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0 10:59:41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诚信缺失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 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诚信 道德水平 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1.缺乏诚信,背信违约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51.3%,中学生占20.1%,大学生占0.48%。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净洁无瑕。随着接触社会,童心受到社会的玷污,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匮乏,到大学阶段达到了不诚实最低点。
2.抄袭成风,蒙混过关
在大学制定的教学计划中,给学生留有很多自习时间用来预习、复习课程或涉猎课外知识。但现在有很多学生把这些自习时间用来打牌下棋、上网聊天等,要到交作业时,借其他人的作业花一、二十分钟完全抄袭过来就算事。
3.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
4.助学贷款,处境尴尬
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涉及面广、支持力度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重要举措。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需抵押。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但结果往往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这是大学生诚信素质低劣的重要表现。比如前不久,中央财经大学的一项调查就显示,有20%的受助大学生竟然表示未曾考虑过还款问题!
二、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导致大学们诚信缺失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外部环境欠缺
来自现实社会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如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文化领域的泡沫学术、假文凭等,人与人之间的虚假人情、互不信任等等,总之,从国家信用到金融机构信用,从企业信用到个人信用,几乎都沦落到被质疑的境地。社会诚信的缺失必然影响到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2.学校教育滞后
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德育工作依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许多中小学校把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课程放在了副科的位置。在大学阶段,德育工作的地位有所上升,但也有不少大学忽视德育教育,仍以分数论成败。
3.家庭教育乏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很容易产以自我为中心,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作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做什么,更别谈什么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了。
三、大学生诚信重建的对策
1.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的重建不仅是高校也是全社会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实践表明,诚信的重建不是单纯靠哪一家、哪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1.1营造氛围是诚信重建的前提
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
2.加强教育是诚信重建的重点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从家庭教育来看:首先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诚信的表率。其次要把智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来抓,从小抓好孩子的品质教育。从学校教育来看,首先,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在学校办学理念上要坚持诚信原则,排除权(钱)学交易对教学工作的干扰。在师德建设上,要坚决杜绝学术抄袭、剽窃等不诚信的行为。对学生的管理上,每个教师要各司其职,不论是班主任还是普通教师,都应该义不容辞。在对每个违纪学生的处理上,要根据校纪校规从严处理。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快速发展,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诚信现状及成因,以马克思主义诚信观审视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阐释了当前高校亟待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观教育的应对策略。建立健全适合诚信观培育的方法论,从而保证诚信观教育的效能最佳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诚信观 当代大学生 诚信缺失 培育举措
当代大学生诚信表象分析
学风视角下的诚信缺失。学风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抄袭作业、出勤违纪、考试作弊、学术造假等诸多方面。尤其考试作弊现象比较严重,并且作弊队伍庞大,作弊心态坦然,作弊工具现代化,甚至出现了以赚钱、盈利为目的的作弊“职业”。据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80.8%的大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诚信问题‘比较严重’,在大学生全部考试中自称考试‘经常作弊’的人占29.2%。”①《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大学生考试作弊成为与民工讨薪“并驾齐驱”的又一社会焦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②除此之外还有通过百度搜索找答案、完成作业,出勤考核和老师点名让同学代“到”,撰写学术论文抄袭网络等等。据调查:“52.5%的大学生在写作业与撰写学术论文时有抄袭行为。”③
学费与资助款视角下的诚信缺失。高校在众多学生中很难弄清谁是最困难的,加上学生又非常容易拿出“家庭贫困证明”,这就给恶意欠费的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部分大学生毕业以后就杳无音信,还款期到了也不还。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方面。
人际关系视角下的诚信缺失。某高校问卷调查“上课老师点名时,有没有替过同学答到”,57%的大学生选择“虽然不想这样做,但是出于朋友关系也得做”,39%选择“没什么,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只有4%选择“这是在纵容朋友旷课,不利于他”。④由此可见,虽然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诚信很重要,但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知行不一的现象。还有的大学生随意承诺而不践行,有的为了贪图一己之私,欺骗朋友。有的在恋爱中,也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缺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网络媒体视角下的诚信缺失。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BBS、博客、播客、微博等个人公共领域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经营自我空间的平台。大量的学生崇尚自由和独立,用网络虚拟世界代替了现实的校园生活。据统计,65.3%的大学生在网络个人信息的填写中有过刻意造假情况;35.6%的大学生在网络上有过刻意参与及制造谣言的行为。⑤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
求职、就业视角下的诚信缺失。求职、就业过程中,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在简历制作和笔试、面试中做假材料。任意提高或伪造成绩,伪造未曾获得的荣誉、资格证书,夸大简历内容、实践经历等,以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
马克思主义诚信观
马克思认为,诚信不仅仅是一种行为道德规范,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建立经济关系的基础,经济范畴只不过是人们之间现实利益关系的一种抽象。⑥在马克思看来,诚信反映的正是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关系。恩格斯则进一步指出,“生命的开始和进行是为了利益,而不是为了原则,只有利益能够发展为原则”。⑦恩格斯在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多国版本序言中写道,“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所谓的哄骗和欺诈手段……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⑧列宁也认为, 诚信就是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和纪律,“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在这里,纪律、忠诚和统一的意志一定会取得胜利。”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诚信的这些基本观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主观符合客观、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理念。树立马克思主义诚信观,实际上就是秉承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理性审视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
外部环境因素。首先,就社会而言,转型期凸显出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当前就业压力等,淡化了传统的诚信观念。如经济领域中的造假贩假、欺诈欺骗、走私贩私等违法行为;政治领域的贪污腐败、钱权交易等;人际交往中损人利己、言而无信;择业过程中的假信息、假材料等。这些现象使当代大学生在诚信认知上产生了一种错觉: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手段,甚至谎言和虚伪是获得收获的必要途径。
其次,就学校而言,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期,学校在塑造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诚信观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而诸多高校在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重灌输轻引导,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诚信观教育应有的社会作用和效力自然就大打折扣。
再次,就家庭而言,有的父母并不是十分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表现在家长自身的失信行为和家长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造成的不诚信影响。
内部环境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包含思想意识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发展。部分学生意识不到诚信乃成人之基。导致行为上自私自利,意志不坚,责任意识淡薄。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不诚信现象,缺乏对马克思主义诚信观功用的反思能力,很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不诚信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诱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
诚信观培育重构及方法论探究
完善学生诚信制度。首先,结合学生档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即在学生档案中增设“学生诚信承诺书”、“诚信纪录”等。诚信档案在学生毕业时将成为一份宝贵的无形资产。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定会珍惜它,重视它,不断提升自己的诚信度。
其次,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引进经济领域的信用指标体系,在学校资助部门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机构。体系内容涉及学风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求职诚信评价四大领域,对诸如考试作弊和学术造假、故意拖欠学费和贷款、隐瞒健康状况、不履行就业签约等具体行为都明确量化指标,由相关职能部门跟踪测评,评价结果与学生综合测评、评先推优等挂钩。通过诚信度测评体系可以对学生诚信现状跟踪,进一步预测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发展趋势。
重构诚信观培育举措。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作诚实守信的榜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诚实守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为诚实人、做真学问是诚信培育的根本所在。
其次,课堂教学要随时穿插诚信培育内容,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育人主阵地的强大功能。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加强诚信培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方面传授马克思主义真理,同时也要宣扬继承马克思主义诚信观。要把两课教学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让两课教师参与学生管理,要用学生身边的诚信事例来引导学生,着力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
再次,充分利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各种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知识宣传。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辩论赛、知识竞赛活动和签名活动。
营造诚信观培育环境。高校营造诚信育人环境包括办学理念、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舆论环境等方面。首先,办学理念要把诚信办学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次,校园环境要体现诚信教育。在校园内精心设计诚信教育宣传橱窗和诚信箴言等;最后,营造良好的诚信培育舆论环境。要充分运用广播、板报、网络等正面舆论引导人,用诚实守信的模范激励人,用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的反面事件警示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主义诚信观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诚信认知。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德育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各高校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显得十分紧迫。本文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出发,分析了导致诚信缺失的诸多因素,进而提出了提出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缺失 因素 措施
1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1学习诚信缺失
在学习期间,有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表现不够端正,具体表现在学习不认真努力,迟到早退、旷课、不遵守课堂秩序,不按时完成作业,以至于通过抄袭作业来完成作业任务,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不加约束;有的学生考试弄虚作假,成绩差的为了六十分而作弊,成绩好的则为了评奖学金、评优等而铤而走险,作弊手段方法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论文抄袭现象在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中时有发生。
1.2经济方面诚信缺失
首先,借贷不还。为了使贫困大学生有书读,并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不断加大教育助学贷款的发放力度,但是个别借贷大学生毕业以后却不能及时还贷,诚信观念淡漠。其次,骗取贫困补助。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贫困补助。再次,恶意欠费。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求学期间恶意欠费,一些家庭条件并不困难的学生故意缓交,甚至不交学费,而把家长给学生的学费挪作他用。最后,求职随意违约。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攀升,从而造成大学生毕业时为求得一份更好的工作,多家签约、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不少大学生签约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达到目的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2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因素分析
2.1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趋利原则客观地对诚实守信的伦理法则形成了冲击,而当代大学生正是在法制尚不够健全、体制尚不够完善的社会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多样的社会经济构成,多样的经济利益获得方式导致社会大众多元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以权谋私,弄虚作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现象蔓延滋生,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也无时无刻在侵蚀着大学生。
2.2教育因素
学生教育大致包括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阶段,家庭教育往往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教育渠道,即家庭是诚信教育的第一学校,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应该首先做到言而有信,诚实无欺。但在现实中,有很多家长却忽视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成为导致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诚信缺失往往与高校教育的时效性有着一定的关系。一些高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的诚信教育多采取课堂强化的形式,缺乏多样性,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过于理论化和教条化,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学校诚信教育因此缺乏有效性,出现诚信教育面面俱到而缺少针对性的情况,从而影响了学生个体的诚信道德的完善。
3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第一,“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名大学生,讲文明诚信,还需要从自我做起。“内化”诚信理念,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诚信认知水平。让大学生能认识到诚信的真正内涵和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确定合理的行动方向,进行自我约束,使自己变得高尚起来。其次,要使大学生养成诚信的行为习惯。种种规范和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自然表现出诚信的理念。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准,在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转变的过程中,道德实践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最后,积极开展内在的自我道德评价,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经常通过反省自己,检验和发现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诚信倾向,并及时改正和克服,从而将诚信这一道德规范逐渐形成自身的价值观。
第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发展的教育,包括家庭诚信教育、学校诚信教育和社会诚信教育三个方面。每个个体都接受着来自这三方面不同侧重、不同特点的教育,这三个方面相互衔接、密不可分地构成了一个广泛且丰富的综合系统。耳濡目染的效果如水滴石穿,家庭成员是否诚信的行为表达是培育子女诚信品质的第一环境。“言传不如身教”,让孩子在诚信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方能为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是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学校必须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营造和谐的校园诚信氛围,做到诚信管理、诚信治教、诚信育人。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是先进道德文化的讲坛和阵地这一优势,主动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把诚信教育的意义、宗旨、方式、方法等及时传送到家庭、社会。家庭、学校存在于社会之中,政府主导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政府做起,提高领导和政府的社会公信力。政府存在的根本是诚信,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因此诚信首先要从政府做起。政府树立诚信形象,进而全面唤起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为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夯筑提供沃土。只有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诚信教育的强大合力,建设和谐文化的目标才能实现。
摘要: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大部分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仍然存在着诚信缺失的现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的高素质人群,诚信的缺失所引发的不良示范效应和负面影响,会更加直接、深远。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缺失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行为准则。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大部分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仍然存在着诚信缺失的现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的高素质人群,诚信的缺失所引发的不良示范效应和负面影响,会更加直接、深远。
1 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如今的大学生更加务实,功利性较强,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学业诚信缺失
主要表现在一是考试作弊现象,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这类现象越来越突出。差生考试作弊是为了及格,优生作弊是为了更好的成绩,能获得奖学金,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荣誉,当作弊已经成为大环境的时候,这时候已经不存在羞耻、愧疚的情绪,有的也只是担心被发现的紧张感。二是抄作业现象,当考试变得容易的时候,平时的功课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大学生抄作业现象十分普遍,大多数学生抄作业都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这和任课教师管理不严有很大关系。三是论文抄袭现象,如今的大学生在对待毕业论文时,就像对待平时的作业一样,随性而散漫,在网上随便下几篇类似的文章,东拼西凑,粘贴复制,就成了大学学习结束的最终成绩。
1.2生活诚信缺失
一是同学交往时,大到借钱不还,小到答应的事情不做,都是诚信缺失现象。与同学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真诚,真诚待人能获得珍贵的友谊。在大学生中因为诚信缺失导致的矛盾很多,同学之间失去了基本的信任与诚信,友谊也将荡然无存。二是助学贷款违约,助学贷款是为了让高校家境困难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重大措施,部分同学毕业后不按时还款,甚至逃避还款。三是骗取贫困生补助,有些学生家境优越,但是为了获取贫困补助,伪造家庭经济困难材料,使贫困补助没有发放到家庭真正贫困的学生身上。
1.3就业诚信缺失
部分同学为了获得求职单位的青睐,在求职过程中,提供虚假的成绩、获奖证书甚至实践活动也是胡编乱造。在求职现场,甚至出现一个班同一时期几个班长、团支书的情况。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诚信缺失的另一种表现是:违约。目前,高校毕业生违约现象非常突出,有些学生已经签订工作单位,但是一有更好的工作单位,立马毁约。有些同学签约以后,又觉得工作不满意,不去报到的现象并不少见。
2 关于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教育对策
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已经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十分紧迫的一项任务。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时代具备诚信道德的劳动者、建设者。在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失范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1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体系
应该在课堂教学、评优评奖、个人综合评价中形成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体系,对于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就业虚假信息等失信行为给予严厉惩罚。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诚信情况,作为大学生以后贷款和就业的依据,这就可以有效束缚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保障大学生整体上诚信的可靠性。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获得奖学金、各种荣誉、是否入党等等学生情况,都可以作为诚信档案的内容,并且进入学生学籍管理网络平台,能很大程度上约束大学生自荐书作假行为。
2.2 塑造良好的学校诚信氛围
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创建出和谐的校园文化,针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应营造出浓厚的校园诚信环境。通过广播、宣传栏、微博微电影等各种方式进行诚信宣传教育,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网络上开展文明健康的诚信宣传,用积极向上的文化思想占领网络阵地。辅导员应随时给予高度关注,进行网络监控,针对不文明行为立刻制止。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突出诚信教育的主题内容,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能潜移默化的受到诚信教育,自觉地约束自身行为,做到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
2.3加强感恩诚信教育
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感恩诚信教育。在平时的课堂教育中融入诚信教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将外在的道德标准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同时,也要树立高校教师的带头模范作用,要让教师自己首先做好诚信工作,成为实践诚实守信的典范。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了解诚信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找到诚信的真谛,改变自己的不诚信行为。
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诚信道德制度建设是他律机制,从外因上迫使大学生约束自身失信行为;诚信道德观念的养成是自律机制,从内因上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在他律和自律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应该不断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探索和拓展新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做诚信道德规范的积极践行者。
【摘 要】众所周知,诚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当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促使人们三观也发生着重要的改变。因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工作理念的落后和社会道德观念及规范的缺失,使得大学生诚信失现象变得日益严重。
【关键词】诚信缺失;现状;原因;大学生;培养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隶属于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一种外在的声誉和资源,在个人的身上表现为美好的德行和高尚的品质。高等院校是社会精英的培养地和输出地,要有效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高校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教育,并组织学生进行开展相关典型模范人物的学习,使在校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诚信的力量,从而树立诚信的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重塑当代大学生诚信形象的迫切要求。
一、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分析
(一)学习行为的诚信缺失。当代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学校为了学生能够能更好的学习,给学生提拱了很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比如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但在此过程当中,一些学生为了尽快在学术上取得一些成果,就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抄袭他人的学术论文或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此种不诚信的现象给高校科研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此外,在大学考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要“走捷径”以便取得优异的成绩,于是大学考试中的作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的这种不诚信行为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不利于诚信校园的建设。
(二)诚信缺失导致助学贷款违约。为了使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积极实行了助学贷款政策,此项政策的慈善性质不言而喻。从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来看,我们都知道,内因决定事物运动发展的方向,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就诚信而言,它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中属于内因,作为内因的“诚信”在事物的发展中是起主要作用的,当今社会,高校中很大一部分助学贷款违约行为都是由于助学贷款申请者诚信意识淡薄造成的,助学贷款违约不仅会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长此以往也会使助学贷款这项政策难以实行下去,更会使社会上不诚信的风气越来越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就业时的不诚信现象。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究其原因,难道真的是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或用人单位太过挑剔吗?显然不是这样,大学生在接受了四年的高等教育之后进入社会,虽然社会经验不足但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已掌握的相当完备,据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尤其在签单位时,由于诚信意识淡薄,违约率居高不下。大部分毕业生都想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或者是本人的户口所在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就当今的就业形势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怀揣着“骑驴找马”的心态,不管什么样的工作,先签订下来,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就立马毁约,这种不诚信的行为给用人单位带来了极大地不便,同时也使许多知名的企业降低了对应届毕生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
二、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更注重利益价值的追求。大学生在大大学期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此时的大学教育除了给学生教授书本知识之外,也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以增加社会阅历,此时学生在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极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和行为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上不诚信行为的心理认同与模仿,从而使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越来越薄弱。
(二)学校因素。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本应是素质教育,即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的教育,但现实情况中,大部分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过分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方面的教育,致使许多学生不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诚信意识淡薄。
(三)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的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都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者某些家长自身的不诚信行为或言语,会引起孩子不自觉的模仿,这就为孩子将来道德品质,尤其是诚信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埋下了隐患。
三、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
(一)加强社会诚信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诚信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条例,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制定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市场信用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树立诚实守信的典型人物,加大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并对社会上的失信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惩罚。重视政府诚信建设,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度,打造诚信政府。
(二)加大高校诚信教育的力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宣传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高校应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利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扩大诚信教育的宣传范围,宣传诚信的社会意义,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诚信校园行”辩论赛,演讲赛,合唱比赛,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诚信教育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为校园创设“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并将诚信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内涵,又提升了同学们的诚信意识。
(三)注重父母诚信言行的榜样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对孩子言行产生的巨大影响是难以想象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引发孩子模仿,要注重形成讲诚信的家庭氛围,同时父母也要通过与孩子的及时交流与沟通解决孩子道德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潜移默化地给孩子灌输诚信观念,进而培养其诚信意识。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都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进步。市场的逐利性特征,使得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主体过于看重利益的获取,而轻视诚信等道德文明,导致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屡屡发生。在校大学生虽然不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但耳濡目染之下,也会有部分大学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肆意践踏诚信。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但表现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思想觉悟、政治信仰和求职就业等方面也受到诚信缺失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缺失
[作者简介]魏勇(1965- ),男,山西怀仁人,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生态工程。(江苏 南京 210037)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载于炎黄子孙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发挥了巨大的精神作用。从孔子的“民无信不立”到“曾子杀彘”,从商鞅变法“立木为信”到“狼来了”,中国关于诚信的故事数不胜数。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物质文明相对发达,诚信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培养场所,也同样暴露出一定的诚信问题。对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不仅关系到高校的育人质量,同时也关系到整个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实表现
目前我国在教育部注册的高校,包括全国重点大学、二本、民办高校、高职专科学校等已经超过2600所,在校学生人数已经近3000万。这么庞大的一个人群所表现出来的诚信缺失可谓名目繁多,形式多样,其中较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十二年寒窗苦读,踏入大学校门之后,一部分学生开始了“补偿性玩耍”,网游、兼职、恋爱成为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上课和学习专业知识成了“副业”。有些同学经常旷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不做,“借同学抄抄”成了一种习惯。花钱请人代上课作业,在高校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报告、毕业实习周记的撰写也是以“剪刀”(剪切或复制)加“浆糊”(粘贴)的形式完成。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打印店的生意相当红火,各种版本的微缩小抄,有的班级甚至拿班费集体复印用于作弊,这种情况让人触目惊心。部分学生不但期末考试作弊,从中尝到“甜头”后,甚至在参加其他社会性质的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考试也会“以身试法”。考勤方面弄虚作假,以种种虚假理由到辅导员或班主任处开假条来旷课,以替他人答到或代签考勤表等方式应付老师或学校的考勤,为了逃避学校组织的军训,通过花钱托关系或装病等方法骗取医院的病假条等,以提前到岗见习为由逃避毕业论文设计等。为了能拿到荣誉称号、奖学金、助学金,有些学生弄虚作假,把材料做得很“充实”,骗了同学骗老师。有些特困生平时的消费习惯与其特困生的身份非常不符,有些学生为了能在评奖学金时候拿到“职务分”,在班级评选过程中违规拉票,当选后又不履行职责。
2.生活方面。作为社会的构成部分,学校环境必然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性。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人们的逐利欲望也在快速膨胀,“重利忘义”风气在人们的生活中体现得越来越浓。受这种风气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也“唯利是图”,言而无信,视诚实守信为过时的“傻瓜哲学”,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在互联网等虚拟空间里,为了“博眼球”、提高关注度,很多大学生无视道德,随意发表不负责的言论或者传播不实信息等。在个人感情方面,也是视情感如草芥,利益至上。谈恋爱不珍惜感情,欺骗对方。一些大学生爱慕虚荣又想不劳而获,为了满足个人需要不惜骗取国家贷款,或从事其他违法乱纪的事情。
3.思想觉悟方面诚信缺失。大学生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8~24岁这个年龄段,虽已成年,但长期单一的校园生活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和稳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对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他们从思想上轻视诚实守信,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忽视社会价值、集体利益。部分大学生没有理想,没有信仰,不理解奋斗的价值。在政治方面突出地表现为缺乏政治热情,不关心时事,入党动机不纯,功利性重,缺乏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笔者在所在学校的大学生中随机发放60份问卷,进行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其中入党动机一题,“信仰共产主义”的仅有172人,所占比例为34.68%。对“共产主义必然实现”观点持认同态度的仅为39.23%,持不确定态度的高达43.32%。
4.求职就业方面诚信缺失。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大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对求职材料的制作态度极其不严肃。为了显示其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对自己的成绩单进行“修改和加工”,欺骗用人单位;为了表明自己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较高的工作能力,凭空编造一些未担任过的职务和未参加过的社会实践活动,伪造种种打工经历;没有证书就花钱购买假证,或者把别人的证书改名复制。另外,在签订就业协议时,考虑不周、信用意识淡薄、撕毁或不履行协议的现象越来越多,甚至同时与多家单位签订合同。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虽然不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但其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有自己的群体文化和群体意识。该群体不可能处于封闭或真空环境之中,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1.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在入校之前与社会接触较少,生活环境单纯,行为方式简单,对自身、家庭、社会等的思考较为肤浅,生活阅历主要来自于学校和家庭。入学之后,由于缺乏理性思辨与分析能力,对中国的国情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很多大学生不能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媒体特别是网络中传播的信息,甚至不能科学分析和认识身边发生的人和事。一叶障目之下,可能从片面的角度出发,错误地看待事物的本质,而产生出不应该的心理困惑和负面情绪。由于我国对诚信缺失的处罚力度不大,又缺乏严密成熟的保障和防范措施,使得不诚信行为即使被抓也不一定会付出较大成本成为一种共识。大学生不诚信的短期得利行为,如考试作弊未被抓,使诚信行为受到冲击,产生“会学习,还不如会作弊”等消极偏激心理。久而久之,种种复杂和矛盾的心理,会导致他们的思想在某一时刻选择不诚实的错误行为。
2.家庭教育中诚信教育的缺失。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把考试和书本教育看得过重,忽视素质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关注点和投入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和智力技能的提高上。由于关注点被聚焦在学生学习和考试方面,基础教育的十余年间,家长唯考试论,以结果为导向,轻视子女成人教育。在这种家庭教育风气之下,学生追求和看重的是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诚信等品德教育,要么被轻描淡写地进行,要么干脆为学习腾时间。家长过多强调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容易忽视自身的诚信问题,甚至将自己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诚信缺陷暴露给学生,导致学生对诚信问题产生错误认知,并形成错误的道德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偏差。宽松的大学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应有的环境,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诚信教育,在诚信教育的连续性和承接性方面存在一个“断档”。中学在高考竞争和生存压力之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特别是诚信教育重视不够。从长期紧张的高考压力下猛然进入到宽松的自觉自主环境中,单凭学生本身的自我管理能力来维持学生德育中的诚信秩序,必然会出现混乱。许多高校在德育方面的制度制定和执行方面存在一些偏差,如德育目标过于笼统,诚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校德育评价制度不力等。尽管学校也设有各种规章制度,但就诚信方面没有一个专门的奖励和惩罚制度。有些学校即使设立了一些相关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又往往流于形式。以考试为例,考前,辅导员、班主任等会多次强调不能作弊,甚至有的学校让学生签“诚信合同”。考试过程中,监考老师也会宣读考场纪律,但是依然会有学生作弊。学生作弊被抓后,出于“为学生前途着想”,多数还是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式解决,并没有给学生以应有处罚。
4.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封闭式社会关系被打破,国际化、信息化缩短了地球的空间距离,多元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颠覆了占据长期统治地位的“小农意识”。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一去不复返,人们开始意识到发挥主动性是获得成果的必然途径,不管是在经济生活还是在文化生活方面。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改善生活环境,人们变得更加勤奋和努力。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是一种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探索式实践,个体的差异性和制度的不完善,在这种逐渐增强的竞争环境下,一部分人会变得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图,导致一些违法乱纪的不诚信行为屡屡发生。因为制度的缺失,一些不诚信行为没有得到监督和处罚,就会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这种影响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大学生也会受到这些思想和现象的影响。
5.社会惩罚机制的不完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不是非常高的前提下,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制度和法律的约束及限制,没有相对应的处罚措施,人们便会选择自己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方式来“获利”,这种选择有可能是非常短视甚至是有违道德的。公交车让座靠的是人们的自觉意识,让座者与不让座者在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后,没有任何实质的差异性对待。老人摔倒了扶与不扶,影响做出决定的不是良心而是可能会承担巨大经济后果的风险(被摔倒者讹上并支付巨额的营养费、医疗费、精神损失费等)。大环境的“重利忘义”单靠少数人的良知良心,是无法向“重义忘利”社会转变的。我国现行制度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非常轻,从利己主义和实证主义出发,大多数人选择不诚信就会变得正常。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诚信行为没有得到严厉处罚,毕业前夕的就业过程中制作假简历与多家单位同时签订协议,也没有被社会严厉处罚,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对严守信用者的亵渎和打击。
三、治理措施及建议
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实表现和原因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高校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我们无法将学生封闭在某种理想状态之中。因此,对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治理,不可能只单单落在哪一个环境和部门或组织层面。
1.重视家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投入、辅导和宣传。一个人出生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群体和环境,是这个人的父母等亲人和所在的家庭。父母和亲人的言行举止将是这个孩童首先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这就对“应然”状态的家庭成员提出较高的要求,可现实情况是,婚姻有法律条件和限制,而父母则不需要任何“上岗证”等准入条件。因此,对准父母的家庭教育知识拓展和能力培养,应该被纳入公民教育之中,并且确保有效实施;对于德育方面较好家庭的宣传和奖励,应该成为社区生活中的一面旗帜;对于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家庭,应该制定出相关的处罚规制进行管理。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关于基本道德做了如下规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为公民的基本行为提供了一个指导和规范,不但有利于公民个人道德品德的提升,从家庭教育角度讲,也有利于公民家庭生活的环境和睦健康。
2.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把德育纳入教育的系统工程之中。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作为德育重要内容的诚信教育不能仅仅作为一门思想品德课或其他补充内容简单开设,不仅理论上要学习诚信,行动上也要落实诚信,不仅学校活动要求诚信,校园之外也一样认真执行。通过建立学生(公民)终生信用档案,严格管理实施,并将其作为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参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做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高校育人和为社会输出合格人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培养良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据新华社电,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公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公民,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应更深入。全社会在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大学生的诚信建设提供健康的土壤。
4.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对不诚信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在自觉意识不能约束公民行为的情况下,法律和规范将发挥纠正和警示作用。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对于存在的不诚信行为,法律和规章如果能严格对其进行处罚,使其付出加倍的代价或成本,无疑会对诚信缺失现象的治理有很大助益。学校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的诚信表现加以规范,使诚实守信的人得以重奖或重用,无诚信者则应为此付出相应代价。这样一来,既能让诚信行为发扬光大,让诚信人心理得到安慰,也能让不诚信行为和不诚信人受到处罚,而对有不诚信意图的行为和人产生警戒作用。
欧美等发达国家将个人信用与身份证明绑定,并形成终身记录,这也为我国信用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总之,大学生的诚信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学校、家庭、教育部门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从环境上、制度上为此项任务的完成提供必要的保证。
摘 要: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均衡,它强调在信息阻塞的情况下,信任――守信对博弈双方都会产生积极作用。本文借此理论分析大学生目前诚信缺失的几大表现,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纳什均衡 博弈 诚信缺失 应对措施
所谓诚信,也就是诚实同时坚守信用。从宏观看,它是维系整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就微观而言,它是规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最为重要的准则,也是建立现代社会的必备条件。本文援引经济学著名的分析方法“纳什均衡”,意在对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行为进行特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为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一、纳什均衡
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21岁从普林斯顿获得博士学位,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纳什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著名的“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也就是各方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最后达到力量均衡的理论。最好体现博弈论的就是“囚徒困境”:在某一案件中,警方同时将两个犯罪嫌疑人隔离开来进行审讯,实际上两人都想少供自己,但结果是两人都老实交代,因为怕对方供出自己刑罚更重。它形象地告诉人们,诚信,即使是非合作的诚信也可给各方都带来利益,而非诚信的互相拆台只会给各方都带来损失。美国学者鲍克指出:“信任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与我们吸的空气和饮用的水一样,需要受到保护。当信任被损害时,整个社会都会吃苦头;当信任被毁灭时,社会就动摇和崩溃。”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
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也符合纳什均衡的原则,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还算良好。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许多大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诚信缺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诚信缺失
学业上的诚信缺失现象较为严重,迟到、早退、作业抄袭、实验数据造假、考试作弊等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在一些学生心目中这些做法很 “正常”。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近两成的大学生认为,为了能够考试过关,作弊可以理解,有近三成的大学生曾经替逃课的同学向老师撒谎,近八成同学认为为了完成课程作业和毕业论文,借鉴或抄袭他人论文是正常的事情。
2、经济诚信缺失
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贫困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上,为争取到相关的助学金名额,不惜伪造贫困证明等申请材料,甚至父母双全还要说成单亲。还有些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只贷不还,基本上每个高校都有毕业生欠贷不还的案例。恶意拖欠住宿费、学费以及书费。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许多学生把原本需要上缴的费用用来购买手机、名牌服饰以及旅游、电脑等,一些学生是为了谈恋爱、聚餐等。
3、就业诚信缺失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有些毕业生就伪造个人简历、个人成绩单、实践经历、各类证书奖状等,甚至伪造学历。这样,实际提高了结业的成本,对大家都不利。
三、从纳什均衡看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危害
在诚信缺失的情况下,导致了不公平的反复博弈,造成了人际环境、社会关系的恶性循环,它隐含的社会成本更大。“纳什均衡”中的“囚徒困境”证明,选择相信对方,于人于己都有利,也就是说是一种典型的“双赢”或“多赢”关系。当某些人欺骗得逞后,被欺骗人也会反过来欺骗其他人,以求“均衡”,结果是,大家都将承担“损人不利己”的恶果,最终产生负效的均衡。因为,“说谎者必须不折不扣地投入支撑谎言的精力。”从另一方面说,对失信的宽容就是对诚信的践踏,是一种典型的“道德逆淘汰”。
四、提高大学生诚信度的应对措施
欲走出“囚徒困境”,改善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状。笔者认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解决。
1、内外兼治,提高大学生诚信水平
首先,应积极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这需要社会、个人共同参与,加大监督和宣传,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诚信环境。其次,虽然大学生的各种失信行为有环境的因素,但内因才是关键,诚信与否主要看大学生个人诚信素养的高低。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诚信的重要性,促进其有效的自我教育,让他们深刻感受何为“诚信”、为何“诚信”以及如何“诚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的发生。
2、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诚信管理体系
在任何一个团体里,要想使各项工作有效的运行,除了必须具备完整的主体资格和活动空间外,还必须有规范性的秩序要求。高校要想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也必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信用体系和相应制度,从规章制度上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诚信行为,遏制诚信缺失行为的发生。
首先,建立大学生诚信电子档案。建立学生诚信电子档案后,要进行动态管理,实时更新,并把这些学生的诚信信息资源共享于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及一些正规的企事业用人单位,建立诚信系统,这样可以延续记录诚信信息,更有约束力。管理诚信电子档案时,要有专人负责,访问权限也要逐级设置,这其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个人隐私的保护,也要做好与用人单位的诚信电子档案衔接工作。
其次,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有了学生诚信电子档案,学校也要形成诚信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依据一定的诚信标准进行量化考核,制定并完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
最后,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诚信行为监管制度。有了诚信行为守则后,还要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及监督制度。奖励措施主要是在校内树立诚信典型,针对典型的诚信个人和集体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这中间要注意树立典型,毕竟诚信行为本来就是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没有奖励也要遵守,不能出现“无奖励,不诚信”的现象发生。当然,严厉的惩罚制度更重要,惩罚措施必须依据诚信行为的性质、导致的后果不同而区分对待,可以参照大学生学生手册分别对待,如有必要,还可以配套对应的经济处罚方式甚至报给公安部门进一步问责。
摘 要:在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多元的今天,各领域各漫生出诚信缺失的丑陋,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状况同样令人堪忧。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响中国梦实现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诚信缺失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诚信是一种不分时代、不分地域的价值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要求每个公民坚守诚信这个道德底线,这样方可“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大学生将承载、见证和全程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的使命任重道远,青年的修德尤为重要。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响中国梦实现的历史进程。在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多元的今天,大学生难免受社会大环境的熏染,大学生诚信状况同样令人堪忧。
一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1.学业中诚信缺失
学业上的诚信缺失最为突出。大学生在大学面临两项任务一是成长,二是学习。学习是大学生的主业,大学学习是创造性地学习,探索和掌握一门学科的规律的过程,必然是挥洒的汗水和勤奋努力的过程。学业水平的高低决定人才水平的高度,大学期间能否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严谨的治学态度,掌握自学能力尤为重要。一部分学生治学态度不端正,缺乏科学研究精神,缺欠孜孜以求的意志品质,面对学业不是刻苦钻研,而是另走偏门,选择学业上投机取巧、考试作弊不诚实的方式。尽管高校考场管理采取了严格的监考措施,并且制定了针对考试作弊者的严厉的惩罚制度,却仍有学生甘冒风险,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作弊手段层出不穷,而且愈趋“高明”。作业和论文请他人,或复制粘贴,或采用请吃、送礼等方式从老师那里获得过想要的分数。学业造假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制约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
2.生活中诚信缺失
大学是播撒友谊的场所,是收获同学情谊的最好时光,同学情将伴随每个人从青年走向暮年。大学生人际交往表里不一的学生大有人在,经济往来欠债不还,同学关系言而无信、亵渎感情、轻易承诺难于兑现的学生已经不是少数;对待爱情视如儿戏、亵渎爱情的尊严,恋爱的目的或是空虚或是自娱,骗取爱情不负责;向学校提供过虚假乃至错误的家庭信息为获取困难补助;在学生会等机构干部的竞选过程中,一些学生不是靠实力去争取,而是投机取巧拉关系达到目的。国家推行助学贷款,由于一些受惠的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按时缴还利息及本金,甚至恶意逃款,直接导致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无法正常运转。
3、求职中诚信缺失
为了获取就业岗位,一些学生简历注水,伪造各种获奖证书、各类资格考试合格证书,杜撰社会实习经历。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不少大学生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
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有多种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和学生三方面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成因。
在传统社会,诚信作为道德规范,依靠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约束人们的行为。伴随市场经济的建立,约定俗成的诚信维系手段渐渐失去了效应,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律体系,尚未建立或健全时,诚信缺失现象便在各个领域不断出现。正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失信成本低于守信成本,对失信行为惩罚不严,守信收益不公,诚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必然出现社会各个领域的诚信缺失,诚信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2、学校诚信教育重视不够。
造成大学生学习上不诚信源于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制度、措施的严重滞后,自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各级学校对学生学业不诚信无记载。高等学校对毕业生的学业上的不诚信有遮羞心里,态度暧昧、制度形同虚设、惩治不严、措施乏力,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大学生学习上的不诚信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在经济生活和感情中的诚信教育空缺,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经济往来不到达恶劣程度不会引起学校的重视和惩罚,感情世界不达到一定程度也无人关注。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不诚信原因在于:大学生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为找到工作不得不美化自己,同时用人单位提出近乎严苛用人标准,难以达到要求只能贸然造假,为大学生求职造假埋下伏笔,高校为提高就业率学校所谓面子工程,放任大学生求职中的不实行为,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的不诚信事件的发生。
3、学生自身对诚信重视不够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不诚信的负面影响、家庭诚信教育的疏漏、学校诚信教育和机制的缺位,使大学生对于不诚信言行在自身发生都能网开一面,对待诚信在认识和观念上存在误区,没有真正认识到诚信做人的重要性,难守内心道德防线。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诚信在社会伦理体系中是塔基,它的建立和维系普及通过几种力量来实现。
1.对社会而言,要营造讲诚信的社会氛围
任何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大环境下进行的,营造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确立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政府应当是具有公信力的政府、政务透明一言九鼎。经济活动中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形成良性的诚信关系。整个社会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操守,增强信用意识;宣传诚信守信鲜活事例,营造守信者光荣失信者可耻的良好舆论环境,建立健全诚信机制,形成不诚信无以取信于人、无以立足的社会良好的氛围
2.学校加大诚信教育和诚信制度建设
第一、加大诚信教育的宣传力度
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状况,侧重“诚信收益”的启发式教育、“失信行为”的预警式教育、“诚信却失”的免疫性教育。
第二、建立新生大学前诚信考察登记制度
学校首先建立学生的大学前诚信考察登记制度。制作《大学前诚信登记表》,要求新生如实填写、充分利用机会到生源地考察。明示学生要诚信、遏制有的学生对失信心理的放纵,强化诚信心理。
第三、建立大学期间的诚信考核登记制度
签署《大学生诚信承诺书》,建立《大学生诚信考核登记档案》内容包括学业诚信记录、感情诚信记录、经济生活诚信纪录,求职诚信纪录,记载失信行为。明确大学期间诚信内容与要求,要求学生抄写并签名。
外部环境因素。首先,就社会而言,转型期凸显出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当前就业压力等,淡化了传统的诚信观念。如经济领域中的造假贩假、欺诈欺骗、走私贩私等违法行为;政治领域的贪污腐败、钱权交易等;人际交往中损人利己、言而无信;择业过程中的假信息、假材料等。这些现象使当代大学生在诚信认知上产生了一种错觉: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手段,甚至谎言和虚伪是获得收获的必要途径。
其次,就学校而言,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期,学校在塑造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诚信观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而诸多高校在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重灌输轻引导,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诚信观教育应有的社会作用和效力自然就大打折扣。
再次,就家庭而言,有的父母并不是十分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表现在家长自身的失信行为和家长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造成的不诚信影响。
内部环境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包含思想意识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发展。部分学生意识不到诚信乃成人之基。导致行为上自私自利,意志不坚,责任意识淡薄。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不诚信现象,缺乏对马克思主义诚信观功用的反思能力,很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不诚信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诱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
摘 要:近年来,考试作弊尤其是在高考、考研、英语考级等各类考试中作弊现象时有发生,俨然已成为一个备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折射出当今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其导致的后果是大学生的能力与学历不符,大学生群体公信力的下降,进而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本文对高校大学生考试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对于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诚实守信的高质量人才有着积极的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考试;诚信缺失;应对
考试制度被西方学者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国是历史上最早用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国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礼义之邦”,“诚信”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诚信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考试作弊已不再是个别学生的品德问题,而是成为高校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以科学的方法,深层次地剖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种种诱因,狠抓考风考纪,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刻不容缓。
一、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种种诱因分析
1、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是导致考试作弊高发的社会根源
在中国,目前还多是以考试作为评价和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程,这就使许多人甘愿冒险通过考试作弊的手段获得个人利益,这也与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密切相关。在以物欲享乐作为唯一追求的今天,社会弥漫着功利主义、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思想,社会诚信度日益下降,近年频发的关乎食品安全、人情冷漠等社会现象不断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社会教育的负向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着学校教育的正向功能。经济学界有一句话,当利润超过了30%,人就不惜铤而走险。考试作弊的成本过低使相当多的人甘愿冒险,并作为一种习惯在考生中传播。
2、应试教育体制的缺陷是考试作弊的直接原因
素质教育呼唤了那么多年,还是走回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了。应试教育体制培养出的是一种短期功利性的学习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动力。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以便将来可以为自己找个好工作。应试教育培养的是应试的“天才”或者是作弊的“天才”,而不能从宏观和历史的角度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对本专业一种探索的使命感,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的专业考试竟然不设监考,这在我国是不可想象的。
3、考试制度的缺陷也是作弊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高校大学生考试诚信的缺失不仅仅是作弊大学生个体的耻辱,也是高等教育在诚信教育方面的败笔。考试制度存在不健全或执行不力。如一些教师在考试前划定考试复习范围、划重点;考试出题不科学 ,考试内容多是记忆性的考题。另外,高校在推行学分制和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扩招带来的消极影响,高校扩招导致部分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身心疲惫,教学质量下降;导致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学生们“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学风每况日下。因此,高校必须狠狠刹考试作弊歪风,研究符合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诚信考试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
4、学生本身素质差、明辨是非黑白能力差是考试作弊泛滥的最直接因素
大学生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其作弊行为的主观因素是自律性差,缺少自我约束力。由于高校中普遍存在竞争机制,考试分数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入党就业、三好学生的评定、奖学金等,不少学生为利益所驱使而铤而走险;有的学生搭上扩招的直通车进入高校后,基础差、底子薄,不适应高校“自主学习”的管理方式,学生对学习缺乏明确目标且没有兴趣,早退、旷课行为屡见不鲜,转而寄希望于考试作弊;另一些学生则是因为平时学习较为认真,而被另一些同学“看中”,要求其帮助抄袭,由此而发生“被作弊”的情况。大学生从作弊中尝到了不劳而获的甜头,对他们而言只要一次作弊成功就会出现下次作弊,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参加作弊的人数会越来越多。
二、考试作弊的对策分析
1、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我国教育必须补上“诚信课”。从学生进校起就开始普及诚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诚信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引导学生通过努力获得好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讲诚实、重信用的良好品质,自觉将诚信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广泛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培育适合大学生心智个性发展的校园诚信文化。
2、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推动考试体制的变革
现行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不同,不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而教考分离教考分离则在适应人才成长的多样性、多渠道需求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谓教考分离,就是把教学和考试分开,任课老师不参与所任课程的期末考试,包括出题、监考、评卷、登分和质量分析。教考分离旨在学考结合,适应现代社会多方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实际,引导人们更好的学习;教考分离的实质在于推行素质教育。这些年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努力而不力,其根源在于应试教育。教考分离有利
于推行素质教育;教考分离旨在贯彻以人为本。
3、学校要加强诚信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诚信氛围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使诚信深人人心。加大对“诚信典型”的宣传,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诚信教育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举行以诚信为主题的辩论赛和演讲比赛,建立诚信教育的专题网站或网页等。此外还可以在师生中树立“重信誉、讲信用”的榜样,从而激励更多的学生象他们学习,为我国社会的道德诚信重建发挥应有的作用。
4、加大失信惩罚力度,规范大学生诚信行为
在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考试作弊的学生要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来规范他们的行为。从学生进入大学之日起,我们可以设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建立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以加强对学生诚信的监督。诚信档案一方面可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申请和发放助学贷款入党的重要依据之一。另一方面,在学生毕业时,诚信档案跟随学生的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从而将学生的诚信记录延伸到社会。它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一架桥梁,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一个重大举措。将学生诚信表现与学生评优、申请助学贷款、申请入党等相结合,亦有助于他们增强诚信意识,维护自己的良好信誉。
总之,在这个竟争激烈的社会,诚信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无形资本,恪守诚信是每个大学生应当有的生存和法制理念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主导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让学生树立诚信观念,从而自觉地将诚实守信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用一生的言行去践行它,只有当我们对于诚信的修养提高了,我们的人生才有可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摘要:大学生诚信缺失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学业、经济、求职、生活等方面。形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大环境、教育体制、大学生自身素养等方面。最后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对策
诚信是诚实和信用的合称。就是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人在活动中相互联系的道义凭借。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极为重要的。诚信常常被称为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大学生是青年人的优秀代表,是国家的栋梁和希望。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本应具备诚信这种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成为诚信的代表和典范。可是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经济在发展、文化在碰撞、网络在扩张……“象牙塔”的大学校园也快速的与社会接轨,校园爱情、校园商贩、大学创业无不在冲击己不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表现出诚信缺失。高素质的人才缺少诚信,这无疑是教育的一种失败,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失败!找到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1.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1学习诚信缺失
一是考试作弊。考试作弊是一种违纪,是我们上小学就知道的。可是在大学考试作弊却屡禁不止,现在许多大学生不认为替考、夹带、偷看等违纪行为是一种错误和耻辱,甚至把作弊堪称是一种能力和自豪。大学每年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人数越来越多,作弊手段推陈出新,并且出现了大量的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作弊者”。二是论文抄袭。许多大学生课程论文甚至毕业论文都是在网上随便下载一些,改头换面交上来了事。毕业论文也有大量抄袭拼凑现象,“鼠标加键盘”的写作模式已经在大学校园广为流传。
1.2经济诚信缺失
一是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大学生违约还贷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国家助学贷款为许多大学生解决了在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来源,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很多学生毕业后却不按时还贷款。据江西省统计,2008年11月末仅工行承办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余额1053万元,违约率达40.29%。二是学生欠费。据广东省2008年统计,粤西4所高校欠缴学费的学生占到20%左右,年欠费总额超过2000万。这使本来就已经捉襟见肘的高校财务状况更是雪上加霜。而欠费学生中真正的贫困生可能不到三分之一,许多欠费学生往往把家长好不容易攒的学费隐瞒下来供自己挥霍,既骗了学校,也骗了家长。还有手机欠费后扔掉旧卡更换新卡;信用卡透支后,不到催缴从不还账等等都反映出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1.3求职诚信缺失
一是求职简历大量“注水”。许多大学生为了竞争好的工作岗位,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调查显示,在简历“注水”中,实习经历/社会实践经验造假的占31%,学历/培训经历/所获证书占26%,工作岗位/职责 、以往薪酬待遇、离职原因及工作年限,分别占19%、10%、10%和4%。二是随意毁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通过签订协议,以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相互选择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饥不择食”地与招聘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当发现条件较好的招聘单位时,就撕毁已有协议,另择高枝。使招聘单位的用人计划落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1.4生活诚信缺失
在生活中有些学生出于惰性、自私、虚荣等原因,以种种假理由欺骗父母、教师和同学。如编造理由迟到、请假、逃课;在发生矛盾、犯了错误时,编织谎话、隐瞒事实;在同学交往中不诚实,骗取别人信任,捞取好处等。在公共事务方面,如网络道德缺失,在虚拟网络空间,有部分学生在网上虚假信息、编造虚假新闻、制造传播病毒,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秩序。高校图书的流失量平均在借书总数的10%左右,而流失的图书几乎全部是大学生未能归还,有的学生甚至把绝版书籍据为己有。
2.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诚信的缺失首要原因是社会大环境出了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体制转型期,社会上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重利轻义、多元价值观很盛行,诚信这一民族文化传统在现实社会中面临严峻考验。失信者可以失信、欺骗,但同时又可以逃避监督,不必为失信给他人造成的损失付出代价,却能为自己带来巨大利益。这种失信所带来的利益与成本的不对称性,致使“游戏规则”被破坏,信用体系崩溃,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大学生同样受到了冲击,诚信同样受到污染。
2.2诚信教育存弊端
我国教育体制在诚信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现在的大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以成绩论英雄,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于诚信教育都放在了一个不太重要的地位。教育体制仍将一切都量化,以具体的数据来衡量、评价教书与办学的好坏,小考、中考、高考有升学率,为了提高升学率,有的学校和教师就想尽方法提高自己的所谓数据,于是教唆、帮助学生考试做弊。大学校园重视英语学习、重视各种证书考试,唯独不重视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些都使大学生们缺乏诚信意识。
2.3道德教育的方式大于内容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并掌握基本的为人之道。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教育往往简单化,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因人施教,违背教育规律,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手段,而对学生的人格品质的完善、水准的提高却往往忽视,学校只重视书本的教育,忽视做人的教育,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缺乏强有力的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群体之所以有那么多诚信缺失行为,无疑与这种简单的无效的道德教育是有紧密联系的。
2.4大学生缺少自身诚信修养和实践
说起诚信,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清楚的,也知道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是不对的,也承认在同学或者自己身上曾经发生过。但是许多大学生对这些失信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表现出大学生们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够统一,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不一致,这导致有的大学生随波逐流,经常做些不诚信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所在,亦是人类固有的趋利本性在失控。
3.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3.1加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生诚信缺失,很重要一个因素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挖掘和梳理传统文化中的诚信道德思想,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批判地继承和吸收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地赋予传统文化中诚信道德以新的理解和内涵,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价值,帮助学生树立“人无信不立”的信用道德观念。
3.2强化两课中的诚信教育
“两课”教学是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实际,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一方面,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树立较高的诚信意识,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让大学生懂得,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经济社会的道德底线。在法制社会里,诚信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法律问题,法律是一种最低的道德准则。
3.3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强化诚信意识
大学校园文化丰富精彩,可以将其作为诚信教育的有效载体。要将诚信教育的深刻性寓于各项活动的丰富性和新颖性之中,潜移默化地将诚信观念融入到学生内心深处。如在班级或系院召开诚信评议会、讨论会,开展诚信征文或演讲赛、举办专题讲座,进行无人监考活动,、“求职书不掺水”签名、“远离作弊”考纪教育、诚信校园文化节等活动。通过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诚信。
3.4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诚实守信是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既要求个人的内在自我修养和觉悟提高,还需要有相应的机制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所以建立一套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诚信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诚信档案内容应包括:大学生本人承诺书、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等。学生在拿到档案的第一时间,就要在诚信大学生承诺书上签字,树立起诚信的观念。诚信档案将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身份证”。
3.5完善的诚信监督和惩罚机制。
大学应该建立科学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用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把教育和处罚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每年定期检查、核实大学生诚信档案,针对违反信用以及诚信等级低的行为,学校要切实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条例和规定,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让那些失信的学生及时受到应有的处罚。
3.6加强教师的诚信道德修养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一个没有诚信的教师是教育不出有诚信意识的学生的。教师要首先树立诚信的道德观念,在课堂、课外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以正直、诚实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和教师是实施诚信教育过程中相辅相成、互为影响、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既是道德的实践者,又是道德的教育者。教师不仅要遵守公民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还应遵守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
总之,大学生诚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在加强信用立法的基础上,政府要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大环境,打造诚信政府,同时,全社会成员和家庭成员都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大学生做好榜样。更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诚信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好表率。
摘 要:2010年全国两会“关于提请关注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建议”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在考试、信贷、求职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诚信缺失现象,一定程度上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树立起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习惯,进而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的对策教育。
关键词:诚信缺失 成因 分析 对策 思考
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是我国社会独生子女时代成长起来的85后的新一代。他们身上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崇尚个性,强调自我,注重享受。这种崇尚自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代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欠缺,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2010年全国两会“关于提请关注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建议”不仅严肃地指出了当今大学生诚信缺失与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害关系,而且深入地预见了大学生诚信缺失将会造成的社会道德天平失衡和更深层次的社会危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当今社会,伴随着社会不良风气和个人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了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的精神迷茫,大学生群体诚信缺失现象日益严重。
1.考试中的舞弊行为。作弊行为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虽然各高校考试管理办法越来越严密,对作弊学生的处分也越来越严厉,但作弊之风改观较小,而且作弊者的心态越来越坦然,作弊工具日益现代化,作弊方法也呈现多样化,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着实令人震惊。近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事件多有发生,买卖试题也时有出现……由此,考试的公平性不仅受到极大质疑,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信誉。
2.帮困助学中的诚信危机。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国家、学校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奖、助、贷等多种手段。但近年来发生的谎报家庭信息,欺瞒家庭经济状况,弄虚作假甚至人为的谎称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诸如此类的事件在具体的奖助评定过程中也有出现,当然也发生过中国石油大学23名毕业生没有按期偿还助学贷款,被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昌平支行告上法庭的事件。这些帮困助学中的诚信危机也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和大学生个人的信誉危机。
3.大学生求职信用缺失。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大力需求,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各大用人单位纷纷与我院确立了就业合作关系。2.5+0.5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保障了学院“理实一体、双境育人”的教学模式,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创精神,使学院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依然“一枝独秀”,然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双向选择就业协议后,却无视用人单位的利益,挑三拣四、纷纷跳槽,故意违约现象多有发生。毕业生的这种“唯我独尊”的个人心理和挑三拣四的享乐心理,归根结底都是大学生个人诚信缺失的表现。
4.恶意拖欠学费问题。在国家保障教育公平,绝不让一个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今天,各高校均设有绿色通道,因此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大学生便乘虚而入、伪装困难,试图享受国家的帮扶政策,将他们本应缴纳的学费用于吃喝玩乐、购买高档消费品甚至谈恋爱等支出,以各种理由恶意拖欠应缴纳的各类费用,在美好的大学时代涂上了不光彩的一笔,失去了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5.个人生活的信用危机。在生活中有些学生出于惰性、自私、虚荣等原因,以种种理由欺骗父母、老师和同学。如编造理由迟到、请假、逃课;在发生矛盾、犯了错误时,编织谎话、隐瞒事实;在同学交往中不诚实,骗人骗钱等。这种个人生活的信用危机正逐步侵蚀大学生的心灵,损害大学生的个人形象,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声誉。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在学习、考试、求职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影响因素很多,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独生子女时代家庭片面教育的潜移默化,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社会转型期道德约束体系的滞后。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的道德约束体系却出现了严重的滞后,传统道德观缺失,新型信用体系并未完全建立,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接踵而来,金钱面前、利益面前,趋之若鹜者大有人在,为了个人私利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这种道德约束体系的滞后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阶段的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见利忘义,自私狭隘的诚信道德层面的偏差,所以也就有了大学生考试作弊、求职造假、违约多发等诚信缺失现象。
2.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现代经济社会出现的坑蒙拐骗偷的丑恶现象,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不正当竞争的存在,权力与金钱的罪恶交易等在网络时代和信息化的今天,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侵袭和腐蚀着神圣的校园净土,大学校园里也随着社会上制假贩假的不良风气刮起了弄虚作假之风,急功近利的虚假行为时有发生,“说谎”、“作假”、“欺骗”、“隐瞒”等字眼污染着校园的纯净,给大学生的诚信道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家庭教育所致的大学生自身责任感的缺失。伴随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情感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向导,对大学生一生的性格养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却会竭尽全力地给予子女们更多的物质保障,恰恰忽视了子女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和传统道德的教育,久而久之,家庭教育的片面性便根深蒂固地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独生子女们,这势必会造成他们的传统道德缺失,包括诚信意识的淡漠和诚信行为的缺失,因此这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根据诚信的内涵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树立起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习惯的活动过程。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已对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该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呢?
1.“双全”动员,“两课”教育。“双全”指的是全方位和全员,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开展需要集中高校的全员力量,开展全方位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高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以高尚的品格、诚信的行为、渊博的学识影响教育学生。“两课”无疑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课堂主渠道,因此要创新理论授课方式,增强理论授课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作用,增加诚信类专题性的讨论环节和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这些都是现实的具体的诚信教育途径。
2.建立大学生评估登记制度。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还要从制度和机制入手,具体抓好大学生诚信制度规范和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这两项重要工作,在诚信档案中不仅对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活动等专向记录,而且要把这些记录延伸至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单位,架起学校与社会诚信教育的桥梁,从制度方面强化对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教育,以他律达到自律,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3.加大诚信宣传教育力度,打造诚信校园。为了加强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可以在大学生中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学生能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诚信签字活动,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活动等。通过宣传诚信和开展活动,不仅将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有机结合,而且也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知情意行的统一,起到诚信教育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
4.营造诚信的社会和家庭氛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全社会成员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强化民众的理想信念,在全社会营造弘扬正气、促进和谐、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良好人文社会氛围。作为85后新一代大学生的家长,既要言传又要身教,不仅要了解当代大学生子女的特点,还要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诚信教育,只有营造人人诚信的社会氛围,社会的假丑恶现象才能得到有效遏制,蔓延到大学生中的诚信缺失现象才有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诚信教育的构成部分。当今大学生在考试、学习和生活上的诚信缺失,不仅反映了社会道德约束机制的滞后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且也反映了教育机制的弊端和家庭教育的片面性。而有效的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资源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文化传承和道德延续的有效途径,是关乎祖国,关乎未来的伟大德育工程。因此,诚信教育在全社会的协同努力下,通过采取措施、总结经验、形成合力,必将会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大学生个人诚信品质的全面提高。
摘要:十八大报告中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章节中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其诚信度也应高出全社会的一般水平,但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影响,大学生的诚信开始出现危机,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和诚信缺失的有效措施,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将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原因;对策
1、诚信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儒家“诚信”思想的内涵主要有三点:一是以“诚”为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二是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而以“信”为德目之一;三是重视“诚”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党和国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具体落实到高等学校就是要坚持依法办学与以德治校并举。我们呼唤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大学生诚信度评价体系。
2、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2.1弄虚作假严重
一些学生在大学期间,为了考出好成绩,在四六级考试及期末考试中抄袭,找人替考等屡禁不止,在毕业时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伪造各种证书,甚至一点不觉得羞耻。
2.2恶意拖欠学费
国家助学贷款本来是国家资助那些贫困学生以完成学业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这样,但是还是有些学生钻空子,打着“贫困学生”的旗号,贷款用来自己进行奢侈性消费,且有经济能力偿还却迟迟不还,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
2.3随意违约
一些学生在毕业之际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之后,之后又遇到更好的单位,就随意地撕毁合同,也不赔偿违约金,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3、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下面我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3.1社会大环境的诱惑和影响
3.1.1市场经济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们的主体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等有所强化。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和完善,一些人便置良心与道德不顾,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利益,以权谋私、造假、偷逃税款等现象不时发生.这些不讲诚信的现象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选择产生强烈的不良刺激.
3.2家庭教育的影响
3.2.1家长的不诚信行为和诚信理念缺失导致学生诚信缺失
有的家长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太老实,人善被人欺;有的家长在与人交往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失信于人,学生耳濡目染地就学会了他们的“生存之道”,同时家长对诚信缺乏一个具体明确的认识,诚信理念模糊不清,这严重干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3学校教育的影响
3.3.1学校德育缺乏有效性且学校行为存在失信
以“两课”为主要载体的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教育内容不能紧跟实际,同时老师在上课时采用的教学手段及技巧等相对滞后,不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重视,教师不认真教最终导致了学校的德育课流于形式,并且学校在每年统计毕业生的就业率时,虚报抬高就业率,这种行为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3.4学生个人缺乏自律
当代大学生,在接受了十几年的高等教育以后,大多两耳不闻窗外事,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缺乏对失信的危害性的认识。虽然对老师所教的做人要诚信、正直等讲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在日常生活照中,一旦涉及到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还是会不守诚信,以获得相对应的利益。
4、重构大学生诚信的对策
如何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任重而道远,下面我主要用从以下四个层面来讨论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途径。
4.1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制度
高校应为每个大学生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详细记录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以及奖罚状况,并以此作为学生评优表先、升学就业、发放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不讲诚信的行为和个人,不仅要记录在案,还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使不讲诚信的人受到处罚、付出代价[3]。
4.2以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创讲诚信氛围
媒体部门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向人民群众讲明诚信的深刻内涵,同时在每年的“3.15”晚会上多通报违规企业的行为,同时对坚守诚信的企业与单位要加以颂扬,只有在全社会营造这种奖罚分明的氛围,才能鼓励大家更好地履行诚信。
4.3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加强学生自我约束
哲学上讲,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要想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根本途径就是动员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意识到诚心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很好地践行。大学之大,在于它教会了人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有益于人民的人,只有这样,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才能获取自己事业上的成功。(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诚信素质缺失的现象。这种诚信的缺失是由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部分是我们能改变的,而另一部分是我们当下无法改变的,因此,诚信缺失这种现象仅仅依靠社会个体自觉自愿的道德修养和内心的自我约束,是不能够实现社会普遍的诚实守信的。文章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素质缺失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素质 缺失 原因探析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受到众多外来文化的思想侵略,社会上出现了种种失信行为,对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由于高校的教育体制、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的缺失,都导致了当下大学生诚信素质缺失的普遍现象。因此,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素质,成为了社会、各高校、家长值得关注的问题。
1 社会因素
1.1 转型期社会信用体系薄弱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尤其是于个人、企业的诚信评价和惩罚机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失信者获利,守信者失利的现象。这样反常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在高校中也出现了这种信用状况,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的学生得不到奖励,同时那些好吃懒做、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学生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没有坚强的制度保障,道德就让人无法接受,让到的这成活获益者,人们才会追随道德。①不用为失信付出什么代价,却能够获得效益,使得大学生纷纷越线。因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念是重建大学生的信用基础。
1.2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市场经济强调效率优先和利益最大化,导致社会上普遍出现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他们为了谋取利益,不择手段、唯利是图,无视道德和良知,这一切都对大学生的诚信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当遇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为实现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以牺牲诚信道德为代价。在经济行为与社会交往中也体现出了这样的价值观念,这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出现。
1.3 外来文化的思想侵略
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实施,“入世”、举办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表明我国正逐步走上国际的大舞台。这种国际化在给我门带来先进的科学与技术的同时,也将外来的各种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到了一起。正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人们在面对不同的原则与利益时,不知如何取舍,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尤其是外来文化中私利主义、极端主义等糟粕,更是对大学生的诚信观念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2 学校因素
2.1 学校诚信教育不足和重智轻德
目前,全国高校并没有开展系统的诚信教育工作,即便是有,其效果也是参差不齐。诚信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为专题讲座、海报宣传等,并没有将其纳入必修教学环节。学校没有培养专业的诚信教育教学的老师。一些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理论,轻实践,一味灌输,缺乏引导,纸上谈兵,没有鲜活的事例讲解,学生自然提不起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老师的绝对权威性,扼杀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②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又如何让学生形成诚信的品格。除了在教育手段和形式上的落后,在评价机制上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重智轻德,将分数视作评判的一切依据,知行脱节的情况还较严重。
2.2 学校行为存在失信
有的学校为了吸引生源,在招生宣传中夸大其词,但当学生进入学校后发现并不是这个样子。有的高校为了应付领导的突击检查,事先安排、打扫卫生,做表面文章。有的高校为了达标,甚至篡改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升学率、考研率等数字。尤其是学校的一次性就业率,因关系到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衡量,学校更是弄虚作假,对学生的不实包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虚报数字。③这种种做法都给大学生提供了反面教材。但另一方面,学校却在强调诚信教育,这样鲜明的对比无疑给诚信缺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3 教师不当的言行
为人师表,应首先保证诚信素质,但却存在老师说话做事不负责任,做事不诚实的现象。有的教师将本该自己批阅的作业交由学生代为批改,自己批改时也是随意给出成绩和评语;有的老师只教书,不育人,并没有将诚信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自己的职责,没有在专业课中融入有关诚信等道德教育的内容。除了专业课老师,还有学生辅导员,他们作为学生政工干部,对学生情况比较了解,但由于他们大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诚信道德教育方面缺乏理论知识和工作,知识面还需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与大学生有类似的经历和相同的背景,容易与学生沟通,这是他们的优势,需要进一步地发扬以获得诚信教育的突破口。
3 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大学生除学校之外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课堂。家庭成员中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孩子性格、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感的确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大学生诚信品质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首先,由于家长没有接触过系统的诚信教育,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产生盲目性,有的过于严厉,有的过于宽松,找不到适合的“度”。其次,现在大学生的家长,多是单位、家庭的主心骨,工作大力大,家务活繁重,无法两头兼顾,更没有多余的精力关注孩子的诚信教育,即使关心,也更愿意关注孩子的成绩表现。第三,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考入大学后,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孩子的饮食起居。因此没有和孩子及时沟通,了解他的心理素质的变化。第四,部分家长片面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人才,偶尔发生不规范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及时制止。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成才,轻成人”的现象,这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偏差,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是十分不利的。
4 大学生自身诚信责任淡薄
诚信教育要真正被大学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实现内成于心、外信于人,这才是学校教育的成功体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只有意识自己的责任所在,才会真心实意地去维护自己的诚信素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更是大学生思想活跃,受到各种思潮冲击的危险时期。只有做到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讲诚实、守信用,才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但身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面对社会上种种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现象,大学生内心不免出现困惑和波动,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和困惑,对自己所坚定的信念产生怀疑和动摇,体现出诚信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信用体系薄弱、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外来文化的思想侵略,各高校存在着学校行为存在失信、学校诚信教育不足和重智轻德、教师不当的言行等现象,加上学生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自身责任意识的淡化,以上种种都是造成当下大学生诚信素质缺失的关键因素。
诚信是每个公民必备的道德素质,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的许多领域。在这种影响和冲击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理念、人生价值取向也都在发生着一定的转变,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近年来,社会上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群体中不讲信用、不守诺言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学习、经济、求职这三个方面。
(一) 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
目前许多大学生在学业诚信上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它存在于各类高校、各级考试当中,作弊的主体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作弊的形式和手段也与时俱进,越来越高明。二是学术掺假。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了应付老师,作业抄袭、论文剽窃、随意编造实验数据,甚至一些大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随意拼凑而成。
(二) 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
当前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信用意识淡薄,恶意拖欠学费、助学贷款,骗取助学金等。助学贷款是国家为扶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即在校大学生通过学校提供贷款介绍人和贷款学生自行提供见证人,以信用方式向银行申请发放的助学贷款。但是,有的大学生毕业工作后不但不及时还贷,甚至隐瞒工作单位,不透露联系方式,以逃避归还贷款。更有少数学生用父母给的学费买电脑、换手机、谈恋爱、炒股甚至赌博,恶意拖欠学费。
(三) 求职方面的诚信缺失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失信、弄虚作假等诚信缺失现象有所增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虚假包装,“美化”求职材料。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一份自己相对满意的工作,把自身的诚信品质置之脑后,过分“美化”求职材料,更有甚者伪造虚假的荣誉证书、获奖证书、资格证书等,以此来获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和青睐。二是不履合约,随意违背。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大学生缺乏对自己职业定位的认真思考,往往一份简历多处投放,并且当接到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后,他们便会轻易地与其签订就业协议,然而一旦遇到更好的企业或单位,就会不假思索的更换。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解决对策
(一)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
一个普遍诚信的社会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滋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它对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政府要承担起主导作用,为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完善诚信的社会环境。一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开展诚信宣传和教育,培养和提高公民诚信的道德意识。利用网络、媒体,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扎根社会。二是要建立健全诚信保障机制。要加快诚信制度的立法和修订工作,尽快规范社会信用体系,促进诚信机制的形成。
(二)完善学校的诚信教育建设
1.营造良好的诚信校园氛围
校园是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教风学风、校园环境、舆论氛围等方面都要彰显诚信内涵,加强校园诚信氛围营建,把诚信教育的内容贯穿到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使诚信理念贯穿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和亲和力。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弘扬诚实守信的先进榜样,批判弄虚作假的不良行为,以此来鼓舞和警示大学生,促进诚实守信的主流文化氛围的形成。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
从新生教育到毕业教育,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各学科教学,都要加强或渗透诚信教育。大学生诚信教育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同时,还要注意借鉴西方法理诚信的合理成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心理年龄的实际情况,让诚信教育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尤其要将诚信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育教学中,将道德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把培养大学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放在重要位置,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心。
3.加强诚信实践教育
要从新生踏进校园的第一天开始,抓好诚信道德教育,注重培养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真正把诚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能培养出更多脚踏实地、诚实守信、治学严谨的优秀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讲座,邀请一些诚信道德方面的典型来现身说法,感受诚信对个人成长、事业成功带来的积极作用。
(三)培养大学生自身良好的诚信心理品质
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素质等内在因素是诚信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是社会、学校、家庭这些外部环境优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大学生首先要增强诚信意识,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形成良好的诚信思维,养成“以诚对人、以信处事”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其次,要在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尤其是日常行为实践。只要始终以诚信为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不懈,通过诚信道德实践的长期积累,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会潜移默化地培养起诚信品质,真正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