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11 10:36:20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校教育论文

高校教育论文: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用方法的科学借鉴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不容乐观,常用实施方法上存在教育方式单一,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加强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时代要求我们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借鉴古代丰富理论资源,并学习国外思想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用实施方法的科学化迈出重大的一步。

论文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借鉴方法

高校作为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肩负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科学化的重要使命。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科学化,突出表现在将古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互结合,以及东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即在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方一些国家成功的德育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科学运用。

一、坚持自我教育

随着近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彰显,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指导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科学化发展。然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未能有效地体现“以学生为本”,大多思想政治教育课仍以灌输为主,其内容仅仅停留在知识化层面,教育过程偏简单形式化,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思想道德观点,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无论是通过对古代还是国外的道德教育了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引导学生坚持自我教育。

(一)学思结合与克己自律

学思结合是自己解决认知问题的一种修养方法。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通过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自己解决认知,提升理论修养。克己自律就是要通过行为修养方法达到自制的要求,“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都表明孔子提出自我约束的要求,让自己的言行符合良好道德的思想。

(二)自省内求与慎独

儒家思想中,自省内求,即自我反省,是在思想深处进行的自律修养。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并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他认为,自省是完善人格,追求道德至高境界的一种途径。慎独,是一种习惯的自律养成,指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小心谨慎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思想和道德准则来思考并付出行动。它们二者不仅是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应当追求的崇高境界,均为我国古代修养传统中的精华。

当代西方国家的德育体系无疑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与他们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而单纯地肯定或者否定其德育发展,要看到他们的德育发展长处,实现一定条件下的“洋为我用”。在加强“自我教育”这一问题上,英国和荷兰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如,英国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大德育观念给于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们国家德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淡化学生“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让他们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点具体说来,英国学校的德育既通过一些与德育紧密相关的课程开展,也用过其他课程的渗透方式进行,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自觉学习;还广泛开设道德课,使用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打下基础。荷兰高校则主张让学生在开放中去思考,去选择,重视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积极引导,给于学生自由的空间去释放创造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必须引起我们高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潜力,教育工作不能离开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真切关怀,如,将丰富政治理论学习置于生动的载体之中,与分组思考讨论相结合等方法。由于每一个学生秉赋各不相同,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育对象性格和能力等不同,对他们施以不同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充分注重从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出发解决不同的思想问题,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顺情引导增强学生对道德的判断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一个人应该通过自己内心不断反省,产生对一种思想的认同感,通过道德认识上升到道德实践,即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特色之一,古人在道德教育上不断强调身体力行,重视道德践履,如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先贤都高度赞扬那些虽不善于辞令却躬行实践道德规范的人士而耻于那些言过其实,知行不一的小人。

联系今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重理论,轻实践”的德育现象在各高校仍普遍存在,教育工作者在传授思想政治道德观点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实践离不开富有创新的理论指导,反观美国近百年的道德教育发展史,只有尊重按照规律办事,在不断反思传统德育模式的基础上才能创新符合现实实践要求的德育新模式。如此看来,只有形成符合我国高校实情的创新德育理论,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满足高校现代科学化的德育发展要求。然而,在达到“知行合一”的道德规范培养过程中,亦需要一定的“硬性”辅助方式帮助学生内化思想道德教育,我国古代教化民众的方法就拥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主要以强制训化和民间自发养成为主;类似于这一性质的还有英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制定校规,硬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严格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坚持渗透式教育

(一)隐性教育

西方国家在表面上虽不太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

是他们重在将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渗透在教育规范之中。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抓好显形教育,还要学会运用隐形教育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古代人们除了利用制度载体,教育载体外,还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体开展教化活动,如编写和普及启蒙教学的手段进行道德教化等。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有效普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仅限于课堂灌输与开会宣讲等传统方法,更应当充分利用传媒资源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丰富化。西方大多数国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亦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营造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美国在德育教育方法上开展多样化教学,重视隐形教育与显形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挖掘一切可能资源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在坚持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努力把它融合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如,通过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或通过校园建筑中增加名人塑像,纪念碑石等物质形态来激发学生成长,且开展生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这种以渗透为特色的德育方式,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本文导航

1、首页2、环境陶冶与教育者

(二)环境陶冶与教育者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甚至是国外一些国家,运用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德育方式。儒家思想中,认为良好的环境熏陶会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认为家庭环境是教育的基础,学校是道德教育最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构建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入手,共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建立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统,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除了环境陶冶对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还特别重视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作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孔子认为,如果教育者自己不端正自己的行为,却要求教育对象遵守道德准则,是不能令人心服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生活中的应用,能够使用不同的图片、表格以及音频视频媒体等来反映传统道德的精髓,努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传统道德的意愿和意志力,让学生能对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进行理解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之中。

我国高校在培育优秀的德育师德和师资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者不但要给教育对象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还更多地要提升自身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儒家思想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源于道德理想人格的感召力,主张通过塑造理想人格来激励人们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各种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古有孔子塑造了圣人君子,仁人等理想人格来作为引导人们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榜样和标准;孟子塑造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当今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时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但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贪污腐化等负面问题,这些负面影响着高校的新一代思想健康发展,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着示范效应和感召力,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要求教育工作者拥有优秀品格。

高校教育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思考

摘要:形势与政策教育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其实效性的发挥为高校德育的优化拓展了新的空间。探究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是必要的。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把握基本的方向,更要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模式,同时,在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些基本的问题。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高校 思想政治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 无论从拓宽高校德育途径、优化高校德育内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角度,还是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后继有人的高度,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出了其独有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把握的基本方向

1、 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①。要把握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理论准备,也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摆正形势政策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无论是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了其独有的作用与地位。其受重视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得到提升:从提出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当列入教学计划②到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③。从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纳入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管理体系,列入大学教育全过程,规定保证平均每周不少于一学时,实行学年考核制度,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④到对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作用、做法等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加系统、更加规范的意见⑤。我们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

3、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形势政策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邓小平和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形势政策教育引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其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体现,形势政策教育要在加强实效性的基础上发展,就必须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作用。

二、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思考

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步模式,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应从“突出主渠道地位、搞好两个建设、发挥三方面的作用、做到四个结合”入手。

1、 突出主渠道地位

既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应体现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为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富于变化的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如果教师再在针对性上下一番功夫,则会极大地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2)课程发展应具有自动生成性

即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使之教学内容与形式不断与时展同步。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得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其次,尽可能的采用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借助于形势与政策理论求得解决的方法;再次,要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 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成绩的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不同的环节,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

(3)课程进行应确保有效性

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非常必要。而要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客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

2、搞好两个建设

即制度建设与机制建设。首先,应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形势政策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使形势政策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形势政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与可控性,包括计划、组织制度、实施措施、考核办法。而且这些必须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另一方面,在以制度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要灵活变化,因为形势与政策不是僵硬的,而是动态的,教育对象也是变化而广泛的,所以,授课的形式、内容、事件等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3、发挥三方面的作用

即要发挥好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及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先进模范人物的作用。首先,要处理好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要明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基础与关键,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同时要制定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社科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党委学工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4、做到四个结合

第一,要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有机结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应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心理实际,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结合起来考虑,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活动有意引导学生对一些与教育目的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产生兴趣,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第二,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第三,要把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效果。

高校教育论文:行为艺术的引入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

在当代艺术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一些艺术类院校与时俱进地将新的艺术形式融入到课程安排之中,有的甚至将行为艺术设置为本科学生的基础课程,这在艺术界与教育界引起过阵阵波澜,虽然出现了许多反对之声,但支持者也大有人在。当学生们的作品成果公布出来的时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中,部分作品中涉及到了“性”、“暴力”等内容与话题,这使得行为艺术在博人眼球的同时,再次因“道德底线”问题又被重新关注起来。

有人宣称:行为艺术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引入到艺术类本科课程中,可以打破单一的教学方法,能够扩大学生艺术创作的空间,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是值得鼓励的事情。然而,我个人认为:在艺术教学中对行为等“架下”的“当代艺术”应保持审慎的距离和态度。本文试图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对引入行为艺术课程的可行性,提出相关的质疑。

近年来,创造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首要问题,行为艺术课程开设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眼光”;因为与传统艺术相比,行为艺术对专业技术的要求较低,在媒材的运用和表达的方式上都很自由,只要在不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前提下,怎样做都成立,似乎样的方式更能够提高学生艺术潜力。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如果学生对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解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那么,在课程中对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盲目引入,都会导致对学生的误导。就行为艺术而言,虽然其疆域很难界定,但仍然可以划分出一个大致的范围,从对大多数行为艺术作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将其认定为:艺术家借用语言或身体与其他客观媒材之间的互动来传达观念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我们必须清楚行为艺术的表现手段虽然包罗万象的,并没有比较明确限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既然这种艺术方式背负起了创作的最大限度,就能够释放出创作主体的最大潜能,它无疑是艺术认知上的错象。之所以将其定义为错象,是从对行为艺术与日常行为之间不能等同这一点去判定的。其实在很多人心中,尤其在初窥艺术门径的学生意识当中,会将行为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行为直接划上等号,并认为这样就可以给予艺术最自由的空间和疆界。

我们假定其等同于日常行为,那么行为艺术就都是人人会做的事情,就没有一个标准来判定创造力的高低。而行为艺术的关键问题是在于如何给予某种行为一个说法(行为所体现的观念意义)。如果执意要将课程设置为以艺术实践,即行为本身为创造力培养的核心,其产生的结果是必然扭曲的。我们将会看到学生的作品不再是对情感的宣泄,而是在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显然,将生涩高深的观念强行嫁接到日常行为中是绝对行不通的。在某些所谓的行为艺术中,嘴里叼着几片肉,加上胡乱拼凑的文字,就能够表达了环保意识?拿跟吸管吹肥皂泡,就象征梦想的幻灭?本来就显而易见的道理再加上牵强的行为表演,不可能成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艺术品,而只能算滑稽的闹剧。如果用这样的课程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效果不得不值得我们反思。

何种方法才最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那些追求所谓自由的艺术境界,还是随心所欲的创作形式?我认为这些都是艺术家理论上的理想追求,对于初入艺术门庭学生来说,基础艺术教育才是必须的、客观有效的。正因为这些传统的基础教学具有一定限定性的和引导性,才能为今后的艺术生涯搭建起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而行为艺术所强调的过场,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过是激发艺术家内在潜能的表象与方式,对于那些胸中气象万千的艺术家来说,尚可作为激发灵感的手段,却不足以成为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的基本方法。

我个人认为,与行为艺术的生涩难懂相比,摄影、影视、文学、哲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完全可以传达行为艺术所承载的某些观念,甚至在表达上更为准确、表现力更强,表现手段更丰富。正因为如此,行为艺术登陆中国以后,很难引起受众的共鸣,其原因不是我们在故意排挤行为艺术,也并不因为它等涉及到血腥、暴力、性等行为而被我们“妖魔化”;用独有的手法博人眼球、吸引观者注意的行为本身就没有错,但为了标新立异而设置交流屏障,故意疏离、隔阂受众,是不可取的。

总之,能否将行为艺术视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引入艺术类院校课程设置当中,为此我们必须报以慎重态度,而基础教学虽然略显“老套”,但不可否认其对于艺术学生的培养是卓有成效的,反过来对于行为艺术“新”的判定,我认为:如果行为艺术所关注的宏大命题几乎都是人人皆知的社会常识,却一定要选择生涩难懂的方式展现出来,那么与其他艺术方式相比较,除了令人费解之外,“新”又从何而来呢?

高校教育论文:对高校通信原理课教育研究

以一个实际的数字通信系统为一个项目,我们首先对这个数字通信系统的特点、工作方式、作用,以及和模拟通信系统的主要区别等进行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将项目分解,并且把完成这个项目所需的知识告诉学生,引出数字通信系统发送消息、传输消息、接收消息的方法。

学生主导式教学法《通信原理》课程理论体系完整,前后内容联系紧密,用到的数学知识多,理论性强、高度抽象,学习难度大。对于学生来说,感到困难的主要是基本理论的灵活运用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融会贯通。学生主导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主动性为基础,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从而对通信系统理论体系有个整体的把握。

充分发挥《通信原理》课程网络资源的作用《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网站上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和方便师生讨论的环境,如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PPT、课后习题答案、历年考题等,可供学生随时下载使用,方便学生课外自学、复习。

另外,老师和学生还可以在线交流讨论。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开发创造力。由于《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抽象等特点,实验最好安排为随堂实验。特别是验证性的实验,如PAM、PCM、FSK、PSK等,更是要和上课内容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抽象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有些内容无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及硬件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可以通过采用MATLAB等仿真软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仿真,将这些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并能在课堂上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好理解、印象深刻。考核方法以往对《通信原理》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采用期末笔试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是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将学生几个月的学习效果集中考核,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广度。

但是,单一的笔试理论知识考核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情况。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采用笔试、面试、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笔试主要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面试主要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考核主要考察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如何达到当前高职教育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不能再采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高校教育论文:高校美术教育的价值体现

一、民族民间美术融入室内设计主题空间可以通过融入“跨界式”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民族民间美术素养与个性化培养

“跨界”一词通常指打破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领域的界限,使一些原本没有太多联系的东西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融汇。在这个“跨界”设计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现代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时代,它代表着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设计行业飞速发展,“跨界”设计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现代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高校的设计专业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教育机构,室内设计的相关课程应当利用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建立“跨界式”的思维拓展教学模式来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从构成方式和材料入手做创意设计,增加其设计体验,开阔其设计视野。“跨界式”教学是指多种专业的融合教学。提出“跨界式”教学的概念,试图从艺术类多专业之间的融合教学,实现两个方面的跨界:一是课程内容跨界;在室内设计课堂教学中从构成、材料等课程入手,引入“跨界式”思维拓展环节,改变被动的设计表现带动设计思维的传统方式,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室内设计教学要求中,可以加入各种“构成”的主题环节,根据项目空间的基础框架,做出分析,深入到形态知觉和心理的层面,抽象出空间点、线、面、体的关系,找到一个主题来表现,例如借助构成课中表现空间的立体感、错视感、进深感为主题的设计能使空间的个性更加鲜明。二是创作方式跨界。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无疑成为当代原创设计的文化基石,我们应该让这些封存在博物馆中的精华国粹鲜活起来,让民族美术的创作方式在现代设计中得到升华,帮助学生实现创作手法的更加丰富与成熟,并实现艺术的生活化。因此“跨界式”思维拓展教学中主要针对有民族装饰特点的材料做材料创新设计,正是因为材料的种类及制作工艺都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在民族民间美术的选材上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才能的图案花色,规格大小、厚薄肌理、文化表情都能尽显室内空间特色。例如马赛克这种传统的壁画形式材料,现如今的用法层出不穷,样式也五花八门。在材料创作,壁画、装饰画等等课上学生们体验过这种材料的各方面性能,表现在室内设计中,用法会更加准确、灵活、多样。因此从表现马赛克质感、光线、色彩、肌理效果为主要思路去构思室内设计方案,并且引导学生思考用马赛克来衔接地面、墙面、顶面之间的关系等设计细节,能帮助学生避免设计思维脱节,学会整体布局,建立整体设计意识。还有许多比如漆艺、陶艺、编织纤维等民族美术装饰材料,都可以挖掘其材料特点与特色,创新现代的装饰手法。

二、将民族民间美术图像媒介以“嫁接式”手法拓展学生的室内设计思维,将民族美术的精华融进现代室内设计主题空间

在现实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对中国风格的理解还很欠缺,并没有针对具体的环境、文化、人文、生活理念、生活方式进行设计风格诠释,仅凭使用一些传统符号和传统色彩来简单表达。并且有些单纯地以为设计风格中地域性特点是对传统室内设计风格的还原,因此单纯模仿传统的设计风格和形式,而不去创新发展,使作品缺少现代使用功能和文化上的要求,也更加缺乏新意。通过室内设计教学实践,针对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对“民族特色”的设计误区,作者以为可以运用我国民族民间美术中的图像媒介作为桥梁,开阔学生的设计思维。将图像媒介作为表现风格和主题的素材库,将其转化成为空间服务的设计语言,启发学生采用其他艺术门类的介入手法,嫁接出新的设计作品。帮助学生走出“冥思苦想”的设计思维困境。民族民间美术的题材丰富而经典,其中包含历史、戏曲、民俗、文字符号等很多内容,这些看似很民间,乡土气息浓重的,甚至看似和现代设计挨不着边的内容其实饱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哲学、宗教、宗法、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民族民间美术用最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和手法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阴阳吉凶的风水观、吉祥如意的人生观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面对这些珍贵的素材宝库,作者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维拓展:首先,从民族民间美术的平面造型图像入手来进行室内空间创作;民族民间美术形式非常多样,但多以表达寓意深刻的民间故事为主,人物、建筑、场景的平面造型非常细致而且丰富。远古时期的岩画、汉代画像石、民间剪纸、民间年画、民间刺绣、民间皮影等都是属于平面造型的范畴。分析其中的美术造型规律和文化内涵,可以发现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运用以影像作为形象表达的艺术手法,并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皮影戏中的剪影深受民间剪纸的影响,用影像造型的方式表达民间民俗风情及形象,在二维空间中表现着三维世界。利用这一造型规律,有同学在商业空间设计的方案中利用界面层次与灯光,创造出以年画、皮影、剪纸为主题的影像造型空间。由于皮影戏的衬景道具在形式上受到影戏幕布二维空间的制约,只能以平面造型创造皮影戏中的所有场景空间环境。而在室内空间表情的塑造中,将实际真实的三维的空间表现成二维空间,制造特殊的室内气氛的手法也颇有新意,因此借用民族民间美术影像造型的视觉错视感造型空间,学生能创作出奇特而又新颖的空间表情。其次,从图案纹样中找到闪光点做室内衍伸设计。我国传统吉祥图案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尤其在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中,无物不饰、无饰不巧,传统吉祥纹样的地位举足轻重,展现出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与艺术才华。“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从原始社会的图形、符号一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的分门别类的造型艺术,总会一些的主题,而它们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它们造型方式,却随着每个历史朝代的更替而转变,总是与当时当地的材料工艺、艺术技巧、社会风尚相适应,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2]这种极强的文化适应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所在。比如龙纹、鱼纹、云纹、涡纹等,我们都可探寻到其它表现形式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演变的脉络。到了现代社会,这些符号和纹样如何衍伸,是新一代设计人努力的方向。文章开头提到的“阿拉伯花纹”是一个成功的例子,MichaelaRotsch博士运用阿拉伯传统色彩和图案以及阿拉伯花纹法则,研究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她将创作出的24条地毯,在上海展示了一个视觉化的中国式的阿拉伯花纹图案地毯装置。以店铺空间为主题的室内设计课的前期考察过程中学生们发现许多奢侈品牌比如路易威登、芬迪、爱马仕、香奈儿的店面设计有些共同之处在于其室内界面、店面造型中非常善于围绕着文字符号组成的品牌标志做文章,通过大胆醒目地强调、灵活动感地表现、巧妙适当地植入,使店铺空间从眼花缭乱的商业环境中跳了出来。于是大家经过对传统吉祥图案的重构,对原形的转化和嫁接,运用简化、夸张、抽象的手法,结合西方的现代室内设计理论,再运用现代的材料、技术,“嫁接式”地将传统纹样的再次植入现代设计,形成具有新的传统韵味,时尚新颖,有风格的室内空间。

三、结语

对于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仍然仅局限于代代相传,口口相授的方式,作者认为它只是传承的一部分内容,同样重要的内容在于让民间美术与现代人的生活相接,让传统精华再次植入现代设计作品中,真正让民族民间美术走进现代生活。在室内设计教学中,通过认知、理论、传统工艺技能掌握等多种渠道,丰富学生们对民 族民间美术积累的方式,形成多专业交流的灵活的教学方式,让老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室内设计的不同主题及具体章节中实现多方面“跨界式”教学,并且将民族民间美术图像媒介以“嫁接式”手法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使其在多样的教学资源中吸取营养,丰富他们的设计手段,有助于学生的民族民间美术素养与个性化培养,使其成为具备创新意识,挖掘与保护民族文化意识以及前瞻意识的室内设计师。

高校教育论文:高校教育精神解读

__教育精神是在长期教育改革实践中,经过历史选择、传承、发展而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信念目标,是经过一代代东营教育工作者在牢记使命践履责任过程中积聚而成的奋斗志向。“忠诚、立人、求索、致远”,既是东营教育优秀精神文化的凝练提升,又体现了新时期教育人坚守精神家园的新要求;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愿景,也体现了东营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群体精神文化的新追求。

“忠诚”——体现教育精神文化的本质特征,代表东营教育人品质的灵魂核心。“忠诚”源于对党的宗旨的深刻认识,源于对教书育人使命的真正认同。“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东营每一位教育人怀抱崇高理想、固守职业信念、追求教育幸福的精神写照,是自觉地把全部真情、智慧和能力奉献给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行动写真。“忠诚”具体体现在:

一是对教育事业的衷心热爱。因为热爱,才有对事业对工作的虔诚,才会超越个人的私欲,将教育事业看成是民族大业和国家大业的一部分。东营教育人把赤胆忠心、挚诚真爱等情感及终生为之奉献的精神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构筑起对教育理想、信念、事业自觉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奋斗的精神家园。

二是有恪尽职守的使命感。忠诚的基点是不辱使命、尽职尽责、勇于担当。东营教育人始终把对国家、民族、社会,对家庭、学生的负责,作为职业生命的主导原则和道义担当,把尊重领导、遵守规范、敬畏纪律作为从业操守,努力在工作中弭除消极被动、偷懒耍滑,粗枝大叶、马虎草率,玩忽职守、敷衍塞责的行为。

三是有敬业的态度、勤业的作风、精业的能力和乐业的境界。敬业者忠于职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勤业者有足够的耐心和韧劲面对工作中的琐碎和困难,自动焕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主动从工作中发现乐趣,领略兴趣,品味旨趣,使自己的职业生活具有其他行业所没有的别样风景和情趣;精业者敏于事、醒于时、立于世,注重发展自己,提聚学习能量,强化研究能力,努力提升专业水平、职业素质和工作境界;乐业者将敬业勤业精业变成一种职业习惯,不仅对事业追求保持高度的自觉,而且带着感情、怀着热情、充满激情地快乐工作,使诲人育人成就人的过程成为一种美好享受。

“立人”——体现东营教育精神文化的本质要求,代表教育人坚守职业操守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目的。孔子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康德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立人”包涵着“育人”与“育己”,“使他人成功”和“使自己成功”,“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等含义,“立人”不仅指培养知识人和技术工,更重要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合格公民和社会栋梁。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功德无量的千秋大业,“立人”就成为东营教育人的一种事业信仰、一种工作信念、一种职业信心、一种生活信守,成为对事业、工作和生活的最高价值、永恒理想、终极关怀、至真至善的不懈追求。

为了实现“立人”的事业,东营教育人努力锻造并形成六种品德力量:一责任感;二实干精神;三乐观向上的朝气和阳光通达的心态;四良好的人际关系;五学习与探索的精神;六尽可能多地拥有人类的美德。这些品德内化为诚信、包容,勤勉、奉献,专注、认真,爱求索、重创新等品质,外化为真诚做人、虔诚做事的行为,这一切又成为东营教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最大财富。

为了实现“立人”的事业,东营教育系统的每个单位、每个组织、每个团队,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忠诚履职。上上下下抱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树立勇于进取、求是创新的精神,敢为人先,不懈努力,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在超越;二是凝心共进。教育系统上下戮力合心,汇聚并迸发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大力度地聚贤聚能,使全系统形成了主动自觉、合作共进、铸造辉煌的文化氛围。

“求索”——体现东营教育精神文化的优秀品格,代表教育创新发展的永恒动力。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布满问题和困难,如果缺乏不懈求索的意志和行动,缺乏求索的能力和作为,所谓的“忠诚”只是口号式的庸忠,“立人”的事业也就成为一句愿望美好的空话。所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成就“立人”的伟业,就要用实际行动诠释“求索”的真谛。

其一,东营教育人在不懈求索中用力度和厚度行走教育幸福之路。愿不愿意求索,能不能求索,是对每一个教育人生存与发展状态的衡量标准,也是一个教育人是否成熟、坚韧、有责任心的显著标志。坚持不懈的求索,是事业心旺盛、生命力蓬勃的表征,是事业成功或将要成功的商标,是意志锻炼的熔炉,是魅力放射的灯塔。

其二,不懈求索,成为历炼品性、练就能力和集聚智慧的生命发展过程。求索的过程,是学习与研究的解惑过程、磨砺与淬炼的炼狱过程、攻坚与克难的奋进过程,东营教育人在奋斗求索中冶炼学新知新、变故革新的气度,锤炼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品质,锻炼求证事实、实现理想的能力,从而使真理之光烛照教育生活及教育生命,使教育人生更富活力和色彩。

“致远”——体现东营教育精神文化的内在属性,代表教育人的志向追求。“致远”不仅昭示着教育具有促进国家、社会长远发展的功能;也昭示着培养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反对浅尝辄止的短视行为;更昭示着东营教育人忠诚事业需有致远的包容心态和进取精神,求索奋斗要有致远的行动品格,全心全意地立人须具致远的高尚境界。

宁静致远。是对“包容一切的宽厚心态”的最好注解。其一,宁静是一种关系的和谐。在和谐美好的教育家园里,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位东营教育人在感受幸福的同时,体悟到一种被尊重、被需要的真正认可。尊重差异,与不同性格、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和谐共处,从而心无旁骛、踏实做事,不心浮气躁、不为诱惑而躁动、不为花红热闹而浮躁;也不嫉贤妒能、愤世嫉俗,不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其二,宁静是一种恬适的心境。心静者则心慧,心慧者则心宽,能包容一切世俗,有容人之胸,有容事之量;能剔除杂念、淡泊名利,甘于平淡、乐于平凡、享受平静;能理性地看待社会发展中的不公平,正视现实,安身立命,守己勤业,快乐无疆。

忠诚致远。是对“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的一种理解。忠诚,是致远的有力基石;致远,是忠诚做人智慧做事的结果显现。东营教育人把打造幸福教育当作一生的追求目标,胸怀理想,放眼世界,心甘情愿地为之奉献,殚精竭虑地为之努力,任劳任怨地为之劳作,把知识、能力乃至自己的一切献给这份荣光的事业;把职业生涯当作成就他人也成就自己的荣耀之旅,从而举翮思远,发愤图强,勤学不辍,勇于实践,既育人又育己,既立人又己立,在“育人”实践中磨练自己的心力、耐力、韧力和毅力,在“立人”实践中实现助人成长、助人成才、助人成功的愿望,在切实实践幸福教育中享受教育幸福。

求索致远。是对“开放胸襟、开拓创新的行动品格”的意义诠释。致远的事业,需要赍志求索的行动支撑;求索的职业,需要有致远愿景和致远情怀的有效引领。东营教育人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努力开动脑筋,开阔视野,开放胸襟,以前所未有的气魄,以雄视世界的气度,以睥睨先人的气量,在立人的教育之路上求索创新,奋

力前行,去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传道育人、教书授业的光荣使命。立人致远。是对“瞩目未来、追求高远的高尚境界”的恰切解读。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把握现在而着眼长远,立足现实而成就未来。教育作为“立人”“树人”的事业,既为了当下,更为了长远。东营教育人在“树”与“立”的工作中,在崇真、向善、求美的智慧教育活动中,不仅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且具有瞄准目标坚定不疑、守望理想矢志追求的德性与力量。“立人”而“致远”,鼓舞着育人者和成才者永不停歇,永远高扬着奋勇向前的风帆奔向美好的未来。

把“忠诚、立人、求索、致远”作为东营教育精神,是对东营教育昨天的概括总结,对今天的激励鞭策,对明天的指向引领。作为一种文化力量的“个性表达”,它既是东营教育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干正事创大业的强劲精神动力,更是思想与行动的基本准则与内在要求。把东营教育精神付诸于行动,用丰富的教育实践深刻诠释精神,将是东营教育系统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书写光辉历史的责任。

高校教育论文:谈对高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理论 任务 现状 改革措施

论文内容摘要: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等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对知识的广泛接纳和吸收,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大多重技能、轻理论的情况下,加强对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投入,是一项艰巨而又意义深远的工程。

我国1998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而,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设计人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道”是无形的、本源的物质本身所遵照的运动规律;“器”是有形的、现象的技能、技法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犹如“道”和“器”,创新精神是实践能力的根本、源泉。创新精神从何而来?它来自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培养。

一、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任务

1.艺术设计理论概述

艺术设计理论是一门对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做专门综合探讨的知识体系,主要包含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设计批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的研究等内容。艺术设计史的研究包括:通史通论——中外设计史、中外美术史等,专史专论——中外广告史、中外服装史、中外陶瓷史、平面设计史、工业设计史等。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包括:设计概论、艺术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学、设计文化学、设计美学、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设计艺术原理等。设计批评是对与设计相关的对象的评价和判断。艺术设计实践理论是针对每一门具体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这种理论不是简单的对技法和工艺的概述,而是对技法和工艺一般规律的总结,是对技法和工艺本质及外延的研究。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边缘学科,其知识体系涵盖了哲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生态学、仿生学、人体工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因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指导学生设计实践的重要途径。

2.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任务

①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李砚祖先生认为艺术设计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①诸葛凯先生也认为艺术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的艺术”。②从以上的观点中可以分析出艺术设计的两大要素:“造物”体现的科学精神,造物之“美”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艺术设计实用功能性决定了它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进行造物,因而科学精神是艺术设计的内涵之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价值的维护、追求,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艺术设计具有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体现了其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重视。若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很好地融入到艺术设计中、渗透到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中,需要合理解决科技发展与文化心理之间的矛盾,需要学习生态学、仿生学、人体工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研究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民俗学等相关内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体系涵盖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因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树立、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使艺术设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渠道。

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当今时代,一方面人们对艺术设计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越来越多样,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种风格与流派并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若想设计出既符合大众需要又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需要的是创新精神。创新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艺术设计理论包含艺术设计史知识、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设计批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知识等内容——知识体系庞大而丰富,所以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扩大学 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理论修养的根本途径。

艺术设计教育不是培养技术工人,而是培养具有理论修养,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不应只传授技法、技能,同时也应传授“道”(即技法之外的艺术设计创新的本质、内涵),重在授之以“渔”而非“鱼”。 艺术设计理论揭示艺术设计的客观运行规律、总结艺术设计现象背后的本质,因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设计实践的基础。

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现状

1.对待艺术设计理论不够重视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甚至是一部分老师,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可有可无。这与有些人的浮躁、急功近利思想分不开。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学生更偏爱能够迅速带来设计成果的设计实践课,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相对枯燥乏味,不能立即物化出设计成果,较少受到学生的喜欢、重视。事实上,没有艺术理论知识做支撑的艺术设计作品,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视觉元素的简单组合。艺术设计教育,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能创作成果,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创作成果的方式、方法、规律和内涵等本质性的东西。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是教学的显性课程,教给学生的是“形而下”的“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培养的是设计师的气质、创造意识和设计的综合素质,教给学生的是“形而上”的“道”,所以应加强学生的理论意识。同时,教师的艺术设计理论意识也有待提高。教师在进行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时,可用相关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授技的同时,也要传“道”,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视。

2.艺术设计理论课程设置不大科学

目前高校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理论课程开设参差不齐,有的高校只开设了设计史、设计概论和中国工艺美术史。科学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基础理论课,如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方法学等;艺术设计史论课,包括通史通论(如中外设计史)和专史专论(如工业设计史、平面设计史);相关的设计批评课程和艺术设计实践理论课程等。

3.授课方法单调

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课一般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学效果较差。现在多媒体引入教学,但是教学方式依然是灌输式的,多媒体成了第二黑板。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因为理论课往往是以合班形式的大班上课,听课人数众多,限制了互动式、灵活式教学手段的实施。另外,多媒体教学依然局限于狭小的教室空间,学生缺乏消化理论知识的身临其境的客观环境条件。

三、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改革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就相当高。不仅仅是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艺术设计实践课老师也同样要具备。由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必须紧密联系设计实践,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双重的:既要懂设计理论知识,又要会从事设计实践活动。专职的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师,在专心研究、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相关的艺术设计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入到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本质问题,避免纸上谈兵的尴尬。专职的艺术设计实践课老师,在掌握和教授设计技能、技法的同时,也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不仅仅包括设计实践课的专业理论,也包括基础理论、艺术设计史论及设计批评等。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只有教师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建设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大计。

2.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艺术设计理论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所以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要更为开放与自由,使学生由以前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范围,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针对现成作品进行理论讲解和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艺术设计理论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或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为理论而理论,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要和艺术设计实践紧密结合,要提炼出设计观、美学思想及其对现代设计实践的影响与实用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理论课程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写论文或闭卷笔试。写论文并不能检验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因为历年来的学生论文抄袭现象较严重,很多学生的论文都没有实质性内容;试卷考核方式考查的只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所以艺术设计理论课的考核方式需要改革,可以以论文加设计作品或试题加设计作品的方式来考核。论文加设计作品,是在写论文的同时,要学生根据所写论文的论点,设计出能反映论点思想或与论点思想相关的作品,并把作品附在论文后面;试题加设计作品,就是把传统的题型变化一下,把纯文字型的试题,改为根据已知理论来设计相应作品的画图题或者是分析图片作品的分析题。这样,才能真正考核出学生理解、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价值。

结语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综合素质中很大一块是艺术设计理论修养。设计师不可能都是设计理论家,但只要是在专业设计上有一定成就的设计师,就一定是具备相当理论素养的人。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应抛弃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应加强对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高校教育论文:高校物业安保队伍思想教育工作研究

高校物业安保队伍思想教育工作探析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内物业管理行业的日渐成熟,高校后勤的现代物业管理与服务开始的逐步替代传统的后勤管理与服务。与此同时,传统意义上的高校保卫工作也开始向安保行政管理与物业安保管理相结合的格局转型。物业安保管理在很多高校开始担负起维护校园日常秩序的职责,物业安保队伍则冲到了维护高校安保工作的第一线。可以说,其人员思想觉悟、职业素养、业务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着高校安保工作的有效性。加强物业安保队伍的思想教育对于提升高校物业安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物业安保队伍思想状况分析

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大学校园里,保安都属于流动性比较大的一种工种。由于技术含量偏低,发展前景较窄,很少有条件优秀的中青年长期从事这一行业,很多人只是把当保安视为寻找新工作的跳板,作为一种职业生涯的“过渡期”内的“过渡性”职业。而一些物业费偏低或管理要求较低的高校物业项目,后勤物业部门或者外包的物业公司往往会聘用综合条件相对较差的社会人员,如年龄偏大的失业人员等。这些客观现状给加强和改进高校物业安保队伍思想建设带来了重要而急迫的研究课题。

1、高校物业安保队员队伍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从全国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校园里从事安保工作的安保队员都能够较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能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遵守物业管理部门(公司)的规章制度,积极要求上进,体现了当代工人阶级良好的精神面貌。如苏大教服集团东吴物业所服务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出现了“温暖苏城”的“打气哥”保安陈宝华同志,他学雷锋做好事的事迹被光明网、苏州日报、名城苏州网站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他本人不仅被本校评为年度感动校园人物,还被地方评为“文明公民”,为高校物业安保人员赢得了荣耀。

2、高校物业安保队伍也存在着一些不良思想和作风。

(1)拜金主义。这种思想在少数安保队员的头脑中存在,这部分人沦为缺乏人生信仰,单纯为金钱而工作,“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甚至想多拿钱少干活的群体。此类思潮如果演向极端会导致很多恶劣现象如监守自盗等发生,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2)懒惰思想。很多安保队员都有过在部队当义务兵的经历,表现良好,但是到了物业做保安,却体现出一种“雇佣军”思想,松松垮垮、不思上进、得过且过,工作中“始终不再状态”,能偷懒就偷懒。这种思想直接导致安保队伍工作效率低下。

(3)投机取巧思想。少数安保队员善于见风使舵,人前人后两个样。白天上班时,特别是有物业领导在班时,表现积极;但是一旦领导不在或者轮值晚班时,立马是另一副腔调,判若两人。

(4)“随便”思想。主要表现是责任心的严重缺失,工作随意,办事随便,感觉“校内无贼”,校园治安、消防形势“一片大好”。

(5)“军阀”作风。这些主要存在于个别安保队伍中的领班、队长等管理人员,对待队员态度恶劣,简单粗暴,动辄以罚代教,颐指气使,缺乏与队员之间的良性沟通,导致安保队伍内部对立。

(6)小团体思想。在安保队伍中,来自相同地方的老乡或者战友、朋友,往往在一个单位里“抱团”,或多或少地抵制物业部门、其他小团体甚至在某些方面与物业管理人员形成对抗。

(7)其他不良思想和作风。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二、加强安保队员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在很多人眼里,大学校园的安保队员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安”。所谓“保安”,就是要保一方平安。但是,如果这些“保安”自身的思想觉悟不过关、思想防线不牢固,那么让他们保卫校园的安全就是一厢情愿,严重的就会引狼入室。因此,除了在薪资待遇、岗位晋升等方面加强安保队员的管理外,非常有必要对其加强思想教育。

1、加强思想教育是提高高校物业安保工作水平的重要推手。长期以来,高校安保管理人员在进行安保管理时比较注重的是按照制度办事,有奖有罚。但是,缺乏思想教育,尤其缺乏有效的思想教育。加强思想教育,从思想上教育、感化、凝聚、提升安保队员,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对工作的忠诚度和幸福感,拉近这些“打工者”和管理方的距离,提高高校物业安保管理的水平,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果只靠规章制度等“硬管理”,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在坚持“硬管理”的同时,积极使用思想教育这一“软管理”或者说柔性管理的方式,将起到双管齐下、全面管理的良好效果。善不善于做安保队员的思想工作,也将成为高校物业部门能不能招得到人、留得住人、管得好人的一个分水岭。

2、加强思想教育是培养一支高素质安保队伍的必要途径。在部队里,除了严明的条令条例外,还有细致入微的思想教育,这是保障队伍思想通畅、斗志高昂、行动一致的一个法宝。安保队员是准军事化管理的一个工种,在加强安保管理中非常有必要借鉴部队对官兵的思想教育的做法,结合高校实际、师生要求和员工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高校物业部门对安保队员的思想教育应该通过安保文化的贯彻和实践、物业党建和群团活动、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等形式,促进安保队员爱学校、爱单位、爱同事、爱学习、爱上进,遵守物业规章,加强业务训练,提升自身素质。可以说,一支高素质的安保队员是“教育”出来的。

3、加强思想教育是建设高校物业安保文化的一个主要抓手。在人员密集型为特 征的高校物业部门里,“人”是最宝贵的发展资本。如何让物业的员工,特别像安保队员这类流动性比较大的人员,认同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理念,忠诚于单位,降低流失率、提高幸福感,是每一位高校物业安保管理者必须深思的问题。很多高校物业通过加强和改进安保文化建设实现了这一目标。但是作为“虚”的安保文化,如何才能发挥作用呢?加强思想教育则是推进安保文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一个好帮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高校物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可以把安保的理念、方针、目标,员工行为准则,人文举措等等,告之安保人员,并且“入耳、入脑、入心”,真正体现安保文化的强大威力。

三、加强安保队员思想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

高校物业部门在加强安保队员的思想教育可谓八仙过海,方式各式各样,效果也不尽相同。有些做法,可能有过时之嫌。有些做法,暂时不一定被行业所接受和广泛推广,但是是一个发展趋势。总体上看,有以下几种有效路径,可以加强和改进安保队员的思想教育。

1、在管理队伍上设置“思想教育指导员”岗位,确保思想工作有人做。虽然高校物业不同于军队,不过对于要求“准军事化”管理的安保队伍来说,完全可以借鉴军队思想教育的成功经验,设立“思想教育指导员”岗位来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指导员”的人选设置很重要,因为他关系到安保队员思想教育的成败,可以由安保队员当中觉悟、威望较高的骨干队员担任,亦可以由退伍军人、共产党员或是优秀的物业管理者担任。思想教育指导员应经常与安保队员谈心,了解和关心安保队员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满足队员的思想诉求。苏大教服集团东吴物业有选择地把新录用的应届毕业生选派为安保队员思想教育指导员,既教育了队员,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管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2、在思想建设上推广“核心价值观”教育,夯实思想工作的基础。价值观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评价标准,它对人的日常行为有很大的导向作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了有什么样的作为。因此在安保队伍思想建设上推广“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做好队员思想工作的基础。苏大教服集团东吴物业承接的中科院苏州医工所项目在推行安保队员“核心价值观”教育上做了很多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初步确定“忠于职守,热爱工作,感恩企业,服务业主,回报社会”为安保队员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编制和学习了具有东吴物业特色的《安保管理三字经》。安保队员通过阅读、朗诵、抄写等方式进行学习和体会,使得具有高校安保特质的“护卫核心价值观”深入队员内心,夯实了思想工作的基础。

3、在安保文化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安保队员的思想觉悟。高校物业员工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后勤队伍的社会形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社会不良现象影响和腐朽思想的侵蚀,有些队员缺乏鉴别力,是非观念不强,导致思想意识不纯、工作目的不正、行为态度不端,难免做出一些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高校物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高校安保员工职业道德守则》,它是规范安保队员行为、规正安保活动的重要手段。把《守则》与安保文化结合一起,围绕如何做人、怎样处事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让员工自觉提高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从而增强安保工作主动性、责任感和事业心。

4、在物业党建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丰富思想教育的内涵。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安保队伍基层党建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高校物业安保管理优势,丰富思想教育的内涵。苏大教服集团东吴物业公司积极开展“党员示范岗”、“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等一系列争创示范岗位活动,同时全体安保队员开展“亮牌上岗”活动,佩戴党徽、团徽上岗,以党员、团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做好各项本职工作,带动了普通安保队员做好工作的积极性。

5、在心里疏导上提倡人文关怀,探索安保队员心理教育机制。高校是人文沃土,高校物业在员工心理疏导上要倡导人文关怀,这贴近实际,贴近员工,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精神困惑和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施之以正面教育和引导,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在积极探索安保队员心理教育机制上,高校物业要注重“四个结合”,即“教育引导与关心帮助的结合”、“工作需要与尊重个性的结合”、“文化熏陶与管理创新的结合”以及“人格健全与个性发展的结合”。同时要为安保队员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困难员工送温暖,为喜庆员工送祝福,关心员工家庭、父母、子女等等。一些高校物业在暑假之时,把安保队员在老家的留守儿童接到校园,为他们举办亲子夏令营,这种做法得到了全体员工的拥护,值得推广。

6、在技能培训上引导其掌握一技之长,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安保队员作为一种特殊工种,岗位工作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没有太多技能要求,这给从事安保工作的队员心理上带来了很大的困惑。高校物业部门在日常管理中会发现,很多队员有职业恐慌心理,他们觉得从事安保工作时间长了,没能掌握一技之长,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干一段时间离职的现象很普遍。为此苏大教服集团独墅湖校区一分部经过探索,在“一岗多能”的培训体系上取得初步成效。独一分部在岗位设置上探索秩序维护与设施设备操作、维修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了一大批懂弱电、懂强电、懂维修、懂消防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每年会有计划的报送一批安保队员去正规培训机构培训,考取“特种作业操作证”、“电工进网许可证”、“全国建构筑消防员”、“电梯操作证”等实操技能证件。对于表现优异的队员还会物质上支持、精神上鼓励他们参加成人高考、函授大专等有学历的正规学习。

7、在晋升奖励上尝试建立荣誉制度,提高安保队员的荣誉感。当前社会发展迅猛,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单纯的物质激励已不能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要积极探寻新的激励模式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是员工的企业,员工才是企业万年长青的基石。高校物业可以探索、尝试建立荣誉制度,给予安保队员更高的荣誉感。也可以在借鉴军队军衔管理的做法,给队员“定级设衔”。在新队员经过培训上岗和老队员晋级时,物业可以举办简朴而隆重的“授衔”仪式,由领导亲自给他们佩戴肩章(授衔)与工号牌、党团徽章,以此勉励他们更好地工作。同事还要健全各类荣誉嘉奖机制。

8、在管理创新上推广民主管理,调动安保队员的工作积极性。民主管理是对服从式管理的有益补充,其本质是参与型管理,即一个组织吸引广大成员参与到组织管理活动中来的一种管理形式。民主管理符合现代人们的心理诉求,也有助于唤醒员工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高校物业可以创新管理思路,在安 保队员队伍以班组这一最基层的组织单元实行民主管理,引导和鼓励广大队员加强自身建设,为加强安保工作建言献策、加强内部监督,自我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形成了全员参与安保管理的良好格局。同时高校物业可完善工会组织等结构和制度,畅通民主管理渠道,使工会组织在安保队伍民主管理上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9、在文化学习上鼓励其积极学习,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一个组织的文化对于成员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物业应该努力成为学习型组织,鼓励组织中的员工或是管理者积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北大保安队17年来走出300多名大学生”的成才案例也许难以复制,但是它可以给高校物业一些非常有益的启迪:那就是物业特别是高校后勤物业企业要追求社会效益,努力成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物业。苏大教服集团在实践文化管理上,尝试使用如下方法:1、书法练习法。安排安保队员在坐岗值班时按照模板练习写字,物业部门做好练习模板,内容包括安保文化、名人名言、经典诗句以及一些优秀、激励人的文章。安保队员队员在日常练习后不但练好了书法,还潜移默化的吸收了优秀文化、陶冶了情操;2、开展“学传统”活动。使得安保队员能够向老一辈的后勤人学习不怕吃苦、忠于职守的高尚品格;3、开展“读好书”活动。每年要求所有员工都一本好书,苏大教服集团韦曙和总经理个还亲自组织多次读书宣讲会,每年向全体员工推荐管理好书一本,同时各部门也积极组织员工学习交流。这些活动给企业员工包括安保队员提供了很好地精神粮食,武装了他们的思想。

高校教育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策略

一、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

(一)网络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基本内容上的契合之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及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行动指南,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理论基础。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大学生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大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课堂相辅相成的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通过灌输、渗透、引导,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理解社会主义,正确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和掌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大学生在观察、处理问题时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能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侵袭,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二)网络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法纪要求上的契合之处当代社会竞争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标。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诚实守信,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法纪品质和文明行为。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中心内容,应更加注重教育力度和实际效果,要发挥多种教育载体的综合作用,强化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制特别是宪法的学习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年大学生在社会转型、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涤荡、碰撞的时期,严格遵守社会契约,公平参与社会竞争,合法获取个人利益,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在道德教育方面,在大学生的法纪教育方面,又分为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两个方面。法纪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具有法纪观念,形成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解决大学生的“知法”问题。法律教育是高校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法律观。纪律教育主要是指针对高等教育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法律和行为法规、规章,乃至高校为保障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所制定的校规、校纪,约束和规范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行为。校规校纪一定程度上是法律规范的具体化,这一环节主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守法”的问题。法制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引导大学生将自己所接受的法律和纪律知识不断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将理论变成指导自己行为的指南,使自己在实践中做到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敢于同违纪违法行为做斗争。

二、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意识,教育大学生知荣辱网络是人的活动场所,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不仅应当体现在现实的社会行为中,同样应该体现在网络行为中。要教育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一在于网络道德的自主自律性。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同于传统道德,主要依靠舆论监督、导向作用来约束和规范网民个人行为,要以网民的独立自觉,“慎独”“慎初”“慎微”作为基本的道德自律的逻辑前提。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隐身的,对一些错误甚至不法的行为缺乏有力的惩戒措施,所以道德自律就愈发显得重要。这样,也只有将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提升到道德信念的层次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规范和约束网民的网络行为。区别之二则是其多元兼容性。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不同种族、不同国界、不同信仰、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立场的人在一起不可避免地产生碰撞、摩擦、冲突。所以必须教育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道德的特点,教育其把握网络交际的规律和尺度,明是非,知荣辱。

(二)加强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教育,提高大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在较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只是无条件地吸纳、接受、认同既定的主流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因此,基本不涉及道德判断能力教育问题,更谈不上是非辨别能力教育。而今,网络开放性与兼容性并存,各种信息包罗万象,“一人一媒体”的现象广泛存在,这样加强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判断能力教育必要且迫切。

(三)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我控制能力,养成健康的网络人格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和不健康是构成其网络中行为失范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的诱惑很多,特别是网络中泛滥的色情、暴力信息,很容易使人的性心理畸形发展,产生暴力和极端的倾向。另外,大学生都喜欢上网聊天,进入聊天室后就与自认为志同道合的网友大聊特聊,甚至上网聊天,下网约会。孰不知,这种不设防带来了许多问题。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大量个案表明,许多网络上瘾的大学生或网络信息污染的始作俑者和沉迷者,往往都性格孤僻,缺乏理想, 缺少责任感,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网络心理问题,比如网络伪装心理、网恋、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等人格障碍。这里我们还应该锻炼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学生需要在网络社会里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理性思维,正确认识网络世界,正确对待网上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采取理智的应对方式,能在网上生活中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只有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人格的网络主体,才有可能成为适应网络和现实社会的人。

(四)采取“外堵内防”的技术措施,加强对高校校园网络管理所谓“外堵”就是利用现在的技术和手段,在网络界面上设置“网络管理器”,对所有的不良信息加以过滤,达到净化网络空间的目的。所谓不良信息主要包括一些反动、恶作剧、暴力或黄色信息,这必须要通过技术手段来过滤。而对于网络盗窃、诈骗、犯罪等各种违法行为,我们仅仅通过“拦截”是不够的,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同时还要加强网络防范相关技能。其基本出发点是大学生还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还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不强等诸多因素。

(五)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提高网络监管实际效果网络管理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网络的虚拟性,但虚拟并不是虚空,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人的现实生活的网络延伸。虽说现实的法律不一定能及时地应对网络上的各种问题,但是网络社会仍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欲加强网络法制建设,笔者认为应努力提高网络管理技术,尽快推进实名制上网,努力使虚拟网络现实化。现在我们国家推出《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网络相关法律,这些法规对网络和个人的网络行为的法律责任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就实际状况而言,现在的网络管理是不够的。现在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将网络规定管理执行自觉化;二是各个网站要积极推出相关的管理规定。而在网络文化管理方面,高校网站更要走在前列,切实保障网络管理的实际效果。

高校教育论文:对于新时期高校成人教育的培养模式研究

2012年,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形势下要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提高教育培养质量。积极办好学前教育,使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之下,成人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何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成人教育模式是当前的焦点所在。

1 新时期我国高校成人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1.1 教学模式单一

从当前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来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历教育为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学历教育以及远程教育等,学生报考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为获得相应的学历文凭,来适应自身的某些需求,反而学习则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在当前的高校成人教育中,还是应试教育占领着主导地位,逐步形成了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

1.2 高校成人教学方式单一

随着成人教育的普及,新时期成人教育的生源结构也向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成人考试生源的多样性,高校成人教育的生源质量也参差不齐,呈现出了素质层次不同、年龄大小不一的情况。从学生自身的原因来看,参加高校成人教育的学生都是一些有工作的人员,因此存在着上班和学习相互冲突的情况,这就给高校成人教学的教学安排带来了一定的局限和制约。因此,高校成人教学一般还是采用集中教学为主的方式,上课基本上以集中讲授为主,以应付考试为基本目的。所以说,当前我国高校成人教学的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缺乏相应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1.3 专业设置单一

专业设置对于高校成人教育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合理的专业设置一方面能够保证课程的有序进行,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成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通常情况下,课程专业设置是一个系统复杂的总结和研究过程,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时间才能够实现。就目前具体情况来看,很多高校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不够完善,在很多地方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专业的设置和目前社会上的工作脱离得很远,导致学生在学习完成后找工作的时候没有任何作用。另外,很多学校由于经费不够减少了很多专业的开设,不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造成有用的不学,学的没有用,从而影响了高校成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当前高校成人教育模式转变的重要性

2.1 转变成人教育模式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之下,成人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何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发展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只有不断转变教育模式,才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全民终身教育的内涵,才能够实现成人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民参与性,实现素质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而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相结合,适应新时代、新经济发展的要求。

2.2 转变成人教育模式是适应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就目前高校教育的具体发展情况来看,高校教育的主体为在校的学历教育、素质教育、技能教育,相对而言,针对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其延续性是有限的。在全民终身教育理念下,高校成人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能够结合实践的且具有可持续的一种模式。结合高校培养人才的特色以及资源优势,实施成人教育的发展改革是全民终身教育的重要需求领域。通过积极措施转变成人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高校教育的发展,为高校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3 转变成人教育模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高校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人才和促进就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不断转变成人教育模式,能够为当前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性高素质人才,成人教育能够培养专业的人才,能够为当前现代社区建设、城镇化发展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新时期转变高校成人教育模式的对策

3.1 不断优化教育理念

首先,成人教育要秉承终身教育理念。社会应该尽可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为其学习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较快,高校成人教育应该借助信息网络手段使学生不断接受新知识,使教育在时空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其次,成人教育要树立特色优势理念。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强化成人教育的特色优势,树立与市场相互融合的特色,坚持“优势+特色”的理念,实现成人教育模式的快速转变。再次,成人教育要坚持全球化的理念。随着教育竞争国际化,人才流动全球化,人们将更多地以国际标准来衡量教育的目标和绩效,从而要求我国成人教育更具有国际化色彩。因此,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必须树立全球观,立足于国际教育市场,实现成人教育模式的转变,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第四,要树立大众化质量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获得了新的发展,因此,成人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树立大众化质量教育理念,实现教育质量的多样化,用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方法来培养不同专业水准的学生,进而适应时代的多样化发展。

3.2 优化高校成人教育的学科体系 随着全民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成人教育自然也坚守了这一原则。为了使这些新的理念得以贯彻,高校成人教育就应以人为本,以成人的需求为立足点,以成人个体的素质提高为核心,构建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普通教育强调的是学科体系,强调按照学科体系来塑造理想中的学生,在高校成人教育这里则应该转化为根据学生需要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普通教育管理趋向统一,而成人高等教育则应趋向多元,要在管理体制上给成人受教育者比普通受教育者更多的自主空间。通过不断优化成人教育的学科体系,逐步实现了高校成人教育的模式的转变。

3.3 大力构建开放型的教育模式

从当前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来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历教育为主,选择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历文凭,来适应自身的某些需求,反而学习则处于了次要地位。当前,高校成人教育如果还是单纯以学历教育为主,是不能继续发展的,必须积极构建开放型教育模式。首先,改革考核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对高校成人学生的考核力度,强化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其次 ,要强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互沟通,把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多样化、灵活性的教育模式,实施学分制;再次,要给非正规、非学历以及非教育途径获得学习成果的情况给予极大的重视,完善相应的制度,从当前学生的最新实际出发,满足高校成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 结论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成人教育事业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人才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教育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成人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高校成人教育模式,为其长远健康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高校教育论文:谈高校教育中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摘要: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构建校园音乐文化,使音乐文化在大学校园中扎根,并以此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高校教育 校园音乐 文化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校园音乐文化的地位也随之不断得到提高、巩固。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艺术比其它学科的审美含量充盈而集中,而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由于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是其它类教育不可比拟的。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校园音乐文化在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独特鲜明的多样性文化。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深厚丰富的学术理论以及优秀传统的历史积淀,是发展先进校园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源。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发展出有特色、个性化的先进校园音乐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而且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园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音乐文化形态的总和。

我们认为,校园音乐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是普通高校的目的,而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校园音乐文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独特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非常重要,具体可从其作用中体现出来:

首先,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校园音乐文化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大学中,开展什么样的审美活动,倡导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如何使音乐更好地为审美服务,直接涉及到一个学校的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音乐在美育中独特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乃至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精神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音乐通过其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调,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英雄》时,听到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伟大时代精神的召唤,是我们自己的觉醒,是我们自己的英雄气概,是我们这整整思考的一代所深深感受到的人生使命,民族使命,时代使命,以及落在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这是对音乐内在美的感知。音乐的审美优势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学生之所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音乐中的情感对他们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而审美情感往往和人们的道德情感相联系。

我国从古就有“闻其乐而知其德”、“以乐观德”的论述,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相通、互融,可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和高尚,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了其高尚的人格。这正是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体现,也是审美教育发挥作用的表现方式。

同时,音乐修养高的人还能更好地洞察、感悟、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美国音乐家雷默教授认为“领会艺术作品这种有意义的审美特性的结果,便是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而“如果艺术的体验对生活有意义,则艺术的体验必然是审美的体验。”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享受到审美体验所获得的那份快感,这种快感也就是人们在更充分的理解了人类的本质后所得到的快感。由于只有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文化教育的任务理所当然是“提高每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审美素质。”

其次,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美育的中心是情感教育,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美妙动听的音乐,能消除、缓解外界及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保持愉悦的心境。热情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精神焕发;安谧宁静的音乐可以使人心平气和、安定沉静;深邃、博大、宏伟的音乐可以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音乐可以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气势磅礴的音乐则可以鼓舞人的斗志,产生向上的力量。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青春期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确立。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对他们紧张的学习起到缓解作用,而且对于身处他乡孤独的心灵,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性的建设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重要因素。音乐可以激发和强调人的创造冲动。

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音乐教育定对人的智力的开发,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是很有帮助的。从中外历史来看,许多着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等无不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造诣。

据 统计,世界上多个领域的1000多位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爱因斯坦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和钢琴手,他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造诣。1905年,他发明狭义相对论时.正是在弹钢琴时突然灵感来临,便一气工作了两周而完成的。所以他后来曾说:“没有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他甚至认为“艺术使他比从物理那里获得更多的东西”,“从艺术而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如前苏联着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影响年轻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音乐是思维能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的发展。”可见,音乐艺术对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思维方式的拓宽、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高校教育论文:高校数学教育教学的问题分析

当前高等数学的版本有很多,这些版本大都是针对综合性的院校开展的,知识的编写与开发对于农业院校缺乏足够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农业院校在使用高数教材时大都是沿用以前的版本,没有进行选择上的创新,虽然高等数学教材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但这种改革对于农业院校的实际效用并不大。教材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对于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也有着重要影响,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另外,作为农业院校的高等数学,针对农业院校的自身特点进行的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不够深入,适合自身特点的高数教材甚少,这种没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数学教学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不利于实现课程利用的最大化。

1.数学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学阶段的教学会明显的区别于中学阶段,在数学教学中,不可能再用知识的灌输等填鸭式的方式进行,大学阶段的教学应从适应学生接受的角度进行有区别的优化教育,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应随着时展而不断的进行改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发展,农业院校中的数学课堂也应充分体现出现代技术的教学手段,这对于知识的有效传输、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数学教学的科学进行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2.高等农业院校数学教学对策

针对在农业院校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的进行相关对策的探索与研究对于数学教学的开展与农业院校的整体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的效果,对大学生的数学学习乃至大学的教育阶段都是一种缺失,积极的进行数学教学的相关改革与探索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2.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被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在高等院校中的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在教学中始终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尤其是大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性格的不断完善使其能够进行独立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更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基础为依据,进行相关的讲解。教材的开发应不断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纲,教材的选择与开发应以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2不断强化教师的业务与道德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占据重要的角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对于高等数学而言,数学教师还是学生认识知识,把握人生的重要启蒙者。教师在课堂中不仅完成了数学知识的传递,还从做人的角色进行了人格的教育,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这就需要不断强化教师的业务与道德素质,使其能够在沟通与交流中实现知识的传递,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知识与人格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这种素质的提升不仅在教学上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不断完善。不断增强教师的在职教育,使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知识,不能强化教学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推进。

2.3强化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大学教育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农业院校的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数学的教授时间也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时间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对于大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强化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采用积极主动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学习的个别指导,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3.小结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高等数学在农业院校中的教学必将进行新一轮的尝试与实践,这些探索与实践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对于数学教育的时代性与科学性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针对当前农业院校中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是当前大学数学教学的需要,是时展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