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物理论文

时间:2022-04-04 05:34:58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物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中物理论文

高中物理论文:高中物理课堂设计需注意问题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相关方式与内容得以实施的关键与根本。现阶段,物理学科已成为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难点所在。其专业性与综合性使得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相关知识的理解与知识技能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制约,集中反映在“学不好”与“不想学”这两个方面。要想打破这一格局,参照新课程背景,针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是极为关键与必要的,其更能够推动物理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那么,在针对高中物理课堂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关注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呢?笔者现做如下阐述与说明。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学生化”分析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完全参照教师的相关知识的教授方式进行“教条式”的学科学习。而新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则完全不同。它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整个高中物理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简单来说,学生习惯于怎样学习,适应于怎样学习,教师就应当怎样去教。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化”特性为前提。从学生发展角度上来说,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过程当中的发展水平可以分为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这两大类型。处于这两种发展类型之间的差距即为我们所说的发展区。换句话来会说,要想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生化”,教师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障碍进行详细分析,充分遵循学生的个性化知识认知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最终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高中物理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也能够得到有效激发。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学科化”分析

在学生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之上,教师还应当将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规律与整个知识结构有机融合。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对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科教学知识与教学结构有一个思路完整且结构清晰的认识,基于新课程标准明确高中阶段物理学科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所在。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做到基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物理概念及规律对物理思想及物理方法进行研究,并辅助学生明确以上概念、规律在整个高中阶段物理体系中的价值与地位。以复习课教授威力,教师应当明确哪部份知识应当有所联系,哪部份知识应当有所区别,同时尽可能的以物理实验的方式对物理原理及物理规律进行阐述,使学生能够在思维意识当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物理学习框架。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化”分析

基于以上两部分的设计优化,在确定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思维与结构之后,需要针对教学方法进行极富策略性的组织与安排。简单来说,教师需要依照教学内容对教学架构进行构建,进而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方式,逐个击破高中阶段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例如,在新课内容引入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从该部分物理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入手,结合生活化情景的创设实现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的激发。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教师在进行新课内容进行教授之前必须明确此部分内容适应于采取独立学习或是合作学习,适应于学生自主学习还是教师指导学习,适宜于采取探究式学习还是采取传授式学习。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学设计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更需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的升华。进而在课堂结尾中针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延伸,留有一定的悬念,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

四、结束语

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既需要体现物理学科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此基础之上针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合理选择,不断探求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这才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必然选择与发展方向所在。

高中物理论文: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方向分析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物理课程新标准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既然物理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也成为教育界和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1 将生活事例引入新课

讲授“气体的性质”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发现生活中一些食物在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体积却发生巨大变化的案例.在教师的积极动员与学生的不懈发现之后,学生举出了许多事例,譬如儿时我们喜欢吃的爆米花,它们的体积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譬如蛋糕、馒头等食品,它们在经过特殊处理后,在原来的粮食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体积发生了较大的增大,改善了口感,扩大了体积等,所有这些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的前置与保障.还有,在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除去教材上安排的演示实验外,我还援引了曾看到的一则笑话,说公交车上人满为患,乘客心情烦躁,偏偏此刻司机来了一个急刹车,让一个小伙子顺势撞上了一个姑娘,姑娘没好气地骂一句:“德行!”小伙子灵机一动:“惯性!”这一笑话不仅形象地解释了惯性的表现,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很有好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努力寻找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可谓一举多得,效果颇佳.紧接着,教师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安排了诸如“蹦琉璃珠”等生活中的小游戏,让学生对物体惯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较好地处理了教材的重点难点.

2 实现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2.1 加强新课的导入,开展生活化教学

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首先就应当从课堂导入开始,结合学生的兴趣,并且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作为课堂导入的出发点,有效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在兴趣的带动下展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时,教师不要直接切入自由落体运动这一主题,而是问:“假使遇见地震,同学们能够拥有足够快的反应速度离开学校吗?而且你知道自己的反应速度是多少吗?”据此,可以要求一名学生到台上来进行实验,即教师把直尺抛下,观察其能否接住.利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知道自己的反应速度如何,同时也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在这种课堂环境下,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2.2 通过课堂提问,创设生活情景

物理知识学习的基本材料就是实际生活.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准确掌握时机,设计问题,营造一个生活化的场景,进而对学生加以有效引导,使学生在提出疑问、分析问题及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现实生活,并运用于现实生活.比如,教师给学生讲解《圆周运动》一节,在给出“离心运动”时,学生会觉得十分的陌生.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即家中使用的洗衣机是根据何种原理,最终达到衣服脱水的效果的?同学们可能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其中可能有的同学会提到离心运动.之后,教师再向学生说明洗衣机脱水功能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即衣服受到的向心力也就是脱水桶对衣服的支持力,和脱水桶的表面相垂直,依据力的平衡可以了解:竖直方向上的重力与摩擦力是相同的,支持力与摩擦力之间又有一定的关系,支持力提供了向心力.洗衣机在启动时,其中的水进行圆周运动必须有向心力,当洗衣机转速相对比较慢时,其向心力是由衣服对水的附着力所提供的,一旦转速加快,向心力也随之加大,而衣服对其的附着力相对较小,进而使衣服中的水被甩出来.这种生活中极为普遍的现象,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这一物理知识.

2.3 通过课外实践,加强生活化教学

实现物理生活化教学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开展课外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动手操作,主观能动性更强.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实践方面的作业给学生,例如在学习完有关重力的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宇航员在月球上行动的视频,然后要求学生将其与地球上人类的行动相对比,并且给出解释.通过这种课外活动,不但能够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感受与体验,长期坚持,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

3 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得从课本知识理论和教学方式两大方面着手.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范围比较广泛,难度相对较大,但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挖掘出物理课本上所能体现出的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利用自己的教学能力将略微枯燥乏味的课本内容转换为学生们日常熟悉的现象和原理传授给学生们.这样不但使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迅速了解并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还能让他们从书本理论上理解到各种生活现象的本质,从而将物理理论应用于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授电阻,电路布局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向学生们提及一个家庭内比较常见的现象:房间内同一盏灯在门口用一个开关打开了之后,然后可以床头边的一个开关把那盏灯关掉或打开,这就是生活中常用的单联双控开关.提出这一现象后,学生们一下子注意到这个生活中的小细节,非常有兴致的讨论着这个单联双控开关的线路布局,并尝试画出这个线路布局,学习的积极性比平常高出许多.经过讨论后,笔者画出了如下基本的单联双控开关线路布局:

面对这样的布局,学生们豁然开朗,眼前顿时一亮.为了让他们了解零线火线的作用,笔者让学生们确定线路中所有线的性质(电源到第一个开关为1条火线1条零线,第一个开关到第二个开关为2条开关联络线1条零线,第二个开关到灯头1条受控的火线1条零线).通过对这单联双控开关的线路布局

的研究,学生们首先明白了学习电路这部分内容的巨大用处,大大加强了他们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并很快就掌握住了电阻、功率等基本知识点和原理,有的同学甚至买了相关器材亲手给家 里安装了这种方便的控制电路,真正做到了利用所学知识为现实生活服务.因此物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笔者积极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也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亦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欢快轻松的生活氛围.面对略微沉闷的高中物理课堂,凭借自身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能将教学过程生活化的一个比较有用的工具就是多媒体信息设备.多媒体设备以其像、声、画三者综合一体的特点能从各个方面刺激学生们的感官,让学生们即使在课堂的学习上也能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乐趣,从而让学生们在一个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愉快的学习,真正做到高中物理教学的生活化.例如在讲授摩擦,摩擦力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段搞笑视频.这段视频中两个分别是3岁左右和8岁左右的外国小男孩给观众表演他们的小魔术,8岁左右的小男孩拿着气球在另一个小男孩头上擦了擦,然后把气球放在依附有毛绒的墙壁上,这时气球竟然黏在了墙壁上了,不到半分钟时间,那8岁左右的小男孩竟然粘了好几个气球.看着非常可爱的两位小男孩的表演,同学们自然在笑声中明白了魔术的原理,那就摩擦生电.一段简单的小视频一下子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习效率提高了不少.这从中可以知道利用多媒体使教学方式生活化中能极大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总之,书本理论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学习并不是对立的,恰恰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理论联系实际,从书本的学习走向生活的学习并不是说要完全回到“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老路上去.我们重视书本理论的学习,同时强调书本理论的学习只有服务于生活实际时,这样的学习才是有出息的,才是值得肯定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充分肯定了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中物理论文:高中物理实验论文

一、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提问和勤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不能为实验而实验,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对出现的各种现象,应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时应精心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教师可提出问题:(1)把铁球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圆盘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两种测力计示数变化的关系如何?(2)两个测力计示数的变化说明什么?这样设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二、把部分演示实验改变为师生协同实验.

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将物理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协同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边提出问题,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得出的结论有可能与应得的结论不吻合,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反复实验,直到实验成功,让学生在主动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探究实验.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运用实验启示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相关信息,得出相应结论,对实验进行评价,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这里一定要注意有意识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尽可能做到一个物理规律可用多个实验方案来探究.例如,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经过学生思考,分组讨论设计出多个方案:(1)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反映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的一系列点迹来进行探究;(2)用光电门计时的自由落体实验仪进行探究(获得多组速度v与时间t数据,描绘v-t图象进行探究);(3)利用直尺、停表记录物体下落高度和所用的时间进行探究;(4)用滴水法进行探究(找一敞口输液瓶,在其下方放一个金属盘);(5)利用在本地拍摄的频闪照片进行探究;(6)利用单摆进行探究.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同一个物理规律,不仅让学生感到通过探究所获得结论是可靠的,更让他们感到课本上的实验不是唯一的,而且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欲望,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培养的目标.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将同一套器材尽可能地应用于不同实验之中,凸显尽可能多的实验现象,发掘实验器材的新用途,从而实现创新.

四、拓宽实验方法.

物理方法既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常见的物理方法,如模型法(即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用简单易懂的具体模型表示)、叠加法(物理学中常常把微小的、不易测量的同一物理量叠加起来,测量后求平均值的方法)、控制变量法(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殓技能,还要能根据典型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归纳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

高中物理论文: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建设概述

1物理学史渗透式教育

要学好物理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翻开物理学史,物理知识体系的完善是科学家不断积累努力的结果.在追求物理真理的道路上,正是因为他们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优秀个人品质,造就了伟大的物理定律的诞生.我们在教学中,不要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而单刀直入进行规律灌输和教学,有时从多方面向学生展示这些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视科学为生命的故事,让学生从中领会科学家们伟大人格,能够从情感目标上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从中习得好的实验探究方法.例如,选修3-2的第一课《划时代的发现》,我们不应该将其成是可有可无的选学内容,可以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和学生一起回顾科学发展历程,让同学们通过几个故事了解到科学探究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需要小组合作,共同协助完成的.

2注重问题串的设计,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构成物理学大厦的基石,概念又往往较为枯燥和抽象,概念的理解要求除了介绍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外,还要对同类型概念或易混淆概念进行比较,扫除学生的思维干扰,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此,必须设置为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例如,高一刚刚开始,学生对于加速度概念理解难以全面,关于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概念辨析常常容易错,为此,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来发现式地构建知识.情境:某款小汽车经过10s速度增加到30m/s;某型号战斗机经过10s速度增加到60m/s;高铁加速到60m/s用了300s.(1)计算出中小汽车、战斗机、高铁列车的加速度,并通过数据分析三者加速性能有什么不同?(2)试分析中最终哪个“速度大”?哪个“速度变化大”?哪个“加速度大”.(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准确,请说出判断依据.①物体加速度大就是说物体运动得快.()②加速度为零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③物体加速度为3m/s2,即该物体速度变化为3m/s.()④加速度大的物体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大.()小结:“速度”、“速度的变化”、“加速度”各自描述的是什么运动状态或哪个运动过程?而对于规律新授课,通常要在导学案中采用“发现建构式”的问题设置策略.规律形成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由感性变成理性的过程.这期间除了对物理的过程的本质进行理解,还要对实际问题进行解释和应用.

3教学过程注重开放学生的思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手段,能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能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利用物理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方法、原理、思维模式能培养学生用全面周密的逻辑、客观探究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处理问题的情感态度.本文来自于《中学物理》杂志。中学物理杂志简介详见

3.1鼓励学生猜想

猜想可是使学生发散思维变得活跃,还可以使学生具有创造冲动,培养丰富的直觉和想象力.例如,在和学生一起探究《电阻定律》时,应该鼓励学生猜想影响电阻的因素,并猜想定量的关系.对于电阻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在前面欧姆定律中也涉及到过,所以不陌生,由电容的定义式和决定式出发,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电阻的阻值应该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继而猜想与长短、粗细、材料、温度、质量、形状等因素有关.这里面有些猜想是符合规律的,有些猜想是不符合规律的,但是学生在初次猜想时是不预知的,所以都是合理的,都是重要的探究素材.

3.2注重探究过程的完整性

探究过程要有始有终,这是对科学研究所提的基本要求.善始善终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精神,对以后学习工作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4科学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体验知识总结过程,交流、巩固是学生情感与思想交流的最佳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束后,适当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探究方法上有哪些亮点和欠缺之处,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方法等等.这符合元认知理论,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次质变.对待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结果,我们不能仅仅使用“结果性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关注学生的作业过程,从学生的心灵出发、激励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评价方式而言,也应该从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转变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学生互评,能达到学生间互相交流学习体会的目的,还可以让好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前进.同时在对其它学生点评和帮助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学生互评的过程,可以避免差生存在心理差距,因为学生间朝夕相处,年龄距离较近,思维方式更近,指导学习更加能从认识角度出发.除此之外,教师在每一篇活动单要基本做到点评到位,感情激励,语言亲切.

高中物理论文:高中物理知识揭秘医疗中的滴液现象

静脉滴注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与护理操作,患者通常情况下都是“跟着感觉走”,自始至终不太在意滴速的快慢。实际情况是,随着输液瓶内液面的降低,滴速也越来越慢,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又该如何控制达到“匀速滴液”的良好效果呢?

一、静脉滴注的医疗常识

1.输液器的滴系数

输液器的滴系数是指每毫升药液的滴数,目前常用一次性输液器的滴系数有10、15、20共3种型号。在临床输液治疗中,经常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输液量、药物性质等情况计划输液时间,并通过调整滴管上的流量调节阀调整每分钟输液滴数。

2.滴斗内液体高度

输液器滴斗内液面高度等于或小于液滴自然长度时,由于滴管内液面干扰液滴的自然形成、破坏液滴表面张力从而使液滴变形、变小而过早下落;输液滴数增快,表面上给人造成了输液速度增快的假象,同时也无法再根据输液滴数来正确计算出输液速度。因此,一般将滴斗内的液面调整在滴斗高度的1/2至1/3范围内。

3.静脉滴注

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的物理原理,将液体输入体内,即靠药液水柱压与静脉压的压力差,将瓶内液体输入静脉。当药液水柱压力一定时,由于静脉压的降低,使压力差加大,输液速度则相对较快,随着血容量的增加静脉压升高,压力差缩小,输液速度则有所减慢。静脉压和测量的位置有关,坐姿下肘前静脉压约为10cm水柱,也就是通常我们看到的“回血”状态下输液管内血液的高度。

二、物理现象分析

通常,输液过程开始以后,吊瓶的高度和调节阀的开度就保持不变。在t1时刻瓶内液柱液面最高、压强最大;随着时间的增加,液面逐渐下降、压强逐渐减小,显然滴速会越来越慢。如果希望在整个过程中滴速不变,则可以通过提升输液瓶高度来达到提升液面、保持液柱压强不变,从而达到预期的“匀速滴液”的目的。

(1)t1至t2时间段:该区域内,可以将液柱看作均匀变化的圆柱体,液面的变化呈线性,同时很容易得出:

(2)t2至t3时间段:该区域内,可以将液柱看作非均匀变化的圆椎体,液面的高度变化呈非线性。设R为瓶体圆柱部分的半径、L为椎体的高度,同时忽略瓶塞部分不规则形状的影响,则有:

由推导的公式1、公式2可知,通过合理控制电机卷轮的线速度来实现“匀速滴液”的目的是可行的,也是非常简单可靠的。

三、检测与控制方案设计

(1)滴速的检测。在本设计中滴液速度信号的采集使用红外线光电传感器进行检测,该装置安装在滴斗上(如图)。

正常状态下,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出平行的红外光束,穿过滴斗对射到另一侧的红外光敏二极管上。当有液滴滴下时,由于液滴对红外光线有吸收和散射的作用,红外线光敏二极管只能接收部分的红外线,使接收光敏二极管接收到的光通量不足,红外接收管的导通能力不同程度地下降,外围电路的状态也随之发生跳变。主控器件CPU就是依此信号来判断液滴的有无并记录液滴的数量、计算滴速与实时检测元件安装示意图体积的,并依此来控制液面高度、实现匀速滴液。

(2)控制电机的选择。由于在滴速控制过程中,要求输液瓶随着时间的变化非常缓慢的提升,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之所以选择步进电机作为执行装置,是因为步进电动机是一种将电脉冲信号转换成角位移或线位移的机电元件。步进电动机的输入量是脉冲序列,输出量则为相应的增量位移或步进运动。正常运动情况下,它每转一周具有固定的步数;做连续步进运动时,其旋转转速与输入脉冲的频率保持严格的对应关系,不受电压波动和负载变化的影响。同时,目前的步进电机驱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只要做好程序设计工作,就能方便的控制电机,使其按照设计要求完成预期的动作。

四、结束语

由于我们的知识结构的局限性,致使本次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待完善的地方,我们有兴趣、有信心继续探索,设计出更好的产品来造福人类。

高中物理论文:论函数图像法在高中物理中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来了解作用在挡板和作用在斜面上的力是如何变化的。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三力必构成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这一规律来做出动态分析图。通过对动态分析图的深入分析便可最终得出作用在挡板上的力将会先减小后变大,而在斜面上的力则一直是在增大的。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教师通过函数图像法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方便地掌握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今后应该加强对函数图像法的研究。

一、应用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实验教学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做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教学中尤其是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合理应用函数图像法可以有效准确得出结论。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单凭数据是很难得出准确结论的,而通过描点做出图像就可以形象地展示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再对函数图像进行深入分析便可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函数图像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除了以上优点之外,还可以有效减少误差。这一点在测量电源电动势以及内阻的实验中表现的最为典型。在该试验中学生首先可以根据所测数据画出路段电压以及电流的图像,而后为了减小误差可以求出图像斜率。此时斜率就是电源内阻,图线与纵坐标之间的截矩就是电动势。通过这样图像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实验中数据误差问题。函数图像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函数图像法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函数图像法是一种专业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必须要注意一些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事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搞明白纵轴和横轴分别所代表的物理量。只有首先明确纵横轴所代表的的含义才能谈得上对物理量关系的把握。这是做好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前提。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好这项工作。二是要明白图线与物理量的变化是有一定区别的。图形只是表达物理量之间的一种形式。图形与物理量的变化之间仍然是有一定差别的。在研究物理量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两者的区别。例如表达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斜向上的直线,可是在实际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轨迹却有可能是水平的。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的一个重要内容。三是要着重从物理意义上来了解图像。通过观察图像我们就能够掌握物理过程的特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视交点、截矩以及斜率等关键性环节。掌握这些特征并与物理解析式进行对比,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以上三点。函数图像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今后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函数图像法教学的重要意义。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函数图像法的学习,通过学习函数图像法来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物理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是新技术新科学和新思维的原动力,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高中物理学有着知识量大,理论性强,对学生的运算,分析,理解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存在大量弊端。比如搞题海战术,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过于重视学业成绩和分数等级,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以应试的观念,考试的方式,分数和升学率为尺度去评价学校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察。同时还过多强调共性,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存在着评价功能甄别化,评价标准,方法以及主体单一化,评价内容知识化,忽视了自我评价的价值,使被评价者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这种教育评价观念缺乏目的性和个性,使学生的“棱角”在教师权威的抹拭下逐渐消失,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完全有悖于素质教育精神,严重偏离了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的不断进步。”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优势,以国际视野追求发展,新教材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体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体现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注意激发和引 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总量上进行了精简,克服了以往深、重、难的 弊病;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 ,克服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和“偏”的弊病;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 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 了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结合我多年时间经验,我有一下几点看法:

一 课堂环境人性化,注重学生个性差异,调动学生积极性

心理学表明,课堂环境的好坏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紧张的课堂气氛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发展性评价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课程标准的实施,使课堂教学在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提出了变革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和过程,灵活地采取各种新的方式方法,使之蕴涵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同时,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处理教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创造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作出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安排上,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极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课堂上,有些学生的智能表现的非常突出,而有些同学的潜能则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和开发,发展性学业评价充分注意到课堂中学生个体化的智能特点。只有为学生创设提供多元化发展的课堂学习环境,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智能特长,才有可能使他们的多元智能,特别是潜在的智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二 模块教学,探究性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接受学习、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往往是交错融通组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在接受学习中可能有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成分,在体验学习中也会融入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因素,而探究学习中同样会有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的成分。由于各自比例不同,侧重不同,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学习模式。但是,实际教学中大量存在某类学习任务适宜以某种学习方式为主的情况,因此,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模块教学、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在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改变学生只是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探究物理奥妙的兴趣,改变学校教学始终围着考试转的局面,真正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让学生养成爱观察、爱实验的习惯。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阶段的物理课,要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三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正是这样一种评价方式,它在重视施教过程中静态常态因素的同时,更加关注施教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把考试和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做法,而要对考试结果作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评价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教学评价更加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具体到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建立学生、 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比如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提高他们对科学学习状况的自我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

日常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时,让其他同学或小组给予评价;在学期结束前,教师设计科学学习评价表,由学生自己和小组成员进行的自评和互评;在平时教学中,定期让同学和家长在成长记录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期末,家长在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评价表》上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科学学科特点和要求,并给予学生科学学习的有力帮助和支持。

2. 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发展性评价过程中,除了传统的书面测试之外,还应有访谈、现场观察、专题作业、记录、答辩、轶事记录、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等多种方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这些方法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进行的。一次优秀的评价活动往往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并加以综合。所有这些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可以作为对学生的平时评价,另一方面可以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其结果可以是显性的分数,也可以是等级评定。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以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水平,而不是强调科学探究的结果与结论。只有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方法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才能真正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也只有这样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评价,才能从多方面收集信息加以分析,才能收集到真正的信息,达到科学评价的教学功能。

3 评价注重过程性和动态性。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考试作为评估学生的最终手段,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中,考试只是评价的方法之一,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更为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除了考试以外,还借助其他评价方法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状况。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结合起来,注重评价的过程性,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重视每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转变,并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高中物理论文:对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研究

1.做创新型老师,营造创新型课堂

教师能否有序引导,决定整个课堂内能否形成自治、创新的学习氛围,因此,要想教育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价值观,在物理课堂中展现创新风采.在教学中,当讲到对人类历史具有重大意义的物理知识或定律时,可以结合其对工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将创造价值和文化观念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深刻理解到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繁衍是不断通过创新来实现的.此外,创新型教师还应善于控制课堂氛围,营造自由活泼、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能够充分调动起班级内各个层次学生的参与度.对于物理课堂氛围的把控,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几点技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沟通,经常与学生谈谈学业中的困难与瓶颈,同时对于其遇到的难题采用启发式点拨的方法;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对表现出怀疑精神和实证精神的学生加以鼓励,提倡学生保留自己的个性.

2.通过科学探究过程传递物理知识

物理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其实,科学探究过程与学生创新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创新过程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实验的形式,如牛顿定律、重力、欧姆定律,这些都非常适合作为实验课程,通过科学探究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意义在于过程中对学生的点拨与思维素养的建立.因此,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在物理创新教学过程中不能被忽略.教师一定能体会到,物理学教材中许多规律和公式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层次递进推理而出.

3.思维方法训练

创新是一种改造旧知识的思维过程,而缜密、辩证的思维方法则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关键.在物理教学中,以教材中的概念和定义为基础,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辩证思考是培养创新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创新教学模式下,对待同一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思考习惯,思考导致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影响结果的变量、实验某环节的是否可以被替代、不同样本的选取是否影响变量的作用效果等.掌握知识只是教育的结果,而具备思考能力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是创新教育模式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最本质特征.通过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系统思考能力是影响创新教育成果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推行创新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升课堂整体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广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于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而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活动.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摘 要】初中升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式,新的学习方式,还有高中生特有的学习心理在我们面前摆下一道道难关,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初高中衔接 探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反映了有志者追求真理的态度和决心。人生的求学何不如此。进入高中,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式,新的学习方式,还有高中生特有的学习心理在我们面前摆下一道道难关。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进行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一、初高中教学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较初中来讲知识容量大,难度增大,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能力要求提高。初高中教学物理教学的衔接存在的问题有二:

1.初中所学知识不系统。由于初中“课改生”学习科学课后,所学知识不系统,知识储备不足,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较差,升入高中后,定量研究的多,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像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使学生感到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

2.初中难度降幅大,高中要求未降低。近几年,科学课中物理部分的难度降幅较大,高中教材虽有调整,但由于高考物理内容及要求并未降低,这使课改生进入高中学习时遇到极大困难。

二、如何应对初升高物理衔接

1.高一物理放慢进度。高中物理最重要、最困难、最基础的部分在高一的力学部分,高一物理基础没打好,就会直接影响到高二、高三物理学习。因此,要学好高中物理,高一须放慢进度,适当降低要求,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2.学物理多联想实例。初进高中学习的学生,感到学起来会很困难,不容易想象。因此,学生要善用直观法,多做一些实验,多联系一些实例,便于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掌握物理概念,建立物理模型。

3.强化逻辑推理能力。刚升入高中,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强,不善于运用代数法解题,往往只会死记公式,对公式应用的条件、范围不太注意,在学习时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4.调整学习方法。升入高中后,常出现学生课堂上听得懂,课本也看得明白,但一解题就出错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不深不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较弱。所以,学生在强化物理概念、规律的同时,对每一道习题都要认真完成,实在解不出来,可以相互讨论,讨论未果再找教师请教。

三、如何顺利初升高物理衔接

1.立志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说过:“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走向成功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一个成功在等待,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应该学会把握时代的脉博,面向未来,立自我成才之志,还要逐步培养和树立自己的专业方面的志向和理想。有了远大的志向抱负,就有力争上游、奋斗成才的强大动力,刻苦学习,努力争取优异的成绩。

2.跨越好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台阶。初、高中之间,在知识上有它的连续性。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都是高中学习的知识基础。但是,跟初中比较起来,高中各学科在知识广度、内容深度上有明显的提高。因此,认识高、初中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做好思想准备,并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尽快适应各科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从初中阶段进入到高中阶段,在学习上要跨上一个较高的台阶。为了顺利地跨越这一台阶,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以新的、不同于初中的学习方法,学好高中的课程。

3.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同学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提出一些高中阶段一般较为适合的学习方法,供同学们参考。(1)努力做到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相结合。中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学科学习来说,也要全面发展。语文、英语作为语言文字的基本工具,数学作为运算的基本工具,首先必须学好;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作为现代科技的基础,也要努力学好;政治课的学习,能使我们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地理知识以及音乐、美术等艺术科目,对于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以及培养对高雅艺术的欣赏鉴别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2)学会读书。成功的学问家,都有着迷的读书的特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中学生,读书,首先要读好课本,然后还要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一)正确使用课本。课本,是教与学的根据。要学习好各个学科,必须重视并学会阅读课本。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都要阅读课本,但有不同的要求。

(二)广泛的课外阅读。除了精读课本外,为了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学能力,还应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特别是科普书籍和报刊。

(3)认真做好实验。实验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时,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巩固有关知识。因此,必须学会实验。在高中,我们怎样会科学实验呢?

(一)要认真学好历史上的着名实验。学习这些历史上着名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可以启发我们自己的思路,使我们在自己进行实验时可以进行借鉴,汲取其精华,并认识到对现象的认真观察和科学归纳的重要性。

(二)正确观察演示实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操作,引导我们正确观察、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得出规律的实验。这时我们虽然没有机会动手,但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看和听,还可以充分地思考。

(三)认真动手做好实验。教学中安排的学生实验,是极为宝贵的学习机会。百闻不如一见,更不如一做,要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

(4) 养成做练习的良好习惯和规范。做练习是高中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历来为同学们所重视,它对透彻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起很大的作用。要做好练习,必须有良好的习惯。如果只追求解题的答案和数量,陷入题海中,必然收效甚微。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是正确完成练习的前提条件。基本概念、规律是解题的依据。不会解题或解题错误,常常是因为基本概念和规律没有理解好的缘故。

(5)掌握记忆的方法。学习中,有大量的知识都要求我们记忆,以便随时可以拿出来加以应用。怎样才能迅速、完整、准确地记住它们呢?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进入了高中阶段,更要强调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理解和记忆结合上有更高的要求。理科的概念和规律有些似乎简单,有些则很抽象、复杂,不论如何,在学习时都应加以分析,弄清来龙去脉,突出要素,抓住关键,这样就能加深印象,可以在达到理解的同时记忆下来,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灵活运用了。

四、把学知识和学方法结合起来,发展能力

学习中,不但要掌握各科的基础知识,而且要与学习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培养有效地从事学习、工作和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有了这些能力,就可以学得快而好,长大后就有更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

高中物理论文: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作好准备。

4.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利用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一定会引人人胜、妙趣横生。抛"绣球"时,只有"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

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例如,在讲"核外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时,向学生打比方:"这好比你们小时候还是婴儿时,你爸爸将你抱在怀里;你学会走路了,你爸爸将你牵在手上;你再大一点,你爸爸则说:'走,外面玩'。"又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可以这样比喻:在被太阳晒过的烂泥塘里,当人踩上去时,稍硬的表面会阻碍你下沉;当下沉后,你想拔出腿来,烂泥又会阻碍你拔出腿来。再如,在讲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微观解释时.可这样比喻:你们班五十人,在教室里显得很挤,容易产生碰撞;而当把你们放在大礼堂时.碰撞的机会就减小了。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讲评试题时,先不说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说,"是这个",学生当然会明白这表示第二个答案正确,同时还明白这还表示"胜利"的意思,然后接着说:我们班永远是"这个",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在授课时,如果在适当的时机故意讲错,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记得牢。例如,在讲到绝对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时,故意说成"就是那个发现进化论的开尔文",讲完后,学生们先是一楞,然后几乎全班同学齐声回答"那个是达尔文",这样整个课堂气氛就都活跃起来了。

2.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 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3.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他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4.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 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过我,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通电导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5.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差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课堂上适当地为实例配上板画,可以使许多难以说清的物理现象在黑板上一目了然。例如:两人追赶问题,通过几笔就可以把两个火柴人画得惟妙惟肖,使学生忍俊不禁。这样,通过"助之以成",帮助学生牵线搭桥,克服困难,获得成功;通过"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解颐笑语,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能;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高中物理论文:谈学习兴趣和高中物理教学

一、引言

对于刚学物理的学生,大都对物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是直接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是不稳定的,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发现物理内容大多很抽象。再加上如果成绩不够理想,兴趣就会迅速下降,以至影响对物理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本文首先阐述了兴趣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针对目前高中生对物理学习兴趣匮乏的现状,对教师平时教学过程中在提高学生兴趣方面给出相关建议,并对高中生自身也提出了一点意见。

二、兴趣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兴趣在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健康而广泛的兴趣使人能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和乐趣,深入而巩固的兴趣能成为事业成功的动力。在平时学习与生活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

三、如何培养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兴趣的培养,直接改变了学生对学习价值取向的认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在兴趣中学习,在兴趣中提高物理成绩。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1,2]。因此,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

3.1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过程中占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其知识面以及教学深度其实相差不会太大,可是就是因为不同的教学方式导致有的老师上课学生很爱听,可有的老师上课学生会觉的是一种煎熬,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应该注重以下:

1、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学会与学生沟通,学会鼓励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喜欢他所教的课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应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发言、勤于发散型思考[3],与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信任和尊重教师,就会喜欢上物理课,并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向学生透露出对他们的肯定,鼓励对一个人的意义是重大的。对于平时的考试成绩,要鼓励为主,鼓励之后再让学生看到自身的问题,不要一味的批评。老师要以相同态度对待班级每一位成绩好或相对不好的同学。

2、教师要对物理知识的讲解要循循渐入

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物理知识的讲解,不要操之过急,要采用趣味导入的方式先让学生不害怕这个知识点。在学生们了解基本原理之后,再慢慢的通过实例、习题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知识点。有时候一味的赶时间而忽略课本上最基本的原理往往会让学生后续学习中更难掌握这个知识点。

3、通过实验、视频以及电教设备激发学习兴趣

老师应设法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学懂。首先,实验是一个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原理的途径。它可以重现物理原理,让抽象的原理可视化,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觉得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是有用的。再者,多向学生播放一些物理学家的视频。视频也是讲故事的一种,每个学生对听故事的兴趣还是比较浓的,通过播放他们的视频让学生对于视频中提到的知识有一种想要了解欲望。最后,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较为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的动画、音像特点来展示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化。

3.2学生在培养学习兴趣过程要积极主动

物理学习的主体最后还是学生自己,即使有一个良师可是自身不注重培养的话也是于事无补的。从学生角度来说,兴趣可以让其有对知识的渴望。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以下来慢慢培养自己的兴趣。

1、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乐观

学生首先要从心里面战胜物理学习,要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会掌握它。要想象物理很有意思,想像中的“兴趣”会推动我们认真学习该学科,从而导致对此学科真正感兴趣。平时没事多去图书馆看看课外知识,看看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进而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2、学习过程中要保持一个自信的心理

不要总是觉得自己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要克服这种消极心态。要坚信,通过努力,你一定都能掌握。在自己取得一点成就后,可以适当的鼓励自己、表扬自己。通过渐次奖励来巩固自己的行为,有助于产生自我成功感,不知不觉就会建立起学习物理的直接兴趣。

3、刻苦学习是培养兴趣的坚实基础

刻苦学习是培养兴趣的坚实基础,只有刻苦学习,你才能熟练驾驭物理。刻苦和自信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刻苦学习你才有自信的资本,只有有了自信你才能更好的去学习。保持自身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

四、结论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让学生学号物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作为学生,要克服心理障碍,在保持一个阳光的学习心态同时要努力学习,让自己的兴趣不断升温。

高中物理论文:重视物理课本中章节导语的教学

如果把物理课本中各章节的知识点比作闪光的珍珠,那么,章节导语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精线。高中物理必修本和选修本均明显地加强了这方面内容,这些精心撰写的导语,对学生来说如同指点迷津的钥匙。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重视章节 导语的教学,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教材。

课本里讲的是前人长期探索积累下来的知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重要概念的产生、发展及应用往往分散在不同章节里,教师往往不可能在一节课里把这些文章交待得很清楚,这样就把本来是整体的内容分散开了,这对学生透彻理解概念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章节导语使学生透彻理解教材的功能,加强指导。例如:很多自以为力学学得很好的学生,往往对“什么是力学?”这一问题答非所问。必修课本教材第一章的导语中明确地写着:“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力学知识,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章学习有关力的知识,下一章学习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有了这两章 的知识准备,到第三章就可以学习力和物体运动的关条了。这段话使学生有了学习和思考的线索,一些爱动脑筋的学生在学了前三章后会想:第二章中既讲了直线运动,又讲了曲线运动,那么,第三章中的牛顿定律对曲线运动也一样正确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为今后在选修本中学习第二、?三两章的内容留下良好的“契机”。当力学部分全部学完后再让学生重温这段导语,学生就会悟出,《动能》、《机械能》等章不过是从别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

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物理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能力培养应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注意对物理学研究问题方法的教学,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教材为了体现这一思想,安排了很多精彩的导语,注意这些,在教学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匀速直线运动》这节的导语是这样的:“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就是要掌握它的运动规律……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就从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开始,将来你能体会到从简单现象着手是一种十分有益的研究方法。重视这段导语的教学,无疑对今后学习热学、电子、光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由此会逐步地,自然地认识到选择理想模型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学发展历史和物理学家探索物理问题时的成功和失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素材,而这些在正文中不可能说得太多,注意这类章节导语会使学生兴趣盎然。

“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说,光的电磁说使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相当完美的地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这个学说并不能完美地解释所有的光现象,还在赫兹用实验证实光的电磁说的时候,就发现了后来叫做光电效应的现象,这个现象使光的电磁说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学生的心情定会迭宕起伏,由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学习的过程也是积累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

积累,不是机械的堆砌,而是要使知识系统化,学得的知识越系统,就越便于掌握它们,越有利于深化和提高。因此,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要注意及时总结、归纳提高、巩固和深化知识,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的导语指出:“前一章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知识,属于力学中的运动学,运动学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管它为什么那样运动,对于从峭壁上落下的石块,运动学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掌握石块下落的高度s和下落的时间t是什么关系,可以求出石块下落的加速度或某一 时刻的速度,但是运动学回答不了石块为什么是匀加速运动而不是匀速运动。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力学中,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动力学。”让高三学生重温这段导语,有利于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对力学知识系统化,从整体上掌握力学知识。

总之,有意识地从物理课本的章节导语中寻找教与学的关节点,对于教师教活,学生学活是很有效的。

高中物理论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问题和策略

人们通常认为教学成功的条件有三:一是优秀的教师;二是优质的生源;三是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许多学者认为教学设计的观点是:教师与学生的天赋才能、理想的条件是可遇不可求的。要依靠教师在备课、上课、指导学生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遵循相对明确的操作程序和基本规范来取得可靠稳定的教学成效,即可靠稳定的教学成效取决于教师系统设计教学的能力。那么,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与教师的日常工作备课有什么关系?教学设计方案撰写的规范和生成如何?基于认知体验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又有哪些创新的内容?本文试图结合实践对以上4个问题作出回答。

一、教学设计的定义

关于教学设计,国内外学者有很精辟的定义。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学科(赖格卢特,1983);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技术(梅里尔,1996);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方法(肯普,1998);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计划(史密斯和雷根,2001);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过程(加涅,1988)。着名学者何克抗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1]

综观国内外学者精辟的教学设计定义,其共同观点是:教学设计是以系统化、理论性、学习分析为前提,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最终目的。这些定义对所有学科的教学设计极具策略层面的指导意义,但对具体指导某一学科(比如,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的实际操作还是太笼统,操作性不够强,教师驾驭起来有相当的困难。

从教师实践的角度,我们认为教学设计既要体现系统性、理论性、规范性,更要体现操作性和创新性。这五个性必须在教学设计的定义内涵上予以体现,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提出学科教学设计的操作性定义为: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依据学与教的规律,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撰写教学设计方案,并通过教学实施和形成性测试对设计方案进行反思修改的整体性过程。

二、教学设计与备课

备课的实质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和计划,即对上课的内容、方法、组织、教具等所采取的准备性的筹划过程。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设计,是方法论性质的综合性应用。从根源上说,教师的备课行为在教学设计这门学科诞生之前就有了;备课程序并不来自于教育技术领域的教学设计,而是来自于教师个人及集体的经验积累,是一种经验性的行为。但观察目前教师的备课现状,人为割裂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关系并无现实意义。无论是教学设计的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环境设计、教学目标撰写等与备课的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备组织策略、备教具、备重难点等还是有相当大的相关性,就是说,通过教师培训、教师的继续教育等途径,目前相当部分教师已对教学设计有一定的了解,也在有意无意地将教学设计的理念用于日常备课。但大部分教师对这种应用是不自觉的,缺乏规范,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为了让教学设计技术能被教师掌握,我们倡导教师用教学设计来备课。理由如下。

1.变传统备课为整体教学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传统备课已不适应教学手段的优化更新组合、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系统化达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优化学习环境才能达到;反馈评价要贯穿教学设计的整过程,这一切高效课堂的要素组合需要整体性的教学设计才能实现,所以变传统备课为整体教学设计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2.教学设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备课是教师工作的核心任务,倡导教师用教学设计来备课,有利于新教师的快速成长。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教学的成功归结于优秀的教师和优质的生源。教学设计主张将教学的成功归结于备课的科学化、规范化、技术性、灵活性和艺术性,教学设计把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统一起来了,“使以前天才才能达到的水平,一般人也能达到。”[2]这是教学设计的实践性意义之一。

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就有教学设计一条。具体见表1。

可见,教学设计也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所以倡议用教学设计替代备课,或者说教学设计是专业层面的备课。从教师操作层面,可以认为:专业备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方案撰写的一般规范

教学设计要解决三个问题:教和学什么?如何教与学?教和学得怎样?所以教学设计有其自身的一般规范。

从一线教师提供的案例样本不难看出,教师对教学设计方案包含的内容一般有如下几项:教学基本信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环境创设、教学过程设计、主板书设计、课堂形成性测试及评价反馈、作业布置、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流程等。从平时常规教学的教学设计来讲,可以不面面俱到,体现一定的生成性。但有几项是必不可少的。这几项的是否缺失决定了教学设计的规范与否,当然就会影响到学术交流和教学效果。这几项内容如下。

1.教学基本信息

包括课题(教材版本名称、章、节)(不可省略)和作者及工作单位(平时可省略)。

2.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Front-End Analysis)是美国学者哈里斯(J. Harless)于1968年提出的一项技术,旨在教学设计过程的开端就分析清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避免后续工作无的放矢。

可着重分析课标要求,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的逻辑关系、内容的功能、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认知障碍等。

案例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期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物理·必修1》第三章的第1节,它开拓了运动与力关系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且提出了惯性、力、惯性质量、惯性系的概念。它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教材地位和主要学习内容交待);课标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牛顿第一定律”有6条基本要求和2条发展要求(可具体罗列课标及教学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展现了历史上围绕力与运动关系问题探究的思维历程,展现了对原始问题进行探究的艰难历程,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均是一种很好的熏陶(分析学习任务类型或特点)。

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在初中已熟悉,但对惯性的概念存在着严重的前概念错误,比如,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等,不清楚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科学家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具体贡献,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初中学生的学习风格偏向于记忆和表面化。对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方法初中没有涉及,但在初中做过在相同的斜面且同一高度下滑到摩擦因 数越小的水平面上滑行距离越远的演示实验。从学习风格、学习基础、认知障碍分析等方面考虑,所以确定以下的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客观评价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贡献以及理想斜面实验的思想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克服惯性的前概念错误是教学难点。

教学系统作为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依赖性。为此,要想设计弹性灵活的教学过程,科学的前期分析是关键。我们应以复杂性视角看待和分析前期的各部分内容。但实际操作却必须简易,这就需要教师智慧地参与。

3.三维教学目标的阐明

教学目标阐明,是指根据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将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结果性或过程性目标加以明确化和具体化的过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借鉴国外各种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理论,并划分为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表现性目标两大类。其中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明确阐明学生的学习结果,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体验性/表现性目标是描述学习者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习者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

教学目标的阐明依据是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即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主要的认知障碍以及课程标准及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基础上,对本节课提出的可操作、可测量的学生预期变化,其要点如下:

(1)主体是学生

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阐明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能达到的标准。

(2)尽可能用明确的可操作可测量的行为动词

一般建议新教师用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要尽量用可测量的明确行为动词来描述,过程性目标的阐述尽可能写出学生体验的途径和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阐述可以用描述性。

案例二:“向心力”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般由合力、某个力或某个力的分力提供向心力。

②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物体的受力分析,找出向心力的来源。

③在圆锥摆实验中验证向心力公式。过程与方法:

①体验小实验,感受向心力及相关因素。

②圆锥摆分组实验,感受高度和周期的测量。

③把数据输入计算机,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体验实验或活动中养成理论指导实践的思考习惯。

②在圆锥摆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处理过程中感受技术的魅力。

③在验证活动中感受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4.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核心认知目标的达成;教学难点则应该是学生主要认知障碍的突破。

5.教学环境创设

指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例如,如何分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实验器材、创新的小实验等做个简单介绍。

6.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一般要把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活动和预设的学生体验性行为以及设计意图说明白。形式可以根据教师的偏好多样化选择。如表格式、流程图、对话文本式等。

7.课堂评价设计

设计评价方案和形成性测试,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以上七项,其中前四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其后两项主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最后一项解决教得怎样的问题。

强调教学设计的规范,并非忽视教学设计的内涵,教学设计应该重内涵,但基于目前教师对教学设计操作的现状(忽视前期分析,使教学缺乏针对性;忽视目标阐明,使教学任务不明确;忽视教学评价,使教学缺乏生成等),应该提倡一定的规范,等教师达成一定的规范之后,才能去创新。即教师教学设计的技能形成应该遵循“无范有范无范”的实践历程。

四、教学设计的创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范式要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由“灌输”转为“体验”、由“确定性思维”转向“生成性思维”,课堂管理方式由“控制”转为“交流与互动”,课堂评价由“惩罚”走向“激励”。所以,教学设计要在规范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规范的转型实现创新。

从教学设计的创新角度,利于学生体验的学习环境设计是当前教学设计的主要创新环节,这是其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以及结合学科特点,基于知识分类思想的体验性认知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创新,这是其二;教学设计的创新之三是教学设计方案的形式可以多样灵活。

1.创新1——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包括各种资源、工具、人、活动、师生关系等)的统合。它一般包括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是由活动、情境、资源、工具、支架、学习共同体和评价组成的。具体因素罗列出来有教室的座位安排、资源创造与利用、教材常规实验、数字实验、自制小实验、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新闻报道等)、社区资源、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学生同伴、学生自己等。

根据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连同方法论对其他学科有极大的迁移价值,这是本学科特点。本文提出了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图片和视频、动画)+实验(包括常规实验、数字实验、创新小实验、学生活动项目)+小组合作组织方式+学案”来创设利于学生体验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环境的观点。并认为这是目前及将来物理学科教学设计发展方向之一。这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对教学设计创新的关键之处。

案例三:“向心力”教学过程片段

(1)创设情境,提出向心力

师:我们来看两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思考问题:物体的受力情况如何?这些物体为什么没有飞出去?

①绳的一端系一小球,使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如图1(a)所示。

②地球绕太阳运动,如图1(b)所示。

学生活动:分别对图1(a)中的小球和图1(b)中的地球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得出要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向心力。向心力是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可以由合力提供,也可以由某一个力提供,也可以由某一个力的分力提供。

(2)设计活动与实验,体验向心力

师:你想亲身感受向心力的存在吗,能不能在现场设计一个活动,感受向心力的存在?

生:两个人手拉手,一个人绕另一个人转,或者相互转。

体验性活动:学生两人1组体验向心力。

师: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同学们可利用桌上的装置设计一些方案,进一步感受向心力的存在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分组设计性小实验:学生分组设计活动方案(大部分组设计方案,如图2),活动之后,汇报其体验的结果,归纳得出向心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3)联系旧知,寻求解释,获取新知

师:通过以上的活动与实验,大家切实感受到了向心力的存在,并且对影响向心力的大小因素也达成了共识。那我们能不能从理论上去进行解释呢?

(4)实验验证,深化新知

师:由于上一节的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本身也是从理论上推导得出的,这些理论正确与否,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

演示实验:展示向心力演示仪(图3),结合PPT给学生介绍其构造和工作原理,引导学生说出验证采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然后确定具体的方案。

教师演示给全班同学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共同归纳出结论:

半径r和角速度ω一定,向心力与质量m成正比;

质量m和角速度ω一定,向心力与半径r成正比;

质量m和半径 r一定,向心力与角速度ω的平方成正比;

师: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想。下面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检验向心力表达式的正确性。

改进的演示实验:展示改进的圆锥摆——用电动机制作的一个电动的圆锥摆,可以改变摆长、转速以及小球的质量,可以做到转速稳定、半径不变、摆角不变(如右图4)。

师: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分别如何测量?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对需要验证的等式进行化简

所以我们只需要测量周期跟高度就可以了。

请两位学生协助完成实验数据录入计算机表格的工作,并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引导全体同学结合以上的数据对实验的可靠性进行评价。

(5)联系实际,巩固反馈,活化新知

学案呈现问题:

①将乒乓球倒扣在高脚玻璃杯内,快速在桌面上旋转杯子,使乒乓球在杯内快速转动,让学生分析乒乓球的向心力是由什么力提供的。

②实验演示物体随圆盘转动,首先让学生分析物体向心力是由什么力提供的,然后给出物体的质量m=100 g,距离圆盘中心0.2 m的位置,圆盘转动的角速度大约是4 rad/s,求物体所受向心力的大小。

以上过程较好地展现了“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图片和视频、动画)+实验(包括常规实验、数字实验、创新小实验、学生活动项目)+小组合作组织方式+学案”来创没学习环境的具体做法。

2.创新2—基于学生学习体验的认知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关于教学的理想意图及其实施方案。从静态上看,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理论结构,揭示了某种教学活动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从动态上看,它是一种教学活动结构或教学程序,揭示了某种教学活动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教学方法系统,揭示了与某种教学活动相适应的基本教学策略或方法[3]。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模式的分类通常是根据教学内容分类,如概念教学模式、规律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习题教学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和典型问题教学模式;或根据学习方式分类,如探究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操作的时候一定是在特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指导下,集内容形式和学习方式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基于以上的想法,我们提出,基于学生体验的认知学习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知识是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体验、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点评提高等方式自主建构而成。基于学生体验的认知学习模式比较重视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重视学生的体验(包括实践性活动、随堂小实验、观察、阅读、自主练习、反馈评价等),它是一种集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于一炉,适用于所有物理知识分类的课型,如概念课、规律课、问题解决、实验课等,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教学结构,强调生本、生生、师生的对话沟通。符合新课程理念。其基本流程如下。

3.创新3—教学设计方案的形式灵活多样

按一定规范编写的教学设计方案有助于提供共同的学术交流语言,同时也有利于体现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制应遵循规范性与创造性并存、理论指导与实际操作结合、要素分析与整体综合统一、静态设计与动态教学兼顾等原则;较为常用的教学设计方案编制方法有文字表述法、图表法、流程图法和混合式等,教师要根据个人的习惯、学习内容特点等要素综合考虑方案呈现的详略,灵活选择,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

教学设计对教师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教学设计这个词,陌生的是对教学设计的本质内涵的理解。新出版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已经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指标,教学设计走进教师的专业生活是时代的必然,所以我们有理由走进它,研究它

高中物理论文:课堂教育对高中物理的可行性

一、教师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兴趣,有兴趣听的课堂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如何使学生有兴趣听,除了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的时候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于教师能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能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物理,达到最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在如何营造课堂氛围中,师生关系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其一,教师应该做的是改变传统的师生模式,而转变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角色互换,物理教学过程变成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当彼此交流,交换感受和体验。所以教师角色转变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教师成了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其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寻找资料,在物理实验上和学生同享数据,使学生感受到开放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气氛的影响下,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兴奋的状态。在面对物理抽象的思维逻辑时,有着更强的探讨精神。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价值的探讨和讨论,建立师生平等友爱的关系。所以创设一个开放轻松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能使学生在环境的作用下受到激发和启示。

二、创造开放和鼓励学生并行的课堂环境

高中物理教学需要教师结合教科书材料,使学生提出一些感兴趣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知识。高中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处处相关的科目,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前景,让学生能够置身于实际问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在结合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应鼓励学生能够设计探究性实验。例如对物理的“超重和失重”问题的分析,鼓励学生在演示人在体重计上起立和下蹲时示数的变化,并将数据记录下。又比如“弹簧连接小球实验”,让学生从数据中体会到问题,在此基础上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进步。

三、总结

在高中物理世界中,通过一个新颖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深奥的知识时,更自然的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趣味化、形象化,把深刻的道理浅显化,使学生掌握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是很必要的。使学生的高中物理达到最全面的知识掌握和应用,学生不断挖掘物理课程的实质,并在其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高中物理论文:谈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和技能

【摘 要】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的实现,落实到具体内容上,必然与学生的思维习惯、智力水平、解题方法相关联,再从目前高考的角度,考查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创新能力成为重点。所以为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创新能力,总结一些解题方法,体会一些解题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高中物理 解题方法 技能

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他们都反映物理难学。平时上课都听得懂,公式也记得很清楚, 但是一遇到稍难的题目就不会做,非常苦恼。

经过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 我觉得要学好高中物理,首先要能将题目抽象成物理模型, 其次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最后必须有巧妙的解题方法。

一、常用的解题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 是科学归纳的必要条件。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 能够为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规律的探究提供信息和依据。

常用观察方法有: (1)观察重点, 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2)前后对比观察, 抓住因果关系。(3)正、反对比观察, 深化认识。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多采用一些正反对比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拓宽思路。

2.解析法

解析法是综合法的逆过程, 它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推理思维方法,是从局部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优点在于把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进行分析, 便于从中找出最主要的,起决定性的物理要素和规律。具体是从待求量的分析入手, 从相关的物理概念或公式中去追求到已知量的一种方法。要求这个量, 必须知道哪些量,逐步寻求直至全部找出相联系的物理过程和已知的关系, 尔后再由已知量求出未知量。

3.综合法

综合法是通过题设条件, 按顺序对已知条件的物理各过程和各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推出未知的思维方法。即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的一种思维过程。此法要求从读题开始,注意题中能划分多少个不同过程或不同状态, 然后对各个过程、状态的已知量进行分析,追踪寻求与已知量的关系, 从而求出未知量。一般适用于存在多个物理过程的问题。

4.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关,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分别加以研究, 最后综合解决。

二、高中物理解题技能的培养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其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理论性、独立性以及综合性有着明显的质的变化,有相当多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和整理知识。许多学生认为,物理知识一听就会,就是不会解题。那么,这个问题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培养解题技能。

1.认真审题

很多学生对审题有障碍,读题时囫囵吞枣,读完后不知所云,不能从题中得到有用的题设条件,不能把有效的信息与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相联系,从而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与物理模型,导致做题时,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要么无所适从,要么就胡乱套用公式。所以,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通过认真阅读题设条件,弄清该题考察什么,又给了什么条件,从中找到有效的信息,去除冗杂,理清思路,弄清来龙去脉,然后结合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灵活运用公式就可解决。这些都是说着容易做着难,要做到这些,就要求学生把工夫用在平时。

2.积极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真正的脑力劳动是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可见,学习不能只注重结论,不深究其形成过程,仅仅动耳、不愿动手动脑是不行的,学习需要主动。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依赖心理严重,死记硬背,被动学习,课前不预习,课中忙于做笔记,课后不巩固,这是不可取的。没有学习计划的学习态度是在高中学习物理的大忌。

3.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对问题只求一知半解,导致遇到基础概念题模糊不清,遇到新题一筹莫展,陷入题海,最终物理成绩总是不理想。对物理概念理解不能只流于形式,死记硬背,而要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对物理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意义要把握准,不生搬硬套,而应灵活运用。

4.独立做题

常做些必要的练习,独立地完成一些题目才能促使自己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会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另外,对于完成作业有如下要求:书写工整;作图规范;表达清楚;推理严密;计算准确。此外,作业批改完发下来以后,有错的要认真订正并装订保存好,留待以后复习时用。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要随手拿专门的本子记下,然后通过再思考琢磨或请教老师和同学来解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理解题方法及技能的培养,是实现高中物理教学任务和目的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以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物理成绩。

高中物理论文: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巧妙设问,引导启发,加强课堂交流

通过设计巧妙的提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中的设问一方面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另一方面更是探讨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巧妙的设问,加以引导,加强课堂交流的教学策略,从而避免答问过程中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达到一种伴随着互动和体验式的认知过程,作为教师,要做到以上所述,需把握以下几点:1.巧妙设问题,控制发问时机2.营造愉快情境,激发课堂交流热情3.留出合适的等待时间,让学生有思考空间4.针对实际情况,给予有效的评价反馈所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流、设置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的实现物理教学.

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1.将解题思路简单化,程序化.怎样做到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关键在于老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策略,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展示给学生问题的关键点在哪?突破点在哪?以及解决物问题的思路,把思考的过程程序化,简单化.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止明白了如何解决这一个问题,而且还明白了怎样类似的问题.

2.运用策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会学习策略,需要让学生有练习的机会.通过练习,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学习策略的运用技巧,并能够加深印象,熟练掌握.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选择,设置能够尝试不同学习策略的问题情境,应从学习材料的多样性,不同角度去进行搜集,让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于物理学习中.

3.引导学生形成新的策略创造性是学习策略教学的最大的特点.学生在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策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之后,会明确的意识到策略在其他不同的领域所呈现的作用.从而形成自己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新策略,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好的策略就是适合个人特点,有效的策略,这就是学习策略的目的.

三、有效教学反思性评价

1.自我反思评价的意义自我反思性评价是提高专业技能一个重要方式.某位注明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经验加上反思等于成长.要想获得持续的提高,成长,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曾经有人做过专项的研究: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他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自我的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调节.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修正,主动的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个过程,就能够使得自身处于一个不断完善,进步的良性循环中.

2.反思评价的内容在物理教学的实施阶段,教师对于自身反思性评价包括:教学理念的反思性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结合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的结合,这要求教师要转变陈旧的理念,从一个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为了能够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并加以利用,教师需要经历从学习,实践再到自我反思评价再到学习实践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教学理念的升华.2)教学内容的反思评价教学内容的反思性评价,包含教学内容的有序性,科学性,以及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匹配度.是否是以教学目标为统筹的讲解物理概念.教学的重难点,选题的代表性是否利于学生的理解运用,是否能够体现解决方法的关键点,作业的布置是否准确,能够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观察能力的实验方案等等.3)教学对象的反思评价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和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学生个体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差异会更明显.所以,对学生的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为物理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共性和差异,考虑教学的进度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否把精力偏向优等生而遗忘所谓的差生.是否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作出及时调整.反思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习惯等,只有这样,物理教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本文基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结合新课程要求的特点,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利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水平,探究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高中物理论文:高中物理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1.创造促进自主性学习的课堂环境

自主学习应该建立在一个开放、主动、动态的环境之中,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环境的开放主要是指课堂和课外结合,校内和校外呼应,小组内和小组外互补等,重点在创造一种开放性的思考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开放性的指导下,逐渐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使自主性学习模式得以推广。此外,教师要积极提供物理知识探索的素材,支撑创新。学生的猜测、联想、直觉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来证实,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材料支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校或者其他方面的资源,尽量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帮助,这样学生才能踊跃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学习气氛高涨,自主学习的效率便有所提高。

2.开展主题研究,促进学习创新

在物理课题的实验中,教师可以按照学校的实际与课程学习的具体内容,开展一些具备一定深度和难度的主题研究活动,既可以丰富课堂学习形式,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操作过程为:首先划分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然后开始分工,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最后创建答案,评价,课堂展示作品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将主题探究活动的成果公开展示,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极强的成就感,反过来更促进学生探索精神的成长。

3.教师和学生要加强交流

加强交流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多进行思想上、语言上的沟通。无论是关于哪一个主题的交流,都会让教师和学生感受到自我提高。尤其是在这个信息丰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不交流就代表着封闭,无法摄取新的知识和养分,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只要热爱生活、关心时事,交流的欲望强烈,那么他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积极性就会非常高的。所以,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一方面以自身的好学感染学生爱上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想法,对其遇到的难题及时给予指导解决,解除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

4.改变信息呈现方式,丰富感知,促进自主学习

现代科技信息日益发展,将其应用到现代教育中,能够极有效地改变信息呈现方式,丰富学生的感知,更有利于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如,现代教育技术中,文本、图形、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能够把静态的物理知识、物理规律迅速转变为动态的学习资源,呈现出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视觉,使其更快速记住多样化的表象,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及掌握物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物理学的发展,培养其科学研究的素质。

5.进行自主学习的策略辅导

虽然倡导自主学习,但是教师仍然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物理的策略。这有利于缩短学生探索、总结学习方法的过程,同时也能缓解其挫折感。根据笔者的经验,进行自主学习的策略辅导,可以为学生提供如下方法:物理知识机构化策略;学会划分重点;学习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以及进行反思;学习如何进行自我评价;解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等。并且,随着课程的变化,教师还可以对学习策略进行及时调整、归纳和总结。总之,要提升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不仅仅是通过提高考试成绩以及增加作业量来体现的,更科学的是体现在学生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物理也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敢于质疑以及主动探索的精神,这非常有利于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同时培养了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