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职业论文

时间:2022-04-26 04:55:08

序论:在您撰写职业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职业论文

职业论文:多渠道人员职业化医院管理论文

1制约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1医院管理没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

医院管理还没有被视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的职业,没有具体的准入、选拔和评价标准,上升通道狭窄,即使管理人员有很强的实际管理能力,但却无法获得相应的考核资格认可,这对习惯在学术上按部就班的专家来说缺乏认同感,也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1.2医院管理人员缺乏职业安全感:

在专家出身的管理者中,类似“专家是终身的,管理岗位是暂时的”的思想根深蒂固,行政职务聘任有期限,缺乏职业安全感也导致中层干部难以安心从事管理工作。

1.3薪酬上得不到合理回报:

虽然管理也是“术业有专攻”,但由于医院管理没有被列入明确的职位系列,待遇上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岗位绩效低,导致专家不敢轻言脱离业务,以防日后想回临床的道路被堵塞.

2多渠道探索管理人员职业化之路

政府、行业协会主导推进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进程:要改变目前公立医院的管理现状,需要从顶层设计上予以改进。改进措施包括:积极灌输医院管理职业化的理念;设立医院管理职称系列,建立相对完善的准入、考核和评价体系,使医院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加强管理专业培训工作,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类协会主导定期举办管理专业培训项目,成立管理专业协会,举办专题研讨会、医院管理论坛等,把管理培训纳入继续教育项目中;鼓励医学院和经管学院开针对医疗行业的MBA、MPA等管理硕士课程。

2.1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管理模式:

由于产权形式和国情不同,我国公立医院不能全盘照搬职业经理人的做法,但其一些先进经验值得借鉴。例如,招聘一些具有经管、金融、法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知识和实操经验的人才来院,形成医院管理层各种知识的互补。

2.2加强对现任管理干部的培训: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对管理干部的培训。以我院为例,选派管理人员外出参观学习,邀请欧美、台湾地区等医管专家来院传授先进管理理念,启动精益管理项目,由专家团队对医院的各项流程、规划进行“会诊”,借“外脑”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熟模式。

2.3建立一支高质素的后备管理人才队伍:

医院可通过竞争上岗从有志于从事医院管理工作的各专业的员工中选拔一批精英人才充实后备管理队伍,系统学习管理学知识,接受相关培训课程,在管理部门中轮岗位“实习”,积累管理经验。

2.4管理岗位薪酬与业绩挂钩:

案例中多数中层不再留恋管理岗位,岗位薪酬待遇低是重要原因。管理人员的职称、待遇与他们在管理岗位上做出的工作业绩没有关联,管理绩效未能体现其所承担的责任的价值。医院在薪酬设置上可与管理绩效挂钩,以吸引优质人才进入管理层,并推动其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作者:刘效仿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

职业论文: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论文

一、我国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当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职校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对接不畅。一方面,每年职业教育都会培养出大量的应届毕业生,这些学生普遍面临合适工作难找的困境。另一方面,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这种情况属于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产业升级期,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提高,技术升级加快,而此时的职业教育还在原来的教育模式中,相应的,培养出的人才也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由于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与企业脱节,学校对于企业需求认识模糊,无法精准定位企业所需人才并开展教育,这也导致学校教育的进一步滞后。同时,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让职业教育院校目前还在寻找与企业进行更好合作的方式,企业由于利益问题在与学校对接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承担起了现阶段的技术人才培养的任务,如何探索一条适合现阶段社会需求和满足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是当下所有国内职业教育院校面临的迫切问题。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在企业的联动上有着天生的优势。在学徒制模式下,学员一进入职业院校,就拥有了两重身份,即“学生”和“学徒”。这两重身份一个来自于职业院校,一个则来自于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在学徒制下,企业与学校是合作关系,共同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自进入职业院校起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方向。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考核标准也来自于企业与学校的双方商定,企业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学校的培养有了导向,学生的就业发展有了保证,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这种基于职业院校内的现代学徒制将成为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现代学徒制中,起主要作用的有六个因素:国家因素、政府因素、行业因素、法律因素、家长因素、社会因素。国家允许、政府促成、行业支持、法律保障、家长鼓励、社会接纳,共同作用才能最终让学徒制成为可能。由于现代学徒制度主张企业定点向职业院校派遣具有技术资质认证的“师傅”进入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师傅可以把企业正在使用的各项技术与技能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学到最新、最实用的本领。通过师傅这根纽带,职业院校与企业达成了深层次的教学合作,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进行定点培养,企业可以根据发展要求进行实时调整。作为最了解人才需求的一方,用人单位的指导性直接提升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当学生毕业时,不仅可以拿到学历证书,同时还可以拿到行业资格认证。可以说,现代学徒制十分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

三、现代学徒制对职业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培养效率

职业院校与企业一同构成的双主体办学模式,可以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由教师与师傅共同组成的教学搭档可以直接分工为两种,由教师负责学生基础理论方面的教学,由师傅进行技术技能操作教学。师傅在企业长期的工作经验让其拥有了大量的实践积累,教会学生的也是实用性非常强的技巧。相比于理论化教学,师傅所传授的更偏重于行规、操作小技巧、习得性技艺等。在这个过程中,师傅所带来的企业文化熏陶也会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具化。在这样氛围下培养起来的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和企业的认同感更强,也就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对于企业的忠诚度。

(二)提升职业兴趣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岗位操作要求,在理论的高度上更好、更快地掌握技能。教师与师傅两方面的培养侧重点可以更好地构成教学良性循环,学生在两者间取其精华、自由成长,不仅能感受到身为学生所受到的照顾,还能体会今后作为员工应承担的责任,并且对于职业要求和职业发展,学生将会有明确的感知。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齐头并进的同时,也就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创新阶段,直接拉升了学生对于职业的兴趣。同时,现代学徒制下师傅与徒弟相比于传统教学而言,更具亲近感。因为师傅与徒弟都处于解决同一问题、完成同一任务的情境。沟通更为有效,反馈更为及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徒能全方面地参与师傅的动脑与动手过程,情境式教学能完美地提升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度。作为参与者,学生成为实践技术、应用解决的主体,师傅也能对学徒的实际学习情况有更好地掌握,方便教学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因此,学生在良性互动下,学生在师傅的潜移默化下,对于职业的认知将会更为深刻。

(三)强化职业适应力

现代学徒制在后期会直接让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能直观地感受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两者间的不同。与传统实习相比,由于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师傅这一级,所以在后期的实习中,学生对于职业的适应能力将直线上升。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得到的职业化指导将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不仅能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时也能降低企业的人力培训成本。当然,在现代学徒制度下,学生的特长与自身性格的特点能迅速得到确认与定向培养。在师傅的带领下,学生能很快地认清自己在岗位上的不足,也就能更快地找准自己的定位。对学生而言,经过实践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其拥有准确的自我判断,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快成熟,更快地拥有对于岗位的责任心。

四、如何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立足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历史特点,由于我国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很多行业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来说,国外的职业教育如果全盘引入我国职业教育,会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再加上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的主流教育模式,全部推翻再重建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引进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时应结合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要求。基于此,在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时,教学中应以讲授和实践为主。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化教学方式已经有了固定模式,其教学的流程与量化考核已经有了体系化基础。但对于企业所提供的师傅们来说,他们作为岗位一线人员,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每个人的性格与工种不同,所以他们的教学方法也会产生很大差异。高职院校应看到这一点,进而全力协助师傅们去制定更为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先根据师傅们不同的工种进行教学区域划分,让师傅们向学徒对不同工种需要用到的设备与仪器进行演示,并对其操作中的关键点进行解说。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步讲解,考虑到师傅们在教学方面的短板,这种讲解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对于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师傅再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在提问与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提问,师傅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复。师傅同时也要拥有对于学徒的技能鉴定权限,当师傅认定学徒的技能掌握已经达到一定层级时,才能进行下一个技能层级的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师傅与学徒间教学的有效性。

(二)全面考评

由于引进了师傅进行教学,所以考评时也要把师傅的教学放进去。在职业教育中,对于学校教师的考评主要集中在教学成果、科研进展、学生评价等几个方面,教师的职称与等级标准也来源于此。相应的,在现代学徒制度下,学校教师与师傅共同构成了教学双主体,所以师傅也要与教师一样,有奖有罚。可以从对学徒的培训情况入手,根据学生在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的技能考核与竞赛中的成绩来评价教学的成果,联系企业、学校、学生等方面共同对师傅进行考评。考评的目的是让师傅有更强的教学主动性,而考评的方式则应客观公正。对于态度不认真、教学马虎的师傅,应及时发现,停止培训工作,以避免延误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职业道德不过关、教学心态有问题的师傅更应及时停止其工作,以免学生对就业产生负面认识。当然,师傅的考核应从企业与学校两方面进行,由学校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共同裁定,以提高考评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三)优化环境

在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强化专业与职业间的联系上。现代学徒制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固定化的制度。不同专业不同企业都会带来不同的职业教育新环境。作为职业院校,要从经济上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可操作性。由于现代学徒制对师资水平要求高,对实训设备要求齐全,对实训环境也有相应要求,职业院校应把资源尽量集中在创建良好的实训场所上,并在管理方面多下功夫,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从国家层面上分析,现代学徒制要成为职业教育的常态化教学方式,就离不开法律与完善的制度支持。严格的就业准则制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间的相融合,都是确保现代学徒制度能无缝连接职业教育的关键点。因此,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学校的共同推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时,应立足于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基础,借力于企业的技能实力,共同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条可操作性强的教学之路。

作者:于军 单位:盘锦北方工业学校

职业论文:职业中专学校中职教育论文

一、树立“三得”教育的理念

“三得”教育就是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上课)听得懂、(实训、作业)做得出、(考核、考试)考得好。“三得”教育是针对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学生长期存在的“三不”(听不懂、做不出、考不好)现象提出的。中职生上课很多内容听不懂,弄不清,感觉是受罪,久而久之上课就成为了他们的负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三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就学校层面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接受水平脱节。

现在教材选择的内容及其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掌握初中内容基础之上的,但读职教的学生大多数远没有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因此对教材内容,如果上课教师不针对学生实际进行灵活处理,学生是无法听懂的。

2.教师教学无考核、无评价,应付式教学。

老师们认为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只要对着教材讲,将知识点讲清楚,任务就完成了,至于学生听没听懂似乎与他无关。这种典型的应付式教学,长此以往导致了学生上课听不懂、无所收获。

3.学生学习没压力、没动力。

现在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跟毕业、就业没有严格挂钩,对其学习行为不产生任何约束力,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最终放弃学习。

二、实施“三得”教育的措施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不我待。我校积极创新开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三得”教育落到实处。

1.明确“三得”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作为中职教师,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铭记教师责任,切忌漠视学生,用“爱与责任”呵护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克服自卑心理、找回自信的前提下主动学习。

2.建设教、学、考一体化题库。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与专业组长根据学科特点,共同确定本学科的考试形式(理论考试或技能考核),并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编写一套试题集。试题集中包含理论考试题目和技能操作考核题目及考核过程评价标准。

3.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明确规定,期考成绩合格率(及格率)必须在80%以上。及格率的强制要求,迫使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听懂自己的课。期考时,教学考评部门依据期初确定的试卷结构,聘请专人从题库中随机选取试题组成考试试卷。

4.严格成绩管理。

明确规定考试成绩与学生评优、学生毕业证发放挂钩。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必须参加补考,补考不及格者不能按时毕业。

三、实施“三得”教育的成效

学校实施“三得”教育以来,校园里风清气正,生机勃勃。教师士气高昂、学生精神抖擞。成绩与教师考核挂钩,任课教师教学有了压力,主动性明显增强,表现在上课主动抓纪律;早晚自习主动下班辅导;考前主动给学生印制复习资料。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活力。“三得”教育理念的提出及相应措施的实施,是对职业教育的一次大胆而有创意的尝试,是一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开拓。

作者:李世杰 刘震

职业论文:管制员职业素质论文

一、提高管制员思想政治素质

1)思想政治坚定。作为民航安全的守护者,思想上必须有坚定的信仰,有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了解和学习党的先进理念和文化,在思想上始终紧跟党中央的步伐,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在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坚决执行上级组织的命令。民航安全是一盘棋,对于空管人来说,在民航局的统一部署下,对管制工作所要求的各项保密工作,以及工作中严格落实的规章制度,还是上级要求认真学习的文件等,都必须坚决执行。在执行上级的要求上,不允许出现阳奉阴违,违规操作,对上级要求不能去做的事情,坚决加以杜绝,达到令行禁止,不出意外。

3)坚决执行保密的相关规定。空管工作不仅仅是民航运输的事情,还涉及到空军的一些军用机场,空军的动态,以及与空军的协调等,在这方面必须认真执行保密纪律,特别是在对外交流中,需要严格保密纪律,对于保密文件坚决不允许带出或者随遇复印。

二、提高管制员职业技能素质

1)管制工作是民航运输的指挥中枢,工作压力大,强度高,指挥复杂,在一个班组内工作,既需要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又要与其他岗位相互协调,这就要求管制员具有极高的配合意识。要有民航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在管制工作中甘于奉献,不讲回报,大局为重,以全体航班和旅客的安全为重,识大局,顾整体。

2)管制工作是一个靠语言的工作,要在工作中达到语言流畅,通话清晰,特别是在与飞机的陆空通话中,必须要求一字不差,对于出现失误的语言,必须及时更正,这就要求协调员在指挥过程中,做好监督作用,把好安全关口,不给口误留下犯错的任何机会。另外,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深入,外籍航班越来越多,在管制工作中需要提高英语通话水平,提升整体的职业素养。

3)提升管制员职业自豪感。在管制工作中有这样两类人员:一类人是业务能力较强,但是工作态度不佳,对规章制度的执行上有漏洞,拿经验去指挥。另一种管制员是业务能力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态度比较认真,需要别人帮助才能完成工作的管制员。这就需要班组长要精心梳理,对于不同类型的管制员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搭配,去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对于第一类管制员,班组长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约束他,解决他们的思想上认识的问题,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份职业的职业自豪感,让他们从根本上转变对工作的态度问题;对第二类人,则需要做好培训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搭配业务能力强,经验好的人员,特别是有耐心,技术好的管制员,这些有业务能力强的人可以去帮助其处理难题,对有关业务学习过程严格把关,使其逐渐感受榜样的力量,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提高管制员的业务素质

管制员必须拥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的才能在管制岗位工作,但是管制工作是一项经验不断累积的工作,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提高管制员业务素质有多种途径,比如在校的培训,和岗位见习过程中的培训,需要严格要求,打好基础。再比如日常的案例分析,雷达培训,现场培训等培训方式,只有将培训做好,管制员才能有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的机会。

1)提高管制员的自查能力。自我检查要求管制员按照有关规定标准检查自己在遵守安全规章方面是否达到要求,通过反思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自查还包括班组内部的自查,相邻管制员之间,按照规定进行相互检查,使每个人对别人的指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相应的管理监督部门,要在工作中对管制员的遵章守纪情况加以考核,对违章行为加以处罚,提高管制员的犯错成本。

2)提高管制员关键冲突的解决能力。解决冲突能力是指管制员在管制指挥中,对突然发生的冲突进行预判,和解决的一种能力。管制指挥中经常会面对的许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如特殊天气、急救病人、飞机故障等,这些特情的解决与否,是考察管制员业务能力的关键时刻,只有将这些特情问题解决好,才能保证民航的持续安全。

四、提高带班主任的职业素质

1)提高带班主任的业务素质。带班主任在是管制工作中最小管理单元的的负责人,他业务素质的高地直接影响整个团队的安全水平,带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精通业务知识,有自己的工作特点和管理方法。作为班组安全的第一负责人,带班主任不仅要为班组规章落实情况负责,还要在管理中了解班组成员的心里状态,为班组人员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负责,在工作之外得到管制员的信任,这样才能带好管制员这支队伍。

2)提高带班主任的管理素质。带班主任是非常重要的岗位,他们的选拔不能论资排辈,应当按照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去选拔,选拔完成后,要赋予班组长人员安排权、工作指挥权,奖惩建议权等一些对工作有利的权利,这些权利的恰当使用,将为班组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

3)加强带班主任的安全意识。安全是空管的生命线,带班主任的安全意识决定了整个班组的安全水平。班组长不仅负责班组的业务和管理,同时更是安全工作的监督员和检查员,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工作中发挥他们在安全监督和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安全工作职责明确,形成一个严密高效的安全管理责任系统。

4)带班主任用好奖惩管理手段。奖惩手段在实际过程中的使用需要十分谨慎,太严则不利于班组团结,太松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奖惩行为能使人一时受到警醒,但是不能彻底解决人员思想上不认真不重视的问题,若长期简单粗暴的使用奖惩手段,会使奖惩手段的效果打折,失去了其应有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为了增强管理效果,带班主任注重柔性管理方法的使用。如开展班组建设活动,业务讨论活动等,对有问题的行为进行讨论,提高管制员对错误行为的认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提高管制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安全业务素质,以及班组长的管理素质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对提高管制员的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杨晨玲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

职业论文: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职业教育论文

一、珠海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

在珠海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在城镇建设的重点地区珠海西部地区,其农业人口占据了珠海市总人口的8%以上。在城镇改造完成后,这些人口中的大部分会成为剩余的劳动力,需要政府部门为其提供工作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些剩余的劳动人口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这就对政府部门安置城镇改造后的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困难。

(二)新型城镇产业结构建立中的人力资源缺乏问题

在城镇改造完成后,在城镇中新型产业结构的建立中缺乏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力资源。在珠海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这一问题十分突出。如在珠海西部生态新城的建设工作中,除了高科技产业人才的应用外,对具有一定职业技术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的基层人力资源的需求依然很大。但是如果依靠外聘工作人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话,其工作成本和资源建设投入都会很大。这就对新型城镇产业结构的建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

珠海地区的教育发展一直存在着城乡不平均的问题。在新型城镇的建设工作中,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的落后会对整体新型城镇的建设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后,部分新型城镇的学生因为高中教学资源的缺少会面临无学可上的问题,进而造成新型城镇中整体的人员素质水平难以提升的问题。

(四)城乡文化差异带来的不稳定问题

在一份《珠海城镇建设调查报告》中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市民在接受调查时认为现阶段珠海的城乡差异和城中村情况严重。这一数据表明了,在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城乡差异问题,就有可能出现原有的城镇居民和由农民转为的城镇居民之间因为原有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纠纷,进而产生新的不稳定情况。这种不稳定情况会对新型城镇建设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在珠海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如何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解决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是珠海新城镇建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职业教育是剩余劳动力转型安置的保障

针对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职业教育的开展可以很好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型安置工作提供保障。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和能力的问题,职业教育可以很好地利用专业的理论和实操教育工作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作能力转型。这种转型工作包括两种类型的转型。一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作技能的培养,解决了他们缺乏工作能力的问题,提高了其工作能力。二是保证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对职业工作环境转变的适应,使其可以很好地适应城镇工作环境。

(二)职业教育是新型城镇人力资源培养的基地

职业教育最大的作用就是为社会各项建设提供合格的基层人力资源。在珠海新城镇产业结构建立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可以成为城镇基层人力资源培养基地。职业教育工作开展的优势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在城镇化过程中可以利用职业教育为新城镇产业结构提供人力资源,可以根据产业结构建立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培养职业人才的效率和质量。二是人才管理的成本更低。利用本地人力资源进行职业教育工作,为当地的产业结构建立提供人力资源,这种工作办法与外聘人力资源相比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更低。

(三)职业教育对教育资源均衡的作用

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是整体教育中对专业文化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新型城镇建设中,针对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职业教育的开展可以成为文化教育重要的补充。在实际的工作中,职业教育可以接受城镇中因为教育资源有限难以接受高中文化教育、但是又希望继续进行学习的义务教育毕业生,避免出现失学的情况。这样,可以很好地促进新城镇教育资源的均衡,同时起到了促进新城镇文化发展的作用。

(四)职业教育对缩小城乡文化差异的作用

对于解决城乡文化差异的问题,职业教育可以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这主要是和职业教育中几项工作的开展有关。首先是文化教学工作。在职业教学中,除了与职业专业相关的教学工作外,文化教学的开展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工作的开展可以很好地解决农业人口文化素质低的问题,为解决城乡文化差异问题提供保障。其次是在职业环境适应的工作中,农业人口可以切身感受到城镇职业环境的特点,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可以更好地解决城乡文化差异问题。

三、结语

珠海新型城镇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建设的重要标本,分析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利用职业教育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是我们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做好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全面的新型城镇建设工作和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数据和理论支持,所以我们必须做好这一工作。

作者:余立衡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职业论文:医学生职业素质论文

一、医学职业素质及其要素

(一)政策制定者的视角

2005年,英国皇家医学院(RCP)公布的一份报告中将医学职业素质界定为掌握一定的医疗知识、技能和判断力之外医生应当具有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强调日常工作中相互尊重、利他主义、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等品质。在我国,2008年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提出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目标包括:遵纪守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珍视生命,关爱病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与病人有效沟通的意识;尊重患者;尊重同事同行;有团队协作精神;依法行医;考虑病人利益;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等。2009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官方文本中的职业素质主要与态度、行为、情感和价值观等因素有关。

(二)教育研究者的视角

研究者们认为,职业素质(professionalism)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讲,职业素质可以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从狭义的角度讲,职业素质指知识、技能之外的品德和态度等。国外一项关于医学职业素质的调查表明,医学生,医生和医院管理者普遍认为具有最新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坚守医学伦理和价值观,适度的医疗行为,重视病患的利益,获得患者信任,形成良好医患关系的能力,尊重他人,守时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是医务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质。在我国,职业素质也被称之为职业素养,多从广义的角度来探讨。研究者认为,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医学生为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可以说,研究者们的论述中,医学职业素质既与知识、技能有关,也与品德、行为和态度等有关。

(三)学生的视角

为了了解学生对医学职业素质的认知状况,我们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和医学检验专业在校生共计19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认识到了医学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认同的医学职业素质主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精湛的医术;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医德,有良知;较好的表达沟通能力;语言得体;责任心;以病人利益为重;态度友善;公平对待病人;爱岗敬业;服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保护病人隐私权;尊重生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表明在学生们看来,职业素质既包括医学知识,也有临床技能,还包括行为、态度、情感等。另外,学生们也认为自身的提升努力,个体的经历或体验等才是职业素质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认同度分别是47.9%和42%,而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约占41%。关键事件的影响(医患冲突或医疗事故等)也占有较高的比例(34%)说明除了正面的教育引导外,一些反面的案例分析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动力的重要方法。另外,这一调查结果也表明了学校职业素质教育方式跟学生所认同的职业素质提升渠道还是有差异,必须引起教育者足够的关注。综上所述,政策制定者、教育者和医学生对职业素质及其要素的认知并不完全一致,这必然会影响到学校医学职业素质的教学实践,进而影响到学生医学职业素质的获得、发展和提升。作为教育者,既要考虑国家政策和教育指导纲要,又要掌握和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制定契合实际的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实施方案。

二、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

不可否认,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在医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缺一不可,同样重要。在崇尚知识技能的职业教育理念下,医学院校又该如何培育医学生情感、态度等非智力性职业素质。

(一)拓宽渠道,增强认知,明确目标

要想实现目标,先必须明确目标是什么。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也是如此。职业素质在医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此过程中获得作为医务工作者这一群体必须具备的价值观、态度、兴趣、知识和技能。有研究者认为,以定义的方式或通过列举职业素质的特征向医学生开展明确的职业素质教育,如此,才能让医学生了解职业素质的本质属性、道德基础、存在理由、具体要素以及坚守职业素质的必要性,这是职业素质的认知基础。学校应当通过开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或讲座等多种渠道和途径让学生准确理解职业素质的内涵要素,社会及公众对医学生的职业要求和期望等,让学生明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除了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还应当具备哪些职业素质,也让学生意识到职业素质对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最后,要让学生知道提升自己职业素质的渠道和途径有哪些,学校和教师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自己还需要做哪些努力等。

(二)创新方法,情景教学,感知体验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方面主要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少,教学形式简单等问题。更主要的是当前的教育手段更多地仍然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层面,缺少学生体验践行的途径或机会。这是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状,解决这类问题,大力推行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选择。情景式教学(scenario-basedlearning,SBL)指的是在设定好的情景中隐藏着几个教学重点,通过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该情景中体验并运用教学重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现模拟真实情况下对学生的训练。这种教学形式在国内外临床医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日益被重视和应用,并被认为是体验工作场景,提升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方法。情景式教学模式一般有5个环节:分析案例确定教学点,根据教学点书写情景脚本,训“扮演者”和“观众”后展现情景,情景“再现”与反馈,最后是总结与记录教学点。教学实践的初步成果证实了临床情景式教学成效显著,也证实了应用临床情景式教学模式可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并为今后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教学实践奠定了实的基础。

(三)优化环境、榜样示范,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育模式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才培育的结果。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决策者们的重视和支持。首先,学校管理层要意识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对学生本身、病患以及社会公众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积极主动投入资金设备,培训师资,增设课程,考核评估。其次,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从校园环境布局设置还是学生课外活动开展,都应紧紧围绕医学教育,凸显医学特色,潜移默化培育学生。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将其长期培育和积淀的传统作风和学术气息转化为环境中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从而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主体,实现育人的目标。最后,要充分发挥先进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榜样的力量仍然是医学职业认同教育的最强有力方式,在职业使命感的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模范医务工作者的事迹报告、组织观看《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优秀前辈精神风范,思索自身未来发展,提升医学职业素养。

(四)开展评估,注重考核,促进提高

开展积极有效的考核,能够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意识。特别是经常性地开展形成性考核,及时给予反馈,是帮助医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有效手段。职业素质的形成受众多因素的制约,与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测评相比较而言,医学职业素质的考核难度大,不易操作。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只关注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评估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时也多采用应试的方法并局限于考核学生的智力性水平,而对其他的非智力性职业相关素质或能力的培养与评估极少涉及。因此,医学院校要探索研究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估标准和方式,通过进行过程性考核评估,及时反馈结果等举措强化职业素质意识,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三、结束语

无论对医学还是社会而言,职业素质都很重要,医学职业素质是成为好医生的关键。我国的职业教育中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轻人文和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无论是政策制定者,教育者还是医学生自身,对职业素质及其要素的认知也并不完全一致,更何况,人们思想行为的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的研究与实践需要教育者们持续不懈的努力。

作者:白治堂 赵小荣 单位: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职业论文:学生形体舞蹈职业素质论文

一、形体舞蹈训练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关系

形体舞蹈训练是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形式有舞蹈训练、塑造形体、音乐欣赏等,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气质美感和形体美感。经历过六年训练的免费师范生们,不仅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教学能力,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素质。六年的学习,让学生们的专业能力有所提升、专业知识更加丰富、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心智也更加成熟。舞蹈形体训练作为一门训练艺术修养、提升个人气质的课程,帮助学生形成了更加现象性的专业气质。六年制免费师范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长,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接触到真实的教学情境的机会也不多,自然在职业素质中的教学经验更少。形体舞蹈训练和轻松愉悦的训练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加自信,帮助他们释放生活中的抑郁情绪,加强与同学之间的沟通,提升职业素质。

二、形体舞蹈训练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

(一)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六年制免费师范生的身体状态已经基本定型,但身体机能是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的,此时进行形体舞蹈训练是抓住身体最后的黄金时期。将来会战斗在一线教师岗位上的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是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的,所以,作为免费师范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长时间的站立行走的能力。从已有的调查数据中,我们明显能够看出免费师范生在进行一年舞蹈形体训练后,柔韧度、身体形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变,这充分说明舞蹈形体训练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舞蹈形体训练中,教师更应该把握教学进程,尽量做到在舞蹈形体训练中加入一定的体能训练,从而实现增强学生体力、耐力的目的,帮助免费师范生锻炼出更加强壮的体魄。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美的教学姿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职业形象越来越关注,一线教师是教育行业的代言人,因此,对于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来说,培养其整洁的仪容仪表、优雅的行为举止、专业的教学姿态、贴心的教学态度是必然的趋势。经过形体舞蹈训练,学生们对自己的形体和体态有了基本的了解,对舞蹈的要求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坐姿、站姿、手势、行走等体态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意识。形体舞蹈训练还是一种美的训练,包括形体美和内在美,如体态、坐姿、手势、面部表情等,帮助学生提高了对教学职业形象的认识。形体舞蹈训练,还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自我形象的修炼意识。形体舞蹈训练,还会训练学生的日常表情。教师的职业表情应该是微笑的,是会传递给学生温暖和力量的。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模拟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看到自身表情的不足,并进一步改正。合理的形体舞蹈训练,能塑造免费师范生们更加专业的职业形象,增强学生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理解。

(三)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有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女大学生都青睐于形体舞蹈训练,她们认为形体舞蹈训练能够塑造优美的体型,还能宣泄情绪。现在,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都在师范专业开设了形体舞蹈训练课,并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可见,大学生对形体舞蹈训练有一定的心理需求,这也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免费师范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后期,他们的生理发展基本完善,但心理还不成熟,具有不稳定性。形体舞蹈训练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能够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情绪,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形体舞蹈训练中包含大量的美学元素,如优美的动作、动听的音乐、优雅的姿态、舒缓的动作等,这都与免费师范生平时学习的专业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去。长期的学习和坚持,可以拥有更为优美的体型,学生们的自信心也增加了。

(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

大学生对任何事物有着浓烈好奇心,对于美的追求也很简单,他们希望自己是“美”的,也就是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匀称、协调的身材。而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中,我们应该更为重视的是内在美,要让他们理解自己那美好的心灵、气质、学识才是永恒不变的美。作为未来教师的他们,还要懂得对学生无私的爱、温暖的问候、优雅的教学才是一名教育者应该拥有的美。长期以来,许多人对形体舞蹈训练的看法十分浅显,认为形体舞蹈训练只是帮助学生塑造体形等。但形体舞蹈训练是能够用来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塑造学生内在美的。前文已经说到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提升学生整体素质,那么塑造学生内在美又从何说起呢?塑造学生内在美,是一个长期并需要坚持的过程。众所周知,形体舞蹈训练有很多基本的舞蹈组合,对于没有舞蹈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们在训练中常常会坚持完成一些很难的动作。长此以往,就培养了学生们坚持的好习惯。另一方面,舞蹈是讲究细节的,一个眼神、一个角度就会影响整个舞蹈的美感,学生们要想完成得更好就必须注意细节,严格要求自己。这都是培养学生内在美的体现。

作者:龚婧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职业论文:职业中专体育教学论文

一、职业中专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理念创新

近年来,不断的改良和创新体育教育的教学理念,并逐渐走向成熟。1996年制定的体育教学刚要中指出了把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当成是体育教学的目标。现在,国内这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已经发展变化,不再是以前那种单向形式的生理类体育发展,而变成了包含多个方面的体育观,比如社会、心理等,并且体育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只是考虑强身健体,而是逐渐地考虑一生体育、愉悦体育等。不断变化的这种理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非常有帮助,能够为其创造一个舞台,不过,他们想要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地表现自己,那么他们必须事先具备先进的优秀的体育理念。因此,体育理念也要慢慢地改革并发展,把这种理念融入到学生思想之中,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创新,中职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工作才有可能发生变化。

二、职业中专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创新

现在,中国早就开始大面积实行素质教育,然而中职学校所开展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当前的学生具体情况不符,同时在体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也不能更好的适应。因此,需要对该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加以改革。现在实行的《课程标准》之中,虽然包含了相应的内容提纲、学习目的,但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没有提出来,基于此,体育教师要进行创新,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理念。第一,按照学生情况来开展教学,例如考虑学生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方面,以此来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第二,改革创新体育内容必须要符合《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以此来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的学习目的和教学内容。第三,充分考虑学校的教师情况、体育场地情况等因素,基于此来改变教学内容。职业中专体育老师根据这三个方面来修改和创新目前实行的教学内容,制定一个详细的培养目标,将原来培养单一技能的目标变换成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发展。教师在选取体育教学内容上,以免按部就班的情形出现,而应该积极改革,改变原有的教学思维,制定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逐渐更新和修补体育教学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运动感兴趣,提升学生的身体实力,从而将一生体育锻炼的目的实现。

三、职业中专体育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1.推行情景形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设计的运动情景之中,并在其中扮演相应的角色,来体验运动者的感受。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时候,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等,设置有关情景,展开内容丰富的教学,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所以,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时候,用心去设计一些教学中的相关场景和内容,使用符合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开展的课堂变成学生用心学习的乐园。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开展游戏来增加学生对运动感兴趣。学生自主参加,构思游戏相关内容,这样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之中轻易的掌握运动技能,慢慢的就养成了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了运动的兴趣,树立了终身体育观的目的。

2.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当作主体,学生喜爱的活动当作出发点,指引学生合理地进行锻炼。

要创新,就要不在受到传统思想的约束,大胆的去探究。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时候,不要简简单单地就否定一个学生,要鼓励他们,并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要培养他们进行创新的兴趣,还要推动他们去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出现一种创新活动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活动,老师传授重新组合的方式,学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组合。教师除了传授这个方式以外,还要传授学生重新排列及迁移提高。比如,学习了舞蹈的基本要领以后,让学生使用重新组合的方式来进行组合,创造出新的舞蹈。此外,老师还需要交换位思考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其考虑问题的时候常常使用换位思考方法。

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行培养。

第一,当下的中专体育教师需要变换身份,改变原来那种大权在手的独裁者身份,变换成课堂上的指引人身份。想要做好这个方面,需要他们具备坚强的毅力,不断的充实、发展和超越自己,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力当作是教育的目的。第二,在进行这个教育的时候,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第三,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理念的约束,重点关注学生的异同,尽量按照因材施教的方式来进行。

4.创新体育教学制度。

在职业中专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妨碍体育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体育教学制度不完善。因此,不论是体制,还是机制上面,我们都要做相关的动作,特别是要健全和完善用人机制;在管理上,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要增强,基于现代信息工具创新体育管理方式;在教学评价制度上,综合评价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自我、他人以及教师三种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充分体现出来。通过这些评价,让学生清楚并掌握评价的标准,自行将这些标准当成是努力追求的目标,并督促资金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认清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作者:王利君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论文: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技术论文

1.正确认知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判断、决策、创新等能力

引导本专业学生正确认知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和重视。这个“重要”性,既体现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性”“职业性”中,又表明它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强化人本理念,聚焦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教育技术专业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同时,渗透相关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熏陶。相应的,学生只有接受这种熏陶,才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学习者、吸收者,而应成为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探索者与研究者。事实上,这种探索与研究意识以及实际行为的存在是必需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数要进入企业从事一线生产与管理技术性工作,而工作中新问题的出现在现有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事先的预案或解决方案可循,只能依赖于岗位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并决策以开拓性的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主要在于以实际的案例组织,引导学生集思广益、综合分析、相互观摩、自己动手,以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基。

2.引入5S管理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5S管理理念,又被称为“五常法则”或“五常法”,取自日文单词SEI-RI、SEITON、SEISO、SEIKETSU、SHIT-SUKE的首字母,其含义依次是整理,将工作场所内物品进行区分,必要的留下,不必要的清除;整顿,把留下的物品依照规定位置合理放置,并明确标示;清扫,将工作场所清扫干净;清洁,维持上述成果;素养,每位成员养成良好工作习惯,遵守规则做事。由此可以看出,这一管理理念的管理对象是现场的“环境”,即对生产现场的环境布局做综合考虑,并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计划与管理措施,达成规范管理的目的。其中,员工职业素养是核心。把这一管理理念纳入课堂教学,即是要从教室这一师生(尤其是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的“环境”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环境管理意识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等。相较于工厂生产一线场所来说,保持教室这一教学的一线场所的环境规范,即是在为师生共同的教与学活动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与工作的环境。

3.以小组合作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并提高合作能力

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科技的辉煌等,无一不是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晶,合作能够聚集力量、启迪思维、激发创造性并能培养人的奉献精神等。因而,现代企业招聘员工时对员工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尤为重视。以本专业学生走入职场后的工作来说,对于类似教学资源、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等工作,在多数时候是难以以个人之力去完成的而非要团队的通力合作才能成功。因此,在本专业的教学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增加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与作业完成训练并保证其质与量;同时将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与作业任务的参与度进行量化,纳入学生考评系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精神,锻炼其合作能力。

4.结语

总之,在教育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在教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教育,并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最终走上职场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左荣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

职业论文:预算法改革下职业院校预算管理论文

一、职业院校对预算思想认识不够,急需加强

一些初建职业院校的预算收入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并利用这部分资金为地方培养技能型人才,地方政府拨付预算收入经过编制、审批、拨款环节,将预算收入拨付给职业院校,而这部分资金很难满足职业院校的资金需求,职业院校办学资金十分紧张,形成财政拨款一部分,学院创收一部分,社会帮助一部分的局面。造成对预算管理缺乏认识,预算收入编制只能初略估算,年度内收支缺乏预测,预算编制难于公开透明。新预算法明确建立全口径预算体系,打造透明预算制度,明确规定全部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等,同时规定经本级人大或其他常委会批准,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和报表,应当在批准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对预算管理加以重视,培养专业人才来完成预算的编制、调整、以及决算等预算内容。

二、预算支出带有盲目性,急需规范

职业院校在办学初期,由于预算收入的取得具有不确定性,缺乏稳定性,预算收入资金十分紧张,这就造成预算支出具有随机性,盲目性,运行经费的安排及使用情况难于统筹兼顾,财务管理出现收支不平衡现状,更谈不上绩效的评价。新的预算法第十二条明确指出: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第十三条规定,各单位的支出必须经以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预算的不得支出。第二十七条规定: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外交、公共安全、国防支出、农业、环境保护支出、教育等就业支出及其他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其他支出。第十五条规定: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应当按其功能分类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款。第五十七条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不得虚报列支。第六十三条明确规定: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收入和支出的管理,不得截留或者动用应当上缴的预算收入,不得擅自改变预算支出的用途。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法规政策执行,克服预算支出乱摊、挪用、占用、事前不预测、事中不控制、事后不绩效评价的局面。

三、预算收支缺乏时效性,约束力弱化,急需监管

职业院校预算管理中,虽然在年初经学院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预算编制,但在预算收支管理过程中,职工代表大会尚失监管,预算收入出现截留、占用、挪用现象,预算编制缺乏时效性,约束力弱化。新的预算法第十七条指出:各级预算的编制、执行,应当建立健全相互协调的机制。第二条明确指出: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监督、以及预算的执行和调整必须依照预算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的委员会,对本级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本级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和本级决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提出初步审查意见。这就要求职业院校重视年度预算编制,并严格执行预算编制,加强监管,做好绩效评价,为下一年预算收入的取得打下基础。

四、职业学院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急需建立

预算法改革之前,职业院校所建立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出发点,主要是从理顺财务关系,简化办事流程,规范财务行为等方面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制度建设只表现在形式上。权责不清,缺乏制度的约束力。财务管理制度滞后陈旧。新的预算法第五十三条明确指出:各部门、各单位、是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负责。第九十二条至第九十五条规定:有关部门有违纪行为的,应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充分彰显预算法的法律效力,因此,建立健全与预算法相一致的职业院校财务制度已成当务之急。

作者:霍妍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职业论文:学校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论文

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现状

1.课程设置比较单一

虽然有些特殊教育学校设置了很多的职业教育实践场地和教室,还有很多科目的教学实践实验,但是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仅开设了面点课程以及烹饪课程,因为没有聘请到合适的面点教师,面点课程一直处于停止开课状态。在烹饪课程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定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班级人员较多,但教学秩序和授课过程很好,说明该校的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比较高,能够将教学内容很好地完成。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在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的时候,其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没有趣味性和丰富性。在对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进行走访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寝室或者单位等场所中,学生并不擅长与领导或者同事沟通,因此常常会产生矛盾,导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就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交往能力以及集体意识都没有进行有效的培养。

2.与社会脱轨

在对一些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学校都没有设置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职业教育一直都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开展,即便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实践活动,也仅仅是让学生在学校或者家庭中进行实践。在学生学习课程中,学校并没有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实战演习,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都在学校和家庭的圈子中学习和生活,很少与外界发生联系,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知识,更不利于学生开阔眼界,不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对策

1.特殊教育学校要注重职业教育课程的多层次和多元化

在特殊教育学校领导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归类,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课程,可以采用选修课程的形式来对每名学生的职业教育课程进行确定。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开展调查,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归类,多为学生设置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同时学习两个专业,这样他们便可以掌握两项技能。家长和教师还要及时沟通与合作,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来选择他们想要选修的课程和内容。这样不仅满足了每一名学生的需求,避免学生兴趣不同和能力不同给职业教育教师带来的困难和压力,同时还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的效果。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特殊教育学校不应该将学生顺利毕业作为根本目标,必须要将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在充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之下,更加注重学生其他知识的学习及其他能力的培养。

2.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联系和交流

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打开学校的校门,突破地域的限制,汲取国内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方法以及理念,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自己所学的职业技术,坚持不懈地完善自我的人格,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可以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而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教师,通常都是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师范类专业毕业的科班生,由此导致教师社会实践经验比较少,大多数教师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便走上了教学岗位。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要组织职业教育专业的任课教师来讲授职业教育课程,并且鼓励教师深入基层去了解、去学习、去掌握,到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授课方法,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使学生的课堂能够与社会更贴近。除此之外,特殊教育学校还要积极联系残疾人毕业生或相关的技术优秀人才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讲学和示范,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这一门技术的要点和亮点,鼓励学生总结自身的经验,取长补短,对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在实践方面的欠缺进行弥补。最后,特殊教育学校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学生到工厂或者其他单位进行实习,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换成为实践经验,将职业技能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去,使学生能够勇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郭永妍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特殊教育中心

职业论文:升学制度职业教育论文

一、职业教育升学制度运行的可行性前提

(一)升学学员数量有相当规模

任何一个制度的建立,其对象一定是有相当数量规模的人群,否则,将造成资源投入的浪费,使得制度建立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甚至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生源角度看,升学制度的建立必须有两个前提为之保障,一是降低辍学率,二是低层次教育领域中拥有相当数量规模的有升学意愿的学员。21世纪初,丹麦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高中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实行互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和发展需要,选择文化理论方向的学习或是职业技能方向的培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从此不再是割裂的个体。接受初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再孤立于职业技能,而是可以在接受职业技能的同时学习文化理论知识,在毕业后可以有多种人生选择,或直接就业,或选择升入普通高中学习,或选择升入高等职业院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具备了相应资格后,还可以进入大学深造。丹麦职业教育中拥有接受高层次教育意愿的人员数量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为升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升学学制的良性衔接

有了生源保障,升学制度运行的可行性就决定于从低层次教育向高层次教育升学这两个不同学制的良性衔接。这种衔接不同于在同一教育领域中修学年级的上升,其涉及的因素更多。如对低层次教育领域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术资格、专业方向、学习时间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也对低层次教育领域的课程设置、学生管理、教育模式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向提出了挑战。如果这些因素处理不当,升学学制的良性衔接势必受到负面影响,甚至直接威胁到升学制度的可行性。实现两者的良性衔接绝非易事,不是在低层次教育领域简单开设一些面向高层次教育领域的课程就能实现的,需要将所有问题综合考虑,统筹规划,以真正实现两种学制的融合。

二、丹麦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保障措施

(一)降低辍学率

由于丹麦一半以上学生会接受初等职业教育,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员数量也在逐年上升,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已有相当的规模。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入学率不再是个问题。因此,丹麦职业教育升学制度保障措施首先以降低职业教育的辍学率为根本。根据2009年丹麦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丹麦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有:对职业教育整体丧失信心和希望(5%),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生活和学习(19%),受教育的内容对个人整体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并未展现出明确的方向性(37%),难以适应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训的衔接(13%),对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感到希望渺茫(22%)。基于这些辍学原因,丹麦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首先,注重学生入学前的职业生涯指导。丹麦甚至从小学教育开始就向学生传播职业教育体系和内容,灌输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意识,为学生自我进行职业和人生规划奠定基础。在中小学阶段,丹麦职业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让中小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实地感受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派遣专门人员进入中小学与学生进行沟通。希望学生在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前,不断明确自我在职业院校接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明确自我怎样通过在职业院校学习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在这种做法的指引下,很多学生能够根据自我需要制定自我发展计划,然后带着明确的目的在职业院校接受教育。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职业院校中的学生规模的稳定性。其次,丹麦职业院校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职业院校在相对统一的教育计划框架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个人教育计划的制定和使用,讲求对学生的细分。通过观察、测试和不断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需求、学习能力和心理,从而对学生在个体上做出客观合理的定位。以此为依据,在学生个人教育计划乃至职业生涯及人生发展规划方面提出客观中肯的建议。学校注重对教学目标的细分,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为每一名学生确定适合他本人的、由分解后的教学目标组成的教学流程。在个人教育计划制定过程中,学校为每一名学生配备导师,强调师生间的沟通和计划执行时导师的监督作用,同时根据计划执行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变更。这一措施的实施,使学生始终感受到职业院校中的学习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是十分匹配的,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意义的,从而进一步降低学生的辍学率。第三,丹麦在保证毕业生素质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了学生进入高层次教育领域的资格要求。从丹麦大学的入学标准可以看到,由于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调整,将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资格与大学升学条件合理归并,高职学生进入大学要具备的附加资格条件在减少,这加大了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可能性。另外,丹麦在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过程中,实行职业院校资格认可制度。这意味着丹麦的高职毕业生有更多机会出国学习,而且在职业院校中取得的资格可以在海外留学项目中冲抵相当数量的学分,这加强了学生留在职业院校中取得完整资格的可能性。这一措施大大加强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升学率,为升学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二)提高学制的相互融合性

首先,丹麦在2000年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整合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原有的几十个专业类别归并为更为系统的七个类别。新的专业类别设有明确的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理论课程,对职业教育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术素质要求,这为学生获得大学入学资格、适应大学教育打下了基础。此外,2001年丹麦开始在初等职业教育中开设文化理论课程,旨在使学生在完成初等职业教育后具备转入普通高中进行学习的素质。发展至今,丹麦职业教育培养计划中90%以上都有明确的文化教育内容和相关课程,并且也已经由开始阶段的单纯的课程设置发展成为职业课程和文化课程相互融合的体系。最初,丹麦在初等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程,只是与职业培训课程简单叠加,这种做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但是也会造成两种不同性质的课程各自独立,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困难加大,学习负担加重,学习时间增长,从而影响了教育质量。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丹麦的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程以两种形式存在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一种是纯文化课程,以独立的姿态与职业培训课程并立,另一种是与职业培训中的专业课程相关的文化内容,其被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融入到了专业课程当中。采用这种课程设置方法,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学到了相关的文化知识,相比原先的割裂式学习,节省了学习的时间,减轻了学习的负担,另一方面,所学的文化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对专业课程的理解,从而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同时,真正提高了学习者的专业技能素质和文化素质。其次,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丹麦教育部门正在逐步出台相关政策,以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文化素质的要求。这些政策一方面会引导职业院校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会刺激职业院校采取措施,加大文化教育力度。最近几年,丹麦的部分地方教育部门要求辖区内职业院校增加文化课教师数量,某些院校已经对专业课程教师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尝试使用相应的评定方法。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提高职业院校中文化课程的质量,为学生考入大学和在大学中稳定地学习创造条件,进而为升学制度落到实处铺平道路。第三,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成功接轨,丹麦职业院校在职业培训项目以外,专门针对有强烈升学意愿的学生,开设了附加资格项目教育。这些项目中不仅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提升,还考虑大学与职业教育在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上的不同。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并获得附加资格的学生,不仅获得了直接升入大学的资格,还因为在项目实施中领略过大学教育模式,缩短了在大学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期,实现了从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的“软着陆”。

三、结语

受制于人口众多的国情,我国职业教育升学制度虽然不能简单移植和照搬丹麦模式,但丹麦职业教育升学制度中注重职业教育学生数量的规模和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机的衔接所采取的种种措施,仍然可以成为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重要借鉴。

作者:夏莹 李霁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论文:工作组织职业教育论文

一、工作组织形式演变及其课程选择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率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工作组织、劳动内容和生产技术及其三者间的辩证关系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职业教育不应把学生培养为技术的简单工具,而应更加重视其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职业教育是以工作内容为导向的教育,因而对现代社会工作体系及工作组织形式的研究正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现代工作体系与传统工作体系有着明显差异,现代工作体系中的工作组织形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二战后,福特主义成为当时世界上流行的主要工作组织形式,福特主义是通过标准化物质和服务的批量生产来创造国家财富。机器化生产取代了许多以前由熟练工人承担的任务,在半熟练工和机器生产的共同作用下,数以千万计的产品被生产出来。福特主义的生产线是流水线,产品是由传送带输送给每一个工人,而不是像以前的生产流程由工人移向产品。福特主义下的工作任务被划分为最基本的形式,管理层与操作层严格分开,目的在于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福特主义时期的职业教育课程在对工作任务进行基本划分的基础上,关注完成工作任务的操作技能培养,将操作技能视为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给予研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福特主义已不适合生产工作要求,于是逐渐分离出了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新福特主义和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后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通过“市场化”推动国家发展,工作组织继续沿用福特主义的方式,采取批量生产、管理层和操作层严格分离。在“市场化”的作用下,生产工人获得的收入取决于其在一种自由、不受限制的全球市场中出卖他们的技能、知识的状况,标准化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支持这一体系的重要手段。后福特主义则认为应该为所有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稳定、有吸引力的工资待遇,并鼓励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在劳资双方之间建立高度的信任,以此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造出一种高技能、高工资的新型经济,增强企业的经济竞争力,让市场充满活力。新福特主义用“生产岛”取代了“生产线”,工人的职责不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管理层制定的方案,他们同样需要具有主动性、创造性,以能更好的投入生产活动,创造出更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从工作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企业对工人职业能力要求的不同,对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产生了对职业教育课程的不同选择。

二、当代工作组织形式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课程形式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保证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有效应对资源环境约束、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技术革新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形势严峻等挑战;另一方面,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匹配,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而人力资本质量是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强技能人才,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核心要素得到了广泛研究。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集中体现在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中。对于职业教育课程,教育界已达成“能力本位”的共识,而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则造成了课程选择上的差异。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职业教育课程包括MES课程、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等。MES课程是“ModulesofEmployableSkill”的缩写,是“就业技能模块组合课程”的简称。MES课程是以工作分析为基础,通过工作内容本身来设计开发课程,其以工作职位为核心组建知识体系,通过对工作内容的多步、逐级分解,获得了非常具体、明确的工作内容基本组成单元,即模块。对模块进行进一步细分,即可获得完成每个模块所需要的学习单元。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层层分解,MES课程对目标技能的阐述已经达到十分精细的程度,而课程整个开发过程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模块组合的灵活性是该课程的重要特点。但MES课程过分关注行为动作,对整体的忽视使其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能、加深知识结构的整体理解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CBE课程是“Competence-basedEducation”的缩写,是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的简称。CBE课程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形成了以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的缩写)为主的课程开发方法。CBE课程遵循了MES课程的思想,其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CBE课程相比于MES课程而言,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课程的综合化和整体化特征更加明显。学习领域课程是指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由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及课程评价等要素构成的学习单元。学习领域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相比于MES课程、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认为职业能力是动态的、过程性的,职业能力是无法与实际的应用背景割裂开来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应植根于实际的生活工作环境,跳离了背景框架谈职业能力没有任何意义。学习领域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行动为导向,强调学生的行动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出发,学习领域课程具有明显优势。但学习领域课程的问题在于,学习领域来源于行动领域的归纳,行动领域可以通过对与职业紧密相关的工作任务的职业情景进行概括得到;而学习情景又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在课程的实际操作层面,学习领域课程并没有给出有指导意义的课程开发方法;而要使学习领域课程转化为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还需要对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给予更多关注。职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可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通过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相比于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更加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特征,更注重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的理解,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项目课程强调在工作情景过程中,通过知识和经验的合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职业教育中的项目以工作任务为基础,要求通过有结构的项目活动,产生出符合一定标准的产品、服务或决策,具有生成性特点。从目前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课程开展和实施的情况看,MES课程和CBE课程更多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流行;而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更多具有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特点。它们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在于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MES课程和CBE课程对操作技能,具有外显的知识和技能给予了更多关注;而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则更关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关注复杂工作情景中行动能力的养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MES课程和CBE课程能较好满足新福特主义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而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则对后福特主义的职业能力培养给予了更多关注。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除了受到各国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外,现代工作体系下不同的工作组织形式对职业能力的定义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选择的启示

高职教育在经过前期的快速发展后,已逐渐由规模扩张转向了内涵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充分就业和民生改善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目标。课程作为主要的教学活动单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选择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阐述工作组织形式演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形式发展过程,得出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选择的启示,具体如下:

(一)工作组织形式演变为职业能力的认识提供了前提

不同的工作组织形式带来了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新福特主义主要培养外显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不同操作单元的重复,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后福特主义更多关注复杂能力的培养,以实际工作情景中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均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应深入了解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现状,积极加强工作组织形式研究,明晰工作组织形式演变对职业能力认识的影响。通过对世界范围内工作组织形式变化的把握,加深工作组织形式与职业能力之间本质联系的理解,为正确认识职业能力提供前提。

(二)职业能力内涵为高职院校课程的选择指明了方向

由于对职业能力理解的不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MES课程和CBE课程主要培养操作技能,关注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以复杂工作情景中行动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相比于MES课程和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动态性、复杂性特征。高职院校具有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和责任,职业教育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对高职院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加快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对区域产业有着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应深入了解所在区域产业发展和工作组织形式实际情况。各个区域的产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很难统一,高职院校应结合各自传统文化和现实基础,以职业能力作为高职院校课程选择的方向,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研究,逐步形成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

(三)实际办学情况为高职院校课程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高职院校应在促进经济产业发展的同时,结合各自院校办学传统和实际情况,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课程选择时,应以实际办学情况为基础,以自身教育教学资源为支撑,充分考虑不同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对教育教学资源的要求。如项目化课程教学需要在工作情景中展开,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实力、特色教材编写等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是师资队伍,项目化课程要求的先进教学理念、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体性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在实际人才培养活动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各种教学硬件(如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及学生学习能力等都会对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保证办学质量的同时,应从实际出发,通过课程选择突出办学特色,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四、结语

综上,工作组织形式的演变造成了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对职业能力理解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形式。通过对世界范围内工作组织形式转型中的职业教育课程选择进行研究,我国职业院校应加强对工作组织形式演变的认识和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以实际办学情况为基础,合理进行职业教育课程选择,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

作者:张勇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华好学院

职业论文:行业型职业教育畜牧兽医论文

1集团成员单位组成及其权利、义务

集团实行理事会制。自2011年9月成立以来,规模不断壮大,成员由原来的46家发展到85家,其中本科院校3家,高职院校7家,中职学校13家,企业55家,行业协会学会5家,研究所2家。参考国内行业型职教集团章程,我们制定了黑龙江省畜牧兽医职业教育集团章程,明确了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学校成员、企业成员和协会学会成员的特点,规定了不同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规定了集团理事的权利和义务。

2集团组织机构及理事会职责

集团设立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等机构。理事会是集团的最高权力机构。常务理事会是理事会的执行机构,在理事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秘书处是理事会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集团的日常工作事务。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原则上由牵头学校校长担任。设名誉理事长1名,邀请行业主管领导、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担任。设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和理事若干名。上述人选均由理事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的职责有:制定和修改集团章程;选举和罢免领导机构成员;制定集团年度工作方案;审议常务理事会年度工作报告;审议通过集团常务理事会或理事单位提出的议案。维护成员单位的合法权益,协调集团内部利益关系和对外关系,反映各成员单位的意志和要求。推广介绍集团内外职业教育与专业培训经验,开展集团文化建设,组织各种参观考察活动,推进管理创新。

3集团决策制度

根据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的规定,集团共召开了四次理事会议。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常务理事会议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在理事会休会期间,常务理事会行使理事会权利。集团分别就教育教学改革、中高职贯通、技术服务、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召开常务理事会议,研讨具体问题。

4集团秘书处及其职能

集团秘书处设在牵头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秘具体负责集团的日常工作事务。其职责是:负责集团年度工作方案的落实;负责集团的宣传和档案管理工作,做好集团的联络工作;筹备组织理事大会和常务理事会议,负责起草会议文件,撰写工作报告;集中并代表成员单位间的利益和要求,对招生就业、课程改革、实习实训、教师培训等问题,向集团提出意见和建议;负责集团网站的建设,并维护网站正常运行,收集、行业信息、人才培养和供求信息,协调成员单位间的招生、培训、就业等工作。秘书处在理事大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理事大会闭会期间,在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若干名。秘书长人选由理事长提名。理事大会确认通过。

5集团信息沟通平台建设

集团于2011年9月建立之初即建立了黑龙江省畜牧兽医职业教育集团网站,建立了集团概况,理论研究、成员风采、专业建设、实训基地、职业培训、人才供需、政策法规、新闻动态、重点工作、行业动态、资源共享、下载专区等栏目。后期根据工作内涵的延伸又设置了远程教育、援藏工作等栏目。集团为成员单位设置了会员登录界面,成员通过用户名和密码可以进入网站,人才需求信息、单位新闻等信息,信息通过管理员审核后,在集团网站内共享。新会员可以通过注册、审核后,成为会员,获得相关会员信息的权利。

6实践证明运行机制可行

黑龙江省畜牧兽医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以来,理事长单位充分发挥了其国家骨干院的龙头作用,团结集团成员单位,在理事会领导下,开展了教学研讨、技能培训、技能大赛、技术服务、中高职衔接、校企深层次合作、援藏等一系列的工作,为黑龙江省行业型职教集团的运行探索出一些经验,成为省级重点建设的职教集团和黑龙江省与教育部共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重点建设职教集团。建立了16个实训基地,其中2014年成立的以股份制形式开办的龙职宠物医院,实现了集团资源共享,同时也为行业型职教集团的机制体制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经验。黑龙江省畜牧兽医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是国内大多数行业型职教集团所采取的运行机制,通过三年多来的运行,证明其可行性。

7思考的问题

目前职教集团的非法人身份,与企业法冲突。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将集团化办学纳入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明确职教集团的法律属性,赋予其合法的身份、地位。以便更有效地开展活动,处理企业或民间捐赠。在对集团企业成员的政策上,国家尚无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企业成员的积极性。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出台捐赠资金税收减免政策,激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征收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税,对于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企业适当减免税收,或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企业职业教育,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提高企业加入集团、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作者:王喆 刘广文 韩行敏 刘春娟 吕芳璐 南文杰 吕衍娟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职业论文:学生职业能力下高职商务英语论文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培养学生的目标没有定准确,课程体系不能及时更新。

现阶段,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具备某一行业或者职业岗位中所需要技术,然后以此为目标,培养从事该职业的专业型人才,在实际过程中需要的就是商务背景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同时还有语言方面的综合应用就是高职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但是在目前,我们国家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定位不准确的,课程体系不能够根据现在的社会发展进行及时的更新,就会忽略职业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就会给学生只是注重单纯技能的职业操练,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的发展。

1.2专业教师实践经验少,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

在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中,老师的能力决定了一些学生的真正的职业的技能的训练,同时在高职学习的过程中,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是一项重要的知识技能,在高职商务教育中,如果老师不能在专业实践上进行传授,那么老师就会在知识结构上不能很好的进行指导学生,导致老师在专业教学上能力不足。在实际的高职教育过程中,一些老师是由在文化课上进行简单的培训上在经过改行过来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真正找到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3学校里面的教学手段不能及时更新,很难适应社会。

目前在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过程中,高职学校中的商务英语真正对于实际的外贸课程中不能及时进行更新,就会导致高职学校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些真正的要用到的东西不能很好的进行掌握。在高职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老师不能将实际的东西讲述出来,会将一个事例进行讲述,势必导致模式单一化,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在这些过程中,老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在脱离实际的过程中,不能很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不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1.4专业实践环节比较忽视。

在目前的高职教育过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校园的模拟实习之外,一般就是在第三年的课程中进行专业的实训。但是在实习单位中,多以中小型的企业为主,在实习的地域中是比较的分散,学校为学生进行的真实实际情况是很难进行有效管理的,导致学生的实习工作中是装样子,应付学校的检查工作,就会导致老师和学校不能真正的掌握学生的实习目的和实际的需求,很难配合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做出的真正专业性的指导,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就会导致企业和教师同时还有学校不能真正的管理学生。

2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对策方法

2.1调整培养目标,增强人才活力。

现阶段,要想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就要严格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要求进行培养学生,学生就会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同时学生就会让学生具备真正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在高职商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就要求老师真正拥有商务英语的真正知识,同时还要求老师以实践为支撑,在这种方式的基础过程中,21世纪的老师,就会拥有国际的视野,培养出具备真实知识,同时还要精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学生。真正通过这样的老师,才会让学生职业素质能有很好的提高,在真实的涉外素质中能够很好的提高,就能正式市场的需求,服务国家的经济发展,这样就会切实符合就业的需求。

2.2更新课程体系,构建“能力本位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在商务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就是要培养很好的应用的学生为目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得将课程的设置进行合理化,该表学科的唯学课程模式,商务英语课程就是将商务业务知识和英语进行相互融合的使用英语课程,本身就是一项的语言叫教学,同时还应该是一种技能教学,商务英语应该重视实践过程,这样就会根据企业对商务英语的人员的实际需要进行培训。这样就能很好的掌握课程里面的学识。通过诺课程的增减进行合理设置,这给你就会很好的优化教学内容,就能很好的进行课程的实用性和培养目标进行相一致。

2.3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适应能力。

在高职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这给你就能培养出学生适应能力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能很好的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际要求。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就要组织和协调人。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进行学习和教育,就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掌握能力,就能真正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正式经验和知识体系。同时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运用英语表述商务的沟通能力,让学生在应用商务技能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

2.4加强师资培养,提升培养能力。

在现在的商务高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大都是在缺乏真正的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进行从业的,老师在实践教学方面是存在很多知识的缺乏。老师就会出现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学能力不足的缺陷,学校要培养商务应用性的商务英语人才,就得在培养专业教师上下足功夫,提升老师的能力。只有才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认识到实践的环节是怎样的。只有让老师真实的定期进行下方到企业中,真实的掌握相关外贸企业的实践和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的水平提高。通过这样的优势互补,学校就能为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和职工培训,很好的培养学生。

3结语

不断的更新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式方法,采用真实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将老师的培养能力进行提高,将丰富的校园活动和各种实践活动进行让学生进行实习,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从而让学生真正有一个好的职业前景。

作者:高慧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