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层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26 08:44:06

序论:在您撰写中层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层管理论文

中层管理论文:如何提高中层管理者执行力

上个月我有幸参加了公司组织的中层干部培训,通过听黄泽良副总关于中层干部如何增强执行力的讲座,理论学习,收获颇丰,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公司中层的作用。中层就是夹层,就像三明治中间的夹层,要承受上压下顶,是兵头将尾,但中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层的作用发挥得好,是公司领导联系下面员工的一座桥梁;发挥得不好,是横在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一堵墙,就会形成“上边想、下边望,中间成了顶梁杠”的局面。所以提高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执行力呢?所谓执行力就是把计划、方案变成现实操作的能力,它不是单一的素质,而是多种素质、能力结合的表现。在学习之前请大家先想想,在三国演义中,哪位将领是最出色的中层执行者,哪位是最失败的中层执行者呢?哪位又是最灵活变通的中层执行者呢?先不要回答?到最后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目前,我们公司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规模不断在扩大,因此要提升管理。而提升管理,除了要有好的决策班子、好的发展战略、好的管理体系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公司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

那么中层管理者要提高执行力,在工作中至少需具备两种能力:理解公司和高层领导的理念的能力和在本职工作上的组织实施能力。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眼:

第一、思想上重视,正确理解公司和领导的理念,做好一个传播者。 中层管理者在接到领导工作指示时,一定要正确理解领导的意图和初衷,不能不懂装懂,要把正确的理念灌输到下属中去。否则将会出现企业的决策方案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标准渐渐降低、甚至完全走样,越到后面离原定的标准越远,从而背离了领导的意图和目的。

第二,表率作用是前提。作为一个中层干部,不能只靠说,要靠做,必须身先士卒、百折不挠,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树形象, 无论是遵章守纪,还是公司布置任务的完成,都要起到表率作用,打铁先要自身硬。只有让手下员工心悦诚服,你才有说服力,你说的话,别人才会听,才谈得上执行力。

第三,主动积极是作风。主动积极、雷厉风行是中层干部的工作作风。中层干部忌讳办事拖拉,“雷声大,雨点小”。不能患得患失,畏难发愁,避重就轻,敷衍塞责。不能事事等领导交待,应主动地去完成自己该做的事。中层主动,下面员工才能主动,整个部门工作就会主动。

第四,工作到位是准则。工作做到位,就是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对要做的工作不能敷衍,要认真去办。要想作到位,必须做到:头脑到位——多思考如何做好工作的方式方法,嘴巴到位——管理工作就是婆婆嘴,各项工作要随时督促,眼睛到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耳朵到位——及时了解广大下属员工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腿脚到位——经常深入最基层,了解情况。工作到位就是最好的执行力。

第五, 不讲借口是态度。中层干部应凡事不讲借口,恪守职责。“借口”的实质是推卸责任,在责任与借口之间,选择借口还是选择责任,体现了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如果每一个中层都为自己的工作找借口,那就根本谈不上执行力。不讲任何借口,看似无情,但是它体现的是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

第六,团队合作是保证。中层干部应该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帮助,相互尊重,相互激励,多看别人的优点,接纳或善意提醒别人的不足。各部门之间应各司其职,补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分工合作,扬长补短,形成合力。自己的工作自己做,同事的工作帮着做,集体的工作大家做。只有这样,自己的执行力才会提高。

第七,公平公正是原则。公平公正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原动力之一。作为中层干部要公平公正对待下属的工作业绩、表现,解人之难、记人之功,通过正面激励,引导员工往前跑,通过负面激励,推着员工往前走。工作中要对事不对人,要一视同仁。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大局出发,公道正派、是非分明、一身正气;能坚持原则、坚持正义、牢记职责和使命,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才能树立正气,继而提高执行力。

第八,总结反省是关键。作为中层要做到经常自我反省,常回头总结,因为总结是推动工作前进的重要环节,总结是寻找工作规律的重要手段,总结是培养、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总结是积累经验吸取教训的极好过程。正确的、成功的经验就会通过总结得到积累,乃至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光大;错误的、失败的教训就会通过总结得到吸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引以为戒,并做到警钟常鸣。

第九,增强创造性是提高。执行力不仅是实现目标、达成使命的基本保障,而且是中层干部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的重要体现。提高执行力的关键,在于找准上级决策精神与本部门实际的结合点,把实施决策的原则性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统一起来,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思路和具体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十,中层干部领导力更需提升,一个部门经理提高完成任务执行力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提高自身对部门员工领导力的过程。因此,对上提高执行力、对下就要提升领导力。

那么,怎样才能提升领导力呢?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两点最是:

1 学会用老板眼光看企业。

在老板看来,管理很简单,就是两件事:一是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业务收人;另一件事就是降低管理成本,控制运作费用。其实这两件事,最终是一件事,收入减去成本,减去费用,就是利润。所以归根到底老板是看利润的,利润要从管理中来。

2 从被领导中学习领导。

在领导人看来,领导也很简单,就是两件事:一是用人,用人所长、容人所短;二是激励,通过正面激励,引导下属往前跑,通过负面激励,推着下属往前走。要知道,任何领导都是从做下属开始的,谁都不可能一步登天当领导。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你会经历大大小小许多领导,只要你用心学习,不管是好领导、还是坏领导,你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学到经验和教训,这对你将来当好领导是十分珍贵的。

好了,理论上的东西就讲这么多了。现在转回刚刚开始的问题:在三国演义中,哪位将领是最出色的中层执行者,哪位是最失败的中层执行者呢?哪位又是最灵活变通的中层执行者呢?。我个人认为,黄盖是最出色的中层执行者,在赤壁一战中,他先用苦肉计,诈降,骗得曹方的信任,后巧妙实施无间道,最终成功完成了火烧曹营连环船的任务。而马稷则是最失败的中层执行者,他有完全的军事指挥权,由于他的过于自信,制定错误的执行方案,导致了街亭的失守,而街亭的失守造成了当时整个曹、蜀两国战局的改变,蜀国由攻转守。而说到最灵活变通的中层执行者,我认为是张飞,有一次他带兵攻打汉中的一个郡,敌方紧闭城门,坚决不出战而蜀军强攻的话则会伤亡惨重,兵力不继。于是张飞巧用计谋,宁犯军中大忌,天天在敌营面前酗酒,假装喝得聍耵大醉,诱使敌军轻敌出城来犯,而蜀军事先埋好两路伏兵,一举攻下城池。

中层管理论文:企业高绩效中层管理建设

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是每个老总梦寐以求的,但中层经理的问题往往也是老总们最头疼的。中层觉得自己最累,老总们觉得中层执行不力,基层员工觉得中层瞎指挥,企业管理发生肠梗阻。

通过管理培训来提高中层经理的能力,进而推进企业管理工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刊将在总裁学习栏目以各种形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不断的剖析。本期我刊邀请了《高绩效的中层管理》的作者,著名管理培训专家章哲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一次座谈。

中层管理是企业里连接头脑和四肢的“脊梁”

《总裁》:相信没有哪位老总会认为中层管理不重要,但几乎又没有一个老总对他的中层管理是满意的。您认为中层经理在企业中到底是一种什么角色,他们的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

章哲: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反过来考虑,老板为什么要聘请中层经理?

中层经理的人力成本是非常高的,很多经理要靠高薪去外面挖来,但老板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代价来请中层经理呢?这是因为当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范围横向扩展到一定程度时,老板一个人已经管不过来了,为了使企业仍然能够运行有序,老板就需要找一些替身,去传达他的思想、执行他的战略。

如果把一个企业比作一个人的话,老板就是脑袋,要去思考企业的方向和战略;中层就是脊梁,要去协助大脑传达和执行命令到四肢,也就是基层员工那里。因此,可以说,中层就是老板的“替身”,也就是支持大脑的“脊梁”。

没有中层强有力的执行能力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只能是跳蚤

企业老板要做的最主要的两件事,一是制定战略,二是用人。而中层核心的价值就是执行能力,从世界范围来看都是如此。作为一个管理者,怎样把领导者的战略到位的贯彻下去,这一点对企业至关重要。

美国著名企业ABB的原董事长巴尼维克有一个观点就是:“一个企业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这话或许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我们回顾一下中国乃至世界的企业,有多少企业真是因为战略的失败而完蛋的,更多的是由于执行力不够,企业管理基础不牢而倒掉的。

每一个老总都可以说是战略家,都有很好的想法,但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把每个战略要求的细节执行到位,如果只有好的思想,没有好的动作,那么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只能是跳蚤。

《总裁》:海尔是中国最成功的企业之一,但如果仔细研究海尔,会发现,海尔的很多创新其实并不是很独特,就像它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管理法,方法并不很特殊,但是海尔把这样一个很平常的想法贯彻到底,而且坚持十几年如一日,海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得是其扎实的基础管理。

章哲:确实如此,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强健的执行力,而执行力的强健与否则要看是否拥有一支高效的中层队伍,因此把中层比作企业的“脊梁”一点不过。

中层经理管理培训的三大问题

《总裁》:现在企业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老总们知道中层很重要,但对于中层经理的培训,常常是只打雷,不下雨;说得多,做得少;培训可以,最好别花钱,诸多现象,不一而足。

章哲:中层经理的执行力有两部分,一是业务执行力,另一个是管理执行力。现在许多企业如果说进行了一些培训,更多的也只是停留在业务层面。中层最缺的是管理执行力,但企业对此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

多数中层都是从基层业务做起来的,而且往往是在基层工作很出色的,绝大部分是因为业务能力出色,而对于管理,他们有的仅是零散的经验和感觉,并没有真正形成技能。

现在有很多率领着几十人上百人的中层经理,说起带队伍只有两种招法:第一,我业务能力比下属强,下属就服我。第二,我拼命地干,以身作则,下属就跟我。当然在企业比较小,管理跨度也不太大时,是还可以带动的,但当业务做大了,下属也变多了,单凭工作热情和业务能力就不够了,而且是远远不够了。

这就是中层管理培训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对中层培训,企业不重视也不想再花那个钱,因为我已经付你很高的薪水了,你理所当然要拿出成绩。即使重视了,焦点放的也不对,没有集中于对企业最缺的中层管理执行力的培训。

第二个问题:现在大多数企业对中层管理的培训都是“学院式”的。

我们在企业中不难发现,老板对技术部门、财务部门这些部门还都是比较放权的,因为多数老板都是不懂这些的,因此也就较少介入,授权也比较充分。

唯独人力资源部,可以说没有哪个老板会承认他不懂“人”,而且往往还是以内行、专家的身份介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而且最后拍板的也往往是老板。这就造成人力资源部的权力被部分甚至全部架空,变成了一个纯事务性的部门。

同时也造成了人力资源部门对培训,无论是在深入的积极性上,还是在行使项目的力度上都明显不足,也就比较习惯的接受了最简单、最容易想到的“学院式”培训。而且这方式老板们也比较认同,他们多数也认为培训就是买些书,请几个老师上上课。因此就会出现这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中层管理培训太粗放、随意,缺乏标准化、模块化的体系。

正像刚才说的,一方面人力资源部对中层培训深入不够,另一方面老板也没有系统的研究,多是凭经验、凭感觉,因此对培训的需求就很随意,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

从供应方来说,现在的培训市场本身就缺乏标准,课程设置也多是拼凑起来的,整体比较浮躁,很少有人去认真系统的研究。

外企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我就见过一个外企的小女孩,23岁就讲一门“情景领导”课,给那些领导讲课。这要在国内肯定被人踢下去,你凭什么给我讲领导的课呀。可是在那个环境她就站得住,因为大家都清楚那是标准化课程,谁讲都是一样的事。其实,我们开发的这本培训教材就是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力求首先在内容上标准化、模块化。

《总裁》:标准化之后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大家“接口”都一样了,规矩也一样了,这样咬合起来就比较容易,也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内耗。

MBA是管理基础教育,是架构知识体系的;企业管理培训是补短板,是要解决问题的

章哲: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问题之外,在中层培训这块企业还明显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把培训简单等同为讲课,二是把培训理解为MBA教育。

而这里需要明确的是:

一、讲课只是培训的开始。企业花着巨大的机会成本,用几天的时间,集中一大批中层,不仅仅是让他们来听课,学知识的。企业关注的是管理行为的改变,希望中层在接受完培训后,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效率上都有所改变,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企业来讲,任何不能带来改变的学习都是没有意义的。

二、企业进行培训是要补上对企业有用的那块短板,而不是进行系统教育。MBA是一种管理教育,主要是为学习的人搭知识框架,如果是想系统地学习管理知识,提高个人的水平,也包括希望镀镀金为在公司里的发展或者跳槽增加点筹码,那么可以选择读MBA,可这是员工自己的事情,与企业绩效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

另一方面,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讲,MBA式培训对企业成本太高,而收益对企业来讲缺乏针对性,如果把它作为对一部分中高层经理的一种奖励或福利,倒是不错的,但如果把它当成企业管理培训的全部或重要组成部分,那就大错特错了。

要想“训练有素”就得有训练

《总裁》: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企业搞不清MBA是怎么一回事,听别人说好,就以为是万能的,就盲目追捧;二是企业也不清楚除了MBA,到底还有什么好的方式可以解决问题。您从事管理培训工作这么多年,这本《高绩效的中层管理者》想来也是多年智慧的结晶,但是,这套培训方法真的如你所说,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层管理的效率?

章哲:我们一说起跨国企业的员工,就说人家“训练有素”,什么是训练有素,那得先有训练,才能有素啊。松下幸之助对于如何建设有力的管理队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50%的训练,50%的操练”。外企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管理能力分解成一个个标准化的模块,然后反复进行训练,之后在实践中不断操练,再训练,再操练。

在这么多年的管理培训中,应当说一直持续不断的是吸收外企在管理培训方面的经验,同时不断致力于把这些经验本土化,这套书从筹划到正式出版有将近5年的时间,这当中很多跨国公司的培训经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结合了许多跨国企业的培训体系,并不断地试验和探索后,我的这本书清晰地定位于提高中层经理的管理执行力。

我们经过分析,认为中层经理的管理能力主要应在这几个层面进行改善:一、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角色分析、时间管理、沟通技巧。二、绩效管理能力,包括目标管理、激励、绩效评估。三、团队管理能力,包括授权、领导、教练、团队发展能力,一共是十项能力。

从这十项能力出发,再结合教材中配的操练工具和自我评估工具,经理们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然后不断训练、操练。

我认为,这些跨国企业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这些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在全世界复制出无数的职业经理人。

管理培训要遵循的四个原则

《总裁》:作为企业老总,应从那几个层面把握管理培训的价值呢?

章哲:从形式上来说,一个好的、有效的培训课程应是标准化、系统化的。从实质上来讲,管理培训需要遵循四个原则。

一、从问题出发。不能因为别人有培训,所以我也要有培训,更不能因为别人不搞培训,所以自己也不搞培训。培训不是企业“化妆”的方法,一定要着眼于解决企业的问题,补上企业的短板。

二、解决实战能力。要极力避免“学院式”的、单纯知识性的培训。

三、把培训的重点放在改变上。一方面,不要盲从、赶时髦地搞培训,结果花架子学了不少,但都不是企业需要的,反而把经理们的心思都学活了。另一方面,管理培训要确实操练到位,把效果落实。

四、关注细节。把培训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行为要素。

我们总是羡慕跨国公司的培训体系很专业有效,其实,只要你沿着这几个原则不断去实践,最后肯定也能达到国际水准架构的培训体系。

《总裁》:标准化之后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大家“接口”都一样了,规矩也一样了,这样咬合起来就比较容易,也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内耗。

MBA是管理基础教育,是架构知识体系的;企业管理培训是补短板,是要解决问题的

章哲: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问题之外,在中层培训这块企业还明显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把培训简单等同为讲课,二是把培训理解为MBA教育。

而这里需要明确的是:

一、讲课只是培训的开始。企业花着巨大的机会成本,用几天的时间,集中一大批中层,不仅仅是让他们来听课,学知识的。企业关注的是管理行为的改变,希望中层在接受完培训后,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效率上都有所改变,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企业来讲,任何不能带来改变的学习都是没有意义的。

二、企业进行培训是要补上对企业有用的那块短板,而不是进行系统教育。MBA是一种管理教育,主要是为学习的人搭知识框架,如果是想系统地学习管理知识,提高个人的水平,也包括希望镀镀金为在公司里的发展或者跳槽增加点筹码,那么可以选择读MBA,可这是员工自己的事情,与企业绩效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

另一方面,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讲,MBA式培训对企业成本太高,而收益对企业来讲缺乏针对性,如果把它作为对一部分中高层经理的一种奖励或福利,倒是不错的,但如果把它当成企业管理培训的全部或重要组成部分,那就大错特错了。

要想“训练有素”就得有训练

《总裁》: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企业搞不清MBA是怎么一回事,听别人说好,就以为是万能的,就盲目追捧;二是企业也不清楚除了MBA,到底还有什么好的方式可以解决问题。您从事管理培训工作这么多年,这本《高绩效的中层管理者》想来也是多年智慧的结晶,但是,这套培训方法真的如你所说,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层管理的效率?

章哲:我们一说起跨国企业的员工,就说人家“训练有素”,什么是训练有素,那得先有训练,才能有素啊。松下幸之助对于如何建设有力的管理队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50%的训练,50%的操练”。外企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管理能力分解成一个个标准化的模块,然后反复进行训练,之后在实践中不断操练,再训练,再操练。

在这么多年的管理培训中,应当说一直持续不断的是吸收外企在管理培训方面的经验,同时不断致力于把这些经验本土化,这套书从筹划到正式出版有将近5年的时间,这当中很多跨国公司的培训经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结合了许多跨国企业的培训体系,并不断地试验和探索后,我的这本书清晰地定位于提高中层经理的管理执行力。

我们经过分析,认为中层经理的管理能力主要应在这几个层面进行改善:一、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角色分析、时间管理、沟通技巧。二、绩效管理能力,包括目标管理、激励、绩效评估。三、团队管理能力,包括授权、领导、教练、团队发展能力,一共是十项能力。

从这十项能力出发,再结合教材中配的操练工具和自我评估工具,经理们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然后不断训练、操练。

我认为,这些跨国企业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这些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在全世界复制出无数的职业经理人。

管理培训要遵循的四个原则

《总裁》:作为企业老总,应从那几个层面把握管理培训的价值呢?

章哲:从形式上来说,一个好的、有效的培训课程应是标准化、系统化的。从实质上来讲,管理培训需要遵循四个原则。

一、从问题出发。不能因为别人有培训,所以我也要有培训,更不能因为别人不搞培训,所以自己也不搞培训。培训不是企业“化妆”的方法,一定要着眼于解决企业的问题,补上企业的短板。

二、解决实战能力。要极力避免“学院式”的、单纯知识性的培训。

三、把培训的重点放在改变上。一方面,不要盲从、赶时髦地搞培训,结果花架子学了不少,但都不是企业需要的,反而把经理们的心思都学活了。另一方面,管理培训要确实操练到位,把效果落实。

四、关注细节。把培训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行为要素。

我们总是羡慕跨国公司的培训体系很专业有效,其实,只要你沿着这几个原则不断去实践,最后肯定也能达到国际水准架构的培训体系。

《总裁》:标准化之后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大家“接口”都一样了,规矩也一样了,这样咬合起来就比较容易,也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内耗。

MBA是管理基础教育,是架构知识体系的;企业管理培训是补短板,是要解决问题的

章哲: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问题之外,在中层培训这块企业还明显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把培训简单等同为讲课,二是把培训理解为MBA教育。

而这里需要明确的是:

一、讲课只是培训的开始。企业花着巨大的机会成本,用几天的时间,集中一大批中层,不仅仅是让他们来听课,学知识的。企业关注的是管理行为的改变,希望中层在接受完培训后,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效率上都有所改变,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企业来讲,任何不能带来改变的学习都是没有意义的。

二、企业进行培训是要补上对企业有用的那块短板,而不是进行系统教育。MBA是一种管理教育,主要是为学习的人搭知识框架,如果是想系统地学习管理知识,提高个人的水平,也包括希望镀镀金为在公司里的发展或者跳槽增加点筹码,那么可以选择读MBA,可这是员工自己的事情,与企业绩效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

另一方面,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讲,MBA式培训对企业成本太高,而收益对企业来讲缺乏针对性,如果把它作为对一部分中高层经理的一种奖励或福利,倒是不错的,但如果把它当成企业管理培训的全部或重要组成部分,那就大错特错了。

要想“训练有素”就得有训练

《总裁》: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企业搞不清MBA是怎么一回事,听别人说好,就以为是万能的,就盲目追捧;二是企业也不清楚除了MBA,到底还有什么好的方式可以解决问题。您从事管理培训工作这么多年,这本《高绩效的中层管理者》想来也是多年智慧的结晶,但是,这套培训方法真的如你所说,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层管理的效率?

章哲:我们一说起跨国企业的员工,就说人家“训练有素”,什么是训练有素,那得先有训练,才能有素啊。松下幸之助对于如何建设有力的管理队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50%的训练,50%的操练”。外企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管理能力分解成一个个标准化的模块,然后反复进行训练,之后在实践中不断操练,再训练,再操练。

在这么多年的管理培训中,应当说一直持续不断的是吸收外企在管理培训方面的经验,同时不断致力于把这些经验本土化,这套书从筹划到正式出版有将近5年的时间,这当中很多跨国公司的培训经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结合了许多跨国企业的培训体系,并不断地试验和探索后,我的这本书清晰地定位于提高中层经理的管理执行力。

我们经过分析,认为中层经理的管理能力主要应在这几个层面进行改善:一、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角色分析、时间管理、沟通技巧。二、绩效管理能力,包括目标管理、激励、绩效评估。三、团队管理能力,包括授权、领导、教练、团队发展能力,一共是十项能力。

从这十项能力出发,再结合教材中配的操练工具和自我评估工具,经理们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然后不断训练、操练。

我认为,这些跨国企业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这些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在全世界复制出无数的职业经理人。

管理培训要遵循的四个原则

《总裁》:作为企业老总,应从那几个层面把握管理培训的价值呢?

章哲:从形式上来说,一个好的、有效的培训课程应是标准化、系统化的。从实质上来讲,管理培训需要遵循四个原则。

一、从问题出发。不能因为别人有培训,所以我也要有培训,更不能因为别人不搞培训,所以自己也不搞培训。培训不是企业“化妆”的方法,一定要着眼于解决企业的问题,补上企业的短板。

二、解决实战能力。要极力避免“学院式”的、单纯知识性的培训。

三、把培训的重点放在改变上。一方面,不要盲从、赶时髦地搞培训,结果花架子学了不少,但都不是企业需要的,反而把经理们的心思都学活了。另一方面,管理培训要确实操练到位,把效果落实。

四、关注细节。把培训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行为要素。

我们总是羡慕跨国公司的培训体系很专业有效,其实,只要你沿着这几个原则不断去实践,最后肯定也能达到国际水准架构的培训体系。

中层管理论文:企业中层管理者素质管理

摘要: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中层管理型人才,是现代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实践中,因人才理念和激励机制不到位,使中层管理者流失严重;人才缺乏,企业选才空间狭窄;重使用轻培训,成长发展环境不平衡。通过确立科学的人才价值观,加大科学培训力度,完善健全选人用人制度,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激励制度体系等途径,锻造企业新型中层管理人才,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夯实基础。

关键词:企业;中层管理者;队伍建设

中层管理队伍是企业的“骨骼”,在企业创造利润、建设团队、管理变革等方面承上启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中层管理型人才,是现代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条件。随着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组织竞争力的关键人物除了企业高层管理者外,中层管理者亦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企业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再定位

中层管理者是企业人才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好与差、能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这一职位作用突出,角色特点鲜明。

(一)中层管理者是企业建设和发展的“桥梁与枢纽”

中层管理者过去常被认为是企业业务流程的中间过渡者,并不直接创造价值而忽视其作用。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看到,中层管理者人力资本作为获取异质竞争优势的内源性基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为,中层管理者对上要理解“统帅部”的决策意图,对下要高效传递并组织凝聚下属有效执行组织指令,最终使上级的决策变为工作业绩。因此,他们是创意者、传达者、安慰者、协调者角色,在企业执行力系统中充当辅导员、协调员、裁判员、信息传递者、创意者的角色,是企业的脊梁和中坚。[1]

(二)中层管理者是企业建设和发展“有创意的扳道人”

首先,中层管理者是企业战略的执行者。中层管理者所处的中间位置,决定了他们具有企业战略执行者的地位。如何有效发挥他们的这一作用,提高其执行能力,已经成为关系到企业成败的关键性问题。其次,中层管理者是企业战术决策的制定者。企业中层管理者不仅要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企业高层的决策方案,还要发挥其作为一位领导人的影响力,在既定的决策方案框架内,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战术决策,将方案做深、做细、做活,通过提高方案的实施效率和效果,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再次,中层管理者是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一方面起到将高层决策向基层管理者进行推行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负有将基层管理者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向高层管理者进行反馈的职责,这种承上启下,积极反馈的作用,也是中层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三)中层管理者是具有独特素质修炼的人才群体

现代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居于承上启下,协调沟通的位置,具有执行坚定性和理解创造性相结合的素质,是合格的中层管理者的必备要求,具有如下独特个性:(1)真诚体贴的“关照情怀”。中层管理者的首要素质是对上层领导、下层员工和同级别其他职能管理者灵活贯通关心和照顾。能够根据不同人的具体情况,站在他人的立场关心人,替他们筹划谋略。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把团队调适到融洽欢畅的氛围中。(2)坚定不移的“执著精神”。中层管理者对组织长远目标具有清晰认识,对领导的战略规划坚决支持,对部门的各项事务合理安排,对下属的具体工作不厌其烦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和所在部门设定的目标要坚持如一,以此成为身边同事的“主心骨”。(3)包容坦荡的“宽容胸襟”。中层管理人员具有必要的宽容之心。以极大的耐心帮助周围那些偶有小过者,以坚定的勇气批驳那些态度倾斜的人,以此团结更多的人一道为企业拼搏。(4)合理适度的“创新思维”。中层管理者侧重于日常经营的常规性工作,所以,要以创新的思维开创新鲜的思路和方法,将上级意图和决策充分贯彻、展现在具体操作之中。(5)严格不苟的“过细风格”。松下幸之助成功的座右铭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近乎偏执的“过细”,就是要求中层管理者从细节中关注每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情绪,分析任何一件事务的处理方法和效果,认真对待企业制度的建设、企业文化的锻造、突发事件的处理、危机管理的实施,在过细中打造企业的新事业。(6)激发培养员工的“严师、教练”。关注员工潜能的开发,鼓励和帮助下属取得成功,是现代企业高素质中层管理者的基本功。

二、当前企业中层管理者队伍建设的差距及原因浅析

新时期,人力资源日益得到重视,并不断总结出针对中层管理队伍建设的经验。但现实中,这一队伍的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一)人才理念和激励机制不到位,中层管理者流失严重

针对中层管理者的“人才价值理念”,在一些企业中还缺乏充分体现,对这一群体成长发展的培养教育制度常常表现为应急性、随意性。同时,许多企业仍然缺乏针对中层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和激励机制,中层管理者流失问题已成为各类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问卷显示,在26家企业中,针对中层管理人才的选拔考核及任用等相关制度“建立并较好实施”占38.5%;“有制度和计划,执行不理想”占19.2%;余者或制度不全,或形同虚设。而企业中层管理队伍实现自身价值、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心理动能非常强烈,如果企业不能通过有效手段及时满足,就很容易造成中层管理人员的流失。上述企业近3年来,中层管理骨干的流失率平均达到15.6%,对企业战略执行的一贯性造成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二)中层管理者人才缺乏,企业选才空间狭窄

近些年,市场大潮竞争激烈,许多企业发展迅猛,但中层管理者队伍建设却未能及时跟进,大多企业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中层管理者危机”现象,主要表现有:(1)外部无力找,内部无人找的缺失性“内外两难”;(2)用不好人,留不住人的管理性“去留两难”;(3)企业发展各时期人才需求的差异性“结构危机”。

(三)综合素养不匹配,执行力偏低经验缺乏

执行力既是企业运行发展的重要力量,又是中层管理者的核心能力所在。但是,许多企业的中层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执行能力。如在企业战略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决策方案标准渐渐降低,与原标准发生偏离,或者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必要的任务,或者造成企业制定的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力度越来越小,没有成效等问题。中层管理者执行能力的缺乏,使企业的成功发展成为海市蜃楼。

不仅如此,实际工作中,中层管理者还常常表现出角色环境不适应,“桥梁纽带”作用打折扣的状况。许多中层管理者虽然职位已经变化,但是,自己对于“中层干部”的身份还没有在心理上完全接轨,因此,常常缺乏主动担责的意识,没能起到良好的沟通桥梁的作用,使政策的制订者和实施者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高层领导缺乏对中层管理者这一作用的认识,在工作中存在“架空”中层管理者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中层管理者沟通和领导能力的欠缺,从而使企业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不能做到“上情下达或下情上报”,使企业的战略制订和具体实施这两项工作发生脱节。

(四)重使用轻培训,中层管理者成长发展环境不平衡

相当比例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里,存在着对中层管理急功近利,重使用轻培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不到位,不利于中层管理者成长发展。存在着:(1)对培训的认识不统一。笔者调查发现,企业的高层人士自认为非常重视中层管理队伍培训,但问卷选择“培训是企业发展的需要”的只占66.1%,而选择“人才是培训出来的”、“培训是稳定人才的手段”的分别占到42%和35.5%,有22.8%的高层认为“培训没有必要”、“培训是给别人作嫁衣”;更有近10%的人认为“招来的人就应当合乎要求,不必再培训”。而值得注意的是,高达92.5%的中层管理人员认为公司并不重视培训。他们自己对培训表示出极大的关注,认为“如果不培训,能力就会下降”(86%)、“培训是公司应当提供的”(67.3%)。(2)培训计划性不足,常常临时安排,随意性大。培训对象、时间、内容和考核方式、标准等没有系统设计和规范。在上述被调企业中,有计划并形成制度的占到58%,能较好执行的只占到38%,有计划但不规范未成系统的达到42%。这样的培训状况对于中层管理队伍成长的不利影响不言而喻。

三、提高企业中层管理者能力的途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形势下企业发展大环境,这里探索针对中层管理者队伍建设选拔、培养和提高的措施与途径。

(一)确立科学的人才价值观,奠定企业中层管理者队伍健康成长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而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其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中层管理者虽在三大人才主体内,但不是建设的重点。而从素质能力结构上看,他们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能力,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可以说是高层次人才的强大后备军和潜在的竞争者。基于这样的视角,我们认为,各级领导机关,尤其是企业高层领导者,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在深刻领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坚定确立科学的“人才价值观”,坚定确立中层管理者是企业重要的人才资本、是社会精英群体的成长摇篮的观念。依此制定推动这一群体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机制和方式方法,为企业中层管理者队伍健康成长奠定思想基础。

(二)加大科学培训力度,为企业中层管理者队伍健康成长设好“练兵场”

先哲曾经明训:“猛将拔于卒伍而宰相起于州郡”。当代企业中层管理者集指挥与操作于一身的角色特点,给他们提供随时演练本领的“习武场”,有计划地设计实践岗位与有针对地进行理论学习相结合,是迅速提高其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包括培训的目标、对象、内容、方式,培训的时间、考核检验培训结果等有机联系的科学制度机制,以保证培训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其次,要积极探索借鉴中外企业同类培训的途径方式,总结符合本企业要求的做法。实践中可以大胆尝试以下具体方法:(1)工作轮换,使用是最好的培养方式。企业要培养出能够独当一面的复合型人才,内部的岗位轮换是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定期改变中层管理者的工作部门或岗位,让他们在轮岗中丰富工作经验,扩大对企业各个工作环节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内部的沟通协调能力。(2)导师传帮带制度。为中层管理者配备导师,通过日常工作中对被指导者进行在职业务指导和提出职业发展规划建议,在传帮带之中逐步提高能力。导师可以来自不同的部门,甚至可以有计划地采取岗位交叉方式来配备。另外,还可通过选用较有经验的现任中层管理者担任直接下属或新进员工导师的做法,辅导这些员工,给其下放职权,提供学习管理的机会。这样,有助于确保在现任中层管理者因退休、提升、调动、辞职等原因离开岗位而出现职位空缺时,这些训练有素的“后备军”可以及时上岗,确保企业的岗位的有效衔接和运转。(3)参与决策,孕育企业未来。让各方面素质较高且有培养前途的中层管理者参与到高一层次的客户会谈或相关谈判、会议中,不但可以体现企业高层领导者对该中层干部的重视,而且锻炼了他们的业务能力,拓宽了他们的人脉,这是培养中层管理者管理技能、训练他们成为高层管理人员的方法之一。参与企业决策,让他们就高层次的管理问题,如组织结构、经营管理人员的奖酬机制、部门之间的冲突协调等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可以为中层管理人员提供分析和处理整个企业范围内的高层决策问题的机会和经验,促进了管理者的成长;同时,挖掘了管理者的创造力,给管理者带来了新思路。这一过程本身又促使中层管理者仔细研究政策问题,为自己的决策承担责任,采取这种方式可以让中层管理者更多了解企业发展,参与企业的决策,增强对企业的责任感。(4)系统培训,不断成长的支柱。当员工进一步升迁为中层管理者后,可以进入企业的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之中,帮助其从全局把握职位要求,改善工作方式。第一阶段是自我约束阶段,不做不该做的事,强化职业道德;然后进入自我管理阶段,做好应该做的事——本职工作,加强专业技能;进入第三阶段,自我激励,不仅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要思考如何为团队作出更大的贡献,思考的立足点需要从自我转移到整个团队;最后是自我学习阶段,学海无涯,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随时随地寻找学习的机会。

(三)健全选人用人制度,为提升中层管理者执行力创造环境

企业要通过完善选人用人制度,营造出提升中层管理者执行力的环境。建立健全企业的选人用人制度体系,企业需要坚定“德才兼备、唯贤是举”的选人理念,通过不断完善个性化的制度设计,包括选拔、培养、使用、考核等内容,逐步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通过制度的有效执行,提拔和重用那些能力强且乐于奉献的好员工;通过建立并实行“优胜劣汰”的人才聘用机制,不给那些不思进取、遇到任务或问题只想如何开脱的管理者提供“避风港”和“安乐窝”。企业高层一定要有魄力与技巧做到“唯才是用”,以此给中层管理者执行力的提升铺平道路。

(四)建完善绩效激励制度体系,为企业中层管理者队伍健康成长鼓劲加油

绩效考核是激发中层管理者队伍能力水平的“动力机”。建立“岗位分析评价”基础上的科学量化薪资绩效考核和激励体系,是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企业要建立和严格执行“差异化”的绩效考核办法,通过树立典型、重奖优秀并宣传其业绩的方法,让榜样的力量去触动和激发执行力低下者;让执行力低下者明白,企业真正需要和器重什么样的中层管理者。通过科学有效的“岗位分析评价”工作,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建立健全企业各级岗位任职资格模型、岗位说明书以及与之匹配的编制定员、薪资标准、绩效考核制度,在此基础上推进市场化薪资绩效管理、岗位竞聘制度的改革与实施,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及人力风险的有效管控,实现考核激励的科学实效性。具体思路是:建立以“岗位竞聘”为基础的薪资管理与考核激励体系;建立以“岗位任职能力”模型为基础的薪资管理与职业生涯成长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市场化、人性化、差异化激励体系,激活劳动合同管理,推行补贴、商业保险及其它福利制度。通过这种制度体系的建立,积极营造中层管理者乐于奉献的企业精神;通过这种精神的熏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保持与坚持下去,从而激发他们不断提高执行力。

中层管理论文:建设高绩效中层管理队伍

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是每个老总梦寐以求的,但中层经理的问题往往也是老总们最头疼的。中层觉得自己最累,老总们觉得中层执行不力,基层员工觉得中层瞎指挥,企业管理发生肠梗阻。

通过管理培训来提高中层经理的能力,进而推进企业管理工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刊将在总裁学习栏目以各种形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不断的剖析。本期我刊邀请了《高绩效的中层管理》的作者,著名管理培训专家章哲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一次座谈。

中层管理是企业里连接头脑和四肢的“脊梁”

《总裁》:相信没有哪位老总会认为中层管理不重要,但几乎又没有一个老总对他的中层管理是满意的。您认为中层经理在企业中到底是一种什么角色,他们的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

章哲: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反过来考虑,老板为什么要聘请中层经理?

中层经理的人力成本是非常高的,很多经理要靠高薪去外面挖来,但老板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代价来请中层经理呢?这是因为当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范围横向扩展到一定程度时,老板一个人已经管不过来了,为了使企业仍然能够运行有序,老板就需要找一些替身,去传达他的思想、执行他的战略。

如果把一个企业比作一个人的话,老板就是脑袋,要去思考企业的方向和战略;中层就是脊梁,要去协助大脑传达和执行命令到四肢,也就是基层员工那里。因此,可以说,中层就是老板的“替身”,也就是支持大脑的“脊梁”。

没有中层强有力的执行能力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只能是跳蚤

企业老板要做的最主要的两件事,一是制定战略,二是用人。而中层核心的价值就是执行能力,从世界范围来看都是如此。作为一个管理者,怎样把领导者的战略到位的贯彻下去,这一点对企业至关重要。

美国著名企业ABB的原董事长巴尼维克有一个观点就是:“一个企业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这话或许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我们回顾一下中国乃至世界的企业,有多少企业真是因为战略的失败而完蛋的,更多的是由于执行力不够,企业管理基础不牢而倒掉的。

每一个老总都可以说是战略家,都有很好的想法,但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把每个战略要求的细节执行到位,如果只有好的思想,没有好的动作,那么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只能是跳蚤。

《总裁》:海尔是中国最成功的企业之一,但如果仔细研究海尔,会发现,海尔的很多创新其实并不是很独特,就像它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管理法,方法并不很特殊,但是海尔把这样一个很平常的想法贯彻到底,而且坚持十几年如一日,海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得是其扎实的基础管理。

章哲:确实如此,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强健的执行力,而执行力的强健与否则要看是否拥有一支高效的中层队伍,因此把中层比作企业的“脊梁”一点不过。

中层经理管理培训的三大问题

《总裁》:现在企业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老总们知道中层很重要,但对于中层经理的培训,常常是只打雷,不下雨;说得多,做得少;培训可以,最好别花钱,诸多现象,不一而足。

章哲:中层经理的执行力有两部分,一是业务执行力,另一个是管理执行力。现在许多企业如果说进行了一些培训,更多的也只是停留在业务层面。中层最缺的是管理执行力,但企业对此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

多数中层都是从基层业务做起来的,而且往往是在基层工作很出色的,绝大部分是因为业务能力出色,而对于管理,他们有的仅是零散的经验和感觉,并没有真正形成技能。

现在有很多率领着几十人上百人的中层经理,说起带队伍只有两种招法:第一,我业务能力比下属强,下属就服我。第二,我拼命地干,以身作则,下属就跟我。当然在企业比较小,管理跨度也不太大时,是还可以带动的,但当业务做大了,下属也变多了,单凭工作热情和业务能力就不够了,而且是远远不够了。

这就是中层管理培训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对中层培训,企业不重视也不想再花那个钱,因为我已经付你很高的薪水了,你理所当然要拿出成绩。即使重视了,焦点放的也不对,没有集中于对企业最缺的中层管理执行力的培训。

第二个问题:现在大多数企业对中层管理的培训都是“学院式”的。

我们在企业中不难发现,老板对技术部门、财务部门这些部门还都是比较放权的,因为多数老板都是不懂这些的,因此也就较少介入,授权也比较充分。

唯独人力资源部,可以说没有哪个老板会承认他不懂“人”,而且往往还是以内行、专家的身份介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而且最后拍板的也往往是老板。这就造成人力资源部的权力被部分甚至全部架空,变成了一个纯事务性的部门。

同时也造成了人力资源部门对培训,无论是在深入的积极性上,还是在行使项目的力度上都明显不足,也就比较习惯的接受了最简单、最容易想到的“学院式”培训。而且这方式老板们也比较认同,他们多数也认为培训就是买些书,请几个老师上上课。因此就会出现这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中层管理培训太粗放、随意,缺乏标准化、模块化的体系。

正像刚才说的,一方面人力资源部对中层培训深入不够,另一方面老板也没有系统的研究,多是凭经验、凭感觉,因此对培训的需求就很随意,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

从供应方来说,现在的培训市场本身就缺乏标准,课程设置也多是拼凑起来的,整体比较浮躁,很少有人去认真系统的研究。

外企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我就见过一个外企的小女孩,23岁就讲一门“情景领导”课,给那些领导讲课。这要在国内肯定被人踢下去,你凭什么给我讲领导的课呀。可是在那个环境她就站得住,因为大家都清楚那是标准化课程,谁讲都是一样的事。其实,我们开发的这本培训教材就是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力求首先在内容上标准化、模块化。

《总裁》:标准化之后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大家“接口”都一样了,规矩也一样了,这样咬合起来就比较容易,也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内耗。

MBA是管理基础教育,是架构知识体系的;企业管理培训是补短板,是要解决问题的

章哲: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问题之外,在中层培训这块企业还明显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把培训简单等同为讲课,二是把培训理解为MBA教育。

而这里需要明确的是:

一、讲课只是培训的开始。企业花着巨大的机会成本,用几天的时间,集中一大批中层,不仅仅是让他们来听课,学知识的。企业关注的是管理行为的改变,希望中层在接受完培训后,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效率上都有所改变,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企业来讲,任何不能带来改变的学习都是没有意义的。

二、企业进行培训是要补上对企业有用的那块短板,而不是进行系统教育。MBA是一种管理教育,主要是为学习的人搭知识框架,如果是想系统地学习管理知识,提高个人的水平,也包括希望镀镀金为在公司里的发展或者跳槽增加点筹码,那么可以选择读MBA,可这是员工自己的事情,与企业绩效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

另一方面,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讲,MBA式培训对企业成本太高,而收益对企业来讲缺乏针对性,如果把它作为对一部分中高层经理的一种奖励或福利,倒是不错的,但如果把它当成企业管理培训的全部或重要组成部分,那就大错特错了。

要想“训练有素”就得有训练

《总裁》: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企业搞不清MBA是怎么一回事,听别人说好,就以为是万能的,就盲目追捧;二是企业也不清楚除了MBA,到底还有什么好的方式可以解决问题。您从事管理培训工作这么多年,这本《高绩效的中层管理者》想来也是多年智慧的结晶,但是,这套培训方法真的如你所说,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层管理的效率?

章哲:我们一说起跨国企业的员工,就说人家“训练有素”,什么是训练有素,那得先有训练,才能有素啊。松下幸之助对于如何建设有力的管理队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50%的训练,50%的操练”。外企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管理能力分解成一个个标准化的模块,然后反复进行训练,之后在实践中不断操练,再训练,再操练。

在这么多年的管理培训中,应当说一直持续不断的是吸收外企在管理培训方面的经验,同时不断致力于把这些经验本土化,这套书从筹划到正式出版有将近5年的时间,这当中很多跨国公司的培训经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结合了许多跨国企业的培训体系,并不断地试验和探索后,我的这本书清晰地定位于提高中层经理的管理执行力。

我们经过分析,认为中层经理的管理能力主要应在这几个层面进行改善:一、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角色分析、时间管理、沟通技巧。二、绩效管理能力,包括目标管理、激励、绩效评估。三、团队管理能力,包括授权、领导、教练、团队发展能力,一共是十项能力。

从这十项能力出发,再结合教材中配的操练工具和自我评估工具,经理们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然后不断训练、操练。

我认为,这些跨国企业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这些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在全世界复制出无数的职业经理人。

管理培训要遵循的四个原则

《总裁》:作为企业老总,应从那几个层面把握管理培训的价值呢?

章哲:从形式上来说,一个好的、有效的培训课程应是标准化、系统化的。从实质上来讲,管理培训需要遵循四个原则。

一、从问题出发。不能因为别人有培训,所以我也要有培训,更不能因为别人不搞培训,所以自己也不搞培训。培训不是企业“化妆”的方法,一定要着眼于解决企业的问题,补上企业的短板。

二、解决实战能力。要极力避免“学院式”的、单纯知识性的培训。

三、把培训的重点放在改变上。一方面,不要盲从、赶时髦地搞培训,结果花架子学了不少,但都不是企业需要的,反而把经理们的心思都学活了。另一方面,管理培训要确实操练到位,把效果落实。

四、关注细节。把培训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行为要素。

我们总是羡慕跨国公司的培训体系很专业有效,其实,只要你沿着这几个原则不断去实践,最后肯定也能达到国际水准架构的培训体系。

中层管理论文: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层次分析法应用

摘要: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往往具有高投入、施工期较长、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等特征,因而容易给建筑工程项目带来风险隐患。在工程项目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风险管理措施,而层次分析法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管理办法,本文即针对该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1引言

由于工程项目涉及面相对较广,且时间跨度较大、造价高,其设计、施工各个阶段都必然存在潜在风险,甚至可能发生对工程项目有害的事件,造成工程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偏差。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能够主动控制工程项目目标,预防项目风险,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

2层次分析法风险管理及其原理

2.1层次分析法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结果,将会直接影响项目最终做出的决策。目前,风险评价过程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为层次分析法(AHP),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决策评价分析方法,主要是针对定性问题所实施的定量分析方法,其优势在于简便、灵活且实用,是一种多准则决策法。

2.2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该方法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将各类复杂的风险因素,依据内部因素、类型等,划分为不同层次,然后以相关经验作为分析基础,将复杂风向分解为若干层次与指标,评判、计算并比较分析同一层次的风险因素,确定不同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重要性等,再对分析结果进行检验,最后按照递阶层次汇总各类分析因素,为风险管理提供重要决策性信息。

3层次分析法在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风险的层次结构模型一般可以分成三层,即目标层、风险因素以及措施层。(1)目标层。目标层即为工程项目,包括桥梁、城市隧道的建设等。(2)风险因素层。风险因素层包含了导致项目风险的各个因素,主要可以分为技术风险、方案风险、合同风险、质量风险、工期风险、资金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物品发现风险等几大类。(3)措施层。①风险规避。采用更合理的工作方法、避免不熟悉的技术手段等,通过项目实施计划的变更,消除风险发生因素。②风险转移。寻找承包商、开通保险业务,将项目风险转嫁给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③风险弱化。通过多次论证和试验,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与后期可能带来的影响。④接受风险。在对风险进行了充分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紧急情况应急计划,增加监控与应急储备。

3.2层次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在风险管理中引入层次分析法,可将风险进行层次划分,保留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减少风险分析工作量,开展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步骤如下:

3.2.1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需要对工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工作不能仅针对显而易见的风险。同时建筑工程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风险也因此呈动态状态,在风险识别中也就要重视风险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风险。

3.2.2进行层次判断与比较制定风险管理决策通过前文内容首先建立了风险管理模型,模型的上下层要保证存在密切的隶属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可进行比较与判断的两个矩阵,为接下来的风险评估与检验提供必要条件。每个风险分解为若干个影响因素,并配以评价准则,在模型构建完成后,对各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并根据程度排序,通过对比分析,确定工程风险的主要因素、次要因素,采用保留主要、忽略次要的原则,最后将主要因素的风险解决方案加入到风险管理决策中。

3.2.3构造风险因素判断矩阵就各个上层元素,对与其存在逻辑关系的下层元素,实施一对一比较,并通过分析、判断,来确定下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上表中,AK为某上层元素;Bi为下层元素,与AK存在逻辑关系;bij表示就AK而言,Bi与Bj的相对重要性。

3.2.4构造各风险因素严重程度判断矩阵使用低、中、高风险这三个标准表达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而能够求得各个子风险因素的相对危害程度值,而为了提高描述的准确性,可采用很低、较低、低、一般、高、较高等层次的划分进行描述。

3.2.5进行计算采用AHP计算机软件,检验专家评判一致性问题,如果一致性检验无法通过,则应当重作评判,进行再检验,直至通过为止。

3.2.6层次总排序依据各个子风险因素的危害程度,求出工作包风险,及其处于高、中、低等不同层级的概率值,然后据此判断各个风险包的大小。依据AHP合成权重的计算方法,并求出其总排序,在合成之后即可得出项目总风险水平。项目经理还应注重各工作包的风险大小,以便做出风险处理的决策。

4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作为系统性的工程,能够有效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而通过充分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更加有针对性的部署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从而全面的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

作者:凡志平 单位:湖南零陵工业园

中层管理论文: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研究论文

摘要:企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的支持。而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能力与团队建设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中层管理人员的特点,以零售行业为例,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设计。

关键字:中层管理人员,培训设计,零售行业

引言:

企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的支持。而在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中,尤其是零售行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抗衡的主要因素。就零售行业而言,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培训并不是一种成本,而是一种高效的投资。加强员工培训工作,满足员工不断成长的需求,给员工上升的足够空间;巩固团队精神,使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增强店铺管理层的能力,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而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能力与团队建设管理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对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进行合理设计,对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中层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中层管理人员是对企业的管理标准、计划与组织实施承担直接责任的人员,应具备以下能力:

1、基本能力

作为中层管理人员要掌握的能力很多,思考能力、学习能力、自律能力、角色认知能力、目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压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授权能力、激励能力、影响能力、培养他人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执行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绩效管理能力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考能力、学习能力、自律能力和沟通能力。

2、管理能力

这里的管理能力指的是自我管理一管理人际关系一管理下属一管理业务一管理项目和变革一管理战略方向,其中,自我管理、管理人际关系这两个层次属于自我管理层级。管理下属、管理业务层属于狭义上的管理层级,管理项目和变革、管理战略方向这两个层次属于狭义的领导层级。其实,作为中层管理者就是要正确的做事,注重思考,注重执行。

3、道德品质

作为中层管理人员,要德才兼备。德的标准是责任心、上进心、事业心、胸怀、眼界和大局观以及有自知之明、能超越自我,还包括公正、廉洁、谦逊、文明。才的标准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富有创新精神,善于总结提高,有强烈的务实精神,能带出一支过硬的队伍。

二、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设计

(一)培训目标

首先,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要与企业经营战略相一致。培训作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辅助手段遵从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是理所应当的事。受资源的限制,企业培训不可能无限制地展开,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选择合适的培训模式与方向是每个企业培训工作的首要问题。考虑企业战略问题时,有四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财务、产品、市场与管理。这四个方面的在各个企业中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构成了不同企业的不同经营战略。

其次,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要与职位要求相一致。即便是有经验的管理者,也应进行职位培训。一是因为技术的提升或创新,管理方式的改革与组织调整;二是因为岗位的调整变动;三是作为更高一级岗位晋升的准备工作。培训目标按职位要求展开的基础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位分析,由于现代企业中的职位分析已不再仅仅围绕职位工作职责有形的、表面的任务来进行,因此培训目标的展开也随之变化。

第三,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要与个人发展相一致。企业内部培训总是落实到人的身上,总是在对每一个个体的人进行培训。因此企业培训除了对组织本身有意义外,对个人发展的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企业的管理层聚集着一批高学历、高技术、高资历的员工,更看重个人发展,甚至薪金都放在了求职的第二位,因为对他们来说,暂时的高薪并不难得,难得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持续增值。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目标乃至员工培训目标也应当将员工个人发展因素考虑进去,尽量使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从而取得最佳成效。

(二)培训内容

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是职务培训,以零售企业为例,零售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般已具备相当的经验,对公司的经营性质、管理制度及所分配部门的工作性质已经有了充分了解,所以他们的课程应偏重增强其对整个零售企业经营状况总体掌控的能力。另外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应根据上文叙述的中层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注重加强其沟通技巧、管理与分析能力等一系列特殊能力的培养,合理设置培训内容。以零售企业为例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课程可参考表1。

笔者认为对于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企业战略。成功的企业,几乎都是以清晰的战略来引领组织。共同的目标,将会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潜力,帮助企业增强凝聚力和行动力。相反如果缺乏清楚的目标,员工就会缺少承诺与行动,或者努力的方向与企业目标背道而驰。中层管理者处于企业的中间位置,必须明确高层制定的企业战略,并让基层员工了解、认可企业的战略,将其转化为企业的行动力。

第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渗透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活动当中,对员工有着长期、深远的感染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需要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理解企业文化的体系构架,做好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工作。

第三,企业组织架构与核心运营流程。合理的组织架构及顺畅的运营流程,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工作中的重复和失误,使企业很好地掌控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品质。组织架构与核心运营流程的创建是高层主管的职责,但其实施则是中层管理者的责任,中层管理者需对企业组织架构与核心运营流程有深入的认识,认真地执行,并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三)培训方法

培训方法分为在职培训、业余培训和脱产培训三种。在职培训指受训者通过在工作岗位上的实践来完成培训;业余培训指受训者不离开工作岗位,通过业余时间完成培训;脱产培训指受训者暂时离开工作岗位,用一段集中的时间来完成培训。

对中层管理人员而言,由于其一般已具备相当的经验,对公司的经营性质、管理制度及所分配部门的工作性质已经有了充分了解,笔者认为脱产培训更加适合中层管理人员,但具体培训方法的选择还应根据企业的需要而定。如零售企业为了培养店铺紧缺人员成为企业未来的高层次管理人员,或为了引进新设备、新开店铺等,此时零售企业一般对员工进行脱产培训。脱产培训即要求员工离开工作和工作现场,由企业内外的专家和教师对其进行集中培训。脱产培训一般在企业的培训教室、培训中心或社会上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涉及到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另外因人员暂时调离工作岗位会对经营管理过程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对脱产培训的过程必须进行有计划的安排和管理。脱产培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通过企业培训人员在课堂上向受训人员讲授以达到培训目的。

结语:

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起上下的沟通作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应该更加重视,更加有针对性,为企业培养生力军和高层领导的接班人。

中层管理论文: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研究论文

摘要:企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的支持。而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能力与团队建设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中层管理人员的特点,以零售行业为例,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设计。

关键字:中层管理人员,培训设计,零售行业

引言:

企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的支持。而在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中,尤其是零售行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抗衡的主要因素。就零售行业而言,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培训并不是一种成本,而是一种高效的投资。加强员工培训工作,满足员工不断成长的需求,给员工上升的足够空间;巩固团队精神,使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增强店铺管理层的能力,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而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能力与团队建设管理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对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进行合理设计,对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中层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中层管理人员是对企业的管理标准、计划与组织实施承担直接责任的人员,应具备以下能力:

1、基本能力

作为中层管理人员要掌握的能力很多,思考能力、学习能力、自律能力、角色认知能力、目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压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授权能力、激励能力、影响能力、培养他人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执行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绩效管理能力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考能力、学习能力、自律能力和沟通能力。

2、管理能力

这里的管理能力指的是自我管理一管理人际关系一管理下属一管理业务一管理项目和变革一管理战略方向,其中,自我管理、管理人际关系这两个层次属于自我管理层级。管理下属、管理业务层属于狭义上的管理层级,管理项目和变革、管理战略方向这两个层次属于狭义的领导层级。其实,作为中层管理者就是要正确的做事,注重思考,注重执行。

3、道德品质

作为中层管理人员,要德才兼备。德的标准是责任心、上进心、事业心、胸怀、眼界和大局观以及有自知之明、能超越自我,还包括公正、廉洁、谦逊、文明。才的标准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富有创新精神,善于总结提高,有强烈的务实精神,能带出一支过硬的队伍。

二、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设计

(一)培训目标

首先,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要与企业经营战略相一致。培训作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辅助手段遵从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是理所应当的事。受资源的限制,企业培训不可能无限制地展开,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选择合适的培训模式与方向是每个企业培训工作的首要问题。考虑企业战略问题时,有四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财务、产品、市场与管理。这四个方面的在各个企业中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构成了不同企业的不同经营战略。

其次,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要与职位要求相一致。即便是有经验的管理者,也应进行职位培训。一是因为技术的提升或创新,管理方式的改革与组织调整;二是因为岗位的调整变动;三是作为更高一级岗位晋升的准备工作。培训目标按职位要求展开的基础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位分析,由于现代企业中的职位分析已不再仅仅围绕职位工作职责有形的、表面的任务来进行,因此培训目标的展开也随之变化。

第三,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要与个人发展相一致。企业内部培训总是落实到人的身上,总是在对每一个个体的人进行培训。因此企业培训除了对组织本身有意义外,对个人发展的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企业的管理层聚集着一批高学历、高技术、高资历的员工,更看重个人发展,甚至薪金都放在了求职的第二位,因为对他们来说,暂时的高薪并不难得,难得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持续增值。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目标乃至员工培训目标也应当将员工个人发展因素考虑进去,尽量使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从而取得最佳成效。

(二)培训内容

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是职务培训,以零售企业为例,零售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般已具备相当的经验,对公司的经营性质、管理制度及所分配部门的工作性质已经有了充分了解,所以他们的课程应偏重增强其对整个零售企业经营状况总体掌控的能力。另外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应根据上文叙述的中层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注重加强其沟通技巧、管理与分析能力等一系列特殊能力的培养,合理设置培训内容。以零售企业为例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课程可参考表1。

笔者认为对于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企业战略。成功的企业,几乎都是以清晰的战略来引领组织。共同的目标,将会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潜力,帮助企业增强凝聚力和行动力。相反如果缺乏清楚的目标,员工就会缺少承诺与行动,或者努力的方向与企业目标背道而驰。中层管理者处于企业的中间位置,必须明确高层制定的企业战略,并让基层员工了解、认可企业的战略,将其转化为企业的行动力。

第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渗透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活动当中,对员工有着长期、深远的感染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需要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理解企业文化的体系构架,做好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工作。

第三,企业组织架构与核心运营流程。合理的组织架构及顺畅的运营流程,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工作中的重复和失误,使企业很好地掌控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品质。组织架构与核心运营流程的创建是高层主管的职责,但其实施则是中层管理者的责任,中层管理者需对企业组织架构与核心运营流程有深入的认识,认真地执行,并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三)培训方法

培训方法分为在职培训、业余培训和脱产培训三种。在职培训指受训者通过在工作岗位上的实践来完成培训;业余培训指受训者不离开工作岗位,通过业余时间完成培训;脱产培训指受训者暂时离开工作岗位,用一段集中的时间来完成培训。

对中层管理人员而言,由于其一般已具备相当的经验,对公司的经营性质、管理制度及所分配部门的工作性质已经有了充分了解,笔者认为脱产培训更加适合中层管理人员,但具体培训方法的选择还应根据企业的需要而定。如零售企业为了培养店铺紧缺人员成为企业未来的高层次管理人员,或为了引进新设备、新开店铺等,此时零售企业一般对员工进行脱产培训。脱产培训即要求员工离开工作和工作现场,由企业内外的专家和教师对其进行集中培训。脱产培训一般在企业的培训教室、培训中心或社会上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涉及到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另外因人员暂时调离工作岗位会对经营管理过程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对脱产培训的过程必须进行有计划的安排和管理。脱产培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通过企业培训人员在课堂上向受训人员讲授以达到培训目的。

结语:

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起上下的沟通作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应该更加重视,更加有针对性,为企业培养生力军和高层领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