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华北克拉通北缘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构造演化过程与形成模式 【正文】

华北克拉通北缘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构造演化过程与形成模式

作者:林少泽; 王飞; 谢成龙; 向必伟; 赵田; 朱光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 重庆400045;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重庆400045; 页岩气勘探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重庆400042;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安徽合肥230009; 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对于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构造过程与形成模式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观察及擦痕应力场反演,并结合前人年代学数据,有效地制约了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并对其形成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起源于晚侏罗世的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在早白垩世(141~100Ma)再次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与岩浆活动。在此伸展活动中,沿着核部杂岩两侧分别发育了NE走向、倾向相反的楼子店-八里罕和上店-东风大型正断层,进而控制两侧半地堑式的小牛与平庄盆地的发育。在这两条边界断层的伸展运动及随后的均衡隆升中,核部杂岩不断抬升与剥露,先后发育了NE-NNE向的伸展韧性变形带与脆性正断层。这些早白垩世韧性和脆性伸展构造一致指示拉张方向为NW-SE向。综合分析表明,区内早白垩世伸展活动经历了141~134Ma的初始伸展与同构造岩体侵位阶段、133~126Ma的边界断层强烈活动与核部快速抬升阶段以及125~100Ma的均衡隆升阶段。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在早白垩世的伸展活动中转变为地垒式伸展穹窿,其强烈伸展活动出现在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动力学背景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远场弧后拉张。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杂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杂志, 双月刊,本刊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刊载内容涉及的栏目: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与成矿学、其他、岩石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等。于1977年经新闻总署批准的正规刊物。

  • 北大期刊
  • CSCD期刊
  • 统计源期刊
  • 1-3个月审核

服务介绍LITERATURE

正规发表流程 全程指导

多年专注期刊服务,熟悉发表政策,投稿全程指导。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保障正刊 双刊号

推荐期刊保障正刊,评职认可,企业资质合规可查。

用户信息严格保密

诚信服务,签订协议,严格保密用户信息,提供正规票据。

不成功可退款

如果发表不成功可退款或转刊。资金受第三方支付宝监管,安全放心。

学术顾问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