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专业教育论文

时间:2022-03-29 10:12:15

序论:在您撰写专业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专业教育论文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论“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社会工作 专业高等教育 一体两翼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与困惑,依据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结合有关院校的经验,指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构建与实施“一体两翼”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组成部分,既要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规律,也要遵循着教育的发展规律。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但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发展中出现许多问题与困惑:首先,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先于专业社会工作,然而从发展速度看,又远远快于专业社会工作。无论是社会工作专业还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都存在着社会地位不高,社会认同感不强的状况;其次,现在的大学教育理念普遍是教师本位和学术本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大学生实务技能的训练;第三,专业教育发展方向不明确。许多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出发点多为选择出路,寻求生存;第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缺乏本土性,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教育主要照搬港台和欧美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材;第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习不规范,缺乏足够的专业机构作为实习场所,学生缺乏专业实践能力。

因此,依据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结合有关院校的经验,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构建与实施“一体两翼”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一、“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构建“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依据是生态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社会系统是由若干相联系、相区别的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碰撞与融合,共同促进系统的完善与发展;各子系统之间都有一定的界线,在各自的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各自的“边界功能”,但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分为“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系统以输入输出的方式与环境发生作用,并发挥整体的功能。

社会系统被看做是基于要素和关系的动态体系,这一系统的复杂性突出了选择的作用,也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运作都是在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选择。从宏观上看,我们所处的社会系统与其周边环境进而与世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通过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可以使环境中存在的可能性成为系统运作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使系统的产物成为环境的选择。

二、“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内容

在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基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现实,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构建“一体两翼”式教育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整合利用校内教育和实务资源为一翼,以整合利用校外教育和实务资源为另一翼,两翼并重,互相配合,共同为主体服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为最终目标。

1.“一体”的含义。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和灌输各种知识。在这种单向授受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而作为一门把“以人为本”作为专业理念和重视实践技能训练的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它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必须以满足学生需要和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要求,与社会工作专业对人的尊重、相信人的潜能等视角是一致的。

2.“两翼”的内涵。首先是以整合利用校内教育和实务资源为一翼,需要知道的是校内教育和实务资源可分为单位内和单位外两部分,这里的单位是指社会工作系(专业)所在的学院或系(部)。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院校师资缺口较大,特别是缺乏有社会工作背景的教师,基于现状,必须先对单位内的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依据本院系原有专业的特点和教师的专业背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课程体系;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比如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建立学术沙龙等;在科研方面,可以通过团队研究的方式,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学习,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专业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其次,以整合利用校外教育和实务资源为另一翼。作为一门非常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开门办学,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如聘请在工、青、妇、民政部门及社会福利机构长期从事准社会工作的工作人员承担相关课程的讲授、实习督导等工作;聘请他们参加课程委员会,帮助学校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当然,更重要的是在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实习基地、研究基地。比如我校与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社会福利协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半边天基金会等单位、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实现了服务社会和培养学生的良好结合。从2005年开始,每年组织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到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安置机构“阳光家园”和“阳光家庭”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利用专业知识直接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提供关怀和帮助。与香港艾滋宁养服务协会签订社工实习计划,选派学生赴香港实习,聘请香港资深社工担任督导。校外资源还包括在同一个省、地区,或一个城市的社会工作系(专业),它们之间可以建立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当然,“一体两翼”并不是任意堆砌的松散联合,而是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的。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需要和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生长点和功能指向,这决定着“两翼”的各个要素的内涵及其发展变化,是教育模式的本质规定性。就“两翼”来看,它们的功能也各不相同,“两翼”并重,互相配合,实现校内与校外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为主体服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为最终目标。

三、构建和实施“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确定本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高素质、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要求我们要充分考虑本系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性质、地域特点。根据这些因素确定主要培养目标和科研目的。

2.有利于实现教学、科研和实务的有效结合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中贯穿着教学、研究、实务内在统一的理念,而这一理念正是实行“一体两翼”教育模式的基础。价值观的建立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深化的过程,一般来说要经历理解、认知、实践和内化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在“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中均可得到实施。

3.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在本校及本地区的发展。“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要求要依据专业方向和特色,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团队力量,整合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开展专业研究,掌握实务经验,不断提高检验理论与实务之间契合性的能力,这有利于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地位,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一体两翼”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是笔者在专业建设中的一点思考,虽然仍有欠缺之处,并存在诸多问题,实施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但笔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力图排除万难,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贡献心力。

专业教育论文:浅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论文关键词] 人文教育 专业教育

[论文摘要] 人文教育不单单是人文知识的教育,更关键的是人文精神的培育。加强大学的人文教育有多种途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这条途径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存在着六种比较可行的方法。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前提是大力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为此可采取多种措施。

当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与之相适应,对大学教育的反思也一直在进行。在反思的声浪中,有一个声音特别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中国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相对于条块分割、画地为牢,专业细分而视野局狭,重知识而轻能力、重书本而轻实践、重理工而轻社科等等问题,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更为令人焦虑的。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素质教育大多还停留在知识层面上,在如何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方面探讨不够;二是在发动广大教师参与方面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如何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重视和探索不够。本文主要就第二个方面谈一下具体看法和建议。

一、强化人文教育的目的

在大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在谈具体的加强人文教育的措施之前,必须讨论清楚的问题。有人认为:“人文教育是指文学、史学、哲学等基础学科以及艺术学科的教育。”…这个定义本身有一定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对人文教育目的认识的偏差,从这个定义中人们很容易得出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知识教育这一推论。但在大学中强调人文教育的目的,决不单单是人文知识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有人文素质高的人,才会思考社会、自然、他人与自身的问题,才能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才能融洽地与他人相处,才能以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的。人文知识只有将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内化为一个人的品格、气质和修养,只有在人文精神层面上才能体现出人文价值,上升不到精神层面的人文教育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提倡在大学中加强人文教育,其目的是使大学不仅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还要成为人文精神的养习场,成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为人的全面、理性发展提供精神资源,开启心智,开阔境界,使人成为健全的个人。

近几年,有关大学生缺乏精神与道德“底线”而做出令人瞠目结舌乃至匪夷所思之事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如“伤熊事件”、“火烧自家房屋事件”、“马加爵事件”,等等。这几起事件的当事人缺少的决不单单是人文知识,更为关键的是缺少人文精神,缺少人文关怀。

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主要措施

在中国大学中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主要的措施有三种:

一是通过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同时,达成人文精神培养之目的。但如果目前普遍存在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以考察记忆力为特点的考试模式不加以彻底改变,通过课程培养人文精神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反而通过开设大量人文讲座的方式效果会更佳,因为听讲座时,学生卸掉了对“通过”和学分的功利追求。

二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人文教育。这方面做好了功效甚大。这是本文将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是塑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校园中浓厚的人文氛围就像一个大“气场”,它对身在其中的学生会起到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教育作用。

(二)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大学的主流文化是专业文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专业课程。从教学内容上,专业课程约占总课程内容的60%~70%,占绝对优势,而且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从时间上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所以,人文教育只有进入专业教育这个主阵地,才意味着真正进入了大学教育。从世界各国来看,都是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来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并且为了强化人文教育,逐步增加了人文学科课程在本科教育中的比重。

第二,专业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关注点和个人今后安身立命之本,是大学生在兴趣和理想基础上的自主选择,这种选择具有较强的内驱力,在行为过程中,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素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在大学中,教师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依靠全体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正如华中科技大学马毓义教授所说:“倾盆大雨,只能雨过地皮湿,只有经常下毛毛雨,地表才能湿透。”专业教师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就如同毛毛雨的作用。

(三)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可行性

专业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并不需要专业教师另外寻找人文素材,只需直接应用专业知识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就地取材就可进行人文教育。

首先,专业教育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从表面看,专业教育传授的是一些科学原理、数学公式,但是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枯燥的概念和数字后面却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一是专业知识本身渗透着人文精神。虽然科学规律是事物运行的客观法则,但表述这些规律的科学知识本身就是人创造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的主观性,渗透着人的精神,其内容仍是专业与人文的结合体。二是专业知识的应用渗透着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爱生命和人类命运的精神,它不仅关注研究对象本身,同时也关注其可能产生的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后果。把专业知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是每个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工作者的内在需要。三是专业知识中渗透着艺术和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和美的,所以解释自然的语言——科学也是美的。追求完美既是艺术更是专业的境界,正是丰富的想象力与和谐对称的规律结构,使自然、艺术和专业达到了美的统一。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实现美,是专业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事实上,科学逻辑力量的内在和谐、理论框架的奇妙想象是具有极大的美学力量的,将学生引到充满情趣的科学殿堂,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美育。

其次,专业教育方式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教育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形成“质疑”、“解惑”、“去伪”、“求真”的思维。训练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它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同样体现着科学关于生活、关于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关于人生的态度及对科学本身的态度。专业教育是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方式——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反复验证,从而完成科学知识、科学能力训练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思考、实践科学探索,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二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意识。专业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进入社会实际,通过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巨大的社会需求,来培养社会责任感。科学的求证、求真、求实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发现的乐趣,发现问题、验证结果就是最大的回报。通过专业教育来激发和引导学生探索的意识比学习专业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三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科学信仰。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接受科学信仰,专业课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科学知识本身并不是干巴巴的事实,而是不断修正错误、走向真理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催人奋进的最好教材。

三、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基本途径

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专业教师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第一,从专业知识延伸。在任何一门专业课程中都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材,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将这些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拓展开来,讲授给学生。如讲授学科、专业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的社会价值;介绍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介绍学科中与当前国计民生密切关联的知识,以激发学生造福人类与社会的热情。

第二,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相应的人文精神。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产生不同的作用。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人文教育效果。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布置团队型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第三,以自身的行动影响学生。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一节课讲下来,课程内容学生不一定都能记住,但教师的学识、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师的为人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做一个好教师,用认真负责的精神感染学生,为学生做一个榜样。

第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孟母三迁,是因为她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同样,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培养作用。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容、向上、不惟专业的氛围,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正是在这种平等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产生了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接受了蕴含着人文精神的专业教育,养成了活泼、宽容的品行,强化了民主、团结精神,人文随知识渗透到了学生的人格中。

第五,与学生共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靠体验、感悟。教师要以自己的体验、感悟去引导学生感悟,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灵魂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教师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体会,贯穿在讲课的过程中。由此引导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很多人生的哲理,在感悟中提升其人文素养。

第六,以教师的人本关怀去影响学生。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加强人文教育,在专业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就是在教学中尊重人、相信人、关心人,把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兴趣和要求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作为教育的目的,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把学生当作加工的原料,让学生做学习J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师的指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重视教师的人格影响,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

四、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基本保障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本立而道生,加强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首先,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育,认识自己所承担的教育职责。目前普遍存在着对教育的认识偏差。在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上,重知识、重专业。很多教师认为“我是教知识的,教专业的”,忽视智慧、思想和灵魂的培育。在对教育过程的理解上,重视认知过程,误认为只有讲道理才是教育,忽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这种理解的后果,是将德育、素质教育变成了少数政治辅导员、德育教师的事情,广大教师游离于外,因而教育效果甚差。

其次,要积极探索提高大学教师人文修养水平的途径、方法和机制,造就一批推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师。这要本着“卡住源头,提升存量”的原则。一是要在引进新教师时,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使大学教师队伍的素养在其源头就得以改善;二是要加大在职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训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在职教师的人文素养,并研究形成一种促使广大教师自主学习提高的机制;三是积极倡导广大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等学校要积极支持大学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支持教师参与跨学科、有实践针对性的课题研究,这将是推动教师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专业教育论文:论英国专业教育研究

[论文关键词]英国 专业教育 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专业教育在英国主要指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英国拥有一整套促进专业教育发展、保证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政策和质保体系。英国根据社会需要将专业教育划分为多个层次,从中等专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一应俱全。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对应关系,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会贯通共同了促进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英国专业教育概况和发展水平

英国是开展专业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21年英国对专业教育就开始实行国家证书制度。主要是培养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显著代表是专业学位教育、专业文凭教育(因其所发的资格证书被称为文凭,所以中国教育概念下的职业资格教育在大多数发达国家被称为专业文凭教育)。专业学位教育主要体现在专业博士学位和MBA教育上。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是服务于特殊专业团体、定位于特定专业领域的一种学位。第一批专业博士学位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出现,其数量随后迅速增长。最近几年,每年大约增长20%。以英格兰的大学为例,1998、1999和2000年的专业博士学位计划分别有109个、128个和153个。专业教育研究生层次最突出的代表就是MBA教育。专业资格教育的典型代表是有150余年历史的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CIE)所推出的一系列级别不同的专业文凭教育[1]。在这一专业教育序列里,标准级文凭相当于大学预科,可以直接申请大学入学资格;高级文凭相当于大专层次;专业级文凭相当于本科毕业,研究生在学水平,可以直接申请研究生,高级专业级相当于研究生毕业层次。由于剑桥大学始终处在世界教育的前沿,因此,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的专业文凭在国际上可以和学历挂钩,在英联邦、北美、欧盟、澳洲等国家,包括哈佛、剑桥、耶鲁、悉尼大学、波士顿大学、纽约大学、西北大学、瑞士酒店管理学院在内的近200多所高等院校的承认。此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专业教育机构还有英国皇家特许物流运输学会(CILT)[2]、英国皇家特许采购供应学会(CIPS)[3]、英国皇家特许营销学院等它们都可以从事从预科层次到研究生层次的高水平专业教育,所授文凭得到世界名校的认可。在专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以英国国际管理中心协会(IMCA)为代表的实战型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专业教育。

二、英国现代专业教育改革

现代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的英国专业教育。战后大英帝国,在反法西斯战争和英属殖民地人民独立战争的消耗的打击下逐渐瓦解。完整政治概念上的“大英帝国”被以经济合作、政治协作为主的“英联邦”集团所取代。英国的发展速度赶不上美国、德国、日本,甚至在欧洲已经沦落为二、三流的国家,但是英国不放弃追赶,在追赶中经济与政治方面以“英联邦”为依托加强联邦内的互惠关税,对外一直提高关税;实行联邦内互免签证等政策。教育方面大力提高科技教育的地位,将英式教育推广到“英联邦”内各个国家,力图增强联邦内国家共同的经济、文化基因。再分析英国现代专业教育时必须要指出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罗宾斯报告》,该报告提出:高等教育不仅要产生专家,还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修养,而在这之前,对高等教育的界定仅限于大学教育。罗宾斯委员会把英国高等教育进行了集中的阐述,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含义:它不只是指大学,并包含了继续教育中的高级科技教育等所有中学后的教育,它也不只是正规学士、硕士、博士课程,它还包括非正规的业余证书课程。这样才能全面地、多层次地、多样化地发展高等教育。在报告的指导下战后英国高等专业教育制度进行了三个阶段改革:第一,20世纪60年代初将部分技术学院改为高级技术学院并划归中央。第二,高等教育体制的双轨制。《1956年白皮书》调整了技术教育的结构,把工艺技术一直到技术学位划分等级,规定了11所高级技术学院为技术教育的最高层次,这就使学员在技术教育范畴内也能拿到大学学士学位证书,高等教育双轨制就此形成。第三,20世纪80年代末双轨制结束,40多所以应用技术为重点的多科技术学院正式升格为大学,与牛津、剑桥等平起平坐,这样就使技术教育与传统大学教育一样拥有颁发各级学位证书的资格,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三、英国专业教育的平等地位

英国按照企业生产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制定了由低到高的五级国家专业资格证书标准(NVQ)。并给予专业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同等地位,高等专业教育中不但涵盖大学、硕士水平课程,而且专业教育文凭与普通学历之间存在一个对应关系,二者可以相互沟通。专业教育中拿到三级证书者可以直接升大学。这种制度不但吸引了优秀生源,而且客观上确立了英国专业教育在全球范围的领先地位。英国专业教育的平等性,突出体现在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的NVQ LEVEL5与普通文凭的对应关系上。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系统由国家职业资格理事会实施与督导,这个体系将目前所有的职业资格归入5个资格等级NVQ LEVEL 1--NVQ LEVEL 5,从第一级到第五级分别为:熟练工人;技术工人;技术员或监督员;高级技术员或初级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或中级管理人员。5个资格等级与普通教育证书、文凭的对应关系为:中等教育证书;中等教育证书且成绩A-C;高级证书;学士学位;研究生学位。每级职业资格都有明确的资格要求。与国家专业教育体系相对应的还有英国皇家物流运输学院、英国皇家采购供应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制定的4级证书标准。它们与普通学历教育之间也存在一个明确的对应关系。

四、英国专业教育的特色

英国专业教育在英国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都一直处于兴旺状态,是英国政府解决再就业培训的重要机构。为社会安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英国专业教育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英式“1+1+1”学制。第一年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第二年到企业带薪实习、第三年回学校深入学习获取学位。这种学制能够帮助学生在正式就业之前对未来的工作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能够了解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职业中有怎样的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最后一年回校学习中能够更好的把握学习机会,能够准确的选择自己的课程。

(二)英国国家学费“代金券”制度。英国高等教育与美国不同,大多数大学都是国立的。国家对教育使用立法与经济管理两种宏观调控手段。英国政府在专业教育中试用"代金券"国家付费制度。中学生毕业后可以得到一张代金券,学生可以用它来支付培训费用,一张代金券代表大约1000英镑。1000英镑使学生能够支付自己达到国家二级专业资格过程中的全部费用。

(三)国家根据专业资格级别制定工资标准。英国政府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级别来制定工资标准和每小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通过这种硬性保障措施来提高公民接受专业教育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整个国家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培养多层次适应国家发展的人才。

五、结论

英国专业教育制度具有很多先进,专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相互融通既保证了专业教育的质量,又能够为专业教育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进而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接收专业教育还是普通学历教育成为一个人的主动选择,而不是学生因成绩达不到普通学历教育院校分数线而无奈的选择。专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的平等性给专业人才同样攻读专业教育文凭、学位的机会,这从更深层次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大一新生专业教育形式创新实践研究

论文关键词:专业教育;大学新生;教育形式

论文摘要:大学一年级新生的专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理清专业脉络,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提高学习兴趣尤为关键。本文结合测绘类学生专业教育过程,对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专业教育,从创新实践层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专业教育是通过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增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评价,它包括专业的培养目标、理论体系、实践环节、发展前景以及就业去向等内容。[1]专业教育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努力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具有引领与导航作用。因此,有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创新学生专业教育体系。本文结合近年来测绘类专业新生专业教育实践活动,介绍总结了新生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做法。

一、抓好新生专业教育的几个关键点

大学生的专业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它是专业学习的支撑与动力,而对一年级新生开展的专业教育活动则是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教育环节之一。开展好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应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1、注意教育活动的时效性

新生入学后,从熟悉的高中生活到相对陌生的大学校园,因环境的变化,也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不适应的问题,其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尤为突出。因此应合理统筹规划新生专业教育活动的时间安排,注重教育的时效性,绝大部分工作都应该在大一上学期开展,像告知学生学习过程、学习任务、学习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等则应在学生开始课程学习之前进行,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2、注重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新生专业教育应注重教育内容实用性,应涵盖学校教学环境、专业培养目标、学习方法等,内容应具体可见,而不是空泛的说教,尤其是充分利用已毕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及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面临的困难和取得的成果等例证,让事实说话,用生动活泼的事例和故事打动学生,使得教育更加实用,具有针对性,更具说服力。

3、强化教育过程的实践性

专业教育还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有机会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亲身参与,动手实践。亲身参与的专业教育形式会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也会更加充分和丰富。

二、大一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形式的创新实践

大一新生专业教育涵盖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活动,从新生入学一直持续到一年级期末,笔者结合近几年学院在测绘类专业学生当中开展的专业教育实践,就如何创新活动形式,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1、充分利用校内外行业平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开拓学生视野

组织新生参观校园建筑、学院实验室是专业教育当中的常规做法,除此之外,学院更是把专业教育拓展到了校外: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博物馆这个专业科技平台,组织新生参观了解专业发展历程。通过博物馆声、光、电等专业的教学化、实体化、可触摸、可操作的展示手段,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更加直观形象;二是参观相关生产单位及数字产品生产中心,了解专业人员工作状态以及生产的工艺流程,使学生对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有初步的印象,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2、组织高精尖专业仪器展示,提升学生专业兴趣

测绘专业对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离不开仪器设备的支撑。近几年专业仪器的发展越来越精密、尖端,从普通水准仪、经纬仪到测量机器人、三维激光扫描仪、激光跟踪仪、探地雷达、遥测直升飞机等,科技含量非常高。仪器展示期间,学院配备专业教师讲解,学生参观的同时还可以动手操作,这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更加具体。高精尖的专业仪器设备展示、操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

3、开展“名师导航”及“博士论坛”活动,进一步强化专业教育与引导

学院院长为北京市教名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专业领域颇有影响,学院安排其为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学院邀请国家测绘局副局长为学生做报告,讲解测绘学科发展最新前景;学院还安排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新生开系列论坛。通过名师、专家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引导,影响、感染大一新生,使他们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为大学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4、“职业生涯教育”与“校友访谈”相结合,帮助学生明确个人目标,制订个人发展规划

学院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在大一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系列活动,包括全球职业规划师讲座、优秀校友“点拨”、学长经验交流会等。同时利用寒暑假,组织“直击职场”、“校友访谈”等活动,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经验指导的同时,也走出校园了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就业状况及职业发展情况,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这两项活动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教育,巩固了专业认知。

三、新生专业教育活动的效果评价

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创新开展以来,受到了大一学生的欢迎与肯定,解决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经问卷调查,92%以上的一年级学生表示通过一系列专业教育活动,对专业的认知更加清晰具体。学校组织的专业教育情况调研座谈会上,测绘类专业学生对专业教育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肯定,显示出学院大一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创新实践效果明显。

专业教育论文:论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体系的重新构建

论文关键词:灾后重建 建筑专业教育 体系构建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汶川大地震后在灾区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和改进的建筑规范与建筑管理问题,及由这一问题所引发的的中国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一、 汶川大地震的启示

发生于2008年5月12 日14:28分的汶川大地震导致汶川及周边地区数以千计中小学生的丧生,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5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27人遇难,373612人受伤,失踪17918人,累计受灾人数4571.0965万人,这次灾难引起了国家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公共建筑的抗震设计方面的重视;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数千亿的财产损失,同样也引发了我们对建筑等相关行业深刻的思考和反省!

1.都江偃二王庙的主体古建筑没有倒塌,而近年为这配套而修建的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却倒塌了!

2, 农村有圈梁的房子没有倒塌,凡是没有圈梁的房子都倒了,还压死了很多人。

3.住在有规划审批制度监控下的房子倒得少,没有经过安全审批的农民房全塌了。

4. 经过新农村建设改造的房子没有倒,农民自建的房子全倒了。

以往我们对城镇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监理、材料设备供应等方面在抗震方面的认识及其重要性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尤其是对村镇建筑的规划和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筑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的不良也可见一斑。相关的惩罚机制不够健全、惩罚的力度不够。

二、灾后重建应该注意什么?

地震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是地震本身造成的,而是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和山体滑坡等造成的。因此我们在重建家园时,一要考虑环境问题,二要遵守国家建筑规范,三决不能偷工减料,四要要求施工单位绝对保证施工的安全,五国家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质量监督程序,建立农村房屋建设管理体制。

应该组织全国优秀的规划设计师来帮助灾区规划选址。以保证建筑物不要建在断裂带上,如果在山区重建,不能建在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或者山体崩塌的地方。

专家认为建筑地段包括:危险地段;抗震不利地段;抗震有利地段。其中抗震有利地段是指所选建设地址比较开阔,地基坚固,土石比较坚固,能够尽量避开断层和滑坡的规划地段。如果一定选择抗震不利地段规划建筑物,则必须采取相关的工程措施。容易出现滑坡的地段,坚决不要建设,必须另外选址。

1.由于我国农村建筑的现状是建房没有人管,没有任何人和任何机构管这里的安全,这是我国建筑管理体制的一个空白点,因此建立我国农村安全审批管理体系非常重要和紧迫。灾区安全审批管理体系的第一道防线是规划选址,第二道防线是建筑物的平面设计,第三道防线是建筑结构。在重建及以后的建设管理中这个安全审批管理体系可以为农民提供房屋建设方案,有专人指导建筑物的选址,提供平面设计和结构设计图纸,审查基础勘测资料和对工程进行监理,并为农民把握建材质量关!

2.完善国家建筑规范:汶川地震的发生引起人们对建筑质量、建筑物抗震性能以及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监理的重视;

按照此次房屋倒塌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一些规律:

1)抗震顺序:钢结构的房屋好于钢混结构的房屋,钢混结构的房屋好于框架结构的房屋,框架结构的房屋好于现浇楼板砖混结构的房屋,砖混结构的房屋好于预制板房屋。

2)学校房屋倒塌的很多,一是施工质量不保证,二是学校房屋设计的抗震裂度不够。

3)民房大多是预制板房屋,而且规划建设地点不好,房子所用钢筋也不达标。

因此我国的建筑设计强制规范和规划规范、施工规范、验收规范、监理规范、建筑材料验收规范等需要完善如:公共建筑物(如学校)的设计要加强抗震裂度,民房的建设要纳入建设管理体系,强调建筑安全保障,实行建筑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格法规,加大违规惩治力度。

3.我国其他地区的存量房屋,尤其是农民房的加固也必须提到日程上来。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他地区的增量房屋的管理参照汶川灾区。

三、中国高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的重新构建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数千亿的财产损失,同样也引发了我们对与建筑行业相关的教育体系的深刻的思考。

1.加强抗震安全教育;严格设计、施工、监理都应从对建筑从业者及在校建筑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加强教育入手,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漏洞。改进建筑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建筑职业技术的教育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要求按照抗震的标准修改国家的强制性建筑规范,在课程教育上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建筑规范变更、加强抗震设防标准的重要意义,理解并熟练运用;

3.改革目标

将安全意识贯穿每个专业、每门课程;

4.创新之处

把建筑规范、管理规定作为课程或实训内容纳入教育计划

将抗灾预防知识及灾后应急措施和灾后问题处理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在设计方面将人员疏散(逃生)方面的系统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将执业道德、执业操守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将建筑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范制作纳入教育计划

5.达到的效果:通过改进后的教育模式能加强学生对执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认识,使之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认真、严谨、公正的执业;通过改进后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方面加强理论认识以及在灾情发生时及发生后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实训能加强学生在抗震的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国家在震后即将出台的新规范、新条例的学习,让学生在以后的执业过程中轻车熟路。

专业教育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之我见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制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从学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到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传统的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有两大弊端: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会临时突击,把该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纯地去背去记,而很少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知识的含金量低,这样,四年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中,而很难达到质的飞跃。②传统考试会形成由于一次偶然失误而影响整个课程最终成绩的结果,从而也导致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实行动态的、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考核学生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书面作业、科研论文写作等。

1.课程参与及评价。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完全靠期末考试来争取好分数是不明智的,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才会有若干次让教师了解他的机会,而期末考试却只有一次机会。其次,选择适当的评价课堂参与质量的时机。笔者认为,课堂参与质量的评价应放在每一次课结束后,因为,课堂上的打分,会影响教师听取学生发言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学生自由发言。比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后,教师回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情景,标出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标出能推动一堂课前进的学生;标出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贡献大的学生;标出那些被点到名才被动发言的学生;标出那些发言偏离主题的学生;标出那些有独特观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书面作业及评价。书面作业既能起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写作卷面会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出规律,加以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差的卷面大部分是鹦鹉学舌,重复题目中的细节,很难切入主题。

3.期末考试及评价。对于标准化的考试题,教师应给出每一主要步骤的评分要点,而对实务性的案例分析考试题,笔者认为应采用更粗放的评分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出案例中80%的主要问题,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判断思路、计算结果与正确结论一致,就可以给出较高的分数。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与灵活的评分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态的、多样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同学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等内容的讲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实用性,要求学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点: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必须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初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素质教育主张淡化专业界限,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益处。我国学校专业设置总数曾经多至2 500个,之后,压缩到500个,目前约有25个左右。这种压缩不是知识面的压缩,而恰恰是知识面的拓宽,把相近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是与世界科技潮流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吻合的。这种拓宽与综合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对培养一流人才极有好处,素质教育不会冲击专业教育。

3.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笔者认为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考核,建立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各种素质的考核体系,改变考试方法、内容,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上。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根本特点有二:一是首创性,能给予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活动;二是有社会意义,能给社会以有益的成果。心理学专家认为,创造才能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才能,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创新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及记忆力,产生思想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1.培养创造力要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先进的教育方法是以一定知识量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过程的关键是把教育的重心从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独立性和创新才能上来。创造力建筑在想象力上,而想象力又建筑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创造力的培养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培养创造力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人的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点滴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其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和推理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加强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与灵活性训练,要求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想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使学生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

3.培养创造力要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造力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科研作为教学过程的继续和深入,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在财务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广泛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新观点,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创造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可以在创造性的学习中领略实现自我的乐趣。

专业教育论文:试论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 动漫专业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目前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师资队伍的水平有限,培养的人才严重的脱离的社会市场的需求。通过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使我国的职业院校的动漫专业教育水平得到极大限度的提高。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的发展空间相对狭隘,教育资金的缺失,教育政策的扶持不到位,动漫专业教材的不统一以及动漫教育人才能力水平的良莠不齐。因此,培养一批极富创造力、具有文化底蕴、懂经营的动漫产业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任务十分艰巨。同时,日、美、韩等国的动漫产品不断涌入我国动漫市场,带有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原创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日、美、韩等动漫强国相比。这是因为少数国产动漫还存在观念陈旧、制作粗糙、手法单一、幼稚说教,甚至内容不健康的问题。

一、培养的人才质量令人堪忧

在我国,特别是职业技术类院校大多设置了动漫教育专业,开设了动漫相关的所有课程,的确对院校的招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有专家确对此感到非常的忧虑,专家认为:动漫教育是艺术创作的过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很深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的能力水平。我们都知道,文化底蕴的形成非短期内速成的。香港一位资深的动漫专家对我国目前的动漫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学纷纷开设热门的动漫专业,已经偏离的基本教育原则。“人才质量达不到要求,势必影响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而动画产业的滞后又影响人才的需求量。”我国的动画人才质量和动画产业面临博弈。动漫的表达形式和基本内容对创作者的水平要求都很高,不仅仅是技术的要求。而且还有艺术素质的要求,计算机水平等综合素质的要求;目前国际动画产业已被日本、美国和韩国垄断,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方向必须是带有民族性的、民族风格的、极具民风的动画作品。动画教育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的重要。动漫产业与其它的文化产业一样,也具有岗位和技术的细分结构,同时也是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科技密集型的文化产业,目前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的、能辅导学生创作出极具中国特色的动漫教师。

二、动漫课程设置不专业

动漫教育是国内近几年突然新兴的专业。是国内公认的朝阳产业。社会以及家庭都赋予了很高的希望。目前,在国内,除了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少数几所开设动漫专业历史较长、积蓄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外。大部分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动漫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一方面表现在动画制作设备简陋,不具备动漫专业的硬件要求;另一方面学校没有专业的规范的动漫教材,动漫课程体系不完善;动漫教育的师资力量不是专业的动漫教师,大多是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师担当动漫教师,更多的职业院校则是由社会上的专业动画人士充当教学带头人。开设的课程大多以平面设计为主,开设的动漫课程无非是卡通形象设计、二维网络动画、三维影视动画等等。开设的动画软件课程也是以ADOBE PHOTOSHOP、FLASH、3DMAX为主,后期动画合成软件仅仅讲授ADOBE PREMIERE影视剪辑软件。诸如MAYA、SHAKE、COMBUSION、ADOBE AFTEREFFECTS等专业的影视后期动画软件,因为教师队伍的不完善不成熟而只是让学生学习最基本最简单的功能模块。可想而知,这样的硬件设施、办学水平势必将影响我国职业院校动漫教育前进的步伐,从而危及整个动漫产业市场。

三、教师水平能力有限

动漫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型专业,本科院校目前培养的师资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大中院校对动漫专业师资的需求。而职业院校的动漫师资更多的是从社会上引进的,虽然具有从事动作制作的经验,但是作为专业授课的教师,欠缺的不仅仅是动作授课经验,而且更多的老师不知道如何去讲授动画课程。职业院校师资的另一个来源是通过让学院的老师参加短期的培训或者进修。通过这两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如此的教师队伍怎可以撑起中国动画产业的大旗。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普及,未来动画的制作方式更多的采用无纸绘画,无纸动漫培训在社会上已是相当的火热了。并且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将无纸电脑绘画纳入了教学体系。因此,提醒各位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更加努力的补充动画基本理论知识,动画制作知识,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动画专业教师。

面对目前的职业院校动漫产业教育现状,我浅谈一些关于改变现状的一些看法:

1. 动漫专业设置要适合动画产业的特点

动漫专业的学习对美术绘画基础的水平要求很高,具有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设置动画课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动漫专业其自身特点。动漫作品的创作过程是综合美术素养的体现,不仅综合了电影、音乐、自然规律、网络等多门学科的艺术创作过程。动漫基础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辛苦的学习过程,大量的学习电影、音乐、戏剧等相关的动画知识,了解镜头语言、动画角色的创意,角色动作过程的创作,场景的设计等等都需要扎实的美术绘画基础。除此之外,动画创作人员对于物理学科要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可以利用计算机高级语言进行动画的高级控制。仅凭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完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动画作品。任何一部优秀的为人称道的动画品都是经过几十个甚至几百人几千人的创作团队完成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特别的突出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协作创作动画的能力。

2. 改变现有教学运作模式

现有的职业院校动画专业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动画理论基础、动画软件学习、动画创作阶段和动画产品化。而动画专业的教学运作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可分为动画角色造型人员、动画实施人员、动画后期合成以及动画制作技术总监四个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专业方向,因材施教,阶段性的培养教育。针对动画基础理论学习枯燥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赏析讲解经典动画片进行授课。动画的造型角色设计的教学重点主要是美术功底的强化与提高。目前,社会上大多数的动画实施人员大多来源于动画造型设计人员,他们既具有相当高水平的美术造型能力,同时对动画设备动画制作软件相当熟悉了解。动画后期合成人员的工作主要在造型和实施完成以后,对动画片进行整体的剪辑合成、效果处理等。这一部分人员对电脑动画软件的掌握更加相当熟悉。动画制作技术总监的工作主要是组织协调动画创作团队,整个动画片的顺利完成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所以,职业院校在动画总监的教学模式中重点培养动画总监的大局观,团队的组织协调能力,当然,全面的动画专业知识是必须掌握的。目前,国内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不是因材施教,教师授课没有针对性,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市场严重脱节。如此的教学模式,怎能培养出我国动画产业的栋梁之材。

3、校企合作是目前动漫教育的最佳方式

职业院校单方面的培养教育方式已经脱离了社会,体现在各个专业层次上。而动漫发展的方向和空间离不开校企合作。以下两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值得推荐:根据企业需要定向培养动漫专业学生的技能,把企业的项目的内容融合进职业院校的教学大纲中,根据项目要求组织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实战性的动画创作。同时,企业定期跟踪项目进展的过程,这样的合作方式校企达到了双赢的效益。职业学院对企业的选择不单是一个项目,要考虑整个动漫市场的需求。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学校与动漫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办学活力,推动专业建设朝市场运作的方向发展。盲目开展校企合作合作,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我国动漫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4、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技术骨干的重要阵地,必须首先重视自身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只有汇集了一定规模的高水平教师,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实力才能得到提升。教师队伍优先发展,职业学院要重视提高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要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院、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充分重视调动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大力提高学术水平。要在广大教师中提倡潜心科研和教学的风尚,反对谋位谋官的不良风气;要提倡专心致志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风尚,反对只看课时量的风气。重视培养现有教师队伍,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人才引进既要有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引进人才要严把进人关,切实保证引进的人才质量过硬。注重加强学科专业积淀。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与学科专业的建设进一步结合起来,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要有针对性和提前量。加强考核,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奖优罚劣。教师规模适度增加,教师队伍结构大力改善。在教师规模扩大的同时,要大力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和水平结构。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引进国外高水平的教师,会大大节省教师培养的资金投入,并且通过外教的高水平执教能力,可以带动一大批学院年轻教师。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的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再以原有的模式进行,而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产学一体化,合理设置动漫专业课程,学校更可以根据结合自身的特点、教学思路,应对不同就业市场定位。认清职业院校动画教育的现实,目前的技术水平,把握现代职业院校动画教育的思路,对我国的动画教育发展方向进行剖析与探索,构建适应中国职业院校自身的现代动画教育体系。我们坚信,职业院校抓住动漫新产业发展赋予的办学机遇,克服困难、大胆革新、努力探索,一定可以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高吭 李玉柱 姬江涛 贺智涛 李心平 貌建华 罗四倍

论文关键词:行业人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农机专业人才,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面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已势在必行。通过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构建农机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本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次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人才队伍的调整与完善,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为行业和地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在长期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本专业教学团队于2003年起,在“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和河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的资助下,以河南科技大学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试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级建设点建设为契机,系统地开展了“农业机械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研究。

教学团队在国内外进行了广泛调研,走访了日本筑波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国内外同类高校。在查阅大量资料和参加国内外教育教学会议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剖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多种典型模式,树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新观念。走访了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河南省坤达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郑州三中收获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强豫农业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洛阳卓格哈斯机械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000多份,对毕业生的状况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提高认识,明确教学改革思路

树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合作教育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确定了“一条主线、两个突出、一个强化、一个目标”的教学改革思路。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突出学科基础,加强学科基础教育;突出工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凸显办学特色优势;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工学、农学、管理学齐备的多学科优势,拓宽专业发展空间,开设具有明显行业特征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经营管理的综合能力。

二、全程互动,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结合多年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提出了“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全程互动主要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具体实施方式有:(1)利用科研与生产提升办学条件。自2000年以来,本学科共计入校经费1000余万元,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研制成功各类实验样机如切割器实验台、风扇实验台、犁体外载测定装置等12台,价值60余万元。通过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发项目,内容涵盖专业课实验内容的50%以上。(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夹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毕业设计等38周的实践环节,强化了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建设了若干个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受到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习训练。(3)生产实践发现的问题反馈于科研。针对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对玉米收获机械、玉米秸秆处理、玉米根茬处理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作业功耗,解决了双行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配套主机宽度较大,田间作业开道困难等问题,正是生产实践对科研的反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不竭的动力。(4)利用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丰富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将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穿插到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以实际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科研心得丰富本科生教学内容。(5)用科研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本科生到研究项目中来参加课题工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有所用。要求专业教师在进行校基金与校实验技术开发基金的研究中要有本科生参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新方案

针对农业机械行业的新发展、新需求,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订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低年级学生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胜任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高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

建立了与生产实际、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二平台+专业方向+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二平台是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构成,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工程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四大部分,占总学分的65%,实现厚基础教育。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实验室构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专业方向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2个模块,占总学分的8.5%。创新教育包括全校公选课、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3个模块,占总学分的9%。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各个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四、强化能力,优化实践教学新体系

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四层次、八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由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术和综合训练组成。八模块由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科研训练、工程训练、专业技能等模块组成,构建了学生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框架,占总学分的18%。

充分利用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以现代农业装备设计技术和先进农机制造技术为基础,以农机设计与制造信息化技术为纽带,整合、充实、提升原有实验室资源。同时,依托形成的行业合作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全方位构建集农机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农业机器人技术、测试测量技术为一体的开放式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五、专兼结合,形成教师队伍新结构

学校为企业举办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农业机械学习班,教师在行业协会兼职,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讲学或短期工作、实践进修,聘请企业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专业课和学术讲座、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道路,立足培养,重点引进,尽早规划,分步实施,使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学术造诣较深、基础理论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逐步打造一个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团队,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采用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的策略,鼓励硕士学位的教师读博的同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内条件好的重点实验室去进修学习、参加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在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筹划下,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对青年教师予以扶持,吸收青年教师进入科研梯队,锻炼其科研能力。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他们在培养期结束后,都有较大的提高,成为合格的学术、学科带头人。

六、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

通过近两年对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情况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评价中,优秀与良好占90%以上。普遍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较高,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在对毕业生的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优秀与良好占91%。毕业生对多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从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可以发现,除了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之外,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达到100%。这几方面肯定了本次教育教学改革路线的正确性。

专业教育论文:浅谈关于中职卫校开展入学专业教育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中职卫校 新生 专业教育

论文摘 要:中职卫校是为现代医疗行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其中强化专业教育,服务社会是中职卫校的办学宗旨和既定目标。笔者根据现状提出一些建议,认为利用好入学教育这一实践环节,开展入学专业教育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系统认知和热爱是极其重要的。

在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及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政策指引下,作为专门培养医护卫生人才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职卫校是为现代医疗行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其中强化专业教育,服务社会是中职卫校的办学宗旨和既定目标。学校能否积极面对人才市场化竞争问题,关键在于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特色。人才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他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这与学校的专业教育密切相关。因此,中职卫校应将专业教育作为自己的主阵地,充分利用现有特色专业的优势和办学条件,注重提升专业教育质量,促进中职卫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开展入学专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中职卫校学生受年龄、基础知识薄弱、社会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使他们对学校的专业学习适应力差,尤其是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再加上自我控制的能力较低。由此出现近50%的新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40%的二年级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信心不足以及一些实习生理论基础薄弱、无法快速适应岗位要求的现状,严重的将导致转专业、厌学、退学、对口就业难等问题。

因此,我认为利用好入学教育这一实践环节,开展入学专业教育以培养和激发新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系统认知和热爱是极其重要的,对中职卫校教学管理定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目前入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中职卫校入学教育的内容包括校规校纪校风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班团队伍建设教育等,但还没有开展系统的专业教育。我认为原因有:第一,对专业教育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入学专业教育的重要性;第二,入学教育形式单一、教育主体受限,新生无法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状况;第三,忽视利用入学教育这一环节对新生进行专业兴趣的培养。

三、对专业教育的理解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题为《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进一步增强吸引力”。作为中职卫校应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以适应医疗系统的岗位需求,力争实现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无缝连接。

1.专业是学校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我国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性质设置了各种专业,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2.专业教育由专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等内容组成。专业教育要求在系统讲授某一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3.我认为开展专业教育应注意三个特性:

(1)专业教育的时效性。综合中职卫校学生的年龄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发展水平、适应能力等因素,在入学教育中进行专业教育的渗透是有必要的、有效的。

(2)专业教育的持续性。专业教育的过程、方式方法不应只停留在课堂上,主体不应局限于专业课教师。我们应把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融入学生入校学习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入学教育、平时的专业理论、实训课堂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

(3)专业教育的实效性。要求我们教育者根据专业发展、岗位要求及学生实际建立完善适用的评估体系,考核学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毕业生实现就业保驾护航。

四、开展入学专业教育的途径

为使入学专业教育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先分析中职卫校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认识、学习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施入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新生在入学选择专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一项关于专业兴趣的调查中显示有85%的学生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带有社会热门趋向的选择倾向等,使其最终选择的专业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本人的兴趣和理想。

(2)对专业的肤浅认识:初中毕业期望掌握一种技能适应社会需求,但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入校时并不完全了解专业的特点、发展、需求,当学生真正接触到专业学习时,却感到专业理论知识枯燥乏味、不易掌握,无法适应专业学习。

(3)学习方法的不适应性:由于学习内容的差异性、跳跃性使一些学生感到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应用?

(4)对专业就业前景的迷茫性:随着医疗行业用人门槛的不断提高,使得中职毕业生就业局面愈发严峻。学历的竞争和对前途的担忧已成为目前中专生的主要压力。

2.针对以上问题,现为开展入学专业教育的途径提出几点建议:

(1)充分调查了解新生专业兴趣现状,为入学专业教育提供依据。招生办应以问卷调查形式调查新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选择专业的理由、对学习本专业是否有兴趣?期望中的专业学习是什么样的?今后愿意从事哪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通过调查分析,针对问题制订教育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在入学教育环节中使专业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

(2)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①开设讲座了解专业发展现状。中职卫校应邀请临床专家学者、专职教师或优秀毕业生等不同教育主体向新生介绍本专业更多更新的情况,激发新生对今后专业学习的期盼和热情。

②了解专业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学习规划。新生可通过培养方案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必修哪些主要课程?如何完成课程?引导学生科学地制订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专业学习规划,帮助新生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

③引导新生找到适用的学习方法。在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各新生班主任应为本班介绍专业学习的学习方法,使其了解中职卫校与初中的学习方法不同,应当及时转变学习方法。

④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组织新生参观临床实训基地,促使新生初步了解就业岗位对本专业的需求现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由此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点、工作环境、专业取向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邀请一些在本专业领域已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生回校做讲座,介绍他们在工作中如何利用专业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学好本专业才能有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与专业人员的交流,能增强新生对本专业的就业自信心。通过此类的专业教育,能提高新生对专业的认识,既有学习的紧迫感,又对今后的专业学习充满信心。

⑤各专业可组织新生座谈会,搭建交流平台。为使新生对入学专业教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组织新生座谈讨论,消除他们的顾虑,促使他们主动端正学习态度从而重视专业学习。

⑥借鉴高校的做法,为新生安排专业学习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习指导。总之,开展入学专业教育应注重实效性。

(3)应从新生入学起做好与专业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逐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

(4)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这样学生会有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厚。二者的融合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技能型人才。

专业教育论文:试论对师范教育小教专业教育理念的研究

论文摘要:师范教育小教专业确立“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与世界性人才需求变化相适应,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实施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是课程与教材内容注重综合性、多样性、适用性,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主体性、差异性、实践性,德育管理注重层次性、开放性、立体性,评价方法注重多元性、动态性、激励性。

论文关键词:小教专业;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教育理念

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服务,为教师的自身发展服务,这是当代师范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师范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师范教育小教专业如何实现其特有的功能,首要一条是要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这是小教专业发展的命脉,也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对“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教师教育理念的诠释

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师范生、全面提高其素质与能力、使其特质潜能充分发展的教育。

第一,师范教育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师范生的智能水平差异和智能发展方向不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培养不同层级、不同学科发展方向的教师。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目标上按照胜任为本、能力为本、专家为本的三种类型教师培养。即:①胜任为本:每个师范生毕业后都能胜任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②能力为本: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外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其中一部分毕业生能成为双语为本、信息技术整合为本的教师;③专家为本:按照高起点、研究型的目标,为造就基础教育认可的教育教学专家打好基础。

第二、师范教育要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师范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法纪素质;具有宽厚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国际有关方面的知识;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人际交往合作与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与创业能力,适应教师专业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师范教育注重师范生主体的多样性、异质性和发展性进行个性化教育。挖掘其潜在特质,发展良好个性与特长,使其人尽其才。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师范生的智能优势,坚持以综合培养为主,兼顾学科方向培养,宏观上可分为中文与社会方向、数学与科学方向、外语方向、艺术(音乐美术)方向、计算机方向、体育与心理健康方向、双语教学方向等等,以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人才理念趋同化的特点日益突出,教育变革极为深刻,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共同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师范教育小教专业确立“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的灵魂与根本。

1.“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与世界性人才需求变化相适应

2l世纪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着共同的课题和危机,其解决需要全球合作、多角度合作,需要大批通识型与专业型兼容,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合作能力兼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兼有的发展型人才。同时,全球化时代个人生存发展同样需要具备多种能力。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呼唤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小学教育是重要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迫切需要培养素质复合、结构优化、能力全面、个性鲜明、具有时代教育理念的小学师资队伍。

2.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以课程改革为载体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启动。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时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课程目标将从单一走向多元;课程设置体现综合化、弹性化和多样化;课程内容打破学科界限,交叉综合,注重反映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教师开发与学生经验;师生关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互动,采用现代化手段,注重学生的探究意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的培养。基础教育的重大变革迫切需要教师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时念,做到素质复合、知识复合、能力复合,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师范教育在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同时,还应该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示范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辐射和促进本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师范教育这一重要功能要求其必须率先树立时代教育理念,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适应社会发展与人事制度变革的需要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全面实施。村镇学校合并、教师缩编分流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同时教育市场的开放化,促使教师的岗位竞争日趋激烈,岗位流动日益频繁,教师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小学教师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这一改革现实要求教师个体必须具备宽厚的知识底蕴、高强的现代教学能力与创业能力,增强自己对教学岗位的适应力及社会适应力,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综观国内外现实使我们认识到,小教专业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自身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一理念完全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教育本质论的内涵。

三、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教师教育的基本途径

1.确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对接,与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理念

构建多元的现代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课程设置由通识课程、学科方向课程、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四部分组成。加强必修课的拓展与整合,构建师范生必备的素质结构;增加选修课的类别与科目,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学生的选择性;强化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注重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增强师范生对基础教育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2.树立整合性、现实性、适用性、实践性,传承性与创新性共显的教材建设理念

在按比例采用国家级教材和省编教材同时,注重本校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和学生要成为教材的共同开发者与创造者,在引进开发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上都要体现教材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对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成果的载人,对学生经验的关注,反映地方与学校特色,突出实践环节。满足基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需要。

3.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

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师生观,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者、促进者和领路人作用,实现师生互动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现代教学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积极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科学开展动态式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科发展方向的差异,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冒尖,兼顾学困生,满足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体现规定性、适应性、发展性的个别化教学特点。

其次,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实现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的转换,从知识教学向能力教学的转换。注重学生探究意识与探究技能、思维的独特性与发散性、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积极开拓主动发展式教学途径,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与选择性。支持学生根据不同兴趣爱好和智力优势,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时空和方法,促进其主动发展。

同时,实施自学辅导式教学,突显学生主体,增大学生探索、研究的空间和自由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4.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努力为学生创设成长的政治环境,优化的学习环境,广阔的发展环境

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设潜伏、弥漫、浸染于校园并体现学校深层目的精神氛围,增强德育生态的支撑力,引导学校的文化主流,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师德素养、团队意识、创业素质、审美情趣及学术品格。通过学生个体与他人、与环境、与文化的对话,实现师生期望相容,互激共振,养成具有持久效应的思维、情感及行为方式。

培育反映不同教育取向的环境文化载体。注重学校物质景观的审美设计,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和生活行为的熏陶与导引,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各种舞台,开通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和创造力,实现个人智能与集体智能互动,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全面提高,使其个性与特长充分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辅导等各种渠道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学生创业发展提供意志品质上的支持。

5.实行教育疏导与开放式管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实行分层教育管理。注重教育的内化作用,做到德育内容层次化、生活化,德育方式多样化、心理化。加强对学生自主、自律、自立和选择能力的培养,根据层次教育的不同阶段逐步实行开放式管理,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学校提供优化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自主支配时间,自主选择与利用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6.构建多元的、动态的、激励的、发展的现代评价体系

在指导思想上,淡化评价的甄另功能,使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教育教学的不断改进,真正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反馈性、服务性功能。

在方法和手段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多元评价主体广泛参与的评价格局。注重过程评价,定性与定量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学生自评与他评,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互交叉,以增强教育评价的客观性与可信度。

在评价标准上,正视学生主体的多样性、异质性、不成熟性和发展性,承认学生个体在发展方向与水平上的差异,制定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亮点,增强自信,克服偏差,发展个体优势。体现评价的客观、动态、包容、激励等人文关怀。

评价内容要囊括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个体智能特征及发挥的程度、教与学的效果、有效教学与学习方式等,使教师真正成为每个学生发展的研究者、促进者。

面对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面对社会发展与转型对教育的需求,面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教育的需求,我们在教师教育的改革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师范教育小教专业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理念,但是,这种理念还是比较粗浅的,我们将根据社会发展及基础教育的需求变化,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感悟,使教师教育理念更加与时俱进,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与创新性。

专业教育论文:浅谈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创业要素 融合

论文摘要:把高职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体现了社会发展对高职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创业教育的开展,必须把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三个创业要素统一起来,实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师资队伍优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创建创业教学教育网络互动平台和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等途径,实现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企业家队伍的培育要求,使得创业教育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已经被提到国家教育改革的议事议程上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另一方面,从1999年开始,由于我国连续大幅度扩大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已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这种制约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把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创业型人才,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由之路。

1、我国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创业教育开展晚,创业教育观念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人对创业教育概念的理解都不对,单纯的认为创业教育就是针对一部分想开公司、做老板的学生,所以和不想创业的学生关系不大,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很多学生对创业漠不关心,也使我国创业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根据统计,连续十年,我国大学生毕业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一直在0.3%-0.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的比例。

1.2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欠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没有形成体系,内容和目的都不明确。创业课程或者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或者是简单的把企业中创业培训课程复制过来,同时,大多数创业课程都是选修课,或是以课外辅导的形式出现,没有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重视。

1.3 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缺乏。现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师,虽然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大大增加,但有创业经验的少之又少,并且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专业全职教师,没有过多时间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对于创业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

1.4 创业实践形式单一。现在各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形式大都是创业讲座,或者是创业大赛。只有学校单方参与,与企业的联系较为薄弱,不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没有呈现出创业教育实践的多样性。

1.5 政策不完善。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支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政策,但政策的普及和落实还不够深入,主要还是依靠学校自发组织实施。现有的商业环境没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保障,如学生创业所需的资金支持,还有学生创业风险等。

2、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创业要素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高职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必须要按照创业的三个要素来开展。

2.1 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要素的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创业意识的建立,是学生把握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能力的驱动力,是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需要和冲动构成创业意识的基本要素。教育实践证明,创业意识是可以强化的,所以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建立,必须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在其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灌输于大脑中。如何让学生从思想上有一种创业的需要和冲动是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考虑的重点。

2.2 创业知识。创业知识是创业意识的进一步的具体形式,是学生向创业能力发展的平台,是学生创业所必须的硬件。创业知识的积累与储备,对于创业风险的规避与创业能否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创业知识不是简单的讲创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而应包括专业知识,创业所需法律知识,创业所用到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知识等。创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难点。

2.3 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创业要素的最高层次,是成功创业的关键。创业能力包括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经营管理能力和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等。学生具备创业能力是高职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创业能力的高低则体现了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

上述三个要素是相辅形成,逐次递进的关系,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是创业能力的前提,创业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又会强化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

3、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目前,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质量观在我国高职院校越来越受重视,理顺创业教育的三个要素,按照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对学生的要求,实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必然,其融合的途径考虑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技能型人才放在同等的位置,探索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制定新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从“就业导向”向“创业导向”转变,把培育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人才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做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贯穿在学生入校直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3.2.1 深化教学内容。科学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机制,实现理论教学和创业实践相结合,目标要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培养,将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创业实务知识的普及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具体做法上,可探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案例法、培训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对创业的兴趣;推行弹性学习制度,为学习者在校工学结合和创业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主动参与创业的兴趣;坚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创业实训基地建设等模式实施教学,注重校内创业基地的建设与实际创业实践活动的一致性,增加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3.2.2 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点,目标要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劳动者为导向,立足创业与专业相结合,围绕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逐步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加大创业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投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

要把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保证教学时间,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课程的考核,最后的课程成绩评估要给予创业通识教育学分和创业技能学分,并按照接受创业教育的时间增长逐步加大比例。

最后,创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注意创业实践课程的比例,因为创业实践课程是最能体现创业教育性质和特点的课程方式。

3.3 建设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而创业教育归根到底是创新的教育,广大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为此,一方面可以选拔具有创业意识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专业培训,增强教师的创业实践教学能力。比如通过合作培训形式,把教师送到国内创新型企业培养,或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送到国外具有优良创业教育模式的学校去培训。又如制定激励措施,给予现职教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熟悉市场运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

另一方面,从校外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作为“创业导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同时通过他们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交流创业教育经验,着力培养学校"本土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最后,要完善师资队伍管理办法,留住人才,形成稳定的、高水平的、能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团队。

3.4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3.4.1 要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渗透。通过举办创业论坛、规划竞赛、支持建立创业教育社团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增加创业的热情。

3.4.2 学校要切实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解决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空间问题。既可在新校区建设中为大学生创业团队规划建设"创业园";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校内场地,建立学生创业市场等创业基地,让学生增加对创业的直观感受,使他们能够在创业前亲身体验创业的过程,将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创业者增加经验,提高创业成功率。

3.4.3 要坚持项目带动,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的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要面向社会和企业,积极承担行业课题,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拓展项目。也可以通过资助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引入创业孵化机构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3.5 创建创业教学教育网络互动平台。在校园网创建创业教育教学网站和创业互动平台网站,开设大学生创业论坛、创业项目信息、创业案例分析、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为大学生学习创业理论、创业知识提供资源。通过网站,大学生也可找到与自己有共同志向的创业好友,彼此间可交流心得体会,还可以及时了解哪个地区有适合创业的项目,哪个地区提供了优惠场地、税收减免等,避免大学生创业常常出现的“盲人摸象”的状况。另外,大学生也可以与创业课程主讲老师之间通过qq群加以联系, 以便老师更快捷的对学生创业中出现的困惑加以指导。

3.6 创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3.6.1 高职院校领导要统一思想,认识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政策上要给予大力支持,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提高全体师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鼓励教师用创业教育思想教书育人,参与有关创业的学术研究,营造出浓郁的创业教育氛围。

3.6.2 为大学生创业尽量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如给予学生宽松的学籍管理环境,支持大学生建立创业协会,安排老师参与学生创业大赛指导,并创造条件使学生成果走向产业化,给予适当的创业资金支持,引导学生如何规避创业风险等,形成适合学生创业的良好教学环境。

4、结语

创业教育是新时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将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对于进一步创新学生就业与择业的观念,提升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综合能力,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问题探析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 问题 建议

论文摘要: 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改善的建议。

高等职业院校是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也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仍然有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很好的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窄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 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会计业务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才”的定位, 就忽略了“通专结合”的培养目标。而现今,会计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因而,“专才”的定位就和今天的社会不适应了。尤其有些学校的会计专业因只重视注重教育会计专业知识, 而忽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 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差, 不会与人协作,工作能力较差。

2.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以会计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为依据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首先,一些课程内容上有重复,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商业会计》几门课程中的一些内容, 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课程设置上学校往往注重实务和会计制度诠释方面的课程而轻理论课程,这也导致了会计教材频繁更换,使得会计实践无法进一步深化,也就无法很好地满足会计教育目标实现的需要。其次,在课程课时的设置上,一些例如税务等与会计相关的专业课设置较少,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无法和实际工作联系。

3.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差

会计专业本身对于实践性的要求很高,因而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我们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知识外,没有地方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就受到了限制。学生按照老师上课讲的方法可以较好的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但实际工作中却不知道如何编制凭证和登记账簿。

4.重考试轻能力

现在各种会计考试对会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学生为了将来找工作而参加各种类型的会计考证工作,教师教学也为适应学生的考试就业而做出各种调整。学生为考而学,老师为考而教,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也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方式,致使学生过度关注考试分数和名次。这样一来,会计专业教学成为了考试的辅导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利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5. 师资队伍单一、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基础和主力, 拥有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才能确保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完成。然而,现在学校里的教师大多是从专业学校毕业后直接开始任教,本身也缺乏实践经验,大多数教师对理论研究较多而对实务问题关注不够。

二、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改革建议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充分体现该专业的职业指向。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经济管理理论和会计基础理论, 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 熟练掌握日常会计核算、电算化操作等现代财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胜任与会计不同岗位群工作需要的具有一定职业发展潜力的技术应用型复合人才。

2.调整课程设置

课程的设置力求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观, 强调以应用为目的和“必需、够用”的原则。还应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拓宽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包括税收、经济法规、统计、财政、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证券投资及分析等,增强学生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与预测等实践能力。应设置的主要课程是:“综合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纳税申报”、“财经法规”、“经济法基础”、“中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电算化”、“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

3.强化实践教学

建立“单项技能训练与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单独实践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实训”、“计算机技术”等课程。同时,“基础会计”、“成本会计”、 “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专业课程和部分公共课采用上机、实训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纳入相应的课程教学计划之中。增加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应根据实训计划安排, 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参中小企业组织的会计理论与会计业务学习,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实践课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改革传统考试评价制度,推进素质教育

完全推广素质教育并非易事,所以,我们应该将应试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考试内容、形式和制度上进行改革,考试可以采用以能力和素质测试为导向的多种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等形式,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克服以前单独通过期末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试形式,使得考试成绩真正体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考试内容减少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逐步转变观念,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5.组建和培养“双师型”会计教师团队

加强对专任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的训练,首先,鼓励教师走出去, 参加一些协会或是行业的相关学习和考试( 如注册会计师考试等) , 更多地接触新信息和新知识, 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学校也可以从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到学校指导教学工作, 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再次,学校也可以通过 下派教师到对口企业的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去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最后, 聘请具备教师素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从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在高职会计教学的不同阶段, 只有有序地交替、发挥专任和兼职教师的主导作用, 才能彰显整个课程教学体系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校内专任教师综合素质的持续提高。

专业教育论文:谈舞蹈专业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

[摘要]创造力是舞蹈专门人才的最高能力,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标、结果和归宿,从舞蹈专业教育的目标来看,应该促进舞蹈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内容来看,应该让学生掌握基础、多样以及合理组合的舞蹈知识;从过程和方法来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问题意识。

[关键词]舞蹈专业 教育 创造力

创造力是舞蹈人才的最高能力,在舞蹈表演、舞蹈理论、研究舞蹈教学以及舞蹈创作中,都离不开创造力的参与。舞蹈表演中蕴涵着创造,一些作品只有通过表演才能被人把握,如玛莎•葛兰姆的作品也可以由别人来表演,但玛莎•葛兰姆能以独特而精彩的方式进行表演,这种表演才能中也蕴涵着创造力。舞蹈理论研究也蕴涵着创造力的表现,舞蹈理论要构建出一系列的舞蹈概念可以对现存的舞蹈资料进行解释,并将这些舞蹈资料组织起来,给舞蹈领域带来新的阐述或指出新的方向,这些工作都是非常有创造性的;舞蹈教学中需要创造力,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将组合分解重组,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离不开舞蹈教师的创造力;在舞蹈创作中更需要创造力,要创作出一个舞蹈作品,而且这个作品要通过舞蹈同行们的检验,表演,展示,和评论,没有创造力,很难经得起推敲,也很难编出振奋人心的作品。因此,创造力“是舞蹈人才的最高能力,创造力的培养,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结果,是归宿。”

一、从舞蹈专业教育的目标来看,促进舞蹈实践能力的培养

舞蹈专业教育的目标是要为社会主义培养舞蹈人才,而创造力,是舞蹈人才的最高能力。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证明了艺术学科教学中,艺术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的领域中,个体的感知或理解能力都比创作能力发展得早。但是艺术领域内情形却要复杂得多。至少在某些艺术领域内,理解能力要落后于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这一发现有力地表明了给儿童以充分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表演,制作,或者行动来学习的重要性。”舞蹈课堂教育不可能为学生提供所有现实中的实践情境,以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直接的运用。但是,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安排实践的环节,创造舞蹈实践的情境,对于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是必不可少的。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是为创造服务的,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育要以心灵的教育去带动身体的训练,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造就一些只有身体技巧的匠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很重要的部分是舞蹈教师的指导,以及不断的给学生机会参与到情境和他的表现之中。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安排的舞蹈创作是有计划有明确目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相对于学生的自觉创作,这种实践方式在舞蹈教学中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反馈信息,以促进他们创作过程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往往是创新的前提。增加舞蹈的创作实践这一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从舞蹈专业教育的内容来看,应该让学生掌握基础、多样及合理组合的舞蹈知识

创造力的发展与知识的关系密切,包含着知识的成分。知识对于创造力的作用,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如果就创意来说,一个人必须先要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他才可能谈到创造。要想在一个领域内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一个人必须具备这个领域内的知识,否则,他很难评价这个领域的问题,也无法判断哪些问题是重要的,而且他可能重复前人已有的发明。

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在舞蹈专业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有不同的价值和实现方式。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在舞蹈领域,陈述性知识是相对与舞蹈实践而言的回答舞蹈是什么的知识,比如舞蹈的历史,舞蹈人体运动科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生态学等等;程序性知识是舞蹈具体操作的知识,涉及舞蹈具体的操作,如舞蹈技能技巧训练,舞蹈的表演等等。

舞蹈技能技巧是舞蹈专业学生必须训练掌握也是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的一个衡量标准。舞蹈通过直接的技能训练可以达到舞蹈动作的自动化水平,但很可能只是某种局部技能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不是整个创造性的提高。在舞蹈专业教育中,不仅要重视舞蹈人才舞蹈程序性知识即的舞蹈技能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重视陈述性知识的知识,也可以称舞蹈以及舞蹈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从舞蹈专业教育的过程和方法来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问题意识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学生看作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凭教师的主观愿望向学生灌注知识,在舞蹈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问题意识,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求式,是学生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智力的发展,慢慢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舞蹈专业教育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师傅带徒弟的科班教育模式的特点,因此舞蹈教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同时还要应该贯穿着启发的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善于思考和提问,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创造性人格的舞蹈人才。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舞蹈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主体教育观。注重学生舞蹈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舞蹈以及相关理论的教学。要求我们在重视舞蹈教学结果的同时,也要重视舞蹈教学的过程,在倡导重视培养创造力的创造型教育中,更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舞蹈教育中,我们不仅仅把学生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体,更重要、更本质的是要把学生看作是生命体。树立学生主体观,就是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题精神,弘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舞蹈教育要培养出“文舞相融,德艺双馨”的舞蹈人才,同时也是有自己独立见解,具备完整人格的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教育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的夙愿。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关于做好高职旅游类新生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新生;旅游类;专业教育;策略

论文摘要:新生专业教育是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这一时期的教育引导,不仅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有利于培养其专业兴趣,增强职业意识,营建良好的班风和校风。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突出了新生入学教育,但却忽视了新生专业教育,新生专业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是很理想。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实践经验,在新生专业教育策略方面进行一些有益探索。

高职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在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的入学教育的同时,还会分专业对新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教育,这些教育包括专业思想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就业意识教育等。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专业教育和学风建设活动,引导学生从进校伊始便牢固树立“学习为学生第一要务”的思想,热爱学习、快乐学习。

一、高职旅游类新生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高职旅游类新生由于高考失利,心理落差较大,自卑心理较重,在报考志愿时随便填报专业。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表现出抗拒心理,总认为自己的专业比别人的专业差,专业思想不稳定,缺乏专业兴趣,学习动力不足,有的甚至要求更换专业或退学。很多学生人学后对旅游类专业认识不清,认为该类专业就是当导游、吃青春饭、端茶倒水、铺床叠被的,且对于该类专业学什么及如何学感到困惑,对毕业以后专业就业前景感到迷惘。

新生专业教育是新生在其人生旅途发生重要转折时的一个必不可少而又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是成功大学教育的开端和基础。大学新生的专业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做好专业教育,可以稳定新生思想情绪,树立大学生的正确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明确人生目标,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其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巩固专业思想。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高职旅游类新生的专业教育。

二、高职旅游类新生专业教育策略

1 通过召开旅游类新生专业教育介绍会,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专业认知教育。

专业介绍会主要围绕院系历史沿革、学科建设以及取得的突出成绩;专业发展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就业的岗位以及必备的素质与能力、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计划、主要课程、各学期课程安排、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及专业主干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大学学习和中学学习的异同,如何学好本专业的学习方法;本校、本专业优秀校友事迹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要求教师采用多媒体形式,制作多媒体课件讲稿,充分运用文字、图表、照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生动清晰地展现旅游类专业优势与专业特色。一般安排教研室主任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进行宣讲。

通过专业介绍会,可以帮助新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树立专业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2 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举行“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专业思想教育。

通过该课程或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观念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了解当今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明确进大学并非进了保险箱,只有刻苦努力地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才能学有所成,才能在迈出校门时赢得社会的认可。职业生涯规划是改变命运的有效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拥有多少财富。为此,学生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围绕自己的目标,缩短自己占他人的差距,为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3 实行以“树立专业思想,坚定学习信念”为主题的新生专业教育月活动,并使其制度化。

第一,召开大学新老生交流会。针对新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自学能力欠缺的特点,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帮助新生树立独立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老生就自己的学习经历进行现身说法,使专业教育更具生动性。同时开展图书馆入馆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各类学习资源,学会自我解惑。此外,专业课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旅游类专业必读书目,使学生主动学习。

第二,开展职业认知活动。即由高年级同学展示以任务导向的认识行业工作过程。学生先用中英文对新同学致欢迎辞,然后展示餐饮、客房或前厅服务的全过程,并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服务规范的讲解。在服务技能的展示中,高年级同学规范优雅的姿态必然给新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必然能让新生们体会本专业应具备的高超技能和美感。

第三,邀请优秀毕业生、星级酒店经理、旅行社经理等名师名家结合自身成长成才的经历,与新生面对面进行互动式交流。畅谈旅游业人才需求状况、旅游业发展前景、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为新生释疑解惑。同时,充分利用就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丰富资源,利用新生就业指导讲座、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规划学业生涯,明确奋斗目标。

第四,采用“专业教育引导+企业观摩体验”相结合的专业教育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新生专业教育。根据旅游类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组织学生校外参观高档星级酒店、所在城市周边风景区等相关企业。新生们通过参观企业和实地操作体验等形式亲身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了解工作内容。企业先进的设备、规范化的管理、员工们娴熟的操作技能让新生们大开眼界。参观过程中,新生们可以就专业课程如何学习、企业用人标准、专业就业前景等方面与企业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校内专业教育与校外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专业乐趣,更好更快的进入到专业的学习中。

4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新生专业教育体系,将课堂教育、课外活动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中仍然存在的大一新生茫然,大二学生空虚,大三学生压抑、急躁的现状,加之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增多,压力明显增大,这使得专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入学阶段的即时教育,而应从根本上延续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发挥专业教育的长效机制作用,将教育内容内化成学生自觉的行为,以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开展专业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变化规律,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对大学专业教育从内容、层次、时间上都作出系统的计划安排,从学生进校直至毕业不间断地进行。全程化的专业教育不仅要集中安排在开学前一个月,与学生军训结合进行,而且教育内容应该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始终,使专业教育的开展具有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互动性、有效性。

三、结束语

通过新生专业教育,使学生“既来之,则安之”,对于专业“喜爱之,努力之”。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学习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无疑是痛苦的,不过即使一开始不喜欢,通过新生专业教育,也可以慢慢培养兴趣,也可以是“上错花轿嫁对郎”。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改革

论文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 教育实践类课程 改革

论文摘要: 教育实践活动是塑造专业化教师的重要途径。但当前高师院校还没有把教育实践真正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职前教师培养依然遵循的是强调专业知识的理智取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亟待改革,要正确理解其专业意义,科学地建构实践类课程体系,恰当选择课程内容,正确地进行实施与评价。

近年来,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批评最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小学教育专业出现在高等教育中虽然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教育实践问题却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导致职前教师出现专业情意淡薄、实践性知识积累不够、对实际教育教学体验不足、工作适应期延长的严重缺陷,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践课程已成为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因素,突破这一瓶颈是当今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正确理解教育实践的含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实践的理解比较狭隘,往往将它与教育实习等同起来,这主要缘于教育实习一直是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得以深入中小学的唯一机会。但这种先理论后实习、理论与实践断裂的培养模式已遭到广泛的质疑。

小学教育专业植入高等教育体系之后,要真正培养出专业化程度较高,即能尽快胜任教师工作并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首先必须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即教育实习”的传统观念,在师范生进入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就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其做好教师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同时,在教育实习之后,也应让师范生有机会反思、纠偏补漏和再实践,从而使认识与实践的结合走向深化。

因此,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活动场所看,不仅包括在小学进行的实践活动,而且包括在师范院校内和其他教育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看,不仅包括要完成多重任务的教育实习,而且包括任务相对单一的教师基本功练习、教材研习、教育教学技能练习、教育科学研究研习、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从活动方式上看,应包括合作研讨、观摩(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参与竞赛、实习、有偿或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从活动组织形式看,应包括集体性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和个体独立的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从组织管理看,除了有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还可以有师范生在学校教师引导下自发的实践活动。

二、正确把握教育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教师教育课程是形成教师双专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包括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领域,而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教育实践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同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部分,是教师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原因在于:1.中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中小学教育活动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理论性;2.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鲜明的实践性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的知识是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相对应的,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与教育现场。离开了教育实践课程,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就是句空话。因此,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具有核心价值;3.小学教育教学就其内容来讲是简单的,但就其教学内容的心理化来说却是复杂的。事实上,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

三、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恰当选择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专业情意培养

专业情意培养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小学教育,懂得小学教育的意义;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其专业精神;热爱小学生,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师范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向以准教师的身份共同研究教育现象的转变。课程实施形式上应灵活多样,既可以走出去,又可以请进来。如可以安排与小学教师的交流活动,既要与优秀教师交流,又要适当与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年轻教师交流,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2.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集体建设规划、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2)学生个案研究实践。要求学会帮助“后进生”,学会写儿童个案研究报告;(3)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设计班队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能较好体现设计方案;(4)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级课外活动规划,组织小学生课外活动,符合活动要求。

3.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三个方面。

(1)教学基本功。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简笔画等。

(2)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交往互动技能、创设情境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

(3)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开放性、个性化作业设计、个别辅导等。

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案例研究的撰写。能够选定案例、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2)教育故事撰写。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教育故事。(3)教育行动研究。能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教育见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行动研究报告。

5.自我专业特长的培养

可从自身资源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确定几项自我专业特长,如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还如具有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的双语教学等。

(二)正确进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要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结合。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做到见习分散,实习相对集中。三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搞好校内教育实践训练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空间的作用。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应该是校外教育实践的主平台。

2.实施的基本途径与形式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助教、助研、助管、寝室每日练活动、小学名师讲坛与观摩课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师成长协作团、做家教、担任培训(辅导)班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3.考核与评价

(1)将教育实践活动同学分挂钩,适当加大教育实践课程学分比重。

(2)制定教育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

(3)教学基本功实行资格证制度,每年定期考核,凡有一项教学基本功不合格的不能进入教育实习。

(4)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每次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都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指导教师(包括小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专业教育论文: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现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模式陈旧,在课程体系、实践技能、教材建设、考核评价制度、师资队伍建设等缺乏高职特色。高职会计教育作为会计教育的一种新的层次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已在整个高职会计教育界形成共识。

1 高职会计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会计专业也不例外,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应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目前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高职会计教育的模式还相对滞后;课程体系还有待调整;实践技能不够突出;考核评价制度陈旧;教材建设滞后于会计专业需要;师资队伍建设与个体素质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等问题。因此,要创建新的高职会计教育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2 创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了培养21世纪所需的会计专业人才,为了使会计人才适应当前市场,对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即通过用人单位考核、评价、调研、反馈等方式,思考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规格,客观务实给学生评价。结合会计职业能力所需知识和技能组织教育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是目前人才培养重点,要深入探讨教育教学新模式,主要从传统讲授知识转变为传授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从单纯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素质教育和实效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从学生被动听讲转变为小组学习,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等。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致用”上。从课程分类上考虑有核心课程、特色课程和品牌课程;从课程横向

划分主要有:教育通修课,主要包括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方向课,主要包括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教育教学实践课,综合教育相关课、专业技能课。针对每门课程强调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训练以技能为主的要求。

要加强学生实践技能,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一种训练,涉及的知识面广,体现运用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通过技能培训,可使学生掌握生产一线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有利于缩短学生在生产第一线的适应期。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课程的知识,使知识与技能进行转化。教师应以实际工作案例为载体,贯穿所授课程,设计出系统、完整、类型多样、实用的实训方案或教程,利用实训基地,完成会计岗位仿真,达到学生对会计岗位和实际工作的认知。

改进考核评价制度,不能用一张试卷评判某一学生好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长远目标,切实掌握技巧,促进学生发展。其一,考试内容灵活化。对大学生的考核,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考核,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使之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和挑战。其二,充分肯定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各具特色。学生如果能多方面发掘自己的才华,并发扬光大,无疑具有很大意义。其三,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按比例评分,客观反映学生学习成绩。其四,可尝试采用口试,实践操作考核,证书、考级等方式,进行多种渠道的评价。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知识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基本需要。会计教材建设在会计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会计专业在教材建设上要充分考虑一下几点:①培养目标准确进行教材定位,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能型人才需要,突出针对性、具有实用性、体现职业性、具有创新性;②优化编写队伍结构,发挥高职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优势互补作用;③突破传统教材框架,探索易于高职学生接受的编写模式。编写模式能够体现“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的原则,能够深入浅,分散难点,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更易于高职学生接受。采用“项目式”、“工作过程导向”的编写模式;④加强校企合作办学,重视开发与“订单式”教育相适应的配套教材。“订单式”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化。⑤开发校本教材,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特色。高职院校服务和依赖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模,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大多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相适应,地方性、本土化特征较为突出。开发和建设校本教材,不仅是高职教材的补充,而且对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是高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战略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在高职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对推动高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没有好的教师,肯定不会有好的教学质量,也不能培养出好的人才,所以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制订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其次,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引进双师人才;再次,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最后,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多出成绩。

总之,高职会计专业要培养出为社会所接受的“产品”,符合社会会计职业界需要会计人才,并以现代会计教育教学理论中的最新研究和成功高职会计教育个案经验为依据,充分体现其必要性和活力。

3 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展望

我们必须在掌握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同时不断借鉴国外会计职业的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十八大提出:如何更好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认为,要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遵循人的认知和成长规律,为国家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展望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突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做好规划与实施。引领和拓展新思路,强调“特色”发展,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二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根本任务,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要大力推进会计教育教学开放交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打造信息化平台,经常开展会计技能比赛和竞赛活动,学生毕业前力争取得多种证书。使学生达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的目标。

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其重点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最终成为会计专业方面的能力型人才。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论服装设计理念与专业教育的方向

论文关键词: 服装设计 设计理念 专业教育

论文摘要: 设计是服装企业跳动的脉搏,设计师是服装企业的关键。本文从设计理念的视角,分析专业教育中服装设计的教育方向,从而推动教育及服装设计的发展。

我国纺织服装以贴牌加工(oem)起步发展成为一个世人瞩目的纺织服装大国,以至于欧盟美国针对中国不断掀起纺织品贸易战。而中国服装企业面临的并非是发达国家所想象的金矿、银矿,而是重重困境:越来越低的加工费,越来越短的交货期,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越来越复杂的贸易政策,越来越少的利润……我国服装业的困境是重数量不重质量,重竞争不重秩序,重外向型激励不重内在改革的缩影。

这些困境的根源是我们对服装生产没有主动权。我们是oem中的接单方,而非发单方。其实很多企业在早几年就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也尝试着去创造自己的品牌、中国的品牌或成为oem中的发单方。目前,国内已有80万至90万个服装品牌,但没有一个在国际上叫得响,在未来竞争中,也无力与洋品牌抗争。中高档市场,总是洋品牌在一路领跑,洋品牌的服装满足消费者追求时尚的心理,换句话说,消费者更喜欢“洋设计”。国外的市场也是摈弃中国的设计,而只许中国生产。所以,创立我国服装品牌的根本在于提高设计水平。

服装是个文化消费产品,科技、时尚、审美是时装品牌的三大要素,设计是服装企业跳动的脉搏,设计师是服装企业的关键。在树立起我国的世界知名服装品牌过程中,设计师将起着决定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紧跟时尚潮流,缩小与知名服装品牌的差距。

首先,企业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表现。它是一个包括产品的功能要素(如用途,品质,服务,价格,包装等),厂商和产品的形象要素(如图案,色调,广告,音乐等),消费者的心理要素(如对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的认知,感受,态度,体验等)的综合体。长期以来我国服装企业缺乏品牌意识,没有把品牌看作影响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有价值的无形资产,这种品牌观念的落后,往往比产品技术落后更可怕。

品牌的建设是一种长期的文化建设,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利益。我国服装企业要发展,一定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打好根基,扎扎实实做品牌,一位著名的美国咨询顾问曾针对中国服装自身的品牌问题这样说——“品牌化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距离疾跑”。随着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融合的速度在加快,程度在加深,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服装企业只有建立起能够凸显民族特色,附着企业文化的高品质,高信誉的服装品牌,才能被世界市场广泛认可和接受。我们必须加大对学生品牌意识的力度,让学生在校内先熟悉了解一些品牌,逐步深入品牌,为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我国服装和国外真正的差距是设计师文化内涵的距离,是市场观念和品牌规划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差距。世界上著名的服装设计大师都是从深厚的传统文化的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各个历史时期和各国的民俗风情中发掘创作灵感,为人们呈现出纷繁多样的风格迥异的时装作品。他们常常将民族的式样和传统的装饰要素进行解构和重新组合,提取精神实质,再来创造现代,使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天衣无缝,并成为服装流行的主导趋势,向世界传播。我国很多服装企业设计人员不能在服装文化内涵上下功夫,不能把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融入到服装设计中。而耐人寻味的是世界服装流行款式,在许多原理及造型上,与我国的传统服装极为相似。如立领、盘扣、团花锦、斜门襟时常出现在t型台上。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让历史文化得到一种延续,使传统的服饰文化必须得到继承和发扬。

再者,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从设计的职业化开始,设计师和企业家寻找最合理的合作方式的尝试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国外知名的服装品牌绝大部分都是设计师自己创立的,当时的设计师都是公司的股东。换句话说,设计师都直接对自己设计的服装销售负责,直接和市场打交道。这样设计师有创新上进的意识,而且其设计风格也会传承下来,成为企业积累的财富。比如皮尔·卡丹,他的服装所蕴含的就是他本人的那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反映了他的那种文化层次。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在自己服务的企业里有一番作为,希望自己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同时也能为企业的品牌运作做出一定贡献。为此,就要求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文化气质,使他们将市场与设计有机结合。

二十一世纪是文化的世纪,人们对文化具有更为迫切的需求。优秀的传统服饰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现代服装设计的巨大源泉。对于服装的文化内涵更要继承民族传统,寻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魂,寻觅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专业教育要结合学生素质,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逐步积淀自己的文化,才能逐渐地走向成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