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西方经济学概念在近代中国输入、兴起、演变与逐渐本土化的复杂过程为研究背景,从“概念史”视角出发,以economy在严复译本和著述文字中多样的译名呈现为研究语料和对象,在梳理其汉译脉络的基础上,重点探讨economy概念与中国古代旧有经济概念之间的历史渊源,以及译名的选择与淘汰,试图揭示现代经济学概念的生成与演化特点,以及国人对外来知识的历史诠释和重构图景。本文认为,社会的变迁必然在其政治和社会概念上留下语义痕迹,在改变基本价值或实践方式时,也必然改变规范性语汇。对外来概念汉译名的分析必须回到翻译变迁和社会变化所在的文化间和文化内的语境中,突出交流与调适的多层面复杂性。economy的译名“经济”并非一蹴而就,有其独特的形成史。译名“经济”最终取得主导性地位的过程,是其他译名含义的碎片化、整合化、再概念化的历史过程,也是翻译主体、译本生成文化与历史差异的具体呈现,更是民族自觉与适应新的社会体制范式的符号认同的过程。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