位学生的兴趣,通过晨读训练,真正把阅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晨读可以将阅读任务落到实处,有负责监管验收的同学
布置晨读任务时,老师大都会在学生中选择一位有威信的、有能力的学生负责此项工作,把任务布置下去后,与该同学交代明白如何辅助管理,让学生们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晨读的作用,收到良好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表现出优秀的综合能力,在学生中培养出有能力、有威信的同学,让其在晨读时间段进行组织,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教师安排的任务顺利、保质保量地完成,这对整个班级的成绩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如:负责的学生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练习后,该负责的学生可以逐一检查,看看同学的阅读效果,发现不足的可以着重练习,有任务完成不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其提高。这就是监管与验收的作用,既有监管又有验收,那么晨读的效果一定会达到教师的期望值。
三、晨读有利于互相提高、互相进步
在晨读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阅读声音洪亮,充满感情,而且有互相竞赛的成分,这样效果就更好了。这往往表现在同桌之间互相比较,前后桌之间、每个小组之间都会产生竞赛的时候,互相比拼读的声音、读的流畅、读的感情,等等,教师常常在教室外不看教室内的现场状况,都能猜到里面是什么场面。有时,学生间会把所发现的问题与存在的错误互相纠正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哪里读错了,语气、情感不对,都会一一列举,这种既竞赛又互助的学习方式是难能可贵的。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水平便自然得到提升,教师在观察一段时间后,把不足的地方再跟同学讲一下,使其阅读能力快速提高。
四、晨读的时间段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早晨的读书时间是最好的,这个时间段学生的记忆力最好,注意力最集中,最有精气神,这么好的时间段给了学生练习阅读,如果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就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了。实践证明,利用与广泛开展晨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是大有作用的,即使是阅读水平很低的学生,在一个学期的晨读训练后,变化也是很明显的。因此,老师应该在晨读上多下工夫,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老师要认真考虑晨读任务的安排,有的老师安排的是经典诵读,有的安排的是课本中的阅读任务,有的安排的是名人名言,还有的安排了名著,等等。这就要看每个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要考虑学生的阅读水平,不能好高骛远,适得其反,也不能让晨读任务过于简单,反而不能起到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被高度重视的情况下,能很好地利用晨读训练,将会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也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这是国家教育机构从课程的高度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语感。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是何其重要。那么, 什么是语感?为什么要培养语感?怎样培养语感呢?
1.培养语感的认识
什么是语感?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和不确定性。在近代语文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丐尊先生,他把语感定义为对文字的灵敏的感觉。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叶圣陶进一步倡导语感训练,叶老先生把语感的对象由"文字"扩大为"语言文字",基本见解和夏丐尊先生完全一致,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能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语感"。8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将语感拓开了又一个层面(语言文字的结构形式和表达的层面),他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2.培养语感的意义
语文文字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人类使用,要想很好地使用这个工具交流思想和情感,参与社会交际,就需要具有良好的语感。,
2.1语感是人感受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人一出生就是感受语言的环境中学会听话、说话、认识家人朋友、认识世界的,如果把刚出生的孩子放进一个没有语言感受的环境里生活,他将永远不会具有使用语言的能力。
2.2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发展语文能力,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这些都与语感有着紧密的联系。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主要靠实际的听、说理解的能力。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是服务于语感的培养,如果没有字、词、句的知识的积累,语感就无从谈起。语感反映的思想感情是一种心灵的感应,一个人总是把自己接触到的语言对象,按自己的需要作出理解。这就是常说的"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培养语感塑造学生的思想感情。
3.培养语感的方法
毛光伟在《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一文中提到:"语感的培养不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创造,也不是教学模式,而是对影响人们多年的通过语言知识传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话写作的旧'语文教学思想的改造'。"语感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就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3.1加强朗读,感悟语感。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读,可以调动学生的眼、口、耳、脑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过程,做到"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3.1.1教师范读。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教师,他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感情,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用真情拨动儿童的心弦,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与"催化剂"。
3.1.2学生自读。培养语感关键在于自己的语文实践,教师要重视多读,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在谈到多读时说:"读之,须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基础阶段,语感的培养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多读包含着一篇多读,一篇文章如果只读一两遍,只能了解大体意思,多读几遍,尤其是感情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就像《日月潭》 这样的课文,没有反复的多遍练习,学生根本达不到会背这项要求。多读还包含着读多篇文章,课文只是范例,语感的培养和提高,仅读课文是不够的,还应指导学生选择适合年龄和心理特征的读物,以及其他一些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阅读。从语文角度来讲,不仅要读故事、童话、寓言,还要读诗歌、散文,不仅要读中国作品,而且要读世界各国的作品,不仅要读中国现代的作品,而且要读中国古代的作品。
3.2引导思考,体味语感。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
3.2.1培养语感,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受,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如"翠色欲流"一词,可引导学生读这段话后这样理解:那无边的草地好像是用绿色拨洒,颜色是那么绿,那样鲜,那样浓,那浓浓的绿色,饱含了水分,好像凝聚成一个宽阔而碧澄的水面。这是多么美的景色,一个"流"字把意境写活了。经常这样的品词、析句,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力就会敏锐起来。
3.2.2培养语感,应抓住文章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捕捉语感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领悟,体会情感。课文中有些词句虽然不太深奥,却十分精妙传神,引导学生反复琢磨体会,感受就深刻许多。在平时教学中,能经常带着学生品一品课文中使用得当的词语,并说说好在哪里,久而久之,学生在说话写话时便斟词酌句了。 3.3启发想象,丰富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语感培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于有字处想无字文",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鸟的天堂》中这样写道:"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里的"热闹"并非只有听觉感受,其中还包含着视觉、运动觉、空间觉等多种感受,其形象很丰满,是一种立体形象的感受。在教学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一边在脑子里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一边诵读,读出"热闹"的感觉来,读出作者欣喜的感觉来,读出美的感觉来。
3.4注重积累,内化语感。语感虽然以感受为基本形式,是一种心理体验,然而有生活才有体验,有对语言文字的感性积累才有理性的妙悟。这种积累既是生活的积累,也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只有重视积累,才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感,并在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中显现出来。
3.4.1生活体验的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由此可见,生活是培养语感的摇篮,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语感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
3.4.2语言材料的积累。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因此,重视语感训练与语文知识教学的结合,把识字、学词当作语言积累的基本起点,因为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学生的语言运用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做到读文时通顺流畅,谈话时妙语连珠,写作时文思如泉。
总之,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的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直觉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语感的培养会在语文教学园地里开出更加艳丽的花朵。
【摘 要】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和中心环节,其主要是给学生阅读的知识与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教学中动脑、动口、动手要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从而掌握知识,拓展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阅读;质疑;体会;尝试
深入教育教学,开拓创新,师生团结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新主流,是充满“新鲜味”的主渠道。对于我来说,在教学中大胆地去设想,利用好充足时间钻研探索,抓好机会,去及时地尝试与总结。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有几点教学尝试,以供同行商与参考。
其教学尝试可概况为:三点一线》(三点:自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分角度谈体会;一线:坚持阅读一贯制。)
1 坚持阅读一惯制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此格言就充分说明了坚持一贯制阅读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好习惯,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比较好地掌握学习课文内容的主动权,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在教学活动的至始至终,要坚持好、贯彻好“一贯制”阅读,就拿阅读教学中尝试性的“三点”来说,特需去这样做,有哪方面的难点,通过阅读的渠道去质疑、去讨论、去解疑。
2 自读课文
就是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去熟知课文,需解决好以下问题:
(1)以及掌握课文内容中难读准的字。例如: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选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灯光》一文),其中“倚着”、“夹着”、“拿着”这些词语中的“着”它的语音为zhe;而“划着”这个词语中的“着”,其语音为zháo。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有责任……(选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为人民服务》一文),其中“困难”一词中的“难”应读为nán,“受难”一词中的“难”应读为nàn。
我进行这一项教学活动,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容易读错字音的现象,基本能达到正确流利地去自读课文,去确定难读字的读音。
(2)勾画及理解课文内容中的好词及好句,每篇学习的新课文内容中,总有一些较陌生而具有一定新颖性的词语和句子,需去做相应的标记勾画和理解。例如:“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与“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这两句是前后照应的句子。(选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句,(选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詹天佑》一文)。
对于一些好的词语,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查找资料)和联系当时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去掌握。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已无意识地积累了大量的词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就为更好地利用词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一些好的句子,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说一说对句子的理解情况或对句子喜欢的原因。总之,这样的教学环节,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词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基石”,同时,学生也有了一刻写作“定心丸”,并对理解课文内容有了很大的帮助,为以后将要进行的教学环节铺平了道路。
(3)学生自己选取喜欢的段落。教学中,学生总爱去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很好地,仔细地、认真地进行阅读,并有意识地加以思考与理解,很特意地说明自己喜欢有关段落的原因,其中很自然地谈出了对段落内容丰富的理解。教师“趁热打铁”巧妙地去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熟知程度及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这样,比起以前对整篇课文逐段了解内容,既省时、又注入了新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浓,何乐而不为呢!
3 学习课文内容
师生间的教与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扬平等互助合作的学习精神,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立好足,找出疑问点
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立好足。找出疑问点,应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从课题入手――抓住重点字、词、句――内容次序――作者的写作思路及特点。
3.2 依据疑问点,学生自己质疑
学生自己沿着找出课文内容疑问点的思路,进行有质量的质疑,提出带有链索性的问题,要带有文章的灵魂,韵有文章的精髓。例如: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困难的?最后,世人又是怎样评价詹天佑和中国人的?(选自小学教科书第十册《詹天佑》一文)
3.3 做到精读,自学解疑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切中问题的实质要害落实到有关的段落及段落的字词句方面,力求做到粗(精读)、细(细致)、准(准确),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去深入思考,自觉解疑。然后,教师趁有利时机,组织学生展开合理的讨论与自由交流,形成“各抒己见”的良好气氛,树立起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借此,教师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很灵活、很活跃能从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具有了初步的创造性思维。
3.4 做好点“睛”之论
这是教师的任务,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作以点评,要作鼓励性语言的评价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作以评价,有时可以作总结性的发言。点评时多用“稍作补充就会更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得很好“、”学习很自觉“、”做得很好“等词语。这样会更好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导学习的主动权,会把学习学得更好,培养起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4 分角度谈体会
这是对课文内容更进一步的升华,是用学生自己的心与事件人物之间心灵的对话,是一种感情交流,也是对学生进行了很好地思想感情方面的深刻教育,主要掌握好三个方面的角度:一是,结合课文内容谈体会;二是,联系自己实际情况谈体会;三是前者紧密结合。例如:有的学生学习了《灯光》一文后,谈到:郝副营长生得伟大,死的光荣,您向往灯光,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可我们已经用上电灯。郝副营长,您安息吧,我们一定会在灯光下认真学习,决不辜负您的希望。您好,再见!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步伐与信息教育的顺利开展,及时营造良好的互相团结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去学习、会学习,作为教师,应大胆地设想,力求实践中尝试,善于总结,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摈弃传统教学观念,谋求新的教学路子,是素质教育实质性的要求,是时代教育的呼唤,是关键 之所在。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借书》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等等。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摘 要:本文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阐述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策略,提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习惯的重要性,明确了在阅读教学中保障阅读的质与量、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自主阅读 兴趣 方法 习惯
阅读是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人格有着重要作用。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尤其重要。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的任务。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求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在课堂上保障阅读的质与量。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主阅读应从激发兴趣开始。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并能自觉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运用各种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趣方法多种多样,有导语激趣、情感激趣、多媒体激趣、活动激趣等,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利用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效果甚佳。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题西林壁》,一般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如何上好这节课,如何体现本组“观察与发现”这一训练重点?教学中可采用导语激趣、多媒体激趣开课:“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庐山玩一玩,欣赏一下美丽的风光,好不好(适时播放庐山精美的风光片)?”这样的导语、多媒体课件就像一块磁铁,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使其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进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指导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方法是语文学习指导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阅读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很快掌握知识。阅读的方法很多,比如有精读、略读、默读、朗读、品读、速读、表演读,有浏览式、批注式、摘录式等预习式阅读,还有比较阅读等。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是一条最常用、最有效的指导途径。要把阅读指导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既传授语文学科知识又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自主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不同的阅读指导。而阅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阅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一读文本,整体感知内容;二读文本,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三读文本,划出优美感人、含义深刻的句子;四读文本,品析、悟情、明理,升华主题;五读文本,摘录积累妙词佳句,日后运用;六读文本,诵读妙词佳句、精彩片断。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强化,能达到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地去解决新问题,举一反三。
其次,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多引导学生围绕“你有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展开教学,教师少些讲解、分析、理解,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去感受、去体会并学以致用。教学中还要给学生提供评价、反馈的时间、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多给学生一些肯定性、鼓励性的语言,还要尽量创设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互动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也可以被他人评价。
三、养成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地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出来,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享用不尽。”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阅读习惯一般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批注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地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一句、一段、一篇读起,一次、两次、三次坚持,不断积累经验。其次是要根据小学生缺乏自主性、自控能力比较差的身心特点,本着“提出要求、具体指导、常抓不懈、严格训练”的原则指导阅读。再次是要营造气氛,创建书香校园,合理安排阅读活动。最后是要创建阅读交流展示平台,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要把阅读的金钥匙交给学生,随时随地教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构建、自主运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能力历来被称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它既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又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张志公先生说:“阅读不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知识,它还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现实和未来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就更为重要,它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语文水平。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进行目标管理
1.1 达到一个基本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要用普通话,发音准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句子,要读得流利,不能结结巴巴、吞吞吐吐,要读出感情,注意轻重缓急,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句段之间的停顿。
1.2 注意两个方面的培养。(1)注意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培养。(2)注意学生认真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具体指认识生字、掌握词汇、理解句子,朗读、默读、背诵和复述课文;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的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指能自觉认真、独立思考、查阅笔记等阅读习惯。
1.3 做到三个结合。(1)阅读与接受美的熏陶相结合。阅读教学要把学习语言文字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结合起来。(2)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阅读以教材为蓝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阅读方法,再将课内学到的方法有目的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巩固课内知识,扩大知识面。(3)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阅读教学要学习、掌握、积累词语和句子,学习掌握文章的选材、布局谋篇、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读写相得益彰。
1.4 解决四个问题。阅读课文从宏观上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解决这四个问题是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也是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的途径。
1.5 过好五道关口。阅读教学要过好识字、释词、读句、理段和明篇这五道关口。识字关,能凭借汉语拼音,依据汉字规律,利用字典自学生字、能读字音、辨字形、明字义。释词关,会通过查找字典词典,结合语言环境等多条渠道理解词意,并积累词语。读句关,能读通句子、读出语气、理解句意、认识句式。理段关,能理清段落、划分层次、归纳段意、分清结构。明篇关,能概括内容、归纳中心、总结写法、质疑问难。
2 发挥思想教育功能
阅读过程,一般是“文字――内容――思想”和“思想――内容――文字”的双向过程。前一过程的特点是以文悟道。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进而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这是一个从文字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的心理过程。后一过程的特点是因道品文。即从中心思想出发,进一步品味、赏析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这是和前一过程相逆的心理过程,以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为核心,体现了文和道的辩证统一,也表明了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必须在“双向”过程的基本机制下,紧扣教材,发挥它的形象感染、情感陶冶、逻辑摄服作用。
2.1 形象感染。在阅读教学中,课文里塑造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常常使同学们深受感动,成为激励他们成长的榜样和力量。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正在发展,他们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具有很强的感受性。我们要善于发挥教材的形象感染力量,抓住重点的词句和重点段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英雄人物的思想、行为和品格,并注意恰当运用插图和声象教具配合讲读,以增强熏陶、感染力量。
2.2 情感陶冶。一篇篇课文是思想、信息、情感的载体,用不同方式抒发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教学需要激发作者相应的情感,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深切感受作品情感的脉搏,从而引起思想共鸣,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
例如我在教《一夜的工作》时,就十分重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始终把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一尺来厚”,“一句一句”审阅文件的情景去认识和体验总理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劳苦。又从“一个”、“两把”、“一盏”、“两杯”、“一小碟”的记述去认识和体验总理生活的简朴。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了同学们对的敬仰之情。然后,再紧紧抓住课文的最后一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并要求学生表情朗读,读出感情和语气,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
2.3 逻辑摄服。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的教育性,除了内在的思想、情感外,还有它强有力的逻辑力量。课文的思路和严谨结构,在学生阅读理解中一旦有所领悟,就会感受到课文的逻辑力量,势必会强化教材所阐述的思想、观念和蕴含的情感。
3 寻求多角色效应
阅读教学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强化角色意识,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地扮演角色,以寻求教学中的多角色效应。
3.1 兴趣的引发效应。兴趣是成功的基因。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充当角色,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写景文,可根据教材确定景点,以导游的身份安排游路,引其循路览物,触景生情;也可面对文中画面的游人的身份巧妙设问,要其介绍画面。这样,学生或者跟着导游游山玩水,或者带着游人寻路通幽,其兴趣必然浓郁。对叙事文,教师可充当角色,引其入境,促使学生设身处地理解内容。
3.2 难点的突破效应。由于水平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在阅读中常会遇到难点。对此,教师有针对性地充当角色,可以转换思维角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寓意的理解是寓言教学的难点,直接奉送寓意,学生则难以接受,而直接要其说出寓意,学生又难以胜任。如果教师有目的地充当角色,巧问妙引,通过情境创设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情景感受,则可使其顺利地悟出寓意。
3.3 心理沟通的效应。由于师生年龄水平的差异,使得师生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心理差异,这往往使教与学出现异步现象。而教师充当角色,则可沟通师生心理,促使教与学协调同步。首先是语言角色化,教学中教师须以学生的角色设计语言,要根据学生年龄、水平特点而设计语言,使语言具备孩子腔,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教师的童心。要精心锤炼语言,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准确使用以趣化语言,使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并富于幽默,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的语言要温和亲切,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良师益友。其次是情境角色化。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可随机充当角色,朗读也好,表演也好,均可参加,和学生一块玩、一块乐、一块演,这样,就能使角色成为沟通师生心理的纽带,以优化教学效果。
【摘要】小学生阅读时不善于思考,而习惯于死记硬背,这是一种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适合于阅读本身特点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如何对小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方式的训练?一般说来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图像
在阅读课文时,将文中所描述的事物,在头脑中构成一幅鲜明的图画,然后又回到课文中去进一步理解课文,形成文――图――文的思考方式。如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学生没有到过云南西双版纳,却要他们通过看图和读文去想象云南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是什么样子的,没到过永定,却要他们想象圆形土楼是什么样子的,并在头脑中通过图文把他们联系起来,想像这时脑中浮现了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竹楼傍水而居的画面。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思考境界呢?必须把课文读熟,透彻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把反映生活画面的句子联系起来想。这样,词句理解得越深,图象在头脑中就变得越鲜明、越深刻。
2、体验生活
边读边想,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事物和环境之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去体验所描写的事物和环境之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去体验所描写的事物、人物。从而获得感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教学《凡卡》一文时,文中这样写:“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有一天,老板那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别让旁人拿我的小风琴。”经过反复朗读,把自己置身于所描述的境地,就如自己是凡卡在当学徒,没吃的、没喝的、不能睡好觉等等,甚至还要挨打、打冻,与自己现在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产生对凡卡的同情感,对俄国沙皇统治黑暗社会的憎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注意联想
阅读课文不仅要认识一个个事物,而且要从一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或更多种事物,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认识能力。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文中小女孩在第一次擦燃火柴时写道:“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要让学生懂得“这火炉”是小女孩“过于寒冷,渴望得到火炉”所引起的联想。这种由写实在事物到产生联想的手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理解。而教材中有些运用象征衬托手法,就要学生运用联想去理解。比如:“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就要由“一夜的工作”启发学生联想到每天晚上都是这样度过的,这还只是一夜工作的缩影,作者发自内心地赞美我们的,事实上是赞美每天晚上都是这样忘我地工作的,我们作为中国人民要不怕艰难险阻,发挥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作风,响应的反腐倡廉。
4、发展思维
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形象语言、巧妙的联想等等,是触发学生思维想象的诱因,我们可以籍此诱发引导,教给方法,使学生不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开阔思路,开拓思维。
4.1、学会分析
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指引学生把文中的小女孩与现实生活中的你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悟出两者间的逻辑联系“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不敢回家,说明她的爹妈不疼她,第一次擦燃火柴幻想到大火炉,可以想象得到这个小女孩当时有多冷;第二次擦燃火柴,便是幻想到烤鹅,说明她现在除了冷,最严峻的便是温饱问题了。现在生活中的同学们在大年夜都在干什么?会穿不暖和吗?会吃不饱吗?两者进行鲜明的对比,进而进一步通过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当时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而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4.2、掌握规律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学生懂得:观察事物的静态要注意事物的位置、大小、形状,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描写事物的动态则要注意事物的活动变化,要抓住特点写。
5、学会推想
推想是根据已知的材料遵循其规律,推测其发展的一种思考形式。阅读中,常常把文中没有具体交代的部分,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推理、想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凡卡》一文中,从“乡下 爷爷收”可以知道凡卡没有写清爷爷的具体收信地址;从凡卡投信前没钱买邮票,所以也没有贴邮票等可以推想到“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这样的情景只有在凡卡的梦里能实现,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学生通过这样推理,就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
6、体会文中难于理解的语句
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中出现了较多意思含蓄的句子,这些句子就要我们运用体会的思考方式去理解。要体会句子的意思就要让学生学会联系有关的词、句、段,联系中心思想去理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学生只有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通过读、思、议、练等环节,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体会出这句话中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第一个幸福是指小女孩临死看幻想到的美丽景象,她当时是幸福的。第二个幸福是指小女孩死了,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寒冷、饥饿、痛苦的生活,所以是幸福的。
只有对学生进行上面六种适合于阅读特点常用的思考方式的训练,持之以恒,才能改变过去学生死记硬背的坏习惯,使他们在阅读中善于思考问题,提高阅读能力。
摘 要: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语文教师应该多选择与生活相关联的阅读文章,通过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能力与阅读能力,使小学生对语文阅读更加有兴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教学的效率,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争取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与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辽宁省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语文阅读的要求更加严格,语文教师应该从广度与深度上都更进一步地深入,通过多种途径,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营造出更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
一、提高课堂活力,营造课堂氛围
由于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小学生,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与自我观念,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与个性等都有着非常强烈的主观意识,他们不愿意成为教师灌输知识的工具。所以,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和沟通,提高课堂的活力,为学生营造出更加融洽的学习氛围,从而能够把传统枯燥无味、呆板、机械的阅读教学过程转变成为更加富有生气与活力的课堂。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给学生找一些故事性的文章,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简单的记叙文入手,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二、活用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要想优化小学语文的有效阅读教学,教师就应该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录音机、计算机等多种现代化的设备,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与生动性,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能够产生自主阅读的愿望。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音乐、影视作品或者话剧等,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如果想让学生持续这种自主阅读的习惯,教师就应该进行不断的鼓励与引导,让学生通过合作与探究,形成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模式,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并且能够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反思自己对阅读理解的差异,学会更多的思考方式,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两个小组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之后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阅读交流会,让学生先讲述该文章或书籍的大致内容,并讲述自己对读书的感想和体会,这样能让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帮助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会更多的阅读方法和思考方法,不断地提高阅读效率。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就应该从小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变换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除了本文所提到的优化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选择更加贴近生活的阅读素材,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阅读内容更加的感同身受,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因材施教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不同的特长。
(作者单位 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甜水满族乡河沿小学)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得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阅读还能够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味。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体;习惯;体验性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这是小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阅读教学应顺应这一规律,让学生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正如张田若先生所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由此可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的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一、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课题教学时,教师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理解,这只能说是教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阅读。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时又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或倾向。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它跟兴趣、气质、能力等是构成个性化行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性格特点。从生理机制来说,习惯又是后来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终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身的一件大事,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指出,“如果你能引导学生迷上读书,那么你所影响的不仅是学生的未来,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下一代孩子的未来”。但针对当前的教育现状,他又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过去重视孩子们如何阅读,而忘记教他们如何自愿地阅读。”可见,帮助学生从小学会阅读,学会有成效的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语文教学头等重要的任务。在现实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有书可读,引导他们利用压岁钱或平时零用钱选购一些少儿课外读物,并让他们每周挑选好的文章或故事在班上朗读,让学生听后评议。笔者还组织小学生开展讲故事或朗诵比赛,评出“故事大王”或“朗诵能手”。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教师若提出了某项要求,就要抓住不放,不能时紧时松。尤其是在良好的阅读习惯尚未养成的时候,在有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某种不良的阅读习惯的时候,更需要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长此下去,将会对其他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三、进行体验性阅读教学
“读”是主旋律,已成为当今小学语文界的共识。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指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读,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因为小学生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我们可以把画、唱、演等活动形式引入课堂,将学生带入意境中,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要注重对学生体验过程的评价,以决定学生体验的价值取向。在教学中,还应积极开展拓展性活动,如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写自己的心灵轨迹、走出课堂体验生活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积累有关体验奠定基础。
总之,通过体验性阅读教学,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积极促成体验性学习。
一、 提高小学生创新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首先,提高小学生创新阅读能力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实施兴国安邦战略的一项关键性决策。而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要靠教育,小学教育是这种人才培养的奠基阶段,我们必须从小抓起,通过学校创新性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性地学习,切实培养年轻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其次,提高小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是适应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规模和培养能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但是应试教育仍影响着民族文化素质,成为青少年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障碍。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能力。因此,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而且,提高小学生创新阅读能力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所以,在阅读中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创新潜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保证。
二、在阅读中,实施创新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
1.科学原则。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在科学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从一开始就教育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时,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在有了新的主意或新的想法之后学会自己去验证,包括去收集相关的材料、相关的信息,以及如何去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最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去检验。坚持科学原则是创新教育的基石。
2.开放原则。与封闭式教学相对,让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注重联系实际进行教学。传统教学往往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中,注重学生接受式学习,认为学习书本知识才是最有用的。显然这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如果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将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通过发展感性认识来触发其创新的灵感。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打破书本的局限,要结合实际,从现实中汲取营养,创造丰富的直观,利用学生已有感性认识,来活跃学生的想象,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其丰富的创造精神。
三、提高小学生创新阅读能力应当进行的改革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听、说、读、写的训练,虽各有要求和渠道,但是其根本便是阅读教学。因此,推进语文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落实好阅读的素质教育。
1.改革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阅读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习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通过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实践操作,掌握知识,领悟学法,形成能力,并迁移至课外去学习教材以外的知识,去探索独立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教师要走出"传授式"和"应试式"教学误区。创新潜能能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以体现,首先取决于语文教师是否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观。我认为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所需要的教学观是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的主要方面,以帮助学生具备语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教学的本质内涵,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在教学中才能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才能使师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和拓展。
3.处理好创新潜能培养与阅读基础教学的关系。创新潜能培养必须重视阅读基础知识的积累和阅读技能的练习,但不是把阅读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是把阅读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实现教育目的工具。因此,阅读教学首先必须围绕阅读基础内容,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它们,建立起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
4.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材料的提供者,是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和组织者,也是学生解疑、探究的协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共同体验、讨论创造的过程。
有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阐明了读书的重要和途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告诉我们多读书对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将“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标,并明确了阅读的要求。因此,阅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帮助选择学生适合自己的书籍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喜欢知道才能取得显著地效果。兴趣可以加快获得丰富知识的进程。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实实在在对阅读产生主动的需要,让学生将阅读与自己的兴趣画上等号。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老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指导学生阅读他们感兴趣的书,来激发他们阅读的积极性。读书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由课堂向课外延伸,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要从整篇课文入手。要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重视个人阅读后感受、体验的交流,切忌肢解课文。此外,只有整体把握是不够的。阅读教学还要结合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逐渐发现、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
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断提高分析概括和品积累的能力。由词句到语段到篇章,不仅要抓理解,还要抓表达。要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闪光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迁移、运用。
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所采取的阅读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许多教育家也以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证明了他们所传授、推介的阅读方法的正确。教师有必要从中撤取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小学生推荐,使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法可依,进而增进学生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向小学生可以传授以下一些阅读方法。
(一)确定阅读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学生读物的实际来选定阅读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清代学者阮元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晒之。夫必十日一行, 始是真能读书也。”这是说精读之法。有的书要速读,那是为了快速摄取信息;有的书要精读,这是为了从内容到形式仔细地研究,做到剖析至微,以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笔法、作者的旨趣。
(二)加快阅读快速,提高阅读效率
让学生懂得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才能积极的、创造性的阅读理解。阅读时不出声,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阅读时尽力推广视读广度,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位,做到一目十行。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阅读途中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与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三)用自己的思想意识理解书本知识
读书要融进自己的思想意识,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识、经验来推想作者的思想。小学课本中出现一些古诗、古代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意义的作品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加深理解。如林巧稚说“我们要得一百一十分”,其中“一百一十分”是什么意思?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的倔强性格、不甘歧视、顽强精神、目标动力、志气骨气等“意”来逆推作者的“志”。
(四)动笔墨、做记号读书方法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认为要做书籍的主人,这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小学生尤宜采用此法,凡是好词好句用一种符号圈出, 作者的思路立意用另一种符号画出,疑难不解之处再用其他符号勾出。多读多思,勤画勤写,一定会取得成效。
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所采取的阅读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许多教育家也以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证明了他们所传授、推介的阅读方法的正确。教师有必要从中撤取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小学生推荐,使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法可依,进而增进学生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
摘 要: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写作文总是表现出:怕、恨、不喜欢、不会写的情况!小学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重难点环节,语文老师在工作执行时十分棘手和头疼,一门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不知道如何下笔写作文?东拼西凑的只为完成一篇作文,条理不清楚,意思表达不准确,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
关键词:阅读能力;教材内容;评价;兴趣
一、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训练的培养是成功写好作文的最近通道,它为作文知识的储备,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阅读能力是学生通过阅读,深受文化熏陶,主动的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写作知识做储备。而且,阅读还可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学生的写作素材丰富,语言得到锻炼,词汇在阅读中得到运用,会掌握一定的写作基本规律。
二、注重平时积累以及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作文作为语文的基础知识,阅读时一样需要积累文中的好句、好词、精彩片段。“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课文中思考练习题会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自己用心、用脑、动手去锻炼阅读的好习惯,进而为写好作文作铺垫,力争达到有词可用、有话可说的效果。
三、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坚持写日记是写作练笔的最好方法和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广泛多样,学生可以切身地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经历到的、想到的事情挥笔无拘无束地记在日记中,这样学生就在自由表达的空间中将真实的事情记录下来,为写作做了很好的培养训练,写作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老师按时的批阅日记,写的好的语句老师要给予表扬和赞许,写得不好的地方,老师和学生一起看内容,老师指导修改,学生在轮流交换意见中及时改进,在工作进行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真实地记录,将话变为通顺的语句阐述出来,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若再重新习的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学生对作文产生的头痛是他们的兴趣不高涨,老师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步地让学生做到乐意写作。只要教师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 青海省湟源县大华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