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02 10:49:03

序论:在您撰写生命安全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策略

摘要: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在呼唤人文关怀,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安全教育素材,从丰富安全教育文化、培养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渗透安全教育,力求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安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去。从合理整合教材内容、善于捕捉教学契机、巧妙利用教材内容、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用识字学习材料五个方面试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安全教育;策略

一、合理整合教材内容,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些极好的生命教育的题材,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美好,感受人们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如,在教学《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三个事例感受生命的存在,引导学生对生命发出感慨,并适时补充作家杏林子人残志不摧、坚强面对生活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敬畏生命、热爱生命,达到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效果。

二、善于捕捉教学契机,传授安全救护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传授安全救护的方法,润物细无声。如,在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教师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外出时如果迷路了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听此一言会发散思维,交流一些安全自救的方法,然后教师再引入课文:“这篇课文,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么解决迷路的困难的?”这样既完成了课文教学的导入环节,又向学生传授了安全救护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精彩描写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伺机讲解一些地震防护自救的常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补充一些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事件,让学生感悟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又如,《桥》一课讲的是一位老支书在山洪到来之际,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村民转移,在危难当头舍己救人的事。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相机给学生传授一些遇到危险时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措施,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安全防范技能。总之,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在备课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善于捕捉教学契机,适时向学生传授安全救护的方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注意安全。

三、巧妙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安全防范意识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小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巧妙地利用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安全防范的意识。课文《乌塔》讲述了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教师在教学时就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乌塔是怎样做到安全防范、保障自己旅途安全的。抛出这样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节奏,解决了本篇课文的难点问题,又引导了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旅游安全防范,增强了学生安全防范的意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小学生可否独自旅行”这个辩题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主旨,培养安全防范意识。

四、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颖的语文教学形式,学生们比较喜欢,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如,在开展“遨游汉字王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学生需要走上街头,对错别字进行调查,教师要在活动开始前就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联系家长,在家长的监管下开展课外活动,保障学生安全。如,在开展“走进神奇的网络世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的两面性,一方面网络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拒绝网络诱惑,要学会安全上网,避免沉迷网络。再者,为了更系统地进行安全教育,教师可开展一次“安全你我他”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动员孩子们广泛阅读关于安全知识的知识,了解安全常识,举办安全故事会;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安全知识手抄报、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开展安全教育征文比赛等。这样既让学生进行了语文学习,又丰富了安全教育文化。

五、活用识字学习材料,传授安全防范知识

中国汉字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可以挖掘安全教育内容,传授安全防范知识。如,在教学生字“灭”的时候,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火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灭火,学生会回答:“用物体覆盖,用水浇灭。”这样,教师就很容易启发学生记住“灭”的意思和写法,还顺势将灭火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为安全教育留有一席之地,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出安全教育因素,安全教育要时时讲、常常讲,杜绝安全隐患,让学生心中安全警钟长鸣,让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安全自救能力不断提升,让每个学生平安、快乐地学习。

作者:庞欣 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洛浦中心小学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残障学生是个特殊的、更需要关爱的群体,对他们的教育尤为关键,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始终保持高度责任感,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悉心培育残障学生,让他们逐步融入到社会发展中。然而,残障学生由于其身体与生理上的缺陷,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无法深入的理解,再加上他们自卑的心理,同时与外界缺乏一定的交流,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这就使得他们与同年正常学生相比显得更加不成熟与幼稚,缺乏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又由于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比较片面,导致当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会体现在人际关系失衡、自我封闭、价值观念发生偏差、无法应对生活环境带来的各种压力、不能正确地看待生命等问题,为此,残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残障学生;心理问题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指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和安全意识的引导与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并且尊重他人生命,同时在受教育过程中,增强自我保护与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残障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活动群体,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针对残障学生的身体与生理上的缺陷、自我封闭现象、严重自卑心理等实际情况,创设的一种多元化的、多维度的、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其能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直面自己的缺陷,对生命与安全具有充分的认知,能够珍爱生命、关爱生命、感恩生命,从而达到彰显个性、点亮生命,在突发情况下,要具备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和防卫能力,为其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生活奠定基础。为此,作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树立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生命安全的教育有效的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残障学生知识的引导者与传授者,更是开启残障学生心灵窗户的生命导师,所以每一位教师应该将学科知识的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珍爱生命,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一、尊重残障学生的生命尊严,帮助他们学会关爱生命

残障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心理与身体的残疾,从而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思维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也使得他们在社会中的生存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此,学校应该对残障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将先进的心理教育学的理念引入到特殊学校的教学教育中。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渗透到每门学科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社会、思想品德、语文、自然等这些学科中,充分的发掘蕴含着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素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关爱生命,充分的体现个人在社会群体的自我价值。同时,教师还应该善于发现残障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能够充分的利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教育环境中学会倾听、表达自己、自主学习、享受生活的快乐。此外,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的相关课程,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教学目标,关注残障学生的心理发展,这样就能及时的发现隐藏的危险,避免给他们自身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二、在日常的教学中,让残障学生学会体验生命的快乐

特殊教育学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于教学活动的选择,应该根据残障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实际需求,倡导生命安全的教育理念,开展多元的、灵活的、丰富的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的特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体验到生命的快乐,并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在全国爱耳日、国际聋人节、世界残疾人日、国际盲人节等这些节日上,教师们可以与学校的残障学生形成一对一的帮扶模式,对于学习与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甚至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的进行帮教、帮困、帮学,促使他们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境,以最佳的状态面对人生。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其日常教学中,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杜绝对残障学生进行人身的攻击与言语的侮辱,要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关爱下勇敢、快乐的成长。同时,教师还应该经常组织有关生命安全的主题班会或是趣味活动,例如,生命安全小知识的主题班会,增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与认知,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或是聘请法制专家,为学生进行安全知识专题讲座、观看教学视频、有关安全方面的小品表演,让残障学生了解一定的法律常识,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或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让残障学生学会在突发状况下,如何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应变能力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救技能。此外,增设符合残障学生实际状况的生活技能课程,设计便于残障学生能够接受与掌握的教学方案,结合生活化教学,强化残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特长培训内容,并且能够获得一技之长,掌握基本的生存本领,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有效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残障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有效的生命安全教育规章制度与相关评价机制,动员全校所有师生参与到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来,确定实际需求,动员各种有利资源,争取获取外力的协助,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组织整个实践活动。特殊教育学校作为残障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基地,应该充分的利用训练各类残障学生的教育基地与学校公共文化设施,积极的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与经验。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中生命的存在的形态,领略到生命的美妙;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训练、参加志愿者服务、角色体验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援助精神。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家长携手共进促进残障学生的快乐成长,定期的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问卷调查、对家长进行特殊孩子进行教育的相关培训等,利用寒暑假,对学生进行家访,让家长能够及时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家长们能够对学校教育满意,对学生充满信心。增强亲子沟通实践活动,为残障学生营造和谐的、愉悦的家庭氛围。适当的给残障学生家长布置家庭训练的任务,如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家庭劳务的训练、良好生活作息规律的养成,家长与教师在共同努力下,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与普通学校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普校学生与残障学生一对一的结对子,相互交流、相互问候等方式,让残障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健全学生的真正友谊、关心,让他们拓宽知识面,获取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同时,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教育担负着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与确保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责任。残障学生因为其身体或生理上的缺陷,常常受人轻视,感觉不被别人所关注,被这个世界所遗弃,久而久之,就会让他们产生一种生命毫无意义的错觉。为此,针对残障学生这一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实践活动,对于提高残障学生的价值观与生命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丁伟 刘丽峰 单位:白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化学特色生命安全教育途径

化学的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将:“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而生活在物质世界中的学生,除了意外伤害,其他的生命安全问题几乎都跟他们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及其变化有关。所以,在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探索具有化学特色的生命安全教育途径是非常必要的。现将笔者探索的成果与广大同仁共享。

一、以化学实验为契机,增强安全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与其他学科实验最大的区别就是时刻存在安全隐患,稍一疏忽不仅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科学性,还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所以,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增强安全意识的最佳契机。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利用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第一,深刻挖掘每个化学实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在学生初学化学时,对化学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很容易因好奇随意操作或将不该混合的物质混合到一起而酿成事故。据报道,江苏某地一名初三学生借给老师送实验用品的机会,偷偷将氯酸钾和红磷带回家,在家中将两种药品放在玻璃瓶中混合时,突然发生爆炸,结果面部和颈部受伤,还炸掉半个手指。所以,教师在上第一节实验课时,就应该强调让学生严格按要求做实验,如果想进行创新探究,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同时要求教师要给学生规范、科学的操作示范,讲清不规范操作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在做每个实验前,将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给学生以足够的提示,这样既能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又能杜绝发生事故。如,在做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时,笔者给学生的温馨提示是:盐酸、稀硫酸都有腐蚀性,取用时避免与皮肤、衣物接触;酸要取少量;观察时要从侧面观察,不能将眼睛直视试管口;点燃产生的气体时,也要注意面部躲闪等。第二,将实验中的安全问题由课内引申到课外。让学生在掌握化学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增强安全意识。如,在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时,需要将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液面上升的高度,该实验要注意带上胶皮手套进行操作,防止氢氧化钠溶液腐蚀皮肤。由此引申到生活中用含有氢氧化钠的油烟清洁剂清洗烟机时也应该带上胶皮手套,防止腐蚀。

二、以研究物质为主线,树立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化学学科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研究物质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物质。我们就应该以研究物质为主线,学习每种物质时,都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化学物质,并让学生意识到不合理使用化学物质会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1.利用物质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化学物质如,当学习软水和硬水时,学生知道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所以就指导学生要检验一下家中用水的水质,根据水质合理选择洗涤剂。再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目前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在学习化学过程中涉及到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要引导学生从物质的性质出发来科学判断食品添加剂使用是否得当,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近日,一则题为《震惊!在外面喝粥等于服毒?太恐怖了!》的帖子在网上炸开了锅。帖子称:在外食用的浓稠的粥,很有可能是添加了“粥宝”———黄原胶。这种黄原胶加入粥里后,只需用少量的米、花十几分钟就能熬制一大锅浓稠的粥,而且卖相更好。在粥中添加黄原胶真的能使人中毒吗?上海天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品研发部的陶善利表示,黄原胶是以玉米为原料、经生物发酵生产的高分子多糖聚合物,可广泛用作增稠剂。“国家有规定,粥里面不可以添加增稠剂。”陶善利称,主要原因还是为了防止商家以次充好,缺斤短两。“增稠剂也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而使用食品添加剂应该符合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由此可见,只有从化学角度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才能科学的利用物质。2.通过组织辩论某些物质的利与弊,树立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如,学习“化学肥料”一课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化肥和农药的利与弊”。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会促进粮食增产,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但是,如果只为了增产,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就会造成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甚至导致作物上残留农药,危及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健康。再如,学习“合成材料”时,组织学生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充分认识到塑料制品有成本低、易加工、抗腐蚀能力强、防水、防电、质轻、耐用等优点;同时也知道了回收废弃塑料成本高、有些塑料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甚至高温环境也会导致塑料分解出有毒成分,塑料自身不腐烂,无法自然降解,容易导致白色污染等缺点。通过上述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学生对如何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塑料制品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物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合理的利用化学物质造福人类,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充分利用为人类服务化学物质。3.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原理,学会控制化学变化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我们要促进对人类有利的变化,阻止或限制对人类不利的变化发生。而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变化的学科,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科教育功能,探究化学变化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化学变化的条件,使化学变化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如,学习了燃烧的条件之后,当想利用燃烧变化产生的热量的时候,就应该加大空气的流量或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这样既节约燃料,又减少污染;但是一旦发生火灾危害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时,就应该破坏燃烧条件,阻止燃烧变化的发生。

三、以突发事件为情境,训练生存技能

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突发事件很多,因化学知识匮乏,处理不当造成生命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所以根据相关教学内容,用突发事件创设教学情境,既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能训练学生的生存技能。如,在讲解生石灰的性质时,笔者首先给学生讲述一个突发事件,“上海前几年有一个儿童把生石灰干燥剂弄进眼睛里,家长不知如何解救,只会抱起孩子往医院赶,等赶到医院,医生检察后发现儿童的眼角膜已经烧坏,孩子视力已严重损坏无法恢复了。”接着提出问题:生石灰进入眼睛为什么伤害这样大?一旦进入眼睛后应该怎样处理?学生在这样一个真实事件的促动下,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要了解生石灰的性质,并努力寻找正确的处理方法。可以想象,如果这个孩子的家长有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就不会束以待毙,导致孩子视力受损。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生活情境为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训练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将生命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化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以化学基础知识为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使命,作为化学教师要善于挖掘与化学有关的生命安全教育素材,努力探索具有化学特色的生命安全教育途径。

作者:刘宏霞 姜国利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教育学院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命安全意识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将大学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高校教学的宗旨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绝不能忽略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要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我国目前的生命安全教育现状以及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措施出发,研究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措施

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在德智发展的同时,加强育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注意学生在体育教学时生命安全的教育,体育教师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致力于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应该以自身的教学为基础,分析生命教育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人的生命既包含本原的自然生命又包括超自然的价值生命。人的生命主要有三种形式: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自然生命的最主要体现是“活”,即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体一致,进行着自然代谢、生老病死。精神生命体现了人存活于世的意义以及人的感情层面的变化。社会生命不仅仅在于活着,更多的是反应着人在社会上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情感的交流。人的生命是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体现出来的。

1.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人的生命是与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命在于运动。几千多年以来,人都是通过运动来发展的,运动不仅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通过运动也可以增强人的心理素质。运动可以很好的服务于人类,提升人类生命的意义,最终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每个生物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人的生命亦是如此,有着它自身特殊的意义而存在着。人的生命主要的形式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者紧密相连,周而复始的存在着,三者相互协调,充分展现出人类生命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关注文化理论课,更要注重体育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提高人的生命安全意识。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现代高校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国伟大领袖曾经说过“无体是无德智也”,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全的自然生命,那么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将无从体现。人只有保证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感情世界,才能发挥人在社会上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体育不仅仅要求能够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还要求在体育锻炼中,培养人的意志力、耐力等各方面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体育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所以,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直观的引导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重视,体育学科在自己的领域发挥着它独有的魅力,各个高校应该积极的深入开展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

2.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从生命的视角出发,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发现我们国家目前的生命安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

2.1体育教师欠缺安全意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教师欠缺安全意识,会导致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发生很多危险,或是在遇到危险时不能采取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的热身运动中,教师如果不注重如何帮助学生有效预防剧烈运动导致的伤害,仅仅是做一些肤浅的简单的热身运动,这时学生的各个关节都没有活动开,这就会导致在进行正式体育活动时学生由于激烈的运动而受伤,再加之教师没有教导学生在遇到紧急危险时如何防范,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受伤就不能及时得到处理。

2.2体育教师忽视学生的挫折教育

在文化知识学习过程中或是生活中由于情感问题,学生很容易受挫折,感到沮丧,这时他们就会感到不自信、不主动的与人交流、自暴自弃等一系列消极的情绪。这时体育教师就应该积极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通过体育运动学生在运动中就容易改变自己消极的情绪,转化自己的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但是在现实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并没有重视挫折教育,这样学生就会沉浸在自己的消极情绪中,没有心情去体会体育运动的乐趣。学生的消极情绪如果改变不了,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周而复始的步入困境。体育教师应该意识到体育教学中挫折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体育教学积极引导学生。

2.3体育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的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往往忽略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师一般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只是局限于短跑、长跑等这些运动,学生往往很难形成安全意识。学校应该增设一些例如篮球、羽毛球、跆拳道、太极等不同形式的运动,体育运动的形式越多,学生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就容易形成一定的生命安全意识。

3.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实施的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显得愈发重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我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我国体育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3.1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中有关生命安全的内容

生命安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教育,它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一定的思维和一些危险训练。我国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促进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但是当前我国的体育教学中仅仅局限在学生的身体健康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生命安全教育。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不同学校之间应该相互借鉴,吸取经验,丰富教学中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有关内容。

3.2将生命安全理念带入体育教学

向学生传授生存技能、树立生命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等其他品格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高校体育教学时,教师应该时刻展现出生命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将生命安全理念带入体育教学主要有以下办法:第一,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该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各项跑、跳等充分融入于学生喜欢的运动中。这样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上,学生容易形成安全意识。第二,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户外运动。体育教学不能体现在理论以及操场这些狭小的空间,通过户外运动,学生可以充分的接近大自然,通过爬山、攀岩等这些户外运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生存技能,从实际运动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第三,体育教学时以学生为本。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学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意识。第四,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应该差别对待,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安全意识。

3.3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包容的态度关注生命

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长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类,不应该给学生带上“差生”“优生”的称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在各方面的潜力。在面对运动基础不同的学生时,即便是相同的运动技能、相同的训练方法、相同的运动时间,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包容的态度来对待领悟能力不同的学生。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的感受,应该尽自己的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感受生命的愉悦。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被赞扬和肯定,教师应该避免过多的批评学生,本着激励的原则,帮助学生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4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力度

目前的体育教师虽然有着很强的专业技能,但是仍然存在部分老师缺乏安全意识,这就导致学生的安全意识也不强。对此,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生命安全知识培训,也可以组织生命安全系列的讲座,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安全培训,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会逐渐培养,对生命安全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生就会越来越多的注重生命安全问题。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生命安全的认识逐渐增强。高校体育教学作为生命安全教育的一个平台,应该尽可能的发挥出作用。体育教师不仅仅应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应该着力于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制度,加强对学生生命安全知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为我国提供更多的综合素质人才。

作者:李晓明 张杰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高职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的思考

摘要: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自身发展,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也在于此,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对自身生命健康和安全的意识,培养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全面推进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应将生命安全教育的理念贯穿其中,一方面通过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通过个性化教学提升学生人格和心理素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要设计生命安全教育体系,制定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丰富生命安全教育方法。只有这三方面协同共进,才能使生命安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1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类物种倒退。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按照学者李力妍[1]的说法,这种所谓的“人的自然化”实际上就是强调身强体壮、具有天然的生命力是人的生命发展的朴素追求,这从某种层面上反映了自然生命。而实际上,追求“人的自然化”最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障生命的完整性。不仅是体育活动,实际上,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基本前提的。对于生命安全的教育不仅是尊重生命的表现,更有助于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项以强身健体、增强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形式,因而在保障生命安全上与生命安全教育观不谋而合。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多在劳动量较大的一线工作,较强的身体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因而,打破固有的传统教育教学形式,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强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高职生自然生命的活力,同时更有助于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从多个方面促进学生的成长,这才是现代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2生命安全教育中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2.1通过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本身也存在着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除了一些喜好运动以及体育专业的学生以外,多数学生的运动量还是比较少的,这就需要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运动量,进而逐渐增加,这是一个不断积累量变的过程。身体素质的增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日积月累的坚持与锻炼中保持一个恒定的增加过程,需要充分把握好度,不可强度太大,亦不可没有强度。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遵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笔者认为,要增进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进一步认识,体验式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学要重视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多次感知,体会完成动作时的肌肉力度、要领方法以及完成动作后带来的愉悦感[2]。只有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动作越来越完善,进而感受生命的成长和乐趣,全身心地构建对生命的感受和理解。

2.2通过个性化教学提升学生人格和心理素质

围绕生命安全教育开展的体育教学改革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新时代的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强调学生才是教育的重心。有一个良好的体魄固然重要,高尚的人格和较强的心理素质也同等重要,它有助于让学生在走出校门面对更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这才是高职体育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职责不仅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锻炼出一副好的身体,更要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其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并施以援手。不仅在体育教学中,实际上,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素质的教育还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完善开来。只有多措并举,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完善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学习榜样系列活动等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同时,还可以经常开展一些心理讲座等活动,鼓励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及时排解,避免产生心理疾病。总的来说,在全面推进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中,不仅要提升学生自然生命层面的价值实现,更要通过全面、科学、个性化的体育评价,最终实现通过体育活动引领学生和谐发展的主要目的。

3生命安全教育中高职体育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改革高职体育教学、推进生命安全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这既需要有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也需要丰富的内容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3.1要设计一套生命安全教育体系

生命安全教育观念的施行是一个缓慢渗透的过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应该将生命安全教育的理念贯穿其中,重点突出生命关怀,引导学生尊重生命、体悟生命。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设计,需要教师有充足的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储备,并且要在不断学习中内化于心。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充满生命意识的教学目标,才能有选择性地设计课程,才能科学评估教学效果。生命安全教育体系是一个统领全局的系统,它能够有效指导高职院校教师结合自身学生的特点开展更加体现生命意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不仅在体育活动中得到身体素质的提升,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养成团结奋进、坚韧不拔的素质。这才是设计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立足点。

3.2要制定丰富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全面推进生命安全教育丰富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内涵,也更加深入地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层次。这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将生命安全教育的意识贯穿其中,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既考虑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特性,从而推进学生的纵向成长,又要为所有学生制定一个科学、行之有效的内容方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通,从而提升整体水平,这是一个横向发展的过程。体育活动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要服务于生活。除课堂教学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也要充分以生活为契合点,开展更多“接地气”的体育活动形式,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总之,在制定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过程中,以上两方面都要兼顾到。

3.3要推行多元化的生命安全教育方法

生命安全教育最终要靠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施行,这是保证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一环。笔者认为,要推行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可通过情景教学的形式强化学生的课堂记忆。这主要指的就是通过利用现代化技术为学生创设逼真的环境,令其置身其中,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给他们麻木的神经以震撼性的刺激,实现教学效果的持续和教学质量的高效、生动。这种形式远比单纯、枯燥的讲解来得实际,也更加能让学生印象深刻。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在现有的教学手段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创新,这就需要切实提升教师的创新思维,鼓励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分享更多有益的经验,更好地促进教学方法的升级和多元。

4结语

体育教学是一项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形式,但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通过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改善,更要注重对学生性格及健全心理素质的养成,这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在要求。总的来说,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需要一步一步来,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需要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共同完善。只有这样,生命安全教育才能发挥重要作用,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改革。

作者:庞建民 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是一门培养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掌握必要安全防范能力的综合性必修课。学生从出生到上学,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告诉他们不玩火、不碰电、不吃陌生人的东西、看灯过马路等安全常识。生命安全教育是我们关心的头等大事,要让学生更好的成长,就要掌握有关公共安全的常识,了解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意义。但归根结底一句话,生命是无价的,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才能重视起生命的可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感人至深的案例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明白生命不可重来,同时也要懂得重视他人的生命。

二、强调交通安全

近年来,交通事故频频发生,每时每刻都威胁着我们的生命。为了有效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学生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样才不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痛苦。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中小学生社会经验较少,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让许多不良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使得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可以提高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让罪恶的魔爪不敢伸向他们。其次,学校还应该开展一些关于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讲座、校刊、宣传标语、图片展等,这样有利于引起中小学生对生命安全的重视,也可以提高他们对不安全因素的分析能力。

四、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

中小学生仅知道如何避免危险的发生是不够的,还要掌握自护自救的技能。针对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危险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办法,相信在这种声情并茂的情景下,会让学生牢牢记住实用有效的自救方法。安全教育是学校最为重视的教育内容之一,学生的安全是教育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所以初中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十分必要。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既是新课改的教育需求,也是教育行业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的趋势。

作者:魏春华 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第二十六中学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生命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1.前言

目前,高校体育活动中损伤、猝死等事件频发,不仅给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带来了不幸和痛苦,极大地打击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热情,影响了学生体质的增强。面对运动损伤逐年上升的趋势,应该引起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重视,重新审视学校体育,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体育知识学习和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2.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研究的对象

随机抽取黑龙江省14所高校35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800名,女生1700名进行体育运动项目及损伤后的问卷调查。这14所高校分别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大学、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大庆师范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齐齐哈尔大学。

2.2研究的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结合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通过互联网查询各大图书馆和资料库,查阅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数十篇,为该论文的理论分析与问卷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2.2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省14所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之后,根据本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的,设计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并针对黑龙江省14所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期中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者和学生发放3500份问卷,并回收3500份问卷,即本次问卷的回收率达到了100%。为了检验该问卷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选用了“信度折半”检验法,对问卷进行了全面的信度检验,该问卷的最终信度系数0.83;用重测法进行效度检验,两次问卷调查的相关系数为0.95,表明本次调查的结果十分可靠。2.2.3实地考察法为完全了解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随机抽取了黑龙江省14所高校进行实地走访考察,并就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咨询了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者。2.2.4数理统计分析法在得到真实有效的数据后,选用统计软件SPSS与软件Excel,进行数据分析工作与数据统计工作,从而确保所得数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研究结果

3.1高校体育教学运动损伤情况

对黑龙江省14所高校随机抽取3500名学生,其中男生1800名,女生1700名进行运动项目及损伤后的问卷调查得知:有34.0%的学生发生过1次运动伤害事故,有25.6%的学生发生过2次,还有4.5%的学生发生过3次及3次以上运动伤害事故。以上数据表明,发生过伤害的人数比较多,占总数的64.1%,且伤害事故的频数多为1次,发生多次伤害的不多。其中,男子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为,足球(27.3%)、篮球(16.4%)、田径(15.6%)、排球(13.8%)、体操(8.5%)、其他(7.13%)、羽毛球(7.3%)、网球(4.6%)、游泳(0.37%)。女子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为,田径(23.6%)、篮球(21.1%)、排球(19.3%)、体操(健美操)(14.5%)、羽毛球(8.3%)、其他(7.44%)、网球(5.6%)、游泳(0.16%)。从统计结果来看经常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排序为:足球、篮球、田径、排球、体操、其他、羽毛球、网球、游泳。损伤的部位排序为:膝、踝关节、肘关节、手腕、手指、手臂、腰、肩、眼部、其他。由此可见,一旦发生意外出于保护的下意识作用受到损伤的是四肢。

3.2高校体育运动损伤项目构成

结果显示,在学校各类体育活动中,三大球类(篮球、排球、足球)受伤学生最多,占运动损伤的41.84%;其次依次为重竞技项目(20.15%)、生存生活类项目(14.67%)、器械类项目(11.15%)、小球类项目(9.01%)、健身类项目(3.30%)。见表2。损伤的主要类型是关节韧带拉伤、皮肤擦伤及搓伤、切伤和肌肉拉伤,较严重是四肢骨折、眼部受伤、腰部扭伤、关节脱臼,溺水等。参与体育锻炼的男生多于女生,因此男生运动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大,可能与这些男生的运动跌伤机会较多有关,因为性格外向的男生生性好动、活动范围广、偏好刺激性运动。

4.讨论

4.1高校体育教学运动损伤分析

4.1.1教师方面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指导传授作用,课的组织,教材选编,教学手段的选择,安全措施的准备等都会直接影响课能否顺利进行。课中出现损伤事故对于教师方面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①专业思想方面:对于一位专业思想牢固的体育教师而言,备课、组织上课、课中安全方面都应有充分的准备。专业思想不牢固,上课责任心不强,随便应付一节课了事,不会充分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备教材、更不会在课中做好安全措施,那么课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②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方面: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是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专业技术不过关,教授的动作出现技术性错误,这样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另外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仅有满腹理论和只会自己做动作,而不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也是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③课后放松:很多体育教师上完一节课后,放松活动随随便便,每节课的放松内容相同。而不是根据本课的教材有针对性达到放松的目的,这是造成慢性损伤的重要原因。4.1.2学生方面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是教与学相互配合的,课中出现运动损伤对于学生方面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安全意识淡薄。很多学生上课前无心听教师讲的安全措施,练习时往往由于技术较复杂或难度较大而造成损伤。通过观察,有相当多的学生在活动时,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活动或准备不充分,这样神经系统、内脏和肌肉没有充分活动起来,肌肉伸展能力欠佳,关节不够灵洁、动作不够协调,就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②自我约束力差。体育锻炼中产生损伤的大多数学生大都在离教师比较远的学生,因为中学生的心理在教师附近比较约束、离老师较远就可能更随意地释放自己,加之学生没有很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就很容易出现不安全事故,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体育技能,而且更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疗的能力;③身体素质比较差。目前在校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差,由于现行升学制度的影响,繁重的功课占去了学生的课余锻炼时间,仅靠每周2节的体育课根本无法使正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各种身体素质。由于身体素质差,在完成强度较大或难度较大的练习时容易造成损伤。一些学生身体素质差、平时不爱活动,看到其他同学作一些动作幅度较大,而且动作非常漂亮,所以也想去试一下,但忽视了“循序渐进、量力而为”的原则,仅凭一时冲动,在缺乏必要的素质与基本技术情况下盲目去做,也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④恶性循环。学生身体素质差,因而怕大强度、大运动量的练习,对练习产生畏惧和厌恶,不肯主动练习,久而久之素质更差,易在练习中损伤;损伤后影响上课,导致素质更差,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即身体素质差——少练习(厌练)——更差——易损伤——少练——素质更差——更易在练习中损伤;⑤运动疲劳、心理过于兴奋或紧张。运动疲劳受伤主要是在练习过程中,反复做同一动作,使身体局部负担过大而引起的。学生学习新内容或比赛时会表现出过度的兴奋,容易发生损伤。学生在练习较难的动作时,由于心理害怕,做动作犹豫不决,也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其它,教学组织不合理,天气不好,保护措施不当,都是引起运动损伤的原因。

4.2生命安全教育方法不全面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的方法十分陈旧、落后。现存的体育生命安全教育方法主要是教师照本宣科讲授的、很少有高校开设体育运动防护课,这无疑造成了体育生命安全教育被动的局面。陈旧、局限的教育手段使得无法对所有的大学生进行全面、集中、深度的体育生命安全教育。对3500名大学生调查后,结果显示大多数学校采用日常灌输、教师讲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生命安全教育,只有13.1%的学生接受过实践演练。由于学生缺乏预防损伤常识和遇险急救基本技能而不能很好的规避运动损伤或不能在第一时间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免错过最佳的损伤治疗时机以致不能挽救生命。一份对全国普通高600余人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0.7%的学生认为现有运动防护知识的学习不能满足需求。各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应以体育运动安全为基本教学内容,并拓展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如心肺复苏术、绷带包扎、止血、骨折临时固定等急救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式,创设模拟环境,不仅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应急避险等安全技能,并培养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积极、健康、乐观态度,启发他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5.预防与建议

5.1强化学生安全运动体育思想认知

学生进行安全运动的教育知识普及,促使学生在开展体育活动前,有效杜绝思想麻痹的情况认真就预防为主思想方针予以贯彻,良险发扬体育精神风貌。

5.2强化保健指导

在授课时,教师要多进行体育保健知识在学生间的宣传普及,有效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全面促使其依据体育保健规范自觉展开运动的习惯。当学生孙佳剑: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015年第10期了解到此类体育运动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后续的运动之中,他们便会更加注意动作方面的技巧,运动伤害也即能够大大避免。

5.3提倡运动之前的热身环节,督促学生做好准备活动

在进入到正式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督促学生展开恰当的热身。对于热身的内容选择,应最大化趋于同教学的内容相接轨。准备活动能够有效提升中枢神经的兴奋,克制身体活动时出现的生理惰性,为体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进行体育热身时,教师应当做到使学生感到身体微微出汗发热即可。

5.4体育运动之后应让学生进行相应放松

通过按摩能够有效地刺激人体的体表部位及穴位,进行改善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有效地消除运动疲劳,预防疾病的产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之后,组织学生开展按摩放松,可以很快地恢复学生的精神及体力,避免学生出现因运动而造成的不良运动因素积压,导致后期运动中产生运动伤害的事故。在当前体育教学活动中,针对频频发生的运动损伤,教师应认真做好运动中各项器械设备及防护用具的管理工作,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须经常对学生施以相应保健理论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损伤情况,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孙佳剑 井红艳 李良胤 李明慧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体育课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1、认真组织教学,防患于未然

生命何其宝贵,安全重于泰山。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课上落实安全措施,引导学生树立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1)开学之际,学校应当对体育器材进行严格的细致检测,排除存在的安全事故隐患,以生命安全第一的宗旨去开展体育教学。预先考虑安全措施,做好体育课安全预案,消除一切对学生生命健康不利的外部因素,避免体育课堂事故的发生。(2)要把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去,要写好具体的教案,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备器材等诸多方面。要合理的安排体育强度、体育课密度,减少不安全因素。“身教重于言教”,体育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以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为宗旨和准绳,使学生真正领悟体育教学的意义。(3)在平时的体育课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体育活动的基本规则十分必要,一些对抗性强和游戏性活动中,如果出现违反规则的现象,就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在课前加大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基本规则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进而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包括一些专项的准备活动和身体大关节部位活动。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教法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动作技能、技巧,由易到难。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上提高纪律性,使学生有更好的自我约束意识,消除不利于学生的安全因素,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地位。(5)活动后的安全非但不可忽视,更要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因为一节体育课上完后,只有及时的做好放松活动,使学生心率平缓下来,身体肌肉松弛下来,学生的亢奋状态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同时还要安排好器材收回,保证学生安全离开活动场地。

2、掌握一定的保健知识,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加强自身学习,掌握一定的体育事故处理知识与技能,对课堂事故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到课堂事故发生时临场不乱。如:篮球活动中,一同学手指受伤,要先询问事情的经过,检查具体情况,是挫伤还是钝伤,是否是关节错位还是骨折等,考虑是否去医院检查治疗。要及时地采取措施,同时或事后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急救教育,使学生学会、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学会提高关心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的能力。

3、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关爱学生

事故发生时,我们要及时的通知医务室到场进行紧急救治,向学校领导汇报,并通知家长,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用一颗爱心去关爱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受伤的同学进行周密的救治安排,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学生会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体育教师应事必躬亲,正确引导,把学生掌握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加大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力度,预防课堂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发生比例,使体育教学在渗透生命安全教学时更具多样性、持续性、实效性,真正实现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刘宝树 单位:山东省无棣县车王镇中学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生命安全教育对育人功能的探索

1国内性教育现状

瑞典是全世界最早推行现代性教育的国家,其性教育体制健全,目前其涵盖面还在不断扩大,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宗教、法律等方面。最近,在瑞典,“共同生活事业”一词已经代替了“性教育”一词,提出了更广泛的含义。而我国整个性教育体系一直落后于时代的需求,国内目前的青春期性教育总体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犹抱琵琶半遮面。现在整个社会晚婚、晚育现象普遍,但现代人在校学习时间越来越长,这就使大学生在产生性需要与结婚之间出现长达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性等待期。这段时间,大学生很容易遇到形形色色的各种诱惑。如今,网络发达,各种媒体传播的阴暗的、糜烂的、非正面的信息铺天盖地,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扭曲。我国迄今尚无制度化的青春期性教育体系,正面教育匮乏,使大学生的性心理成熟滞后于性生理成熟,由此产生单相思、性放纵、婚前同居、未婚先孕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由于性无知导致性犯罪的现象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我们应该正面引导、积极面对这一现状,增强对在校大学生在的性知识教育。总体来说,现今国内大学尚未建立制度化的青春期性教育体系,而且基本上没有专职老师进行性教育,兼授性教育的老师,其专业素质不足。更何况我国的中学(包括初中与高中)迫于升学压力,绝大多数学校将健康教育课作机动处理,让学生自学。青春期正常的性需求与贫乏的性知识产生的不平衡及冲突,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与完善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负面影响。

2大学生生命意识与生命价值观薄弱

2.1大学生自杀现象

几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呈逐年上升趋势。据调查,我国大学生自杀率约为万分之二。笔者认为,促成国内大学生自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成长期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尤其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重视。大学生自杀现象是现今青少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价值观扭曲、对待生命态度等问题的一个侧面的表象。大学健康教育应该对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即生命态度加以重视。

2.2大学生轻忽生命现象

可能有人注意到了,近年来,随着毕业生离校或寒暑假的到来,大学校园内就会出现一批流浪猫与流浪狗等小动物,此现象呈逐年递增趋势。据了解,现在大学生出于孤独、好玩、显摆、讨好朋友、从众心理等不同原因,在读期间会购买宠物狗、宠物猫、宠物鼠、宠物兔、宠物蛇等,由于喂养不善造成中途死亡、恶意致死以及毕业离校不能带走随意丢弃等现象时有发生。从此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青年大学生中存在对生命的轻视现象。另一方面,从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上不断有女大学生人流、堕胎、甚至在厕所自行生产后弃子等事件。种种现象都表现出大学生轻忽生命的现象。

2.3大学生恶性伤害他人事件

近年来,大学生恶性伤害致伤、致死等案件时有发生,如药家鑫杀人案、留学生刺母案、成都大学生于厕所刺杀女教师、中国留学生刺杀导师等恶性案件。很多大学生犯罪的原因都是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及所谓的自尊心,还有的是出于报复的心态。究其原因,根本在于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的目标远高于现实,而现实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由此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正面教育引导的匮乏,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抵御挫折的能力弱,心理干预不及时等,导致各类恶性案件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以上现象都体现出了大学生对生命的不重视,对自己生命的舍弃、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对其他生命的轻忽。大学教育并不只是专业学习教育,更应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要重视其人格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自我价值感,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确立对未来生活的合理规划,成为合格的、健康的人才。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辅助单位,不能忽略或规避青年大学生性健康及生命健康方面的教育。大学图书馆应该完善其育人功能,利用丰富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馆藏资源与设备,建立一个生命安全数据平台,为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提供正面的与交往技巧、性常识、生理及心理知识、性病知识、胎儿发育成长等生命健康成长知识相关的信息。大学图书馆不是教学单位,可以采取“渗透式”的教育方法,通过开通这样一个数据平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生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

3高校图书馆建构生命安全数据平台的资源优势

(1)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拥有丰富的多种形式的馆藏资源,包括印刷型文献、网络文献、光盘等,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丰富的馆藏资源给大学生提供了在教科书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图书馆建构生命安全数据平台,就是要系统地整合现有的馆藏资源。目前以至于今后若干年的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生命,是现今社会青少年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要从根本上教育现在的青年大学生,要从客观的角度辩证地看问题。所以,该平台以正确认识生命为中心主旨,以性健康(包括性生理健康和性心理健康)为基础,通过文字信息、影像信息、BBS讨论板块等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性生理健康和性心理健康。围绕性生理健康和性心理健康,从恋爱、人际关系、两性交往技能、责任心、避孕、安全性行为、性态度和价值观、对待生命的态度等多方面施以正确引导,同时,还要向青年大学生讲授生命过程知识、生理卫生常识、性病知识与性道德和性评价等内容。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在树立正确的独立人格的同时,接受价值观的多元化,学会尊重他人、包容他人、控制自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2)图书馆拥有支持建构生命安全数据平台的硬件基础及技术基础。

高校图书馆都有建设自己特色数据库的经验技术及硬件设备基础。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具有建构数据库的基本技术,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采用的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馆内技术人员都比较熟悉并能应用。大学图书馆能同时支持多个数据库,现有的软件硬件包括:服务器、虚拟主机、操作平台等,完全可以支持建构生命安全数据平台,可以方便广大在校大学生登录浏览、交流。

4结语

把人体生理、生命成长、社会交往、安全性行为等作为常识进行普及。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自信心、责任心,塑造健康的独立人格。我们应该正面地、积极地看待当代大学生遇到的各类生理、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包容他人,接受价值观的多元化,更理性地面对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健康的人才。

作者:经冬鋆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研究

一、国内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1.安全事件频发

中小学生的活动范围较小,通常为“家庭———途中———校园”的单调路线,由于安全意识不足,加上周围环境影响,常常有安全事故发生。对2012年某市的中小学安全事故调查结果分析,可将事故分为四大类:灾难类事故,如踩踏、交通、房屋倒塌、溺水身亡等,占了47%;社会安全事故,如校园伤害、打架斗殴、宿舍失火、自杀等,占了44%;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等,占了6%;其他事故占了3%。其中,交通和溺水占得比例最大,分别为20%、18%,校园斗殴次之,占了15.7%。

2.自救能力较弱

自救能力是一个人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受多方面原因影响,如家庭、学校安全教育的缺乏、周围环境复杂等,中小学生的自救能力极其薄弱,是引发生命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2012年某市的中小学生自救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未开展应急自救教育学校的比例高达73%,而不能独自使用防火器材的学生要占近90%,了解人工呼吸却不会具体操作的学生占了87.5%,熟知火灾中如何采取相应措施的学生仅为26%。

3.生命安全教育落后

传统的教育多偏重知识的传授,在生命安全方面比较被动消极,相应的工作做的不到位,许多中小学对生命安全都很重视,如通过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普及相关知识,但大都流于形式、纸上谈兵,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是说教式传授的理论,难以起到实际作用,也有学校会组织一些应急自救活动、消防演练等,但随意性较大,且没有完整系统的预案,在实际遇到危险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

二、中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发展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意义重大,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从生命学的角度看,生命是在不断发展的,人体机能需要依靠物理运动来维持延续,而体育的起源就在于促进生命健康,延续生命。针对之前体育教育地位较低的状况,新课改对此做了调整,提高了体育教育的地位,开始从不同学科探索体育教育的价值,重新解读体育教育。首先,在课程安排上,应保证体育课应有的比例,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以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直接目标;其次,应重视安全教育的普及,除了具备治疗普通体育伤痛的能力,还需注重如何调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另外,包括对生活中常见的突发事故,如火灾、交通、地震等,学生应尽量掌握相应的解决能力。

三、如何促进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契合

1.体育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极为关键,为保证生命安全,首先应在体育教育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生命安全教育理念的重视。以往的体育教育中,体育课常作为学校的一种模式化训练,较为单一,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多向发展,而且在精神和情感方面涉及不深。对此,学校应回归体育本质,探寻体育教育的实际意义,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这既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体育功能深化趋势的体现。无论从哪种角度,学校的体育教育都应将“以人为本”和“安全第一”作为体育的基本。

2.组织管理机制

生命安全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追求。尤其是体育教育,不但有其社会性,还有显著的生命性。从国内中小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现状来看,组织管理机制存在很大缺陷,如负责学生安全的机构,有人认为该由保卫部负责,也有人认为是学生管理部门的责任,而体育部门只是负责课程的教授及体育活动安全,由于在认知上偏差较大,增加了安全教育统筹管理的难度。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责任担当,体育教育固然很是重要,但需要其他各方面的积极配合,这就要求建立起比较完整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防范联动机制,包括体育、医疗学生管理、心理咨询、安全保卫等多个部门,明确各自的分工,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

3.体育课程目标

将“安全地展开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程目标,显然已经不能符合当下要求。为此,必须增加“生命安全”这一目标,在不同的阶段,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具体目标,并逐步实现。同时,应开拓有关教材体系,形成新的生命安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5大新课程目标。对以往的被动式保护教育加以改进,形成主动的、全面的生命安全教育机制。

4.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是具体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平台,尤为重要。新课改对过去的“唯成绩论”进行了改革,为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课程的契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体育课程的内容多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本质上与生命安全教育是一致的。因此,在体育课上,应将生命安全教育中珍爱生命、应急自救、运动安全等内容与体育活动相契合,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结束语

人的生命与体能、心理密切相连,为保护生命安全,可通过体育锻炼等方式实现。针对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对其仔细分析,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生命安全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的契合,进而更好地维护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

作者:付密轩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海金小学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活动的探讨

1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涵义和价值

1.1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涵义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命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并珍爱生命。国内倾向于学生的心理建设,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国外更重视学生远离、枪支和暴力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安全教育。学生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有:车祸、地震、火灾、运动损伤等,对学生实施日常安全教育,有益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远离威胁,保障自身的健康发展。生命安全教育近来在体育教育中频繁被提及,将生命与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学生养成尊重生命意识和掌握必要生存技能的前提条件。

1.2学校体育活动中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推行生命安全教育,首先,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由于学生阅历较浅,经历挫折较少,很多学生认识不到生命的可贵性和存在意义,生活中忽视潜在的危险,遇到挫折时也很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推行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其次,通过体育锻炼加强自我认识,重视身体健康。年轻生命的一大优势在于当你对身体造成伤害时,身体可以很快恢复健康,使你不受病痛的长期折磨。很多学生意识不到健康的重要性,透支自己的身体去完成既定目标或者过度享受而不考虑后果。

2学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现状

2.1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紧急避险能力薄弱

当前学校教育将教育重心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纯理论教学中,忽视了学校体育教育,造成了学生体能素质的下降。在学校的有意识引导下,体育课成为学生课业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部分,有的学校将课程改为两周一节,体育课也多为自由活动时间,很多学生还是会待在室内。学生长时间待在教室内,一天之内的活动量过少,教室内空气也不够通畅,造成了学生体质的逐渐下降。学生长期缺乏锻炼,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又没有向学生传授与生命安全有关的知识,增加学生对危险的警惕性,这就为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埋下了隐患。2002年6月9日,云南省昆明市一所小学发生火灾,大火将该校同一宿舍内的8名男同学烧死,烧毁学生宿舍7间。学生一方面缺乏消防意识,宿舍楼层的灭火器只能作为摆饰存在;另一方面,火灾发生后,学生又缺乏紧急避险能力,面对灾难反应过慢,多是惊慌失措采取无作为状态,有的学生在争先恐后向外奔逃时,缺乏秩序,还容易发生踩踏事件,最终造成伤亡惨重。学校人员集中,逃生通道数量相对较少,如果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忽视对学生进行逃生、避险等训练,一旦灾难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2.2学生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群,本应该具备较高的心理抗压能力。但是近来高校内自杀、投毒事件频发,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大学体育作为大学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主旨着重放在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方面,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统一协调。健康的体魄与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尊重生命,重视安全。我国忽视学校中的体育教学,在体育活动中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课程设置,学生在学习中以分数的高低作为判断自身能力的唯一标准。大学生活环境相对宽松,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分数中心论”评判标准的取消,在人际交往和团体活动中频频受挫,容易走上极端。从震惊社会的“马家爵”事件和北大投毒案,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普遍心理脆弱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经受不起舆论压力和生活挫折,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3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

3.1改革体育教学理念,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学校内的体育活动不仅是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学习,增进身心健康的过程,而且是一种追求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体育教学不应该局限在单纯的体育技能教授中,而应该将生命安全纳入到体育活动的常态教学中。学生的发展需要安全的生活空间和相应的安全防护意识。这就要求,新时期体育教学应改革体育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将运动健康和生命安全融合在一起,改变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而向“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转变。

3.2体育教师充当生命安全教育的引导者

体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员,长期以来处于不受重视的位置,这也造成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观散漫、敷衍了事。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充当学校体育活动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紧急避险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首先,体育教师应加强对生命安全的重视。这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课题,体育教师应进行自我学习,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和重要价值,并利用当前网络技术的发达,学习国外成熟的教学经验,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体育教师具有担当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义务和权利。其次,体育教师应提高自身要求,不断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体育活动不仅仅是对技能的掌握,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对生命安全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够驾驭体育课堂,在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上,将大量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传达给学生。

3.3创设教学情境,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多年来体育课的重心都是在户外教学中,由教师进行技能示范,学生进行技能学习。体育知识的重复性和对体能的大量消耗,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更不利于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活动中的渗透融合。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传达生命安全理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安全技能,增加对生命的敬畏。首先,体育教学应适当增加室内理论教学课程。教师可以借鉴其他课程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向学生展示生命的珍贵和存在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洪水、地震等记录影片,可以看到,灾难中的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生欲望。他们在等待救援过程中不会消极等待,而是采取主动姿态为自己创造更大的生存几率。影片完结后,教师可以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引导和总结向学生传授基本生存技能。其次,在户外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逃生演习,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安全事故发生时躲避危险的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这样,学生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就可以从容应对,更加有秩序,还可以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推行生命安全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规避现实生活中的潜在危险,重视身体的健康,有助于学生提高生活质量,充分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步入社会后,作为素质型人才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刘金鹏谢丽华单位:长沙市长郡中学长沙市湘郡未来实验学校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重视生命安全教育能力的培养

一、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全民教育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生命教育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我国一知名学者就对生命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学会生存的技能,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类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关心人拥有一个完整生命的成长,注重加强人的精神信仰和个性的培养,使人的人格更加完美,从而促进人获得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理想、感受生命的意蕴,使人的生命得以超越自我、向辉煌和永恒的生命发展和延伸。生命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生命教育集中关注精神层面上生命的提升以及形成一定的生命安全意识。生命安全教育主要关注个体对自身和他人生命的漠视而无法摆脱内在或外在的困惑和压力,避免意外或危险等造成对个体生命的伤害。生命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以个体的安全存在为前提条件,旨在培养个体生命安全意识、生存能力以及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质、健康的心理,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的一种素质教育过程。

二、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和落实

中职学生处于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时期,又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道德的缺失、有害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等,会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当前,意外伤害、自杀等已成为危及中小学生生命的首要因素,因此学校要运用多渠道、多方法,落实生命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生存技能、自救自护的能力、自控自理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耐受挫折的能力和寻求帮助的能力等。下面笔者就课题的实施,谈谈中职学校落实生命安全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1.梳理学校安全管理网络,构建生命安全教育体系。

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学校安全工作管理体系,制定科学有效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制度,是做好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学校通过对前几年安全教育工作的反思,认真梳理,重新打造了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及管理网络,构建了纵向:校长科室、学部教师学生,横向:家长、实习企业学校社区、街道和各职能部门的全方位的安全工作管理、教育网络体系。完成了与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相匹配的制度建设,使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指导、有依据、有力度、有保障,确保了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层面、学部层面、学生层面得以顺利、有效开展。

2.借力施力,充分发挥专业力量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需要一批优秀的师资力量,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落实生命安全教育,但学校相应的专业师资力量明显跟不上生命安全教育的需要。因此我校依托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网络,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时充分利用社会专业力量。社会专业力量协助学校落实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对全校师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不仅真正落实了生命安全教育,而且培养了一批生命安全教育活动的师资力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禁毒教育工作中,依托市禁毒办和市禁毒支队,仅2012年,在学校举行专题讲座10次以上,带领学生到禁毒教育基地参观达23批次,参与学生累计达到三千余人。学生们在听了讲座和现场参观后,感触良多,纷纷写下感想和心得,很多学生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了社区的禁毒教育活动中,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我校通过外引专家,进行专业指导,让生命安全教育正规化、专业化、普及化,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全社会齐心协力,全方位推进”。

3.现场体验,感同身受,从做中学。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培训和教育形式。它最早源自库尔特•汉恩的外展训练学校,通过野外训练让参加者提升生存和人际能力,改善人格和心理素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体验式教育迅速发展,在各领域都得以迅速普及。我校开展的“体验式”生命安全教育是依据生命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学校所搭建的各类生命安全教育基地中体验、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体验内化形成学生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行为,最终掌握生命安全基本技能。我校师生通过走进真实法庭、消防实践基地、禁毒教育基地等,切身感受。这种体验所带来的知识的取得比任何说教的效果都要好。

4.活动辅助,使生命安全教育常态化。

我校生命安全教育在充分依托外部专业力量,采取体验式教育外,也侧重于校内活动的开展,通过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生命安全教育活动,让生命安全教育常态化。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的程度和想学的技能等。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确定本学期的周行事历,确定周生命安全教育活动主题,确定活动承担者(一般以学部为单位,优秀班级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独立承担活动,如11商务助理班就独立承担过校法制知识竞赛活动和安全演讲活动),确定活动方案。通过每周主题鲜明的安全活动,让全校师生都能参与其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使生命安全教育常态化。

5.隐性课程辅助,让生命安全教育无处不在。

隐性课程是学校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我校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和学校教学环境的渗透两方面,来实现隐性课程在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实验对比,我们发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生活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频率。而学校的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等对学生身心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我校在近两年内,加大了对校园环境的改造力度,仅绿化改造就投入了近40万元,清理美化了曾一度被废弃的荷花池,继续打造一年四季有花、处处有景的绿化整体景观。校园内增加了休闲长廊,心灵家园进行了温馨化装修,实施了安全和美观并重的校园亮灯工程,实施了校园有声有色文化工程。通过发挥这些隐性教育的巨大作用,使学生加强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

三、生命安全教育的成果和反思

1.生命安全教育的成果。

两年中,我们通过重构网络、专家引领、基地体验、活动辅助、学科教学辅助等,认真开展中职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课题实施起,我校无任何师生安全事故,并被评为市教育局的优秀综合治理学校。同时,我校正式出版了《中职学生安全知识读本》,该读本包括了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应急疏散线路、必要的安全知识等,并将该读本作为学校生命教育的辅助教材,正式进入课堂。

2.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两年时间的实施,我校生命安全教育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反思过去,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已经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如何与家庭、社会做到有效衔接,我们目前做得还不太到位。怎样发挥已经取得的经验,从而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美丽,是我们下一步工作中要去解决的问题。

四、结束语

生命安全教育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让学生在感受生命、珍爱生命的教育中健康成长,从而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将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铭记于心。生命安全教育有助于抵制错误的生命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把握生命的真谛,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生命安全教育是中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作者:杨光炜单位:浙江省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生命安全教育下游泳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游泳是一项极具健身价值的运动,也是一项生存技能,它不仅可以在危险的情况下自救,同时通过游泳能够强身健体,磨炼意志,游泳技能应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中的游泳课程放在中小学日常课程中,对保障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游泳的特殊环境,大多数初学者,在初学阶段容易出现胆怯、怕水、焦虑等恐惧心理。因而,探求合适的游泳前期教学的教学方法,对于针对性地开展游泳教学、提升学生自信心有着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游泳教学;初学者;教学方法

1研究意义

1.1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生命安全教育在概念界定上首先是生命和安全两个教育目标的结合,其次是指人的自我保护、自我防卫的能力,尤其是在遭受突发事件或灾害事件时。其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或者个体对周围环境变化所保持的警觉与应变能力,对各种危险因素能够给予最大能力的避免与防卫。在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具有着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实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它以实际教育出发、以体育课程为载体,根据学生生理、年龄等特点的不同,来制订在具体的体育课程中的有关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伤害的知识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意识,并在实践层面对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行量身定制的训练。人类生活的地球上大约有3/4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此外,江、河、湖、海星罗棋布。当人们进行生产劳作或日常游玩时,无论是主动下水或是被动失足,亦或是意外落水时,都面临着水的威胁。如若此时不会游泳,人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很大的威胁,因而此时的游泳技能就成为了保障生存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中的游泳课程放在中小学日常课程中,对保障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了一致的认同。

1.2游泳教学的意义

游泳是一项极具健身价值的运动,也是一项生存技能,它不仅可以在危险的情况下自救,同时通过游泳能够强身健体、磨炼意志,在特定场合下不会游泳的人将难以保护自己,不仅面临着生命危险,更无法去帮助别人,游泳技能应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能力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身活动需求的日益增长,游泳运动已从竞技项目转化为备受群众喜爱的大众健身项目。游泳项目是所有运动项目中唯一一项从刚出生的婴儿到老人都能参与的体育运动,适合人群极为广泛。游泳是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通过学习和锻炼是可以获得的。游泳项目与其他项目不同,由于在特殊的水环境中进行,不仅对人类提出了挑战,而且解决了许多生活、生产中的问题。既能强身健体,又对生产建设、生活、国防等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余暇时间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健身锻炼的重要性,游泳健身也成为一种新时尚。亲朋好友一起到温暖明亮的游泳池,白发老人在水中能焕发青春,终日忙碌的中青年人在水中能将烦恼和疲倦统统抛掉,可爱的孩子在水中能像鱼儿般无忧无虑地嬉戏,这是多么温馨而美好的画面。游泳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向人们传递着亲情和友情。通过游泳,既锻炼了身体,又促进了情感交流,还能达到娱乐休闲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

2游泳教学的方法

在游泳教学中,由于游泳的特殊环境,大多数初学者,在初学阶段容易出现胆怯、怕水、焦虑等恐惧心理。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消除,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而,探求合适的游泳前期教学的教学方法,对针对性地开展游泳教学、提升学生自信心、具有着良好的作用。

2.1安全教育

2.1.1规则教育

首先,从观念思想上把安全观念放到第一位。由于游泳运动的特殊性,学生在水中进行训练时,要时刻谨记“安全第一”的思想,不能粗心大意。在上游泳课之前对游泳课堂上的安全教育必须反复进行强调,情况允许可以专门设置1~2节的安全教育课程,教导学生必须遵守安全规定。上游泳课时,必须在任课教师带领下整队入池,迟到学生必须持游泳证,向游泳池值班人员讲明情况,经任课教师认可后才能进入。任课教师应严格考勤,每次课对入池人数、下水人数、起水人数和出池人数均须统一登记,并由任课教师签名。学生中途离池耽搁和再入池必须向教师报告,不假早退者,按旷课处理。其次,游泳前进行身体检查,主要是防止患病者游泳时发生事故,同时也避免疾病的相互传染。凡患有癫痫、高血压、皮肤病、心脏病、传染性肝炎、肺结核、开放性创伤者等都不适合进行游泳运动。而对于女性经期的状况,要实施卫生措施,不采取措施同样也是不适合在水中从事游泳运动的。同时,饱食和饥饿者也是不能下水游泳的,因为过度的饱食或饥饿时,如果在下水进行游泳运动,血液无法集中到消化器官进行消化,影响人的健康,甚至造成眩晕等症状。

2.1.2意外处理

教师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水中遇到意外事故时,要沉着、冷静,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救护。同时,更要在下水前教会学生进行自救的方式方法。在游泳中,有时会发生抽筋现象,首先要充分做好游泳前的专项准备活动,对于经常处在抽筋状态的肌肉、关节等部位更要增加活动负荷量;下水前用冷水冲洗,既卫生又能使身体适应冷水刺激;游泳时间要根据自己体力和技术情况而定,不宜过长,上岸后要注意保暖,及时更衣。在游泳时,有时会发生呛水现象,这是危险的状况之一,应在下水前加以训练。首先,在游泳时应注意要把呼吸方法的练习放在首位。具体方法为:当人的头部在水面上方时,用嘴吸气并进行短时间的憋气动作,然后当人的头部在水面以下时,用嘴鼻呼出气体,而没有呼完的气体可在水面上吐出,紧接开始下一轮的呼吸动作。如果在游泳过程中不小心呛到了水,首先应排除紧张情绪,迅速调整呼吸,进行原地踩水动作使头露水面,也可顺势将头没入水中,稍憋一口气,再在水下深吐气,再抬头换气,以恢复正常的呼吸节奏。

2.2心理教育

2.2.1克服恐惧

在初学者学习游泳时,往往在下水前或刚刚入水时会出现恐惧的心理。恐惧心理会导致初学者意识混乱,使得头脑一片空白,身体僵硬,无法按正常的计划、方针行事,身体不能接受正常的大脑支配完成技术动作。恐惧心理会导致初学者动作变形,使得人失去对身体的正常支配,动作开始僵硬变形,运动无目的,配合失调,导致在水中发生危险。恐惧心理会导致初学者丧失信心,使学生怀疑自身的能力,情绪紧张、不知所措,进而丧失信心。首先,要正确地讲解示范。教师的讲解示范是引起学生兴趣的最强音。教师的简洁明了、言简意赅的讲解将会给学生一个明晰的思路;教师的舒展优美、自然得体的示范会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引起学生的良性联想,增强学生完成动作的信心,克服恐惧心理的产生。其次,要加强兴趣引导,消除紧张心理。学生由于年轻,好奇心理强,有趣的竞赛和游戏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进而掩盖紧张的情绪。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游泳教学中安排适量的游戏和比赛,使学员们在激烈的竞争对抗中学习技能,克服紧张心理。

2.2.2心理训练

首先,要明确学习动机,加强自信心培养。教师在学游泳的初始阶段,要采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对游泳运动在生理与心理方面的价值有着一个明晰的了解,进而使学生形成良性联想,增强学生完成动作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在对游泳运动的特点进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安全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使学生从心底里把对水的恐惧转变为对水的喜爱,进而提高学习游泳技术动作的能力和兴趣。最后,要使初学者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冲击恐惧心理。成功是兴趣的催化剂,只有当学生心中对成功的体验有着切身实地的认识,这种成功后的喜悦与体验成功的快乐会增强人们对事物的兴趣。教师需要把握学生个体的不同,以因材施教为原则,根据学生个体的接受能力、适应能力、反应速度等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对于每个学生的目标大小设定一个分阶段的教学任务,从而提升了每个阶段学生的成功体验,进而增加了他们对游泳学习的兴趣与热爱,消除了恐惧、增加了信心。

2.3实践教育

2.3.1呼吸教学

教师应首先教导学生进行呼吸练习,这个动作应分3步进行教学。第一,深吸气后闭气,把头全部浸入水中闭嘴缓缓吐气直至结束,然后直立出水吸气,重复下一个呼吸。第二,当学生把头浸入水中后,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呼吸节奏,做到嘴和鼻同时在水中吸、闭和吐3个步骤有节奏进行,并多次重复练习。第三,呼吸时要谨记仅能使用口呼吸,切记不能使用鼻子吸气,不然当使用鼻子呼吸时,水会涌进呼吸道导致呛水现象的发生。因此,当初学者进行下水游泳时,必须改变平常的呼吸习惯,在水中养成用嘴呼吸的方式习惯。并通过以上3个步骤的练习,使学生以最快且有效的速度形成对水的适应力。

2.3.2漂浮教学

漂浮练习的教学对学生初学游泳时的进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人体在水中的姿势的正确与否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漂浮教学对游泳的初学者来说是极其关键的一环。第1步,学生两手抓住池壁栏杆,双脚随着水的浮力,慢慢抬起,直至在水中伸直,达到全身舒展的状态。第2步,漂浮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较浅的水中,背对池壁站立,两腿弯曲低头向前弓身,接着脚用力向斜后方蹬池底,身体向前平卧于水中,同时头浸入水中闭气,借惯性向前滑行。第3步的漂浮教学即是仰泳蹬壁漂浮,具体做法为屈身、头抬平,两脚触池壁,随着两脚蹬后,身体慢慢在水中仰卧舒展,达到最理想的放松状态。

2.3.3循序渐进

游泳教学一定要有一个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不仅仅要包含水性、游泳技能的循序渐进,同时还要包含心理上的循序渐进。例如,初学者对水温的恐惧、对水深的恐惧、对水中失重的恐惧等,循序渐进地使初学者逐渐能够自己掌控,从而达到心理适应。教师在教学初期应先带孩子到浅水池或浅水区,让初学者熟悉水性,这样,初学者对水的心理恐惧逐渐降低,使孩子对游泳产生兴趣,游泳区域一定要遵循由浅水到深水过渡,做好保护措施。

3结语

游泳不仅有利于全民健身,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游泳水平。同时在进行游泳教学时,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注意安全教育的同时更要注意循序渐进,学习各种游泳姿势前的任何一步都很重要,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盲目仓促教学,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尤其是熟悉水性练习尤为重要,对以后更快地学习各种泳姿有很大帮助。

作者:刘景 单位:洛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研究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指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和安全意识的引导与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并且尊重他人生命,同时在受教育过程中,增强自我保护与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残障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活动群体,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针对残障学生的身体与生理上的缺陷、自我封闭现象、严重自卑心理等实际情况,创设的一种多元化的、多维度的、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其能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直面自己的缺陷,对生命与安全具有充分的认知,能够珍爱生命、关爱生命、感恩生命,从而达到彰显个性、点亮生命,在突发情况下,要具备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和防卫能力,为其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生活奠定基础。为此,作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树立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生命安全的教育有效的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残障学生知识的引导者与传授者,更是开启残障学生心灵窗户的生命导师,所以每一位教师应该将学科知识的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珍爱生命,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一、尊重残障学生的生命尊严,帮助他们学会关爱生命

残障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心理与身体的残疾,从而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思维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也使得他们在社会中的生存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此,学校应该对残障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将先进的心理教育学的理念引入到特殊学校的教学教育中。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渗透到每门学科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社会、思想品德、语文、自然等这些学科中,充分的发掘蕴含着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素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关爱生命,充分的体现个人在社会群体的自我价值。同时,教师还应该善于发现残障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能够充分的利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教育环境中学会倾听、表达自己、自主学习、享受生活的快乐。此外,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的相关课程,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教学目标,关注残障学生的心理发展,这样就能及时的发现隐藏的危险,避免给他们自身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二、在日常的教学中,让残障学生学会体验生命的快乐

特殊教育学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于教学活动的选择,应该根据残障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实际需求,倡导生命安全的教育理念,开展多元的、灵活的、丰富的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的特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体验到生命的快乐,并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在全国爱耳日、国际聋人节、世界残疾人日、国际盲人节等这些节日上,教师们可以与学校的残障学生形成一对一的帮扶模式,对于学习与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甚至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的进行帮教、帮困、帮学,促使他们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境,以最佳的状态面对人生。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其日常教学中,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杜绝对残障学生进行人身的攻击与言语的侮辱,要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关爱下勇敢、快乐的成长。同时,教师还应该经常组织有关生命安全的主题班会或是趣味活动,例如,生命安全小知识的主题班会,增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与认知,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或是聘请法制专家,为学生进行安全知识专题讲座、观看教学视频、有关安全方面的小品表演,让残障学生了解一定的法律常识,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或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让残障学生学会在突发状况下,如何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应变能力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救技能。此外,增设符合残障学生实际状况的生活技能课程,设计便于残障学生能够接受与掌握的教学方案,结合生活化教学,强化残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特长培训内容,并且能够获得一技之长,掌握基本的生存本领,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有效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残障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有效的生命安全教育规章制度与相关评价机制,动员全校所有师生参与到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来,确定实际需求,动员各种有利资源,争取获取外力的协助,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组织整个实践活动。特殊教育学校作为残障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基地,应该充分的利用训练各类残障学生的教育基地与学校公共文化设施,积极的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与经验。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中生命的存在的形态,领略到生命的美妙;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训练、参加志愿者服务、角色体验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援助精神。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家长携手共进促进残障学生的快乐成长,定期的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问卷调查、对家长进行特殊孩子进行教育的相关培训等,利用寒暑假,对学生进行家访,让家长能够及时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家长们能够对学校教育满意,对学生充满信心。增强亲子沟通实践活动,为残障学生营造和谐的、愉悦的家庭氛围。适当的给残障学生家长布置家庭训练的任务,如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家庭劳务的训练、良好生活作息规律的养成,家长与教师在共同努力下,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与普通学校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普校学生与残障学生一对一的结对子,相互交流、相互问候等方式,让残障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健全学生的真正友谊、关心,让他们拓宽知识面,获取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同时,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教育担负着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与确保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责任。残障学生因为其身体或生理上的缺陷,常常受人轻视,感觉不被别人所关注,被这个世界所遗弃,久而久之,就会让他们产生一种生命毫无意义的错觉。为此,针对残障学生这一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实践活动,对于提高残障学生的价值观与生命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丁伟 刘丽峰 单位:白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生命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屡见不鲜,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其实这些安全事故有很大一部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深究原因,很大程度是我们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没有重视所造成的。教师应该在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育过程中强化生命安全的教育,这一举动不仅是强化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确保生命安全的有效途径,而且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办法。

关键词:中学体育;健康课;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顾名思义是指面对突发的状况时人所做出的应激的反应,其中包括自我的应急和保护,避免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失。中学体育和健康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基础性质的必修课,不仅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中学生必经的道路。生命安全教育的最初目的就是最终目标一直都是培养中学生的求生能力并且加大对于自己的保护力度。

一、当前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的数据统计不难显示,中国学生由于意外伤害而导致死亡的概率普遍为发达国家学生由于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率的3-11倍。2014年,昆明市的明通小学就发生了一起踩踏事故,这次事故一共造成了6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其原因是体育老师将教学所用的海绵垫放置在宿舍楼的过道处,学生蜂拥而出的时候,先下楼的学生跌倒在海绵垫上,后续小学生不明情况,相互积压,造成了学生的严重伤亡。这起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从侧面证明了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力。虽然2000年以后,中国开始实施一系列教育和课程的改革。此时有关的教育部门才开始慢慢正视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健康课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中学存在升学率的问题,生命安全教育在落实到实际的过程中并没有引起校方和老师足够的关注。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存在于理论的层面,并没有提高身体素质和求生技能。可以这么说,中国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尚且处于初级阶段,整个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体系尚未达成,但是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却已经迫在眉睫,不容许我们再忽视了。

二、如何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的一部分,不仅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进一步阐述,而且影响着中学的基础教育。但是目前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停留在纯理论层面,中学生本身缺乏实践的应用,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受年龄的限制,中学生仍然没有更好的应急性。如何更好地在体育和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中,要努力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教学目标

我们首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明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探索,而且是学校落实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的模式。我们应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的能力。学校作为特殊的群体在面临突发事件中应该将合理的疏散作为自身的必要课程。

2.加大对于师生体育与健康课的教育的重视力度

中学校方要明白生命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老师必须思想上有着清晰的认识,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正确面对突发事件或者意外伤害事故的重要性,增强中学生对于生命安全的意识,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明白生而为人真正的价值。善于利用合法的科学的手段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的质量。要在体育课程中明确运动的危险性,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练习。

3.在教学内容上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1)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导学生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如人工呼吸和紧急外伤的处理。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并不是中学体育课的考试内容,关于逃生技巧的理论学习,很多学生不重视,没有认真听。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善于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诸如火灾、水灾、地震、食物中毒等危险,遇到这些危险时应该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接着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比单纯老师说理要更深刻。关于自救互救的方法,不能光让老师示范给学生看,教师必须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训练,确保每个学生都掌握自救互救的办法,当危险来临时,学生才能很好地应对。(2)要善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展开生存技巧的训练。生存技巧训练包括生存训练和逃生拓展训练,经过之前的理论学习,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各种生存训练和拓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与选择或把学生的错误做法与选择记录下来,训练结束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经验。通过这样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使中学生在灾难中得以生存并且提高生存能力和应急避险能力,相信这些求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3)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面临突发状况的时候,心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求生,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属于弱势群体,但是如果过于慌乱,就会降低应急避险能力。教师要在平时练习中注意对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突发灾难面前沉着、冷静,并且积极施救,从而降低这个突发灾难对于自身的影响,才能真正面对险情,提高应急避险能力。

4.教师教学过程一定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

体育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注重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要组织中学生井然有序地进行准备活动,并且让中学生从根本上明白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从心里做到真正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味地突飞猛进,要尊重学生的接受程度,拒绝毫无意义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真正含义。最后,体育老师要排除器械的不确定的故障,经历从根本上克服不安全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并且树立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5.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近年来,由于中学生命安全教育的不到位,由此而来的相关民事诉讼大大增加。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的目的在于增强老师责任感和法制观念,真心实意地关心中学生,老师要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时候会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不难发现,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迫切的。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有助于中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稳定。中学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构建,还要有丰富的技能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不能仅仅做到纸上谈兵。正是基于此点,在新课改中完善生命安全教育是中国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并且责无旁贷的责任。

作者:周明 单位:钦州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