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6 10:01:27
序论:在您撰写高三化学教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为什么要向学生学习
1.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向学生学习不是新话题,古今中外,很多名人均有非常精当的描述.但长久以来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占绝对的主导,时常以权威的形象出现,无疑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因此,拥有向学生学习的心态,放低身段,尊重学生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必然选择.
2.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多元化
不能小看学生,要相信他们的潜能和智慧.现在的学生,他们除了从教师那里学得知识,生活中获取认知的方式是多元化,其中有些是教师所没有的,有些,教师以为是新知识,但学生可能早就知道.而且,学生人多,群体中不乏有智慧的闪光,总有一些让我们眼睛为之一亮的新认识,新解法.向学生学习是点燃学生激情的方式之一.
3.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向小孩子学习,不愿意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孩子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学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真正符合学生实际,学生最有体会,他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感受和心理体验,能够辨别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师虚心的向学生学习,知晓他们内心的需要,问计于生,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这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4. 获得学生尊重的重要途径
教师向学生学习,会不会在学生面前降低威信呢?许多优秀教师的实践证明, 教师威信的树立,除了学识还有人格,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虚怀若谷,勇于向学生学习,勇于在学生面前纠正自己的错误或者欣赏接受学生比自己更科学的解法,会极大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谈不上失面子影响声誉,尤其对化学教师而言,更是具有科学态度的表现,更能赢得学生的敬重.
二、为什么高三复习阶段更需要向学生学习
1.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过去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教师开展有效复习的起点,如果不详细了解,凭借经验照本宣科,复习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另外,学生的知识虽然零散,但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提供充分的自主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展示,在尊重宽容的气氛下,很多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自己悟得重点,突破难点,并且会生成一些让教师感到意外的新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尤其需要关注学困生,向他们学习,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困惑,询问他们的最初想法,也许就在不经意间,教师能找到反复讲解学生依然不会的原因,因为很多情况下学生需要的教师没讲到,教师反复强调的却不是学生需要的.
2.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有提升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复习课难上,尤其对于化学学科,课时少、内容多,教学模式、手段又相对单一,学生的兴趣、热情难以调动.如果在复习课上老师多给学生机会,向学生学习,让他们做老师,培养敢想敢说的性情,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极大提升,一定能在枯燥的复习课中找到一点乐趣,一定会全力启动思维机器,当轮到自己发表观点时,他肯定把自己最闪光的东西展现出来,肯定希望老师、同学能听懂并欣赏自己.
三、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中怎样落实向学生学习
向学生学习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常态行为.在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中,向学生学习需要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中全程贯彻,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1.课前的关键是准备
课前准备时,教师需要秉承客观、耐心、谨慎的心态,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倾心交流或者学情预测,了解他们头脑中有哪些知识点错误、遗忘、混淆,分析他们能力素养的欠缺之处,进而整合教学素材,设计合适的复习过程.比如在复习有机合成时,发现学生对反应条件存在很大困惑,于是准备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课堂活动:①浓硫酸、加热可能是哪些有机反应的条件?②甲烷、苯、甲苯、苯酚的溴代反应条件有何异同?③列举常见的氧化反应(有机),对比它们的反应条件.
2.课中的关键在于放手
向学生学习,老师就不能搞一言堂,需要提供充分的时空让学生交流展示.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以为不能仅仅把学生展示当成老师后续讲解的载体,展示答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展示思想,这种深层次展示才能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有话语权,但不能随意下结论,多让学生自由表达.比如:学生在展示氧气的还原产物时,根据介质环境的差异,提出可能的三种还原产物,O2-、OH-、H2O,但在交流过程中,有学生指出还可能是O2-2,并举钠在空气中燃烧为例,说实话,笔者在备课时没想到此,学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向学生学习还表现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下,笔者以为在高三不要布置化学的课外任务,而对于非常重要的复习整理,假如布置在课后,那仅仅是教师心理上得到一种安慰,很少有学生会做.虽然高三化学课时少,但宁可在教学内容、试题难度上做做减法,也必须保障自主整理的时间.在笔者的课堂上,经常能找到学生富有个性的网络图、打油诗,每当发现这些闪光点,笔者总是第一时间拍下照片,一方面积累宝贵资料,另一方面也是学生精彩展示的一种激励.
3.课后的关键是及时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教师需要自我反思,更要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制定反思提纲,总结课堂得失.学生的反思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素材,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进一步完善教学行为,是专业成长的助推剂.同时教师可以据此针对性点拨,尤其在高三阶段,个别辅导对临界生的提高是最好的方法.
向学生学习,以学生为本,完善教学过程,不断提高高三化学复习的效率,培养出让自己崇拜的学生,我以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摘 要:目前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配比例不合理,很多老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致使化学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实际的学习效率也不高。在化学课程中实验贯穿整个课堂才能保证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效率,而在化学实验复习课堂中应该注重化学实验内容的设置。结合当前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课堂教学的现状,对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课堂教学的开展进行有效的整合,希望有助于化学老师的教学。
关键词:高三化学;实验复习;教学方法;策略
高中学生在高一、高二在化学的学习中就已经接触到了化学相关实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对学习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进行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课堂的教学时,化学老师已经不能依靠高一、高二的教学方式,必须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对学过的化学实验知识进行整合,持续保持学生对化学的研究热情。以下主要阐述怎样的化学实验整合方式对学生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有很好的效果。
一、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课堂教学现状
在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课堂中主要的特点就是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课程结构的设计较为严谨,对化学知识点中存在的难点及易错点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但是却严重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老师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没有了解清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难抓到自己需要补充的内容。
另一方面还存在的问题有,在化学实验课程中,老师一般情况下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之后就设置一定的实验让学生进行练习,对于实验内容的设计比较简单,根本没有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探究,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二、整合设计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课程
对高三化学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除了要对现有知识进行梳理整合,还要对高一、高二学习到的知识侧重点进行回顾,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设计的实验课程对化学知识的整合是多维层面的。
(一)对不同阶段的化学知识进行整合
1.在具体设置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课程的时候,不可能对已往的实验知识进行全部的重新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容易遗忘或者实验重要性较高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说粗盐的提纯实验、有明显颜色变化K2CrO7/K2CrO4物质的酸碱平衡性能、卤素单质的置换实验等,这些实验应用在课堂上的可行性较高,只需要通过试管就可以体现出实验的效果,值得在具体的实验课程中开展。
2.学生在学习部分元素化合物的实验时,不同元素之间没有进行一定的整合,致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开展高三化学实验课程时,可以对化学学习中所涉及的不同元素化合物进行有效的归纳整合,不仅能提高学生化学复习课程的效率,而且对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了一定的系统化,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考虑到不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只开展简单的化学实验显然不能满足知识层次不同学生的需求,所以在实际设计化学实验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添加一些解决疑难问题的实验,通过老师的正确指导对学生进行启发,满足基础较好学生思维层次的不断提升。这些实验教学对高三学生来说是很大的突破,学生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相应原理的基础上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不断开发了自身的认知思维。
(二)对零散的实验进行整合
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在考试中学生经常由于化学元素知识的掌握过于零散,导致经常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在设置高三化学实验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化、规律化的整合,具体来说,老师可以从元素周期表出发,对其中所包含的知识进行串联和网络化,另外通过相应的实验作辅助,合理连接不同元素的知识点。
比如说,在进行实验“氯气的制备与性质”时,要注意该实验中涉及的关键环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课程内容时,我们了解到氯气有多种性质,氯气的燃烧和漂白作用都需要一定的条件,而在实际进行该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把实验中涉及的所有内容都进行实际的操作,只需要将实验内容进行一定的微型处理。在对氯气的制备原理进行对比实验时,尽量选取步骤简单的实验,考虑课堂时间的有限,通过运用较少的实验试剂以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经过微型实验的教学不仅能达到实验的目的,而且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
(三)对学生思维层次的整合
在高一、高二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对新知识的引入,而通过实验对新知识的引入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在高三对化学实验的学习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对基础知识的整合上,应该以整合知识为基础,逐渐形成学生学习化学的体系,在重组化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层次进行整合。
化学实验的内容多种多样,涉及的实验主要考查的知识有:实验的原理;常见物质的检验;物质的提纯、分离及制备;对一定量浓度溶液的配置;测定pH值等,近年来对一定量浓度溶液的配置实验考查的情况比较多。所以,针对学生已经了解到元素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通过进行实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滴加酚酞褪色的原因分析”后学生不单实现的是相关知识的巩固学习,而且在一定认知冲突中激发出了学生探索、研究知识的积极性。老师的复习效率有很大的提高,也实现了综合性的三维目标。总之,在高三之前对实验的目标进行分解,而在实际高三的实验课程中将教学目标转移到实验的基本素材上,把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科,通过对化学实验的学习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巩固。通过一定的实验,使得化学学习不再枯燥,化学知识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也能拓展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在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课程的设置上学生及老师都应该重视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其次,选择恰当的实验内容,逐渐把化学实验教学变成开拓思维和探索专业知识的有效工具。
摘要:文章以复习课“盐类水解”的教学设计为例,在翻转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成为主动研究者,教师成为学习指导者,提高了高三化学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翻转课堂;化学复习;盐类水解;有效性
一、问题背景
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复习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内容,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现象,基于这种现状,我们更需要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指导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教学。翻转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众多教师熟知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或生生之间交流讨论、提问质疑,达到解惑提升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不是简单地将知识前移到课外,而是对传统课堂提出了挑战。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把知识的传递过程放在了课外,更注重知识的内化吸收,借助师生的课堂互动,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了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在经过相关的培训和学习后,笔者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一系列教学尝试,对翻转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有效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对教师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教师需要精心制作导学案、准备微课视频、调查学习反馈单,有时还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准备实验器材等,预设学生的问题,以指导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教师要广泛查阅资料,以自身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跨学科储备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并且一定要留有备用方案以应对课堂上的“意外”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身边的教练而不是讲台上的木偶,是学生知识的交流者而不是知识的代言人。课后,教师要适时地布置巩固任务,形式不拘一格但效果要恰到好处。下面就以高三复习课“盐类水解”为例,谈谈笔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理解与实施。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1. 理论依据与设计思想
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本节 “盐类水解”的设计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对所学有意义的知识主动建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选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加深刻地了解化学与生活、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依据课标对“盐类水解”的学习要求,采用自主先学同伴互学实验助学展示共学的教学流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探索。
2. 教材分析与学情调查
“盐类水解”是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第三节的内容,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课标要求,一是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二是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三是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盐类水解”既是对前一节“溶液酸碱性”的进一步探究,又为后一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奠定了平衡研究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还要结合高三复习教学的实际,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进行复习内容的有机整合。本节课着重从盐类水解的原理、主要影响因素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盐类水解的重要作用。
在高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知道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初步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主要因素对盐类水解的影响,认识盐类水解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本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合作互动和实验探究能力。需要突破的瓶颈是:盐的水解程度存在差异性的原因,不同因素对盐类水解平衡的影响,盐类水解在实际应用中的利与弊等等,而这些正是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最近发展区的超越。
3. 教学目标确定
(1) 认识盐类水解的本质,理解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会判断不同因素对水解平衡的影响,归纳盐类水解的规律。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盐溶液水解程度的比较学会设计实验、控制变量以改进实验等。
(3) 结合盐类水解的应用举例,感受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4. 主要环节与设计意图
主要环节1 微课视频 自主学习
课前学生对与盐类水解有关的三段微视频(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进行自主学习,并填写微课学习反馈单(表1)。教师通过微课学习反馈单的调查,了解学生已知的、未知的、想知的等,据以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复习课的特点在于学生并不缺乏知识,而是不能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合理地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提高化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上述三段微课视频,不是简单的知识回顾。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盐类水解的理解与思考,因此在制作视频时,教师要留有恰当的提问、适当的质疑时间并进行简短的总结。利用视频可以重复观看的特点,插入实验片段,帮助学生加深对盐类水解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主要环节2 情境创设 提出问题
播放一段约为22秒的新闻视频:高速公路上一轿车发生自燃,由于车上没有配备灭火器,车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火将自己四十多万元的奥迪车烧成了空壳。
设计意图:有关汽车配备灭火器的安全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泡沫灭火器的兴趣的探究欲望。
主要环节3 问题讨论 设计实验
由泡沫灭火器的原理为切入口,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是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教师结合课前学生填写的微课学习反馈单,提出反馈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问题:① 比较0.1mol/L CH3COONa、NaHCO3、NaClO三种溶液的水解程度,② 怎样证明Na2CO3溶液呈碱性是由CO32-水解引起的。通过这两个共性问题的探讨,进一步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
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想到方案,分别测定三种溶液的pH比较溶液的碱性强弱。但是有学生发现,当溶液pH比较接近时,pH试纸就不能区分了。怎么办?改用比较精确的pH计。
设计意图:测定不同盐溶液pH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越弱越水解”的理解,同时又获得了pH计操作的机会,巩固了实验操作技能。
第二个问题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有的认为可以加Ca(OH)2溶液,有的认为可以加Ca(OH)2固体更好,有的认为加CaCl2固体,还有的认为加稀HCl等等,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设计意图:Na2CO3溶液呈碱性是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但是怎样证明该溶液的碱性是由CO32-水解引起的,并不是很多学生会思考的问题,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这个结论。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这个问题,进而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改变Na2CO3溶液的碱性强弱,有效突破了盐类水解理解的难点。
主要环节4 实验探究 交流再探
按照学生提出的几种主要方案,分组进行实验。为了节约时间,每组同学选择方案中一种进行实验,然后汇报实验结果。过程中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几组进行拍照,照片投放于大屏幕进行展示。
此时趁热打铁继续追问:向含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适量的CaCl2使红色褪去,试从平衡移动角度分析运用的化学原理是什么?再问:若要使得含有酚酞的Na2CO3溶液的红色加深,有哪些方法?红色变浅,又有哪些方法?利用提供的试剂,学生可以想到很多方案,甚至超出了提供试剂的范围,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最后由学生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并总结盐类水解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以及实践探究,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盐类水解平衡的移动,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主要环节5 学以致用 回归生活
为了使学生在盐类水解的原理和生活之间架起“应用”的桥梁,请学生对照表格(表2)中盐类水解的应用,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与课的开始相呼应,复习了盐类水解,根据其原理自制简易泡沫灭火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学生满心期待自制简易泡沫灭火器的成功,但与预期的结果并不相同,鼓励学生应进一步查阅资料探究。
通过复习,使学生形成“盐类水解”的思维导图(图1),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同时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与惯常的成功方式不同,有意创设一个与预期结果不同的实验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原理与实际应用之间还需要继续地探究,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通过资料查阅,向学生介绍实际泡沫灭火器中还添加了发泡剂从而增加发泡效果,也是对学生视野的拓展。
三、实践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笔者对学生作了访谈。多数学生表示对翻转课堂教学的认可,他们认为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后,在课堂上对原来学习中的困惑进行重点突破,深入交流与探讨,加深了对盐类水解的认识,同时也获得了研究平衡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历。回顾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
(1) 高三化学复习课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微课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在翻转课堂里,学生课前通过微课的帮助自主先学,把先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放到课堂上交流探究,从而提高了复习教学的实效,所以微课的质量对于翻转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制作微课视频不能仅靠个人力量闭门造车,而应该发挥团队的智慧,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的加入,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形成微课视频资源。
(2) 高三化学复习课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要根据复习内容的差异性实施教学。本节“盐类水解”属于化学原理复习,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由现象向理论升华,运用化学原理对现象解释,控制变量使盐类的水解朝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进行。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微课视频中介绍的归纳提炼的方法,对不同类元素的物质形成转化关系图,实现元素化合物知识由“繁”到“简”的转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三化学复习教学,有助于学生利用微课视频自己掌控学习进程,增加了课堂上的互动性。学生是主动研究者,教师变成了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活”起来,提高了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提高化学复习课效益的教学措施,为高三化学的复习效益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三 化学 复习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三复习课的教学不同于新授课,无论从知识技能上还是学法上,学生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如果复习时只是将原来的知识作简单的、机械的重复,学生就无法感觉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就会感到乏味, 丧失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去做题,从中寻求解题方法,而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势必造成基础知识得不到网络化的整理,教材各部分知识问得不到很好的融合、渗透,使学生感到解决问题时无从入手,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相应提高。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三复习课效率方面,谈谈应重点抓好几个问题,愿和同行探讨。
二、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效率的措施
1.保持复习课的新鲜感――话题式教学设计
复习课的新鲜感来自于对复习内容的重组与整合,不适宜再如新授课那样按模块分开复习,那么,如何整合?寻找一个话题,设置一系列涉及各模块的问题应当是可行的做法。
例如,以“硫酸铜的制备”为话题,设置如下问题:
(1)工业上如何以铜为原料制备硫酸铜? 几种制备方法?优劣如何评价?
(2)铜和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加入双氧水溶液,为何能得到硫酸铜?涉及哪些化学反应?
(3)铜和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硝酸,为何能得到Cu2+?涉及哪些离子反应?
(4)逸出溶液的氮氧化物如何回收利用?涉及哪些氧化还原反应?
(5)如果氮氧化物都得以回收利用,硝酸在整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以上这些问题涉及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对氧化一还原反应的理解,对离子反应的认识等等。既有对课本中介绍过的典型物质的回顾,也有对并不熟悉的新物质、新材料的推想,这样的话题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热情。
2.以习题带知识点的形式进行复习,提高学生有效参与
这种复习的思路是教师并非一上来就总结化学知识,而是以一道题为线索,从具体问题出发,总结比较抽象的概念。这种先以练习为情境进行总结归纳的方法从实际问题入手,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学生再现知识比较容易,提高了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师再帮助学生有序疏理,建立知识问联系,学生就会形成比较深刻的记忆,就会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重视能力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基础知识掌握好了,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如何把已有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分析、解决问题中,把已知的和未知的联系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只有先教会学生怎样去用,学生才会自己去应用,才能逐步地达到学而致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本题的知识结合点,即将学过的知识点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上,进而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图形变换等,寻找解决方法。如对化学中一个学生认为非常简单的反应,若能从全方位去思考和提示,也会使其内涵变得十分丰富,给学生深刻启示。
如Zn+2HCl=ZnCl2+H2中,a.从置换角度分析,锌是一种活泼金属,能置换盐酸中的氢;b.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c.若将这个氧化-还原反应另置在两电极上进行,就构成了高二课程中所学的原电池;d.从离子角度分析:Zn+2H+=Zn2++H2,盐酸在溶液中起氧化作用的是H+,可以推理在非氧化性酸溶液中,及某些盐如NaHSO4中也能发生这个反应;e.从化学反应速度角度考虑,改变C(H+)可以改变反应速率;f.用所学电解知识来设计反应Cu+2HCl=CuCl2+H2。
多年的教学证明,不同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思维参与程度是有区别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
4.引导学生进行试题分析,学会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可见,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是进行有效学习、获取有效知识的有效措施。因此高三化学总复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通过严格、合理、规范的要求来帮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高三复习中有一部分时间是用来考试的,因通过考试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清楚自己知识的薄弱点,从而来弥补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修正自己的学习计划。试题分析是考试后必须做的工作,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析错误的原因,是化学基本概念、原理不清,还是审题粗心大意;是化学术语书写错误还是表达能力欠缺;是解题格式不规范还是考试心理紧张,等等。教师分析试卷也应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重视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指导,突出对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的培养。教师还应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试题,把题目的知识点向广度和深度上加以延伸、拓展,尽可能地构建知识间的广泛联系,从“点”出发,把“面”带出来呈现给学生,也可以把原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向多侧面、广角度进行合理变换,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结束语
高三备考复习,绝不是简单地拼时间、拼精力漫无目标地大量演题的过程,而是科学的、有计划的复习过程,只要复习中时刻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依据,明确复习要求,把握复习方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就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高三化学任课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加强课堂管理、提高高三化学课堂效率呢?以下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下我的见解,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1、引入教学内容应多种方式:简单引入、复习引入、故事引入
这些都是我们老师的方法,我认为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高三学生更应进行问题情景引入。例如我在给学生复习到晶体类型的知识时就进行了一次问题引入:有这样一道高考题NaCl、MgCl2、AlCl3熔融状态下置于三个容器中并用导线串联,通电一段时间后,问各容器析出的晶体物质的量比是多少?学生很快就把答案给出来了,但我马上说到:“同学们,当年这道高考题是有错误的,你们先阅读今天要复习的内容‘晶体的类型和性质’然后告诉我错误在哪里?”就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阅读,积极的思考然后找出问题所在:AlCl3是分子晶体,熔融状态时它不导电。
2、应下功夫研究高考的热点问题同时又是学生困难的问题
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这一点上,我们通常都会讲一些方法:比如教师要风趣、幽默等等,但高三的学生,理性的东西远大于感性的,课堂上时不时插入一些幽默的话语可活跃课堂气氛,但是重要的还是应下功夫研究高考的热点问题同时又是学生困难的问题。
例如,学生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块的推断题上,对于元素的位置,阴阳离子半径的大小一直是一个难点,对于学生的这一困难我思考后给他们总结出八字口决:对于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阴阳离子有‘阴前阳下、价小径大’这么一个规律。如F-与Mg2+,F元素在Ne元素的前面Mg元素在Ne元素下一周期。
在高考化学试题中,要求学生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一个常考的热点问题,而学生也是对这类要求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情况我组织学生进行课题型复习,集中训练,总结要点得出四句口决:‘变价物质(元素)不能消、氧还产物要清楚、三个守恒要牢记、氢氧不平巧用水’。此口决简明好记又十分有用,学生用它解决这类问题十分顺手。
这样通过解决高考的热点问题同时又是学生困难的问题,让学生在我的化学课堂上学到面对高考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这样学生才会全心投入到老师所引导的课堂中来,学生参与度才会大,教学效率才会提高。
3、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增加学生自己参加实验并自行设计实验的教学活动。
给学生创设参与化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知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可把课本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适当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另一方面,要重视实验习题的教学。因为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设计方案到实施,最后形成结论等几个阶段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学生对自己亲自设计方案并实施的实验操作更精确,观察更细致,参与的意识更强烈。
二、增加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1、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例如:在学习到有关环境污染的相关章节时,我们可以播放相关的电影片段以让学生"入境",领略知识与现实的联系。
2、以理育情
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相对的优势。例如:在《合成氨的条件的选择》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讲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化学工业获得了飞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铁和铁的化合物》内容时,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3、以情育情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组织好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这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
1、选择好组织活动的课题或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活动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活动的课题或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的。首先,活动的课题或问题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如果漫无边际进行,就会抓不住课堂教学重点,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其次,活动的课题或问题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提问的难易应该控制在学生经过听取教师讲解和自己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的程度。
2、把握好组织活动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活动要注意时机。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总之,我们教师每天都要走进课堂,把每一次进课堂的机会,都当作自己的一次锻炼机会,我相信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就会逐步提高,教学效率也一定会提高。
一、高三前期各种考试化学学科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1)教师层面
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实效性不够。高三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新手较多,虽然工作上他们有激情、有干劲,但缺乏高三教学的经验,对新课标、新教材研究不够,在学科知识的框架结构、纵横联系、重难点把握上存在不足,导致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实效性不够。部分高三学生反映处于负担重、效率低的被动学习境地。
(2)学生层面
第一、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没有形成知识网络和树形结构。对第一阶段复习的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没有真正掌握,实验能力、分析情景问题的能力不强,从而导致知识性失分。
第二、第一阶段复习时,部分教师忽视对课本、课标及近年新课改实验区高考题的研究,没有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平时的训练、评讲注重比较难的题而忽视基础,从而使许多学生在简单的题上失分。
第三、学生的基本解题能力达不到要求。在考试中反映出来就是学生审不来题,阅读速度慢,自我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不强;解题习惯差,书写混乱;数学运算能力不够,经常出现计算错误;不能用学科语言准确简明的进行答题和表达等。
第四、时间安排不恰当。有的学生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能够做的题没有时间做,应该得的分没有得到,这反映出平时的定时训练落实不够,学生缺乏考试方法上的指导和应考经验的积累。
二、目前高三化学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复习的目的在于:一是让学生对已学过的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二是形成学科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
(1)从复习过程看:部分教师的复习教学是机械地按课本章节顺序或知识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浅层次的重复,没有真正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没有对课本和复习资料进行有机的整合,过分地依靠复习资料,不注意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学生没有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2)从复习内容看:没有认真研究“纲、本、题”和学科知识的重点、疑点、难点、生长点,结果是重点、难点知识复习不到位,生长点知识拓展不够,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3)从复习方法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课下学生苦渡“题海”,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很少去思考如何通过改进教法和帮助学生改进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从师生活动看:课堂中教师既作导演,又作演员,部分教师总是一厢情愿,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看似很辛苦,实际上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只是听众、观众,教师对学生的感受、兴趣没有思考、研究与反思。
(5)从课堂实施看:计划性、针对性、目标性不强。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比较大,在课堂上讲到哪里黑就到哪里歇;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随意发挥,废话多,节奏散;有的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讲解问题不深入、不透切。
三,高三化学学科后期复习建议
(1)教学要有针对性,要对路。复习教学既要对高考的路,又要对学生的路。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纲、本、题”,要研究今年高考的新情况,掌握高考试题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同时要认真研究学情,掌握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复习教学,教师要在研究考纲,研究教材,研究考题,研究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科技的结合,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上狠下苦功。要把握复习的重难点、深广度,注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反对满堂灌,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
(2)要落实“讲、练、评”。
一是要“讲、练、评”结合。“讲”要突出基础和重点,“练”要做到精,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术,保证学生有用于消化、看书的时间。在后期综合训练时,要让学生练速度、练规范、练方法、练心理。要让学生明白:“稀里糊涂作十道题,不如明明白白作一道题”。“评”要教会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在评讲前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充分准备评讲内容,在评讲时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去作而不那样去作,为什么这样作是对的而那样作是错的,也就是时时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理”字,处处要讲“理”。总之要评出规律、思路、技巧与方法。
二是要“精选、精讲、精练”。有的讲评课,由于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逢题就讲,每题必讲,教师累,学生苦,这种评讲既费时又低效,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高三课堂,为了不让学生陷入“题海”中,我们教师必须首先到“题海”中去,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题目作为例题或练习(最好选用近几年全国及其他省、市的高考题),不用成套的资料或练习题。评讲时要教会学生寻找解题的切入点、突破口,要注意方法、思路及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由模仿到举一反三,实现变通。
(3)心理训练要常抓不懈。高考不仅是学生智力的竞争,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在后期的复习教学中,一是教师应随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从学科知识角度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二是在后期的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激发他们的情商。三是高三后期,学生容易产生紧张、失眠、焦虑等现象,这多是由于缺乏自信造成的。教师要留心学生遇到的这些问题,要及时疏导,帮助他们恢复信心。要告诉学生,不管现在成绩如何,只要高考没有举行,就有机会。四是要提示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不同的学生情况不同,盲目模仿别人只会增加慌乱和更加紧张。
(作者单位:四川达州市大竹县大竹中学)
摘 要:高三化学的总复习阶段,我们往往感到最棘手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概括、深入与创新,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复习观念是否先进,复习策略是否科学,复习方法是否得当对学生高三一年复习效果及高考成绩都有至关重要影响。同时,这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全方位检验。因此,如何上好高三化学复习课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认真探讨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有效性;
近几年来高考化学试题,总的讲覆盖面大,综合性强,单一知识点的检测题较少,单一识记题目较少,基本实验内容题较少。体现了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思想,因此高三化学复习阶段必须坚持三到位。即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通过复习使自己将原来分课时、分单元学习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通过复习使自己原有知识链中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错误理解的概念得到纠正。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自己掌握中学化学的双基的同时,提高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表达、自学等诸多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阅读教材,形成体系
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课本关。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因此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课本的阅读,阅读课本时,要全面看课本内容,如书上例题,有关习题课要上演示实验和有关的分组实验。在看书过程中要划出重点和难点,了解哪些知识属于记忆性内容哪些属于理解性内容,哪些属于综合运用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如果一味的看书,不细读精读、势必引起味同嚼蜡之感,因此在看书前必须明确章节学习目标,如化学平衡一章。要知道这一章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部分之一,它用动态的观点揭示了可逆反应的基本规律。这一章的重点在于动态和平衡,影响平衡移动的条件。在阅读中着重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勒沙特列原理及其应用,同时必须通过看书对课本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综合,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可通过表解形式、图解形式并加以归纳。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可通过不同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串联起来,又如,“分子结构”中易混淆的概念较多,可建立相关概念系统,进行概念同化。基本概念的网络有利于有效储存,在遇到问题时,才能迅速将知识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重视基础,凸显重点
复习中,要在打好基础上下功夫,把注意力放在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上,不要猎奇,不要搞“偏、难、高”的内容。对于大纲不要求的内容,要坚决删掉,一些内容如磷酸式盐和碱的反应,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涉及量的关系一类离子反应,硝酸盐的分解产物过氧化钠与某些混和气体反应后,气体体积变化方面的内容,要少化精力,不要任意拓展,要把注意力放在抓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关键上。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占了很大的比例,涉及两大反应、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解质深液、化学平衡等理论知识,又和实验、计算题目密切相关。要注重各章节的联系,加强理论的学习和指导。重视基础不等于面面俱到。如高一化学第四章《卤素》重点应是“氯气”关于氯气的性质制法及用途,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每一块都要逐个分解进行理解,单就制法而言从反应原理、特点到具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净化干燥、验满、尾气处理各部分都必须做到,但对后面的第四节的学习“卤族元素”时,类似的内容就不必这样很深入地讨论,只需注意本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关键是在共性中把握元素性质的特性,就“碘与淀粉变蓝”这一小知识点而言,有些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结论不会理解,可以根据如下典型题目,必要是时结合实验进行突破。另外在有机物的学习中,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是基础,也是很重要的知识,根据有机物中官能团的特点来分析有机物的性质和相互衔变关系,通过物质的性质去理解物质的制法和用途,只有全面抓住这一系列内容,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有机信息题、合成题才能迎刃而解。因此,复习时必须全面地理解基础,并要善于关于抓住重点。
三、把握热点、注重总结
做题时巩固知识是重手段,是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决不能是搞题海战术,逢题便做,浪费精力和时间却达不到复习的目的。近几年,高考题型相对稳定,热点内容往往涉及到: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不用试剂或有一种试利鉴别多种物质;溶液中会有离子的浓度大小排队;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热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晶体结构和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及勒沙特列原理,有机新信息题;阿伏加德罗定理及推论;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四种晶体的有关知识;弱电解质的电离及平衡理论;中和滴定原理;三池的原理;胶体的知识;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等主干知识。因此,在总复习过程中,要根据章节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做适量的针对性练习。在迎考前通过典型例题、类比题、拓展题针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注重解题思想的指导和解题模型的建立。如守恒思想、极端假设法、十字交叉法等模型。另外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要引导学生用化学原理思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自我强化,加强反思
高考测试学生的能力品质包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因此一个章节复习结束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验收、学生自己也要进行验收,进行信息反馈。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要进行针对性的自我强化,强化的办法是:按照高考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试题,最好是近年来的高考题材和各类模拟题。像统一考试有人监考一样,在规定时间内答卷,然后对照标准答案,辩明正误,自我评分。通过自测自评发现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查阅资料,及时补缺。对典型题目展开思路,寻求规律,总结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类型,制定新的措施,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应试能力,老师对试题错误的分析与学生自我反思、评价结合起来,尽量避免历年高考、历届学生的共同错误,如:思维的变通性差;语言表达能力差;做题的规范性差;信息的处理和把握能力低;实验能力差等。
总之,高三复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提高复习效率,须在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注重方法训练等环节上下功夫,在复习中找到有的放矢加强复习的针对性,策略性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摘要】高三化学复习课所能达到的实际学习效益距离应有的学习效益差距较大,在高三总复习中要提升化学复习课的效益就必须要解决思维容量、诊断方式和结构优化等方面的问题,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改变复习策略,从思想层面、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着手,寻求突破。
【关键词】高三化学 复习策略 合作学习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的命题思想已经顺应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并且将考试的考点逐渐与实际生活的相关问题相结合起来,把知识立意转化成为能力立意,更强调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高三化学课的复习也应该随着这一变化的变化而针对传统的复习模式进行改变。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复习课教学需要关注的是复习所达到的效果和师生通过复习所收到的收益。就目前而言,高三化学复习课所达到的效果收益甚微,其主要表现在于教师因为受到教辅材料的牵制,在课堂的深入思考方面缺乏时间,对于旧有的复习模式也缺乏创新或者突破的勇气;而学生则由于沉浸题海战术而失去了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机会,更没有在复习中形成自我诊断和知识拓展的习惯;还有就是出于部分高考题的不合理导向,造成了高三的复习课陷入一个“一切为了考题,为了一切考题,考题就是一切”的死循环之中。
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有个性又创造力的复习课课堂?如何才能让每个学生在复习课教学中充满热情?如何才能让化学老师在复习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自我诊断,自我发展?这些都是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需要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的含义及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合作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自觉的或者不自觉的在行为上采取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动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来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推广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一)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主动性的培养
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方面的交流和情感方面的交流,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逐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和积极学习态度。
(二)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体现
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导而不演,将演的任务交给学生,教师本身只是扮演一个协助者、参与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因此,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中心,学生带着本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其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化学知识能力的提高。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因为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从而忽略了“化学源自于生活,并将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性质,也不注重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将化学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只是将已有知识结论和问题答案直接传授给学生,忽视教学知识与学生本身发展的差异,忽视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进而培养出一个个所谓的“书呆”。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授课内容上的知识点引申开来,抛砖引玉,举一反三,最大限度的发掘课堂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四)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对待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着眼于全体学生,不要求人人成功,但需要人人进步,是真正地符合了现代教育的主题思想。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奖励制度的改变,合作学习所追求的并不是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而是注重团体成绩的排队,以小组整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建成员竞争”的新格局。这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和正确对待竞争态度的养成都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实践中应当注意的原则
众所周知,小组合作学习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什么原则以便提高小组合作实效呢?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普遍性原则
许多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应该要照顾到学生的整体素质,题目难度偏大,会致使一些处在中下游的学生无法参与进来,也就很难达到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目的;题目太容易,会使学生失去讨论的欲望,同时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选择难度适中、大多数学生一般都能回答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例如,讲电解质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讨论课题:在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属于强电解质,哪些是属于弱电解质,哪些是属于非电解质却可以导电?⒈盐酸⒉硫酸⒊醋酸⒋碳酸⒌蔗糖溶液⒍酒精⒎氨水⒏铜⒐二氧化硫⒑氨气⒒硫酸钡。在讨论中学生们都能侃侃而谈,分小组合作学习,给了每个学生分析、思考的机会,自己说,也听别人说,既训练了全体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性原则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的课题让小组合作完成,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比如说,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浓硫酸和H2SO4有何区别?让学生们相互交流,相互协作,从而推导得出答案。一些推导性较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都是非常适合小组合作完成的,让学生在亲手操作、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争论性原则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在设计课题时可以巧妙的融入一些带有争论性的问题,有争论才能开展讨论,这样才有利于迸发出集体智慧的火花。类似于“导电的一定就是电解质,不导电的就不是电解质吗?”这一类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时,各个小组各抒己见,纷纷汇报讨论的结果。学生们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中获得了新知识,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学习、探讨,是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好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对此作更深的探讨。
摘要:介绍了“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基本程序,以“铝及其化合物”复习课为例分析了该教学模式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实践,并且阐述了该教学模式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实践策略和实践效果。
关键词:“问题驱动”教学模式;高三化学;铝及其化合物;复习课实践案例;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江苏实行了“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新高考方案。化学属于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从教学内容、考查方向、教学学时等多方面作了调整,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特点,考查方向进一步体现“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教学学时减少。
目前江苏高考化学试题的设计,突出与生产、生活、科技的密切联系,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能力,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吸收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
上述背景下,高三化学复习遇到了内容繁多、要求颇高、时间紧迫的实际问题,良好的复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选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较好解决了高三化学复习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实践案例
1.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架构在建构主义和现代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不能完全依靠教师传授,而要在一定的情景下,学习个体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无论是新知识的获得,还是旧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提高,都必须经过真正的意义建构才能获得。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要素和基本程序通常可归纳如下:
为什么“问题驱动”教学模式适合于高三化学复习课呢?笔者以为该模式打破了以单纯讲授、归纳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依据复习目标、围绕复习内容、在分析学生现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开展探究活动、解决问题,完成复习任务,进而提升学习的能力。
运用该模式,针对高考试题“宽基础”的特点,高三化学复习在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针对高考试题“厚实践”的特点,在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本教学实验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人类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相关的化学实践活动;针对高考试题“重能力”的特点,在复习化学学科知识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观察、实验、化学语言以及化学特征方法运用等能力。
2.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实践案例
高中化学课程设置了《化学1》、《化学2》和《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实验化学》4个选修模块,知识有“多、繁、杂、散”的特点,复习时要将原有知识进行对比、归纳、总结、提升,在熟练掌握化学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的同时,提高学生审题和解题的思维能力、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因此就存在“内容多、要求高、时间紧”的问题。为求解决以上问题,提高复习课的学习效率,笔者尝试使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
下面以“铝及其化合物”的复习课为例,阐述“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具体实践。
(1)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根据考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节复习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是:首先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熟练掌握铝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其次是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掌握简单计算及Al(OH)3的制备方案;再次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和理解Al(OH)3的性质和制备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小组讨论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设计合理的 “问题情景”
为了达成“熟练掌握铝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这一基本复习目标,设计了以下工业流程问题情景。
工业上用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含Fe2O3、SiO2等杂质)为原料冶炼铝的工艺流程如下:
提出问题:①流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怎么写。②在流程图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实验方法并描述实验现象,写出物质Z的化学式。③如何构建铝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图。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学生掌握了Al、Al2O3、Al(OH)3的性质等基本知识,构建了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通过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提高化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对实验方法、步骤、现象的描述,提高化学实验能力;通过工艺流程图的阅读,提高分析、推理、假设、归纳等能力。
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另一目标是把高中所学的必修和选修模块知识进行综合提高,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设计了④和⑤两个问题。
④Al(OH)3为何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并用平衡移动原理说明Al(OH)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原因。
⑤根据Al(OH)3的酸、碱式电离,讨论制备Al(OH)3的最佳途径。
⑥评价上述铝的冶炼工艺流程的优缺点
问题④⑤中,精心设计了铝及其化合物的综合性问题,学生在讨论、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不同课程模块的知识、化学原理、科学方法才能解决问题。通过这类问题情景的讨论研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设计问题⑥旨在提高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能力。流程图简洁表达了实验的主要步骤,通过对铝的冶炼工艺流程的评价,进一步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同时初步掌握实验设计和评价,学会科学方法的运用。
(3)适时点拨“活动探究”
在问题①②③的交流、讨论中,师生共同回顾了Al、AlCl3、Al2O3、Al(OH)3、NaAlO2等物质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等基本知识,同时也对过滤等基础实验操作进行了梳理。此时要及时引导学生探究④⑤,并且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点拨学生从“电离平衡”的角度分析Al(OH)3的两性,并根据对Al(OH)3的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的理解,探究Al(OH)3的最佳制备途径。
通过活动中适时的点拨,目标层层上升,从“铝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的总结”到“铝及其化合物和化学平衡原理、化学反应原理等模块知识的综合运用”再到“科学方法的应用”。
(4)及时释疑“解决问题”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会提出不同层次的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重组,使问题得到优化,与学生共同解决。
在上述讨论中,学生有这样一些疑问:Al(OH)3之所以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是由于它有两种电离方式,但是,Al为何也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呢?与Al反应能放出H2的溶液,应该具有什么性质?其实这些问题也是在学生平时作业时经常碰到的问题,同学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就会联想起来,这样可拓展复习的知识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相关知识,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时,进一步掌握了与铝及其化合物知识相关的“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移动、水解原理”的知识,同时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一轮复习对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还能形成学生遇到问题,“不畏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精神。
(5)适度提高的“总结归纳”
通过大量的小组讨论探究,很多相关问题得到解决,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在本节铝及其化合物复习课中,设计了问题情景⑥,让学生讨论探究,对所复习的知识进行适度的提高。
在讨论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展示学习成果的同时,学会横向比较,纵向思考,从而完善知识体系,创新思维,知识和能力都能有较大的提高。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从而达成共识,师生共同进步。
二、“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三化学复习的教学策略
1. 精心设计有效“问题情景”
“问题驱动”式化学复习课是围绕指向明确的“问题情景”这一教学环节展开,教师要注意筛选有价值的知识,提供真实的、精巧别致、新鲜的问题材料,使学生感受到问题情景中旧知识的新鲜感,创造出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以上铝及其化合物复习课中,教师呈现铝的冶炼流程图,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已学知识相联系,并以新课学习时未接触过的流程图进行再现,而不是直接要求学生写出某些方程式,再通过构建铝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图来提升学生对旧知识的综合能力。
2. 正确定位“师生关系”
在使用“问题驱动”式复习课模式时,无论是“活动探究”、“问题解决”还是“总结归纳”,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激励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及时和学生交流,创造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快乐合作学习。
3. 灵活变通“问题驱动”模式
“问题驱动”作为一种高三化学复习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和相似性,操作性很强,但是,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时,不可机械地按照程序进行模仿操作,而应根据具体复习内容,指向教学目标,适当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使教学形式新颖活泼,并始终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为最高追求,让学生在自主的活泼多样的“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三、“问题驱动”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三化学复习的实践效果
1. 化解了高三化学复习的难点
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课的难点在于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同时,尽量把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反应原理、物质结构等知识融合进来,使知识进行横向拓展,建立知识的立体网络。
铝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案例中,难点在于一方面让学生重现、掌握铝及其化合物性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另一方面是学会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铝及其化合物性质,从而带动平衡原理的复习,还想使学生对通常的工艺流程有一定的评价能力。
程序中设计了六个问题来突破这一难点,学生通过对①②③问题的讨论,会熟练书写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自主构建出Al、AlCl3、Al2O3、Al(OH)3、NaAlO2转化关系图;
通过对问题④和⑤的讨论,学生能正确写出Al(OH)3的酸、碱式可逆电离方程式,Al3++3OH-[?]Al(OH)3[?]AlO2-+H++H2O,并成功提出了三条由AlCl3制备Al(OH)3的途径,第一条是AlCl3溶液中加NaOH溶液,第二条是AlCl3溶液中加氨水,第三条是将AlCl3溶液分成二份,体积比为1∶3,在第一份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使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然后把两份溶液混合。最后应用平衡移动、水解等化学原理解释,得出第三途径制Al(OH)3,既节约原料,产品又比较纯净,是实验室制取Al(OH)3的最佳途径。成功地带动原理的复习。
又通过对问题⑥的讨论,学生了解了物质Z的循环使用能降低铝冶炼的成本,从而建立了工业生产中原料的充分利用、环境保护等思想。
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帮助学生将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让学生伴随着渐趋深入的问题讨论推动问题的解决,在不知不觉中教学的难点就化解了。
2. 提高了高三化学复习的效率
铝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案例中,Al、AlCl3、Al2O3、Al(OH)3、NaAlO2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转化关系图,Al(OH)3的酸、碱式电离,铝的冶炼三块内容可能会花费几堂课的时间。通过采用“问题驱动”模式,师生共同讨论,层层递进解决了以上问题,从课堂容量看,提高了复习效率。
另一方面,“问题驱动”复习课模式既是教师提出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动手操作,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能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和思维,学生感到学习轻松。整堂课在教师的精心点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悄然度过,记忆就在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被唤醒,相关的知识网络在问题解决中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解决中得到提升,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感觉不到被教育”。
3.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三化学复习课不仅仅是把学生已有知识进行罗列,依次装进“桶”中,更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解决综合性化学问题的能力。“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对碰到实际问题时“想什么”、“怎么想”、“为什么这么想”等过程进行感悟,是实现“知识教学”转向“观念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上述教学案例中,通过点拨学生对Al(OH)3的最佳制备途径的讨论,引导学生体会化学理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学会碰到类似问题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
4. 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问题驱动”模式的高三化学复习课围绕教学目标,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师生共同进行活动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塑造,以“和谐共生”为核心,构建教师、学生生命可持续发展、超越主体的新型师生“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体现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课堂文化取向,是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经过一个学期恰当、合理的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深深感悟,“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不但解决了高三化学复习就遇到的“内容多、要求高、时间紧”的教学问题,还使学生审题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提高。更值得庆幸的是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开心和自信,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所在。
摘要:“问题整合诊疗式”教学模式旨在课前紧抓学生预习环节,根据学生学情设立教学重、难点;课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整合,创造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后及时反馈,了解教学实际效果,制订出下一阶段的教学安排。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模式;“问题整合诊疗式”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才能使得教师教的有效,学生在课堂上学的有效,一直成为我在高三教学过程中关注的问题。教学有没有效益,不是仅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在高三教学中,笔者不断尝试和总结着教学方法和技能,努力进行有效教学,其中对“问题整合诊疗式”教学模式感受最深。该模式大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课前紧抓学生预习环节,根据学生学情设立教学重、难点;课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整合,创造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后学生及时反馈,了解教学实际效果,制作出下一阶段的教学安排。
“问题整合诊疗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为理论依据(见下图)。该模式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和安排。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感受和反思。
一、课前“诊断”环节
1. 预习——整合问题
高三复习中课本知识学生已经全部学习完毕,但这不意味着说无内容可以预习,化学学科相比其它理科而言,知识的零散性较强,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有效利用学生的预习环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首先,让学生带着教师指定的问题去预习(课前发放教师精心准备的学案),这样可以使得预习具有方向性和高效性;然后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寻找问题,发现自身的知识漏洞,及时记录下来并积极寻求解决,这样可以使得预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预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来源已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丰富,课本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仅有来源,学习从以往单一的课本——师——生环境转变到师——生、人——机、生——生多个交互系统有机结合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由教师、学生、图书馆、网络等共同构成,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例如,复习化学实验模块时,首先需要对中学化学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介绍。该知识在教学安排上如果采用教师在课堂上点滴知识罗列式的复习,至少需要三节课,学生学得乏味无趣 ,感觉教师所说知识都知道,太简单!结果基础知识反而没有有效复习,课堂效率低下。估计到这些情况后,我对教学安排做了一些调整:首先,课前发放教学学案(附上部分预习练习),让学生对于下堂课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顺序都有所了解,然后,提出具体预习问题:(1)中学化学常见实验仪器有哪些;(2)将反应器和容器按①可直接加热类、②隔石棉网可加热类、③不能加热类进行分组(上课时多媒体屏幕上打出一些常见的反应器和容器,让学生现场上机操作加以辨识和分类);(3)了解常见反应器和容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4)天平、量筒、容量瓶、滴定管的主要用途和注意事项;(5)中学课本中哪些实验使用了温度计及使用时具体的摆放位置;(6)常见漏斗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学习习惯出发,从诸多学习手段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多种先预习这些知识,然后结合自身情况提出希望教师课堂上重点讲解的问题。
2. 设立教学重、难点——筛选问题
教师教学重难点的设立应做到因时制宜,因生制宜。高三第一轮复习的目的应做到重视课本、重在基础,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的实情为重,合理设立教学重难点,做到不急不躁。然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实情只有他们自己最了解,所以,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深入学生之中,详细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学生反馈来的信息教师一定要细心整理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反馈!
在学生预习完常见实验仪器内容之后,我开始向学生征集课堂上希望老师重点讲解的问题,很快在我的办公桌、QQ、邮箱里就放置着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我挑出其中一些提问频率较高的问题准备在课堂上列出:(1)量筒、容量瓶、滴定管的仰视、俯视问题;(2)天平称量时“右物左码”结果如何;(3)不同特征的试剂瓶保存试剂的注意事项;(4)中学化学哪些实验需要使用温度计;(5)中学化学干燥器、干燥剂的类型和使用方法。课堂上预备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然后再做点评。少数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单独解答,真正做到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不仅使得学生重视了课本,发现了知识漏洞,而且教师在课堂上也省去了许多知识罗列的时间,把时间留在了学生感觉较困难的知识重点讲解上,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堂四十五分钟高效使用,学生也可以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合作与互助。
二、课堂“诊疗”环节
1.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的多感官通道教学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记忆信息有8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或4%依靠触觉和嗅觉等。单位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单凭视觉是听觉的一倍,而视觉、听觉协同起来作用则是听觉的十倍多。由此可见,学习要特别重视感官并用的方法。学校教育中由于对视觉图像和触摸感觉的能力极少要求,导致学生的这些感觉也在慢慢退化。把高三化学复习与多媒体、互联网等优势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高效的多感官通道教学可以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课堂容量增大的同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尽可能的解放出学生的手,不要让他们因忙于记笔记而顾此失彼,可以根据课型情况的需要,将课件、文档、试验装置图片、随堂练习、家庭作业及答案等挂在互联网上,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主动、生动地学,将时间用于有效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去想、去问、去探索,最终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中学化学常见实验仪器多达四十多种,课堂上全部一一实物展示存在较多不便。利用多媒体播放技术,把仪器的使用与课本实验结合起来,将声音、动画等“放大”实验现象,不仅为仪器的使用提供了正确的示范操作,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实验的理解。在讲解量筒、容量瓶、滴定管仰视、俯视读数造成误差问题时,我播放了一段录像,学生认真观察,学习气氛高涨,我立即让学生对录像说明的问题作出总结,由此引出画图法“定一点或定两点”解决误差的关键,学生在对比中自我启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进行自我启发式学习。
2. 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整合
“传统教学模式亦可成为有效的教育技能!”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很多传统的技巧、策略、方法和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理论等都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的。无论按照哪种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
例如高三教学中对总结归纳法的运用就是传统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很多高三学生感到复习时不易将四年化学所学内容记得扎实形成系统化。为此,总结归纳法就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和指导学生学习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中学化学干燥器除了可以填装干燥剂用于干燥之外,还有其它用途吗?我给出相关网址,学生课下浏览学习,很快总结出①用做防倒吸装置②用做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实验的反应器等等。课堂上学生带着网上下载的装置图片,有些甚至是自制的课件,交出了一份份完美的作业!利用这个环节,留时间给学生自我归纳反思,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教师再做适当的引伸与提高,最终让学生真正的得到收获。
三、课后“复查”环节
课后的评价反馈主要包括及时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这样两个部分。
及时性评价是在教学后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只用一课时我完成了中学化学常见实验仪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教学,我通过留出测试题、问卷调查、观察、座谈等多种及时性评价形式了解到教学效果的第一手材料,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提出希望我进一步或重复讲解的问题,或是对我的教学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他们有的通过书面提交的形式,更多的学生采用了网络形式与我沟通交流,答疑解惑,方便快捷,帮助我想出了很多“金点子”,使我受益匪浅,我与学生相互帮助,加深了解,共同进步。
阶段性评价是在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后,教师为了把握最终的教学成果而进行的评价。例如学校或市级阶段性模考。阶段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借此对学生的成绩做出全面鉴定,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定。
利用这样的评价反馈环节我了解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及时制定出下一阶段的教学安排,对于学生重复出现的问题,我可以选择课堂上重讲、精讲,或是挑出部分习题配以详细解析挂在网上,让学生加深理解,自我反思总结。对于少数学生出现的问题,我可以根据问题的情况或是立即回帖答复,或是约时间课下单独辅导。这样的课后评价反馈体系的建立具有快捷性和针对性,学生补缺补漏,基础知识得以夯实。
当然,上文所提到的“问题整合诊疗式”教学模式在有效教学方面并不完全,使用范围也受到学习内容和学习阶段等因素的限制。本文仅从一节课的教学模式谈了一点自己的实践和体会,笔者想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有效技能的探讨是必将深入下去的!每位教师都要努力去成为教学的有心人,使每一次教学都能成为力所能及下最有效的教学。
摘要:新课程下高三化学教学要以考纲为基础,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凸显三维目标的培养,将探究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高考;化学;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真分析近两年高考理综(全国课改卷)化学科知识分布等相关信息,对揭示新课改后高考命题特点、领会高考命题精神、指导高三化学教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标《高考考纲》要求
《高考考纲》指出:为了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基础知识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课改前的考核目标与要求相比,现在更注重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测试。
二、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全国课改卷)给我们的启示
从去年(2011年)新课改的高考试题看,命题已基本与新课改理念接轨,即:以高中化学基本知识为载体,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尤其是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们应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深入细致地研究化学学科考试大纲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标准的挖掘上,紧扣课程标准,围绕课程标准用好教材,而不要拘泥于教材展开教学,并适当、适度地扩展整合。
1.在夯实基础知识上多下工夫
高考必考必修1、必修2和选修4的内容。通过分析可发现试题不仅关注学生对单一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更关注学生对这
一知识点认识的深入程度和拓展程度,还重点考查学生对化学学
科基础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所以我认为除了重视课本有关知识之外,还必须注意和加强以下几点的教学:(1)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2)陌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3)如果不教选修5则有机元素化合物知识也需拓宽,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必考知识内容的
要求。
2.重视能力培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脑动、手动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核心。所以,在创造条件的前提下,应该加强探究实验教学。
3.充分体现新课改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中重视选用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素材,培养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主动关注现实生活中
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注试题研究,把握命题方向和题型特点,高效指导学生学习、备考
教学中适当选择体现知识、方法、能力综合等特点的题目,通过对一些典型问题的探究,配以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三、新课标下高三化学的有效教学
高考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有效教学的基础。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现在已经是我们实施的第五年。在这五年的实践中,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同时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1.新课程教学过程的精心备课
新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学出发点。课前要精心准备,教师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不仅要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也需要备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在我们学校,年级组始终坚持集体备课,同课教师共同讨论一周的课怎么上,集体研究方法与过程,首先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再思考怎样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备课,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新课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教学的主导性作用,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要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新课程教学。新课程教学,突出了人际交往,师生间、生生间合作意识的增强,竞争意识的增强,变过去教师硬性灌输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觉接受。学生层次不一,教学时间紧张,如何做好这个工作自己还在不停地探索。
3.新课程教学要渗透“探究性”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性教学,是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以现行教材为基本素材,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发现问题,产生探究主题,进而通过对材料、案例的分析(分析法)、逻辑推理(分析思辨法)以及实验(实验法),最终释疑并获得结果的活动。探究性教学鼓励并引导学生对已知知识进行一次“再发现”,从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找到一种“研究”的感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实施探究性教学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探究与知识基础的关系。探究性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为基础。我们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时,不能一概否定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应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以实现二者之间的整合。
(2)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师生的“交互”作用,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4.新课程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文化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学习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新课程化学教学的拓展延伸,是提高化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课外广泛阅读可以逐渐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并能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运用化学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而课外活动则是一个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没有主体强烈持久的学习兴趣作依托,阅读势必将流于应付,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因势利导,把他们的兴趣激发出来。
5.教材的使用
我们在高一高二学习了必修一、必修二、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和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到了高三就直接复习了。这样处理教材有欠妥之处,但是要继续学习其他的选修课本,时间又有限,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同行的指导。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铁路自立中学)
摘要:为科学合理地制定高考复习教学策略,教师要研究四个方面:考纲、课本、考题和评价。即学习考纲看要求,回归课本找标准,钻研考题看趋势,推敲评价找方向,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以取得“投资少见效快”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课 考纲 课本 考题 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新的一轮高三化学复习已经启幕,科学合理地制定高考复习教学策略,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有效复习、提高成绩。为此,教师要研究四个方面:考纲、课本、考题和评价,即考纲是纲领,统领高考,必须研读到位;复习中随时回归课本,寻根追源;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特点,把握命题趋势;潜心研究考试评价,洞悉高考的改革方向。笔者就上述四个方面谈谈认识。
一、学习考纲看要求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明确指出了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哪些知识属于了解,哪些属于理解和掌握,哪些属于灵活和综合运用在考纲中均有明确现定。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学习考纲并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去复习。同时,研究考试大纲的变化,要把新旧考试大纲作对比,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增加的,哪些知识点是删掉的,哪些知识点的考试要求有变化。例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高考化学的重点与热点,但这也是新大纲较原大纲变化最大的一部分内容,具体举两例:①将“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降低为“了解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②对“盐类水解的原理”由“理解”要求,降低至“了解”,删去了”了解盐溶液酸碱性“的要求,但提出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应用”的要求。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考纲的变化调整复习的难易度和深浅度。有些内容只要求了解,就没必要花过多的时间去钻研,有些增加难度的就要深入挖掘。又如新教材增加的内容:①盐桥;②应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③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④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⑤《有机化学基础》“质谱法、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在高考复习中要重点关注,高考试题中很可能出现。教师一定要明确考纲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复习要求,让学生明确高考的方向,不盲目地加深难度,不盲目地搞题海战,而是有的放矢,为学生的有效复习指引方向。
二、回归课本找标准
在高考复习时把课本扔到一边,每天只埋头做题,这是错误的做法。课本是知识和方法的重要载体,也是产生高考试题的主要来源。课本在高考复习中起到很好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其一,书本上定义、定律、公式等的叙述,符号的使用都是统一的和标准的,其二,许多高考题在课本中有原型,例如2010年新课标卷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的聚碳酸酯的合成题原型来自课本选修5的116页第2小题。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试题均来自课本上的学生演示实验及课后学生实验。由此可见,脱离课本的复习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以课本为基础和标准,将课本中的题目加以变化引申、拓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打好基础。当然,回到课本不是要对课本知识死记硬背,而是以课本为复习过程中的支撑点,按照《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回到课本也不是简单地将知识重新复习一遍,而是对课本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三、钻研考题看趋势
高考命题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的原则,着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因此,高考试题对高三复习教学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无论复习哪部分内容,我们都应该认真分析、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复习效率。以下是笔者对全国(新课程卷)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
1.新课程卷近三年高考题考点的分布。
2.分析新课程卷近三年高考题呈现必考考点(每年必考)和轮考考点(非每年必考)。
选择题中必考两道有机题,主要考点为:烷烃或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有机代表物的反应类型等。轮考考点为:阿伏伽德罗常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电化学、离子方程式(考过2次),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反应热、物质的保存和检验、化学与生活、元素化合物、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化学用语(各1次)。主观题中三道必做题,一般为:实验综合题,元素化合物复合题,化学反应原理复合题(电化学,反应热,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等)。其中必考考点为:无机实验及化学平衡的计算。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高考命题的五个特点:①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②高考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内容,始终围绕着化学的主干知识展开;③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对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力度,特别是对中学化学基础理论;④强化信息摄取和加工与注重实验的定量分析及条件控制;⑤计算集中在反应原理部分和物质的量部分,如盖斯定律,反应热,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常数,物质的量浓度等,可能与元素化合物结合。
3.新课程卷命题在延续以往“大纲卷”基本结构框架、保持试卷整体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在试题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命题视角更加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
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例如摒弃了传统的远离真实场景的框图推断题,代之以实际应用的工艺流程、操作流程等流程提问或情境设问的新题型,实验综合题更多地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呈现。化学计算不再单独设置板块而是糅合到其他板块中去,但是高考并没有降低对化学计算的要求,还出现了将化学简答与化学计算整合的新趋势。化学学科内综合的考查力度在逐年加大。
四、推敲评价找方向
每年高考评卷结束后,教育部考试中心都会公布各高考学科的试卷评价报告,这份报告对高考试题的总体评价、试题特点和对教学的建议都有详细的说明,通过认真学习、研究、推敲该评价报告,我们可得到许多信息,其中包括高考命题的改革方向。坚持能力立意,重视持续发展。控制选考难度,保证考试公平。比如各选修模块的试题的知识容量和能力层级相当从设问角度入手,根据能力层级由低到高的次序编排,由此使各选修模块题之间的能力层级大致相同,这在近三年的新课程高考试卷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优点将继续保持,缺点将进一步弥补”必将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发展方向。
总之,作为高三化学教师,我们必须明确考纲要求、命题趋势、高考方向,不能脱离课本,不盲目增加难度,尽量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以取得“投资少见效快”的复习效果。
【内容摘要】 高三教学中,习题教学尤为突出,如何组织好习题教学,对高三复习及学生素质的培养显的极为重要。高三习题教学要做好典型例题精选,习题精选,练后评析,解题总结几个环节,并且要适时转变习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探究性教学,尝试把传统式“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授之以渔”的教学模式,将解题能力与素质培养并重。
【关 键 词】习题教学探究性教学能力培养
化学习题教学,主要是指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和作业题、试题评讲等教学活动,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高三教学中,习题教学现的尤为重要。而传统习题教学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更注重“题海战术”,片面强调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科学探究中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把传统式“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授之以渔”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高考改革也越来越趋向于对考生能力的考查,综合型、应用型、生活型的考题所占比值越来越高。
因此,无论是从“应试”还是从“新课改”理念出发,如何在高三习题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习题的功效,开拓思维,培养应用创新能力,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下是几点体会:
一、精选例题,思路点拨
高三复习在课堂上除了知识点的归结、提领及适当深入外,总要辅以相应的例题。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化学习题类型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对例题必须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对所复习知识点具有指导意义的习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列出解题格式,阐述解题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地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精选习题,组织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习题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题型,开拓思路,熟悉解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强习题训练,但不能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这就要求学生的练习要“少而精”,必须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方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练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知识的综合与前后联系
学生练习后的评析特别重要,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评析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练习中反馈的情况,在改作过程中及时分析,在课堂上对错误较集中或一些值得发散、探究的题目进行评析。评析时要避免“就题论题”,应该积极启发讨论,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返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并引导学生对部分习题适度深化,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四、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和评析中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做出小结论,让学生明确或记忆,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集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
五、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课堂授课以外,引导学生结合典型个案分析研究,对教学中或教学以外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其本质规律的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帮助学生发现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
高三一年主要是对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回顾、综合,并且时间比较紧,因此常会出现“匆匆赶路”的现象,而忽视或轻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也疲于做题。而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高三将知识综合以后,学生通过努力,对原有知识也会有新的认识,或知识之间出现混淆,或有所深入,因此,在习题中更容易发现问题,更容易出现争议。此时不能拿“标准答案”来平息,而应适时进行讨论,对个别问题进行探究,如此可能更有利于对知识的认识和实际应用,也更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科学观的培养。
正确认识习题教学,在大背景下,及时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手段,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不仅能巩固知识,培养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化学实践能力。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摘要】 高三教学中,习题教学尤为突出,如何组织好习题教学,对高三复习及学生素质的培养显的极为重要。高三习题教学要做好典型例题精选,习题精选,练后评析,解题总结几个环节,并且要适时转变习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探究性教学,尝试把传统式“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授之以渔”的教学模式,将解题能力与素质培养并重。【关键词】习题教学 探究性教学 ,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高三教学中,习题教学显的尤为重要。而传统习题教学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更注重“题海战术”,片面强调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科学探究中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把传统式“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授之以渔”的教学模式。化学习题教学,主要是指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和作业题、试题评讲等教学活动,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尤其是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高考改革也越来越趋向于对考生能力的考查,综合型、应用型、生活型的考题所占比值越来越高。 因此,无论是从“应试”还是从“新课改”理念出发,如何在高三习题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习题的功效,开拓思维,培养应用创新能力,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下是几点体会:一、精选例题,思路点拨 高三复习在课堂上除了知识点的归结、提领及适当深入外,总要辅以相应的例题。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化学习题类型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对例题必须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对所复习知识点具有指导意义的习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列出解题格式,阐述解题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地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精选习题,组织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习题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题型,开拓思路,熟悉解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强习题训练,但不能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这就要求学生的练习要“少而精”,必须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方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三、练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知识的综合与前后联系 学生练习后的评析特别重要,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评析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练习中反馈的情况,在改作过程中及时分析,在课堂上对错误较集中或一些值得发散、探究的题目进行评析。评析时要避免“就题论题”,应该积极启发讨论,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返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并引导学生对部分习题适度深化,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四、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和评析中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做出小结论,让学生明确或记忆,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集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五、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课堂授课以外,引导学生结合典型个案分析研究,对教学中或教学以外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其本质规律的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帮助学生发现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
高三一年主要是对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回顾、综合,并且时间比较紧,因此常会出现“匆匆赶路”的现象,而忽视或轻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也疲于做题。而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高三将知识综合以后,学生通过努力,对原有知识也会有新的认识,或知识之间出现混淆,或有所深入,因此,在习题中更容易发现问题,更容易出现争议。此时不能拿“标准答案”来平息,而应适时进行讨论,对个别问题进行探究,如此可能更有利于对知识的认识和实际应用,也更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科学观的培养。 正确认识习题教学,及时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手段,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不仅能巩固知识,培养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化学实践能力。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人的学习固然与外界刺激分不开,但人是有认知机能的,在学习时,他总是利用这一机能,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主动地去寻找外部刺激进入内部认知过程.这些理论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起点和教学策略及其学习过程的阶段的划分、学习结果的描述,以及获取反馈信息的教学技术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根据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设定问题,引导学习者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发现式教学法,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推广运用和认可.
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改进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和效果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学前准备——引导回忆已学知识
学前准备是使新学习成为可能的身心条件,包括与新学习内容有关联的知识与技能及学习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和学习策略的发展.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准备状态,只有弄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才能使学生复活对当前学习必需的以前学到的那些知识和能力.然后以此为前提进行教学.由此,每节新的复习课开始之前,应先通过习题,定时训练等形式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并上交批阅后针对具体情况备课.新课讲解之前,留出5分钟时间由学生复述上节内容和本节要学习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养成按时复习的好习惯,使前面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并为新内容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组织教学——提出适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的回忆一旦完成,教师就应向学生直接提示要学习的内容,用适当的刺激去激化学生的学习行动.高三虽然全部为复习以前的知识内容,但由于学生学习时间较长,遗忘严重,所以复习时应立足基础,突出主干,避免细节过分冗杂.内容呈现要结构清晰、层次鲜明、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形成整体性的组织结构,要使学生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教学内容应富有意义,符合学生的认知加工过程.同时,教师应采取一些教学策略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有助于学生进行选择性知觉.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将思维展开过程设计为“适当启发、步步为营.”在引导学生进入思维兴奋状态之后,向学生提供一组关于CO2的事实、实验现象和故事,随后提出一系列启发思考题,让学生自己结合事实和现象,分析、抽象、归纳、概括出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又如,在讲“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通过对比复习氢气的结构、性质,启发学生分析、推测、假设碳的结构和性质.然后通过故事、实验、生活常识、科技事实等验证自己所作的推论和假设,进而再予以深入分析阐述.
三、课堂反馈——学习效果的检测
为了确保学生正确、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还应使学生将学习的结果表现为外部行为并对这些行为进行反馈.加涅认为,学习的每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所以,反馈对于学习是必要的.一方面,针对新复习内容设置难度适宜的相关习题进行当堂训练,便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内容,通过实际演练掌握知识运用的方法.同时,教师又能通过练习情况进而了解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还应布置有适当难度的课后练习题进行巩固.作业批改后,教师必须尽可能准确地把作业结果告诉他们,并进行适当的评价,打分,以达到强化知识的目的.
四、课堂总结——课堂学习的概括和升华
课堂总结既是对学生知识学习的总结评价,也是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鼓励评价,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升华和提高.摆脱课堂总结流于形式的弊端,提高课堂总结实效,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观察.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细心观察,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结果心中有数,使总结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第二,时间保证.为取得课堂总结的效益,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少则两三分钟,多则四五分钟.
第三,把握要点.教师要综合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反馈信息判断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否健全、完善,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
第四,形式多样.课堂总结要注意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方式进行.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精讲精练”,精选例题与习题,运用教学“变式”,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并能做到“举三反一”.教师应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将学习方法融入知识之中,通过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只有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接受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摆脱依赖性,改变被动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