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职业素养论文

时间:2022-04-25 04:45:21

序论:在您撰写职业素养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职业素养论文

职业素养论文:试析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构成与发展策略

论文摘要:教师素养是指教师所应该具备的所有素养,体现的是对教师理想形象的追求,突出“全面性”、“理想性”。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既应该包括普通社会人的基本素养,又必须具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独特的专业发展素养,这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和角色所决定的。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构成;发展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的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的是那些受过心理学与教育专业训练,在学校、家庭以及其他场合中,为儿童青少年及教师、家长提供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与其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较,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根据职校生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以职业心理的培养目标为核心,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形成职业兴趣与理想并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对湖南省86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调查,其中70%为兼职教师,且多为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事等,当中35%的兼职教师未参加任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大都在工作实践中边教、边做边自学,这已经成为了制约职业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的瓶颈。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们要有什么样的素养才能胜任所担当的工作?对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的探讨,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构成

素养是指人类个体经由平时修养而形成的知识、能力、品德等。教师素养是指教师所应该具备的所有素养,体现的是对教师理想形象的追求,突出“全面性”、“理想性”。 理想的教师素养包括教师首先作为一个公民的所有优良品质,还包括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需的高超的“专业技能”。据此,我们立足于教师角色理论,把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结构确定为两个层次:基本素养、专业发展素养。这样,既兼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社会人(基本素养)的角色,又兼顾向专业化(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努力的专业人的角色。

(一)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素养

1.基础文化知识素养。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复杂思想、丰富情感和无限发展可能的鲜活的学生生命,因此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因为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养成人文素养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关注和了解青少年学生所喜欢的文化,如文学、诗歌、影视、歌曲等,学会用青少年的思维去看待青少年自身,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

2.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教师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当代职校生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成长的,网上活动已成为这些“网络时代”的重要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但同时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完善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的契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将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环境与资源,利用电脑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统整学业成绩和心理测验等资料,利用网络得到专业培训和职业继续教育方面的机会,并能开通专门针对职校生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平台,通过网络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平时当面不敢说、不好说的心理障碍,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

3.仪表素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虽然仪表、风度有时也不完全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但就一般而论,在大多数场合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教师的穿着、仪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是最直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穿着整洁,大方,能带给学生奋发向上的气势,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二)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素养

“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意味着经过系统学习、培训而拥有一整套专门的“知识”,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的“实践能力”,并形成体现职业特点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有职业要求的人格特征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技能,将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及学生将产生深远影响。

1.具有职业要求的人格特质。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气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的教育活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格特质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吻合,将情感、责任感、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等融入其人格特质中,应以开放接纳的心态面对学生,通过共情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关系,真正实现心灵上的沟通。我们认为,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人格特质:真诚、有责任心、乐观、给人积极的正向关怀、自身情绪稳定、敏锐的洞察力、尊重学生、有同理心、值得信任、公正和客观等。

2.专业知识素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教师首先必须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的基础知识,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教育学基础知识、心理诊断与干预知识、心理学统计与研究方法知识等,特别强调的是,针对职校生这一群体,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心理知识,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更为理智地考虑自己的职业理想,在职业与自己的个性特长方面取得良好的匹配;另外,性困惑是职校生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比较普遍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性心理知识,加强对职校生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念,有效处理异性交往中的情感与行为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具有实践性的知识储备。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验、一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熟悉情况各异的职校生的心理生活,理解他们,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与他们产生共鸣。

3.专业能力素养。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具有“多专业性”特点,首先要从事教学实践,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还要有从事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实践能力,对于存在个体差异的部分学生,深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通过个案辅导,消除职校生的错位心理;同时,面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工作的“多专业性”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具有多重的专业能力素养。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教学能力,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有运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能力,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职校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运用心理学或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悟中提高心理素养、促进心理品质优化,逐渐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模式,自我管理的能力、成熟的处理情绪的能力。

(2)心理辅导与咨询能力,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人际、自我意识等心理辅导,能够灵活的运用心理辅导相关的技巧与策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准确的诊断,并能实施具体的指导与帮助的能力。

(3)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指向那些正在经历心理危机、处于困境和遭受挫折,将要发生危险的职校生提供支持,并能准确评估心理危机事件,快速决策及时救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的能力。

(4)指导他人能力,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班主任、各科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与家长、同事等发展有效的工作关系,指导他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5)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能力,是指准确掌握职校毕业生在择业中常见的心理偏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了解相关职业的性质与自身的特点,提高职业价值感,同时挖掘学生潜能,对智力特征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别指导,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的能力。

(6)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善于有效的总结教学和咨询实践经验,并把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最终把课堂的教学、课外的咨询和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教研相长”的能力。

4.专业情意素养。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事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情意素养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专业的职业道德。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所持有的理想和观念,“理念决定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师脑中的“内隐认知结构”,其潜在的观念会影响教师的态度,影响教师某些判断、思考与行为决策。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理念包括:对职校生心理健康及其标准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具有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意义、目标、原则、内容、实施途径、方法等;“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职业价值观;“启发和促进学生成长”的职业角色观等。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教师职业,首先应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还应遵循学校咨询工作者的道德准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职业道德包括能明确专业职责,即对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职责;尊重来访者的人格、权利和隐私;严格遵守为来访者保密的心理辅导原则;能认识到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并积极参加继续职业发展活动。了解自己专业职能的局限性,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及时进行转介,寻求其他专业人员的帮助;在法律限定范围内使用心理测验,严格禁止对测验资料的错误解释和使用。

二、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发展策略

教师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基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现状,一方面,要求学校和社会各方面保持宽容的心态,看到老师的努力和进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条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激励、主动探索和勇于开拓,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也就是说,外在助力与内在发展需要相结合是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下面主要从教师自我成长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走“双师型”发展道路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充当的两个最重要的角色是教室里的教学者和心理咨询室里的咨询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同时,也需要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实现二者的统一,成为一名既能从事专业教学与科研,又能参与各种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加强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中有丰富心理咨询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的沟通合作,从他们那里了解心理咨询第一线的工作理念、专业技术、专业发展趋势及社会对心理学从业人员素养的新要求,进一步促进自己向“双师型”发展。

(二)学会反思

所谓的反思,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把自我和职业活动作为思考对象,不断对自我及对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因此,反思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自我反思。包括能否意识到自己对职业生涯未来发展的期望;能否通过自我观察而产生自我认同感;能否对职业的发展作出自我设计;能否对自己的职业行为负责等。二是职业活动反思。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的反思、心理课堂教学反思、团体辅导反思等一切与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活动有关的反思。特别是对关键行为事件的反思,可以通过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来进行,就自己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所认为成功的或失败的事件进行回忆,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剖析,发掘或揭示这些事件、经验或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理念,从而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规律与价值等,这也能为事后回顾、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历程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

(三)参与课题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还有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其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仍在不断的丰富与发展之中,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提高研究意识,从职业活动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参与研究,不断地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经验。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与心理辅导两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些研究课题,如自我意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职业生涯辅导、网络心理辅导、性健康心理辅导等。二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对案例的剖析与研究,在实践中收集、选择案例、通过对学生的个案进行深入剖析,比较、归纳,在不断的总结、评价和反思中提高自己的心理辅导技能,再运用于案例的拓展实践。

(四)参与校本课程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很强的地域性,有极强的地方特色。比如发达地区职校生的心理问题与欠发达地区职校生心理问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即使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应有相应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承认其共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其个别性、特殊性。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研究调查本地区、本校学生的心理现状和问题,有的放矢,制订出能适应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成长空间。

职业素养论文:关于德育课程与职业文化素养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从理念创新、整合内容、遵循规律、优化模式、方法、评价等几个方面,分析解答了德育课程如何培养学生职业文化素养问题。

论文关键词:德育;职业;素养;教育

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内涵重点在于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在于提升我国一线人才的职业精神和整体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职业素养教育。那么,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如何在职业文化素养教育方面发挥自身作用,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回答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特色及强化重点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着眼于被教育者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根据市场和岗位需求,以取得上岗资格为目的的教育。中等职业德育课程与普通高中德育课相比,虽然内容层次相近,但因面临学生就业,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中等职业德育课程除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个人品德的德育功能外,更应具有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职业文化素养教育的功能。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显性的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隐性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更是重点和难点,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也是德育课程强化的重点。

劳动者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怎样才算合格?从国民和劳动者素质的视角去看,教育部职教研究所副所长余祖光界定如下:“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等就是以社会主义‘尊重劳动’、‘依靠科学技术’、‘诚信敬业’、‘主张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念主导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他还说,“一线劳动者如果没有工业文化素养,缺乏职业自尊心,产品、服务质量就没有保障,假冒伪劣就无法禁绝;企业主、公务员文化素养低下,真正的工业化就不可能实现。”

纵观社会上出现的触目惊心的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说明当前职业教育的弱项是学生职业文化素养的培养。这正是德育课程应强化的重点。

二、中等职业德育课程给力职业文化素养教育的几个问题

中等职业德育课程如何发挥课程优势,培育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笔者认为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按照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改进教学内容。

1.统整德育内容,实现双元素结合。从德育课程的内容着手,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和职业性元素;同时,走访相关企业、深入实训基地,了解其生产流程、企业文化、业务范围、典型案例等,编辑整理成德育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总结行业、企业优秀文化,并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形成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系部文化、专业文化等。建立校级德育资源库。将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德育资源,融入德育课堂,实现德育元素与企业文化元素的双元素结合。将企业文化追求潮流、创造先进、领导行业的理念融入德育课堂,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识结构,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基本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

2.对国家统编教材进行校本化、专业化处理。按照教育部的教材政策,德育课教材的开发属于国家行为,学校不得自编德育教材。但是,由于区域性差异、学校文化的差异、专业的差异、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差异等,需要教师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必须有效地进行校本化、专业化处理。更多地选取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案例,由学生观察、分析这些实例,更多、更早地感受或体验职业工作领域的实际问题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具有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文化素质。

职业教育涉及的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职业特征、职业纪律和职业行为。职业教育的质量特色除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特色和行为规范特色。因此,德育课程强调专业特色,不能泛泛要求,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竞争力。

(二)德育课程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普通学校相比,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基本上是以应试和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环境里的“失败者”,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极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一些学生上网玩游戏、吸烟、酗酒等,忘却了生活的目标,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如果继续沿用他们缺乏兴趣的传统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育人的效果。

(三)德育课程要着力体现德育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单纯的技能型人才不能适应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道德素养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不能只是作为一门课程来讲,而是要通过德育使学生在职业道德、文化素质、核心价值观形成方面受益,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和行业要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德育课不是教完了课、考完了试就能起到作用的,需要通过课堂把德育的内容、思想和要求,真正融入学生头脑之中,并转化为现实的行为。使学生既有技能同时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德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体现实践性。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德育教学模式应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创设体现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实践教学环境。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的改革理念也为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基点的,教学过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学习情境与工作情景的统一以及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等。充分体现了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德育课程改革怎样走出一条特色之路?笔者认为,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一定要体现实践性。但并非一刀切,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个人品德和职业文化素养的形成为标准。

选择适宜的德育课程教材内容,在挖掘整理德育元素和企业文化元素的基础上,第一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主题(根据需要可多可少)。第二步,列出解决主题涉及的问题。学生分小组解决不同主题或同一主题下的不同问题。在解决主题涉及的问题时,学生遇到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历史知识、法律条文和行为规范等,向老师求教。第三步,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寻找需要的知识。此时,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与教师共同探讨和交流,教师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学生把教师视为引导者和共同的学习者,成为不可或缺的学习要素。第四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设计学习情境、寻找有关知识、解答有关问题。教师组织实施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岗位教学等,让学生做出判断和选择来实现职业道德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历史知识、法律知识、道德规范等,并能在新问题新情境中加以运用,从而巩固已有知识并形成学习能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此外,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更灵活的教学形式。①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讨论辩论法、演讲法等);②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欣赏法、文艺节目和小品表演法等);③以实践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操行评定法等)。使德育课程的教学变得丰富而立体,使德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职业素养论文:关于德育课程与职业文化素养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从理念创新、整合内容、遵循规律、优化模式、方法、评价等几个方面,分析解答了德育课程如何培养学生职业文化素养问题。

论文关键词:德育;职业;素养;教育

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内涵重点在于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在于提升我国一线人才的职业精神和整体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职业素养教育。那么,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如何在职业文化素养教育方面发挥自身作用,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回答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特色及强化重点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着眼于被教育者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根据市场和岗位需求,以取得上岗资格为目的的教育。中等职业德育课程与普通高中德育课相比,虽然内容层次相近,但因面临学生就业,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中等职业德育课程除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个人品德的德育功能外,更应具有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职业文化素养教育的功能。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显性的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隐性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更是重点和难点,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也是德育课程强化的重点。

劳动者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怎样才算合格?从国民和劳动者素质的视角去看,教育部职教研究所副所长余祖光界定如下:“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等就是以社会主义‘尊重劳动’、‘依靠科学技术’、‘诚信敬业’、‘主张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念主导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他还说,“一线劳动者如果没有工业文化素养,缺乏职业自尊心,产品、服务质量就没有保障,假冒伪劣就无法禁绝;企业主、公务员文化素养低下,真正的工业化就不可能实现。”

纵观社会上出现的触目惊心的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说明当前职业教育的弱项是学生职业文化素养的培养。这正是德育课程应强化的重点。

二、中等职业德育课程给力职业文化素养教育的几个问题

中等职业德育课程如何发挥课程优势,培育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笔者认为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按照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改进教学内容。

1.统整德育内容,实现双元素结合。从德育课程的内容着手,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和职业性元素;同时,走访相关企业、深入实训基地,了解其生产流程、企业文化、业务范围、典型案例等,编辑整理成德育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总结行业、企业优秀文化,并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形成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系部文化、专业文化等。建立校级德育资源库。将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德育资源,融入德育课堂,实现德育元素与企业文化元素的双元素结合。将企业文化追求潮流、创造先进、领导行业的理念融入德育课堂,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识结构,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基本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

2.对国家统编教材进行校本化、专业化处理。按照教育部的教材政策,德育课教材的开发属于国家行为,学校不得自编德育教材。但是,由于区域性差异、学校文化的差异、专业的差异、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差异等,需要教师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必须有效地进行校本化、专业化处理。更多地选取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案例,由学生观察、分析这些实例,更多、更早地感受或体验职业工作领域的实际问题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具有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文化素质。

职业教育涉及的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职业特征、职业纪律和职业行为。职业教育的质量特色除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特色和行为规范特色。因此,德育课程强调专业特色,不能泛泛要求,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竞争力。

(二)德育课程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普通学校相比,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基本上是以应试和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环境里的“失败者”,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极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一些学生上网玩游戏、吸烟、酗酒等,忘却了生活的目标,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如果继续沿用他们缺乏兴趣的传统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育人的效果。

(三)德育课程要着力体现德育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单纯的技能型人才不能适应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道德素养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不能只是作为一门课程来讲,而是要通过德育使学生在职业道德、文化素质、核心价值观形成方面受益,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和行业要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德育课不是教完了课、考完了试就能起到作用的,需要通过课堂把德育的内容、思想和要求,真正融入学生头脑之中,并转化为现实的行为。使学生既有技能同时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德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体现实践性。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德育教学模式应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创设体现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实践教学环境。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的改革理念也为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基点的,教学过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学习情境与工作情景的统一以及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等。充分体现了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德育课程改革怎样走出一条特色之路?笔者认为,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一定要体现实践性。但并非一刀切,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个人品德和职业文化素养的形成为标准。

选择适宜的德育课程教材内容,在挖掘整理德育元素和企业文化元素的基础上,第一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主题(根据需要可多可少)。第二步,列出解决主题涉及的问题。学生分小组解决不同主题或同一主题下的不同问题。在解决主题涉及的问题时,学生遇到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历史知识、法律条文和行为规范等,向老师求教。第三步,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寻找需要的知识。此时,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与教师共同探讨和交流,教师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学生把教师视为引导者和共同的学习者,成为不可或缺的学习要素。第四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设计学习情境、寻找有关知识、解答有关问题。教师组织实施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岗位教学等,让学生做出判断和选择来实现职业道德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历史知识、法律知识、道德规范等,并能在新问题新情境中加以运用,从而巩固已有知识并形成学习能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此外,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更灵活的教学形式。①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讨论辩论法、演讲法等);②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欣赏法、文艺节目和小品表演法等);③以实践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操行评定法等)。使德育课程的教学变得丰富而立体,使德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职业素养论文:提升高速公路管理行业青年员工职业素养的思考

[摘 要]本文在分析高速公路管理行业的特征及其对员工素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指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目前青年员工普遍的思想状况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岗位需求,然后经过研究提出以公平竞争的成才环境、团队文化的力量、创新管理的工作方法、管理者的个人魅力等途径提升员工职业素养,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关键词]高速公路 青年员工 职业素养 团队文化 创新管理

一、高速公路管理行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

1.设备的高科技属性,需要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员工

各地高速公路相联网、各种管理设备相联网,使得高速公路的管理方式已不同于地方普通公路管理的模式。从一条路、一个公司的独立管理,发展到多条高速公路、多家公司,形成高速公路网的集中管理;从人工计算独立收费,发展到ic卡计算机联网收费;从传统的度量工具,发展到数字计量的超限管理。管理设备更新了,管理手段、科技含量也升级了。因此,从事高速公路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2.有深远影响的现代服务业特性,需要具有强烈服务意识的员工

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南北纵贯、东西相联的高速公路使得车辆可以日行千里、跨越数省,既加大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速度,也更加显现交通——文明窗口的重要性。所以,高速公路的员工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岗位、一个工种、一个单位,他的职业行为很可能会影响到一个行业、一座城市或一个省份, 因此要打造高速公路的“品牌”形象,就需要具备高素质的员工。

3.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性,需要具有宽阔视野与胸怀的员工

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的服务对象总体上来说,主要是南来北往的司乘人员。但是,这个群体因为文化素质、年龄性别、地域来源等的不同,对于服务的需求会是多种多样的。在多民族地区、或是邻近区域,还得考虑到不同的民族风俗及其需求,特别是处理一些事故纠纷时还得注意其所带来社会影响。因此,高速公路的员工不仅是公路管理者、更是司乘人员的服务者,不仅是国家利益的维护者、更是政府形象的展示者,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无法承担起这些职责的。

4.运营区位的偏远性,需要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员工

高速公路管理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其运营位置大都地处乡村,甚至是较为偏远的地区。这些地方大多商品经济落后、文化生活匮乏,管理驻地往往又远离当地仅有的生活中心,加之离家较远、工作日周期长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这样的工作环境对于青年员工来说极具考验性。

5.公路管理行业的特殊性,需要年富力强的青年员工

一方面,高速公路管理行业属于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服务业、是社会的“窗口”行业,因而对员工的形象素质就有形应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需要经常性与车辆、专业设施接触,在保证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安全,这就要求员工要有较强的专业性及敏捷的反应能力。由此决定收费、超限及路政管理等重要工作岗位要求员工的年龄结构必然是年轻化,实际上也有资料表明这一行业基层员工平均年龄大约在30岁左右。

二、高速公路管理行业青年员工的思想特征

1.自我关注度高,追逐自身权益

由于受市场经济趋利性、企业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等因素的影响,青年员工爱岗敬业、吃苦奉献的责任感不强,功利思想严重,对自身的权益、发展空间及前景特别关注,甚至有的存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忠于职守的思想不太牢固,流动意识较强。

2.文化素质较高,个性独立特行

青年员工文化程度较高,对新的科技、知识“见多识广”,且自身都具有一技之长。故而,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负心理,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这也说明了现在员工素质出现了转变——由原来的接受型变成学习型、独立思考型、批判型。同时,非常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自身才能的展现,并强烈期望得到上级领导和所在单位的关注与认可。平时,并不满足从事重复性的、缺乏创新性的工作,而是倾心于挑战性强、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希望能够突破陈规、经过自己的独创思路和艰辛努力,取得创新性成果。在很多时候,把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难题看作是一种快慰、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形式。

3.自尊意识增强,追求平等交流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青年职工凡事有独立的判断、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就像富有活力的细胞体,思想活跃、观念新潮,对传统思维和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存有一种反叛心理,不再单纯地接受说教式的思想灌输。同时,更倾向于拥有自主的工作环境,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自我调节,而不愿意受制于人,追求宽松、民主的工作环境与组织氛围,工作中喜欢灵活机动。这些,也给今天的管理工作者在工作方法上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提升高速公路管理行业青年员工职业素养的路径

对于青年员工的专业素质这样“硬素质”的提高,其主要的途径就是各类培训、学习。但对于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等思想品质层面的素养形成,则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并不是通过参与一、两个学习班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企业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才能逐渐形成。因此,如何创新适合青年员工、适合行业特点的管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以公平竞争的成才环境吸引青年员工

企业的成长环境对青年员工的成长影响很大,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要给广大青年员工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在企业中尽快建立“以制度选人,用作风选人,以能力选人”的选人机制,敞开用人入口和出口,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局面;二是企业要尽可能多地给青年员工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为青年员工成才服务;三是要针对青年员工的特点,敢于和善于给青年员工压担子、给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在压力下成长。

2.以团队文化的力量凝聚青年员工

优秀的团队文化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能够将形形色色的、不同背景的成员统一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团队精神是通过运用集体智慧将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予以整合,使整个团队拥有同一精神支柱和精神追求,各方的价值体系得以融合,从而迸发出创造力,主动将自己的行为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此外,优秀的团队文化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刻板规章制度,使员工由先前的被动服从及本能的抵触转化为主动接受,从而节省执行过程中的成本,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凝聚力。

3.以创新管理工作方法适应青年员工

情绪健康是人体健康一种重要的指标,那么健康的员工又是企业健康发展基础性保障。因此,企业的思想工作重在理顺员工情绪、理顺利益关系,保障员工心理健康、思想健康。运用心理学方法可以提供有效渠道用于宣泄其不良情绪,让其通过表达和交流改善心境,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注意了解人的气质特征,进行因人施教。人的性格不同,思想工作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发挥巨大的威力,从而使思想交流有效进行。

4.以管理者的个人魅力影响青年员工

青年员工文化程度高,对新科技、新知识有着强烈的追求欲望。可以说,越是新鲜的事物越能使他们产生兴趣。这就要求管理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在提高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基本常识的同时,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尤其对与企业有关的知识更要熟悉。只有这样,才能和他们有“共同语言”,进而赢得他们发自内心的敬佩。否则,再好的教育也会被当作耳旁风,更谈不上进行心理调适、理顺情绪、深化教育了。

职业素养论文:浅议如何加强秘书人员的职业素养建设

参谋助手、承上启下、协调服务、调查 研究 、信息督查,是秘书工作的几项基本职能。要顺利履行这些职能,就要求秘书人员是一个“通才”、“全才”,甚至是“超才”。现就如何加强秘书人员的职业素养建设,提高业务能力,做一些探讨。

一、培养秘书人员的基本素养,提高业务能力

秘书人员工作的全面性,活动的宽广性及 其角色的多变性,除了应具备一般管理干部的素质之外, 还必须具备与秘书本职工作的性质、任务相应的更高、更严的要求, 其中尤以“德”、“谋”、“书”为最基本素养和业务能力。

重德。“德才兼备,以德为重”。一个秘书人员,若不能把“德”放在首位,即使有“满腹经纶”、“张良之才”,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秘书。秘书不为名,不为利,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经常拟稿,但自己不著名,也不拿稿费;经常组织会议,但自己从不 上主席台。经常熬夜,但白天还得正常工作,节假日他人逛公园、溜马路、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但自己还得值班,不能休息。其它人员受了委屈还可嘟噜几句,而秘书必须以绝对服从为天职,等等。而这一切,还往往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别人的理解和 社会 的公认。凡此种种,都说明一点,没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心是当不了一个秘书的。特别是当前秘书人员物质待遇相对社会上一些行业、一 些人员普遍差距较大而工作往往“出力不讨好”的情况下,在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没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君子修道重德,不为困而改节”的思想品德,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艰苦奋斗、一尘不染的 政治 本色,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是干不好秘书工作的。同时由于秘书人员的“德”是领导形象的“补充”、机关效率的“折射”、自身素养的“反映”,要求秘书人员必须诚实正直、心明步正,谦虚谨慎、 兢兢业业,恪尽职责、严守机密, 互相补台、竞而不妒。

善谋。由于秘书人员直接为领导提供服务,对领导提供精力和智力补偿,因而人们常称秘书为领导的“外脑”,当好“外脑”就是秘书“善谋”的应有之义。秘书“善谋”一旦博得领导者的赏识,就能在辅助决策的过程中发出璀璨的火花。那么秘书人员怎样才能做到“善谋”呢?首先,要有正确的角色意识。秘书人员具有“外脑”职能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乱发议论、自作主张、左右领导。秘书必须注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角色规范,做到既尊重领导、坚决执行领导指示,又不迷信盲从,始终把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及参谋意见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其次,要深刻领会领导意图。要“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领导意图。要善于通过间接或者直接方式,把领导的所思所想、所筹所划弄清楚,做到既能按领导意图正确“发挥”,又不自作聪明,越殂代疱。在此基础上,以敏锐的观察力抓住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经过深思熟虑,形成有价值的参谋意见。第三,注重进言技巧。要根据领导的心理、行为特征,选择适当场合和最佳时机, 从要害 问题 切入,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巧妙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或不同意见。

但是,秘书人员要做到“善谋”还必须谨防几个误区:一是“参政”意识过“度”,把自己摆在“准领导”或副职的位置,把幕后工作放到台前。二是轻易抛出“夹生”想法(观点),强加于领导,于公于已都不利。三是出“馊主意”,帮倒忙,给工作带来损失,造成被动。要避免以上误区,就要求秘书人员用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而不能靠油滑奸巧去取悦、应付领导。

擅书。何谓秘书?古书云:“常管文书并协助领导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可见秘书当“书”(即办理文书),以“书”为主,寄情于“书”。擅长书写文稿,应该是秘书人员最起码的素质要求。为了综合提高秘书人员的文稿质量,要特别注意“四抓”:一抓 学习 练内功。在学习 内容 上,侧重学政策、学 理论 、学业务、学 经济 、学 法律 、学写作、学 计算 机、学 现代 市场与 科技 知识,以拓宽知识面,高屋建瓴,了然于胸;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学习,边工作、边学习、边 总结 、边提高,使撰写的文稿血肉俱全;向领导学习,学习领导讲话时的构思、处理问题时的技巧,使文稿起伏与领导语言、工作方式达到“同频共振”;向同事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努力做一个“通才”、“全才”。二抓锻炼增能力。尽可能地安排秘书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吃透“下情”,广泛涉猎第一手资料,既能填充他们的“资料库”,增强写作能力;又能为领导 科学 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三抓借鉴采众长。一方面,要求秘书人员要经常博采来自方方面面、正正反反的信息,汲取精华,为已所用;另一方面,要经常派秘书人员赴各地学习考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才干。四抓管理促效率。这方面,主要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尤其要突出抓好目标管理,对秘书人员每次承担的文稿,都要按照难易程度、完成时限进行量化,半年小结,年终考核,按积分多寡权衡下一年文稿的撰写任务,分多、质量高多安排,分少、质量劣少安排或另改其它工作,并根据总积分评定秘书优劣,实施奖罚。

二、增强 秘书人员“六种意识”,适应 发展 需要

改革开放 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 管理 方法 作为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党政机关和各企事业单位得到广泛 应用 。秘书人员在管理中起着参与政务、管理事务的作用,要加强秘书人员的职业素养建设,不仅要强化传统的服务意识、调研意识等,而且还要具有并 增强自我意识、信息意识、超前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等六种现代意识,以适应市场 经济 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

自我意识。秘书的自我意识是指秘书人员对自身和所处环境关系的认识和感受,它是秘书人员现代意识的 内容 之一。虽然秘书工作具有很强的服从性、服务性特点,但秘书人员又都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秘书人员一方面受开放环境的 影响 ,应该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今天的秘书人员多半受过较高层次的 教育 ,他们更应有思考的独立性。如果没有自我意识,何言“参与政务”?又何言“管理事务”?因此,作为一个秘书人员,应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当一面的能力 ,以便在领导决策前为之提供有效的依据,在领导决策后正确领会并执行其意图。

信息意识。当今 时代 是一个信息时代,增强信息意识是秘书人员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秘书人员每天接触的各种公文、请示、报告等材料中含有大量信息,秘书人员应在对这些材料的收集、归类、处理过程中将各种信息进行严格的取舍,把最有用的信息提供给领导。这就要求秘书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而敏锐洞察力的形成又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秘书人员丰富的知识不仅指书本上所学的 自然 科学 和 社会 科学知识,而且包括对单位现状和前景的深研,对基层工作和民意的了解,这些都有助于秘书人员对信息的发掘和掌握。

超前意识。超前意识是秘书人员在领导决策之前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感受,它受秘书人员自身素质、思维方式和对情况、资料的熟悉、占有、掌握程度及信息敏感度等因素的影响。秘书人员科学、准确的超前意识,可以对领导决策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有可能影响领导决策的正确性。而参与意识和效率观念则是秘书人员树立超前意识的前提。一是秘书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地参与领导的工作,不仅仅满足于为领导服务、对领导负责,而且要时时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全局性活动的一部分,从而克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消极观念;二是秘书人员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事事走在领导面前,成为领导的马前卒,这样才能掌握最新信息,并据此对事物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和科学的预测、合理的评估,为领导决策提供 参考 。正确的超前意识一旦为领导者所接受并转化为领导意识,将在领导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意识。过去对秘书人员的创新意识明显重视不够,只承担大量的收文、发文任务,对报告、请示不提处理的初步意见,一方面,秘书人员无形中变成了领导的通讯员、传真机和翻译员,自然起不到“参与政务”作用,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领导者事必躬亲,陷入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影响了对全局工作的准确把握。在新形势下,要发挥秘书人员的创造性,就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地让他们出点子、想办法,分担领导的一些具体工作,做领导名副其实的参谋和助手;领导同志也应该给秘书人员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不要仅在收发文本或文字材料上提要求,而应给他们在其它方面提供锻炼和创新的机会。

竞争意识。 目前 ,秘书人员的文化层次呈上升趋势,高学历者越来越多,这固然是一个优势,但高学历并不一定就有高水平,高学历者还必须埋下头、扎下根在实际工作中不断 学习 ,加强锻炼,使 理论 和实际相结合,以便增强竞争力。有的秘书虽然工作时间较长、实践经验丰富,但知识老化,必须继续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竞争的需要。所以,秘书人员无论文化层次高低、经验丰富与否,都要具备竞争意识,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

责任意识。秘书人员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 影响 着一个单位的作风建设。只有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秘书人员才能随时随地注意维护单位的形象和声誉,才能做到工作认真、态度端正、处事果断,在任何人面前、在处理任何事上,都表现出良好的思想文化和职业道德素养,才能真正提高秘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职业素养论文:提升高速公路管理行业青年员工职业素养的思考

[摘 要]本文在分析高速公路管理行业的特征及其对员工素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指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目前青年员工普遍的思想状况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岗位需求,然后经过研究提出以公平竞争的成才环境、团队文化的力量、创新管理的工作方法、管理者的个人魅力等途径提升员工职业素养,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关键词]高速公路 青年员工 职业素养 团队文化 创新管理

一、高速公路管理行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

1.设备的高科技属性,需要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员工

各地高速公路相联网、各种管理设备相联网,使得高速公路的管理方式已不同于地方普通公路管理的模式。从一条路、一个公司的独立管理,发展到多条高速公路、多家公司,形成高速公路网的集中管理;从人工计算独立收费,发展到ic卡计算机联网收费;从传统的度量工具,发展到数字计量的超限管理。管理设备更新了,管理手段、科技含量也升级了。因此,从事高速公路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2.有深远影响的现代服务业特性,需要具有强烈服务意识的员工

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南北纵贯、东西相联的高速公路使得车辆可以日行千里、跨越数省,既加大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速度,也更加显现交通——文明窗口的重要性。所以,高速公路的员工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岗位、一个工种、一个单位,他的职业行为很可能会影响到一个行业、一座城市或一个省份, 因此要打造高速公路的“品牌”形象,就需要具备高素质的员工。

3.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性,需要具有宽阔视野与胸怀的员工

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的服务对象总体上来说,主要是南来北往的司乘人员。但是,这个群体因为文化素质、年龄性别、地域来源等的不同,对于服务的需求会是多种多样的。在多民族地区、或是邻近区域,还得考虑到不同的民族风俗及其需求,特别是处理一些事故纠纷时还得注意其所带来社会影响。因此,高速公路的员工不仅是公路管理者、更是司乘人员的服务者,不仅是国家利益的维护者、更是政府形象的展示者,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无法承担起这些职责的。

4.运营区位的偏远性,需要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员工

高速公路管理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其运营位置大都地处乡村,甚至是较为偏远的地区。这些地方大多商品经济落后、文化生活匮乏,管理驻地往往又远离当地仅有的生活中心,加之离家较远、工作日周期长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这样的工作环境对于青年员工来说极具考验性。

5.公路管理行业的特殊性,需要年富力强的青年员工

一方面,高速公路管理行业属于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服务业、是社会的“窗口”行业,因而对员工的形象素质就有形应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需要经常性与车辆、专业设施接触,在保证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安全,这就要求员工要有较强的专业性及敏捷的反应能力。由此决定收费、超限及路政管理等重要工作岗位要求员工的年龄结构必然是年轻化,实际上也有资料表明这一行业基层员工平均年龄大约在30岁左右。

二、高速公路管理行业青年员工的思想特征

1.自我关注度高,追逐自身权益

由于受市场经济趋利性、企业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等因素的影响,青年员工爱岗敬业、吃苦奉献的责任感不强,功利思想严重,对自身的权益、发展空间及前景特别关注,甚至有的存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忠于职守的思想不太牢固,流动意识较强。

2.文化素质较高,个性独立特行

青年员工文化程度较高,对新的科技、知识“见多识广”,且自身都具有一技之长。故而,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负心理,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这也说明了现在员工素质出现了转变——由原来的接受型变成学习型、独立思考型、批判型。同时,非常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自身才能的展现,并强烈期望得到上级领导和所在单位的关注与认可。平时,并不满足从事重复性的、缺乏创新性的工作,而是倾心于挑战性强、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希望能够突破陈规、经过自己的独创思路和艰辛努力,取得创新性成果。在很多时候,把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难题看作是一种快慰、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形式。

3.自尊意识增强,追求平等交流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青年职工凡事有独立的判断、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就像富有活力的细胞体,思想活跃、观念新潮,对传统思维和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存有一种反叛心理,不再单纯地接受说教式的思想灌输。同时,更倾向于拥有自主的工作环境,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自我调节,而不愿意受制于人,追求宽松、民主的工作环境与组织氛围,工作中喜欢灵活机动。这些,也给今天的管理工作者在工作方法上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提升高速公路管理行业青年员工职业素养的路径

对于青年员工的专业素质这样“硬素质”的提高,其主要的途径就是各类培训、学习。但对于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等思想品质层面的素养形成,则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并不是通过参与一、两个学习班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企业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才能逐渐形成。因此,如何创新适合青年员工、适合行业特点的管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以公平竞争的成才环境吸引青年员工

企业的成长环境对青年员工的成长影响很大,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要给广大青年员工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在企业中尽快建立“以制度选人,用作风选人,以能力选人”的选人机制,敞开用人入口和出口,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局面;二是企业要尽可能多地给青年员工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为青年员工成才服务;三是要针对青年员工的特点,敢于和善于给青年员工压担子、给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在压力下成长。

2.以团队文化的力量凝聚青年员工

优秀的团队文化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能够将形形色色的、不同背景的成员统一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团队精神是通过运用集体智慧将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予以整合,使整个团队拥有同一精神支柱和精神追求,各方的价值体系得以融合,从而迸发出创造力,主动将自己的行为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此外,优秀的团队文化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刻板规章制度,使员工由先前的被动服从及本能的抵触转化为主动接受,从而节省执行过程中的成本,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凝聚力。

3.以创新管理工作方法适应青年员工

情绪健康是人体健康一种重要的指标,那么健康的员工又是企业健康发展基础性保障。因此,企业的思想工作重在理顺员工情绪、理顺利益关系,保障员工心理健康、思想健康。运用心理学方法可以提供有效渠道用于宣泄其不良情绪,让其通过表达和交流改善心境,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注意了解人的气质特征,进行因人施教。人的性格不同,思想工作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发挥巨大的威力,从而使思想交流有效进行。

4.以管理者的个人魅力影响青年员工

青年员工文化程度高,对新科技、新知识有着强烈的追求欲望。可以说,越是新鲜的事物越能使他们产生兴趣。这就要求管理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在提高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基本常识的同时,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尤其对与企业有关的知识更要熟悉。只有这样,才能和他们有“共同语言”,进而赢得他们发自内心的敬佩。否则,再好的教育也会被当作耳旁风,更谈不上进行心理调适、理顺情绪、深化教育了。

职业素养论文:会计核心职业素养及其教学设计

摘要:高职会计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活动素养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有胜任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三个方面,核心就是将道德教育、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素养 道德 技能 知识

0 引言

核心职业素养是指完成职业活动以及谋求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意识、知识和能力的集合。高职会计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活动素养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有胜任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三个方面,核心就是将道德教育、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试从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谈谈会计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

1 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会计职业品德,包括敬业爱岗、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等;②会计职业纪律,包括熟悉法规、依法办事、保守秘密等;③会计职业能力,包括搞好服务、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等。

在企事业单位中,会计工作虽然很重要,并经常接触金钱等财产物资,但具体工作却十分平凡、琐碎。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尽职尽责是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贯穿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及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具体方法包括:

1.1 日常行为养成 职业素养的形成有一个由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习惯不断积淀的过程,日常行为养成依据这一认知改变和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把行为养成训练分为三大部分—“体验激发情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三者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缺一不可,共同构成行为训练的核心理念。

体验激发情绪,就是在行为养成中,根据所要增强和培养的素质设置一定的情境和训练内容,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行为改变认知,其中认知是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行为是有机体在各种内外部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活动。在训练项目设置上,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组织训练中,要适时进行行为调控;在总结点评中,要帮助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习惯积淀品质,就是通过反复训练持续强化和巩固训练效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应对模式和认知模式,形成习惯。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逐步积淀内化为稳定的职业素养。

按照这样的训练模式,从新生入学开始,即规范其日常行为,包括守时、物品摆放、整理、数字书写等日常行为习惯,这种训练意识和标准事先在每一个任课教师、辅导员等与学生接触的所有人员中都达成共识,使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生活都处在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中。

1.2 宣传教育 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系统地传播、阐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职业道德观念与行为的影响,使其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深处,从而净化其内心世界,改善认知标准,确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手段除课堂、系报、校园广播、宣传画册,还可采用辩论赛、海报、会计用品展室、会计人物宣传等方式进行,做到有的放矢、生动活泼、以理服人。

1.3 环境育人 即通过创造和利用校园物质、精神生活条件以及社会一切有利资源来推进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德治理念的形成与巩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校园环境,而致力于创造和利用优良的校园环境,就能使学生从中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和道德修养的内化。

法制教育是让会计人员知法守法,培养会计人员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会计工作涉及面广,法制教育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具体地说,会计人员应掌握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等经济法规,并将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会计专业教育中将这些基本法律传输给学生,培养其法律意识。

按照这样的教育模式,每名学生既是职业道德教育过程的参与者,也是职业道德教育成果的受益者,坚持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素质要求,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2 会计职业技能

所谓职业技能,也可称为职业能力,是人们进行职业活动承担职业责任的能力和手段。就会计职业而言,会计是一项具有极强专门技能的职业,只有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相当业务水平和能力的人才能胜任这项工作。高职会计专业技能教育主要包括制证、签章、传递凭证、往来结算、记账、审核、结账、制表等胜任会计工作的基础技能,这是传统会计专业教育容易忽视的地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

2.1 专业实习 通常会计专业的实习环节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几个环节,不同阶段的专业实习让学生对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由认知、熟悉、制作到掌握技巧的程度。

2.2 会计技能训练课程 会计技能训练课程包括珠算、点钞、数字书写、小键盘输入、excle数据处理等技能。

2.3 技能比赛 为配合课堂教学效果,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专业技能比赛,给学生营造一个勤练技能的良好校园环境。

3 会计专业知识

会计人员必须对所从事行业的业务流程有所了解,能够对每一笔业务进行准确的账务处理,能理解应用会计准则,并且在税务工商方面也要有一定的知识。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学生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总体设计见下表:

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而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叶、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高职会计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基础在于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职业素养论文:法务会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及实践应用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法务会计的需求日趋强烈;针对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文章提出了法务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学校及企业应及早筹划应对,加强对法务会计人员的培养教育。

[关键词] 法务会计 职业素养 实践应用

1996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告》杂志通过调查提出了21世纪20个热门行业中的20种“热门职业”,其中,排在首位的是会计领域中的“法务会计”。法务会计最早出现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的出现主要与当时的内部股票舞弊案以及储蓄信贷行业的丑闻有关。这些舞弊案件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会计造假来实现的。政府在对这些经济丑闻进行调查时,雇佣了许多会计专业人士??法务会计人员来审计企业的账簿及相关凭证。从此,法务会计得以正式产生。至今为止,法务会计在西方已得到普遍运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各种经济纠纷、舞弊案件、上市公司虚假信息及其调查等问题层出不穷,越来越需要由独立的专业人士从会计与法律角度出发,对有关经济活动或经济案件做出鉴定,使其调查结果的公允性能得到人们认可。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就是法务会计人员。

一、法务会计内涵

复旦大学的李若山教授给法务会计作了如下定义: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职业或专业领域。它是会计的一门新兴学科,提供上述服务的主体就是法务会计人员。

笔者认为,可从实务与学科两个方面定义法务会计。从实务的角度看,法务会计是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会计资料为凭据,运用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经济活动及其纠纷或经济案件涉及到的会计资料,依法进行勘验、审核、鉴定,确认其性质,避免经济纠纷和财务风险的活动或法律行为。从学科的角度看,它全面吸收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法学原理特别是证据学的基本理论,也吸收了审计的技术方法和统计学中的某些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方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会计学的一个新的、令人注目的成长点。

二、法务会计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1.会计、审计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会计是反映企业日常经济事项的信息系统,法务会计人员正是要通过审查企业的各种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来追查与所调查事项有关的事实。审计技术能帮助法务会计人员有效地收集证据并鉴别其真伪。同时,法务会计人员对证据的理解和对事实的判断离不开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了解,因此,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是必需的。

2.辨别舞弊的知识。法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辨别不同舞弊交易的类型及知识。这就要求会计师确认“警戒标志”,并与舞弊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作为其经验基础。

3.法律法规知识,尤其是证据规则知识。法务会计必须了解民法、刑法、商法、经济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法规对法务会计所涉及的事项具有直接影响。同时还必须理解证据规则,对法务会计人员来说,对证据规则的理解至关重要,这包括证据是什么,它具有哪些具体形式,如何合法地获得证据,如何保留证据,哪些证据当事人需要证明,哪些证据当事人无需证明,如何举证,举证责任如何分配,举证的时限与证据交换,如何质证及证据的审核认定,等等。

4.高度的职业分析判断能力。法务会计必须能够批判地思考鉴别分析财务和非财务的书面线索,把这些书面线索与“非书面”的信息联系起来,以鉴别信息披露人的异常现象和舞弊欺诈信号。他们还需具有分析支离破碎资料的能力,能清楚客观的了解所有证据的结果,能透过证据的表象揭示其本质,从而确定相关证据的有效性,确认该证据与被调查案件的相关性。

5.对人的心理和动机的理解力。法务会计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理解进行舞弊的个人的动机和品质,这种理解力应该成为法务会计人员的基本技术。

6.沟通技巧,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法务会计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向法庭提供有力的证据,因此,从业者应该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的交流技巧。

7.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理解。伴随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计算机犯罪技术也在同步发展。这要求法务会计人员掌握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便使舞弊调查技术和犯罪技术同步发展。

8.高尚的职业道德,独立敬业的精神。法务会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在行使其职能时保持客观、独立、公正、真实、合理、合法;在调查中应保持合理的谨慎态度,要有足够的数据以确保已充分地了解了事实的真相,使自己的结论有坚实的基础。此外,信息保密等等,都是法务会计人员应遵循的职业操守。

三、法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涉及法务会计的内容逐渐增多。企业都希望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寻求本单位的最大利益,并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由于法务会计人员既熟知财务会计,又精通相关法律知识,在这方面比其他传统财务人员和企业法务管理人员更具优势。企业也能在法务会计人员的监督和保护下健康规范地发展。另外,从管理创新角度看,法务会计在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方面也将大有裨益。这些会“算帐的律师”,因直接给企业带来安全、合法的效益,被企业家们称为“财税与法律的优美结合”。

1.因商品购销产生的债权债务纠纷,需要法务会计人员运用会计、合同法、证据学等方面知识收集证据,以支持诉讼请求。利用会计信息和会计证据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因此,在资产的计价?负债的确定?所有者权益的

划分?收入的形成?费用的发生?利润的核算上,必须遵循会计的基本理论。

2.因纳税引起的税务纠纷,需要法务会计从会计、税法方面提供专业支持,确认应纳税款。例如在计算所得税时,会计核算是以会计账面利润作为应纳税所得额,而按税法的规定却需要将会计利润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后才能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因工作业务水平无意识漏交或少交税金而触犯刑法偷漏税案例时有发生。此外,随着经济业务多元化的发展,新型经济业务不断产生,将会使法务会计在这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现。

3.两权分离导致出资人和经营者信息不对称,使经营者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虽然可降低内部舞弊的概率,但不能完全消除内部舞弊行为。在知识经济下,会计处理的网络化、信息化、适时化、前瞻化等特点,使企业内部舞弊行为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与会计有关的法律纠纷更需要法务会计人员作出审查和判断。法务会计以法律为准绳处理经济纠纷中涉及有关法律法规的会计事项,提供与此相联系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作为证据,以供企业更正完善或供用于法庭作证。

四、结论与建议

至今为止,法务会计在西方已得到普遍运用,西方很多政府机构、司法机关、私人侦探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均拥有相应的法务会计人员。我们应从战略的角度来认识法务会计在企业的应用与发展,充分运用现有人力资源,借鉴国外法务会计实践经验,加快企业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因我国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方面,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会计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相关法律课程的教育,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法律专业知识薄弱。针对这种情况,对现有企业财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

职业素养论文:论高职教育中的职业素养的培养

摘要:针对高职教育不仅是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职业素养的培养的现状,在充分分析职业素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职业素养培养的机制入手,重点论述了如何有效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去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素养 专业能力

引言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通过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逐步的规范和完善。在国家“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中,又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结构要有新格局,一方面,要使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特色更加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着重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另一方面,要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要完成上述任务,高职教育中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

职业能力不同于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是指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或是完成本职工作所具备的工作能力。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 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

简而言之,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它不是以这件事做了会对个人带来什么利益和造成什么影响为衡量标准的,而是以这件事与工作目标的关系为衡量标准的。更多时候,良好的职业素养应该是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

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需要员工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为例来讲,主要培养的是从事计算机网络设计、安装、调试、管理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中,职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比职业能力更为重要,它反应的是职业能力的一种升华和拓展。而作为从事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职业人才来说,必须具备团队合作、高度的敬业精神、责任感、与人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些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去培养。一个人的信心、专业能力、沟通、创造、合作等职业素养,对于企业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中去培养这些职业素养,是值得每位职业教育人去思考的问题。

2、如何高职专业人才职业素养

2.1 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的探索

职业素养不可能仅仅依靠几天、几星期的培训就能够养成,它更多的强调在整个职业能力学习过程中以及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积累。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在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始终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合在一起,不去有意将二者分开来培养。如何利用高职教育的有限时间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机制至关重要。

传统的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更多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一般认为这些应该在工作过程中去培养,殊不知等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会发现这些能力不是依靠短期能力养成。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后,各高职院校开始逐步意识到职业素养对于学生今后工作的重要性,也更加注重在平时的专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2 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

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数老师更注重的职业

能力的培养,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网络设计、安装、调试等看得着、能够测试的职业能力培养上,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

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通过如下机制来实现职业素养的培养:

(1)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加强社会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对于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重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论证工作,将职业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架构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有限三年时间内更多的去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

(2)从课程体系入手,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专业能力的培养依靠合理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来支撑,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能力培养的基本条件,同样,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更多溶入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将职业素养的内容嵌入其中,通过课程学习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从师资入手,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培养高素养的教师队伍,通过一批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老师,让教师充分接触工作一线,甚至聘用更多来自生产一线的技师、工程师,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近接触实际工作环境,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培养职业素养,更早去体会职业岗位所要求达到的能力。

(4)从校企合作入手,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教育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真实的企业环境。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因此,企业环境是学生最终的归属。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多接触企业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到真实的环境中去学习,这就要求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尽可能将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距离最小化,通过接近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环境的无形约束力中提升职业素养。

3、具体的实施方案

首先,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出发点,认真调研,深入企业、行业一线,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及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这一阶段更多应该注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标的实现。职业素养是一个全方位的培养过程,因此只有在充分认证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做好课程开发,课程是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的载体,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能力无从培养,更不说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一阶段应该将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课程进行统一考虑,仅仅考虑专业能力与课程的对应是不够的,还应该在课程设计中去充分考虑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组织,让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工作过程。

再者,加强师资培养,能力与素养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应该从能力成长的角度、职业岗位的要求出发,课程教学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讲授,更多考虑职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教学做”一体化中去培养职业素养。这一阶段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应该更多引入企业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教学项目。

最后,企业参与必不可少。企业作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更早让学生进入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将更加有利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分期、分阶段进入企业实习、顶岗,参与企业项目,让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同时,通过零距离接触企业,感受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从而让学生亲身体会职业素养对于他们职业生涯的影响力。

4、结束语

职业素养的养成不仅是学校工作,同样也是社会、企业、行业的工作,只有加强校企业合作,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入手,校企一家共同培养,高职培养的人才在能力、职业素养方面才会得到加强,才会为社会所认同。

职业素养论文:浅谈地方文化课程与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关系研究

[论文关键词]地方文化课程 高职文秘 职业素养

[论文摘要]本文将以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例,来探究地方文化课程与它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机制。由于地缘性的优势,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浙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既有绵长的优秀传统又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浙江文化的一些优秀传统和现代创新元素可以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可以被比喻成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水上部分包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人们看得见的显性职业素养,占1/8;水下部分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人们看不见的隐性职业素养,占7/8。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虽然隐形职业素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它决定并支撑了显性职业素养。高职教育在中国已经实践了多年,然而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却一直不为企业所看好。虽然在高职教育中,大多数学校在“校企联合”、“校企接轨”方面做得越来越成熟,无论是职业知识还是职业技能都不逊于本科院校。高职大学生甚至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超过了本科生,但是在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却不如本科生。

地方文化课程在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关于这一点已经为不少高校所重视。本人拙文“地方文化课程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浙江文化》课程的建设为例”(发表于《中国市场》杂志2010年12月)已经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地方文化课程立足地方历史和经济文化,而高职大学生大多来自省内且大多在家乡就业,因此地方文化课程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有一种天然的地域亲缘性。家乡的名人古迹、山水文化、先贤楷模、英雄事迹等都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学习地方文化课程的积极性往往比较容易被调动起来。

本文将以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例,来探究地方文化课程与它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机制。由于地缘性的优势,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浙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既有绵长的优秀传统又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浙江文化的一些优秀传统和现代创新元素可以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指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由此可见,职业素养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涵盖广泛。职业素养往往被看成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情况,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近年来,高职教育由于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得以快速的发展,高职学生也成为各企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高职学生和本科生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专业技能更强,更适合市场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这些场所成了学生实习和锻炼技能的基地。比如在安检实训基地,老师会把学生带到基地里,现场教学安检的基本程序,教会学生在就业后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安检员。这样,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大大节约了企业的上岗培训成本,受到企业的青睐。甚至有些企业直接将车间、铁路、银行等通过模拟的方式建在学校,使得学生在学校上学就像在企业上班一样,真正成为无缝连接。例如一些金融职业学院直接和各大商业银行挂钩,引入各银行的电脑操作系统,在学院里面设置了“模拟银行”,让学生提前体验了职场的工作环境。然而,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存在职业生涯模糊、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专业知识不扎实、基础知识面不宽等问题。究其原因,这些都直接指向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高职学生虽然在职业技能方面占有一定优势,在企业入门、上岗之前比较容易,但是在后续发展中往往会受到瓶颈制约,即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而这些恰恰是高职教育中非常欠缺并且被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忽视的。

高职文秘专业的设置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多元化导致对于文秘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文秘专业就是很好的例证,并且高职文秘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例如很多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始了外贸文秘、商务文秘和法律文秘等专业。近年来,文秘职位不论是招聘数量还是求职数量都表现出上升趋势。尤其是民营企业发达的省份,对于文秘人才的需求较大,同时,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对于秘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办公室从事文字等单一的工作,而是选择复合型秘书。并且据统计显示,民营企业非常注重文秘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高职文秘专业的大学生和大多数高职学生一样,过于重视专门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提高。高职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本科相比,由于课程时间的缩短,相关的课程也有了较大的调整,比如大多数高职院校文秘专业都开设了礼仪、口才、普通话等课程,但是诸如文学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往往列入选修课甚至直接被取消,理由是和实际工作有一定距离不能马上应用于实践。一般而言,高职院校会将重点放在秘书实务、应用写作、文书与档案管理、秘书综合实训等课程的教学中,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建起了秘书实训场所,里面复印机、传真机、电脑、装订机等自动化办公设备一应俱全,和企业的办公室并无两样。可以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在办公自动化方面能完全胜任。然而,秘书工作的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很多秘书工作的场所不一定全在办公室,还有可能在饭店里、火车上、飞机上、车间里甚至在仓库里,这就不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解决的,而是要通过职业素养的教育,提高文秘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来提高。2011年,曾经有学者对湖南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进行调查。被调查的文秘专业在校生都认为人文素质对职业生涯会(占被调查者的80?9%)或者可能会(占被调查者的19?1%)有重要影响。大部分毕业生认为人文素养培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占被调查者的36%)或比较重要的(占被调查者的48%)影响,且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占被调查者的63.3%)认为工作绩效和人文素质的关系成正比例关系。由此可见,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还需要提高职业素养,而职业素养的提高要通过调整现有的一些课程设置、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营造特有的职业文化氛围等手段来达到目的。

秘书在一个企业里往往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服从、服务领导,服务基层,起到承上启下、协调服务的作用,因此对其职业素养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功底而且还要求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财务、经济、营销、公关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文秘、财务、档案管理甚至翻译、单证等。在浙江的一些企业这种情况存在较多,浙江的民营企业不仅资本雄厚而且数量较多,加上现在当地政府对于自主创业的鼓励导致企业数量增多,因此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秘书。高职文秘的培养和本科教学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全国大约有500家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设有文秘专业。自从高职院校开设文秘专业以来,高职院校就借鉴了本科院校大量的经验。比如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口才、逻辑学等本科院校的课程,然而因为学制的关系,将这些课程大大压缩成了浓缩版导致学习时容易囫囵吞枣不能切实提高职业素养,并且这些课程大多被设置成选修课导致很多高职文秘专业学生不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然而,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一个与本科院校迥然不同的特征就是高职的学生就业范围大多在省内,地域性特征很明显。因此有些高职院校直接将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地方经济服务”。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立足广州、珠海,辐射珠三角,服务全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写作功底和沟通能力,掌握商务活动的基本运作,熟悉各种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能够胜任中小企业办公室工作,协助领导处理商贸事务,为领导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的高级技能型秘书人才。

既然高职文秘大学生的就业大多是面向地方,那么必须学习和地方有关的历史、经济和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秘书工作。一方面,地方文化的知识储备有利于提高高职文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课程设置上都包含了《大学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旅游文化》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大多是选修课且课时少,并且由于这些课程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往往使得学生无法深入课程学习只是流于知识点的了解,这种状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对于自己家乡文化的熟悉使得该课程的学习变得有趣并且没有隔阂,而就业范围的地方性又使得学生对于该课程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产生认真学习的动力。在实际文秘工作中,对于地方文化的熟悉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际。人在交往过程中往往追求认同感,而地缘性对于人的交往有着重要的作用。“同乡”在中国一直是社交中古往今来非常有效的名片。随着企业之间交往的日益增加,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地方性是很好的媒介。对于地方文化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已经有一些高职院校开始重视。例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文秘专业将湖州地方文化课程列入了基础课,对于服务地方经济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在2009年开设了《浙江文化》选修课,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该校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选修了该课程。

另一方面,地方文化的思想精髓有利于提高高职文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地方文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居民的信仰、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精神要素,又涵盖着该区域内的组织机构和物质设施等物质要素。地方文化以极其普遍的方式存在于该地区的每个角落,它的普遍存在犹如一股无形的力量,对生活于该区域的人发生着影响,并时刻左右着人的生活,约束着人的行为。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地方文化不仅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还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因此每一种地方文化都有其先进的元素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例如浙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以“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相比,浙江文化呈现出了一种别样的魅力。曾经有学者提出浙江文化的“水性”特征,即:柔慧智巧、开放兼容;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敢于冒险,重利事功。这些特质对于现代经济社会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经验,完全可以将此应用到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中。通过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就能在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多了一条路径选择。并且,能够改变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使得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变得切实可行。

职业素养论文:浅析职业素养教育在高职电子工艺课程中的渗透

论文关键词:职业素养 电子工艺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职业教育“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特点,探讨在电子工艺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电子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就业竞争力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企业对求职大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再停留在只要求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上,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更加需要突出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使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及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必须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校也给学生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然而笔者认为纯粹的职业素养课程往往是系统的说教,不能和实际就业岗位相结合,如果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适时地融入职业素养的教育,既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完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将两者结合,会取得更加完美的效果。下面就笔者在多年教育教学过程中体会到的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在电子工艺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职业素养内涵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不是低层次的技能培训,更不是培养普通工种人员,其先决条件和最终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特征所在。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总有一定的偏见,部分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对本职岗位兴趣不高,且毕业后跳槽的频率太高,与“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相去甚远。殊不知,现代社会用人机制不只看重学历,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素质和技能,高职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供不应求。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志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及培养学生就业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一些重要文件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均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高职院校要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从大的方面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而职业素质是指学生具备与将来从事的职业相匹配的素质和能力,它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技能文化素质、职业健康素质。职业素养培养目标是:以满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遵守企业规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提高应对竞争和挫折的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并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在制定计划时根据岗位需求设定学习项目把精力放在学生发展的核心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做好“择业指导”教育,介绍职业标准

在电子工艺课程一开始的课程介绍中教师就应该做好学生的“择业指导”教育。“择业指导”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放在学生所学专业今后就业情况以及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

1.介绍“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能使学生正确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子工艺技术的发展使操作者主体地位增强的同时也发生了异化,现代化的工业已经不再需要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是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和掌握现代工艺技术的高级技术工人,能指导电子产品现场生产,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并且由于电子工艺技术涉及了相当广泛的技术领域,要求电子工艺技术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文化基础,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又促使工艺技术人员要不断学习和积累。同时又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所以更加应该提高自己把握各种机会的能力。

2.介绍本专业或本课程对应的职业群有关的职业资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课程教学中应突出以职业岗位群为本,注重一专多能,若只针对某一岗位,学生今后的就业面就会很窄,创业与发展会更加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中的主要工作岗位做介绍,同时剖析各岗位的任职要求和标准,使学生了解职业的发展方向,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譬如电子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中主要从事的岗位有产品组装、车间技术员、品质检验员、产品维修、设备工程师、销售人员、软硬件开发人员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初步选择自己的发展岗位,了解这些岗位所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带着目标和压力去学习,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使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即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以证促学”将会使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三、建设实训室文化氛围,培养职业意识

建设实训室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举措。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目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基本都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电子工艺课程的教学都在电子工艺实训室进行,那么在实训室中营造出电子企业的职业文化氛围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1.制度文化氛围的建设

将原本的实验室制度替换成电子企业的车间管理制度。例如:在课堂管理过程中修改原来的课堂点名考勤制度为上下班依次排队签名,实验室设备与器材的发放指定专门设备管理人员,摆放设备工具要保持清洁卫生,要求学生按照企业6s的管理标准来执行,并将6s的管理制度制作成车间文化标语张贴在车间内。

2.精神文化氛围的建设

在实训室中可以划出一部分空间用作展示柜。其中一部分用于展示电子产品中用到的各种元器件。一部分以典型的电子产品展示从电子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一部分将展示电子产品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使用不同的制作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一部分展示教师和学生的作品。当然也可以使用宣传图板等,使学生领略电子工艺技术的魅力。

四、模拟真实职业环境,加强职业规范教育

真实的职业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意识地在每一个环节中培养和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使学生在就业时实现“零距离上岗”。

1.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岗位

实践训练中可以模拟真实职业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训练和熏陶。将实训室环境布置成不同的生产区域,如“装配区”、“检测区”、“焊接区”等,同时设置“生产车间”、“班组长”、“安全协管员”、“技术员”、“工艺员”等不同的职业岗位,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担任“车间主任”布置一天的“工作”任务,将任务书发给“班组长”。然后,“安全协管员”要对车间内的“员工”进行每天例行的“班前三分钟安全教育”。工作开始后,“技术员”、“工艺员” 在各操作台前巡回指导,“员工”必须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来进行操作。每次课程结束后,“班组长”要对每天的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当然模拟的环境会因为实训设备的昂贵,实训场地的有限等而有所简化,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校企合作来解决模拟环境和真实性之间的差异。

2.以实际的电子产品为载体,了解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标准和规范

在以往的电子工艺实践中我们往往是装配几个典型的电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的只是普通装配工的操作技能,如果能以实际的电子产品为实践载体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加入产品工艺文件的编制,这样能让学生站在技术管理人员的高度来思考整个产品的制造工艺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产品的日产量,工人的工作时间和熟练程度,产品的工艺标准等等,并适时引入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要求,使学生能明白任何一点考虑不周全的地方或者不规范的地方都有可能会影响产品最终的质量。要求学生在编写工艺文件时利用iso9000的过程控制方法和电子产品装配工艺的知识,策划工艺流程、制定工艺规范、安排建立流水线。以此可以锻炼学生的工艺素质,培养质量意识,从而深刻地了解各种工艺方法。

五、严格考核标准,精选教学案例,进行职业道德与职业情感教育

90后大学生,特别是目前的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是专业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电子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必须具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质量第一,用户第一;遵章守纪,严格操作;钻研技术,精通业务等职业道德。

1.严格考核标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这些职业道德灌输给学生是值得研究的内容。譬如在手工焊接练习的考核中,笔者给出的考核成绩只有优秀和不合格,经常会有学生觉得非常委屈,这时教师应适时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在一个完整的电子产品中,一个焊点的虚焊和漏焊都有可能造成整机系统无法运行,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每一个焊点都要力求完美,虽然由此可能会进行多次的返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理解任何事情都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再如在工艺文件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工作细微繁琐,工作量又大,很多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想偷懒等别人做完后直接拷贝一份作业上交了事,一旦发现此类情况,该学生的项目考核成绩一律不合格,并且返工重做。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首先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其次工艺文件的编制好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是关系到企业生命的大事,作为工艺技术人员必须调整好心态,要有认真、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

2.案例教育,培养职业情感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激励教育,列举一些优秀毕业生的事迹,讲述他们如何表现出优秀的职业品质而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实例。如果能以学生认识的师哥师姐为例,会对学生产生更好的激励作用。

六、小结

只要每一个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适时地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并且在教学中以职业规范要求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职业训练,使学生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适应社会的需求,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职业素养的教育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职业素养论文:丰富职业素养 提升人格魅力

在技工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多种素质和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职业素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教书育人。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师,我认为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一、高尚的品德素养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高尚灵魂的塑造者,其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应达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可见教师的身教远远重于言教,教师自身的人格对于青少年学生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以及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先拥有完善的品德和人格。只有用高尚的道德感染学生,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对你产生信赖感、亲切感,才会对你所教的语文感兴趣。由此可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语文教师素质的关键一着。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除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必须经常学习哲学、关心时事,紧跟时展的步伐。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能够较好地保持自己平和的心理和愉悦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才可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一位好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只有这样他才可能对对语文充满着激情,这份激情来源于教师对事业的忠诚,对语文本身的热爱,对自己的自信,对学生的关心。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语文教师最有利的武器,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语文课要上得美。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感情、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的心田,带学生在美丽的世界中徜徉,让学生学得愉快,获得艺术享受。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渊博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需要有一桶水” “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 教师只有具有渊博的知识,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掘学生的天资才干,造成学生朝气蓬勃的智力生活。因此一名好的语文老师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五、深厚的文学修养

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体现在教学中,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艺术的熏陶、美的享受。这样,既增加了语文课的艺术氛围,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他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他在论及这条教师的教育素养时,中心思想是“了解儿童”。他说,这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最主要的交接点。他认为,如果不了解这些东西,教师在学校里就像在黑夜里走路一样。他强调,要教育儿童,就必须了解儿童;要了解儿童,就必须学习心理学。

七、擅长某项劳动技能或具备其它某种爱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要精通某项劳动技能,并且是这项工作的能手。”这一点对我们技工院校的老师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他认为,学校应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课堂教学只是学校生活的一个部分,其他如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也同样重要,否则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恼人的负担。所有的课外活动,都需要有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要擅长某项劳动技能或具备其他某种爱好。他认为,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技能和爱好去吸引或接近学生,在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获得共同语言。

在技工院校各门学科中,语文课的综合性最强,内容覆盖面最广,所以语文教师应成为一个“杂”家。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更多地引入时代的活水,才能不断激活课文中蕴含的艺术生命力,才能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语文课,才能实现传承优秀文化,培养人文素养的重任。

职业素养论文:试析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探究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 实践课教师 教学素养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普遍缺乏基本的教学素养,这不仅制约了实践课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拖累了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实践课教师个体角度而言,提升教学素养水平的基本策略包括:正确认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独特性,正确认知学生和学习,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学会学习和反思,强化教师专业角色意识。

一、关注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问题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构成比较复杂,有文化理论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技能课教师,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等。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主要是指在职业院校中从事实训、实习指导、专业技能课、实验课、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日常职业教育活动中,他们经常被称作实习指导教师、实训教师、实践课教师等。在上百万人的职教师资队伍中,包括专任和兼职在内的实践课教师占了很大比重,他们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然而,这部分教师在职前缺乏基本的正规的教师专业训练,专业素质先天不足;人职后提高专业素质的培训较少或针对性不强;绝大多数人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因此,大部分实践课教师在专业教学和专业指导方面缺乏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的教学素养。

一般来说,教学素养这个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比较模糊。这里的教学素养主要是指实践课教师式,问题的准确诊断能力,有效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能力,相应的专业行为和反思能力,实践教学的体验感悟,以及作为专业教学人员所具有的心理模式。实践课教师缺少教学素养除前面提到的原因之外,还有他们本人的知识结构不良,有人缺少本体性知识,即特定专业的技术和技能知识;有人缺少作为教师必备的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有人缺乏文化性知识,即特定专业以外的知识;有人缺少技术性知识,如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管理、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理、沟通合作等知识。另外,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人的职业教育信仰不够坚定。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软肋。因此,加强对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的研究,能够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规则,尤其能够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寻找到切人点。教育部曾经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当前的重点是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川实践经验告知我们,要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关键是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真正具有职业岗位教学技能的实训教师队伍来保证。而这点恰恰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校企分离、工学脱节问题的重要原因。另外,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能力欠缺是我国职教人才培养质量长期存在的致命问题。因此,研究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能够促进实践课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从而有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真正达成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还能够为职教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指导。特别是为我国制定专门具体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资格标准和教学能力标准,包括实践课教师资格标准等法规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建议。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和保证。从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研究来看,尤其缺少对实践课教师的教学素养这个问题作出系统的和专门的探究。

二、提升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水平的基本策略

我们认为,解决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的教学素养问题,首先应该从教师个体角度着眼,从“常识”层面人手。对于实践课教师个体来说,其提升教学素养水平的基本策略主要是:

1.正确理解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独特性

正确理解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独特性,就是正确理解职业技术教育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以及大力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意义,这是实践课教师提升教学素养水平的重要前提。因此,每位教师都要认识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理念与行动:<1)回归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原理,即还原了职业技术教育原来的道理。我们知道,职业教育起源于“学徒制”。学徒制本身就是在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在数千年的演进变化过程中经历了数次转型与变革,从传统的现场训练的学徒制转向了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后来又转向了制度化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后,职业教育又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阶段,各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完全不同,例如日本的“企业内训练”职业培训模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模式、美国的“综合”职业教育模式、加拿大的"cbe’,能力本位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但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是采用什么模式,无论怎样演变转型,其中“做”是永远不变的,即万变不离其“做”。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却出现了异化现象,从“做”而论道变成了“坐”而论道,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原来的道理。(2)回归了学习的本义。纵观我国现今的普通学校教育,包括职业学校中的学习,往往是有“学”无“习”。“习”是什么?习就是做,就是练。古人讲的“学而时习之”,就是在学中习,在习中学,也就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因此,我们说,做是学习的本义,做中学、做中教就是回归学习的本义。<3)回归了教学的本质。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是不能脱离做的,做就是动手、动脑、动心的。学不是简单的口耳传感,而是手脑心的联动。不做就不会有“心得”,也就学不会。有了心得,也就学会了,就不用再教了。而我们的教育主要是针对学会认知的,较少针对学会做事。叶圣陶先生讲:“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在做中教、做中学,才有可能达到这种境界。通过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需要引发出来,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体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再进而引向或转向“车间”、“田间”、“房间”等工作现场,只有这样才能够学会。<4)回归了学生本身。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生”被忽略了。“生”就是“生存”、“生活”和“生命”。只有在“做”、“动”的场境中,学生才能在经历和体验中有所感悟,在做中求悟,由此才能明事理,会生存,做好人。(5)回归了学校教育的本质。我国学校的“教育荒废”、“知行分离”问题非常严重。学校教育过渡偏重认知学习,忽视行为学习。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学生做事做人。正如陶行知先生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实践课教师必须认识到,“做”是学与教的载体,是学与教双方的焊接点,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轴线。做是学,做是教,做更是创造。不做就无学,不做也无教。现今的学校教育缺少“做”,经常是以讲代教,以教代学,以听代学,以看代习,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既不成事也不成人。

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改革,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符合“成功教育”的理念,符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符合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与价值取向,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一脉相承。对职业学校实践课教师来说,把“做”的观念与认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行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实践课教师要在“做”中体悟和成长。

2.正确认知学生和学习

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正确认知和把握是实践课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指导和管理的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现代社会的“代际效应”(孩子因父母强而强,因父母弱而弱)问题及其家庭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贫乏,使得这部分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典型特征是:文化课学习成绩普遍差,学习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人类间接经验的能力较弱,不具备基本的书写、阅读、运算、逻辑推理、口头及书面表达等语言思维技能,没有掌握好基本的文化知识;自我评价水平低,自卑心理情结严重;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导向不明,抱负水平低,学习动力不足,靠外压式学习纪律约束;学习习惯不良,没有掌握常规的学习技术,例如学习准备等。作为教师应该正确理解和对待这些特殊学生。首先要理解“生”是什么,“生”包括生存、生活和生命三个层次的含义,即指生存的本领、生活的常识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会生存就是学会谋生的本事,有一技之长。学会生活就是养成不给他人带来麻烦的生活习惯、积极人世的健康心态、向往幸福生活的期待和追求等。学会珍惜生命就是学会尊重、珍惜、关爱、保护生命等。

关于“学习”概念的理解。不同学习理论对“学习”有不同的解说。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指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指认知结构的改变。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是指学习者对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者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我国较有影响的教科书中表述的学习概念是:“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川在学习化社会里,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打造学习力。学习力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持续的终身学习的总和。学习力是一个人最可贵的生命力和生存力,学习力还是竞争力。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力。

作为教师还要理解和懂得人的学习方式有多种,主要有接受式学习方式,这是人类特有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亦称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行为,不能替代。就学习的内容来说,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即包括认知范畴的知识,又包括应用范畴的知识。我国学校教育普遍重视认知范畴知识的学习,忽视应用范畴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结果是“高分”“低能”。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好这这两类知识的关系。

3.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教学”不管是作为“普通的日常用语”,还是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不同的语境里人们对它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这些理解大致“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是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它是指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二是将教学当做一种行为,相当于教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具体来说,教学有时被理解为“教学即学习”,有时是指“教学即教授”,或者指“教学即教学生学”,或者是指“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于职业学校教师来说,对教学的理解关键在于懂得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教什么?既要教编码知识,也要教非编码知识,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教的内容也就是“四个学会”的内容,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怎么教?要从教书转变为教学。教书不等于教学,教书是把书本知识原原本本转送给学生,是教教材,不是用教材来教。对于实践课教师来说,虽然不是也不需要照本宣科,但是指导学生学艺也同样存在此类问题。教学是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学,因此,要从讲课转变到教学,因为讲课不等于教学,会讲课,不一定会教学,学校中经常出现的以教代学的情况就是如此。在实践教学中要学会处理鱼渔关系,真正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教学本应是“质疑教学”,教学的起点和教学的终点都应该是问题,这是由人的学习天性和学习的本质决定的。学习的本质就是学问,学习等于学问,学习不等于学答。我们知道,人的学习是从学问开始的。据此判断,我国学校课堂教学的“无疑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学生总是举手“抢答”也是背离学习规律的。在这种学习模式里,学生的学习只是学答,复制知识。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复制模仿能力,而不是反思创造能力。所以,从“学答”到“学问”,从复制知识到创造知识,这是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另外,职业学校的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那些看似简单的技能学习实质上却是复杂的心智过程。从教学过程来看,技能学习不是简单的动作模仿或反复练习,而是包含着学习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认知图式的定型、认知结构的改变、思维方式的形成、行为方式的选择等一系列的过程,是综合智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绝非是简单的“做”和重复的“做”。

4.学会学习和反思

在知识社会中,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创业能力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能力。因此,西方国家普遍强调,每个社会成员要为工作、为公民素质和为可持续性发展而学习。今天,人类社会进人了一个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快速变迁的时代,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挑战。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和培养方式改革,这一切都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成为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有强烈的读书和研究意识,尽快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装备自己,以此来解决自身教育学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获取做教师所必备的关于学与教的知识。通过学习和研究提升教育的理性思维水平,提高教学服务能力。

实践课教师还要学会反思。1989年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指导教师发展的著名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催生了“反思型”教师的产生。人们开始认识到,教师教学活动的生成决不是教师机械套用头脑中的教育学知识对教育活动作出技术性应对的过程,而是建立在教师凭借自身的反思性智慧来对实践问题作出的境遇化、个性化的判断之上的。教师自身的专业反思能力尤为重要,要在反思“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的问题基础上,着力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实际知道些什么”的问题。对于实践课教师来说,一定要不断地反思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反思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艺能存在什么问题。反思是进步的开始,通过反思来解决职业学校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瓶颈”问题:一是新教师面临从“新手”到“专家”的发展问题;二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面临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或“危机阶段”问题。

此外,实践课教师应该强化作为专业人员的角色意识,尽快提升教学素养水平,发展成为名师。

职业素养论文: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有效性研究

摘 要: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本文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职业道德等方面作为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重点,在实践过程中创新性地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学生常规管理、实践性教学、开放式教育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基本素养教育和评价,探讨教育的有效性,努力使学生具有适应不同工作环境与要求的、内在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职业基本素养 有效性

原高教司张尧学司长在2009年7月7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中谈到:“要强调两个系统,一个系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再一个系统是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培养系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而且要有深厚的素养,要二者兼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育。

一、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企业是接纳高职学生最多的地方,所以企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评判和就业需求情况对于我们研究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指标。在考察企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要求方面,本课题将设计的问题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10个方面。专业基本技能是高职学生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适用性和对口性,是属于第一层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在企业“留得下”。社会适应能力是指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它应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企业考察高职学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创造并能提供给个人的工作岗位愈来愈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工作空间越来越大,工作的迁移性和工种的可变性要求日益凸显,工作岗位的边界也在不断变化,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毕业生在多样性、多变性的职业生涯中具有专业发展能力,它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发展能力的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表现出优越性,形成高职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后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决定高职学生是否“能发展”的主要指标。

二、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内容

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将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的教育内容可分成三个方面,即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态度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1]。职业基本素养是所有高职业学生就业时必须的基本素养,而且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

1.职业道德教育涵盖了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出这个问题,在中共历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是第一次。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公民意识教育正在逐步地引起公民的重视。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作为高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基础要求。

2.职业态度教育具体体现在团队合作、沟通能力、情绪控制、社交礼仪、企业文化等方面。通过团队合作教育,让学生学会建立信任、处理冲突、坚定不移地行动和对彼此负责任;沟通能力和社交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能优雅得体地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以达到预期目标;高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情感体验复杂而丰富,情绪波动较大,经常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困惑。学会认知情绪,可以帮助学生根据环境条件积极主动地调适自己的心理、判断情绪的影响、做出合适的行为反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全体员工具有强烈的向心力,而通过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可以让学生尽快地与企业主体或多数员工形成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增强企业的活力。

3.职业发展教育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面试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教育上。学习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行为或思维方面比较持久变化的内在素质,并且,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学习实践才能形成和发展。”[2]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到:在未来只有那些使员工全身心投入和不断学习的组织,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创新思维就是培养学生突破常规和传统,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思路;创新的硕果总是青睐那些敢于冒险、充满智慧、善于创新的人,如何培育具有上述创业素质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途径和评价方式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通过何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何评价教育的有效性,我院在实践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学生常规管理、实践性教学、开放式教育四个方面对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教育进行评价,采用“30%+40%+20%+10%的比例制订了评价方案,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的主要依据之一。

1.将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教育和评价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是基本保证

①我院将职业基本素养的内容设置了独立的课程进入课堂,编写了专用教材《大学生职业基本素养》上下册(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以讲座、学生自我测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和评价。

②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中,要有素质目标;课程单元教学中,要有情感目标,在课程的考核中体现教育效果。

③“两课”教育由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转变为职业理想教育,把脚踏实地的努力和集体荣誉感、为国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感统一起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法制教育与校纪校规、文明守纪相结合,将职业纪律渗透到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张瑞敏曾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2.学生常规管理工作作为职业基本素养评价的主要渠道

我院将学生职业基本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到学生常规管理工作中,如“十率”(到课率、缴费率、就寝率等)的执行情况、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主题班会的表现力等,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并建立了院校管理特点的评价指标。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多给学生开展如演讲比赛、辩论赛、isas竞赛等信息量大、涉及面广、需要合作完成的竞赛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独力思考的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

如在创新能力教育的主题班会中,针对思维定势这一常见思维模式,通过《玩具公司方案》的拓展训练,即5-7人一组,他们的任务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新的玩具创意,可以是任何类型、针对任何年龄阶段,唯一的一点要求就是要有新意,然后组长对他们设计的玩具进行一个详尽的介绍。在每个组做完自己的介绍之后,让大家评判出最好的组,即以最少的成本做出了最好的创意。还可以借助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美国心理学家尤金·劳斯赛的创造力水平测试、普林斯顿“人才开发公司”创造力测试题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测试。

3.实践性教学也是职业基本素养教育和评价的主要环节

目前我院与大多数职业院校一样,跟企业有不同层次的校企合作,学生在订单班的培养、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将会深层次地了解企业精神文化、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很多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很值得高职院校的学习和借鉴的,并要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如诚信教育、创新教育、事业心、责任感、荣誉感的培养,爱岗敬业精神的培育等。在碰到实际问题时,他们才能深刻地意识到坚忍不拔品质的重要意义,深切体会到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质,真切体察社会对“职业人”的要求。实践教学过程中企业对学生的素质表现评价也是职业基本素养评价的指标之一。

4.制度保障是学生开放式接受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实施中,我院制订了开放式教育的相关具体规定,比如定时观看新闻联播节目;定期组织观看特定的影片与视频,如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等;从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传播载体中收集相关信息加以正面引导。让学生明白新知识不断涌现,旧知识折旧加速,我们将面临着愈演愈烈的竞争和压力,使学生意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使学生自觉地遵纪守法、发奋学习、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相处等。

将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和评价贯穿于课内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中的培养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学生素质培养及逐步提高职业素养方面具有明显的有效性。加强对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教育,将为高职学生提供最广泛的从业机会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职业素养论文:实现高职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从日本人的职业精神浅谈我国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素养;必然选择

论文摘要:从职业的角度看,怎样做好我们自己的职业,实际内涵较多,除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制度、技能等因素外,作为职业人,其职业道德、情感、习惯的培养尤为显得重要,这也是实现高职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素养教育的深远意义

今年有幸在日本呆了一段时间,过去对日本的印象是从书上获得的或是从到过日本的朋友所提到的,在我知道自己有机会去日本的时候,我就开始想象日本与我们国家的不同,不管怎样努力去想象,得出的印象就是:日本是一个岛国,是地震、海啸经常光顾的地方;置于日本国中,只要不开口说话,谁也看不出我们就是中国人;说的语言虽不同,但满大街的海报或标签文字有不少都是我们能通过其字面意思揣摸出来的。说实在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一)日本给我留下的印象,显现出每一个日本人对待自己职业的精神

1.日本公共场所秩序井然的美丽。来到东京,第一感觉就是这里的空气清晰,街道整洁,但并没有觉得有啥不一样,毕竟是在日本国的首都嘛,接下来,在横滨、富士山、浦郡、京都、大阪等我们到过的大街小巷,没有发现任何随意丢弃的垃圾,也没有看到可丢弃垃圾的装置—垃圾桶(我们的城市为了街道的整洁,随处可见到的装置),更没有看到为了城市的整洁,大家应万众齐心爱护我们自己生存的城市的大幅激励性质的标语。在公共场所,如公共汽车站停靠点、大型购物场所的电梯间等人多聚集的地方,没有拥挤混乱的窒息感,惟独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惬意的秩序井然的美丽。

2.日本人的务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在我们人住的酒店里,有一个惊奇的发现,不管是档次高点的酒店,还是档次低点的酒店,在他们床头柜随手可触摸到的地方,有一个可应急用的手电筒,后来从导游那里得到证实,是日本人为了防备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突然停电以备紧急使用的,我心里有一种不信任感,认为这恐怕是装装样子给人看的吧(在我有限的人生经验里,我所知道的,是我们往往会辜负一些人,又被一些人辜负,于是,因为辜负和被辜负,没有安全感的怀疑正在侵蚀我们的生活,我们逐渐成了本能的怀疑论者)。接下来,在其他酒店人住后,我第一件事就是验证这个手电筒的应急功能,果然每一个酒店的手电筒只要拔出来,就马上发挥了它作为手电筒的应急作用,亮起来给你看。我为自己以前的想法感到无比羞愧,从这种公共设施的完善处,让我看到了日本人的务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让我感受到他们对秩序的迷恋与维护达到了国人所不得不为之赞叹的境地。

(二)团结的形成与维持

日本公共场所呈现出的秩序井然的美丽,充分表明了日本人的务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让我马上想起“团结”这两个字非常适合这个民族的集体精神,团结是日本人对秩序的迷恋与维护的决定性条件和全部社会理性的基础。

团结离不开对自己和他人的真实,对自己的真实就是自爱和自重,对他人的真实就是一种友谊和友情。处于团结中的每个人都尽量表现出自己的真、善、美,在他人中认识自己,相应地,他人也在我们中认识他自己,处于团结中的每个人都不破坏对“公共秩序井然的美丽”的信仰和拥护。处于团结中的人关心的是共享生活情境的完整性,处于团结中的参与者从来不会体验到敌意或憎恨,顶多是有礼貌的观点差异。

综合来看,团结的形成和维持,不是一种刺激—反应的结果,不是上行下效的结果,而是参与者相互行动、不断生成的结果。尽管不同的参与者都带着自己的目的来,但在团结这种关系的调节下,各自的目的消融在一个主体间一致中。主体间一致比较直接的意思是,我与他人的沟通是何以可能的,另一个具备全部个性和特性的人,如何能在我的意识中构成,然而又实实在在地有别于我。主体间一致就是全民基于语言和行动的知识共有和理解共享,即把双方的主观性都暂时去掉,以实现一种共同性和更高的普遍性。

(三)职业素养教育的深远意义

从职业的角度看,如果没有每个日本人的务实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就不会有日本公共场所秩序井然的美丽。要使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基于语言和行动的知识共有和理解共享,在从事职业时,如何使处于团结中的参与者不会体验到敌意或憎恨,如何将我们所有的主观性都暂时去掉,以实现社会职业环境的共同性和普遍性,达到社会的真正和谐。

如今年夏天济南市雨灾,导致34人死亡、数百人失踪受伤,看似是天灾人祸,但追根溯源责任在于城建排水系统的“总设计师”,好看的城建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政府的政绩和形象,但这种华而不实的城建景观却经不起自然灾害的检验,这也是我的不信任所导致的对日本国家的区区手电筒也产生怀疑,可日本人就没有让我们中国人失望,出了问题,也不象我们拿德国人在青岛设计的租界排水系统相比,说人家的工程技术人员有远见、职业道德高尚。无独有偶,今年这个夏天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媒体朋友们所报道的纸馅包子事件、“史上最毒后母”事件,这些假新闻事件让媒体这个行业承受巨大的耻辱,一个怀抱理想和职业追求的媒体人,耻辱感应该是其职业的生命。又如我们人人都会到医院去看病或者不幸做手术,医院的设备往往都是一流的(很多医院的医疗设备清单足以证明这一切);医生的技术往往都是顶尖的(宣传栏内教授级的专家也会让我们眼花缭乱);医生、护士、要害部门的各种巡查制度也是一应俱全的,但各种“医患关系”仍是大家耳熟能详较突出的社会矛盾。在当下社会,我们发现很多社会矛盾的存在,并不是我们的设备、技术、制度,或者职业人的专业技能出了问题,而是职业人的道德、情感、习惯等职业素养出了问题。要整体实现高职教育的理想,满足“世界制造中心”对职业人才的无限需求,这也必然地对我国职业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教育体现自身特色的关键环节,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更是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关于职业紊养的内涵

(一)职业的内涵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

从目前高职学生就业的情况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劳动方式逐步由简单向复杂方面转化,过去单一技能就能胜任的工作,现在往往需要相关专业的许多知识和技能。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协作大大加强,增加了一些以人与人之间联络、沟通为表现形式的内容,职业的内涵也由此扩大了。

从职业的角度看,怎么做好职业的间题,实际上内涵较多,除了先进的设备、制度、技术等因素外,还有人与人之间以联络、沟通为表现形式的职业道德、情感、习惯等内容。

在当下作为一个职业没有做好的,很普遍。因此,中国高职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这也是高职教育存在的普适意义。

(二)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有着共同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受到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理想、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特征。职业道德是将各种职业规范转化为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术、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

职业情感是人体对某种特定职业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如职业兴趣、职业美感、职业意志等。职业人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自觉地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引发强烈的职业热情,形成对职业的长久注意力,时刻关注与自己职业有关的新信息和新技术。只有热爱自己职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在本职、创一流”。

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要求,长期从事某种职业的人,都有着与职业有关的良好习惯,有时我们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即可判断他的职业。

可见,做好一个职业,除了企业、组织所提供的先进的设备、制度、技术等客观要件之外,职业人本身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是做好一个职业的充要条件。

三、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的措施

(一)按行业、组织特点确定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标准

在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职业素养教育的标准要明确,什么标准才算是有素养,在很多国家这是有标准的,把标准定下来后,就按此培养。如给当与不当一个标准,让学生在行为之前就可以预判自己的行为。给学生的行为一个确定的规范,而不要用恩威莫测的办法来神秘管理。恩威莫测的做法,只能使学生嗓若寒蝉、恐惧于未知的祸福、唯唯诺诺、手足无措,而不足以使学生培养出道德和尊严。

1.确定标准,让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在完成专业学习之前,规定在完成专业教育计划以取得毕业证书的过程中,学生应当获得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这主要包括:维护公共利益和提高对社会责任的敏感度;坚持持续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保持可靠性、责任感、及时性以及谦虚和尊重的行为;遵守法律和法规。让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让他们致力于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的建设之中。因为适当的职业道德行为、职业情感行为、职业习惯行为同技术行为一样重要。

2.参照标准,明确所承担的任务和发展目标。学生可根据即将从事的职业所承担的任务和发展目标,参照所确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能力要求,评价自身职业能力的优势与缺陷,平衡其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的发展。同时可通过确定的职业能力框架为学生制定即将从事的职业标准提供指南,因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的内容与要求,能更有效地判定学生是否具备应有的素质,使学生的能力持续地与其履行的职责和承担的任务保持一致。

3.按照标准,衡量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评估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时,集中衡量通过学习之后职业素养的获得与保持情况,比衡量已完成的各种学习活动更优越。也就是说,在评估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时,应评价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职业素养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而不是评价其是否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

(二)结合专业开发职业素养教育课程

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因地制宜,可开发相应的选修课程,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如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可开设知名人士创业案例等课程;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可开设网络礼仪等课程;会计、证券投资与管理等专业可开设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发展历史等课程;文秘、旅游专业可开设有关地方语言发展、地方特色景点、民俗等方面的课程;服装专业可开设传统粤绣技艺的历史沿革方面的课程:汽修、模具等专业可开设中外知名企业发展比较等方面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既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自发地产生对本专业的热爱之情,进而加深对专业的研究,还可以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感和习惯,更好地为各行各业服务。

随着培养目标的深化,为实现“零对接”,主动掌握行业和组织对职业素养有哪些更新和扩展,可与企业密切合作,开发相应的职业素养专题讲座。在开发课程时,组成一个课程开发团队,团队的成员应包括:学校教学人员、工厂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企业培训部门专职培训人员。这样的开发团队可保证在课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开发出的专题讲座,由这些专家进行讲授,这是难得的活页教材,即使是纯学术的专题讲座,也可以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如通过这些专题讲座内容中涉及的各学科、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们的奋斗经历、科学态度,或自己的人生与学术经历、学术思想、专业技术成长过程,等等,都可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得到启发教育,从而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和勇于探索、创新的职业情感。

(三)在专业教学中实施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的养成,教师在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1.创设职业问题情境,加强职业道德训练。如很多服务行业,职业道德是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模拟学习,可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模拟各种真实情境,可人为制造一些麻烦,如客户排起了长队,情绪变得烦躁不安,看学生如何处置?客户和扮演者商量、吵闹时,看学生是否还能毫不犹豫地按原则办事?平时的业务程序必须严格遵守,若出现了程序错误,出现责任事故看学生怎么办?

2.有意识地了解行业的历史,激发对职业的情感体验。为了使学生产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强烈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了解某个职业的历史,或参观某个具体的行业,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可使学生很快了解此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设置、职员形象等,从而认识到自身和专业的“关系”,进而切身感受自己将要投身的领域,培养从事该行业的自豪感和意志力。由对职业的好奇转变为对职业的兴趣,由此产生对从事该工作的强烈职业情感。

3.提供仿真环境,养成职业习惯。在专业教学中,有些行业岗位有其特殊性,无法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因此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职业习惯的养成因缺乏恰当的环境而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仿真环境,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这样也可使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养成职业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