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图书馆建筑论文

时间:2022-03-20 11:47:09

序论:在您撰写图书馆建筑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图书馆建筑论文

图书馆建筑论文:高校图书馆建筑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在建设图书馆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校情馆情,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处理好建筑选址、造型、层高和模式等问题,建造具有高校特色的满足未来发展的现代化图书馆。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筑

0引言

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培养高素质人才主要阵地的图书馆,当前面临着窘迫的处境。

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馆舍不足、功能不全等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技术使得图书馆馆舍的使用方式和风格不断发生改变。“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在设计和建造图书馆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校情馆情,合理使用有限的经费,本着科学、经济、实用的原则,建造适合高校发展的现代化图书馆。本文就高校新馆设计和建设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1新馆设计的理念

1.1 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管理是图书馆服务的新理念,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必然趋势。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中心,新馆建设时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习惯,以方便读者使用文献信息和进行交流活动为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向读者提供功能齐全、服务便捷、舒适、优美的学习环境。

一是功能多样。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社会化、信息化、网络化成为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点。以印刷文献为中心,只提供简单借阅服务的传统图书馆已开始向数字型、复合型的图书馆过渡,图书馆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扩展,呈现出多层次、灵活可变与综合性的特征。

因此高校在建设图书馆时,既要有书刊典藏的空间,又要设置讨论室、研究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区。

二是布局合理。现代高校图书馆高效率的实现与管理方式和服务效率有关外,同建筑布局更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化、人性化的功能布局要求书籍、读者和服务之间路线畅通,加速书籍流通,缩短编、借、阅、藏之间的运行距离,节省借书等候时间,使读者尽量接近书籍,提高效率。

新馆在设计中既要进行必要而合理的划分,也应具备适时调整,重新组织的灵活性,在同一空间内实现藏、借、阅、咨、管一体化的开放模式。

三是环境幽雅。高校在新馆设计中不仅要满足建筑物实际功能需求,而且更应考虑读者的感受,为他们创造一个功能性与审美性兼具的学习空间。图书馆外部环境的营造既要注重图书馆建筑同周围环境的空间及其他建筑群、自然景观的和谐交融,又要强调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图书馆内部环境设计应做到装饰色彩柔和、采光良好、空气清新、温度适宜、环境安静、家具统一多样并排列有序。

四是无障碍设计。为体现社会文明和人文关怀,现代高校图书馆应采用无障碍设计来满足特殊读者的需要。

1.2 智能化设计理念

在进行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时,既要体现人文理念,满足功能需要,又要体现建筑艺术与高新技术应用的完美结合,逐步实现高度的智能化。

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是指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等设备集中成为一个综合系统即楼宇自动化系统,用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整个图书馆建筑,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管理的智能化,为图书馆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便利的环境,为读者提供高效率的服务。

一是馆舍自动化系统。这是整个图书馆建筑中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它由智能楼宇设备、消防联动和安全防范三部分自动化系统组成。智能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是为读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学习、工作环境。消防联动自动化系统,主要用于火灾报警和消防联动。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能对到馆读者盗书等不轨行为进行检查、报警。

二是通讯自动化系统。这是指整个馆舍本身应具备的通讯能力。它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传递的系统,由有线电视、电话交换机、数据传输设备和局域网等部分组成,借助于通讯自动化网络系统,就可为图书馆创造一个高速、双向、立体、全方位的多媒体通讯环境。

三是图书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是根据图书管理的特性和具体事务处理需要而建立的图书馆业务综合处理系统。该系统主要针对图书馆业务情况设计,具有灵活性和可控性,为图书馆工作提供可靠高效的自动化全信息处理服务。这种专业系统虽然不能由建筑提供,但是建筑却可以为它提供发挥作用的场所,并为系统的安装铺设准备最好的条件。

四是综合布线技术。图书馆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是各个自动化系统都融合到综合布线系统这一高速、稳定的载体上,使各个系统实现无缝的有机结合。所谓综合布线是指“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一个模块化、灵活性极高的信息传输通道,是智能建筑的‘信息高速公路’。它既能使语音、数据、图像设备和交换设备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相连接。它包括建筑物外部网络和电信线路的连线点与应用系统设备之间的所有线缆以及相关的连接部件”。综合布线具有兼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特点。高校新馆在设计中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高带宽、高速度的布线系统,从而实现信息无障碍、畅通地传输,提高楼宇控制的效率和准确性。

1.3 生态化设计理念

工业革命以来,当人类社会物质、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生存也逐步濒临危难的困境。为了达到人―建筑―环境的统一,1993年国际建协第18次大会发表的《芝加哥宣言》,提出“以探求自然生态作为设计的依据”的理念。可见,图书馆建筑不仅要满足读者的使用要求,符合审美情趣,还要达到与自然共生、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节省水能。设计时考虑对雨水和地下水的再利用,为国家节约日益紧缺的水资源。

二是节省电能。图书馆是一个耗电较大的场所,在设计时,必须坚持采用以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为主,辅之以人工照明和机械通风的原则。为了解决自然采光与通风问题,图书馆一方面需要控制合理的建筑层高;另一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布局方式。如加拿大多伦多图书馆平面较为方整,中央部分为五层高的四周敞开的中庭――作为公共大厅,上有顶光。各部分用房分层围绕中庭布置,并且逐层向内缩小,使得大部分房间都有自然采光,同时空气也很流畅。

三是利用太阳能。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资源,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建筑已逐步进入人们的视觉。如赫顿(Herten)的图书馆与文化中心(Library and Culure Center),建筑师迪特尔・欣泊(Dieter Schempp)在建筑的顶部设计了一套空气收集装置,突出于各个立面的顶部,太阳能将进入收集器的空气加热,在为建筑提供热水的同时,具有热交换作用的收集器,又能为建筑提供供暖。

四是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尽量使用低污染的和能重复利用的建筑材料,减少新资源的使用。

1.4 图书馆全程参与理念

台湾建筑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教授黄世孟认为“有好业主才可能有建筑,不是好业主时难有好建筑”。图书馆工作人员、读者作为新馆馆舍的使用者即业主,有权要求全程参与图书馆的设计建造。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图书馆建筑既能满足现在功能的需求,又能有预见性地满足若干年后图书馆发展变化的需要,这项艰巨的任务必须由建筑师与优秀的图书馆员相互协调,精诚合作才能共同完成。

2建造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2.1 建筑选址

图书馆选址是筹建一座新馆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现代图书馆是为人们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文化设施,因此必须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师生。特点是读者流量大,来馆频率高,应充分考虑读者来馆所需要的时间。因此在选址时,不仅要考虑馆址与教学区、生活区的距离问题,而且要具体分析各类读者流向与流量,综合这些情况来选址。如果各类读者流向基本一致,合适的选址是位于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布置在校园中心位置,四周为教学区和生活区,并位于学校规划的主轴线上,成为学校建筑的主体。如果学生宿舍与教工居住区不在同一方向,根据学生读者流量大的特点,宜以学生流向为主,适当考虑教工读者的流向。

由于学校教学区常处于学校的中心,图书馆又是教学区的重要建筑,因此将馆址选择在学校总体规划的中轴线上,或教学区建筑群中的重要位置,成为教学区的主体建筑之一,也是常见的布置方式。如: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等。

为满足教育部对各高校办学水平提出的要求,一般大专院校图书馆的图书年增长率为4%~5%,这意味着16~17年图书就要增加一倍。因此图书馆在选址时,一定要充分注意发展和扩建的可能性。

2.2 建筑造型

一个感人的图书馆建筑形象,能对人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努力工作。如浙江省图书馆新馆主楼正门两侧用花岗岩制作成的“竹简”,作为建筑的外表形式完全融入了建筑主体,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现代图书馆的造型往往被看作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综合发展的一个象征。它有着严密的科学性,又有丰富的艺术性。其艺术与一般的艺术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并以其静态的空间形象艺术来感染人。但是建筑并非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品,其真正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图书馆的实用程度上。只有既适用于图书馆的功能需要,又表现出审美价值的建筑形象,才能构成真正的、适合于时代特征的图书馆建筑艺术。所以,高校图书馆建筑造型的构思和设计应以功能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空间的合理组织,并使与基地环境有机融合,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创造出既能适应现代功能需要,又具有时代感和文化氛围的有着自己个性的建筑形象。

2.3 建筑层高

高校的文化特性和图书馆的地位、作用决定了图书馆必然成为高校的标志性建筑。但标志性建筑并不代表如阅览大厅拥有50m层高的美国国会图书馆那样高大气派、富丽堂皇,关键是要强调人文精神,融入时代气息,以和谐的建筑特色,展现学院风格。

图书馆的高度是图书馆建筑布局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图书馆的使用和经济效果。如果楼层过高,对垂直交通工具和消防安全都会相应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平面利用的系数也会降低。因此,高层建筑既增加了建设的投入,又增加了使用维护费用。对于各方面经费有限的高校来说,既不经济又不科学。但是如果楼层过低,占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过多,不利于高校发展。综合高校图书馆的任务、性质、规模等因素,根据建筑师和图书馆专家的建议,图书馆层数应控制在4~5层,每层楼的净高不超过3m。

2.4 建筑模式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现代图书馆建筑必须打破传统图书馆封闭固定的格局,注重建筑使用的灵活性和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性。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模数式图书馆设计思想。模数式图书馆正是针对传统式图书馆缺乏灵活性这一弊端而产生的一种现代图书馆的布局模式。第一座模数式图书馆是于1943年开始设计、1952年建成并开放的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图书馆。美国著名图书馆建筑专家梅特卡夫(Matcalf. K. D)为模数式设计(Modular Planning)所下的定义是:模数式建筑物是以按固定间距设计的柱子做支撑,除掉柱子,在建筑物内就没有任何支撑重量的东西。虽然模数式平面柱网整齐,层高、柱网、楼面荷载三统一,使用灵活、可变性大,室内空间流动畅通,并结合人流路线和使用要求,灵活安排,保证了大空间的弹性使用。结构系统简单规整,施工方便,适应图书馆建设工业化的要求。但是模数式图书馆存在建设和使用费用高昂、空间组织无序、缺乏空间的多样性和与环境的有机联系。因此,模数式不能成为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最佳的选择方案。

在传统图书馆与模数式图书馆的基础上,扬利去弊,提出了模块式图书馆的设计思想。所谓模块式就是按功能分区进行模数式设计。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

一是降低了图书馆建设投入;

二是既保证图书馆空间的多样性和适用性,又有利于空间的有机组织,具有更大的空间使用灵活性;

三是有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风;

四是有利于扩建和增长。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建设应将模块式作为最实用的选择。

总之,高校图书馆的建造应遵循适用、灵活、高效、舒适、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采用新世纪的设计理念,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才能建造出体现人文关怀的具有高校特色的现代化图书馆。

图书馆建筑论文:图书馆建筑自然采光方式的论述

摘 要:文章首先对自然采访方式、优势与图书馆自然采光等理论内容进行基本论述,针对东北地区图书馆在自然采光设计中的问题深入分析,提出了综合利用自然采光方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采光;自然采光;东北地区

自然光是目前被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绿色能力,其不仅具有可再生性、无污染性等基本特点,更是一种极为经济的能源,只要在白天就可以被无限开发利用。自然光资源具有多种可开发的利用空间,也具有许多不同的利用形式。除了能够被动的接受之外,还可选择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主动控制或调节自然光的应用。对于图书馆这样对光照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环境,合理设计自然采光的方式能够使其它光照能源有效节约。

1 自然采光概述

1.1 自然采光的方式。根据自然采光过程中人类是否运用了光学手段控制光线传递,自然采光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被动采光。被动采光是指直接由光线照射进入某个空间,使空间实现采光的过程,一般在建筑物中的被动采光最为普遍,就是光线通过窗户照射进建筑物内的方式,这种方式几乎在所有的建筑设计中都被普遍应用。第二,主动采光。这种采光方式相对比较复杂,是通过各种不同光学仪器和设备来干预、改变光线的照射方向,使光线能够到达有光照需求的建筑空间内。一般建筑采用主动采光时的形式是对光线强弱的控制和调整。

1.2 自然采光方式的优点。自然采光对于建筑来说极为重要,可以说是建筑设计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其有着非常多的优点,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地位不断增强。首先,自然采光绿色、清洁、无污染,在当前绿色能源开发要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加强对自然采光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其次,自然采光具有极强的可持续性,而且是免费的,当前资源紧张环境决定着可持续性的资源具有更大的开发价值,而免费的特点又使自然采光极具经济性。

1.3 图书馆自然采光设计。图书馆对光照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其设计自然采光方式时需要符合一定的原则,这是有效发挥自然采光效果的根本要求。首先,根据自然采光在室内最佳光照范围的标准,在设计图书馆空间布局时应当考虑到室内横向长度,保证每一个空间都能够有充足的光照。其次,需要让进入馆内的自然光从多角度照射,保证整个空间内光照均匀。

2 东北地区图书馆自然采光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对主动采光方式的开发利用。根据东北地区几所高校图书馆在采光设计上的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图书馆从空间设计规划、窗地比例控制等方面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标准,但明显表现为被动采光为主,缺少主动采光对光线的有效控制或调节。所以在光线较强的中午只有选择利用窗帘的遮挡来减弱光线照射,而在光照不充足的区域只有增加人工光照的时间产生了许多能源消耗。

2.2 自然采光调节功能不足。在东北地区随着季节变化同一区域的光照也会产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明显的自然光资源对整个自然采光系统会形成非常明确的影响,目前东北地区图书馆在进行采光方式的设计时一般对因季节变化或同一天之内的时段变化考虑不全面,所以造成了当前的自然采光系统存在许多不足,即在同一天的不同时段内因自然采光系统而造成的室内光照变化明显,在中午时段光线过强使阅览室内无法正常阅读,而在傍晚时段则过早地需要依赖于人工光源来保持室内亮度。

2.3 图书馆空间设计欠妥。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与采光效果直接相关。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的空间设计为集中式设计,即藏书室集中、阅览室集中,都是在一个极大的空间内实现其功能的。这种设计方法能够将提高自然光的利用效率,但却不利于图书馆功能有效发挥。在较大的空间内阅读无论从环境角度还是从心理方面来说都会影响阅读者情绪,而且空间过大也不利于光照均匀度的调节,使整个空间出现阴暗差异。

2.4 阳光直射问题突出。图书馆设计中的阳光直射无论是对于阅览室还是藏书室都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如果在阅览室出现阳光直射问题会损失阅读者的视力,而藏书室的阳光直射会直接损坏书籍。通过对东北几所高校图书馆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图书馆都存在阳光直射的问题,这是当前图书馆采光方式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3 图书馆自然采光方式综合利用途径

3.1 加强主动采光方式的使用。主动采光方式的加强需要提高对自然光的主动利用率,首先,要进行对自然采光进行随一日时段及季节变化而调整的不同方案设计,东北地区光照差异性与季节、时段有明显联系,选择能够调节光线密集程度设计方案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对图书馆光线的主动调节功能。例如导光照明系统就是一种比较优化与完善的主动采光方式,成功实现这种采光方式的建筑如沈阳建筑大学的图书馆,采用的就是横向导光管的方式,同时还能够利用采光入口进行光线密度调节。其次,应当考虑因窗地比而造成的对光线的影响,来选择适合的主动采光方式,例如针对窗地比较小的图书馆区域光线无法达到足够的深度,这时就应当设计能疏导光线深入建筑内部的采光方案,比较有效的方法如光纤导光,能够加强对光线密度的精准控制。

3.2 优化图书馆空间设计与布局。图书馆空间布局的优化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调整,一是空间物品摆放,二是空间走向及尺寸。首先,从空间物品摆放的图书馆布局上来说,阅读用的桌椅、藏书架的摆放都是需要重点调整与规划的内容,一般来说为了减少因光照对藏书造成的损害藏书架应当安置于北侧区域,北侧区域相对背阴,强烈的光线无法到达,可以最大化的保护藏书,而对于南侧光线较强的区域可通过光线合理控制为阅读提供一个明亮的环境。其次,从空间走向与尺寸设计上说,一般东西走向的空间能够使光线有更好的照射表现,而南北走向的空间往往会出现中间部分在某些时间段内的光照不均匀,所以应当尽量选择东西走向的空间设计方案。

3.3 合理控制与人工照明的关系。无论是哪种自然采光方式都需要与人工照明系统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光照功能,东北地区一年四季的光照时间差异性极大,这是由其较高的纬度因素决定的,尤其在冬季白天日照时间极短而光照资源又无法人工储存和释放。因此,就要求将光照的调整和人工照明相结合,但同时还要尽量满足能源节约的原则,这就对被动式自然采光提出了要求。

4 结语

目前我国东北地区图书馆在自然采光设计上能够达到阅读者的使用要求,但在空间设计与布局和光照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只有从这两方面入手对图书馆进行自然采光设计的调整,才能有效发挥自然光资源的最大效用,实现能源节约的目的。

图书馆建筑论文:基于各阶层诉求的图书馆建筑文化传承研究

[摘 要] “以人为本”是近年来图书馆学界思考图书馆建设问题的重要角度和研究基点,然而,“人”分各个阶层,各层又有各自的诉求。文章从政治家、大众、设计师三个方面的诉求来分析建构图书馆建筑与空间设计的人性化特征,对指导图书馆建筑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一些人性化依据。

[关键词] 以人为本;图书馆建筑;图书馆空间;大众诉求

中国是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记忆中,收藏大量图书的“藏书楼”是文化渊薮,一间布置简洁、有数架图书和一桌一椅的书房则是文化人心中的桃花源。近代以来,除了古代历史传说的记忆中关于藏书楼的形象外,西方图书馆的“大众化”、“开放化”图书馆理念也渐趋普及,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图书馆权利观念的普及,则更强地拉近了公众和图书馆的距离,一定程度上,图书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基于公众需要所建设的图书馆,即是以公众人性化需求为旨归所设计和建设的图书馆,即“以人为本”。

然而,“人”分各个阶层,各层又有各自的诉求,这就增强了“以人为本”的复杂性,主导建设图书馆的往往是政治家、设计师、图书馆领导,由于各自对图书馆理解不同、理念不同,其功能也不同,同时庞大的用户群也有自己的诉求。怎样协调各方的利益平衡,达到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化一直是近些年图书馆界面临的问题;同时以往的研究对以人为本的“人”的解析较少详细具体,一般偏重大众,忽略了政治家和设计师的需求,三者缺少沟通与兼容,因此在实践中三方利益也很少能够全面顾及,造成新建图书馆的部分残缺,如空间利用效率低下,图书馆工作人员烦恼不断,读者苦不堪言,政治家大失所望。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科研、教育环境也在不断改变,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了解各个阶层的需求及变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特征这个老话题重新解读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详细分析了各个阶层诉求差异及原因,以便探求各阶层的共性,并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兼容,为今后图书馆建设和设计者提供一些理论的参考,以利于尽可能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1 政治家的诉求

1.1 标志性和地标性建筑的图书馆

政治家,在这里主要指直接决定修盖图书馆的某阶层首要领导。政治家往往将图书馆作为标志性和地标性建筑。

在我国历史上,除了极度个别的疯狂时期外,都是把顺应文明发展、弘扬文化前进作为王朝和政权合法性因素的,比较典型的就是历朝历代修书编书建藏书楼,如清朝乾隆皇帝修“四库”、建“七阁”,就是这种心理的代表。著名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建筑,成为民主的象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我国在普及发展图书馆事业、提高图书馆建设水平的过程中,普遍较为重视图书馆馆舍的建设,即使是在图书馆事业总投入量不大的情况下,图书馆建筑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并且多数为标识性建筑。较具代表性的包括80年代中期国家图书馆一期工程,此后各省市县公共图书馆、各高校图书馆、甚至一些中学图书馆,都被建成了“地标性”建筑。各级地方政府在图书馆建设规划时,也充分认识到“一个地区的政府和国民往住把该地区中心图书馆建筑视为当地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把图书馆建筑提高到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成就的体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品位。”[1]

对于大学图书馆而言,鉴于国外、港台的大学图书馆建筑经验,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专业界就明确提出“大学图书馆建筑应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要求大学在建设图书馆时,要把图书馆建设在学校的主轴线上、要成为教学区的主要建筑、要成为校园景观中具有象征作用的标志性建筑、设计要新颖[2]。

无论是作为公共图书馆建造主持者的地方政府官员、还是作为大学图书馆主持建造者的大学校长、部门主管,他们在把图书馆作为一种标识性建筑,建设得尽量高大、宏伟、壮观的追求上,与虔诚的宗教信徒对教堂(寺、观)建筑的热情要求其实具有一致性,即都寄托了人们的一种信仰和信念,作为一个可寄托心灵和精神的殿堂,而不单纯把它作为一种实用的“物”。

尽管政治家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一些地方简单地把高、大、多、奇作为标志性,要求把图书馆建成鹤立鸡群的超高层建筑,甚至要求图书馆成为高教园区最高的建筑物,这是完全不符合人们对图书馆的使用要求、违背图书馆建筑的科学规律的。”[3]但我国正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上升期,各地建设大型、超大型图书馆建筑的冲动比较强烈,可能会有越来越大、越来越先进的图书馆建筑出现。对标志性的理解需要斟酌。

1.2 持续发展的图书馆

在现有的条件下,政治家往往是出钱方,也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投资方,因此一方面要求图书馆有地标特征,另一方面一些政治家比较关注图书馆的持续发展,要求耗能低、更舒适,即绿色的图书馆建筑。

一般而言,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这类体量巨大的开放性建筑,历来都是公认的高耗能建筑,“高、大、上”的代价是建筑成本高、容积率低、高耗能、维护成本高,越是那些“艺术性”品味高的现代建筑设计,其能耗往往越高。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和能源技术,可以实现“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物。”[4]如目前已经开始投入使用的“零耗能绿色建筑”、“可持续性建筑”(Sustainable Architecture)等。而且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都推出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我国也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绿色图书馆建筑将陆续投入使用。

2 大众的诉求

图书馆是因为大众的需求才建立发展起来,而且图书馆人员是大众的一分子,因此图书馆管理者的最基本诉求与大众的诉求是一致的,同时比民众的考虑更为周全、前瞻,他们的着点在于“用”。

2.1 文化“圣地”

图书馆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基本上就是收藏有大量的书、报、刊供人们使用,是普通人心中各种社会公共场所中比较“高雅”的地方。

古代人理想的读书地方不一定要宏宇广厦,但一定要宽畅明亮。在有一定条件的前提下,还要有适当的家具布置,有方便易查的图书,有爽心悦目的环境美化。在我们的心目中的图书馆,应是“理念科学、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读者舒适、管理方便、环境优美、造型优雅、特征鲜明,为人们创造良好学习、工作、研究和交流环境的、适应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建筑物。”[3]我国图书馆的变化过程,其实也正是按照人们对读书“圣地”的设想一步步成为现实:图书馆建筑变得越大越宏伟,内部陈设越来越豪华,图书数量越来越多,图书资料使用越来越便捷,工作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图书馆也越来越接近大家心目中理想的样子,甚至超越了一般人的想象。

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现实中的图书馆应该建设成什么样?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期望,图书馆不妨按照人们对天堂的想象去建设。

2.2 提升身份认可的作用

作为用税收建立起来的图书馆,民众理所当然应该享受到这种已先期支付过的服务。在商业服务领域越来越体现出“顾客就是上帝”以后,在“文化权利”“普遍服务”“为弱势群体服务”“图书馆权利”“免费开放”等国家政策引导和主流媒体的观念普及下,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也成为普罗大众感受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和文明发展高度的新场所,普通读者越来越倾向于到图书馆来检验和认可自己的公民地位。杭州图书馆所倡导的“乞丐与其他读者具有同样图书馆使用权”的理念,对这种社会意识起到了积极的肯定和促进作用。

2.3 环境愉悦

图书馆建筑设计和内环境人性化,追求对人的关怀和体贴。

什么样的图书馆建筑才算高度人性化?在图书馆的外环境上,一个好的图书馆应是选址位置适中,交通便捷;在有地势起伏的地区要利用高爽地势,有“良好日照通风和承重地层,环境幽静,少噪音干扰(按声学标准,图书馆允许噪音为40~50dB);远离城市干道、体育场馆、实习工厂和娱乐中心,馆舍四周宜设绿化带作为减弱噪音和灰尘的屏障。”[2]

在内环境的要求上,也就是图书馆空间布局方面,除了作为一般图书馆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设施和设备外,未来可让人们增强阅读中愉悦体验的灯光、背景音乐、信息处理和传递、高效个人账户管理和结算,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保障身体健康、驱除不良外界污染和干扰的高科技产品和设施,都会在图书馆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当然这些都需要图书馆管理者把图书馆当成自己的“家”来布置,包括一花一草一木、装饰性的小手工、沟通管理者和读者的小贴士等,都有提升读者情感愉悦度的效用。

2.4 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改变,因此图书馆建筑应该充分考虑读者习惯改变所带来的空间布局变化。

首先,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社会生活。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的一大特点就是节奏变得越来越快。除了少数人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能慢慢地“泡”图书馆慢慢享受安静和舒适的阅读环境外,绝大多数的人使用图书馆都有着较为功利的目的,要以最小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获得文献信息的目标,要求文献信息资源能即时方便地获取。如馆址选择,应该方便读者到达;楼层上下,应该考虑读者的时间和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需求;如厕,应该方便解决;流动大的服务不要楼层太高等。当然,图书馆所提供的获取资源的技术装备和服务也需要配合。

其次,信息共享空间的占用将会越来越多。以往储存文献、文献阅读曾是图书馆空间最重要的职能,尤其是储存文献,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化资源、网络资源、网络设施、图书馆人员的指导等成为读者主要使用的资源,即所谓的信息共享空间。在信息共享空间内,读者的学习、讨论、休息、打电话等都需要考虑[5],因此大开间、小房间的灵活结合是现代建筑设计者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了。

2.5 小型社区图书馆应该实用、舒适、简洁

图书馆事业应该有较为明显的分化作用,作为城市或地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大型图书馆将继续发展,并突出强调其情报功能,但为了满足中小型社区人们阅读、休闲和对信息的需求,应该建立起大量的中小型图书馆/文献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非常方便的基本通借通还书刊服务和普通的电子信息资源服务[6]。

这些中小型社区图书馆将以经济、绿色、舒适、便捷为特征分散在各个居民区中,并应具有鲜明的外在装饰特征――如果可能,这些社区图书馆不管造型、楼层高度、大小如何,其外装饰应有自己独特的涂装和标识,像公安派出所、邮政所、麦当劳连锁快餐、连锁超市那样可以远距离即可识别的特征。

3 建筑师的诉求

建筑是图书馆的容器和外壳,虽然一个优秀的图书馆不一定有优秀的建筑,但优秀的馆舍一定会给图书馆增色,成为图书馆的名片。古今中外的著名图书馆多数都有不凡的馆舍建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图书馆建设中也把馆舍建设提到较高的地位,并在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具备后,努力追求图书馆建筑的人性化。每个图书馆的设计师都在朝着这个方面努力,他们既要图书馆能用,同时也要实现他们心中美丽的梦想。

3.1 图书馆建筑设计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高度统一

图书馆是非常注重实用性的公共建筑,图书馆承担的海量的文献收藏及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任务,使古今中外的图书馆建筑在设计和建造时必须在优先满足其实用性的前提下,体现出图书馆建筑的环境美、造型美和装饰美来[7]。因此,进行图书馆规划时,“要预计城市未来的发展,根据读者的数量及藏书量要求确定图书馆的规模,还要根据藏阅方式、服务内容、载体形式以及传播手段等进行合理的布局。”[8]如在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阅览面积应按国际图联(IFLA)规定达到34%以上;学生阅览座位应达到学生数的15%~20%(文科)或12.5%~17.5%(理科);教师阅览座位应达到教师数的16%。还应根据学生数的10%左右建立人流量大的自习室,满足学生自修学习之需[2]。

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的结构与模式,包括了多样化的功能空间、功能空间边界的模糊化、尽量采用大空间、图书馆建筑的体型要尽可能采用紧凑集中的块状体型或其变形、基本采用模数式设计,局部突破模数式设计、建筑高度、重视多功能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现代化等方面的特征[9]。这就要求在满足实用性的前提下,体现图书馆的现代化特征,满足人们的审美享受。

3.2 图书馆设计时的艺术性体现要满足人们的审美习惯

“图书馆建筑往往是一座城市或一个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具有浓郁人文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基地,提供一个健康、明朗、具有整体感、秩序感的建筑环境和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有时代精神的建筑形象是建筑师必须考虑的问题。”[4]图书馆内部设计的主要要素,包括座位与学习空间、网络与人流量、自带设备与电源供给、窗户与空调、采光与避光、楼层与电梯、外观材料与维护成本、简餐与卫生、管理与配套设施、未来与第三空间[10]等诸多问题方面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设计时要本着坚持功能第一、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宜人的阅读环境。

3.3 图书馆建筑环境的整体效果一致

图书馆不是独立的个体,它要和周围的环境(包括街道、绿化、地面、其他建筑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人文环境就是考虑图书馆建筑选址要便利读者使用,而且与周围建筑相协调。”[7]作为一种理想的规划设计,馆外应有较宽的绿化带,如草地、花园、树林等,并配备一些桌椅、水面(水池、喷泉、瀑布、小溪、鱼缸等)、雕塑等,艺术化地布局呈现,宁静、舒适,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学习环境。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现代图书馆建筑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造,不同阶层各自的诉求重点不同,但是他们的诉求也是合理的,同时他们各自的诉求也是其他阶层所需要的,因此应该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就是无论各式各样的图书馆,其目的是为人自身的发展服务,为普罗大众服务,只有考虑照顾各方的利益,才能使图书馆真正地受欢迎。

图书馆建筑论文:华裔女建筑师获选设计奥巴马图书馆

TWBTA建筑师事务所胜出

2016年6月30日,奥巴马基金会宣布,自2014 年开始征集的奥巴马图书馆(Obama Library)设计方案,最终决定采用纽约TWBTA建筑师事务所提供的设计图,奥巴马对他们的设计做出了高度评价,称“不但风格非凡,更是价值非凡”。

据美国《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报道,根据基金会对“申请资格的要求”,有来自全球25个国家共140多家建筑师事务所提交了设计申请,其中有30多位“明星建筑师”受邀参与。最终入围的7家事务所名单是在2015年12月公布的。

入选设计师――TWBTA 的联合创始人、华裔女建筑师钱以佳和她的建筑师丈夫威廉姆斯向奥巴马夫妇呈现了概念设计方案,目前方案并未对外公布。建筑评论家保罗・戈德伯格表示:“(选取设计方案的)过程是为了选出一个建筑师而不是这个设计图。真正的设计过程需要重新开始。”

由于各种费用增长,加上国会最近提高总统图书馆每日运作基金的数额(必须占兴建基金的60%),预计奥巴马需要筹集资金5亿美元。这个项目将于2017年初奥巴马离任后开始建设,预计在2020年或2021年竣工。

奥巴马图书馆落户芝加哥

自从巴拉克・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以来,围绕他将来卸任后的总统图书馆馆址之战就悄悄打响。作为2009年入主白宫的美国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总统图书馆在民众中引起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图书馆馆址的竞争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夏威夷大学、芝加哥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之间展开,这三个城市里的四所大学在奥巴马的人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华裔女建筑师钱以佳和丈夫威廉姆斯

美国奥巴马基金会2015年5月12日宣布,奥巴马总统图书馆将落户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南部的芝加哥大学。对于最终选择芝加哥市的原因,声明说,奥巴马“从结婚开始至总统选举日”一直与其家人在这里生活和成长。芝加哥堪称奥巴马政治生涯的福地,他在芝加哥大学担任过12年的法学教授,在这里踏入政坛后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芝加哥还是他妻子米歇尔的出生地,她曾经在学校的医疗中心工作,她与奥巴马生下的两个女儿也在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学校就读。另外,奥巴马基金会有半数董事会成员住在芝加哥。基金会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未来的总统中心将包括总统图书馆、博物馆、基金会办公室和活动场地。

2016年7月28日,奥巴马图书馆确定选址在芝加哥的杰克逊公园。杰克逊公园是芝加哥众多湖畔公园中的一个,地理位置优越,旁边是芝加哥湖滨大道和两个火车站点,而且靠近奥巴马在走入公职之前任教的芝加哥大学。公园中心是博物馆区,有环礁湖和葱郁的树林,公园的南侧是一片543英亩的绿洲。附近还有芝加哥科学工艺博物馆。

奥巴马图书馆落脚芝加哥,奥巴马希望借此加强与芝加哥非裔美国人聚集并亟待经济振兴的社区之间的联系,通过展览等方式加强互动。正因为准确地理解了这一点,钱以佳夫妇最终被选中。他们要处理的难题包括如何在保护原有绿地、打造新的开放空间和访客设施,以及遵循公共建筑标准之间找到理想的平衡点。建成后的奥巴马图书馆将成为芝加哥市建筑史上最负盛名的项目之一,也将是首个坐落于以非裔美国人为主的城市社区中心地带的总统图书馆。

钱以佳和丈夫获国家荣誉艺术奖

钱以佳出生在纽约州,现年66岁。她在美国完成学业,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硕士学位。钱以佳和丈夫威廉姆斯于1986 年建立了建筑师事务所 TWBTA,同时在宾州大学和密西根大学担任客座教授。TWBTA以设计公共和文化建筑而闻名,奥马巴图书馆将是他们继2012年芝加哥大学艺术中心后在芝加哥设计的第二个大型建筑。TWBTA的其他重要作品包括费城的巴恩斯基金会、纽约民俗艺术馆和林肯中心庆祝50周年的鲁宾斯坦有机绿中庭等在内的一系列公共建筑,受到广泛好评。

2013 年,钱以佳和威廉姆斯共同获得美国国家荣誉艺术奖,这是艺术家能获得的最高个人荣誉,由国家艺术基金会评选,奥巴马总统亲自为他们颁赠奖章。

TWBTA建筑师事务所的设计方案之所以能被奥巴马基金会看好,最终击败对手成功胜出,原因之一可以从钱以佳夫妇的项目履历里找到,他们从实际出发,很接地气,和民众有更多的互动。“在TWBTA的许多设计中,拥有端庄、细腻、低调、美丽等诸多优点。”戈德伯格指出,“这些也可以概括为奥巴马总统的品质,希望他们能将其转变成建筑,用奥巴马图书馆来加以体现。”

从已建的总统图书馆可以看出,建筑物本身就和总统自己的风格很契合。例如,比较保守的小布什选择了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罗伯特.A.M.斯特恩(Robert A.M. Stern),他擅长新古典主义,由于对古典建筑的贡献而赢得2011年“理查德・德赖豪斯奖”。获奖者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以对地区和环境的高度敏感捍卫传统的设计原理。而生性活跃的比尔・克林顿则恰恰相反,挑选了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主任詹姆斯・斯图尔特・波尔舍克,他的设计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用减法去掉繁杂的装饰、非本质的功能和情感,简朴、通俗、清新,更接近人们的生活,力求创造出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独具新意的简化设计。 

图书馆建筑论文:档案馆与图书馆建筑面积发展比较

摘 要:文章以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权威数据为准,对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建筑面积指标进行比较。得出建筑面积总量上档案馆低于图书馆,两馆总体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幅相近。发展速度上,整体上图书馆略高于档案馆;环比均为上升态势,幅度不大;定基均高于基期,图书馆一直高于档案馆,但差值始终不大,并有逐渐缩小趋势;平均均为上升的结论。

关键词:档案馆;图书馆;统计;统计数据;比较

1 相关概念、指标界定及数据来源

(1)文中的档案馆仅指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不包括国家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业档案馆、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科技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

(2)文中的图书馆仅指公共图书馆。不包括少儿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企业图书馆、文化事业单位图书馆、科技文化事业单位图书馆。

(3)相关比较项目以国家统计局网站上涉及档案馆与图书馆的已有对应性可比统计指标项为准,档案馆统计指标名称为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图书馆统计指标名称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平方米)×(全国统计总人口/10000)/10000。

(4)相关比较项目的数据以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为准,数据采集时间为2014年9月15日。没有直接对应指标项的数据,通过已有指标数据计算得出。其他来源均在表1中标出,并说明出处及计算方式。

(5)为了方便计算与比较,全部数据均按统计单位取整。

2 总量比较

(1)2004年~2012年, 2004年基期差为248万平方米,基期差亦为最小年度差;2012年最大年度为412万平方米。平均年度差为354万平方米。档案馆建筑面积低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量,其建筑面积处于图书馆建筑面积的54.59%~60.29%区间,平均为56.97%。

(2)2004年~2012年,档案馆建筑面积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体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幅相近。比较期内,档案馆建筑面积增幅为59.74%,图书馆建筑面积增幅为62.24%。图书馆建筑面积增幅仅高于档案馆建筑面积增幅2.5%。

(3)2004年~2012年,档案馆建筑面积年度最大增幅为10.31%,最小增幅为1.7%,增幅级差为8.61%,平均增幅为6.07%;图书馆建筑面积年度最大增幅为8.32%,最小增幅为5.19%,增幅级差为3.13%,平均增幅为6.24%。比较期内,图书馆建筑面积年度平均增幅仅高于档案馆建筑面积年度平均增幅0.14%。档案馆建筑面积年增幅波动大于图书馆建筑面积年增幅波动,图书馆建筑面积增速要稳定于档案馆建筑面积的增速。

(4)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的判断:档案馆建筑面积低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增幅相近。2004年~2012年,档案馆建筑面积低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量。档案馆建筑面积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体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幅相近。档案馆建筑面积年增幅波动大于图书馆建筑面积年增幅波动,图书馆建筑面积增速要稳定于档案馆建筑面积的增速。这一判断与2008年刘秀花、吴雁平在《1991年~2005年档案馆与图书馆若干总量指标比较研究》一文中关于馆舍面积总体印象的描述[1]相比,有两点变化。一是两馆基期建筑面积相当变为相差近一倍;二是档案馆建筑面积增幅小于图书馆建筑面积增幅,转变为增幅相近。因此,我们认为2004年以来,档案馆与图书馆在建筑面积总量比上虽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在发展趋势上同样已经发生了可喜的转变。由于档案馆与图书馆在馆舍建设上都要依靠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投入,档案馆建筑面积的增幅与图书馆建筑面积的增幅接近,除了各地政府的投入外,还得益于国家2009年启动的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的实施。

3 发展速度比较

3.1 环比发展速度比较。对照表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面积指标项上,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环比发展速度均为上升态势,上升幅度不大。

档案馆的最高环比发展速度为110.31%(较上年增加10.31%),最低环比发展速度为101.7%(较上年增加1. 7%),平均环比发展速度为105.4%;图书馆的最高环比发展速度为108.32%(较上年增加8.32%),最低环比发展速度为105.19%(较上年增加5.19%),平均环比发展速度为105.55%;

半数年份中,档案馆的环比发展速度低于图书馆的环比发展速度,另外半数年份中,档案馆的环比发展速度高于图书馆的环比发展速度,特别是2009年启动的国家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实施后的连续3年均高于图书馆。两种情况下的两馆环比发展速度差距均不大。两馆最高环比发展速度差为4.16%,最低环比发展速度差为-3.99%,平均环比发展速度差为0.15%。

从趋势上看,图书馆的环比发展速度较为平稳,档案馆则为小幅波动后上涨的趋势。整体上看图书馆的环比发展速度略高于档案馆,但差距收窄。

3.2 定基发展速度比较。对照表3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面积指标项上,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各年度定基发展速度均高于基期(2004年)发展速度。档案馆与图书馆相比,图书馆各年度定基发展速度始终高于档案馆。

整体上看,比较期内档案馆和图书馆定基发展速度的差值始终不大。在档案馆与图书馆均有发展速度加快的趋势下,档案馆建筑面积的定基发展速度愈来愈接近图书馆建筑面积的定基发展速度。两馆最小定基发展速度差为-3.99%,最大的定基发展速度差为-13.11%,平均定基发展速度差为-7.45%。两馆建筑面积定基发展速度差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3.3 平均发展速度比较。对照表4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面积指标项上,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几何平均发展速度均为上升,上升幅度均在5%左右,档案馆的速度几何平均仅低于图书馆0.18%。在五个指标项中值超最小。

4 结语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可得出建筑面积总量上档案馆低于图书馆,两馆总体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幅相近。发展速度上,整体上图书馆略高于档案馆;环比速度均为上升态势,幅度不大;定基速度均高于基期,图书馆一直高于档案馆,但差值始终不大,并有逐渐缩小趋势;平均速度均为上升的结论。

图书馆建筑论文:高校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的图书馆发展中呈现出智能化的特点,改变并完善了传统图书馆建筑的模式,为高校图书馆管理者与学生提供了很大程度的便利,顺应了信息时代的科技化、智能化发展要求。本文通过对智能化图书馆建筑范畴与内容的阐释,并提出了科学的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字】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建议

一、绪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顺应时代的科技化发展,建筑的智能化特点成为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重点与趋势。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的信息建筑,是高校的知识核心与科技密集的阵地,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图书馆智能化建设更加重视,图书馆建筑正在发生着模式的转变,为了适应功能与信息的协调发展,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内容

智能化建筑指的是利用现达的科学信息与通讯技术对建筑进行自动化监控与资源管理,使建筑物性能与功能更加优化,更加安全、便利的服务于人。

高校图书馆智能化是基于建筑本身,包括图书馆专业化业务与建筑管理的综合网络系统,特点是自动化与网络化,很好的将科学建筑技术与建筑技术融合在一起。图书馆智能化发展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节能、舒适、高效的图书馆办公环境,兼具现代化的通讯与信息功能,还有着健全的图书馆管理机制,为高校智能化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有效途径。

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包括楼宇自动化、信息自动化、办公自动化[1]。图书馆建筑楼宇自动化也就是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实际设备与机制的管理中,比如:空调与照明系统、保安与消防系统等。办公自动化是指通过媒介设备进行内外计算机网络的连接来实现服务管理与信息财务管理。通讯与信息自动化是图书馆建筑智能化的重点,是利用数字交换机与传输设备将整个图书馆建筑系统密切联系起来的过程,有利于系统内部的信息通讯与信息交换,有利于完整的图书馆建筑智能化体系的形成。

三、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原有的图书馆被动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要求,因此向科学化、信息化转变。现阶段,我们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行探索与改进。

3.1实现建筑的科学化、增强信息的网络化

首先从图书馆建筑本身来考虑,应协调楼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利用相应科学、合理的国家要求与标准对楼宇进行管控与施工,保证每层楼的各项业务稳妥与可靠,在提供舒适生活环境的同时,保证工作人员与学习人员的安全;对于布线,应把握其可操作性与简便性,这样会有利于减少维护成本与工作量,有利于业务的不断发展与各项系统的顺利实施。

图书馆在高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信息载体与传播媒介,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整个高校信息资源丰富度的重要标志。旧的图书馆系统不利于资源的广泛利用与传播,导致大量图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所以我们要摒弃这种固有的模式,对图书馆的整体资源进行总和、分类,利用有效的科学技术进行线上、线下的传播,使知识系统内部高效率的流动起来,让更多的老师与学生受益,而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信息网络化是如今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的方向与趋势,信息整合是信息交流的前提,也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步骤,我们要高效、准确的对资料的整合并且归置,安排调控好图书的布局与摆设。定期对图书信息进行整理、更新,确保不同种类的图书完善,确保缺少图书能尽快补齐。只有大力加强高校图书馆资源信息的网络化发展,才能使资源达到最好的共享状态,为老师与学生提供更优质、快捷的无数服务,才能为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奠定好基础。

3.2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

高校要实现智能图书馆真正的智能体系,必须改革与优化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系统的现代化与自动化。首先要建立完备的管理系统,比如办公与图书管理系统、电力与网络系统、多媒体与电视系统、给水供热系统、广播与娱乐系统等。各个系统的采购与实施需要进行缜密的考量与可行性分析,在保证系统的实用性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经过方案的合理制定再进行系统的建设与维护。系统刚刚建成之后,要经过试用与测试,检验其合理性与安全性,将不同功能的系统归置成统一的操作模式,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为以后的系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随着社会科学与信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质量、种类与数量都与日俱增,面对繁杂的信息库,以往的管理人员在材料信息收集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障碍,而现在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发展转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与载体,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电子书、多媒体等的形式进行图书信息的传播与推广,信息化手段与媒介的出现就对现代化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要求,不仅要求图书管理员对图书信息的处理方式的熟练,还应对很好的掌握信息化操作技术,利用现代化的智能手段进行图书信息的管理。比如:利用电脑建立图书信息的互联网系统,对图书信息进行编排、统计与个性化筛选,将繁杂的图书信息简单明了地展现在网页上,通过网页清晰的界面进行图书资料的管理,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便捷的图书查询、借阅、归还的方式,加速了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3.3实现图书馆观念创新与技术智能化

实现图书馆的全面智能化,必须加强图书馆管理观念的转变与创新,加大管理人员对新兴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对图书资源的技术处理技能与水准,提高对各项设备的使用技能,为图书馆技术智能化提供技术人才的基础保障,有利于图书馆智能化与网络化建设。在思想上,要倡导广大师生树立资源共享的观念,形成普遍良好的信息交流与传播环境。

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与改革,比如说RFID智能化图书馆技能,我们应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建立先进的图书馆资料管理系统,强化图书信息的准备分类与定位,建立通过作者、发行日期、出版社都可以找到相应图书的引擎搜索,使图书管理系统更加优化;建立安全性的图书的门禁管理系统,以保证图书资源的安全性,减少图书的丢失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完备的管理系统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失误;借阅系统的建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增加了图书馆借阅的人性化;通过身份证件的识别进行图书信息的自动录入,有利于图书的高效率与智能化管理。

四、结语

高校的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实现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应重视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创新,实现图书管理的网络化与现代化,为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图书馆建筑论文:国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结构、消防设施和中控室消防安全管理

摘要:介绍了国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结构特点、重点部位、消防设施和中控室日常管理,以期为保证读者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应对突发火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结构;消防设施;中控室消防安全管理

1引言

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于2008年9月8日竣工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8万m2,建筑高度27 m。整体布局由地下部分3层,地上部分5层,以及外围地下车库构成。由于图书馆书籍、杂志、电子阅览设备和电气设备都属于易燃物品。针对看书查资料的人员多且分散,管控难度大,馆内电气设备使用量大等特点,世界各国都把图书馆做为消防重点单位。针对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疏散,很多国家的现代化图书馆在建筑结构上大多采用中间大空间设计方式,国家图书馆二期也在建筑结构设计上采用了这种设计。

2国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结构特点和重点部位

2.1建筑结构特点

二期分主楼和车库,其中主楼地上5层,地下三层和车库地下二层。主楼地下一层至地上五层的中间部分设计成中庭大空间形式,中庭的外围由各层环形走廊以及走廊阅览室和办公区组成。

主楼纵向交通是由从中庭外走廊上分别建造6个核心筒和一个滚梯构成,从正北面自西向东依次为1、2和3号核心筒,从正南面自东向西依次为4、5和6号核心筒,连贯形成一个核心筒顺时针编号。其中1、3、4和6核心筒有电梯和上下楼梯,而2和5号核心筒只有楼梯。大空间外东侧走廊二层至四层有大型滚梯一部。

主楼横向交通采用回型建筑结构,门号规则是从西南6号核心筒开始按核心筒逆时针顺序编号。通道与核心筒之间设有防火分区,中庭大空间部分与环型走廊之间进行全封闭式防火分割,人员进出也是通过负一层、一层和二层之间的疏散防火门。负一层、负二层和负三层为功能设施和库房,五层为内部员工办公区,出入使用员工门禁卡。一层至四层主要为读者服务区。其中,中庭部分为工具书区。一层中庭外围南面,西面和北两侧是中文图书阅览区,东面是走廊和员工出口。6个核心筒均有向外的安全出口可供紧急疏散,同时一层还在东面增加了两个安全出口可供实际使用。二层中庭也是工具书区,外环形南面,西面和北面是中文图书阅览区。东面主要是连接读者进出入图书馆的楼外大台阶式楼梯安全出口、滚梯、办证处和目录查询大厅。三层主要为经典图书区、艺术和设计资料区。四层主要为数字共享,中文期刊和中文报纸区。车库位于主楼西侧,地下共两层,建筑与主楼独立,在南北部分各有一部电梯。

2.2 重点部位区域

2.2.1负三层

主要有南北共17个库房构成,所有库房均为高压细水雾保护区。一个UPS电池室为气体灭火保护区。四纵两横通道,共6个疏散楼梯。

2.2.2负二层

主要有南北共13个库房构成,所有库房均为高压细水雾保护区。四纵两横通道,共六个疏散楼梯。

2.2.3负一层

从一号核心筒开始的重点部位区域,依次为中控值班室、气体灭火钢瓶间、UPS机房气体灭火保护区、 数据机房气体灭火保护区、四库全书气体灭火保护区和两个库房高压细水雾保护区。

2.2.4一层

四库全书和稽古厅气体灭火保护区。

3国家图书馆二期的主要消防设施

3.1在主楼地下一层设有消防中控室

中控室人员负责对计算机火灾监控工作,一旦有火灾探头发生报警,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图形工作站会显示查到具体位置,进行现场核查。如果确有火灾发生,立即通知中控室,拨打119火警电话,启动消防联动设备灭火并通过广播通知人员疏散。

3.2公共区域使用水喷淋系统

使用范围为图书馆二期馆区内的读者区域、办公区域、公共走廊和车库使用水喷淋式灭火;使用闭式系统,其管道内为压力水,通常有物业管理部门对末端做压力巡查,当发生火灾时,喷头处达到68°时被溶解并将水喷出灭火;如果需要启动喷淋泵则要首先通知物业管理部门,转换水泵状态。

3.3库房使用高压细水雾系统

在图书馆书籍、书刊储藏库房采用高压细水雾喷洒灭火的方式;当消防系统处于自动状态时,图书馆保护区内如遇报警会自动启动细水雾泵;当消防系统处于手动状态时,只能远程启动细水雾泵,但必须到指定区域对应的阀组箱必要操作,进行现场人工启动。针对指定区域的细水雾灭火操作,开所要灭火保护区对应的细水雾阀组箱,确认各个部件处于正确位置,如果没有处于正确位置,应当恢复。譬如:阀门卡箍,平时处于卡死阀门状态,只有将卡箍拽出方可搬动阀门,如果不拽出来就无法搬动阀门。依次打开出水阀、进水阀和电动阀。通知物业管理部门转换到细水雾泵的状态,启动细水雾泵。中控室操作台上也有灭火保护分区远程控制状态转换,用于正常和急停。

3.4在图书馆重点部位的设置气体灭火系统

使用范围,国家图书馆二期中的四库全书区域、计算机数据机房、交换机房和电池室均设有六氟丙烷气体灭火保护系统。钢瓶间设置在距离中控室附近的地方,以便于应急操作。当消防系统处于自动状态时,如果遇到报警会自动启动。当消防系统处于手动状态时,中控室远程无法启动气体灭火,只能通过现场控制盘启动。钢瓶间紧急启动操作,灾报警控制系统和保护区现场控制盘无法启动气体灭火时,在这种最不利的状态下,作为最后的启动方式。由于这种启动方式没有延迟,操作启动后不可逆转,因此对这项操作要非常注意。首先找到与火灾保护区域相对于的气体疏散官道上的管道选择阀进行紧急启动操作(拔下保险、搬动开关)进行机械式启动。然后开启着火保护区相对于的氮气启动瓶钢瓶上的电动/手动阀(拔下保险、扳动开关、把褐色圆柱体上的瓶头电磁阀中间突出圆杆的保险片拔下后,直接拍下突出圆杆)。完成上述操作后,保护区会完成气体灭火。

3.5大空间消防炮灭火系统

图书馆中庭大空间设有消防炮,一旦发生火灾,可通过使用消防水炮喷射灭火。中控室设有远程自动/手动灭火方式。现场也有现场控制盘进行操作灭火。

3.6车库的自动喷淋预作用系统

使用范围:图书馆车库。消防系统处于自动状态时自动启动,手动状态时中控室无法进行远程启动操作。中控室操作台上有预作用保压气泵状态指示,亮起时表示补压气泵工作,持续时间超过1 h时,说明有漏气的地方,应当及时通知维修。

3.7其他消防设施

3.7.1卷帘门

二期工程中,也使用了作为防火分隔卷帘门,但中控室没有卷帘门联动控制盘,也就是说中控室人员不能远程操作卷帘门的升降。

3.7.2手动报警器和消防电话

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物中广泛使用了手动报警器和消防电话。如果有人发现火灾,可用现场手动报警器通知中控室。消防电话保证中控室查警人员和值机人员的通讯联络。

3.7.3消火栓

期设有室内消火栓192个,室外消火栓7个。室外水泵接合器2个

3.7.4排烟送风机和阀

控室设有联动控制盘,针对不同的位置按照联动控制盘对应编号的按钮,可以单独手动远程启动和停止操作。这个操作与消防系统处于自动或者手动状态无关。

3.7.5各类水泵的远程控制

家图书馆二期设有取水泵、高压细水雾泵、喷淋泵和消防泵。可以进行远程启动和停止,但是由于图书馆是一个“怕水”的单位,任何滴漏都会给图书资料造成损失,水泵日常处于手动状态,阀组箱阀门也处于关闭状态,如果需要进行此操作,应当通知水泵管理部门转换泵和阀的状态。

3.7.6防火门

家图书馆二期设有常开式和常闭式防火门。常开式防火门平时被墙上的电磁阀吸合处于敞开门的方式,用于环形走廊频繁出入的地方。一旦发生火灾,通过系统联动就会被被释放,并在消防中控室显示门已经关闭的信号,起到在火灾发生后的防火分隔作用。常开门则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国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物中大量使用了常闭防火门和带有门禁的长闭式防火门,作为防火分隔和防盗。

3.7.7电梯及其相关

家图书馆二期设有9部电梯,均为消防电梯。当图书馆内发生火灾后,如果消防系统处于自动状态时,电梯轿厢会自动降到首层并处于开门状态,同时电梯按键失灵。所有电梯内均设有对讲系统,由于中控室24 h都有人值班,将对讲信号接入中控室,如果有事故发生,通过对讲呼叫可进行通话讲明。

3.7.8广播疏散

家图书馆二期消防中控室里面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联动设备和广播设备。当系统处于自动状态时,可以使用预录的疏散广播自动播放。当消防系统处于手动状态时,可以使用操作台的两台设备进行全区或者分区广播。通过话筒,根据标签按下按键,有针对性选择分区或者全区人工疏散广播。

3.7.9空气采样系统

气体灭火重点保护区装有共8台空气采样报警装置,由于空气有易流动的特点,一旦遇到这类报警就要对整个保护区进行全面检查。

3.7.10漏水报警系统

家图书馆二期装有漏水报警系统,使得对各个房间和部位进行水的检测,一旦发现管道跑水、渗漏水,就会将信号传给中控室。

4中控室消防安全管理

4.1国家图书馆二期中控室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

4.1.1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四个能力”:即“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扑救初期火灾的能力,组织疏散逃生的能力,消防宣传教育能力”。

4.1.2值班记录的填写

控室人员要做好《值班记录》、《故障报修记录》、《外部人员出入记录》和《报警记录》,对于所发生的火警在《值班记录》和《报警记录》上填写,对于每个故障也要在《值班记录》上填写,对于没有很快恢复的故障或者反复出现的故障要在《故障报修记录》上填写,并通知维修人员。值班记录要求填写详细,字迹清晰,要素齐全。

4.1.3查警

要做到闻警必动,在5 min之内到达报警现场,并能迅速在报警点的周边找到灭火器。查警时要携带查警包。包内要有消防电话、照明工具、门禁卡、各类设备钥匙和工具。查警时要细心,对于查警结果要用消防电话通知中控室值班人员。

4.1.4灭火器和灭火设施的使用

于初期火灾,中控室人员要会使用灭火器灭火。对于保护区内火灾,如果需要灭火,要会熟练操作使用设施灭火设备。

4.1.5消防中控室设备操作

灾自动报警系统使用要熟练:自检、消音、复位、手动/自动转换和主备电转换等操作,会使用广播设备引导疏散。

4.2消防安全检查

4.2.1检查用火、用电、危险品等

第一,违规吸烟。第二,有无违章用火、动用电焊,发现后要报告保卫消防部门。第三,违章使用电热器具。第四,电气安装是否违规。第五,下班后电、气开关是否关断。第六,电源是否老化破损。第七,电气配电设施周边是否放有可燃物品。

4.2.2检查通道出口和标识

第一,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出口门开启方向是否正确。第二,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关闭。第三,安全疏散标识是否正确完好。

4.2.3检查消防设施器材

第一,消防设施外观是否损坏(手动报警器、消火栓、水枪、水带及各类控制面板)。第二,灭火器的气压是否充足,是否在有效期之内。第三,自动报警、喷淋、气灭和消火栓系统等是否运行正常,并对水系统做末端及最不利点做出水试验。第四,防火门顺序器、闭门器是否正常,第五,消防设施和设备是否定期进行测试。

4.2.4检查持证上岗和值班在岗

第一,检查特殊工种是否持证上岗。第二,检查值班人员在岗情况。

4.2.5落实防火安全检查制度和隐患整改

第一,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组织培训和检查,记录是否详实。第二,发现的问题是否整改或者按照规定上报。第三,是否按期整改。

5结语

以上针对国家图书馆二期建筑的特点,对消防设施和中控室的日常消防安全管理、突发火灾的报警查看、初起火灾的扑救和设施灭火、引导和组织疏散逃生、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同时对中控室人员严格履行中控室运行岗位职责和消防安全管理也进行了探讨。最终的目的是:确保国家图书馆“万无一失,绝对安全”。

图书馆建筑论文:浅谈图书馆建筑的绿色技术应用

摘 要:对于图书馆建筑的绿色技术应用,不仅仅满足社会的需求,更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绿色图书馆设计要点,以陕西省图书馆为例,从建筑选址、功能布局、建筑材料应用、空调照明等方面对其进行绿色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图书馆;绿色技术;节能;技术应用

1.前言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加之人口基数大,地域广阔,能源需求和消耗量巨大,产生的工业污染也成为影响我国跻身世界强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利用绿色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来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方式已迫在眉睫。图书馆建筑作为拥有巨大人流量的大型公建,其在灯光、空调、电梯、计算机等方面的能耗巨大。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类建筑,图书馆更应体现出其人文关怀,发扬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充分考虑读者的心理感受,为读者创造出可愉悦身心的绿色阅读环境。

2.绿色技术在图书馆建筑中的应用

2.1绿色技术的含义及绿色技术对建筑的影响

2.1.1绿色技术的含义

绿色技术是指低污染、低消耗、于环境无害,并有利于生态发展的技术体系。它与节能、可持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本身具有时代性,并与高新技术密不可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绿色技术也不断发展变化。环保和生态知识是绿色技术不可缺少的要素,绿色技术创新是环保和生态知识的应用。

2.1.2绿色技术对建筑的影响

综上所述,绿色技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而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人们所理解的绿色建筑含义也有所不同,其大致分为两个层面:

(1)利用场地特性,发扬地域主义建筑特点以达到绿色建筑效果。

在设计初期,应正确把控其宏观层面。其设计要点在于建筑应根据所处地域条件,充分结合地形,全面考虑当地环境、气候等要素,合理规划建筑形态,朝向,空间布局,基本功能等建筑要素。

以我国古代建筑为例,在寒冷少雨的北方,建筑形态多粗犷敦实。墙椽厚重是为了减少对流已达到保暖的效果,四合院宽阔的中庭有利于冬日摄取更多的阳光。

(2)结合时展,利用高新技术,在建筑中使用前沿的绿色生态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对环境、能源问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绿色技术,目前一些成熟绿色建筑技术已被人们很好的利用到了建筑上。

如现在流行的中水回收技术手段,不仅节约了净水的用水量,还巧妙的处理了污水。其主要方式是在居住小区、宾馆、综合楼等建筑中,运用一定的方式,将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并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如冲刷厕所、浇灌绿地及供暖用水等。

2.2图书馆建筑的绿色技术应用

2.2.1我国图书馆发展现状

图书馆作为人口密集的公共建筑,无疑是建筑中的耗能大户。其能耗主要来源于照明,空调,通风及供暖等。

各地老图书馆无论是在功能还是规模上都逐渐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近几年来,各城市相继建立图书馆新馆,新馆的特点集中体现为规模增大,设施齐全,考虑绿色节能技术应用及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些新建的大型图书馆,大都采用通透式、大开间的设计,进深较大,中间间隔较少。新建的图书馆既要考虑传统管理模式的因素,更要注重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运用,对阅读环境和智能设施配备均提高了要求。如对通风、采光等要求较高,有的图书馆采用玻璃幕墙。强调自由空间,加强绿化种植,完善空调和借阅设施。

2.2.2图书馆的绿色设计要点

在绿色图书馆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其场地特性,综合考虑其生态性,人文性,可持续性及节能环保性。力图将能耗降到最低,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使内外绿色景观更为丰富,读者身心更加愉悦。其设计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利用地形特点,发挥地形优势。

(2)尽可能的少用能耗设备,巧妙利用建筑构造技术以达到舒适环境。

(3)利用自然采光、科学技术手段减少照明能耗。

(4)合理设计空调系统

(5)合理的室内外绿化

3.陕西省图书馆的绿色技术应用

陕西省图书馆位于西安市南郊,在长安立交西北部,所处区域环境交通方便。弧形檐顶敞向天空的形象象征着吸纳人类智慧的渴求。门廊柱顶上采用了从汉代石造柱头构件抽象而成的装饰,券窗的造型彰显了陕西省图书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特色。高层书库塔楼顶部和四个塔式楼梯间顶部均作向上起翘的檐顶,使建筑更显典雅、挺拔、飘逸。整个建筑从造型上给人以强大的力度感和时代感。

整个图书馆合理采用绿色技术,为广大读者创造出灵活、便捷、高效、节能环保、愉悦身心的借阅环境,该图书的绿色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形式因地制宜

塬是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陕西省图书馆即建于塬上,建筑基址高于周围平地。设计者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将建筑置于高地之上,不仅抬高了建筑位置,扩大建筑体量,丰富了建筑形象,更设计出可供市民休憩的层层台阶,为读者提供亲近自然的阅览体验,体现出陕西省图书馆的绿色人文关怀。

(2)合理的建筑平面布局

图书馆平面呈变形的“工”字形。“工”字形平面有利于建筑室内空间合理利用,使建筑室内获得良好的采光通风,避免了其他形式建筑平面所带来的通风不畅、采光不佳而必须机械通风产生的能量损耗。

(3)建筑室内外植物及景观设计

陕西省图书馆室内外种植多种绿色植物,馆外周边种植多种绿色植物划分出建筑与城市干道,并且隔绝了一部分街道噪音,营造出馆内安静的环境。室内植物随处可见,一层大厅中庭更设计了浅水池等景观小品,池中养殖金鱼供读者欣赏。一方面,这些景观可以体现出文化与自然的相通性,缓解读者疲劳;另一方面,绿色植物可改善建筑内外微气候,调节环境温湿度,帮助减少了机械耗能。

(4)合理的采光方式和照明手段

陕西省图书馆室内根据建筑朝向的不同,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开窗形式。南面采用巨大的落地窗以扩大采光面,节省照明所耗电量,而东西两面只开小窗,开窗位置相对较高,避免阳光直射对读者眼睛伤害。建筑门厅及中庭均采用通透的玻璃自然采光穹顶,减少了室内照明。整个建筑不同区域,采用不同亮度的灯具,例如借阅区灯具亮度相对较高,而安全通道楼梯间则亮度相对较低,只适合遇险时人们安全逃生所需要的亮度。对建筑室内各个部分所需照明强度的合理评估,正确的选择不同的照明方式,有利于建筑绿色节能。

结语

随着现代人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作为人员密集的文化类公共建筑,图书馆对于绿色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建筑师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对绿色图书馆设计与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仍处于亦步亦趋的探索阶段。我们应借鉴国内外现有的先进绿色图书馆案例,取长补短,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态理念,设计出更加节能、环保、人文的新型绿色图书馆。

图书馆建筑论文:基于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图书馆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获取知识的愿望,对公共图书馆的建筑进行进一步完善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建筑的新要求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基于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空间进行分析,为日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进而进一步提高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关键词: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

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和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其不单单是作为文献储存的场所存在,更是信息传递与交流的重要场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深入,公共图书馆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补充知识,舒缓压力,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在信息时代下,提高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建筑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数字化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建筑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些都将作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依据。归纳起来,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建筑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1、开放性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最快的时间接触到读物成为了诸多读者对当下图书馆的根本要求。鉴于此,在对图书馆进行设计和管理的时候,应尽可能确保其具有开放性,图书馆的设计也必须立足于开架管理。与此同时,这里所说的开放性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图书馆建筑空间的设计应该实施弹性设计,以此来为日后图书馆的进一步升级和改造提供空间。

就目前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开架――闭架――又开架的过程,与之相关的建筑设计也在不断发生的变化。到了20世纪,公共图书馆的设计越来越注重对效率的提升,以此来更好的方便读者,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样一来,公共图书馆就需要转化立场,由以藏为主进而转为以阅为主,主张采用开架阅览方式。所以,开架管理成为了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种设计理念的推动下,图书馆的空间也必然会逐步趋于开放式的空间布局。

2、综合性

与信息时代的图书馆相比,传统图书馆的功能较为单一,只是作为文献储存场所存在。然而伴随着信息时代脚步的不断加快,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充,除了传统的功能之外,为了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还增添了许多新的服务,例如:演讲、试听、展示以及培训等,甚至还有快餐和咖啡厅等服务设施。这种综合性的服务,一方面提高了图书馆馆藏的利用率,给馆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则更多的满足了读者对信息的获取需求。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走向综合性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下的一个必然趋势。

3、社会性

由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的广大人员。所以,为了尽可能实现服务的全面性,图书馆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本着服务大众的原则,设计出适应不同类型读者的要求。比如说:要充分考虑对残疾人的服务,使这一类人能够方便的抵达图书馆的各个地方,甚至还可以为其设置专门的阅读空间和盲文阅览室。同时,图书馆还要充分考虑对老年人的服务,要为“白发族”读者设置相应的活动项目及活动空间,要考虑老年读者身体条件,在环境规划设计中要特别予以关注。

4、高效性

高效性也是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建筑的要求之一,这里所说的高效性主要是从读者角度出发进行分析,首先,图书馆的设计和管理要尽可能为读者节约时间,比如说:图书馆的所处位置应该方便达到;读者到馆之后能够第一时间借阅图书;内部流线简洁明确;各项服务简便高效等。与此同时,图书馆的建设还应该将空间和设备充分利用起来,以此来更好的为读者提供服务。近年来,随着相关部门对图书馆空间设计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必须采取集约化的高效设计。

二、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分析

1、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阅览区的区别

阅览空间是公共图书馆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读者的阅读活动。在过去的时间里,图书馆对于阅览区的分类主要有4种分类方式,一是按学科进行划分,比如说:文学阅览室、经济学阅览室以及自然科学阅览室等,这样的分类方式能够帮助读者更方便的查阅自己所需的书刊资料;二是按读者对象划分,比如说:普通阅览室、科技人员阅览室以及少年儿童阅览室等;三是按照出版物类型划分,比如说:视听资料阅览室、缩微资料阅览室、光盘阅览室以及报刊阅览室等;四是按管理方式划分,比如说:开架阅览室、半开架阅览室和闭架阅览室。

然而,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从而使得公共图书馆的阅览空间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分类方式的变化上,信息时代各种阅览室都会有缩微胶卷、缩微卡片等缩微文献资料,所以缩微阅览机等要书籍放于各个阅览室,不再单独划出。还有多媒体阅览室、视听阅览室,也会分别放于各个阅览室。信息时代阅览室分类不再按出版物来分,因为现在的各种缩微资料其时己变得平常。会随读者对象和学科的划分标准进入各个阅览室。信息时代阅览室会先按读者对象划分为普通阅览室、科技人员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室、研究室、参考阅览室,然后按学科再细分下去,自习室即闭架阅览室还是要有的。

2、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藏书区与传统藏书区的区别

藏书空间和阅览空间不同,其主要是对图书馆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图书资料进行储藏的空间,同样是公共图书馆设计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时间里,图书馆书库按照使用性质和功能大致可以分为7种类型,即基本书库、辅助书库、开架书库、特藏书库、书库、储备书库和保存本书库。由于传统图书馆的功能主要是对图书资源进行储藏,所以对于书库在图书馆空间设计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而且闭架书库的分量要远远大于开架书库。然而,随着信息时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书库的所占空间也越来越小。信息时代下的公共图书馆藏书,已经由传统的基本数据和辅助书库的形式扩大到三线藏书及多线藏书的形式。其中,一线为阅览室的开架藏书;二线为辅助书库;三线为基本书库。在图书馆的经营和发展中,为了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览室的图书往往是定期更换的,而二线和三线其主要起的是调剂和储备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图书馆馆藏的―切信息,这就相当于图书馆彻底的向读者开架了。但是读者并没有见到真实的传送知识的载体,而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来获取,读者和读物是互相隔绝的,实际上就是更高级的闭架管理。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也逐步提高了对精神需求的重视。公共图书馆是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帮助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因此,为了能够将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必须对基于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空间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从而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科学合理的设计工作,更好的促进城市文明的进一步提升。

图书馆建筑论文:探析城市图书馆建筑设计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匮乏,基础设施老旧,建设水平较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我们要将更多的文化建筑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以达到良好的空间利用。本文对城市图书馆建筑设计进行了分析。

空间设计与场所感的营造

根据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s)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各类场所具有明确的特性,是各种类型的行为与事件开展的过程。作为现代建筑体设计的模式,不同的建筑类型为不同的群体提供了各自所需,通过不同的建筑形式带给人以不同的体验,为城市提供一种专门用途的场所,才能够将建筑的整体空间性更好地展现出来。从空间的不同的角度上来挖掘其产生的效果与影响,给人们创造出不同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要发挥自主性,采取有效的行动对其施加影响,提高空间利用的整体效果,因此这种空间体验方式具有比较强烈的“在场性”。作为文化与知识的主要传播场地,图书馆能够发挥出一定的效果,可以将“知识的殿堂”,它是静谧而神圣的;同时,图书馆又是智慧交流与碰撞的场所,它应该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使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到交流的过程中。在建筑空间体系的建构中,我们试图同时关照到上述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双重属性。我们为从城市广场进入到图书馆主要阅读空间的公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动态空间进程序列,使设计具有“此时此地”性,对使用者的空间体验与场所感的形成进行具有连续性的引导。

功能支撑和人的参与

对于内部空间的装饰:舒适性与主要意向、目的与联系、主要用途以及相关活动以及交际用途等都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从这个角度出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物质性的空间能够被赋予一定的感情色彩,从而提高人们从事专项活动的积极性,满足人们的需求,方能成为“潜在性”的具有开发性的内部空间。传统的图书馆建筑设计会根据具体的用途而进行功能的划分,设计工作者应该根据室内空间的主要用途开展设计活动,充分体现设计作品中的人性化。作为一个城市主要的文化载体,图书馆的作用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逐渐地表现出学习研究的性趋势。因此在建筑设计环节上必须要更多地重视其开放性、多元性。

地域性传统文化意向与细部设计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总体上来说,建造活动有效进行都离不开两种意识,第一就是对文化的共同认识与依赖,第二就是对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的一种向往与追求。在这两种思想观念的共同作用之下,一个是对传统的维护,另一个是对未来的向往,在城市发展变化中成为了一种文化意识的物质表现形式。城市是集体记忆的容器,所以一个城市文化知识中心,图书馆,当然会与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建筑体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在地”联系,可以共同构成一种形式上的连接。阿尔多・罗西(A・Rossi)在《城市建筑学》中通过对威尼斯想象画的连接,把一些具有传统要素的形象符号链接起来,发挥其效果,达到满足公众需求的目的。

室内设计理念

在室内设计活动中,要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将文化韵味融入到室内设计过程中,不管是总体上,还是在局部上,实现内外部的高度统一,营造出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根据设计工作的总的标准要求,应突出表达文化细腻、奔腾、徽文化的底蕴。 既是对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种体现,同时更是顺应艺术时展的一种表现,通过设计活动的开展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儿童和残障人群阅览空间设计

儿童阅览空间设计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状态,要注意其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相互融合,为孩子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学习阅读环境,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知识的乐趣。在这一阅读区的设计风格上,要多融入一些简洁、开放性、活泼的设计元素,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设计出能够满足儿童真正需求的阅读空间。在整个阅读空间范围内处理好细节性的问题,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另外图书馆的设计活动还应该要尊重一些特殊群体的生理需求。为方便残障人士进馆阅读,要对内部空间以及通行道路进行一个特殊化处理,为残障人群提供满足其生理、生活、学习和阅读各方面需求的服务,从书架到通道甚至到卫生间内的设施,都应该考虑到残障人士的生理特点,为他们准备齐全的配套设施。

结束语

除了类似于城市剧院、广场、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外,一些有着特色文化资源的地方,在进行文化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一些可参与性的文化场所环境的创造中,希望将城市的主要文化特色反应出来。根据建筑结构形式来展现城市的历史发展与精神风貌,文化状态,以及对场所感和场所精神的相关阐释,通过城市建筑文化的整体质量,来达到民族文化有效传播的效果。在任何设计模式的改造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就是人文性的体现,与时代和当地风物相关联的,提高场所文化艺术性的同时也要保证其实用性。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图书馆建筑论文: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城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在这股高校建设的热潮中,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都建成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本文就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

前 言:高校图书馆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履行着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好的图书馆是办好大学的必备条件,其建筑艺术与水平乃至环境设计都成为整个学校建筑的璀璨明珠。

一、现代图书馆建筑发展趋势

1、体现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新理念

就图书馆服务人性化而言,在结构、功能、设施等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上,要以读者为中心,提供舒适优美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2、体现图书馆建筑实用性与现代感

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设计新馆时务必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在体现现代建筑气息的同时,也要兼顾其实用性,根据经济实力和本校情况保持自己的特色。在新馆造型上要体现其视觉美感和文化气息,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3、体现图书馆内部结构与布局的现代化特点

高校图书馆馆舍内部布局的共同之处是,体现建筑开放式、服务人性化、信息网络化、适用多功能的特点。设计中要树立新的空间使用意识,采用整体统一的设计思路和建筑大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图书馆更具实用性,实现功能的可变性和互换性,符合当今高校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和发展需求。

二、现代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

1、图书馆建筑的标志性

学校图书馆就像学校的名片,标志着学校的发展程度和办学水平,体现着学校的风采和独特个性,具有学校图书馆应有的庄严气势和学术氛围,也昭示着学校传承文明、铸造灵魂的崇高理想。近代图书馆从诞生到现在不过100多年,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只是短短的一瞬,但是图书馆由小到大,由一般的社会文化机构,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和知识中心,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景观,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第二起居室”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第一求助对象”,即使现在人们完全可以从网上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但人们依然需要到图书馆去,因为那里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知识殿堂。作为文化教育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建筑要有独特的设计和造型.要追求艺术性和使用性。一座好的图书馆建筑是图书馆现代技术和建筑艺术完美结合,它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价值无可估量。

2、图书馆建筑的人文性

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基本宗旨,一切为读者着想,处处给读者以亲切和关怀,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习惯,以方便读者利用文献和进行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给读者营造一个安全、方便、舒适、温馨的环境,使人感到在这里看书是一种享受,为读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现代图书馆的最大追求。为此,要在图书馆建筑的内部功能、外观设计与周围环境等方面都体现人文关怀。

三、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的实施

1、以人为本的设计体现

(1)营造高质量的学术文化氛围和人文关怀氛围

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获取信息和得到知识,并在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追求便利舒适的人文环境。读者对事物的各种心理取向和行为习惯要求寻求安全感,希望隐私得到尊重,这就要求图书馆建筑要坚持“以人为主、以用为主”的指导思想,为读者提供便捷舒适的阅览化境,同时高校图书馆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场所,营造共享大厅、休息厅、空中花园等体现人文关怀的休闲空间。因此,图书馆建筑在设计中营造高质量的学术氛围和人文关怀氛围是非常必要的。

(2)便利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方式的需要

我国的图书馆正处于过渡和转变阶段,社会职能、用户需求、组织管理、和技术装备都在急剧的变化和发展,也就决定了馆舍使用功能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严格划分藏、借、阅三大空间被打破,代之的是较灵活紧凑而多样化的平面布局。

这就要求图书馆的建筑功能适应这种客观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下,通过查、阅、借、复制、下载、直接交流、接受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功能空间的布局,空间尺度设计、服务设施的设置、交通流线的组织和导向指示等方面更加人性化,更便利的满足服务方式的需要。

(3)多种形式并存的功能区域划分

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促使高校图书馆职能多元化的形成,图书馆已成为学校的信息咨询中心、文献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网络技术中心和技能培训中心,高校图书馆这种多功能多层次服务职能的扩展和加深,势必要求图书馆在设计上实行创新,进行多功能设计,为图书馆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无限的空间和可能。这就要求在图书馆在功能区域划分时,动静分区明确,有形图书馆和无形图书馆并存;办公区和服务区并存;清静的阅览区和热闹的讨论区并存;自我学习区和教育培训区并存,充分体现图书馆建筑的人性化设计。

2、交流场所的设计体现

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多功能、综合性的文献信息中心,功能日益扩展。多功能设计包括满足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大空间的设计、多媒体的电子阅览室的设计、考虑馆藏多样性的储备书库的设计以及图书馆的接待室、会议厅、学术报告厅、展览厅、多功能厅的设计等。

3、协调增长理念的设计体现

(1)纸质馆藏文献的存放

大学生围绕专业课程系统学习,其信息需求集中在馆藏文献方面,而教师和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需要及时、广泛地从网络上获取最新的学术信息。因此,高校馆应采取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建设并重的方针,对于那些因知识更新而剔除的大量书籍,应设置密集书库集中存放,它的价值在于比较和研究。密集书库使其在不占用更多空间的基础上发挥研究的价值,保证了图书的正常运转。在实际运作中,也有些馆,因虚拟馆藏的比重高,光盘体积小,就不再专门开辟书库,将图书分散到各类阅览室内,既节省了管理成本又方便了读者,也为未来功能变动留有余地。

(2)图书馆建筑中综合布线系统

当前,数字化期刊、数字图书、视频资料、各种专业数据库以及众多的在线和镜像的电子资源,在高校已经成为读者所依赖的工具和学习的手段。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综合布线系统。图书馆的综合布线系统应该支持下列业务:宽带的通信业务、无线通信业务。从通信发展的方向上来看,无线通信将会越来越普及,可能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对无线信号接收等的设置。还有多媒体通信业务、智能化通信业务、个人通信业务、可靠和保密的通信业务等。

4、自助型复合图书馆理念的设计体现

在实际运作中,可采用通风自动化系统(CAS)、图书馆信息资源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OAS)、综合网络智能化系统(PDS)、安全防监控系统(SAS)等,彻底将管理分离到中央控制室完成,从而实现自动化书籍传送等智能化信息服务。可采用将办公、密集书库、网络中心、学术交流中心设置在一楼,二楼以上为独立完整的读者空间的方式分离读者与办公流,使馆内采编等业务与读者服务相对独立,从一定程度上实现读者自助型服务。

结语:总之,学校要充分调研,精心设计,设计建造出适应现代院校教育发展的现代化图书馆,用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服务手段来为学校提高办学实力、增强竞争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图书馆建筑论文:关于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分析

【摘要】图书馆建筑是高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使用,甚至是整个校园的品质。然而,在高校图书馆建筑的设计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较典型的如设计与实际使用脱节、外立面设计与周围环境不相适应等。鉴于此,本文先对高校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并从外部、内部两方面对图书馆建筑的设计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设计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各大学或是迁址,或开辟新校区,高校图书馆的建设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如今,信息更新日新月异,师生们对图书馆的设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对图书馆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高校图书馆进行有效设计,以满足更多使用者的要求,逐渐成为高校领导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人为本”。此处提及的“以人为本”,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为“以读者为本”、二为“以管理者为本”[1]。其次,为尊重自然、环境优先的原则。建筑应能和周围的环境自然相处,和谐共生,让读者从建筑中体会到和谐之美以及愉悦的享受。再次,为考虑发展的原则。随着高校生源的不断增加,作为高校建设重要内容的图书馆,扩建已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图书馆的后面或周边均应留有大片草坪或者游园景观,以备日后扩建之需。

2.高校图书馆的外部设计

2.1选址

在图书馆的设计中,选址非常重要。图书馆所处的位置,会直接影响到其室内、室外环境,与读者的阅读心情紧密相关,也与读者对图书的利用方便程度等紧密相关[2]。因此,高校图书馆的选址应在考虑校园布局、人流、建筑功能等因素的前提下进行。为了方便师生对图书馆的使用,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效,通常会将图书馆建设在校园主干道旁,也可以建在教学中心区。此外,为了创造幽静的学习环境,也可将图书馆建设在静谧的环境中,如湖边及树林旁边。

2.2建筑的造型设计

造型设计,也是图书馆建筑设计的重要部分。一方面,要体现出庄重、沉稳的气质;另一方面,则也要有深远的寓意。此外,还要将学校育人及追求真知的主旨很好地表现出来。

2.3建筑的外部空间

不管是哪一种建筑,一方面会受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又会成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相互映衬,形成新的景观。图书馆的设计,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非常重要,须使周围的环境可服务于图书馆、烘托出图书馆的氛围。如:某高校图书馆设计考虑为读者、馆员的各种室外活动,如散步、静坐、眺望、交谈等,专门设置了广场、绿地、庭院等室外空间,提供人们呼吸空气与自然交流的场所。与环境中的绿化、铺地、雕塑构成了和谐统一的画面。而自然的环境又消除了图书馆大体量给人们带来的压迫感,使得建筑更显亲切和宜人。

3.图书馆建筑的内部设计

3.1噪音问题

图书馆是人流量较多的场所。在图书馆开放的时间内,经常会出现大量来往读者,噪音的产生不可避免。然而,图书馆又是一个需要安静的地方,设计者在进行内部构造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内部设计时,为了尽可能减少噪音,应避免选择一些易让声音反射的手法。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墙壁与顶棚可选用一些吸音材料,地面则选用一些有利于降低噪音的材料。建筑建成后,应进行实地评测,总结降噪措施的效果,以期为下次设计提供更好的经验。

3.2采光和照明

图书馆的室内各处都尽可能优先使用自然光照明。它明亮而富有变化的特性是对读者进行精神激励的有效手段。它让读者意识到昼夜与节气的自然韵律,这种意识上的转移可以有效地缓解长时间工作带给读者的紧张状态。当然,自然光照明不可能遍布图书馆的每个角落,所以人工照明也同等重要。室内要尽量使用高照度并且照度相对稳定的照明设施,这样可以避免眩光的出现。直接光照明则使用在个人书桌上,在每一个书桌上都会提供一盏可调节的书桌灯,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调节理想的光环境。

3.3通风设计

图书馆内由于读者量较大,空气质量会相对较差,若通风不良,则会对读者的阅读环境造成影响,也会影响馆员的工作环境,且不利于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的冬季时期,基本不能通过开窗来通风,使得室内空气污浊。为此,若想实现良好通风,则要求有相应的通风设备更换空气,且要注意消除通风设备的噪音。

3.4注重阅览区和藏书区的融合

在传统的图书馆中,阅览区往往会与藏书区分开。当前,大多数图书馆已对这种设计方式进行了变革,采用的是融藏、借、查、阅为一体的开馆模式。但还有大部分图书馆的阅览区和藏书区是分离开的,如一侧为书架,另一侧则是阅览区,又或者是中间集中放置书架,两侧则布置阅览区。为了让图书馆的读书氛围更舒适,可考虑将阅览座位和书架融合在一起,这样既方便读者在阅读相关书籍时可就近查阅,也能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3.5附属设施的设计

图书馆内不应设计有茶座类的休闲区。近几年,在一些新的图书馆中新增咖啡厅、茶座等类型的休闲场所。实际上,图书馆内不应设置该类场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顾虑:①图书馆内出现饮食类场所,会吸引蟑螂、蚊子等有害昆虫,进而会对图书造成损毁;②进食时,会对图书造成污染,且会污染馆内卫生环境;③由于该类场所会散发出香味,不但会分散读者及馆员的注意力,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4]。因此,假如要设置该类场所,应使其处在完全独立的空间区域,以免对图书及读者产生不良影响。

图书馆内应设置有独立的读者讨论区。在图书馆内阅览书籍或自习时,读者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学习或阅读上的问题,与其他人进行讨论不可避免。然而,图书馆又是一个需要安静的场所,不允许大声交谈,以免影响他人学习。为此,设立相应的读者讨论区则变得非常必要。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图书馆在设计时则要保留一个讨论区,可让读者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图书馆内应设置有独立的电话间。在许多图书馆中,打电话也是造成馆内噪音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该类情况,一些图书馆则采取安装信号屏蔽器的措施,但该做法有失人性化。现在正处信息时代,必要的联系与沟通非常重要,而采取信号屏蔽装置的方式,则不符合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考虑设置单独的电话间,如设置在阅览区附近,这样既解决了读者及工作人员的打电话问题,也可以解决噪音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4.小结

图书馆是高校建筑的重要构成要素,其设计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实用性,也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美观,故如何进行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则为设计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进行设计时,应时刻坚持图书馆设计的原则,既要为读者提供舒适、安静的阅读及学习环境,为读者提供相应的便捷服务,也要考虑到图书馆的发展,让两者实现高度的统一,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图书馆建筑论文:浅议“人本思想”下的图书馆建筑

摘 要:处于信息时代下的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其建筑的灵魂。图书馆的规划设计、建造与运营,应遵循这个理念,以读者的要求为中心,同时兼顾馆员的工作条件。本文就图书馆建筑的人本思想理念以及围绕这个理念所进行的一系列设计作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 人本思想

1 "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

"以人为本"起源于人本思想,它作为一种现代心理学思潮,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诞生,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根本,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以人为本"追寻的是尊重人性、崇尚自然。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观认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最终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人本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早有体现。著名的阮氏五项原则中的前四项,即"书是供使用的"、"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为每本书寻找它的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都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化。而基于人本观的建筑,是人们为满足特定功能的需要而对客观环境的再塑造。图书馆是读者利用文献信息进行学习和科研活动,开展学术交流的场所,故图书馆建筑的着眼点,在于空间的使用者,即对读者需求的把握,强调"人"重于"物",这是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出发点和归宿。

2 图书馆建筑中人本思想的体现

图书馆建筑中的人本思想是指图书馆在设计、规划等诸方面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本精神,创造美与和谐的环境,这种人本思想的精髓就是追求平等、自由、尊严、价值。

每个建筑都不是孤立的,它与人是一种对话的关系,图书馆在本质上是一种由人的心灵与情感共同参与的塑造自我的场所,数字时代下的图书馆在建筑形式上更注重情感化。一方面,技术的物质力量和人性化的精神需要在建筑中得以良好的平衡;另一方面,空间被赋予尊重和温情,成为充满趣味和人性的线面组合,才会将图书馆的人本思想最大限度的体现[1]。这样让读者在欣赏一座座别具特色、风格各异的建筑奇葩的同时,领略其中蕴藏的人文内涵并感受具备人文关怀的图书馆建筑文化。

2.1 图书馆的建筑外观体现人本思想

(1)合理的选址

选择合适的馆址是建筑一座图书馆良好的开端,也是最外在的图书馆人本思想的体现。图书馆选址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便利、通达的要求。学校图书馆一般应建在校园中心区域,又要接近教学区和生活区,位置越方便,图书馆被利用的可能性就越大,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就越高。如安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图书馆,馆址选择在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师生来往的中心地带,是学生三点一线必经之地,方便读者利用;同时远离市政道路,相对安静,充分体现了"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办馆思想。

(2)良好的整体造型

图书馆造型是一个国家、民族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综合发展的象征,张扬着不同时代的民族风格、主题内涵、艺术审美。摆脱了传统图书馆的古板造型后,现代图书馆融层高、柱网、荷载三同一的模数式设计,呈现出充满人文精神的独特造型。

学校图书馆建筑的整体造型要满足其功能的前提下改变以往单调的形象,突出自我个性,提高其文化品位。如,坐落在郑州大学新区的中心馆,其造型是一本翻开的书,寓示着图书馆是一个书的世界,知识的海洋,期待着学子来研究,来探索,来开发,具有浓郁的学术气氛。

(3)和谐的外部环境

图书馆室外环境是其建筑的延伸。国家建设部新颁布的《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强调,图书馆建筑要有较好的室外环境条件,绿化面积不少于30%[2]。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图书馆室外环境的重视,也是对图书馆建筑中人文关怀的重视。

不少学校图书馆都力求使其建筑风格与周围和谐一致,使图书馆建筑融入整体环境中。如郑大新区图书馆在馆前设有水池、雕塑和休息平台,展现出绿树成荫、草坪遍布、山石草木的景象,馆舍底层古拙厚实的仿商代石墙,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显得古朴典雅,有散发着现代气息。整个建筑与周围环境达到了一种协调关系,为读者创造出一个平和、宁静、优雅的外部空间环境,使读者一进入馆区就有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让其感受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2.2 图书馆建筑内部环境体现人本思想

(1)人性化的内部环境

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室内的装饰设计应立意高,既要反映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要富有时代特点,人性化的设计使图书馆更具舒适,更具自然情趣。

各学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在实现三性,即艺术审美性、自然和谐性、舒适愉悦性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体现出地方性、民族性。一般地,采用高雅大方、美观实用的装饰设置,采取典雅、美观的色彩配置,变"严禁…""违者…"等生硬警告标识牌为友情提醒,建造生态型图书馆,营造生机勃勃的生态美。如此营建的人文氛围,使读者和工作人员在阅览、学习、工作中达到心理、生理享受,获得最佳效益。

(2)无障碍的环境设计

"无障碍设计"就是人文关怀在建筑设计中的充分体现。在图书馆建筑中,"无障碍设计"主要体现在通道设施的无障碍,来以此保证弱势群体出入图书馆的方便性。首先,馆门口应有供轮椅进出的坡道以便肢障读者的轮椅上下;正门门口应装有自动门以利于视障读者出入;地上应铺有凹凸纹的盲人引道,彰显人文关怀。其次,图书馆应为患有各种障碍的残疾人配备了专用设备,方便他们利用文献信息,如可以通过摸读、语音输出和字体放大等方式帮助他们阅读和利用馆藏资料。再次,馆里还应有调节高低的阅览桌、专门的柜台和洗手间,为残疾人服务。随着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化及招生体检条件的放宽,会有越来越多的有志残疾人接受在校教育,因此图书馆建筑无障碍设计势在必行。

(3)科学的空间布局

图书馆内部空间一般有两部分构成,一是使用空间,包括办公区、基本书库、阅览区、生活服务区、学术交流区和现代设备用房;二是交通联系空间,如走廊、门厅、楼梯以及电梯等。所谓布局就是根据图书馆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空间,使各用房有恰当的位置、适宜的面积,以适应视听设备、文献资料、阅览桌椅、书架等设备的布置和人们使用的需求,以及方便的交通联系。

"一切为了读者"是图书馆工作的不二法则,图书馆建筑要以此法则为指导,进行合理分区布局,做到流线分明,使用方便,让读者走最短的路途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以最简捷的方式、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

图书馆建筑论文:图书馆建筑智能化系统研究

摘要:智能建筑是以现代通信技术为平台,将实体建筑里的机电设备、服务、管理等软硬件系统集成并优化组合,以提供一个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的建筑环境。本文以2012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湖北省图书馆新馆为参照,从基础布线到终端设备,从集中现场控制再到智能远程控制,阐述了现代图书馆建筑所必备的智能系统,既有与普通建筑智能化系统共通之处,又有作为图书馆建筑专有系统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现代建筑 智能设计 系统集成

现代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目前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而其中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影响最大,信息业正逐步成为社会的主要支柱产业,人类社会的进步将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近年来,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社会高度信息化,在建筑物内部,应用信息技术、古老的建筑技术和现代的高科技相结合,于是产生“建筑智能化”。建筑智能化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物内的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它是建筑技术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要求的结晶。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其建筑在按照自身特有规律发展的同时也必然遵循建筑发展的共同规律,智能建筑的蓬勃兴起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建筑的发展,智能化也成为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建筑智能化是指综合采用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对图书馆建筑内的机电设备进行自动监控,优化工作参数,对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1.综合布线系统

图书馆智能建筑内数据传输主干应采用多模主干光缆,按照传输速率万兆或以上进行设计,并结合智能化其他子系统的需要,对数据传输线路进行统一规划。数据终端信息点按图书馆馆员工作站、信息、书目查询、自助办证、自助借还书、电子阅览等设备摆放位置进行有线覆盖;会议室、开放式阅览区、公共活动区等采用无线方式覆盖,并充分预留有线信息点点位。普通信息面板的标高遵循相关施工规范,对部分具有特殊使用情况的应按照图书馆专用家具的使用工艺的需求进行配置。

2.信息系统

图书馆信息系统可采用不同类型的显示终端,如全彩LED屏、双基色LED屏、标准或嵌入式LCD屏、触摸屏等,可布置在总服务台、中庭、会议室、报告厅、阅览区服务台和公共活动区,会标、图书馆馆藏介绍、阅览区导览图、最新书籍信息和预览区借阅规则等。这套系统能够将这些不同类型的显示终端有效集成起来实现远程集中控制,并能对所集成的显示终端进行内部指令控制。通过网络远程控制,接合显示终端控制器控制软件对显示终端的显示内容、节目、字幕播放进行控制和管理,对显示终端的IP进行管理,能够对不同显示终端进行分组,并具备供电控制和自动校时功能。

3.多媒体会议系统

图书馆多媒体会议系统将各种会议系统及相关设备,如会议发言单元、扩声单元、视频显示单元、中控单元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会议进行过程中只需要一名操作人员即可控制整个会议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调用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和图像等信息,从而给与会者以声图并茂德视觉和听觉效果,营造出更好的会议氛围。

3.1数字会议系统

图书馆数字会议系统采用先进的手拉手数字化连接方式,在传输过程中信号的质量和幅度都不会衰减,让每一个与会代表都可以听到稳定、纯正的声音,充分保证语言的清晰度和较大的语音动态范围。会场一般配备有线话筒和无线话筒,有线话筒的主席单元具有优先功能,当按下主席单元上的优先按钮时,就可关闭或静音正在使用中的代表单元,从而实现主席单元的人对会场的控制。而与有线话筒配套的电子铭牌设备,一方面可以显示发言人的姓名和职务,另一方面可通过主席单元实现会议表决功能。

3.2移动式数字会议系统

在图书馆里公共区举办活动时,因地点不固定,需要配置移动式数字会议系统,该系统一般配备无线话筒和大功率有源音箱,满足活动现场的扩声要求。

3.3同声传译会议系统

同声传译会议系统是图书馆实现高级别国际会议同步翻译不可缺少的系统单元,该系统可以保证演讲者在发言的同时,内容被同步传送到同声传议室的翻译单元,翻译人员即时将所听到的内容同声翻译成指定的目标语言,并通过独立的信道传送回会场。与会者头戴具有红外接收功能的耳机,通过手持接收器进行频道选择,可以随意选择自己能听懂的语言频道,满足会场多语种与会者收听会议的需要。

3.4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图书馆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多用于共享工程中心主会场与分会场之间的会议交流,系统终端通过网络接入MCU(多点控制单元),将主会场会议现场的影像、声音等多媒体资料经压缩传输到网络,一个或多个不同地方的分会场再通过传输线路及多媒体设备,将声音、影像等多媒体资料进行还原,保证了主会场现场会议的实时传送,解决跨地域会场的沟通难题。

4.公共广播系统

优美、舒适的音乐会给人们的精神上带来快感,既放松紧张的心情又可消除疲劳。公共区域背景音乐可以创造舒适、和谐的气氛。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思想意识的不断提更新,人们对周围环境提出更高要求,背景音乐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化智能建筑中。

图书馆公共广播系统是在建筑消防分区的基础上,将背景音乐扩声装置均匀覆盖到建筑室内外,并按绿化广场、报告厅、读者餐厅、阅览区、公共活动区、办公区等区域功能的不同设置独立的分区广播。公共广播机房设置于监控控制中心,平时向图书馆建筑室内公共场所及室外绿化广场提供开、闭路多音源信号节目,用于通知、背景音乐、温馨提示等。同时该套系统与紧急广播系统合二为一,遇有突发事故(如火灾)发生时,设置于监控中心的总寻呼话筒能够强行切入,实现全区域内的紧急广播功能。在部分服务台如少儿阅览区服务台还可根据需要,设置单独的寻呼话筒,用于该单独分区里的广播寻人、活动通知等。

5.视频监控及报警系统

随着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服务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对图书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图书馆开放式、多样化的服务要求,进一步强化图书馆的安全保障,视频监控及报警系统作为重要的辅助管理手段,已成为图书馆智能建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在建筑传统位置如电梯轿箱、楼道前室、建筑出入口、公共区域布设监控设备点外,为了适应图书馆馆藏从传统闭架调阅到大空间开放阅览方式的转变,可在各类书架之间的通道处适当增设监控点,减少由于书架过高或过于密集而产生的阅览区域监控盲区现象,有效保护了藏书。同时,监控设备可与其它报警设备进行联动,如在阅览区服务台设置监控设备点位并辅以手动报警装置,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服务台工作人员能够触发隐藏在服务台下方的报警按钮,监控中心能够第一时间调用对应位置的监控探头获取警情,并及时调动安保人员赶往事故现场。由于现代化建筑的室外多为开放式设计,室外周边安全防御逐步缩小为建筑外围防御,室外立杆上的监控探头需要与在建筑外墙一周均匀分布的三鉴探测器进行联动布防。特别是在晚上,一旦有不法人员闯入,联动系统将第一时间发出警报音,并且在电子地图上相应的位置进行闪动,监控中心能够调用最近的监控探头获取视频,并通知安保人员迅速出警。

6.门禁一卡通系统

门禁一卡通系统作为图书馆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一部分,集自动识别技术和现代安全管理措施为一体,涉及电子、机械、光学、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生物技术等诸多新技术,迈向高度集成化,体现了现代智能化管理的要求。

在图书馆实现一卡通系统,将图书自助借还设备、停车场设备、门禁设备、电梯楼层控制设备、巡更设备、餐厅消费设备等进行系统集成,以IC卡扇区可读写技术为核心,统一财经软件系统为后台,充分发挥智能化产品的科学性与先进性。让读者手持借书证,就能在馆内各种图书自助借还设备上无障碍使用,在餐厅进行自主充值消费,在停车场进行停车刷卡计时缴费;让工作人员手持工作证,按部门职能或工作范围分配相应的门禁权限,可在餐厅灵活结算公务消费,在停车场智能识别员工车辆,从而达到提升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降低服务成本的最终目的。

7.楼宇自控系统

楼宇自控系统对整个图书馆智能建筑的所有公用机电设备,包括建筑的中央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进行集中监测和远程控制来提高建筑的管理水平,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维护及营运成本。

楼宇自控系统有三级组成:中央控制站、现场控制站、现场检测、执行单元。系统运用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方式,采用共享总线型的拓扑结构,通信网络采用统一的通信协议,对多个供应商不同系统间的集成采用国际通用的成熟标准。该系统通过对暖通空调、照明等系统运行的优化控制,达到环境舒适感,高效节能的目的;通过对各机电设备运行、安全状态灯自动监测、控制,实现对各机电设备进行集中统筹的、科学有序的、综合协调的智能管理;系统为大楼合理的能源管理、设备管理、设备维护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数据,为减员增效、实现科学管理创造条件;通过对空气参数的监测、自动调节,从而为新馆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和舒适的环境,并满足图书馆及馆藏的特殊要求。

智能化是图书馆建筑发展的生命力,是现代图书馆建筑发展中的一大变革,它不但扩展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更提高了图书馆信息化的服务水平,使任何群体、任何个人都能与人类知识宝库尽在咫尺,随时随地从中受益,有效实现了公众信息的传播。伴随着图书馆现代化、智能化的进程,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也成为了当今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新内容,但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在接下来的发展之路上,智能建筑终将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这也将成为是智能建筑的“梦”。

图书馆建筑论文:图书馆建筑及其功能的历史变迁

摘 要 论文梳理了图书馆建筑从古至今的演变轨迹,并举出不同时期代表性图书馆建筑进行实例说明、分析,提出图书馆建筑的变革以科技(主要是建筑相关科技)发展为前提条件,以适应图书馆自身功能的转变为目的。图书馆建筑及其功能的变迁是图书馆史中所蕴含的人类深层次精神文化诉求演进的实体写照。

关键词 图书馆建筑 结构 功能 图书馆史

著名的建筑评论家约翰・拉斯金写道:所有的建筑都不仅为人类的身体需要服务,而且展示着人类的心灵[1]引言2。建筑不仅是人类遮风避雨、抵御侵犯的安身之所,也是所处时代之精神与道德观念的物化表现。图书馆建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图书馆建筑,更是近代以降始自欧陆而后渐及全球的产物。不同时代的图书馆,其建筑模式、结构与功能不一样,演绎出一幅清晰的历史变迁图。有鉴于此,笔者将主要抓住图书馆建筑的形制、结构和功能三方面,而取“约在形制、结构,要在功能”,简要评述图书馆建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嬗变过程、特点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图书馆建筑功能的历史变迁。

1 古代图书馆建筑及其功能

据史料和考古发掘,最早的图书馆往往与寺庙、皇宫、贵族富商私宅联系在一起。比如,约公元前3000年在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仑王朝的一座寺庙废墟附近,就有大量的泥板文献被集中在一起,成为已知最早的图书馆[2]1。西方在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前1世纪)托勒密王朝曾建立了规模宏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中国两汉时期专门收藏典籍的皇家藏书楼已见载于史册,例如东观、兰台、石渠阁等。雕版印刷术问世后,民间书籍的刻印和传播逐渐发达,特别是自宋代以后,中国私人藏书楼建造日盛,尤其在经济富庶、文化昌盛的江浙一带绵绵不绝,先后出现了如天一阁、绛云楼、铁琴铜剑楼直至清末民初嘉业堂等著名藏书楼。而同时期的西欧在经历了蛮族入侵导致图书馆事业衰颓一段时期后,在修道院和教堂的努力下,皇家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得以兴盛,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向近代公共图书馆的转型。

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工程技术的限制,图书馆建筑楼高和体量有限,主要目的和用处是保存文化典籍,一般不对外开放,藏书的流通和利用受到严格限制。建筑材料以笨重、结实的石、木为主,注意防火、防潮、防盗。如天一阁就是体现此种藏书楼功用的代表建筑。

建造于明嘉靖年间(1561―1566)的天一阁,其名据考取自《周易》郑康成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寓意“以水制火”,因为藏书最怕火[3]28。其主人是兵部右侍郎范钦。天一阁主体建筑――宝书楼是一座重檐硬山顶建筑,它的平面布局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开间的奇数制迥异,采用偶数制,为六开间,即应前述易经要义。楼上不分间,通为一厅,不设板壁,仅以书橱相隔。图书全部贮于楼上书橱中,楼下不藏书。书橱下置英石以收潮气,橱内置芸草以防蠹虫。楼上前后有窗,以利通风,楼前凿池,以利就近取水。此外,为保存图书长久计,范氏定下极其严格的保管制度:如凡阁橱锁,分房掌管,禁止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立“烟酒切忌登楼”之禁碑以及如违规,“罚不与祭”等[2]416-417。正因为有如此周密的建筑防范以及书籍保护措施,天一阁成为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民间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之一。天一阁的形制和结构,获得清代乾隆皇帝的嘉许,后来为储藏《四库全书》而建造的七个藏书楼,都仿照天一阁楼上一通间、楼下分六间做法,并且取名均带水字旁(镇江的文宗阁除外)及“阁”字[3]27。

再看西欧,几乎修建于同一时期的荷兰朱特芬图书馆,这是附属于圣・沃伯吉斯教堂的,作为公共阅览室而建造的图书馆,但该图书馆依然保留着中世纪的氛围,其图书被链子锁串起来挂在老式木制书桌上,史称“带锁链的图书”[4]108-109。其意不言自明:防盗。由此可见,古代中世纪无论东西方,图书馆建筑受当时的科技和文化条件限制,开放程度很低,图书馆所保存的知识精华、人类精神财富只有少数人才能接触、享用。社会普通民众长期被挡在知识宝库的门外,人们的精神文化诉求受到了严酷的禁锢,人类的心智没有得到足够的启迪、开发而处于相当落后、蒙昧的状态。

2 近代图书馆建筑及其功能

近代社会起源于欧洲,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揭开了近代序幕,建筑科技的发展,图书馆建筑功能的演进,欧洲是首先见证之地。在18世纪以前,图书馆建筑和其他世俗建筑的区别仍然不明显,图书馆建筑功能的特殊性没有得到彰显。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城市猛烈发展。城市的建筑活动,包括住宅和各种公共建筑,从此成了左右建筑的主要力量,成了时代建筑的代表。宫殿、寺院教堂、庄园府邸都渐渐失去了对建筑发展的领导作用。19世纪下半叶,由于产业革命引起的生产上和科学技术上的大变革,一种同两千年来有很大不同的新建筑破土而出。新建筑最突出的是使用钢铁、玻璃、钉、钢筋混凝土,使用新的结构方式,新的构造和施工方法,在短期内获得了旷古未有的大跨度的内部空间,同时也获得了旷古未有的艺术样式[5]。图书馆作为城市建筑的代表作用也是在这一时期慢慢凸显出来。

第一座使用现代材料服务于新功能的图书馆建筑是巴黎的圣日内维夫图书馆(1838―1850)。这座图书馆是座高大的公共建筑,它以一种醒目突出的方式来使用铁件。图书馆的格局很简单,一座两层的矩形房屋,它的整个上层是一个巨大的阅览室。覆盖阅览室的是211个筒型拱顶,由透孔交织的铸铁横拱来支撑。在中间,一排细长的铸铁圆柱把阅览室分成两个大厅。在原来是装饰性石头圆柱的地方,设计师用一排排字母刻上了810名作家的名字[1]99。这座建筑不仅充分表达了近代产业革命时期钢结构图书馆形制上的鲜明特点,还突出了图书馆建筑“形式应该服从功能”的全新宗旨。

钢结构在图书馆建筑的使用,导致了一种全新功能的图书馆建筑模式。英国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就是这种将书库、阅览室和行政办公区域明确分割的建筑领头羊。德国的萨克森―安哈尔特大学及州立图书馆是追随的典范。该馆是所在地区的呈缴本图书馆,随着出版业的高速发展,藏书和读者人数不断增加,书库的功能不断加重。该馆为一独立建筑,外立面酷似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宫殿,从外部看上去有四层楼,而实际建筑的内部只有两层。它提供了读者使用的公共区域,包括阅览室、借书处和几个办公室,一直延伸至该建筑物的中央。其余部分是由宏伟的独立式钢结构建成的八层书库[4]80-81。这种多层书库的图书馆建筑主导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藏、借、阅三段式空间布局形制。20世纪初西风东渐,中国国内相继出现了当时欧美流行的书库模式图书馆建筑。清华学堂图书馆、老北京图书馆都是此类近代图书馆的典型建筑,它们对后来中国图书馆建筑的总体格局产生了持久的影响[6]21。这种将藏、借、阅用房固定,各部分功能固定的近代图书馆反映了此时图书馆以藏为中心,重藏轻用,主要服务形式就是闭架借阅服务的功能需求和特点。不过,对比古代中世纪图书馆,借书区、阅览区区域的专门析出,已经表明图书馆功能发生了转型:“以藏为主”向“藏用结合”过渡,图书馆保存的人类精神财富对外揭示开放,民众可以自由地接触书籍,人类的精神文化诉求有了可靠稳定的满足和保障渠道。

3 现代图书馆建筑:模数式图书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科技进一步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建筑领域,由于电的发明推广、钢筋混凝土技术的成熟,以及新建筑材料如不承重的玻璃幕墙的出现,更新一代的建筑开始产生。其特点是:建筑材料生产更趋规模,而建筑构件也可以标准化预制并批量生产,可以大大节省建造时间。楼房可以盖得更高,墙壁变薄(使用),有更多的内部空间。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建筑的发展便渐渐汇聚出一个鲜明的特征:“模度”(一译作“模数”)(Modular)。出生于瑞士的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模度》――这本同名书中向世人阐述了他重新定义人类尺度以及建筑比例与人的比例之间的关系的方法[7]。模度的理念结合标准化工业大生产,使得不涂油漆、成批生产,不加装饰的现代建筑,如同成堆机器人一样到处出现。

美国的A・S・麦克唐纳最早提出在图书馆建筑中使用模数式设计。1943年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图书馆的设计接受了麦克唐纳的观点,出现了第一个模数式图书馆。该馆建筑呈矩形,平面开敞,内部全部用柱子承重,很少有隔墙,房间以书假分隔,室内净高除个别处外均为2.49米[6]108。这种平面结构很好地适应了图书馆开架阅览制度的需要,其空间通透流畅,布局灵活可变,加之人工照明、空气调节、吸音隔噪以及自动化文献传送装置,深受读者和图书馆员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图书文献的利用效率。

模数式图书馆实行三统一: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使得图书馆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和弹性。但这种建筑方式也存在局限性:建造和维护的物质经济条件要求高;空间组织易趋无序性;缺乏与环境的有机结合,易导致千馆一面的方盒子形制外观等。我国在近一二十年来建造的图书馆基本上都打上了“模数式”建筑烙印[8]。“模数式”图书馆堪称典型的现代图书馆,它突出强调了开放性和使用上的便利性,表明了图书馆这一时期已经完全走出了古代“藏书楼”模式,实现了对民众的普及开放。

4 当代图书馆建筑及其功能

当代图书馆建筑,由于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进,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笔者仅结合建筑科技在当代的最新发展简述图书馆功能变革的几大趋势。

4.1 生态、绿色图书馆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因能源危机的产生,玻璃写字楼不再独享建筑师们的青睐,他们转而寻求节省能源效率的建筑,因而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走到了历史的前台。生态建筑的要点就是只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等),采用再生材料(例如再生纸等),维护老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位置、自然光和空气流通[1]139。生态建筑着眼于有效利用自然气候等生态因素进行建筑设计,以达到建筑与自然和谐、与环境友好的效果,满足人的舒适和精神追求,同时降低能耗。绿色建筑是指节能、无污水、无污染、无废气、无电磁污染的建筑。图书馆作为人们公共活动的设施,近年来在建筑设计上越来越重视生态和绿色理念。具体方法有:将电梯、卫生间等服务性设施布置在建筑外层;在建筑中部引入开敞中庭并植以花木,解决进深过大带来的自然采光和通风问题;二层皮的外墙形成复合空间或空气间层,达到保温、隔热等效果;在屋顶、外墙安装遮阳格片;在室内广布各类绿色植物、盆景以稀释装饰污染等。

4.2 智能图书馆的出现

智能建筑是社会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必然产物。智能建筑的构成有三大要素系统:设备管理自动化系统(BMS)、通信网络系统(CNS)及办公自动化系统(OAS)。智能图书馆与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大部分相同,但是具有更加专业的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系统集成中心。美国纽约的21世纪图书馆被称为21世纪的超前性数字图书馆,它在图书馆历史上代表着一种划时代的改革和概念的更新――高科技图书馆和信息库,在这个全新的图书馆里,看不到大量的目录和书架,而是犹如安放了一台大型精密仪器的工作室,管理这一切的主角是各类电脑。图书馆主体部分是100多个新式电脑工作台,它们都通过本地和远程的终端与因特网连接,读者随时可以查询所需要的书、文献、信息资料,而且还可在全美和因特网上找寻所要的材料,包括文字、图片甚至声像多媒体。读者可以携带手提电脑在此最大效率地获取信息,也可使用为每台电脑配备的激光打印机将所需要的文献、图表、资料打印出来[6]69。我国图书馆目前在建新馆以及老馆改造过程中,无一例外地融入了智能图书馆的设计,形成了实体图书馆和智能图书馆相结合的复合模式。

4.3 图书馆建筑的多元化功能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挑战着人类的空间概念,长期以来都曾经是指派给特定的建筑类型的许多活动功能,如今在数字化网络空间就能进行,这之中最显著的代表就是银行、图书馆、博物馆这样的地方。由于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读者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联网计算机终端获取存储在服务器的图书馆各类电子资源,针对这一现实,有些学者甚至提出“图书馆建筑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的观点[6]73。虽然这种观点遭到了大多数同行的批驳,但它确实反映了传统建筑类型和时空模式趋于瓦解的解构主义思潮对图书馆产生的冲击。

信息革命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各国都在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运用新技术带来的各种先进的手段和技术,加速知识转化为创新生产力的进程。图书馆作为与生俱来的知识聚集、传播、交流中心,其在社会科技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削弱而是更加凸显,这样的观点已经成为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共识。图书馆的功能无论是内涵抑或外延都得到充分的伸展扩充,已不仅仅是文献收藏和读者阅览的场所,同时还成为知识学习中心、学术文化交流传播中心甚至是休闲和娱乐中心。为了满足图书馆新增的社会文化功能,图书馆建筑除了书库、书架、阅览桌椅、计算机中心、电子阅览室等设施外,自助复印、无线网络、多媒体视听中心、学术报告厅、艺术展览厅、音乐欣赏厅甚至电影放映场所等新设施都得到了保障。由于开放性、效用性功能凸显,图书馆选址也不再是偏僻安静的一角,而往往在人流活动交汇的热闹场所。图书馆建筑外型也开始作为一所标志性的建筑,而在材料、形式、布局、色彩、风格等方面精雕细琢,以尽可能体现其艺术性的特征。

5 结语

纵观从古至今图书馆建筑及其功能嬗变,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图书馆建筑每一次的根本变化,都是以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建筑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为前提的,例如钢筋混凝土对木、石、砖的超越,光纤电缆芯片对实体隔墙的突破等。而图书馆建筑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宣告了图书馆功能的延伸和扩展,体现出人类对图书馆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更进一步地,我们可以看到,图书馆功能的转型反映了人类深层精神文化追求、认知水平的演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建筑史是观照人类心灵史的一个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